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孫中山為何選葬紫金山?

打動孫中山的,首先是鐘山磅礴的氣勢,是明孝陵絕佳風水的啟發

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曾經讓中國無比輝煌,並作為世界文明古國雄視五大洲。19世紀中葉,當西方各國開展工業化大生產,世界文明進入一個嶄新階段的時候,中國仍在重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農耕生產方式,仍然堅守著男耕女織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一方面,世界在迅猛發展;另一方面,中國的官僚階級仍然做著天朝上國的迷夢,還在為自己的封建制度及過去的輝煌沾沾自喜。清王朝閉關鎖國,固步自封,使中國與跟上世界發展步伐的機會失之交臂。中國的發展被戴上了沉重的枷鎖。人民大眾在受苦受難,嬴弱的國家備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一步步走向亡國滅種的邊緣。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推翻帝制,結束落後於時代發展潮流的封建制度,與世界文明接軌,已經是關係到中華民族還能否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頭等大事。

在迅猛發展的世界潮流中,古老的中國有一個人昂首闊步地走在了時代的前面,他就是孫中山。

孫中山

中國需要孫中山,歷史選擇了孫中山,人民愛戴孫中山。孫中山愈挫愈奮,百折不回,歷經失敗而成功,用自己的一生探索著救國救民的道路,實踐著「振興中華」的諾言。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是孫中山在研究古今中外的歷史教訓後得出的結論。在救民於水火,拯救中華民族的鬥爭中,孫中山走到了最前列。孫中山是中國第一個放眼看世界,系統接受西方教育,並把西方先進的思想觀念引進中國的人。他希望用西方快速發展的藥方,醫治積貧積弱的中國。從他上書李鴻章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時起,他就立志通過自己的努力,號召中國人民從思想觀念、政府運作、社會形態等方面作徹底的改造,窮其一生致力于振聾發聵,喚醒沉睡的民眾。他尋找的第一道突破口,就是推翻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只有推翻帝制,實行「三民主義」,中國才能走上追趕世界的新興之路。歷史證明,孫中山的思想主張切中時弊,他選擇的道路是中國人民的希望之路,光明之路。

孫中山過人的號召力,堅韌不拔的意志,頑強抗爭的精神,短促而又光輝的人生與獨特的人格魅力,是時代的產物。他個人的這些經歷和成就與風水有些什麼關係?他又是怎樣看待風水的?

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輾轉回國,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從此,南京作為孫中山革命理想的「實現之地」,與孫中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1912年2月15日,像明清以來主政南京的大多當權者一樣,帶著幾分對明太祖朱元璋這位農民出身卻有著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的敬佩之情,孫中山祭奠了明孝陵。3月10日,在氣勢不凡、風景迤邐的鐘山之麓,孫中山對他的戰友說:「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他還笑言朱元璋這個明朝的開國皇帝,為什麼不選現在中山陵的位置而選了明孝陵所在地作為葬地。時隔13年,孫中山臨終囑咐:「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

是什麼原因使孫中山對這個地方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親自選定並最終成為其歸葬之地?史載,孫中山如是說:「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除了孫中山親口解釋的這個原因外,究竟還有沒有其它方面的考慮?

曾5次環遊世界,見識過無數名山大川的孫中山,對鐘山情有獨鍾,他在《建國方略》中寫道:「此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誠難覓此佳境也。」

毫無疑問,打動孫中山的,首先是鐘山磅礴的氣勢,是明孝陵絕佳風水的啟發。

鐘山

鐘山是一條毋庸置疑的龍脈,名曰華蓋龍

歷史上,鐘山總是與南京連在一起。鐘山因南京而響亮,南京為鐘山而驕傲。

長江萬里奔流至安徽蕪湖後,往東北而上圍繞著南京繞了一個半圓弧後再東流入海。受這條中國第一長河的阻隔影響,長江南部綿延約七、八十公里,龍氣旺盛的寧鎮山脈的走勢顯得與眾不同,自東而西逆向而行,龍脈行止呈現出受長江環繞主導,就水而結的特點。

鐘山又名蔣山,古稱「龍山」,被譽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是西行的寧鎮山脈的最高峰,歷來被認為是南京地區的群山之首,具有鮮明的風水地貌特徵。早在東漢末年,就被諸葛亮、孫權等政治家視為「龍蟠」之地。

鐘山是典型的華蓋峰,中高旁低。山體略呈半圓弧形,三峰並峙,東西排列。主峰居中,名北高峰,海拔448.9米;東峰稱小茅山,海拔365.8米;西峰稱天堡山,海拔244.5米。由於華蓋峰的形狀宛如封建時代的官帽,古往今來,風水師均對其讚不絕口。普遍認為,華蓋主貴,偏文。龍貴則帝王將相,龍賤亦能為官小貴。穴前正朝,尤吉;側見,偏房,次之。亦有龍身帶者,主世代官宦不絕。總之,有華蓋峰出現,貴顯有望,並且發越長久。

華蓋龍

華蓋峰又有多種,其中最為貴重也最為難得的是帝星華蓋。南京的鐘山還不屬於帝星華蓋。有說「華蓋三台,尊極帝座」者,華蓋三台確是,尊極帝座屬過褒。但這並不損其貴,鐘山高大雄偉,確有王者之氣,不可等閑視之。鐘山下的南京,風水預示著這裡人才輩出,生生不息。

鐘山東西長約7公里,南北寬3公里,呈東西走向橫卧於南京城東北。粗看,鐘山確有帝座之象,細察卻又欠缺端圓方正,顯為行龍之故。說鐘山是風水貴砂中的華蓋峰,只是就其山體形態而言,實際上,鐘山是一條毋庸置疑的龍脈,名曰華蓋龍,或三台華蓋龍。

鐘山地層層面由北向南傾斜,緩緩展開,抗蝕性極強的石英砂岩覆蓋在上,岩性較弱的紫紅色頁岩下墊於底,對地質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北坡,因頁岩出露、山地陡峻、陽光下紫紅色頁岩閃耀一片紫色,故稱之為「紫金山」。南坡隨地層而逐漸向南緩傾,明孝陵、中山陵東西相隔坐落於此。登臨二陵的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坐落在鐘山南麓的明孝陵和中山陵,可謂風水寶地。

在以鐘山為中心的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風水景象確實令人振奮。鐘山西北,幕府山於乾卦綿延橫亘,屏障長江;鐘山之東,銅家山、龍王山、青龍山、大連山于震、巽兩卦層層護衛,呈東北——西南走向向前包抄;鐘山西面,五台山、清涼山、雨花台、岩山等丘崗連綿,低俯守護,為白虎砂;鐘山西南,罐子山、牛首山、韓府山、將軍山、翠屏山等群山起伏,於坤卦鎮守拱衛;鐘山之南有橫山,狀如天印的方山在遠方正朝,江寧平原作為明堂平坦無垠。若沒有其它不利因素的影響,「四象」皆備,氣勢不凡的鐘山,風水格局實在十分理想。

鐘山風水態勢圖

明孝陵

明孝陵無疑是鐘山龍脈大結之所

鐘山既然是一條明顯的龍脈,那麼,其真龍大結究竟在什麼地方呢?這個問題千百年來一直縈繞在所有關心這座城市的人的腦海里。

位於鐘山之麓那個叫「獨龍阜」的地方,宛如鑲嵌在鐘山上的一顆明珠,神秘而尊貴。

1400多年前,梁代高僧寶志和梁武帝蕭衍不約而同地看上了這個地方,它最終成了黃泉路上先走一步的寶志和尚的葬身之地。800年後,一個叫朱元璋的人也看上了這個地方,要將它作為自己的萬年吉壤。只是這個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開國之君,一代高僧與其比起來,少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氣魄。時空變了,大明國君不必理會他在陰間的抗議和叫屈。結果,「獨龍阜」玩珠峰的主人從此改姓朱。

現在面積達30多平方公里的鐘山風景區,幾乎就是當年明孝陵的整個範圍。在這處龐大的帝陵區域內,設計者將整座鐘山以及部分水面作為「風水」景觀,一起納入孝陵的建築規劃設計中,從而實現了「因山為陵」、「天人合一」的中國帝陵建築傳統和文化理念。

選擇金陵「龍脈」為葬地的朱元璋,在鐘山之陽建造陵寢,鐘山之陰建陪葬功臣墓,南北對應,尊卑昭然,完全符合「風水」要義。

過去,有關典籍、史料認為,明孝陵、中山陵東去為龍頭,富貴山至石頭山為龍尾,依據是古人選擇南京建都時均以東面的鐘山為龍山,其實不然。正因為鐘山是龍山,龍頭才更應該在中山陵以西。從風水意義上說,明孝陵所背靠的中峰西側才是龍頭。這不僅因為百里行度的寧鎮山脈自東面而來,直龍入首,盡結於鐘山,龍脈絕無轉身180度回龍顧祖之象,而且在實際地形中也得到充分的驗證。主峰之陽向南微凸,中峰偏西,龍頭微微昂起,嵯峨有石,即使在植被發育、林木茂盛的今天,仍隱約可見嶙峋岩石顯露。東西橫布、一路西行的龍脈,至此轉頭脫卸南下,龍氣聚鍾,盡結獨龍阜玩珠峰。

龍脈有貴賤之分。在龍的行止中,一般只會顯露出三隻爪,只有皇帝才配有四、五隻爪。這些爪的表現形式,就是山體中下部左右間隔差不多等距伸出,總體走向一致但又形態各異、長度不一的山腿。鐘山的來龍明顯有四、五隻爪。從這一點上看,鐘山確有王者之氣。

呈華蓋三峰狀的鐘山,以中峰最尊。獨龍阜則是中峰下的一座圓形大土丘,高近百米,直徑三、四百米,其形狀宛如一座天然墳塋,明孝陵就恰好處在這座「墳塋」之下,呈典型的「玄武垂頭」特徵。孝陵西側,有一條山脊,人稱「小虎山」,高約90米,作為孝陵外畔的白虎砂;孝陵的東側也有一條山脊,高90多米,是孝陵外畔的青龍砂。左青龍右白虎,對稱排列。

鐘山西峰,向西南延伸為富貴山、覆舟山(小九華山)、雞籠山(北極閣)、鼓樓崗、五台山,止於石頭山(清涼山)、雨花台、岩山等丘崗,作為孝陵外重白虎砂。與西峰連接而重起的金星體圓珠狀的富貴山,作為孝陵父母山伸出的白虎砂,略為抬頭,對外鎮壓一方,對內兜收堂氣,然後低俯向南延伸。

東峰(小茅山)之下,有砂連出,止於馬群,向孝陵彎環。中有紫霞湖,湖旁兩山繼續南下,作孝陵之青龍,層層疊疊。東峰之外,龍王山、青龍山、大連山遙為依靠,作孝陵青龍方的外重護砂。

孝陵之前,直對寢宮的「梅花山」,高50米,上有東吳大帝孫權的陵墓,這條「好漢」沉睡1000多年後仍被朱元璋留下看守大門;近代被汪精衛看中成為其葬身之地,但大漢奸畢竟無德享用,最終被蔣介石拋骨揚灰。這一座玉屏狀的小山實際上是明孝陵的案山,意義非凡,是龍穴成立的重要佐證。案山之南,明堂寬大平正。遠方20多公里處,有俯伏拜揖的天印山(方山)作為遠朝。更妙的是,孝陵前的三道「御河」均呈由左向右流淌的形勢,風水上稱之為「冠帶水」,證佐龍真穴的,貴氣非凡。右側西南方向的前湖及逶迤南下的「鐘山浦」作為「朱雀」,水面開闊,湖波蕩漾,具有靈動翔舞的風水特徵。

如此一來,明孝陵實際上具備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風水「四象」,朝、案二山完備,成為十分難得的一處風水寶地。

無論從明孝陵的來龍結作形態,還是從其「四象」來分析,明孝陵都無疑是鐘山龍脈大結之所。事實證明,負責選陵的劉伯溫、徐達等人皆非等閑之輩,尤其是精通堪輿的劉伯溫。即使在600多年後的今天反覆參詳,明孝陵仍然可以確認是尋龍點穴準確無誤的一個成功範例。

中山陵

和那個時代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一樣,孫中山是看重和講究風水的。

中山陵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追求的精神內核。因此,古往今來,上自帝王將相,下到黎民百姓,無不在陽宅和陰宅上苦心經營,試圖讓自己生前舒服,死後逍遙,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隨自然造化,生生不息。這種風水文化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孫中山,使他發出了對南京這塊風水寶地異常鍾愛的感慨,產生了與帝王朱元璋等在南京這塊土地上曾經顯赫過的歷史人物死後歸葬於南京鐘山的同一想法。

毫無疑問,和那個時代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一樣,孫中山是看重和講究風水的。號召人民起來推翻封建制度,自己卻如此重視和講究死後的歸所,似乎有點不可思議。其實,這是十分正常的。在孫中山的眼裡,推翻封建制度才能謀求發展,這與個人重視和追求歸葬地的風水並不對立。風水與封建迷信不可等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也不能混為一談。正視偉人的這一思想特點,不僅不會有損孫中山的光輝形象,相反,能夠使孫中山的形象更加真實、可信。

早在商周時期,傑出的中國文化精英如姬昌等就已經注意到了易、命、風水這些無法完全認知,近乎神秘的自然現象,並為此作出了艱苦而成功的探索。從那時起,天相、地相、墓相合一,逐步成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追求的理想目標。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像「文革」這樣極少數的時間外,「風水」幾乎無人不知,人們紛紛把它作為家族發展的頭等大事來加以重視,努力經營。

顯然,這種理念灌輸給了熟悉中國歷史文化的孫中山,給他的思想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29年6月1日,孫中山的靈柩在白色的帷幔中由北平運抵南京,正式安葬中山陵。奉安以後,遺體安置在陵寢卧像下5米多深的鋼筋混凝土坑內,劉夢錫總工程師用經緯儀對準江寧方山,隨即用鋼筋水泥封固。

氣勢雄偉的中山陵是不是風水寶地呢?

(待續)


推薦閱讀:

中山市一外賣小哥深夜接單送至停屍間,你認為合理嗎?
紙樣師必備-中山裝變化款式(二)學生服
中山大學英文名被回譯成雙鴨山大學?「譯者」澄清這只是個梗(10)
胸中山水
中山裝是代表中國形象的禮服

TAG:孫中山 | 中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