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跟著古人學處世

  編者的話: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的許多文化精粹和精神寶藏值得現代人借鑒。本期,《生命時報》特邀亞洲積極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汪冰、廣東省社會醫學研究會心理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馬健文、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王小雷,教你向古人借智慧,「營養」你的心靈。

  

  向孔子學謙虛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社會競爭激烈,人們需要亮出自己的優勢,但謙虛似乎被拋諸腦後。比如新人入職,面對前輩們,心裡想的是:「我是名牌大學畢業的,比他們牛多了」,於是開會搶著發言,挑老同志的刺,沒多久,同事關係變差,上司也覺得這人不成熟。

  《莊子·秋水》中有這麼一個故事:眾多江河水匯入黃河,河神便認為自己是最偉大的。但當河神來到海邊,面對看不到盡頭的大海,才謙虛地說:「俗話說,『聽過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許多自大的人總會發現,自己的那些「了不起」和「驕傲」,其實不算什麼。

  孔子很重視謙虛。一次,孔子問眾弟子想如何展現才能,子路說:「如果讓我去治理一個夾在大國之間、國貧民少的國家,只需3年,我就能讓人人驍勇善戰,還懂得為人之道。」孔子微微一笑:「治國要講禮讓,可你說話不謙虛,怎能治理國家?」

  過於自信是危險的,離成功近,離失敗也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是自然界展現給我們的謙虛。謙虛就像人生田地里一株低頭的稻穗,剝開才能看到它充盈著豐收的喜悅。放低姿態,學會謙虛,才有益於個人發展。但凡事都有個度,過分謙虛會給人虛偽的感覺。在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人們都希望能力和成就得到認可,這是尊重的需求。我們也應適當表現自己,獲得認可,作為繼續努力的動力。▲

  向莊子學換位思考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一位母親帶孩子逛商場,孩子非要媽媽抱。母親蹲下去要打孩子,可突然發現,當與孩子一般高時,視野里全是大人的腿和臀部……

  換位思考是處世的美德,但不少現代人很難做到。妻子指責丈夫回家就陷進沙發,卻看不到他工作的辛苦;丈夫嫌妻子不懂溫柔,卻不見她操持家務的辛勞。老闆批評員工報告交晚了,卻不知道員工為趕進度徹夜

  未眠;員工抱怨老闆太嚴苛,卻看不到老闆為確保公司發展付出的心血。我們還能聽到這樣的牢騷:「這事要是讓我干,我肯定幹得更好。」這看似換位思考,但離真正的換位思考相差甚遠。換位思考應該是靜下心來捫心自問,而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孔子曾說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會換位思考的人只會看到別人的不對,以這樣的心態跟別人相處,自然會把別人看成眼中刺。在我們進行換位思考時,當我們真誠地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多一分理解和寬容時,意想不到的回報便悄然而至,這就是情感守恆定律。▲

  向諸葛亮學修身

  誡子書: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今年堪稱「最難就業季」,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699萬。據知名調查機構麥可思報告,今年碩士畢業生的簽約率僅為26%,同比下降9%;本科生為35%,同比下降12%。形勢如此嚴峻,許多畢業生卻還在挑三揀四,想工作輕鬆又想待遇好。此外,加拿大的一項全球民調顯示,84%的中國人覺得自己大材小用。

  現代人總抱怨社會沒給自己機會,覺得懷才不遇;還有人遇到挫折一蹶不振,覺得身邊人和社會都欠自己的。可諸葛亮的前半生在「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精神境界中,躬耕苦讀於隆中;後半生身體力行,完善自我,盡忠蜀漢,鞠躬盡瘁,奉獻一生。他在《誡子書》中告訴孩子,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試問,你能否在忙亂中靜下來,反思人生方向?諸葛亮還告訴孩子不要事事講名利,要耐得住清貧,守得住寂寞,做到視名利淡如水,視責任重如山。

  正如孔子所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淡泊」與「寧靜」就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志向,在時機成熟時

  「致遠」,轟轟烈烈地干一番事業。這告訴我們,先要放空心靈,才能容納更多知識,獲得智慧,才能夠相信自己。此外,樂境與苦境只在我們心中。心境好了,自然是樂境;如果心境不好,就如同掉進苦海,無法自拔。只有心態擺平了,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完善自我。▲

  向阮籍學慎言

  《晉書·阮籍傳》:籍雖不拘禮教,然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

  俗話說,「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張儀說,「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可見,想管好自己的嘴,做到「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很難。

  社會上,有人幫了別人,可嘴上一個勁抱怨,功勞全被嘴皮子賣了,沒人念他好。有人一會看這個差勁,一會看那個不順眼,還拉著別人一起品頭論足,惹出一身事,失了信任。還有人對事缺乏思考,情緒化的評判總脫口而出,缺乏建設性,引來質疑。話說出去收不回來,更何況在流傳中還會被加工,扔出去的是小樹枝,飛回來的沒準就是大樹樁了。

  面對身邊的人和事,我們要冷靜分析、理智看待。魏晉時代「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雖身在官場,但從不涉及是非,或閉門讀書,或登山臨水。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說:「阮嗣宗口不論人過,吾每師之而未能。至性過人,與物無傷……」阮籍作為一個才情傲世的人,能在那個亂世中絕口不論他人是非,待人接物無相害之心,實屬不易。

  在生活中,我們要從善良本真的角度出發,對人對事提出中肯的建議和建設性的意見,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轉變。識別出情緒化的評價和偏激的言論,從中脫身。當然,慎言並不意味著明哲保身,也不意味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對自己說的話負責任。▲

  向范仲淹學有志

  清朝龔自珍贊之曰:家貧志不移,貪讀如饑渴。劃粥僧舍中,學問得淵博。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國人的心態也不知不覺地「快」了起來:學生一門心思考好大學、找好工作,很少思索對社會的責任;企業忙著開拓市場,而不注重提升品質;初入社會的人把收入作為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卻失去了核心價值觀,也失去了內心的安寧,變得惶恐不安……

  在歷史長河裡,有這樣一個身影:他兩歲時失去父親,母親改嫁,留他一個人在廟中苦讀。因為家貧,他只能斷齏劃粥(分開搗碎的腌菜和凝結的粥,定量吃)。即便如此,他小小年紀就胸懷大志,以天下為己任。他的為官生涯幾起幾落,但他百折不撓,在貶放河南鄧州時寫下《岳陽樓記》,留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激勵千百代國人的名句。他就是范仲淹。

  這樣的「憂樂觀」值得國人學習。社會浮躁不代表我們要跟著浮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別人的眼光不重要,重要的是對得起自己的內心。社會的開放也給我們提供了多元而寬鬆的環境,幫我們認識自己,找到自身的優勢。國人還要學會取捨,試著在浮躁中靜下心來,才能經受住物質考驗。只有心境平和下來,才能活出自己那充實而又別樣的精彩人生。▲

  向鄭板橋學糊塗

  鄭板橋雲遊時寫下: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

  生活中,誰都可能遇上這樣的事:老公總是亂扔襪子,說了好幾次他就是不改,按捺不住心中的火氣,家裡便會硝煙四起;跟朋友出去吃飯,每次一到付錢時,他就去上廁所,心裡不悅便大吵一架……世間有很多事,也許道理在你這邊,但若非要刨根究底或抱著非此即彼的態度,那在別人眼裡只會是刻薄的表現。

  一紙「難得糊塗」,寫出了鄭板橋一生為人處世的宗旨。鄭板橋其實從不糊塗。作家朱鐵志認為,「鄭板橋是個極為清醒的人。唯其清醒,正派,剛直不阿,而對讒言無能為力時,才會有『難得糊塗』的感嘆。」這告訴我們,人不可能對每一件事都掌握主動權。世間最難的事情莫過於控制一個人,比這更難的是控制人的思想。人不妨活得洒脫些,逍遙、自在,不必對所有事情斤斤計較。凡事要知上下、知輕重、知緩急,而不要自尋煩惱。

  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我們大可不必非黑即白地苛求他人。許多事情都沒有標準答案,也不可能用同一個尺度來評定優劣。不妨在「糊塗」的視角里讓別人輕鬆,也給自己的心鬆綁。▲


推薦閱讀:

書中自有黃金屋:古人關於讀書的名句
古人為什麼跪坐?
道教主管文運的兩位神仙,古人考試前會拜他們
古人罵人真含蓄,不帶髒字還好聽,就問你服不服?
和800W的學區房相比,古人或許更想要一條溫暖的秋褲

TAG:古人 | 處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