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平和心態:守住內心的天平

1、淡定地對待人生得失我們在平和的心態中尋找一份希望,驅散心中的陰霾,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就會油然而生,我們的心情就會越過眼前的不快而重新變得輕鬆。人生在世,誰都會遇到許多不盡如人意的煩惱事,關鍵是你要以一份平和的心態去面對這一切。世界總是凡人的世界,生活更是大眾的生活。我們在平和的心態中尋找一份希望,驅散心中的陰霾,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就會油然而生,我們的心情就會越過眼前的不快而重新變得輕鬆,這就是保養心態!保養心態其實就是時時調節心情,時時告誡自己:學會平和、釋然、超脫,學會知足常樂,學會善待生命。欣然地面對,坦然地行走,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也不否認一個人力量的局限,方可尋找到一個平衡點。靜靜地生活,淡淡地工作,那便是一種超越自我的平和境界,也更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該擁有的心態。生活中並沒有絕對的得與失,所謂的得與失,很大程度取決於你的價值取向。苦苦地去做根本就不可能辦到的事,去苛求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只會給自己帶來苦惱。我們必須在紛繁瑣碎中學會選擇與放棄,「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只要努力過,得不到也沒有什麼可惜,學會該放就放,平和對待得失結果。平和是智者面對生活的明智選擇,只有懂得時時以平和心態正確對待得失的人,才會事事如魚得水。放棄了才能重新開始,才有新的機會獲得成功。這樣的放棄其實是為了得到,是在放棄中開始新一輪的進取,絕不是低層次的三心二意。拿得起,也要放得下;反過來,放得下,才能拿得起。荒漠中的行者知道什麼情況下必須扔掉過重的行囊,以減輕負擔、保存體力,努力走出困境而求生。該扔的就得扔,連生存都不能保證的堅持是沒有意義的。人生如牌局。如果知道自己摸到的是一手臭牌,就不要再希望這一盤是贏家。在陷進泥潭時,要知道及時爬起來,遠遠地離開那裡。再幽默一點說,在被狗咬了一口時,不要去下決心也咬狗一口;被蚊子咬了後,不要到蚊子法庭去討回公道。懂得選擇與放棄,正確對待得失的人,才是智者。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籽吧,好難看啊。」徒弟說。「等天涼了。」師父揮揮手,「隨時。」中秋,師父買了一大包草籽,叫弟子去播種。秋風突起,草籽飄舞,「不好,許多草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沒關係,吹去者多半中空,撒下也不會發芽,」師父說,「隨性。」撒完草籽,幾隻小鳥即來啄食,小和尚又急了。「沒關係,草籽本就多準備了,吃不完,」師父繼續翻著經書,「隨遇。」半夜一陣大雨,弟子衝進禪房:「這下完了,草籽被沖走了。」「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父正在打坐,眼皮都沒有抬,「隨緣。」半個多月過去了,光禿禿的禪院長出青苗,一些未播種之院角也泛出綠意,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師父站在禪房前,點點頭:「隨喜。」一份平常心,看似隨意,其實卻是看透了外物得失利弊之後的豁然開朗。為什麼我們無法擁有平和,卻反覆振蕩於浮躁、得意、狂喜、傲慢、迷茫、不安、沮喪、焦慮、恐懼甚至絕望之間?恐怕是因為當我們對於得失過於執著,被外界奴役了自己的心,參不透人生的真諦。可能我們還不能完全做到像禪師那樣超然的境界,但我們也要在學會放棄中,爭取活得洒脫一些。古人云: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我們就要學會放棄。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我們放棄的東西很多。幾十年的人生旅途,會有山山水水、風風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得失之間,該如何取捨?有些人因為放不下到手的職務、待遇,整天東奔西跑,荒廢了正當的工作;有些人因為放不下誘人的錢財,費盡心思,結果常常作繭自縛;有些人因為放不下對權力的佔有慾,熱衷於溜須拍馬、行賄受賄,不惜丟掉人格的尊嚴,一旦事情敗露,後悔莫及。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載不動太多的得失計較,要想使之在抵達彼岸時不在中途擱淺或沉沒,就必須減輕載重,只取需要的東西,把那些應該放下的慾望之果堅決地去掉。人生並不完美,總有缺憾。但若正確對待得失,便會得到心的平靜與安然。不會放棄,就會變得極端貪婪,結果什麼東西都得不到。放棄自己得不到的,讓它成為你人生的一段往事。拋開過去的牽絆,你可以更好地活在現在,珍惜你所擁有的,更好地面對明天的人生。學會放棄,可以使你輕裝前進,攀登人生更高的山峰。再往深處想一想,生命是那麼的脆弱,戰爭、疾病、車禍、事故、傷害……每天都有那麼多嚮往陽光和空氣的人在無辜地接受死亡,那是一種不得已;而我們能夠平安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園裡,享受著家人帶來的溫暖,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懂得惜福,並放棄慾望的橫流呢?生命原本是簡單的,很多東西我們要學會放棄,不要抱著「得不到就是最好的」的偏執心理。能夠放棄就是一種跨越,當你能夠放棄一切,做到簡單從容地活著的時候,你就不會再有焦躁、不安、憂慮等負面情緒的困擾。平和地對待往事,把過去的一切放在身後,也就是卸下身心上的包袱,放棄已經到手的一切,這樣才會更好地重新開始新的生活。不要讓過去的事情——得到或得不到、擁有或失去的事物——擠佔在腦海里,結果使身心負載過重,浪費了精力,影響了事業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失去的不必嘆惋,它們在讓你失去的同時也給予你很多,這些都是你人生的寶貴財富。你應把它們潛移默化地融化到你的血液里,讓它變成一種本能,成為一種習慣,這樣更有利於你走向成功。人生是一個不斷放棄、又不斷創造的過程。擁有一份正確對待得失的平和之心,這是一種智慧的人生態度。2、寵辱不驚是一道精神防線面對人生,需要一種寵辱不驚的平和,任雲捲雲舒去留無意。它能夠使你視金錢如糞土、視功名為過眼煙雲。拜倫說:「真正有血性的人,絕不乞求別人的重視,也不怕被人忽視。」愛因斯坦用鈔票當書籤,居里夫人把諾貝爾獎牌給女兒當玩具。莫笑他們的「荒唐」之舉,這正是他們淡泊名利的平常心的表現,是他們崇高精神的折射。他們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也震撼了我們的靈魂。白隱是位禪師,由於他對寵辱的超然,得到了人們的尊重。有一對夫婦,在住處的附近開了一家食品店,家裡有一個漂亮的女兒。無意間,夫婦倆發現女兒的肚子無緣無故地大起來。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異常!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她終於吞吞吐吐地說出「白隱」兩字。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但這位大師不置可否,只若無其事地答道:「就是這樣嗎?」孩子生下來後,就被送給白隱。此時,他的名譽雖已掃地,但他並不以為然,只是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他總是處之泰然,彷彿他是受託撫養別人的孩子一般。事隔一年後,這位沒有結婚的媽媽,終於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她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她的父母立即將她帶到白隱那裡,向他道歉,請他原諒,並將孩子帶回。白隱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就是這樣嗎?」彷彿不曾發生過什麼事。所有的責難與難堪,對他來說,就如微風一般,風過無痕。是非公道自在人心。人是為自己而活,不要讓外物的得失而亂了自己的心。白隱守住了自己心中的那份平和,外界的非議對他來說,也就無足輕重了。平和貴在平常,對待外物得失的超然只是其外在表現,真正平和的是一顆心。內心修鍊至寵辱不驚的境界,不僅會正確對待得失,更會在人生大痛苦、大挫折前波瀾不驚、生死不畏,於無聲處聽驚雷。寵辱俱平常,人生境界實不平常。事事平常,事事也不平常。無論處於何種環境下,都能做到寵辱不驚,那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就如孔子所讚美的,不是個聖人,也是個賢人。寵辱不驚是一道精神防線。成功了要時時記住,世上的任何一樣成功或榮譽,都依賴周圍的其他因素,絕非你一個人的功勞;失敗了不要一蹶不振,只要奮鬥了,拼搏了,就可以無愧地對自己說:「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飛過。」這樣就會贏得一個廣闊的心靈空間,得而不喜,失而不憂,從而把自己的人生提升到一種寵辱不驚的境界。3、知足常足,知止常止「人心不足蛇吞象」,這是人的慾望永遠不知滿足的醜態。要想真正享受人生的樂趣,基本信條就是「知足常足,知止常止」。洪應明說的「謝事當謝於正盛之時,人肯當下休,便當下了,若要尋個歇處,則婚嫁雖完,事亦不少,僧道雖好,心亦不了。」可謂真知灼見。在對待名利、榮辱等問題上,人還是知足一點好。知足了,你就不會遭受恥辱。放縱慾望,讓它主宰你的人生,即使慾望得到滿足了,也不是滿足,而是一種自我放逐,因為慾望會帶來更多、更大的慾望,就像細菌一樣繁殖。如果我們為慾望所左右,為慾望的不能滿足而受煎熬,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滋味呢?《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它與「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無論擁有多少財富,權勢無論有多高,如果不知滿足,就永遠生活在爭權奪利之中,那種奔波忙碌的情形和窮人並無區別。但我們很多時候不懂適可而止、知足知止,常常為了「了卻君王天下事」,對生前身後的功名也期待頗多。對於前生,我們會埋怨父母沒有把我們生養在大富大貴之家;對於後世,總是抱怨兒孫不能個個如龍似鳳。但我們更多的不滿足還是來自於自身。慾望的驅使,幻想的衝動,不切合實際的索取,讓我們失去平和,不能知足。如果把不知足歸結為人類後天的變異,這有失公允。其實,不知足是一種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則是一種理性思維後的達觀與超脫。曾讀過一個貪心人的故事,說是一個大臣向皇帝請求要塊封地。皇帝很慷慨,說你從這兒向西走,做一個標記,只要你能在太陽落山之前走回來,從這兒到那個標記之間的地都是你的了。太陽落山了,地主沒有走回來——因為走得太遠,他累死在路上。貪婪是條不歸路,是因為貪。貪不只限於金錢,對於事物的過於執著,皆可謂貪。貪於錢,是最淺顯直白的貪。但更多的貪,隱於內心。執著事業,是一份上進心,但過於執著,便是野心;執著於愛情,是一份愛戀心,過於執著,則便成佔有慾;執著於興趣,是一份好奇心,過於執著,就成了偏執心。這些貪,都源於不知足,不能對慾望做到伸縮自如,而被慾望所主宰。誰說喜歡一樣東西就一定要得到它?為了得到他喜歡的東西,殫精竭慮,費盡心機,更有甚者可能會不擇手段,以致走向極端。這樣的得到便是失去。也許他得到了他喜歡的東西,但是在他追逐的過程中,失去的東西也無法計算,他付出的代價是其得到的東西所無法彌補的。為了強求一樣東西而令自己的身心都疲憊不堪,是很不划算的。有些東西是「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瞧」的,在慾望的美飾下,它變得無限美好,一旦你得到了它,日子一久,你可能會發現其實它並不如原本想像中的那麼好。如果你再發現你失去的和放棄的東西更珍貴的時候,你一定會懊惱不已。知足才能常樂,不想佔有,就不會有太多的不平之路讓你輾轉難眠。所以,無論是喜歡一樣東西也好,喜歡一個位置也罷,與其讓自己負累,不如輕鬆地面對,即使有一天放棄或者離開,你也學會了平靜。「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在知足與不知足之間要把握一個度。若知不行而勉為其難,勢必勞而無功;若知可行而不行,這就是墮落和懈怠。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合適溫度的條件下,樹木才會發芽。《老子》也說:「知足之足,常足矣。」大則憂國憂民、感時憂憤,小則憂家憂己,往往都是憂多於喜,要說服別人或自己還就得這樣想。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不想生活、工作條件好些,精神安逸些?想歸想,未必都能一一滿足,在各種理想、願望,甚至連小小的打算都未能成為現實的時候,你就要學會承認和接受現實,珍惜你所擁有的,學會知足知止,讓自己變得平和安寧。4、沒有鞋穿,至少腳還在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你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你也可以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當你接受自己、熱愛自己時,你的心裡就充滿了陽光;而當你排斥自己、討厭自己時,你的心靈就會冰雪覆蓋。你要知道,即使微不足道的一點煩惱也可以染黑你的整個生活。據說,有一個富翁,為了教每天精神不振的孩子知福惜福,便讓他到當地最貧窮的村落住了一個月。一個月後,孩子精神飽滿地回家了,臉上並沒有帶著「下放」的不悅,讓富爸爸感到不可思議。爸爸想要知道孩子有何領悟,問兒子:「怎樣?現在你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們過得這麼好吧?」兒子說:是的,他們過的日子比我們還好。因為,我們晚上只有燈,他們卻有滿天星空;我們必須花錢才買得到食物,他們吃的卻是自己的土地上栽種的免費糧食。我們只有一個小花園,對他們來說到處都是花園。我們聽到的都是噪音,他們聽到的都是自然音樂。我們工作時神經緊繃,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大聲唱歌。我們要管理傭人、管理員工,他們只要管好自己。我們要關在房子里吹冷氣,他們在樹下乘涼。我們擔心有人來偷錢,他們沒什麼好擔心的。我們老是嫌菜不好,他們有東西吃就很開心。「我們常常失眠,他們睡得好安穩。」「所以,謝謝你,爸爸。你讓我知道,我們可以過得那麼好。」很多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無論思想還是為人處世,都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卻又敏感異常,他們希望事事做到完美,人人都能讚許他。但當這種想法不能實現時,他們就很輕易地陷入不如意的境地,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倒霉的人了。也許,你並不確切地了解自己幸運與否。沒關係,這兒有一份專家們的「全球報告」,來細細地對照一下吧:如果我們將全世界的人口壓縮成一個100人的村莊,那麼這個村莊將有:57名亞洲人,21名歐洲人,14名美洲人和大洋洲人,8名非洲人;52名女人和48名男人;30名白人和70名非基督教徒;89名異性戀和11名同性戀。6人擁有全村財富的89%,而這6人均來自美國;80人住房條件不好;70人為文盲;50人營養不良;1人正在死亡;1人正在出生;1人擁有電腦;1人(對,只有一人)擁有大學文憑。如果我們從這種壓縮的角度來認識世界,我們就能發現:假如你的冰箱里有食物可吃,身上有衣可穿,有房可住,有床可睡,那麼你比世界上75%的人更富有。假如你在銀行有存款,錢包里有現鈔,口袋裡有零錢,那麼你屬於世界上8%最幸運的人。假如你父母雙全沒有離異,那你就是很稀有的地球人。假如你今天早晨起床時身體健康,沒有疾病,那麼你比其他幾千萬人都幸運,他們甚至看不到下周的太陽。假如你從未嘗試過戰爭的危險、牢獄的孤獨、酷刑的折磨和飢餓的煎熬,那麼你的處境比其他5億人更好。假如你能隨便進出教堂或寺廟而沒有任何被恐嚇、強暴和殺害的危險,那麼你比其他30億人更有運氣。假如你讀了以上的文字,說明你就不屬於20億文盲中的一員,他們每天都在為不識字而痛苦……看吧,我們原來這麼幸運。只要肯用心去面對,用心去體會,我們當下擁有的就足以令我們幸福一生了。學會豁達一些,在盯著他人財富的同時,也細細清點一下自己的所有,你會發覺,自己的運氣其實一點都不差。5、平和的「糊塗經」「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最為著名的言論莫過於「難得糊塗」四個字。據說,「難得糊塗」四個字是在山東萊州的雲峰山寫的。有一年鄭板橋專程到此地觀鄭文公碑,流連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間茅屋。屋主為一鶴髮老翁,自命「糊塗老人」,出語不俗。他的室中陳列了一塊方桌般大小的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良,非常罕見。鄭板橋對其十分嘆賞。老人請鄭板橋題字以便刻於硯背。鄭板橋認為老人必有來歷,便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方印。因硯台尚有許多空白,鄭板橋建議老先生寫一段跋語。老人便寫了「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寶貴之門也。」他用了一塊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鄭板橋一看大驚,知道老人是一位隱退的官員。有感於糊塗老人的命名,見硯背上還有空隙,鄭板橋便也補寫了一段話:「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一段佳話,一段趣談,也成就了一種智慧——糊塗經。我們無論處於何時何地,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都會與各種各樣的人相交相處。在人際關係中,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難免會發生問題。有人說: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爭鬥,就會有弱肉強食。話雖然有些偏激,但亦不無道理。你要與人和平相處,要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和前途,你就需要一本糊塗經。所謂糊塗經就是外表糊塗、內心清明的「大智若愚」。所謂糊塗,就是:不用想太多,不用想後果。糾纏于思考是人生的負擔、枷鎖。看重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糊塗的人往往更快樂,幸福會追著他們走,他們不必費盡心機爭取,可以隨意享受陽光的熱情。太過理性的人則是追著幸福跑,用盡全力也抓不住飄忽不定、轉瞬即逝的幸福。可笑的追逐,就如無聲的宣判,如終審不能上訴。人生就是這麼無奈,沒有選擇的權利,只有順從。我們大多數人處在痛苦之中,生命里充滿矛盾與掙扎,在放與不放間徘徊、流連。不要太過理性,糊塗一番又何妨?想得開,放得下,朝前看,從而才能從瑣事的糾纏中超脫出來。假如對生活中發生的每件事都尋根究底,去問一個為什麼,那實在既無好處,又無必要,而且敗壞了生活的詩意。參透這本「糊塗經」,就要懂得「吃虧是福」。「吃虧是福」的信奉者,同時也一定是一個「和平主義」的信仰者。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對所謂「和平主義者」這樣寫道:「中國和平主義的根源,就是能忍耐暫時的失敗,靜待時機,相信在萬物的體系中,在大自然動力和反動力的規律運行之上,沒有一個人能永遠占著便宜,也沒有一個人永遠做『傻子』。」大智若愚,唯有其「若愚」,才顯其「大智」本色。其中的「若」這個字在這裡很重要,是「像」的意思,而不是「是」的意義。將「智」深埋內心中,面對過於複雜的世事,簡單做人,簡單做事,將複雜抽出生命。「難得糊塗」是心理環境免遭侵蝕的保護膜。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糊塗」一下,無疑能提高心理承受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楚和心理困惑。有這層保護膜,會使你處亂不驚,遇煩不憂,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對待各種生活中的緊張事件。培養自己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遇事總能滿足,煩惱就少,心理壓力就小。生老病死,天災人禍都會不期而至,用難得糊塗的隨遇而安之法去對待生活,你將擁有一片寧靜、清新的心靈天地。聰明的人能從吃虧中學到智慧,悟透人生。這是中國哲人所總結出來的一種人生觀——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領略了生命含義的曠達和由吃虧退隱而帶來的安穩與寧靜。這本「糊塗經」是一種平和超然的心態,是一種人生智慧的哲學。一種經歷。「難得糊塗」是有飽經風霜、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的真諦。一種境界。「難得糊塗」是心中有大目標的人生,對枝節雜碎不屑一顧,只著眼大方向,為全局負責,能做中流砥柱。一種資格。「難得糊塗」是淡泊名利、寧靜致遠,以平常之心、平靜之心對待人生,泰然安詳。一種智慧。「難得糊塗」是在紛繁變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能知人間風雲變幻、處事輕重緩急,能以四兩撥千斤。一種氣度。「難得糊塗」是超凡脫俗、胸襟坦蕩、氣宇軒昂、洒脫不羈、包容萬象。6、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畢生智慧都傾注於此《誡子篇》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時隔千年,歷史的人和事早隨時間遠逝,然而默誦這一句,仍然感到清新澄澈,洗凈心靈。遙想諸葛孔明當年在草廬之中,必定經常久久地默對這一句話,領會著人生的真諦。孔明躬耕南陽,心憂天下。於清風明月中讀史,在竹林泉石旁對弈,日觀風雲變幻,夜察星斗轉移,不問名利,不求聞達,胸中的傲然之志和濟世之才已經在那青山綠水間渾然成就,當他離開卧龍崗時,囑咐僕人切勿荒廢農事,此去若大業能成,那時將回來繼續享受這田園之樂。這一去,矢志不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作為蜀國丞相,他未留下一分私財,贏得生前身後名,「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淡泊明志」,重在養德;「寧靜致遠」,重在修身治學。「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是求學的道理,心境要寧靜才能求學,才能也要靠學問來培養。「淫慢則不能研精」,淫就是過分,慢就是自以為是。如果主觀性太強,求學問就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為什麼用「險躁」?人做事情,都喜歡佔便宜走捷徑,走捷徑就會行險僥倖,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尤其是年輕人,如果暴躁、浮躁,就不能理性地處理問題。「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是說年齡跟著時間過去了,人的思想又跟著年齡在變。「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少年不努力,等到中年後悔,已是後悔莫及了。兩句話,千重意。諸葛亮不僅是在談求學,更側重於勸誡後人如何做人。做人是要切誡浮躁、虛榮和碌碌無為的,是要珍惜時光、守住內心的寧靜的,也是要淡泊地對待世上的一切誘惑的。適當的物質追求也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即使是功名利祿,只要是付出所得,似乎也應受之無愧。但若對於這些東西的需求變成無止境的追求,並以此作為人格追求、價值追求,必然會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生沒有絕對的公平。面對不公,我們不能憤恨,也不可耿耿於懷、傷心勞神而窮追不放,甚至於放肆撒潑。這樣既無面子,又不宜養生。過重的名利心易使人利令智昏,計較眼前得失,甚至違背道德、傷天害理,這些都會對樹立平和心態產生不良影響。古人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還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道」就是人間正道,遵循它才能走上成功的坦途。人生在世,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追求功名利祿的人,整天考慮的是他人對自己如何評價,必然活得累。自覺追求淡然恬靜的人,自然是榮辱毀譽不上心,按照自己的原則做人,做個古人所說的「沒事漢,清閑人」。「沒事漢,清閑人」不是無所事事、遊手好閒者,而是精神自由和平和的人。心的自由是寶貴財富。誠如盧梭所說:「在所有的一切財富中,最為可貴的不是權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放棄自己的自由,就是放棄自己做人的資格,放棄人的權利,甚至於放棄自己的義務。」放開名利追逐,學會寧靜淡泊,才會擁有一種平和心態。平和就是慾望與幸福之間的橋樑。當你知足、不貪和淡然對待人間的慾望時,你就會感到心靜如水,感到快樂。平和需要正確對待人的慾望。一方面,要看到人有慾望是天經地義的事;另一方面,要看到慾望必須合乎自己的處境和地位,不為過分追求不切實際的慾望而苦惱。我們不妨學會淡泊,學會寧靜,對名利順其自然。要相信:正當的付出終將會得到回報。「我不能選擇那最好的,讓那最好的選擇我吧。」泰戈爾的名言使人深思。淡泊是傲岸,淡泊也蘊涵著深意。淡看世俗,淡看名利,無欲無求,也無所羈絆。心中無塵雜,志向才能明晰和堅定,不會被貪念侵蝕、被虛榮蒙蔽。寧靜是心靈的潔凈,寧靜是一種禪意。心中寧靜,就不會困於喧囂的市井,不會被流言飛語擾亂心智。心中寧靜,意味著能靜下心來思考,人因思考而得到靈魂的自由和永恆。淡泊與寧靜,這是同一種境界。江水澄澈千里,在平淡中執著地奔流;群山巍峨千年,在靜默中恆久地佇立。自然早已將這種境界展現給我們,如同日夜更迭、季節流轉,如同清泉流淌、松濤起伏,一切在淡然之中,一切在平靜之中。沒有慾望和雜念,一切都是和諧美好而且生生不息。這就是智慧,一種大智慧。如果人能悟到淡泊寧靜的真諦,就不會再被生活逼迫,不會再因人事而精疲力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淡泊寧靜之中,人生成就伸手便得,淡而愈濃,近而愈遠。淡泊寧靜,是人生大境界,心無外物,一片清明,而不再是糊塗和慌亂中的一時夢幻。對於現代社會來說,變化頻仍,豐富多彩,能在各種變化和誘惑中保持平靜的心態,不受物質和美色影響,堅定不移地去努力,甘於寂寞,保持清靜圓滿心態,這就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太多的誘惑,給了人們太多的慾望。一個人需要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儘管我們知道生活中有許多無奈和煩惱,然而,只要我們擁有一份淡泊之心,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屬於自己的真實,就能做到寵亦泰然,辱亦淡然。有了這份淡泊寧靜的處世心態,你就會在簡簡單單的生活中快樂地生活,大可不必為了爭奪一個職位而徹夜不眠,大可不必為一次錢財得失而寢食難安。在平日忙碌而充實的生活中,你忙你便有所收穫;你雖平凡但你樂在其中;你斗室而居,但衣食自足;你渺小如一棵草,你平凡如一朵花,但你同樣可以驕傲。玫瑰雖濃郁,卻抵不過幽蘭的雋永!也許,你沒有崇高的成就地位讓人矚目,沒有萬貫的財富受人垂涎,但若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便是人生難得的幸福了。7守住內心的天平現代人的心態越來越浮躁,終日鑽營求取,把自己弄得狼狽不堪,現在是該讓心態回歸平和的時候了。要守住內心的天平,就要平衡你太過算計得失的內心。平衡其實就像走鋼絲的雜技演員,手中往往離不開一把傘,那是為了穩定重心,不至於摔落地面。對人生而言,其平衡的度無非就是把握住不偏向某種極端的方向,使自己的人生目標有一個正確的航向或支點。人,若太過注重自己,就會有種飄飄然然的感覺,忘乎所以,最容易失去自己的本性。如有的人在自己心愿未遂之前,言行舉止非常謙恭;一旦爬上一個連自己也沒想到的位置,上面有人賞識,下面又有一批人捧著,往往就會頭腦發熱了,覺得自己本事大了,了不起了,走路昂頭挺胸,說話拖著長音,遇到熟人要等著別人主動打招呼,面對下屬擺出一副官腔官調、不苟言笑的面孔,出門要乘好車,吃飯要有人陪同,住宿要開最好的房間。時間一長,這種人就會成為生活的蛀蟲,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準則與平衡點。平衡不是簡單的半斤對八兩,不是各打五十板;平衡是社會和人生中的一根槓桿、一塊基石,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是每個社會成員和家庭成員特殊的、不可或缺的素質和能力。人,不可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誰又肯拿你當回事呢?但也不可把自己看得太重,如果不分時候、不分場合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而要別人如眾星捧月似的把自己捧著,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也是不受歡迎的。在太極八卦中,最講究陰陽相和,動靜皆宜。而所謂的動,是行動的奮進;靜,則是內心的平衡。所以,人在行動的時候,往往會被認為很有力量,但其實人在思想的時候最有力量。靜不下來,是因為無法守住內心的天平。處變不驚,你才能靜下來。孔子說:迅雷烈風,必然使人變色。世界震動,許多人必然恐懼,如果因恐懼而戒備,後來就會幸福。當災難來臨,恐懼萬分,但過後就忘記,談笑自若,不知警惕,這樣沒有好處,將來要吃大虧。只有平時戒備的人,當突然遭到震驚時,才不至於不知所措。靜對周圍發生的一切,有足夠的思想準備,要知道發生的一切對你沒有什麼影響;即使有影響,你也有能力應付。這樣,你才能靜下來。過去發生的事情,曾經使你夜不能寐、驚恐萬狀,但你已經有了經驗了,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你就能安靜如初。你經歷了打擊,經歷了磨難,經歷了別人的整治,以後你重新面對這一切的時候,內心也會平靜如水。毛澤東說過,「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這就是靜的最高境界。江河奔騰,雖然能夠百川匯海,然而,如果每一條江河都宣洩無度,就會泛濫成災。民情沸騰,雖然能夠百業興旺,然而,如果每一個人都狂熱無度,就會歇斯底里。群芳盡綻,雖然能夠春光嬌嬈,然而,如果每一朵花都爭奇鬥豔,繁榮的背後已經隱藏著衰敗。進而不急,動而不躁,張而不露,才是動的極致,也是靜的基礎。生活不安定,思想不安定,周圍就會缺少關照的人,心裡一定很悲戚,這個時候,情緒容易激動,千萬要堅守正道,小心行事。如果行為不安定了,那就要有一個固定的住所,先把身安定,然後安定心靈。如果心靈不安定了,那就要出遊,要在山水間守住內心的天平。
推薦閱讀:

這些故事很短,卻很耐人尋味
女人,別傻了——婚外戀中某些男人心態
好心態9-10
有福之人的十種心態!
幸福的女人,往往擁有這九種心態

TAG:心態 | 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