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名印欣賞(六)明清流派篆刻(2)

(2012-03-01 22:33:45)原文地址:名印欣賞(六)明清流派篆刻(2)作者:ytzyd名印欣賞(六)明清流派篆刻(2)

琴罷倚松玩鶴(文彭)

濮氏孚柱(汪啟淑)儘管對這方印章的真偽還有爭議,但這方印仍被評為是文彭作品中最有特色的佳作。印章的五面都刻了行書邊款,內容為:「余於荊川先生善,先生別業有古松一株,畜二鶴於內。公餘之暇,每與其嘯傲其間,撫琴玩鶴,洵可樂也。余既感慨先生之意,因檢匣中舊石,篆其事於上,以贈先生,庶境與石而俱傳也。時嘉靖丁未秋,三橋識於松鶴齋中。」讀此印,開始感覺平淡無奇,但是讀完邊款,則給人的感覺是典雅、素凈。另外,此印歷經滄桑,印面的邊緣已經殘破,更給這方印增加了一些朦朧的、神秘的美感。汪啟淑一生藏印甚夥,這對他篆刻眼界的提高影響很大。藏印人多擅長刻印。這方「濮氏孚柱」即是汪氏所作。該印分朱布白獨具匠心,「氏」字下方大面積的留紅是全印的印眼,與其餘筆畫較多的三字形成鮮明的對比,具有較強的視覺衝擊力。線條用沖刀來完成,乾淨利落。筆畫轉折處變化微妙,足見作者的深厚功力。

真水無香(蔣仁)

頻羅菴主(奚岡)這方印是蔣仁的代表作。印章的殘破已經非常嚴重,其中「無」字下面的四條豎線僅剩下了三條半,這應當不是蔣仁的本意。但是這種殘破也頗有意思,從而使印面更加的自然與空靈了,這也許是「巧與天謀」吧!蔣仁師從丁敬,篆刻是典型的浙派風格,浙派印章以刀法見長,但是過分的講究刀法就會在某種程度上削弱篆刻的藝術性。而這方印章除了刀法的蒼勁簡古之外,殘破所造成的韻致也是其他浙派印章所無法比擬的。奚岡在篆刻上最推崇丁敬,在「頻羅菴主」中云:「印刻一道,近代惟稱丁丈鈍丁先生獨絕,其古勁茂美處,雖文、何不能及也。蓋先生精於篆隸,益於書卷,故其作輒與古人有合焉。山舟尊伯藏先生印甚多,一日出以見示,不覺為之神聳,因喜而仿此。鐵生記。」崇敬之情,由此可見。「頻羅菴主」是梁同書的號,奚岡稱其為尊伯,為其治印當然不敢敷衍。此因用刀嫻熟,線條老辣,章法穩妥,有沖和古拙之美。

菫浦詩詞之印(吳騫)

息遊園長物印(任淇)吳騫,字槎客,字葵里,號兔床、益郎、小桐溪旅人、漫叟,海寧新倉人。這方六字白文印即是他的作品,是給杭世駿所刻的詩詞印。其印風主要受浙派影響,這方印章線條古樸、蒼勁,如同鐵鑄一般;章法設計也有獨到之處,「浦」字的三點水旁為了節省空間和避免繁瑣,化為三條短豎,「詩」、「詞」二字的「言」旁為避免重複,也作了相應的變化,「之印」二字筆畫較少,避免了全印的擁擠之感。任淇工書法,精篆刻,善畫花鳥、人物,這方「息遊園長物印」朱文印即出自任淇之手。任淇的篆刻,在刀法上受浙派的短碎切刀法影響,在這方朱文印中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浙派的影子。此印在用篆上以方為主,轉折果斷,但是一味的方,就容易使印面變得呆板,所以「圓」字下邊圓弧在整方印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使整方印頓生流動之感,再加上「長」字和「印」字上的弧線作呼應,整方印章才顯得更加活脫自然。

十六金符齋(黃士陵)

學然後知不足(吳熙載)

作個狂夫得了無(蘇宣)此印章法大膽出新,以比劃最簡的「十六」二字與比劃較繁的「金符齋」三字平分秋色,各佔全印的一半。由於「金」 、「齋」二字的簡化,右邊的「十」「六」二字並不顯得孤單零落,在對比之中達到平衡,這就是此印在結構章法上的別出心裁之處。此印刻法精嫻老到,下刀老辣勁健。印文中挺拔的斜直線條,與「六」「符」字中的弧形線條結合得十分協調。這方朱文印,也是吳讓之印作中的精品。吳讓之深受鄧石如的影響,將「以書入印」的箴言銘記於心,再加上其深厚的功力和淵博的學識,所刻之印無不精妙。「學然後知不足」這方印,除了刀法嫻熟、筆致鮮活之外,章法設計也有獨到出,結字按照吳氏篆書的常規,取上緊下松之勢,並且上下兩個字有壁畫穿插的現象,這樣一方面使字與字之間關聯起來,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印面的擁塞之感。蘇宣這方印,應該是對他自己人生的寫照。蘇宣好劍術,某日路上遇見惡人,一怒之下將其殺死,他意識到後果的嚴重性,便開始了他的逃亡生活。蘇宣是個輕狂的遊俠,他的篆刻中自然也多了幾分俠氣,這在印章「作個狂夫得了無」中可見一斑。該印以沖刀為主,用刀猛利、爽俊,前兩行共六字,字勢端穩,而最後一個「無」字卻佔了三個字的空間,尤其是下方的四條長豎,力道甚猛,顯現了他的「狂夫」本色。

蕉綠館主孫老萼之印(鍾以敬)

高隱南屏小石門(趙之琛)

石壽齋(吳熙載)鍾以敬善寫篆書,尤其的對《天發神讖碑》情有獨鍾,其篆刻初受浙派影響,後又師法徐三庚,以《吳記功碑》體勢入印,風格獨特,在當時極富盛名。這方朱文印,用篆即是這種風格,為了尋求藝術風格的統一,有些自行稍作調整,使印面疏密有致;用刀主要繼承了浙派短碎切刀的之法,使線條秀勁而不輕滑。整方印設計極工巧別緻,疏密自然;用刀精熟自然,精整雋拔,乃鍾氏印章中的精品。這方印出自趙之琛之手,外加邊欄,主要起裝飾作用,印面鮮明的留紅有兩處,一處是「小」字上部,另一處是「隱」字下部,兩塊遙相呼應,「門」字特意拉長中間兩豎,以補住下面的空間。可這方印時,趙之琛已經 59 歲,這時的趙之琛,正值創作的鼎盛時期,其刀法、布篆都以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得心應手,天衣無縫。這方印正是趙氏的得意之作,古樸而妍麗,其精熟程度令人嘆為觀止。這是一方三字白文印,邊款為:「戊午七月,熙載刻。」這方白文印,在吳熙載的作品中風格非常典型。該印橫畫略細,而豎畫略粗,其中「壽」字更為明顯,這也是吳熙載刻印的風格。該印在章法上沒有什麼出新之處,但是字形卻頗有意趣,如「齋」字的形態很像一個長須老人。「齋」字有七條豎線,但是最下端並不整齊,這與最上兩筆形成了呼應,吳讓之的匠心巧思可見一斑。該印用刀極為爽利,大處得渾樸,細處見空靈,是吳氏作品中的佳作。轉載自《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推薦閱讀:

明清作揖禮考辨(下)
兩個板橋——節選自《明清文人那些事兒》
明清中國的大炮秩事
劉明清:貧窮是制度的病
榮寶齋 | 論明清時期「八分」與「隸書」觀念的流變(下)

TAG:轉載 | 明清 | 篆刻 | 清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