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觀察:「住有所居」正加速
本報記者王煒
2009年07月09日00: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去年第四季度以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推進。住房保障制度覆蓋的群體不斷擴大,保障性住房供應體系日益完善,地方政府的職責更為清晰,相關立法等工作也取得突破。我國城市居民「住有所居」的安居願望,正在加速成為現實。
建得快,住得下,分得開,有尊嚴
——實物廉租房建設加速,設計規劃體現人性化關懷
青島市道口路9號,離市中心的台東商業區僅一街之隔位置,兩幢嶄新的6層樓房即將迎來第一批住戶。這兩幢樓是該市即將交付的保障性住房項目,共69套住房,其中42套廉租房、27套經濟適用房。
走進二樓的一套廉租房,建築面積47平方米的一室一廳南北通透,明廚明衛,卧室有陽台,地板、地磚、櫥櫃、衛浴設備和頂燈等配套設施齊全。符合條件的家庭,購置少量傢具家電就能直接入住,每月只要交40多元租金。
「如果以租金補貼的方式,每月每平方米18元,不到900元的租金在市場上很難租到這樣的房子。」青島市國土房管局副局長杜本好說,2008年,青島已通過實物配租解決了約9500戶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今年底,實物配租的比例將達到64%。「今後3年還要籌建9000套實物廉租房,實物配租將成為青島廉租房主要的保障方式。」
記者近日在一些城市了解到,各地通過近幾年的實踐普遍發現,在過去以租金補貼為主的廉租房保障方式下,許多家庭拿著有限的補貼,在市場上租不到合適的房子。隨著廉租房制度保障範圍從住房困難的低保家庭擴大到低收入家庭,對房源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同時,建設實物廉租房拉動的投資遠高於租金補貼,是改善民生與當前擴內需、保增長非常好的結合點。因此,各地普遍加大了實物廉租房建設的規模和力度。
日前出台的《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規劃》中提出,我國今後3年將新增廉租住房518萬套,發放貨幣補貼191萬戶。加上棚戶區改造,3年共將解決747萬戶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截至4月底,全國已開工廉租住房69萬套,超過今年目標177萬套的1/3。
現行的《廉租住房管理辦法》規定,廉租房套型建築面積應控制在50平方米以內。不少人擔心:這麼小的空間里,怎樣能住得下一家三四口人?
在重慶市即將竣工的華福家園廉租房項目,記者看到,僅僅46平方米的有限空間,被巧妙地設計成兩室一廳,而且戶型分布十分合理,完全能滿足三口之家的居住需求。
武漢市專門對廉租房戶型設計和裝修提出標準。要求45—50平方米以內的房源設計為兩室一廳,35—45平方米以內的房源設計為一室一廳,並要求做到廚衛齊全、裝修到位。「只要精心設計,小戶型的廉租房也能住得下,而且分得開。」武漢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主任冷山德說。
為了讓低收入家庭住得方便,一些城市在項目選址和建設方式上,充分考慮了低收入家庭的需求。北京市將新建的廉租房項目選址安排在地鐵、輕軌沿線,並要求在限價房和普通商品房項目中按照一定比例配建廉租房。
「根據北京現在的情況,要在四環路內大量建設保障性住房不現實,我們通過優化選址和配建為主的方式,盡量讓廉租房的住戶降低生活成本,住得方便、住得有尊嚴。」北京市住房保障辦公室副主任程建華說。
「夾心層」住房困難有望緩解
——公共租賃房起步,限價房仍有存在必要
在目前以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和普通商品房三個層次為主體構成的住房供應體系中,存在兩個「夾心層」:一是夠不上廉租房申請資格,又買不起經濟適用房的低收入家庭;二是夠不上經濟適用房申請資格,又買不起商品房的家庭,如新參加工作的職工等。隨著住房保障制度覆蓋面逐漸擴大,「夾心層」的住房問題凸顯出來。建設公共租賃房和限價房成為各地支持「夾心層」的共同選擇。
廈門市萬景公寓小區是全國第一個交付使用的「保障性租賃房」小區,目前已經有929戶符合條件的住戶搬遷入住。儘管是保障性住房小區,但記者看到,小區的綠化環境、建築樣式、社區功能等與周邊的商品房並無二致。交付一年來,萬景公寓發展成一個十分成熟的住宅小區。
據了解,萬景公寓的住戶既有廉租房保障對象,也有剛工作的大學生和公務員等。他們都按照統一的市場價支付租金,根據承租戶的家庭收入情況,政府分別按租金的70%、80%和90%給予補貼。收入越低,補貼越高。
「不同人群住的是一個小區、一個標準的房子。繳納的租金不同,但都租到了穩定的住房。」廈門市政府辦公廳保障性住房處處長王朝暉告訴記者:「把廉租房和公共租賃房統籌為保障性租賃房,既能滿足不同收入家庭的居住需要,又能通過不同人群的混居,提高集中建設小區的管理水平。」
政府投資建設並擁有產權,租金標準高於廉租房、低於市場,讓「夾心層」家庭擁有可長期租用、並且租得起的住房——公共租賃房的概念逐漸清晰。許多地方已經開始相關的探索和嘗試。
對於希望獲得房屋產權的「夾心層」,限價商品房受到他們的歡迎。北京市海淀區小營限價房項目「美和園」6600元/平方米的售價比周邊商品房低40%以上。在北京大學工作的職工小蔣通過搖號,購買了一套80平方米的兩居室。「總價50萬元,首付20萬元,通過公積金貸款30年,我們兩口子一起還貸,壓力不大。」小蔣說:「全家都很滿意,如果沒有限價房,我們很難買得起屬於自己的房產。」
在商品房價格漲幅過大的2007年,各地通過推出限價房,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飛漲的房價。而去年以來,商品房市場量價齊跌,各地則適度減少了限價房的供應。如青島市將原定3年2萬套的供應計劃改為每年3000套。「需要它調控市場的時候,就增加供應。市場穩定了,就減少供應。」杜本好說:「限價房既對穩控房地產市場價格發揮了有效作用,又滿足了部分中等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希望擁有房屋產權的願望,在一定時期內仍有必要存在。」
保障資金投入,建立信息系統,加強立法
——地方政府職責明確,「政府主導」方式探索創新
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場,隨著我國住房供應體系不斷完善,政府與市場各自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分明。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中,「政府主導」的思路更為清晰,政府承擔的責任也更為明確。
去年以來,各級財政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投入。為了幫助中西部地區緩解廉租房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中央財政加大補助力度。2009年,對西部地區補助400元/平方米,中部地區補助300元/平方米,遼寧、山東、福建省的財政困難地區補助200元/平方米。
記者從重慶市國土房管局了解到,重慶已將今年的10.6億元中央投資和2.66億元地方配套投資全部分解下達,目前已開工建設56個項目。今後3年,該市財政將再安排配套資金12億元用於廉租房建設,其中土地出讓凈收益10億元,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2億元。
此外,各地還通過發行地方債、政府擔保的低息貸款等方式,多渠道籌集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
「住房保障就是政府的責任。」重慶市國土房管局副局長孫力說,「這部分支出不應該看成財政的負擔,即使有負擔,也是財政必須承擔的。」
除了保障資金投入,各地政府正積極探索,不斷創新「政府主導」的具體方式。
青島市近年組織深入每家每戶的住房普查,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全國第一個以「地、樓、房、戶」為基礎的住房保障信息系統。該系統能夠動態地統計分析全市的住房保障需求,動態反映住戶家庭情況的變化,實現「兩級管理、三級審核」的網上運行,為今後住房保障工作提供了便利。
6月1日,我國第一部關於住房保障的地方性法規《廈門市社會保障性住房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條例》從立法上規定住房保障的對象、保障標準、保障水平、保障資金來源等,並明確了相關的法律責任,尤其是對騙取保障優惠的行為將予以嚴懲。專家認為,廈門這部《條例》出台,使保障性住房的相關政策更具權威性和連續性,為我國住房保障的立法工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當然,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進,仍然面臨不少困難。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保障司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是邁向「住有所居」的重要一步。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不為任何出於小群體利益的議論所動搖,不因局部的暫時的具體困難所動搖。
據了解,在《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規劃》的基礎上,有關部門正在抓緊制定包括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和各類棚戶區改造在內的《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3年工作規劃》。同時,全國人大已經啟動《住房保障法》的立法工作。
(責任編輯:劉則華) |
推薦閱讀:
※@人民日報微博 轉發養生貼請謹慎
※人民日報海外版 外國禮俗面面觀(禮儀漫談(223))——尼泊爾
※先烈,人民不會忘記(人民論壇·90年激蕩歷史的篇章)
※蒯通是「廢柴」嗎--時政--人民網
※人民日報金台隨感:米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