標籤:

太極拳至真

太極拳至真

太極拳的伸筋拔骨和其他運動是不一樣的,他要求在均勻狀態下增加強度,有兩種練法, 一:先練均勻,先在一個教小的架子下把全身練均勻,把架子放大放低,再練均勻。 二:先選一個大架,慢慢的練均勻。練拳說的腰剛開始是微微挺在命門處的腰上一點。不是整個腰椎。漸漸精神所至就能帶動全身。 松的概念是鬆開,裡面是流動的。腋窩下如夾兩熱饅頭狀。絕不能變成鬆懈狀,懈狀是軟,裡面不通是癟,這點很誤人的,一定要避免。站樁時不要負重,這樣會練成悶勁。練拳不要練啞鈴也是同樣道理。  挺腰是為了先將全身的指揮中心建立,只要腰能夠控制全身才是目的,若腰挺僵其他地方也不能松,就錯了.注意:挺腰是為了控制全身鬆開,成為全身的支點和控制中心.站什麼樁都可以,挺腰是命門處一段向內而上,向後的說法是沒有依據的 練拳是否能夠入門就是一個腰的問題,練腰的過程大致如下:先是挺命門成為支撐全身及外力的主宰,漸漸會在命門下產生一段(一寸左右)明顯的主宰, 這以後再練慣用它拎松全身.要不然一開始就拎,很容易誤解腰向後向上拎,那入內家之門也就沒門了.現在外面練錯的很多,使很多太極拳家沒有通透之勁而被其他拳種看不起,實際內家一入門就不會被人小視了,猶如獅子初生雖力未充而百獸不敢欺.如果你一朝入門就再也不會有疑惑了.若你練了5-6年還是在迷惑中, 那一定是錯了,外家拳;跤術;拳擊5-6年也有成就,何況內家之顛的太極!實際上你只要見到真正的就不會再疑惑了,若對太極還在疑惑那是沒有看到真的太極. 太極拳論說腰為主宰,主宰是要有主動性;有控制能力的。不能是被動的作為支點或軸,這點很多拳友不很明白。所以我不太主張用放鬆這個詞,鬆開應該比較好,全身由腰控制使至鬆開,這樣一定會嘗試到觸之而靈動的感受,這實際是入太極之徑,懂勁之門。一般練太極拳容易將松與軟相混,筋骨拉開才能使內部鬆開和流動,而在軟的狀態也是不流通的,且泄軟的狀態是不能練成知覺反應。挺腰先在命門處一截。   松是在練拳早期一定要戶外進行,樁要低一點,要有運動量,功夫是不能打折的。   練拳時間長短都是要自然,不要強求,早期亂劃會較快,有些意境身體跟不上會較慢,身心純熟後會快些。各人境界不同不必強求。  在腰能做主宰的前提下盡量要低一些,練拳的過程是強度和均勻互進的過程,當腰能將全身拎空成均勻後,再放低架子打破均勻再練均勻。李雅軒先生是楊老先生中真正學到東西的幾位前輩之一,一下要練到他的樣子是不可能的,要漸漸而至。唯不可降低要求以求架低。也不可尖襠一定要開胯園襠。   站樁和練拳一樣要挺腰,開胯園襠,拎松全身,純熟後再在運動中鍛煉不丟失就是拳架,唯站樁是催長功力的一種好方法。勁力拉開的狀態下,使裡面通透的狀態,所以是決不矛盾的。裡面有不通透處,通過挺腰和拎腰使他漸漸通透。所以松是拎松不是放鬆。 憋氣不對,憋氣就是在胸口,這時應該是腹式呼吸。不是屏氣。   站樁時要穿平底布鞋,不要穿有跟之皮鞋,挺腰,兩腿要掛在腰上,不要全身放鬆下沉。要找如踏空中的感覺。  是園襠不是撐襠 平時練拳千萬不要坐死在腿腳上。一借地,就腰不作主宰了,但腰拎又不能將身體拎硬,要像在游泳時,兩腳不能踏實,腰自然控制全身。久久自然腰為主宰,人也有騰挪之意。自然步隨身換,心動而身不靈,必是腰的能力未充。但腰力又決不是腰的力量,時指腰對全身的控制力。 腰是向前微挺而拎起,不是後凸。拎腰只能是命門之下一段約一寸,拎至渾身輕靈狀,過分就反而身體變硬。中氣不能提上檀中穴。對的感覺如人可踏於空中,身形自在,肢體如白雲,心意如秋風,心動身自隨。不應是頭重腳輕而失控狀。

進入太極拳第二階段,也是練氣開始了,松沉不是動作的下砸,也不是動作的下蹲,而是指丹田內氣的下沉,並不是外氣,當然和外氣也有關係,因為肺主呼吸,腎氣主 納氣,只有腎健康,納氣才能呼吸深沉,通過肺 呼吸氣機方能入骨,氣機入骨內氣才能騰然,練出來的掤勁方十足純正。人體腎臟是父母給的先天之本。所以盡量不要消耗,一切以養為主。人體真氣的消耗主要是七情六慾,去掉雜念杜絕妄想。正所謂「靜養靈根氣養神,養精養氣見天真,修得丹田長命寶,黃金萬兩不予人」。練拳之時以丹田之氣而運之。 腎臟是生命之源,它的主要功能,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起推動作用的力是命門。也叫腎陽。而這一動力基礎叫做精。因此是精之所。腎對體內的水液代謝平恆起著主要作用。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精足者生命就旺盛,精虧者人就會萎靡不振,要想保護好腎之先天之氣,就要節制七情六慾,再和後天之氣結合。養先天之氣。納後天之氣。先天後天之氣相互溶合。自然體內膨鬆,內氣自然騰然。 練功時,在體外形成一強大的氣場環,為下步鬆散打下堅實 的基礎。這時就要把初期階段的腰忘掉,意想氣沉丹田。練太極拳以氣運身時,就顯得靈活多了。全身柔軟的弱性就更好了,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馨。其實全身松透以後,和自然相結合就是練氣階段,什麼是氣,意念就是氣,意到氣到,如果經常動用意念就會產生能量,產生感覺。比如,練太極拳右雲手時,你用意念右手背貼氣牆,形成一個大氣場,氣場穿 過右手勞宮穴,兩手好似抱著一個大氣球,右手吸引球向上引動,左手在下輕輕扶持向上滾動。(假如身前有一道氣牆)用手痛把氣牆掛滿開,就會感覺手背阻力很大,手心有麻脹感,其實也是真氣在血脈之中運行的感覺,當然功夫越深感覺就越大。比如吸氣想命門,就是肺主呼吸和腎臟納氣的過程,此時丹田真氣有向上的感覺,其實是外氣和內氣互相連接的過程,如果真氣耗盡,就不能和外氣相連接,生命也就停止了。呼吸時通過鼻把氣排出,而真氣就往下沉,此時一下就松到腳心了。天長日久凡田真氣充足,就會向全身蔓延,自然給下一步練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師徒關於八面支撐的對話? 先生,您常說我打拳不懂得「八面支撐」,今日能否給徒兒開示一番,何謂「八面支撐」? 八面支撐,是通過意念引導身體四肢的對拉互爭而實現的,太極拳各門派,大部分的身法要求都是圍繞這一目標的實現而規定的。八面支撐是太極拳一項十分重要的要求,它幾乎是太極拳身法的所有要求的指歸!關於八面支撐,拳論家中,除郝少如先生外,很少有人闡述過它的重要性。 八面支撐由氣勢形成,氣勢又使八面支撐更加渾圓。氣勢、八面支撐是完滿實現了各家太極拳的身法要求而產生的,因此,講八面支撐,就不能不說到太極拳身法。 縱觀太極拳各家身法要求,其實都是要身體各個部位的上下、前後、左右、內外等不同方位的對向用力,使肢體放長,身體支撐八面,產生出太極拳的勁。如:軀幹上下的對向拔長:頭頂項豎,松腰沉氣;軀幹前後的對向撐拔:含胸拔背;四肢相向的撐長拔伸:肩沉肘墜,胯開膝屈。在意識調控下,逐漸產生傳統上稱謂掤勁的太極勁,從而達到技擊健身等目的。人體肌肉具有伸展性、彈性和粘滯性。肌肉在外力牽拉或負重的作用下可以被展長,這是伸展性,外力取消時又能恢復原狀,稱之為彈性。太極拳正是利用肌肉這一特性,在意識的調控下,通過肢體之間的適度對向用力,使肌肉、骨骼產生對拉互爭的運動,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彈性,增強肌肉的收縮力,在突出用意的調控和綿緩鬆柔的狀態下,練出的是一種有彈性的勁,太極拳稱作綳勁。徒兒有些明白了,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八面支撐」?   做到「八面支撐」有形體要求、意念要求和精神要求。先說形體要求。八面支撐,必須建立在中定的基礎上。《太極拳釋名》說:「十三勢者,分掤、捋、擠、按、采、捌、肘、靠、進、退、顧、盼、定也。」王宗岳《太極拳論》說要「不偏不倚」、「立如稱准」,講的是中定。何謂中定?重心即太極拳所說的中定,不偏謂之中,不倚謂之定。十三勢當以中定為主,由定生勢,以勢入定,在中定的基礎上然後談得上八面支撐,八面支撐不能離開中定。 頂頭懸、尾閭收是上下爭力,前推之力必有後撐是前後爭力,定勢的三尖對正,前落之腳必須與後足蹬力同時到點。內三合要內不動外不發,外三合要上下相系、同起同落、相對相照、同松同緊等。  頂頭懸、尾閭收,即頭部百會穴上領和尾閭骨向里回收上下對拉,身軀中正,重心下降,平衡穩定,使人有安定舒適的感覺。頂頭懸起,兩臂繃開,自有支撐八面的風度。,上下一條線,即百會穴與會陰穴對正,上身則無傾斜之弊,進而肩井穴與湧泉穴對準,從頭到足形成垂直之勢,猶如旗豎起,立身挺拔,精神抖擻,要有頂天人地的意念。通過頂天入地,上下對拉,向前之力必有後撐,左右延伸,八方放射的意念鍛煉,渾元之氣必生,氣貫全身而達八面支撐。意念要求是什麼?   郝少如先生說「在精神支撐八面時,必須以腰為中心,用意產生八條線去向八個方向支撐;八條線必須線線相等,氣勢才能圓滿。如果八條線條短不齊,氣勢便會出現凹凸。習者在求達精神支撐八面的同時,又必須使之八面相等。」(郝少如編著《武式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19頁)這個線線相等的八個方向的出發點,實際上就是中定點,沿著這個中定點,上下矢方向的延伸軌跡,就是人體的重力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球狀的,從一個中心點發出線線相等的線,才是一個圓滿的球。八面,也只是泛指,並不能坐實,可以是十六條線線相等的線,或者是三十二條線線相等的線,甚至是六十四條、一百零八條,以至無數條相等的線,太極拳的「無形無象,全身透空」就是這樣的境界。有人將這種狀況稱為「氣囊式彈性體」說:「要用意將丹田作繭自縛為全身氣的聚合中心,使丹田成為整個太極氣勢中質量最大的核心部分,並以丹田這中心層層向外擴展,質量也由大到小,壓力由強到弱作有序的排列,從而形成外柔內剛、剛柔相濟的狀態,這是體現太極拳運動特點的關鍵。」 那麼精神要求又有哪些呢?   「空」「松」是追求氣勢的基礎條件,事實上「空」「松」是追求八面支撐的必須條件,有八面支撐才有圓活,「圓活是離不開「空」「松」這個先決條件的。如果習者的肌肉骨節還未達到一定程度的「空」「松」要求,「圓活」也就無所企及。而達到了「圓活」的要求,空松才能極盡其妙。」 先生常說的內三合外三合,跟「八面支撐」是有關係的NE?  對,這是傳統的說法,只不過沒有一語道破,其實就是為了達到「八面支撐」的目的。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其實質是四肢的根節、中節、梢節三大關節左右交叉相合,肩與胯合,即上肢根節與下肢根節左右交叉相合;肘與膝合,是上肢中節與下肢中節左右交叉相合;手與腳合,是上肢梢節與下肢梢節左右相合。外三合不在外形,全憑心意用功夫,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這就進入了內三合的境界,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需要明白:外三合是由內三合而達到的。外三合、內三合,統稱六合,即上下、前後、左右六面合力,周身一家,形成一個圓球體,合力為「O」。這個球體去擊人,擊到身上的雖然是一個點,但這是面中點,全力都集中到了這個點上,這個點就有穿透力。「八面支撐」有何作用?  做到「八面支撐」,就產生氣勢。氣勢是一個場,這個場是圓滿的,是生動的,是有質量的。  太極拳之拳架包含了各種功在內,尤其要按要領練習,深刻體會其中奧妙,功夫全在拳架之中練出。待功成之時,無所謂招數手法矣,而氣勢,即「場」的感應機制,即能產生敷、蓋、對、吞的精妙技法。人有氣場,當人與人接觸時,接觸指氣場與氣場的接觸。人與人逐漸接近時,就有氣場壓迫已身之感,敏感者,感覺明顯,不敏感者感覺不出。太極拳修鍊就要增強這個氣場感覺,強化它,使感覺氣場的漸至靈敏而階及神明。一語破天機,聽勁、懂勁和神明之形成,全在「場」中求也,也就是氣勢的作用。 「氣勢是由人體內在功夫決定的。勁和神明之形成,全在「場」中求也,也就是氣勢的作用。「氣勢是由人體內在功夫決定的。氣勢的大小,是衡量一個人太極拳功夫深淺的重要標誌,氣勢越大功夫越深,即所謂「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不在外面而在內」習者平日里進行行功實踐,對於氣勢的追求是不可忽視的。」 氣勢的質量,具體表現為太極渾圓勁。太極渾圓勁是周身八面支撐而形成的,渾圓勁是充滿氣的太極拳。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前掤、後撐、上領、下沉、丹田之氣充盈周身,做到人身處處皆太極,平時處於鬆柔狀態,遇到緊急情況也可一觸即發,太極渾圓勁就是在日積月累的行拳盤架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其中,八面支撐的要求就不可須臾背離,一舉手一投足,都要求八面支撐,不可草草從事。謝謝先生的開悟,我一定循此道而修鍊。  :徒兒,再聽老夫重複一句。八面支撐是太極身法的指歸,是各家身法要領的總綱,差別僅僅在於說破不說破。行拳技擊念於茲、行於茲,功夫方能長進。

推薦閱讀:

上課啦!太極守樁對練四階段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簡要(第六勢)
太極拳腰胯練法要求 楊禹廷:體會「毛驢拉磨」-搜狐體育
孫式太極拳四十九式----孫庚辛
太極拳簡史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