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記:三千年之意象明月,遙遙煙波寄情愁
文/月望東山
一
中國人的性格決定了中國古典詩歌的風格。
中國人做事說話向來含蓄委婉,一個古代中國男人要表達我愛你,會給你鼓瑟彈琴,所有的情話都在音樂里去說。比如西漢的司馬相如人帥有才,善彈琴,就在一次宴會上,故意彈奏一曲《鳳求凰》,引得躲在屏風後面的卓文君心思蕩漾,當晚立馬私奔。
中國人表達情感直話曲說。中國詩在表達情感也是借用這個直話曲說的工具,而這個偉大的工具,就是意象。
何為意象?所謂意,就是情感,思想;象,就是物象,即一個事物的客觀特徵。
通俗地說,意象就是染上了詩人情感的外物。
所以,當你讀一首詩時,你所看到的意象,這跟你看到的一模一樣的物象是有所區別的。比如,你看到一朵菊,在你眼裡,菊就是菊。然而在陶淵明那裡,菊是高潔情懷,在李清照那裡,菊是相思模樣,而到我這裡,菊可能就是菊花酒。
一樣的,你今年中秋看到的明月可能僅僅是一顆明月,無關感情。須不知,三千年以來,自《詩經》起,當「明月」這個光輝燦爛的意象進入到詩歌里時,就是千千憂愁,萬般詩情的集合了。
那麼,在中國詩里,最早運用明月之意象的人是誰呢?有人會脫口而出,李白,絕對是李白。「抬頭望明月,思頭思故鄉」我們熟得不能再熟嘛。
在中國詩里,用「明月」意象最多的可能是李白。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怎麼評價李白的?「酒入豪腸,七分化作月光, 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尋李白》
是的,李白愛明月,也愛用明月,但他絕對不是中國詩里第一個運用明月表達情感的。而第一個運用明月的,則是遠在千年之上的東周里的一群婦女婆。
中國最早的詩集是《詩經》,而《詩經》里最優秀的部分是「風」部。而「風」部裡面,最可愛的人,估計就是一群幽怨的婦女婆了。
在我看來《詩經》里的這群婦女婆,不但敢愛敢恨,還會唱,大膽地用詩歌唱出她們的心聲。
何為詩歌?在遠古時代,詩是絕對拿來唱的,而不是文人雅士拿來喝酒時賣弄風騷的,以詩為歌的詩歌傳統就這麼沿襲下來了。
讓我們來看看東周里的女人是怎麼用明月來表達愛恨的。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寧不我顧。日居月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寧不我報。
————《邶風 .日月》節選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太陽月亮放光芒,光明照徹大地上。可是竟有這種人啊,不依古道處事把人傷。何時日子能正常?竟然不顧我心傷。太陽月亮放光芒,光輝普照大地上。可是竟有這種人啊,背棄情義和我斷來往。何時日子能正常?為何與我不答腔。
有中國古代女人,很多人都有個誤解。以為中國女人都是三從四德之物,沒有反抗性,從來都是被男人休的種。事實上,至少在秦漢之前,中國女人在婚姻方面也是較開放的,男人可以休女人,女人不爽也可以休男人,或者逃之夭夭。
舉兩個例子,漢初丞相陳平的妻子,幾經嫁人,嫁的都不如意,跑回自家去,前後有五次。搞得最後沒人敢娶她,她也懶得嫁人了。後來,窮光蛋陳平捎話去說,我可以娶你。對方派個老頭子爺爺來考察一番,認為陳平儘管窮,但結交人多,人脈廣,可以嫁。於是就成了。
還有一個事例,就是漢武大帝的老媽王夫人。王夫人年輕的時候,嫁給了一個姓金的大戶人家,生了個女兒,夫妻生活也美滿。然而漢武大帝的外婆認為金氏還不夠富貴,執意叫女兒離婚,金氏不同意。不同意也不行,王夫人還是被母親送進了宮裡。王夫人在宮裡時,人家孝景帝也不管你是不是處女,就寵幸上了,於是就有了漢武大帝。
據有關史料證明,中國女人這種開放的習性,至少傳到了唐朝。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暫且不敘。
先秦時期的女人,既然不爽的時候都可以休可以跑,那開罵老公,自然就是小事一樁了。《邶風》裡面那個借日月罵老公的女人,不自覺地成了中國詩里第一個用月亮代表我的心的人。
講完怨婦,來看看思婦。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雲遠,何雲能來?」《邶風.雄雉》,這首詩的女人跟上面當然不是一個女主角了。丈夫出遠門服役去了,女主人成了留守婦。她思夫情深,就只能望著日月迭來迭往,思念之情悠悠綿長。想著道路相隔如此遙遠,夫君何日才能還鄉。
細心的人可以看出來了,這兩首詩的「月」還沒有脫離「日」,不夠獨立。這話說對了,因為那時候的古人常以日月比喻翻丈夫,所以日月不分。而「月」這個意象真正獨立出來,並且成為中國古詩上引領「見月懷人」潮流,而讓歷朝歷代,包括李白杜甫蘇東坡等人常用不輟的是以下這首詩。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陳風.月出》
跟前面兩首詩不同,這是一首男人思春發情的詩。前兩首詩是衛國女人的,衛國即今天的河南一帶,陳國今天在安徽亳州一帶,這個地方靠近南方,不似北方有剛烈之風,所以詩歌風格也大變,變得有些娘娘腔了。
明月皎皎出天空,美人嬌美體輕盈。緩步慢走多妖嬈,想她使我心焦躁。明月皓皓掛天空,月下美人真俊俏,步履舒緩身婀娜,想她使我心煩惱。明月高懸照四方,美人月下神采揚。緩步行來姿態美,想她使我心憂傷。
我們彷彿看到,那個明月當空的夜色,青年男子望月而嘆,思念著那如月皎美的姑娘,而不覺地心煩意亂。
好一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模樣!
從文學史來說,這是一首相當牛逼的詩。這詩里刻畫出的那下朦朧的美人及朦朧的意境,影響了後世,而宋玉之《神女賦》和曹植《洛神賦》據說也是受了此啟發。從此以後,三千年以降,見月懷人,望月思鄉,於是就成了一條不變的套路。
二
見月懷人,不一定懷的是丈夫或者美女,有人卻不按套路出牌,懷的卻是別的一種特殊之人。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短歌行》
東漢末年,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大傢伙都忙得不亦樂乎。 唯有曹操苦啊,他挾天下而令諸侯,諸侯們明一套暗一套,搞得他東征西伐,奔波不息。而在那個時代,最缺的是什麼,當然是人才。曹操整天想著去哪裡撈人才,好讓天下歸心。於是,那夢中的渴望得到的人才,就成了他眼裡的「明月」。
但那些像天上月亮明亮的人才呀,我何時才能把你採摘下來呢?
曹操不知道。
他知道的是,天下有相當一部分比明月還亮的人,卻選擇了與他對抗,讓他兵敗赤壁。那些人當中,就有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
時也,命也!
魏晉詩歌中不按套路使用明月的,曹操之後,估計就是阮籍了。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詠懷八十三首(其一)》
阮籍的這種首跟前面曹操的《短歌行》一樣,如果你沒有一定歷史知識,根本不知道這裡面寫的是什麼。這首詩的背景跟曹操有一定的關係。東漢末年,士大夫們看宦官亂政,紛紛參政議政,宦官們見招架不住,只好揮刀狂屠,製造了東漢著名的黨錮之禍,將大批節氣之士清洗出去。
當然了,在中國這地方,最不缺的就是讀書人了。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東漢末年以李膺為首的士大夫領袖倒下了,又冒出了新的士大夫領袖,這個人就是我們熟悉的孔融。
曹操是個偉大的政治家,但他在整個三國時期,卻是開了個壞頭,並且深刻地影響到了魏晉。
他把敢說敢做的孔融給殺了。
到了西晉,從曹氏手裡搶過政權的司馬昭,也把曹操這劣招學到手了,把敢於不合作的嵇康給殺了。
所謂「孔融死而士氣灰,
死而清議絕。」自此之後,晉朝士大夫再也不敢清議了。清議,就是議論政治。
不清議的士大夫們,個個都轉行,清談去了。
清談,就是扯淡,談玄學。
當時魏晉竹林七賢,領袖首推阮籍,其次是嵇康。嵇康性格剛烈,見司馬氏徵召就躲。阮籍卻知道想躲是躲不了的, 他曾經躲過,又被迫回去當官,只是再後來再稱病辭官的。所以,他為保全性命,只有跟司馬氏政治不停的周旋。
講到這裡,我們就應該知道了,為什麼詩中阮籍寫到半夜睡不著,要起來彈琴。彈琴的時候,看見天上明月,聞到野外孤鴻哀叫,又無不讓人焦慮。
這一切,都是政治環境的險惡,才讓他整夜憂思,夜中不能寐。
這裡的「明月」,明顯不是見月懷人,更不是什麼望月思鄉了,而是望月傷懷了。
他渴望借著明月清風,超脫出世,卻不能擺脫現實的政治困境。他渴望擁有一個明月清風的政治環境,卻只能是在夢裡出現。
罷了。
想想也就罷了。
三
從《詩經》里的怨婦,思婦, 思春之男,到魏晉時期的阮籍,我們發現中國詩里的這個上「 明月」意象,就像一顆青澀果子,晦澀暗淡。然而它等待許久的時代終於來臨,在那個輝煌燦爛的時代里,一群詩情飽滿,才華洋溢的男人,一個個粉墨登場,徹底將「明月」解放了。
這個時代,就是唐朝!
給你一個江湖,你會選擇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么?在武林江湖裡,東方不敗只選擇了葵花寶典;在詩的江湖裡,有一個牛逼的唐朝詩人,只用一首詩,就打遍三百年無敵手。
在《唐朝才子傳》里,唐朝第一個登上詩江湖的人,叫王績。但是他不怎麼出名,因為他很快地就被初唐四傑王勃等人蓋住了。可惜的是初唐四傑的詩里,不怎麼愛「明月」。
而唐朝第一個讓「明月」這意象發光發亮,照耀千古的人,竟然是他。
張若虛。
張若虛是什麼人?估計今人沒幾人得知。他是揚州人,開元初年就與那個「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賀知章等幾人聞名,並稱「吳中四士。
在《全唐詩》里,張若虛只錄有兩首詩,一首是他的處女作,一首是他的成名作。而這成名作,就是著名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天地之間,什麼人最牛逼?當然是跳出三界之外,一世逍遙之人。唐詩之中,什麼詩最牛逼?那就是情,景,理三者的完美結合。無疑,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就是堪稱完美的代表作。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看看張若虛的境界,古今上下,幾乎所有詩人,看見月亮,就是我憂傷了,我想家了,我想某某人了,而沒人會想到,天地之間,那個走在長江邊上的人,誰是第一個見到明月之人,而天上的明月,又是何時照臨人間的?
滿滿的宇宙哲理啊!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代代是無窮已,可每一代人都是不一樣的,而每月每年的月亮都是一樣的。什麼才是永恆的,永恆的是整個宇宙,而不是人類個體。正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這首《花江花月夜》牛到什麼程度呢,詩人聞一多是這樣評價的,「孤篇壓倒全唐,是詩中之詩,頂峰之上的頂峰!」
這就是唐詩里真正的絕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誰敢不服?
服也罷,不服也罷,明月還得繼續。
張九齡來了。
張若虛是迷一樣的詩人,他不知如何得來神力,憑一首詩就功蓋全唐,差點讓唐人無詩可寫。更離奇的是,後人連他的生卒人都搞不清楚。但是,他大約年齡還是沒搞錯的,按他們的活動時間來算,張九齡至少比張若虛小二十歲以上。
張九齡是廣東人。在唐朝時期,整個嶺南不過是蠻夷之地,張九齡能作詩,還當到了宰相級的大官,不得不說他是個牛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多美的詩呀,一顆當空明月,足以打破空間距離,連接天涯海角望遠懷人之人。
然而再細看,這句詩怎麼這麼熟悉呢?哦,原來跟張若虛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竟有異曲同工之妙。
說好聽是異曲同工,其實就是高度概括。但這話只有你知,我知,明月知了。
張九齡之後,王維,孟浩然等人亦紛紛將明月造詩,但都平淡無奇。直到一個人的橫空出世,才徹底將這僵局打破。
李白的成名作品,就是那首著名的《蜀道難》,而把他捧上天的人,是賀知章。李白出道的時候,賀知章都已經是七老八十,準備告老還鄉了,然而他讀到李白的《蜀道難》時,無不驚為天人之作,當眾誇李白為「謫仙人」。
何為「謫仙人」?謫,就是貶謫的意思,所謂謫仙人就是被貶謫到凡間的仙人。
豬八戒不是豬,他是被貶謫的天蓬元帥;李白不是凡人,他是被貶謫的仙人。古往今來,有幾個詩人能有如此評價?每次一想到賀知章的金口海句,李白都不自覺地飄飄然了。
事實上,整個文學史也充分證明,李白的詩的確有神仙之氣,他是唐朝的特例,也是中國文學史的特例,他的詩歌,從來都有艷羨,被詠嘆的份兒,從沒有人敢於模仿。
在李白之前,我們看到的「明月」是《詩經》里的懷人思鄉,是《短歌行》里的賢才,但是從沒有人像李白那樣,將明月將作孤獨時的知已。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李白是個謎一樣的存在。到現在為止,仍然沒人知道他生於何地,何時回國,甚至有人還說他根本就不是中國人。拋開這些不論,我們先來討論「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時的李白是個什麼樣的困境。
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他人正在長安城裡,身上還掛著個侍奉翰林的稱號。
有人可能奇怪了,李白離開四川,輾轉千里,終於在賀知章的幫助下,實現人生逆襲,進入長安城,與皇帝吟詩作對了,還有什麼不滿的?
問題就在侍奉翰林這個稱號上。
在唐朝,翰林是官職,但侍奉翰林絕對不是。所謂侍奉,就是候補。翰林院是幹嘛的?是培養國家高級幹部的地方,凡是要當宰相,多數必出翰林院。
李白一生的夢想跟孔子以來的所有讀書人一樣,都是要在有生之生「大濟蒼生。」而要大濟蒼生,就要做官,為人之臣,最大的官,當然就是宰相了。而只要進入翰林院,跟國之宰相就是一步之遙了。
所以,李白對翰林院這是很在乎的。
問題是,他只是個候補的。而他的主要工作是什麼呢?就是陪唐玄宗唱酒聽歌,根本就沒有資格參與國家決策。而國家決策卻交給那些真正的翰林院里的學士。
終於有一天,李白算看清楚了,他在皇宮裡不過是個陪酒客。就像西漢的東方朔一樣,喝酒有你的事,說話做事替國家著想,你就別操那個心了,讓能幹的人來。
弄臣?一個被打落人間的仙人,竟只能當皇帝的陪酒客?
李白當然鬱悶了。
李白想找朋友訴說,可是沒人。賀知章退休還鄉了,小他十一歲的杜甫還什麼都不是。
於是,他只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與月對飲了。
屈原在人生痛苦時分,抬頭問天,於是有了《天問》。李白在承受人生巨大寂寞與孤獨無法自已之時,只好問月了。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李白《把酒問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面對萬古明月,李白似乎又回到了《春江花月夜》里的哲學問題上了,咱們這一生,仿若流水,只有明月是永恆的。
既然如此,長安還有什麼可留戀?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千年以上,孔子周遊諸侯列國,傳道失敗之時,不禁仰天嘆息「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千年以後,李白面對失意,首先想到的是「欲上青天覽明月」,離開這污濁人間,重回他的天上去。
然而現實是天上也是回不去的。既然如此,唯有像散開頭髮, 乘一葉扁舟逍遙於江湖之上。
李白決定離開長安。
李白這段經歷被歷史寫成是「賜金放還」,說是唐玄宗給他一筆重金為安家費,變相趕他離開長安城的。
是也罷,不是也罷,還有什麼關係呢?
明月之上,長風萬里。道之迢迢,我自有我的歸路。
不是么?
寂寞之時,我尋明月而去;千年以後,我將成為天上那一輪明月,供天下仰望不息!
於是,一個李白殞落了,一輪明月升起了。它皎潔無暇,明亮如晝,光耀人間。
此後,再也無人超越這一輪來自唐朝的多情明月!
推薦閱讀:
※十天干意象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是否戀童?
※陰陽五行相生相剋意象圖解
※意象·塗山氏
※八字十神煞六親意象
TAG: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