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詞典說到「編輯之癢」

  從詞典說到「編輯之癢」  止庵  童年時我最想得到的是一本詞典。起初只有《新華字典》,只好拿「毛選」四卷篇末的注釋充當詞典看了。直到1973年,才到手一冊《現代漢語詞典》。卷首「說明」云:「這是一九六五年排印的《現代漢語詞典(試用本)》送審稿本,當時印數不多,送審範圍很小。為了更廣泛地徵求意見,同時以應廣大讀者的急需,現在用這個稿本的原紙型,增加印數,內部發行。」我當然在「急需」的「廣大讀者」之列;至於「內部發行」而我家如何買到,不得而知。「說明」又云:「這個稿本是文化大革命前編寫的,不論是政治思想性方面,還是科學性方面,都會存在很多錯誤和缺點。」我可管不了這些。自此一有空兒,就打開這書,想起什麼就查什麼,甚至毫無目的地隨便翻看。回想起來,這要算是我當年的最大樂趣了。  我曾經寫文章說,我不以為文學、哲學、歷史等中有哪一本非讀不可,世間要是真有什麼「必讀書」,那也只能說是詞典了。自忖並非妄言。近來我在編張愛玲的書,出版社的編輯告訴我,沈昌文先生從前引用過張愛玲《編輯之癢》中的話,而這篇文章向未收入她的書中。我打電話給沈公,很快就收到他寄來的當年台北《聯合報》登載該文的複印件。想必家中資料理得整整齊齊,恰如前人所言,「即在極小處前輩亦自不可及也」。張文有云:「英文名言有『編輯之癢』(editorial itch)這名詞。編輯手癢,似比『七年之癢』還更普遍,中外皆然。」我想「癢」的對立面是「麻木」罷,說來都容易誤事;對待麻木無計可施,對待癢卻有辦法,就是一經發生「編輯之癢」,趕緊去查詞典,看看自己癢得對不對頭,而不至於亂改一氣。  且舉一個例子。我看報上有篇文章,引康嗣群《周作人先生》的話:「在被稱作側座的房裡,懸著平伯君所寫的『鍛葯廬』,很娟秀的一筆字,正如其人。」其中「鍛葯廬」,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北新書局《周作人論》所收康氏此文,作「煆葯廬」。周作人自己的書中,「煆葯廬」首見於一九三二年十月開明書店《看雲集》之《〈冰雪小品選〉序》,以後他的書凡此等處均作「煆」,不作「煅」。我給朋友寫信講到此事,後來登了出來。有讀者提出批評,斷言「周氏室名中的這個『煆』字,實是『煅』的誤寫或俗字」、「如果歷史上曾被某些書印成『煆』(包括周氏在世時印成的本人作品),則一定是『煅』的誤認誤排」。《辭海》:煅,同鍛。鍛(duàn),一,打鐵;二,錘擊;三,鍛煉用的砧石;四,通「腶」,干肉。煆(xiā蝦,又讀xià下),火氣猛。見《廣韻·九麻》。《方言》第七:「煦煆,熱也,於也。吳越曰煦煆。」「誤寫」或「俗字」既不同音,又不同義,亦可怪也。而諸書手民當非一人,一概「誤認誤排」,未免過於麻木。也許除了「編輯之癢」,還有「讀者之癢」或「作者之癢」。不過我大概暫時還得相信詞典所說,儘管詞典沒準兒也會寫錯。
推薦閱讀:

現代漢語詞典收錄字母詞引專家爭議
我用什麼才能留住你 | 人物詞典
六不收(《五燈會元》、《聯燈會要》、《佛學大詞典》)
【佛學大詞典】
男女必看,情愛詞典 ! ( 圖文 )

TAG:編輯 | 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