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也有一支消防隊,曾力保中華正統!
大明朝末年內有農民起義外有遼金騷擾,看來滅亡只是時間問題。這不禁讓人想到,大明在明成祖期間派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至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目前已知最遠曾達東非、紅海。這樣的壯舉,為何難以維持呢?說好的萬歲呢?
明朝末年,由於朝政混亂,官員腐敗無能者居多。加上災荒,導致民不聊生。於是農民起義成為家常便飯,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另外皇太極在東北也不斷擴大地盤,與北方明軍常年戰爭。可以說,明朝統治者是急需要部隊的。因此崇楨年間,在與農民軍作戰的政府軍中,出現了一支由宦官統率的禁軍——勇衛營。它作為宦官系統內部調整的產物,卻訓練有素,將士用命,一度成為皇帝的得力爪牙。
這支部隊兵強馬壯,戰鬥力極為強悍。所以崇禎對於這支軍隊寄予厚望,給官兵開出的待遇極為優厚。勇衛營建於崇禎九年,剛開始並無作為,後將久歷戰陣的黃得功、周遇吉等人加入該營進行充盈。在這群人的訓練下,勇衛營的戰鬥力得到提高,在政府軍中脫穎而出。但出征在外的勇衛營始終由太監劉元斌,盧久德帶領。
正如上文所提,明朝末年處處著火,政府軍忽發於關中,忽又掉往遼東,兩線作戰不僅自顧不暇,而且效果不佳。這時勇衛營鶴立雞群,在與清軍大戰中表現出色,收到了明思帝的嘉獎。這支臨危受命的軍隊在軍紀上也不同於其他政府軍,軍官並非飛揚跋扈,士兵也非騷擾百姓之人。
崇禎十年,主動請纓前往河南收拾起義軍,在鄭州,密縣兩戰中又大獲全勝,斬首一千七百級。次年,更是在短短四天以內三戰三捷,斬首二千九百級。當時黃得功率領的勇衛營「軍士畫虎頭於皂布以衣甲」,被稱為黑虎頭軍,深為義軍所忌憚。說來也奇怪,其他明軍無論是面對農民軍還是和清軍對壘,都猶如烏合之眾,獨勇衛營成為一股清流,獨自支撐搖搖欲墜的大明朝。難道大明不該亡嗎?顯然不是,他們不過是在和時間賽跑,為他們的主人崇禎帝換取時間而已。畢竟崇禎帝對他們也是非常大方的,在危難之際崇禎也毫不吝惜的大舉封賞屢戰屢捷的勇衛營。
作為救火隊的勇衛營馬不停蹄地在明朝國土上奔波,與清軍戰,獲勝;與李自成戰,大捷;與張獻忠大戰,再勝。然而對於滿身創傷的大明,顯得杯水車薪。所以當李自成兵臨北京時,僅用不到兩天的時刻就攻陷了。此時的勇士營還正在持續追剿張獻忠的路上。
當大明在南方建立小朝廷時,勇衛營也是第一個跳出來繼續聽從皇命,保護聖駕。南京陷落後,弘光皇帝也逃入勇衛營,可見對其極大信賴。荻港之戰時勇衛營老大黃得功受傷,但照舊佩刀坐在小舟上督戰。黃得功中箭以後,知道不能久活,就「擲刀拾所拔箭刺吭死」。隨著勇衛營消亡,大明最堅強的反抗力量也退出了歷史舞台。
這支勇衛營不僅作戰勇猛,而且在行軍途中不影響路途百姓,確實是一支「另類」的舊時部隊。他們為了保護大明的根基,戰到最後一滴血,真的讓人敬佩。要知道,他們守衛的可不止明朝統治者,而是華夏的正統啊。當然,中國向來不缺乏保衛國土的英雄。抗日戰爭中,正是有那些湧現出來的英雄,才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啊。所以,我們應該珍惜和平,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忘戰必危。
推薦閱讀:
※中華姓氏---- 佘姓
※劉奇葆: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中華文脈
※【經典圖文】中華歷史上的座右銘
※推薦熊春錦的《中華國學道德根》
※中華禪易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