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藝]根書藝術初探
根藝是我國一門傳統的古老民族藝術,根藝有兩大種類,即觀賞型和實用型。根書屬於觀賞型之一,它是根藝美術創作中的一種表現形式,是近幾年才綻放的一朵奇葩,同時它又是書法領域裡的一個新成員。
根書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靠拼湊或編扭而成,另一種則是用完整的根材裁剪而出。本文所指的是後者。前者取材廣泛,只要根材像什麼偏旁部首,或其形狀極具書法藝術中運筆技法的提按等特點,並富有抑揚頓挫之感即可取之,用於拼湊成某些書體。這種根書大體上極具毛筆字的韻味,但人為成分較重,也具有一定的天趣,創作時並不受材料制約,只要材料充足並具一定書法基礎的人皆可輕鬆為之,這裡不多論之。
本文所敘的根書是指一字一根或多字共根,且沒有任何拼接和編扭的根書藝術,它完全是藉助於根的天然形體進行創造性再現書法藝術的藝術。根書不僅具有「根藝美」和「書藝美」的雙重特性,而且具有自身特有的藝術語言及感染力。因此,在創作實踐中,不僅要借鑒和汲取中外造型藝術和視覺藝術的創作技法和表現形式(特別是中國書法),並在嚴格遵循根藝本身的創作規律的前提下,兼顧書藝的特定表達方式,相輔相成進行藝術創作,才會產生真正具有無窮藝術魅力的根書作品。
一、根書的材料選擇
根材是根書藝術的載體。我國根材資源雖極其豐富,適用於製作根藝品的種類也不少,但真正能適用於創作根書藝術的材料並不多。如果說「中國書法是一種平面的視覺藝術」的話,從這話里就可知道什麼樣的材料才是用以創作根書的材料。「平面」二字就不知刪除了多少可用以創作根藝作品而不適用根書作品的材料。所以說,要想創作根書,必先得尋找那些相對較平板的材料才行。儘管根書是一種具有立體造型的視覺藝術,但是過於立體的材料,所創作出的根書作品勢必使「書體」的形象過於模糊、抽象,使作品與書體的距離拉大,同時又加大了觀賞者與作品間的時空距離,給觀賞者的理解和想像增添了不必要的負擔。材料的立體程度要視其所創作出的作品比例是否相協調,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相對而言,小的作品立體空間較小,反之則可較大些。
漢字最顯著的外貌特徵就是四方形。所以,有了平板的根材還不夠,最起碼還得具有一定的文字外形,比如圓的、方的,或是三角形的等等,不管是什麼形狀,總得先考慮能否在其上取出個字來。因為,根書是「藉助於根的天然形體」進行創作的,如果根的形體無法滿足取一個字體的立體空間,那也是枉然。有了文字外觀雛形的平板根材,必須具備漢字近似橫平豎直的結構特徵,內部結構還須結成網狀,才能在根的天然形體上通過剪裁而進行藝術創作。另外,選材要求質地堅硬,色澤光潔、細膩,這樣才不易受氣候的影響,而發生變形、變色等諸多不良後果。
二、根書的藝術創作
根書的藝術創作的成功與否,決定著作品的藝術魅力的生髮。根書的藝術創作的根本就是:去掉最該去的而留下最該留的,且又不致大傷根的筋骨,藉以表現書體的神韻。也就是「取其自然而順其自然」,創作的靈感得自於動感十足跳躍著的線條給予的震撼力。要從錯綜複雜的根材里尋找「根」與「書」之間的內在聯繫,首先得從根的某處最天然而又最可塑的地方著手。說其可塑,就是它不但天然,而且有點像某字或某字的一部分。如根書「福」字的創作,筆者首先發現的是右下部的「田」部,它完全不動一刀一鑿,還有作品「神」字之「申」部,只有抓住這一點,創作才有跡可循。
作品的優劣,關鍵是看作品能否順應自然,要想「取其自然而順其自然」,沒有豐富的書學知識和雄厚的書法功底,亦不可能創作出根書藝術精品。書法美的表現形式可分為:線條連續運動的軌跡和線條營構的空間及線條以外的空白效果。但是,怎樣才能藉助根的天然形體及肌理走向表達出這些效果呢?根書創作不同於書法創作,它有著自身獨特的創作模式,根藝貴在一個「似與不似之間」,宛如一幅寫意畫,所以不能顧「書」而忘了「根」。如果為了取「書」而令根百孔千瘡,或是為了照顧根而使「書」變得過於抽象,令觀賞者如墜霧裡,尋不著半點「書」跡,同樣都是不成功的作品。只有恰如其分地運用根的天然長勢和肌理走向,表現書體的神韻而非生挖硬鑿,才是本文所述的根書藝術。
根中有書這是客觀存在的。怎樣才能很好地挖掘出這一客觀存在的書體,不但要求創作者具有深厚的書法功底,而且還要兼通各藝,博採眾長,借鑒和學習其他藝術門類的創作手法和藝術特長,不斷提高審美層次和創作能力。在提取這一客觀存在的書體的創作中,如不能更好地保留和順應根的自然,即便所得之書體「神追漢魏」,「神采飛逸」,如果根失去了它特有的生命和藝術魅力,也不能稱之為根書作品。和木板刻字有什麼兩樣!
怎樣才能達到兩者間的和諧統一,就某一根材所創作的某一書體而言,視其點、劃是否達到了那塊根的最大保留的天然限度;書體的孔洞及書體的周邊是否做到了非剪非裁不可的程度,在完全遵照根的原形而加以適當的裁剪,藉以表現書法藝術的創作,才能令「根」與「書」,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三、根書的工藝製作
工藝製作是給藝術創作的一次涅槃式的洗禮。藝術創作是一次利用自然、藉助自然、進而高於自然的過程,而工藝製作則是給這一過程的進一步協調和美化。通過工藝製作,更能突出材料本身的特色,從而增進作品的藝術魅力,讓材料的奇、巧、絕等特性盡顯無遺。
工藝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先將根材去皮,刀刮、水泡或土埋皆可,只有去掉外皮,才能顯示出根材的肌理和色澤。刀刮,有利亦有弊,利者,就是不但快而且不會影響其天然色澤的改變;弊者,則容易傷到肌理。水泡或土埋,雖不會硬傷到肌理,然而很多材料都會在長時間的水泡或土埋後變色,喪失了材料本身特有的色澤。去皮要視材料的質地而定,方式的運用可靈活掌握。
外皮去掉之後就是打磨(也就是拋光),打磨宜先粗後細,先干後濕。太粗糙的傷疤可先用木銼或粗砂布進行柔和;除傷疤以外,其他地方少用或不用過粗的砂布或過硬的器刃,以免劃傷根肌。打磨時宜順其凹凸不平的肌理均衡使勁,使根保持原有的形態,而不至於被磨平。拋光的工序由粗至細不斷地更換砂布干磨,最後用耐水砂紙由粗至細水磨,材料的肌理、色澤也會隨之光潔悅目起來。
工藝製作的最後一道工序則是裝裱。裝裱得當,能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作品的意境,深化主題。裝裱方式有很多種多樣,其原則是既能烘托作品但又不致喧賓奪主即可。筆者1997年參加中國第六屆根展時的作品,是受到展覽主題的啟發而設計的。當時展覽的主題是「迎香港回歸,慶黨的十五大召開」,因此,我把「家」的外框設計成阿拉伯數字「97」字樣,並在左右分別註上「丁丑年夏」及「香港回歸」等字樣,寓意為「97」香港回「家」。該作品在展覽中榮獲「劉開渠根藝獎」。
四、根書的審美情趣
多數視覺藝術形象都是形與神的辯證統一體,根書藝術也不例外。形神兼備,以神為主,倘過分追求形似,就會使根書的藝術性大為降低。根書藝術是循形取勢、因材索書的創作模式,通過發揮自然的材質美,藉以表達出書體骨、筋、肉、血的神采,令人獲取審美的愉悅。其形象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是根書藝術的迷人之處。
「形似」主要反映作品表象的真實,而「神似」才反映作品內在本質的真實。如果一味追求表象,追求書體的各個部分、每一筆畫的嚴格真實——「舉體皆似」,稍一不慎,雕琢失當,輕者失去作品的協調統一,削弱或破壞了神似,重者可能造成整個作品的失敗。何況自然生長的根材,絕對相似於書法筆畫,是絕無僅有的。「寫得真來便不真,不如約略寫風神」。
強調神似並非反對形似,而是說在那些非重要的部分可以「不似」,只要它不妨礙書體的「似」以及書體的神韻,正如書法中所說的「意到筆不到」「筆斷意連」。但在體現事物的內在本質——書體的神韻方面則不可不似。只有更好地反映了事物本質的真實——神似,作品才能給觀眾更多想像和思考的餘地,使觀眾得到妙趣無窮的美好享受。
根書藝術是巧籍自然生長之根的態勢,取其縱橫交錯的枝條,用以表現書法線條營構的空間以及其外的效果,經過作者不露刀斧痕迹的稍事裁剪,取之自然、高於自然而又回歸自然,既讓觀眾讚歎造物主創造的奇蹟,又給予大量的遐想空間,參與了再創作,從而受到藝術感染,獲得回味和啟迪。
富有自然美和書體形象的模糊性,是根書最基本的美學特徵。突破自然材料對創作的限制,讓有限的空間生髮出無限的藝術魅力,這種以天然根的原生形態為雛形,創造性地運用這種自然美的形態,創作出源於自然、高於自然的「神筆之書」的根書藝術品,正是其具有超凡藝術魅力和感染力之所在。通過形象釋讀,它留給觀賞者更多的參與空間。
根書藝術以材質本色並藉助其自然美作為表現書法藝術的手法,比其他門類的藝術更加直接、更加抽象地體現「道」的精神,因此顯得神秘莫測。創作者通過對生命的感悟,進而體味蘊含在生命中的哲理,最終便可獲知宇宙自然的真諦,作品中的一點一畫、一橫一豎都是自然造化而成,亦可視為是自然之道的具體化形式。它不僅表現生物體有血有肉的生命感,同時也能表現人生的境界。成為既能愉悅藝術家本人,又能夠愉悅欣賞者,並使兩者得到溝通的神奇而高深的藝術形式。
(本文轉自craaw.com,作者為中國根藝美術學會會員·廣西)
推薦閱讀:
※心手相隨 王家訓藏區採風速寫
※發布會都在搞視覺創意 | 再不跟緊腳步就要OUT了
※優秀領導者領導藝術匯總(四)
※藝術廈門大講堂|長安畫派
※書法家焦念良筆走龍蛇如錐畫沙
TAG: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