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無量壽經講座43(菩提道場第十五…)

無量壽經講座43

(菩提道場第十五、堂舍樓觀第十六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一切眾寶自然合成",顯菩提樹之莊嚴,自然合成,顯彌陀大願之成就。自然如是,不假造作。"華果敷榮",菩提樹,華中果子,開敷得都是極榮茂的顏色。"光暉遍照",光明,光輝遍照到一處啊,又其道場,道場有四個意思不列舉了。修道之處皆為道場。這個道場就是指學道的地方。極樂世界當然要學道,道場有好多菩提樹,菩提樹在《西域記》里稱為畢缽羅樹。佛就是坐在菩提樹底下成佛的,所以這個樹叫做菩提樹。佛在世的時候,樹高四百尺,後來經過砍伐,現在還有四,五丈高,這是咱們這個世界上的菩提樹,還在,還有很多人在那裡修持。很莊嚴的。再有一個問題,因為這個樹高四百萬里,《觀經》上說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吶。有人說,人大小樹啊,覺得不相稱,其實這個無礙。

底下看水,你想那水在腳面他就在腳面,想水在腰就在腰,想水在頂上就在頂上,你想水他給你沖淋浴就淋浴。你想樹高他就高,你想樹低他就低,不是那麼死的。這是一個方面的解釋。水是一樣,樹更是一樣,這個大小空間,有人談這個問題,空間還沒有打破,這個都是華嚴境界。華嚴境界就是小的容大的,小的不能容大的是咱們娑婆世界的境界。這些地方根據咱們的情見,就把這些當成是證據。這些情執當成證據來懷疑經典,有許多人犯這個毛病。所以他就有礙。還有菩薩見佛,他自己身有多大,他見佛身有多大,一地二地都是不同。這個地方說了一個樹多高多大,有各種不同的大小,有各種不同的樹,相稱,也就是自然相稱。而且小的就可以容大的,這幾方面一說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復有底下就表現了樹上頭的莊嚴,有青色的、紅色的,綠色的、白顏色的種種摩尼寶。這個寶是珠寶,摩尼寶講過了。拿這個來作瓔珞在樹上。"雲聚寶鎖,飾諸寶柱",寶柱要有結構,結構之間比此要有聯接。這個鎖就是結構聯接的地方,這個聯接用什麼作呢?是雲聚寶,雲聚寶是個名稱,寶的名稱。雲聚寶鎖是以雲聚寶作的建築物的相構的地方,這個有證明。唐譯說:"有獅子,雲聚寶等以為其鎖"。所以從別的譯本找到證據了,這很確鑿了,不是我這杜撰。都是寶所成的鎖,用瓔珞來莊嚴這些寶柱。經上說了,柱有各種寶所成,樹上掛網子,珠是摩尼寶,寶上有金有珠。金就是咱們黃顏色的金,珠是白色的珍珠,鈴是能搖動的鈴,鐸是鈴裡頭能敲聲音的,掛在網上,作成網子。這種珍妙的寶網,"羅覆其上",都是蓋在樹上,這個樹上的網子,就有千萬色。現在說我們的聖旦樹,咱們的國慶,樹上裝燈,大家覺得很好看啊。極樂世界比這好看多了。而且是百千萬色,互相輝映。《觀經》說:一個寶珠有一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八萬四千色,咱們就沒法講了。咱們這個世界就一種光,一種光就一種色。咱們國慶節掛紅燈就是紅色,綠燈就是綠色,我們這個世界的情形,怎麼能想極樂世界的情況。這些光色互相映飾,你的光照著我,我的光照著你,互相輝映,互相作為裝飾,增加他的美麗。"無量光炎",炎也是光,形容光明耀、耀顯。這麼多光和色,"照耀無極",無有極限。"一切莊嚴隨應而現",隨應而現,一切莊嚴隨你感應,相映而現,不要把它看成是一個機械的死東西,極其微妙啊。

微風徐動,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微風徐動",很清微的風,慢慢在那吹動。"吹諸枝葉",吹到菩提樹的枝和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這個樹流出來無量的妙法音聲。都在說微妙法呀。"其聲流布",這個聲音就傳送出來。"遍諸佛國",遍於諸佛的國,不光是極樂世界啊,別的佛國也遍啊。"清暢哀亮",清是清凈,讓聽的人不生不安心。暢是通暢、歡暢,讓聽的人心中能夠通達歡暢,永樂歡喜啊。通曉,能夠通達實相,哀則很悲哀,自然有種悲愍眾生的心流露。好的音樂里總是含一種悲意,不是這種狂歡曲使人亂動。這種使人聽到能引起你的大悲心啊。亮是明亮、響亮,也是顯露能開發你的本明。音聲清亮。"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微是微秘,妙就是好,微妙更是說不出的好。和是調和,雅,很雅正,潤佛法故,就是雅正,雅對照是俗。我們首先要脫俗。脫一脫渾身的俗氣。極樂世界的音聲,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風吹寶樹,樹的音聲在十方世界一切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若有眾生,睹菩提樹,聞聲,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彩,念樹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底下不可思議的境界就來了。"若有眾生,睹菩提樹。"你看見菩提樹了,"聞聲",聞見這個妙法音聲了,"嗅香",聞到他的香味了。"嘗其果味",結的果子你吃了。"觸其光影",被這個光和影子照耀在你身體。"念樹功德",你在意念樹的功德,所以密宗修法,觀想永遠不離開菩提樹,都有所本,都是一致的。念樹功德,觀想歸皈依境,觀想上師三寶。上師三寶都在菩提樹上,皆得六根清徹。眼耳鼻舌身意,清徹,這個都煩惱不清凈。清徹是《會疏》"耳根無垢",耳根沒什麼垢染,沒有成見,什麼也聽不進去,由於你耳垢太重了。耳根無垢叫作清。"徹聽眾音曰徹"。對於種種聲音都聽到了叫作徹。眾生六根,對於耳根來說,其他可以舉一反三,都可以清徹。"無諸惱患",沒有煩惱造成的憂患,住不退轉就可以住於不退轉之地,以至於成佛。所以看見樹,聞聲嗅香,嘗其果味都有這樣的功德。

"復由見彼樹故",又因為又看見這個樹的原因,得三種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聲法忍。所以見了樹之後,可以得無聲法忍,極樂世界處處是增上。忍,《凈影疏》"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從聲開悟了,知道這一切都如迴響。山谷的迴響根本沒有人在說話,他有響,這一切都同迴響一樣,沒有作者,沒有誰作這個響。了解這個叫音響忍。這是二地以上菩薩的境界。柔順忍,是什麼呢?"舍詮趣實",一切經典言論,禪宗的話頭都是一種詮,言詮,言說來表達。你把這一切全都舍掉了,趣於實,能夠舍詮趣實叫作柔順忍。在四地、五地、六地了,這也不是凡夫境界,七地以上就聞法悟道,知一切法,"證入實相,離一切相"。這才是無生法忍。這是七地菩薩以上,所以了解到一切迴響如夢幻泡影,這是三地,能夠舍離言說入實相,這是四、五、六地"證入實相",離開一切相得無生法忍。忍就是安住,安住於無生法中,是七地菩薩以上的事情。看見樹之後,就得到這三種忍。《彌陀疏鈔》的解釋,無生忍有兩種,一種從法上說,一種從修行上說。從法上說,沒有起,沒有作的理體叫作無生,慧心安此。你智慧的心在這個地方安住,叫作忍。從行門說,"報行純熟,智冥於理",你的智慧跟理自然相和,無相無邊,沒有離一切相,也沒有一切功用,這叫煉功,稱他叫煉功,到無功你才能入地,登地。"無相無功,曠若虛空,湛猶渟海。心識妄惑,"起心動念這個識有妄的疑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前說,一個法,一個行還可以通於別的地上,其它的諸地。後者,曰行這一段,八地以上才能有。無生法忍是很殊勝的。這有很多證明,在《華嚴經》里有十忍,第一音響忍,第二柔順忍,第三是無生法忍,跟我們這個完全相合,但底下還有第四,第五、第六都還沒成佛呢。見樹就得前三種忍,前三種忍曰行,就是入地菩薩,所以這種速度功德不可思議呀。所以我們前面講十玄,託事顯法生解,從事可以托法生解,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拈起花來給大家看,大眾都莫名其妙,迦葉就開悟了,成為禪宗第一代祖師。託事顯法,沒有什麼,就是這個,所以極樂世界菩提樹,你看了就證無生法忍,也都是託事顯法。

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

"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華呀果子呀,樹的本身那,"與諸眾生,而作佛事"。對於種種的眾生他作佛事。"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

極樂世界華果樹木都能給從生作佛事,什麼原因呢?是由於兩個原因:(一)是無量壽佛的威神力,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阿彌陀佛有如是的威神,有這個力量。(二)是本願力,過去發的願,所以現在實現,能讓眾生看見樹就得三種忍。所以本願是總,底下滿足願,明了願,堅固願,究竟願,這四個是別。"滿足願",《凈影》說:"願力圓備"。他發願的心是圓滿具備,所為眾生設想的都想到了。2"明了願",是光明,智慧共同相應故。3"堅固願",是"無退精進",沒有退心,他的願沒有退,沒有說阿彌陀佛我發的願我後悔了。一直精進,堅固極了。4"究竟願","期盡有情法界際故",所以稱為究竟。因為他要度盡法界一切有情,方便為究竟。就是因為這個願救盡一切眾生,廣度一切眾生。真實之利,最究竟的方便。方便之法才是成佛的究竟,成為究竟願故,是因為他究竟的方便。這是一個說法。再一個說法,一切願都是真實之際為體,真實智慧所生,所以他能夠施於眾生真實之利。所以這是究竟之願啊。

堂舍樓觀第十六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舍,樓觀欄楯,亦皆七寶自然化成。復有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妙無比。諸菩薩眾,所居宮殿,亦復如是。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舍,樓觀欄,。亦皆七寶自然化成。"講堂,說法的地方,精舍不是指房子好,是指修道的地方,他要好好在這修道。樓觀,觀也是樓,建築,欄楯,欄是欄杆,直的叫欄,橫的叫楯,也都是七寶自然合成的,並且也都掛上了白珠摩尼等等寶作的瓔珞。"明妙無比",光明美妙沒有相比的。"諸菩薩眾,所居宮殿,亦得如是。"諸菩薩眾所居住的宮殿跟佛也是一樣顯示平等嘛。極樂世界明妙無比,曇鸞大師說:"宮殿樓閣,鏡納十方"。宮殿樓閣,可以像鏡子似的,能夠照見十方,即顯即明啊。"寶珠寶欄互相映飾",你照著我,我照著你,所以明妙無比,亮明美妙。

中有在地講堂。誦經者,有在地受經,聽經者。有在地經行者,思道,及坐禪者。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經行,思道,及坐禪者。或得須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羅漢。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說道,行道,莫不歡喜。

"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的往生的人在地上講經,當然很多是聽經,誦經念經。"有在地受經,聽經者",在那聽,接受啊,聽經。"有在地經行者",在地經行,經行有兩種修行方法。我們念佛自己要用功也都是如此,坐著念完了就繞著念,或者是來回的念,像梭子,不是來回走嘛。經就是經緯,經行就是來來回回的走,一邊走一邊念,這個就是要活動,要避免困,交替為用。極樂世界的人也有如此經行的。"思道",就是思維於道,在道上思維。"坐禪者",極樂世界的修行也是各種念經,坐禪,思維呀。這一切的人哪,或得須陀洹,或得初果,或得二果,或得三果,或得四果,這都是指的斷惑,若把見惑全斷,就等於證了初果了,但是他發心不是只是初果,這是由於對於前生的修習,在這方面的多,所以這方面相應的比較快,達到這一步,這個覺悟程度,斷惑程度,相當於這果。但是他的發心超過了這一果了。"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這點很重要,你沒有證到阿鞞跋致的,這個地方全都證到阿鞞跋致。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不退轉啊,第一是位不退,往生之後就不退到凡夫地了。行不退,你老願意度生,不是自了了。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一念一念都流入到佛的智慧之海啊。所以這都要很高的境界,但是凡夫往生之後,很快都是不退了。首先是位不退,接著都不退了。時間沒有退轉,壽命無量,必然得到不退。所以《要解》說:"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都得三不退也。"三種不退啊。澫益大師稱讚"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勛。"要不是妙明真心,咱們的本性,登峰造極的所致,持名的奇勛,持名這個奇異的功勛。這兩方面,再加上彌陀的大願,若不是這三個方面,何以有這等殊勝無比的事情啊。

泉池功德第十七

又其講堂左右,泉池交流,縱廣深淺,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潔,具八功德。岸邊無數栴檀香樹,吉祥果樹,華果恆芳。光明照耀,修條密葉,交覆於池。出種種香,世無能喻。隨風散馥,沿水流芬。

"又其講堂左右,泉池交流。"有泉水圍繞。"縱廣深淺,皆各一等。"有長有寬,有不同的等級,有各種形式,都是很相稱的。這個的長度、寬度很相配,那樣的長度、寬度很相配,就是皆各一等的意思。有的是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潔。清湛極了,香、乾淨,具八功德。所以念《阿彌陀經》八功德水,什麼是八功德水。唐譯里講,一者澄凈,乾淨啊;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喝的時候很甜啊;四者輕軟,水很輕柔;五者潤澤,很潤啊;六者安和,水很安很和啊;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不但可以解餓解渴還解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很大的營養,最要緊的一句,增益種種殊勝善根,這個水可以增長種種的殊勝善根啊。

"華果桓芳",華跟果都老是芳香。"光明照耀",都放光照耀。"修條密葉",很長的枝條很密的葉子,岸邊,水邊兩邊都有樹,樹長了很長的枝子蓋在池子上。"交覆於池"。"出種種香",出種種美妙的香,世無能喻,世間的香味不能去打比方。"隨風散馥",隨著風,馥也就是香,風一吹,這香味就四散了,散的很遠。"沿水流芬",境界極美,沿字也極美,水在流,沿著水流過來的都是香。風吹過來的都是香。

又復池飾七寶,地布金沙,優缽羅華,缽曇羅華,拘牟頭華,芬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又復池飾七寶",以七寶來裝飾。"地布金沙",金沙為底,不是瓦礫。底下這四種華,四種華是四種顏色的花。青蓮花,紅蓮花,黃蓮花,白蓮花。"雜色光茂",《彌陀經》中"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都一致,不同的顏色,光很殊勝啊。"彌覆水上",水上都是蓮花。

若彼眾生,過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頸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溫者,急流者,緩流者,其水一一隨眾生意。開神悅體,凈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

"若彼眾生,過浴此水",彼國的眾生,若要在這個水中游泳、洗澡(我看過敦煌畫的,油印出來了,用做明信片上,畫的游泳池的情況,極樂世界游泳池中有很多人,頭上都有圓光,游泳池邊坐了很多人,很多菩薩,頭上也都畫有圓光。"過欲此水",還是凡夫,還有這種習慣,在水中浴浴,想到足就到足,想到膝蓋就到膝蓋,想到腰就到腰,到脖子就到脖子,浴就淋浴,想他涼一點就涼一點,溫一點就溫一點。想水沖的急一點就急一點,慢一點就慢一點。"其水一一隨眾生意",水對於每一個眾生都能滿他的意,就在一個池子裡頭。咱們這麼多眾生都在那游泳沐浴,滿我們每一個人的意。你要淺就淺,你要深就深,這是什麼境界。讓他急就急,讓他慢就慢,讓他溫就溫,讓他涼就涼,各人滿各人的意。一個人可以,這麼多人統統滿各人的意思。都超過我們的情見。"凈若無形",水的乾淨跟沒有形一樣啊。"開神悅體,凈若無形"。這個水能開你的神吶,開你的神明,開你的智慧。悅體,洗了身心很舒暢,身心很安樂。這個水凈若無形,好像跟沒有一樣啊。"寶沙映澈",一直見底,"無深不照",沒有一個地方照不到的,所以不能透視啊。這個水是什麼水呀,能夠一一知道眾生的意,能夠一一隨眾生的意,如其所願。同時,同處普應現之。這是什麼水,什麼境界啊?引《法華》的話:"止止不虛說,我法妙難思。"三次請佛說法,佛都止止,不需要說。佛的法妙難思啊,這都是難思之法,也不能再說什麼了,不能再多回答。要勉強說的話,就是三個真實的顯現啊,一一惠以眾生之利。下面水演妙法,也是這個意思。

微瀾徐回,轉相灌注,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或聞佛法僧聲,波羅密聲,止息寂靜聲,無生無滅聲,十力無畏聲;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大慈大悲喜舍聲,甘露灌頂受位聲。

"微瀾徐回",水波稍微在那迴轉。"轉相灌注",你灌到我,我灌到你,水波,具有音聲,波就演了無量的微妙音聲。或者聽見讚歎佛法僧,或者講般羅密,講六度,或者是止息寂靜,止觀、止息、禪定。"無生無滅聲。十力畏聲。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大慈大悲喜舍聲。甘露灌頂受位聲。"種種的聲音,這些聲音的名詞的解釋書中都有了,我們就不再作解釋了。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靜,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其願聞者,輒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大家聽到這些聲之後,"其心清凈"。他的心都清凈。"無諸分別",沒有種種分別,"正直平等",都是正直的心。正就不邪,直就不曲。眾生的心曲里拐彎非常厲害。我們是佛教家庭,我小時候信佛,廣濟寺,我沒有一個小旮旯沒走到的。我念中學的時候我不信佛,就覺得許多有名的出家人,居士,心裡還這麼曲里拐彎的,就覺得佛法沒用,念了半天還這麼些曲里拐彎的。後來念到金剛經才知道,不是佛法無用,是大家對不起佛法,這才回頭。真正是一個正直,沒那些曲里拐彎,平等,沒那些東西。"成熟善根",善根都成熟了。"隨其所聞,與法相應",這點最殊勝了,所以極樂世界,我們要去,你聽了之後你跟這個法相應。現在很多佛法不相應。先要有個去掉,先清除,去掉你的垢,你現在耳朵髒了,就怕你拿杯子盛水,它是甘露,但是你的杯子剛剛沾了敵敵畏,你喝把你毒死。你杯子里有毒啊。所以要無垢,他都相應,無垢,他聽進去,自己還能體會,就相應。"其願聞者,輒獨聞之",我想聽什麼就我聽見了,不然都在講聲音,就像放大喇叭似的,如果都是這麼放不把人吵死了。不是這樣,你想聽什麼你單獨聽到。你不想聽的你一點也聽不到。你要坐禪,你不想聽,沒一點聲,不干擾你。這都是不可思議啊。"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啊,等等。所以直心是道場,直心很重要。正直平等,一切平等是不二法門那。成熟善根,隨其所聞與法相應。聽到就相應。這個法本身是相應法。提到實相,跟實相相應。談到平等,跟平等相應。現在咱們這個凡聖同居土的凡夫,你只知道聽到這個名詞,頂多還知道一個名詞的解釋,沒有相應嘛。那麼怎麼叫相應啊?你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相應了。你真正是照了,不然你把這兩句話天天念,天天念等到有這麼一天,相應。在沒有相應以前,你苦還是苦。不被雜訊干擾,你願意聽就聽到,不願意聽就沒有聲音啊。極樂世界他微妙難思。你不想聽,他一點也聽不到。"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所以他就不退轉了。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不聞三塗惡惱苦難之名,尚無假設,何況實苦。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不光是咱們娑婆世界的人往生啊。十方世界的佛都在稱讚阿彌陀佛,稱讚極樂世界,勸自己佛國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十方的佛土都是如此,大家要重視這個問題呀。十方世界佛都這麼重視,依教奉行,所以我們學最要緊的是要依教奉行。他在那當學問研究,你最多是個學者而已。你要成功要依教奉行,要做,都得到往生。都在七寶池,這個池是七寶所成。七也是表示多數,是眾寶所成啊。蓮華裡頭,我們稱蓮花化生願。是自然化生,不需要胞胎,也不是咱們世界的胎、卵、濕、化,都不是,依彌陀的願力,自然而出現。所以叫作自然化生。"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呀。這個"清虛""無極",出現於漢吳譯本。因為那時佛教剛來,用的文字很自然的就和道教常用的文字差不多了。所以現在翻譯佛經,也難免有些字和基督教所常用的字相同。所以清虛啦,無極啦,都是那個時候,很自然就選用了這個文字。他的含義呢,嘉祥大師的解釋,因為他的神通廣大,無所不至,沒有極限,所以稱為無極。是無極之體。還有稱為虛無之身,如光如影,不是一個血肉之身吶,所以稱為清虛之體。他是清虛,自然而然的就這樣。"不聞三途惡惱苦難之名"啊,《阿彌陀經》說:"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沒有這個名字嘛,所以他也不聞這個名呀。連名字都沒有,哪裡還談到實際呢?地獄、惡鬼、畜牲,沒有。那些鳥都是阿彌陀佛變化的,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所以彼國名為極樂。

超世希有第十八

彼極樂國,所有眾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但因順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

超出一切世間,人世間希有的。"彼極樂國,所有眾生,容色微妙"。容是容貌,色是色相,形容色相非常微妙。微妙是精妙到了極點,稱為微妙。"超世希有",《會疏》的解釋"非有漏生滅身"。不是有漏有生滅的身體。世間都是有漏,所以超世。他是法性,從法性顯現出來的清凈身體,沒有垢污,所以稱為希有。在《往生論》偈說:"天人不動眾,清凈智海生"。這些彼佛國土的天人呀,那些都是不動的,沒有退轉,不動啊。不動大眾,是從清凈智海所生出來的,是智慧所生,所以超世希有。所有眾生都是一法句之流現。一法句就是清凈句,一切依正報,眾生是正報,正報都是清凈句。這個清凈所以超世希有,世間都是垢污他清凈。再有都是金色身,三十二相,這個也是超世希有啊。色相皆如,彼此都如。"咸同一類,無差別相",都是沒有分出貴賤高低。不像咱們的世界,有的皮膚是白的,他自認為是高,有的看不起黑種人,這個就是低下的,那裡沒有這些差別。也不是說大家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都是一樣的。誰也不認識誰,不是那個意思,沒有這種差別,稱為天人者,是隨順世間的方俗,他沒有成聖成賢,稱為什麼呢?稱為天人,在本經《禮佛現光品》說,彼土"唯是眾寶莊嚴,聖賢共住。"在咱們世間的看法都是聖賢啊。所以並沒有天人,這些都是隨順世間的習慣。念佛的人兼持五戒,他持五戒又念佛。這種人具說稱為人,你兼修十善,十善很不簡單,不貪、不嗔、不痴,能修十善升天。所以升天不是容易事。往生的事,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升個天界,不貪、不嗔、不痴,我看誰作得到,我敢說我還是作不到啊。我還很痴啊。還有一個解釋,有人在地面上生活,有人在虛空中生活嘛。那麼在地的是人,在虛空中是人呀。首先要知道,故有天人之名是隨順,再分別一下,持五戒叫人,持十善叫做天。在地面的叫人,能在虛空叫做天,這都是一些解釋了。主要要知道隨順我們的方俗,不等於咱們世界的天人。

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苦乞人,在帝王邊,面貌形狀,寧可類乎?帝王若比轉輪聖王,則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也。轉輪聖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復丑劣。假令帝釋,比第六天,雖百千倍,不相類也。第六天王,若比極樂國中,菩薩聲聞,光顏容色,雖萬億倍,不相及逮。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猶如他化自在天王。"

底下佛就打比方了,超世希有,五種的比方,第一種,拿乞食要飯的人比帝王,一個乞丐很醜陋,很臟又餓,現在少見了。在舊社會,那個要飯的,弄得渾身都是臟都是瘡破啊。貼得葯什麼,要飯的和帝王相比,那就沒法比了。帝王的莊嚴哪,容顏,色報,他養尊處優啊,當然氣色不同,儀容也不一樣,再加上裝飾就不能比了,這是一種。人間的帝王比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是四天王天,金輪王可以管四天下,管四大洲。咱們世間王跟轉輪王比,比不了轉輪聖王。那麼轉輪聖王比忉利天,(這是俗話說的玉皇大帝,帝釋)那麼轉輪聖王又比帝釋差很多了。帝釋比第六天,(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這是欲界最高的一個天)又比不上。最後一層比把第六天跟極樂世界的天人來比,極樂世界的菩薩、聲聞來比,又相差甚遠,就是"第六天王,若比極樂國中,菩薩聲聞,光顏容色。雖萬億倍,不相及逮"。萬億倍都不能趕得上啊。你再強他一萬億倍,你也趕不上他。在極樂世界的所謂天人,凡聖同居土,還有凡,他的所處的宮殿,衣服,這個享受,飲食跟他化自在天王一樣,欲界王最高天的天王一樣,一往生之後都是如此。

至於威德,階位,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百千萬億,不可計倍。阿難應知,無量壽佛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

"至於威德階位,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百千萬億,"威德是威神功德,極樂世界的人,他們都是"神智洞達,威力自在"。智慧都通達,一聽都了解。這個威力自在他的神通比阿羅漢大多少倍。一往生之後,現在拿一點奇異功能就覺得不得了了,就發財了,收徒弟,很多人就羨慕。你這跟往生之後人相比,簡直就不值得一提了,威力自在。就是到了極樂世界還稱為天人,這就是極樂世界最特殊的,澫益大師最稱讚的,十方世界所無。你說他是人,人當然就是凡夫,可是他是阿鞞跋致,他三不退,你說他三不退他還是人吶。十方世界之所無,這個很難懂。這個階位,那是天人也難比呀。天人就是要退,例如一個帝釋,忽然五衰相現,他有天眼通,可知道自己的未來,一看,下生到某個地方一個驢的耳朵里,驢耳朵里長瘡,瘡裡頭有蛆,他也要變成驢耳朵里的蛆,於是大恐慌,去求佛。佛傳了他法,讓他去修,他才避免了,退呀!只有極樂世界,只要一去之後,就再不退了。而且三不退,念念都不退,階位,沒有其他能比的。"神通變化",極樂的聲聞,掌中能持一切世界。一切世界,就以現在世間的天文學來說,天文學現在所知道的世界有多大,有多少?多少多少萬萬億,多少光年,才能到我們這。光要跑多少年才到我們這,這個世界有多大,多少世界。極樂的聲聞掌中都能抓住。極樂世界的神通是什麼神通呀。他的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從極樂世界到我們這十萬億佛土,他吃一頓飯就回來了。超過光速不知多少萬萬倍呀。所以時間全打破了,一到光速世界全不一樣了.超過多少倍的光速,他能在一個念里,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在一念的時間裡,他能超過這麼多佛剎。而且"周遍巡歷",一處一處都到了,不漏過一處。"供養諸佛",在一念之間,所以遠遠超過聲聞,超過種種,何況天人。所以說"威德,階位,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是"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所超過不是百千萬億倍,而是說不清的倍數。佛叫阿難,你要知道,"無量壽佛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你要知道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這樣的功德莊嚴,是不可思議呀。所以一部《華嚴》就是不可思議。《阿彌陀經》經名也是稱為不可思議,跟我們大經是一部經,整個是不可思議呀。這是超世希有。

受用具足第十九

複次極樂世界,所有眾生,或已生,或現生,或當生,皆得如是諸妙色身。形貌端嚴。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種種,一切豐足。宮殿,服飾,香花,幡蓋,庄顏之具,隨欲所須,悉皆如念。

極樂世界所有的眾生,或是已往生,或正在生的,或還沒有生將來要生的,都是得到這樣妙的色身。形,形狀,體貌,容貌,端莊端正。嚴是莊嚴、嚴麗,福德是無量的。一個普通的人,跟第六天王的衣食是不一樣的嗎?底下還可以說,他想什麼有什麼,福德是無量的,而且"智慧明了。神通自在"。"智慧明了"在《菩薩修持品》里,彼國一切菩薩,"諸佛密藏,究竟明了。也就是智慧明了之意。

推薦閱讀:

【探索門命學】2016年10月講座內容:全面系統論命(19)
金正昆電話禮儀講座-女人就要靚
楞嚴經講座 二十三集
黃帝內經講座 5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