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學理論講座之詩歌鑒賞方法

優秀的詩歌作品通常都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如果想對詩歌作品有比較深入的認識,獲得更多的藝術享受,尚需對詩歌作品加以鑒賞,下面我們就對幾種主要的鑒賞方法作些介紹。    一、披文入情    《文心雕龍·知音》篇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可見詩歌作品是詩歌鑒賞的基礎,因此詩歌作品的文本首先應當正確。其中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將作者弄錯了,這就需要辨偽。如北京大學中文系1957級學生編著的《中國文學發展簡史》說:「李清照早期的詞,有寫得活潑輕快的,如《點絳唇》寫打罷鞦韆,『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寫少女形象極生動。這首詞的作者是否為李清照就很成問題,因為它所描寫的內容,完全不符合李清照的身份。大戶人家的鞦韆一般都在後花園,女主人打鞦韆的時間又是「露濃花瘦的早晨,客人怎麼會在早晨進入李清照家的後花園呢?再說李清照是主人,從其《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來看,她少女時代膽子就很大,見到客人怎麼會如此緊張呢?還有,既然已經「和羞走了,為何又要搔首弄姿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呢?匆忙中她的梅子又從何而來呢?王仲聞的《李清照集校注》已指出此詞作者問題多多:    此首別作蘇軾詞,見楊金本《草堂詩餘》卷下。又作無名氏詞,見《花草粹編》卷一、《續草堂詩餘》卷上、《古今詞統》卷四、《古今詩餘醉》卷十二、《花鏡雋聲》卷七、《辭彙》卷七、《同情集》卷四。別又誤作周邦彥詞,見《詞的》卷二。趙萬里輯《漱玉集》云:「案詞意淺薄,不似他作。  這首詞的作者為誰尚需研究,但決不是李清照,否則上面提出的那些問題將很難說清楚,而且也有損於李清照的形象。  二是將某些文字弄錯了,這就需要校勘。詩歌作品在流通過程中,讀者、編輯、傳抄者、出版者難免會對之加工、修改,有意無意間造成不少文字差異,直接影響到詩歌鑒賞,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可適當做一些校勘工作。譬如王維的《相思》,流行本如《唐詩鑒賞辭典》作: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但是,讀者在欣賞此詩時會產生一個疑問:紅豆樹秋天結子,春天顯然不是採擷紅豆的時間。我們查中華書局出版的《王維集校注》作「秋來發幾枝,而且比較原始的版本如《雲溪友議》、《唐詩紀事》等均作「秋來發幾枝。較為通行的《萬首唐人絕句》、《全唐詩》還作「秋來發故枝。顯然將「春來校改為「秋來,這首詩才能說得通。  三是還要掃清文字障礙。古典詩歌流傳到今天,有些詞語的讀音與含義發生了變化,這就需要我們搞清楚,否則也會影響我們對詩歌的欣賞。試讀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其中的「兒子,現在普通話讀為「ér」,顯然與「期」(qī)不押韻。而「兒字在宋本《廣韻》中屬上平聲中的支韻與齊韻,如果我們按照吳方言將其讀成ní,則此詩就押韻了,吟誦起來也就好聽了。  還有些古代漢語辭彙或方言辭彙的意義已經消失或變化了,如果沒弄明白,當然也會影響詩歌鑒賞。如《黃侃日記》1922年1月30日寫道:「向觀鈔本蘇子瞻《冬日牡丹》詩『一朵妖紅翠欲流』,疑翠為誤字加以直抹,今觀注本引陸務觀《老學庵筆記》謂成都有鮮翠紅紙鋪,問土人乃知鮮翠猶鮮明也(高似孫《緯略》亦云:翠,鮮明貌,非色也)。夫以鄉語入詩,百年之後,非注莫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讀詩時遇到難懂的詞語不要自以為是地忙著修改,而要翻翻注釋、工具書,做一些考訂工作。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前人寫詩愛用典故,如王季思在南大做報告時談到他師從胡小石的一件往事,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中有「論功若准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兩句,他起初用《晉書·陸機傳》中的「平吳之役,利獲二俊兩句話來解釋,胡小石不滿意,叫他去讀《國語》中的《越語》,原來勾踐曾用黃金為功臣范蠡鑄像。這一典故顯然更貼切。這個例子說明解釋典故是多麼不容易,而一旦解釋清楚了,對我們鑒賞詩歌又大有幫助。  當然有些典故還是比較容易看出來的,如賀知章的《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讀者都喜歡三、四句所用的比喻,說它別出心裁、新穎獨到。其實一、二兩句也別出心裁地用了新穎獨到的比喻。《樂府詩集》卷四五收錄了《碧玉歌》,並引《樂苑》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以寵愛之甚,所以歌之。看來第一句將早春二月的柳樹比喻成新妝的美女,則其美麗喜人可知。第二句將柳條比喻成美女的長髮也夠動人的了。徐志摩《再別康橋》中有兩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不知是否受到了此詩的啟發。  其實不少典故都不容易看出來,因為詩人寫詩強調用典故不露痕迹,如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十二云:「作詩用事以不露痕迹為高。這當然為我們解釋典故、鑒賞詩歌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如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表面上此詩未用典故,而且從字面上也能解釋得通。實際上此詩用了典故,梁沈約《宋書·隱逸傳》稱陶淵明:  嘗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後歸。潛不解音聲,而蓄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食,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詩的第三句幾乎與陶淵明的說法一樣。這個典故對我們理解這首詩大有幫助。李白與幽人都將陶淵明當作自己的效仿對象,看來「幽人也是一位隱士。首句表明李白與幽人在山花叢中對酌,因為陶淵明也是在菊叢中飲酒的,則他們同陶淵明一樣不拘形跡可知。次句寫兩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喝得很投機很痛快。第三句寫李白以陶淵明自比,也像陶淵明那樣真率。第四句也將幽人比成陶淵明,還期待他第二天來撫琴,這一方面表明自己是幽人的知音,另一方面也是對今天這次對酌的充分肯定。    二、知人論世    當我們掃清文字障礙後,還要了解作者生平與社會背景。《孟子·萬章下》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將這個問題講得最清楚的當推魯迅,他在《題未定草(七)》中說:  世間有所謂「就事論事的辦法,現在就詩論詩,或者也可以說是無礙的罷。不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  應當說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迹、社會背景,對我們鑒賞詩歌是大有好處的。下面我們就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談一談。唐代安史之亂後,便一蹶不振,於是便出現了許多感慨滄桑變化的詩篇,其代表作之一為韋莊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韋莊能寫出這首詩與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經歷,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韋莊(836—910),長安(今西安西北)杜陵人,宰相韋見素的後代。而韋見素是一個認識到安祿山必反,一再進諫,卻始終未被採納,並親身經歷了安史之亂的人。韋莊還是著名詩人韋應物的四世孫。這樣的家庭出身使他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胸懷大志,關注國家的命運和前途。公元880年春,韋莊在長安應試未第,親眼目睹了當年冬天黃巢攻陷長安的過程,並於公元883年在洛陽寫了著名的《秦婦吟》。「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凄涼無故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這就是韋莊所見到的戰爭給長安留下的創傷,聽說金陵未見戎馬,於是攜家帶口,流落江南,並寫了一批金陵懷古詩,將自己對現實的感受,利用一些歷史古迹作為載體,表現出來。《台城》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構思方法大抵採用了物是人非的模式,台城周邊乃至整個金陵地區的景色,依然是那麼美麗,江雨霏霏、江草萋萋、滿樹的鳥兒在不停地叫著,台城下的柳樹「依舊煙籠十里堤。而「六朝如夢四字則寫出了詩人對以台城為政治中心的那一段歷史的整體感受,著一「空字又巧妙地將所見、所聞、所感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江山如畫,而過去主宰與享受這如畫江山的六朝統治者們,卻成了歷史上的匆匆過客而不復存在了。誠如李白所說:「四十餘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隨東流。(《金陵歌送別范宣》)特別值得注意的還有「無情二字,十里長堤上的楊柳絲毫不顧六朝政權的滅亡,依然抽條、吐綠、飄絮,顯示著春天的美麗,確實是夠無情的了。詩人恰恰是想通過柳之無情,希望人們去思考六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歷史是無情的,如果一個政權倒行逆施,只能遭到歷史的遺棄和嘲弄。此詩好就好在詩人通過懷古,表達了詩人對搖搖欲墜的晚唐政權的深沉憂慮,而且詩人的憂慮還充滿了批判意識。公元880年冬12月黃巢起義軍入潼關、下華州(今華縣),唐僖宗慌忙逃往成都,韋莊不久寫了首《立春日作》:「九重天子去蒙塵,御柳無情依舊春。今日不關妃妾事,始知辜負馬嵬人。此詩不僅為楊貴妃翻案,將釀成安史之亂的罪責理所當然地歸為唐玄宗,而且將釀成廣明之亂的罪責也理所當然地歸為當朝皇帝唐僖宗。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詩中也稱御柳「無情,這就使我們認識到《台城》一詩不僅在批評六朝皇帝,也在批評唐代皇帝,而且還指出唐玄宗、唐僖宗們已經並且正在重蹈六朝的覆轍。可見聯繫作者的全部作品、生平事迹,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對我們深入理解一首詩顯然是大有幫助的。    三、以意逆志    當我們在確定版本,掃清文字障礙,做了知人論世工作以後,就應當揣摩詩歌的主題思想了,也就是以意逆志。《孟子·萬章上》云:「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趙岐注曰:「文,詩之文章所引以興事也。辭,詩人所歌詠之辭。志,詩人志所欲之事。意,學者之心意也。王國維《玉谿生年譜會箋序》云:「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則古詩雖有不能解者寡矣。  如何以意逆志呢?第一步最好反覆吟誦詩歌作品,這是理解作品的好方法。朱熹說:「某舊時讀《詩》,也只先看去許多註腳,少間便被惑亂。後來卻將《詩》來諷誦,至四五十過,已漸漸得《詩》之意,卻去看注釋,便覺減了五分以上工夫。更從而諷誦四五十過,則胸中判然矣。(《朱子語類》卷八○)吟誦最好能達到會背的程度,程千帆在《治學小言》中指出:「背誦名篇,非常必要。這種方法似笨拙,實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銘刻在自己的腦海中,一輩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於對它們非常熟悉,而懂得深透。實際上,吟詠背誦的過程也就是對作品不斷加深理解的過程。正如龍榆生《詞學十講·論欣賞和創作》所說:「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也可算是通體的『眼』,著此一句,而千種風情,萬般惆悵,都隱現於字裡行間,玲瓏透徹,言有盡而意無窮。但這種境界,非得反覆吟諷,心領神會,把每一個字分開來看,再把整體的結構綜合起來看,著實用一番含咀工夫,是不容易理解的。  吟誦還能充分體現詩的音樂美,近人蔣兆蘭《詞說》云:「聲音之道,本乎天籟,協乎人心。詞本名樂府,可被管弦。今雖音律失傳,而善讀者輒能鏘洋和均,抑揚高下,極聲調之美。其瀏亮諧順之調固然,即拗澀難讀者亦無不然。  除吟誦外,讀者還要展開想像的翅膀。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一云:「讀詞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於吾想望中,然後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如杜牧的《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唐詩三百首》收此詩,蘅塘退士評曰:「層層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只『卧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活。顯然,第四句用了牛郎織女的故事,表現了女主人對愛情的渴望,哪怕是一年會面一次也好,而連這一點也做不到。此典故的運用是理解這首詩的關鍵。首句寫秋夜,燭光還照在畫屏上,女主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感到房間里很冷清,讓人難以忍受。於是次句寫她拿著輕羅小扇,走出卧室撲螢火蟲,因為她的宮廷生活太單調了,此實為百無聊賴之舉。第三句寫她覺得撲流螢也沒有多大意思,於是站在台階上看深夜的景色,由於站得時間太長,使她覺得涼氣襲人。第四句寫她不得不回到房間里繼續睡覺,但是仍然睡不著,只好躺在床上看著牽牛織女星在想心思。詩人通過此詩表達自己不被賞識,不受重用的怨望之情也是可能的。於是,作者寫此詩的用意也就大致可以把握了。    四、分析比較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語言形式表現出來的,對詩的語言形式進行分析將有利於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獲得進一步的藝術享受。試以韓偓的《新上頭》為例:  學梳蟬鬢試新裙,消息佳期在此春。  為愛好多心轉惑,遍將宜稱問旁人。  在唐代,女子到了十五歲,通過一定的儀式,改變髮式,加笄,俗稱上頭,表示進入成年,可以結婚了。沈祖棻的《唐人七絕詩淺釋》分析道:  起句之蟬鬢新裙,本是當時女子一般的妝扮,而蟬鬢之上加以「學梳,新裙之上加以「試,就極其準確地寫出了剛剛成年少女的特定情況,畫出了她感到新鮮而又生疏的心理狀態,從而繳足了題面。次句忽然從遠處著筆,寫其姑娘的佳期來,表面上似乎與上句毫不相干,而實質上卻是對上句所寫試妝心情的加倍渲染。正因為這位少女剛成了年,不久又將出嫁,學梳頭,試長裙,就有了雙重意義,這句詩也就更能從另外一個角度烘托出她試妝時興奮激動的心情。這樣,它就又一直貫穿到下面兩句。因為如果只是成年而不出嫁,那麼愛好也許不至如此之「多,以至於心裡都反而「惑了。所以,從結構上探討,次句雖似宕開,實則承上啟下。第三、四句十四個字,實有六層意思。愛好,一也。愛好多,二也。因愛好多而心轉惑,三也。所惑乃是否宜稱,四也。由於不能定其是否宜稱而問旁人,五也。一問不足,因而遍問,六也。由於層次之多,更見出詩人用筆之曲折,針線之細密,但另外一方面,語言卻極其曉暢明白,使人感到真實、生動而且自然,毫無做作。  通過如此細密的分析,使我們對一位剛成年、即將結婚的少女對新生活渴望的心理了解得較為深透,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為了對詩歌作品了解得更加深入,我們還可以聯繫詩人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詩人的作品作比較研究。金元好問《中州集·擬栩先生王中立傳》云:「予嘗從先生學,問作詩究竟當如何。先生舉秦少游《春雨》詩云:『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晚枝。』此詩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葉大梔子肥』之句校之,則《春雨》為女郎語矣。破卻工夫,何至學婦人?後來他在《論詩絕句》中還專門將此事寫入詩中:「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詩。看來元好問的老師用比較的方法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較研究實際上是要我們用發展的、辨證的眼光去分析詩歌,譬如李清照寫過一首駕舟出遊的《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小令著重描寫詩人在藕花深處爭渡時導致鷗鷺齊飛時的生動畫面。通過對人爭渡、鳥齊飛的動態描寫,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洋溢著的青春活力。結婚後,她又駕舟出遊過,試讀她的《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兩相比較,我們會發現有明顯不同:上次出遊沒有考慮獨不獨的問題,這次出遊特彆強調一個「獨字,也就是說丈夫應當同自己一道出遊,結果卻因故未能做到這一點;上次荷花開得很茂盛,這次荷花已經開敗了;上次見到的是鷗鷺,這次見到的是據說能夠傳信的大雁;上次玩得很盡興,這次心思沒有用在玩上面,而是用在思念丈夫上面,甚至想到丈夫也在思念自己;上次玩過了,出遊活動也就結束了;這次玩過了,還在感嘆「花自飄零水自流,自己的花樣年華正在消逝,而且相思之情一直到月滿西樓時都無法排除,以至於「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還寫過一首《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前相較,這首詞又有明顯的不同:這次花不是開敗了,而是開盡了。這是傷心人的感覺,事實當並非如此,因為下文還說「春尚好;上次登舟前「輕解羅裳,說明平時還是注意打扮自己的,這次因為天晚了,連頭都懶得梳了;上次是「獨上蘭舟,這次則最終沒有登舟出遊;上次與丈夫只是暫時的分離,這次丈夫已經去世,永遠見不到了;上次臉上寫滿了愁,這次卻「欲語淚先流;上次還有相思,這次只有絕望了。我們將李清照三首有關泛舟出遊詞加以比較,就會清楚地感到詩人由少女成為少婦,再成為老婦,其情感的變化歷程。  有比較才有鑒別,魯迅在《隨便翻翻》一文中指出:「比較是醫治受騙的好方子。譬如唐人徐凝寫過《廬山瀑布》:「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唐范攄《雲溪友議》卷中《錢塘》說過一個故事,大意是白居易初到杭州擔任刺史,詩人徐凝、張祜登門拜訪,都希望在鄉貢中得到首薦,遂試《長天倚天外賦》、《餘霞散成綺》詩,試訖解送,以凝為首,以祜為次。張祜不服氣,說自己的詩寫得好,白居易解釋道:「你沒有寫出徐凝『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這樣的詩句。後來在人生的道路上,徐凝順利,張祜不順利,都與此有關。宋人王讜《唐語林》卷三《品彙》門、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四一《徐凝》條,都轉載了這則故事,因此產生了較大影響。但是蘇軾卻提出了不同看法,賦詩一首,題為《世傳徐凝瀑布詩云「一條界破青山色,至為塵陋。又偽作樂天稱羨此句,有「賽不得之語。樂天雖涉淺易,然豈至是哉?乃戲作一絕》,詩曰:「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李白與徐凝的詩水平究竟如何,不妨作個比較,程千帆特地寫了篇論文《關於李白和徐凝的廬山瀑布詩》,今錄其要點如下:  李詩首句寫山,山名香爐峰,山頭雲氣籠罩很像香煙,晉釋慧遠《廬山記》云:「氣籠其上,則氤氳如香煙。李白「紫煙之喻當受其啟發。李詩以香爐峰襯托瀑布水,而徐詩只提到「青山色,顯得一般化。李詩「第二句描寫了詩人自己的活動,使人們有可能想像他那種登高望遠、遺世獨立、精神與天地相往來的風貌,從而大大地擴張了詩的容量。對比之下,就不能不使人感到徐詩四句純屬客觀描寫的單調,顯出其詩中無我的缺點。李詩三、四兩句寫瀑布,以銀河作比,寫出了瀑布落差與水量之大,極富創造性,因而給讀者留下了新鮮而深刻的印象。《水經注》云:「懸流飛瀑,望之連天,若曳飛練於宵中矣。這段話或為徐凝所本,但是酈道元寫得生氣勃勃,而徐凝卻寫得平平常常。通過比較,很快就顯示出了二詩的優逆。(徐有富)
推薦閱讀:

中國跟俄羅斯合夥的危險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總論篇(64)
俄羅斯舉行紅場閱兵夜間綵排 中國方陣亮相
中國神秘文化解讀,算命秘訣之千里馬命法
大美中國 中國大美(024)十大最美古城

TAG:中國 | 詩歌 | 方法 | 理論 | 鑒賞 | 詩學 | 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