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遊易腹瀉,掌握方法不鬧心

夏天

很多人會選擇外出旅遊,放鬆心情。人們到陌生地域後,由於正常生活節奏打亂、勞累等引起身體不適應、機體抵抗力下降,如果再飲用不清潔的水,食用變質的食物,甚至沒有明顯誘因也可引起腸功能紊亂,肚子不舒服,典型表現為拉肚子,大便次數較平時明顯增多,糞便不成形、變稀,嚴重的可以出現膿血便。患者可以沒有其他伴隨癥狀,也可伴有程度不同的發熱、腹痛、嘔吐,嚴重者必須住院治療。

這就是我們俗稱的水土不服,是旅行中最常見的疾病。一旦旅行者發生腹瀉,受身體抵抗力、病因、治療是否及時合理等因素的影響,患者腹瀉的病程變化較大,可短期自愈,也可遷延數月以上。

旅遊者腹瀉多是病原微生物感染

目前認為,引起旅行者腹瀉的病因主要是病原微生物感染,佔80%以上。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均可引起腹瀉,所引起的腹瀉屬於急性腸道傳染病。最常見的病因是細菌,包括沙門氏菌、致病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孢桿菌、志賀菌、空腸彎麴菌、氣單胞菌、非霍亂弧菌等。在某些情況下,霍亂弧菌、一些病毒(如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和寄生蟲也會成為旅行者腹瀉的病原體。引起旅行者腹瀉的病原體可分為非侵襲性和侵襲性兩類。產腸毒素大腸桿菌、霍亂弧菌、病毒及引起食物中毒的大多數細菌多屬於非侵襲性病原體,其感染主要在小腸,患者無發熱或明顯腹痛,大便為水樣便、量多,不伴有里急後重,易導致脫水,大便化驗無炎性細胞,病程短。痢疾志賀菌、沙門氏菌、侵襲性大腸桿菌、產氣莢膜桿菌、耶爾森菌、空腸彎麴菌和某些特殊的病毒屬侵襲性病原體,患者腸道病變明顯,表現為發熱、腹痛和里急後重,大便多為黏液血便或血水便,便次多而量少。

病情嚴重者要儘快就醫治療

一旦罹患旅行者腹瀉,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病前是否有不潔飲水、飲食史。2.要看臨床癥狀是否嚴重,如起病方式、發熱程度、腹痛腹瀉程度、嘔吐的程度、能否進食進水、四肢末梢循環情況、心率脈搏的變化、尿量變化、口渴程度、是否有精神狀態的改變。一旦出現上述嚴重的變化要及時就醫,不能自行處置,以免造成嚴重後果,出現生命危險。3.要重視大便的變化,如腹瀉次數的多少、大便的顏色、大便的性狀、是否含有膿血等。糞便性狀可決定病變部位,如水樣便,無里急後重,病變多在小腸;黏液便,病變多在結腸;黏液帶果醬色血便,病變多在上段結腸;糞便表面帶血或伴明顯里急後重,病變多在直腸或末端結腸。以上情況在就醫時要告訴醫生,以便醫生及時作出判斷。

旅行者腹瀉輕者一般是自限性,只要注意補充水分,避免不潔飲食,不需特殊處理可自愈。對於感染性腹瀉,病情不嚴重時,可採用微生態療法,有助於恢復腸道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抑制病原菌,控制腹瀉。常用藥物有雙歧桿菌、嗜乳酸桿菌和糞鏈球菌等製劑。也可採用腸黏膜保護劑,如思密達,它能吸附病原體和毒素,維持腸細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增強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擊。如果上述治療仍不管用,可考慮使用抗生素,成人可選用喹諾酮類抗生素,如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輕者口服即可,重者需靜脈給葯。如果懷疑阿米巴原蟲感染,應使用甲硝唑治療。液體療法非常必要,如果出現脫水表現,輕者可用口服補液鹽,不能口服或病情嚴重時應住院靜脈輸液維持生命體征穩定。

旅行防腹瀉做好三件事

1.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提高防病意識。餐前便後及接觸污物後要洗手。根據氣候變化著裝,勞逸結合,合理膳食,適度鍛煉,增強機體抵抗力。2.把好病從口入關。不喝不清潔的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變質食物,瓜果蔬菜吃前應清洗、去皮或消毒。餐具應經常清洗或消毒。3.準備必要的藥物。在沒有臨床癥狀時不必提前口服抗生素預防腹瀉,以免發生不必要的不良反應。可準備口服補液鹽、思密達、雙歧桿菌製劑等,一旦出現癥狀酌情選用,療程一般不超過3天~5天。如果癥狀不緩解,要及時就醫,避免延誤病情導致嚴重後果。

文/解放軍302醫院

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副主任 秦恩強

整理/戴 欣


推薦閱讀:

周恩來最後一次外出視察:拒收愛不釋手拓片
出國旅遊,哪個國家最划算?
嬌妻頻頻出軌竟與老男人外出同居
鬼節一周哪些人不宜外出?
陶虹開寶馬外出 素麵朝天顯憔悴

TAG:旅遊 | 方法 | 腹瀉 | 外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