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堪培拉 安靜地做一個「美首都」

堪培拉 安靜地做一個「美首都」

2015年06月21日 星期日 新京報
分享:

堪培拉,戰爭紀念館前的景緻。

堪培拉澳洲國家博物館格里芬湖畔。

格里芬人工湖裡的噴泉。

莫斯科

首爾

  當全世界的首都大多在為「城市病」而頭疼時,澳大利亞的首都堪培拉則在去年十月悄然登上了世界最宜居城市排行榜的榜首。

  最宜居並不僅僅是指景色優美宜人,當然這一點堪培拉絲毫不遜色,更是指城市的內在讓生活其中的居民感到放心舒服。在這方面,堪培拉堪稱是「內外兼修」。

  「堪培拉所以宜居,既要歸功於它的自然環境,也要歸功於它最初的精心設計,以及這麼多年來城市在發展中對環境的尊重。」在堪培拉生活了一輩子的澳大利亞規劃師艾德·文辛告訴新京報記者。退休前,文辛在堪培拉城市規劃部工作多年,是一名高級規劃師,負責過堪培拉的社區規劃、基建規劃和交通規劃等多個領域。

  【起點高】

  全球徵集建設方案

  如果不是悉尼和墨爾本的「爭風吃醋」,或許也就不會有堪培拉的誕生。

  堪培拉的歷史十分年輕。100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不毛之地,只有少數牧民在這裡居住。

  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成立,崛起的悉尼和墨爾本為爭奪首都地位而鬧個不休,僵持不下。爭吵了近十年,政府做出了折中決定:在兩個城市之間,選一個風調雨順的地區建立新首都。

  選址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在距離上貼近悉尼和墨爾本,還要「有充足的水資源供應。」文辛介紹道。最終,政府選定了今天的堪培拉地區。

  此後,澳大利亞政府舉辦了全球設計競賽,為首都徵集方案。美國建築師華特·格里芬夫婦的方案脫穎而出,1913年堪培拉開工建設,1927年完工。

  【結構好】

  城市規劃與自然風貌協調統一

  堪培拉依山傍水,城市中松林翠柏環繞,景色清新宜人,整座城市的綠地佔市區面積一半以上,享有「天然首都」的美譽。在文辛看來,堪培拉能夠避免大城市病,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它的城市結構。

  「格里芬方案的實質,是將城市規劃與自然風貌協調統一,達到渾然天成的效果。」文辛說道,「格里芬設計的首都承載人口僅有25000人,不過隨後一系列變故,比如一戰、大蕭條、二戰等等,導致很多年間堪培拉並沒有怎麼發展。」

  二戰結束後,澳大利亞政府再次有精力投入到堪培拉的建設上來。政府成立了新的規劃機構——國家首都發展委員會,統籌堪培拉的規劃、發展和建設。

  執掌首都發展委員會的是彼得·哈里森,也是文辛的多年好友。儘管發展停滯了多年,幸運的是堪培拉後來的建設繼承了格里芬當初的理念。

  「哈里森研究了格里芬的作品和規劃,認為堪培拉的人口承載未來將會增加到50萬人,最好的辦法是繼續將城市與其周圍的風景相融合。」文辛說道。哈里森結合堪培拉周圍的地形地貌,為堪培拉設計了一個大致的「Y」結構。

  目前,堪培拉中心部分的設計框架由三部分組成:中軸線,與中軸線垂直的人工湖,以及由國會山、市中心和羅素區構成的等邊三角形。西南的國會山是政府核心,四周是政府機構和文化設施,北面的市中心是商務和娛樂設施的聚集區,東北的羅素區則是國防部和三軍總部所在地。

  此外,環形及放射狀道路將行政、商業、住宅區有序分開,整座城市極為現代化。

  堪培拉較少高層建築,沒有擁擠的高樓和狹窄的街道,沒有什麼名勝古迹,但也沒有什麼凋零寥落。家家戶戶遍植花草樹木,一年四季落英繽紛。整座城市就像是依偎在大自然中,到處是綠意盎然,廣闊而寧靜。

  【職能單一】

  主要負責公共行政職能

  堪培拉隸屬於澳大利亞首都特區,由聯邦政府直轄管理。1989年首都發展委員會被撤銷,其發展由兩個規劃機構負責:一個是聯邦政府設立的國家首都局,負責堪培拉市內特定區域的規劃;另一個則是首都特區的規劃局,負責其他部分的規劃。

  不過總體來說,還是首都特區政府負責管理城市。堪培拉的主要職能,就是公共行政職能,城市裡的大部分勞動者,要麼是聯邦政府僱員,要麼是特區政府僱員,大部分商業也是圍繞首都的這一職能,為政府提供服務。

  經合組織評選其為最宜居城市,有一個因素是在就業議題上,堪培拉的表現遠遠超過了澳大利亞的其他地區與城市。

  堪培拉的失業率在4%左右,而澳大利亞全國的平均失業率接近6%。此外,堪培拉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要比澳大利亞全國其他地區的民眾收入高出一半以上,主要原因是因為堪培拉的居民,大部分是政府職員。

  不過,在文辛看來,這也是堪培拉所面臨的挑戰,「我們的就業和經濟活力,太依賴於聯邦政府。」他說道,堪培拉當地居民常說的一句話是,聯邦政府一感冒,堪培拉就能得肺炎。2013年澳大利亞政府換屆後,新政府開始削減公共部門的工作崗位,首都領地的經濟也因此而受到影響。

  但在文辛看來,「只要規劃者繼續遵循城市最初的設計理念,將城市與自然相融,堪培拉擁有光輝的未來。」

  大事記

  1911年,聯邦政府通過決議,在悉尼和墨爾本中間,從新南威爾士州划出一塊土地建立首都特區。這就是堪培拉的雛形。

  1912年,聯邦政府主持了一次世界範圍內的城市設計比賽,選中了美國著名風景設計師格里芬的方案。

  1913年堪培拉開工建設,1927年完工。

  二戰後,澳大利亞政府成立首都發展委員會,統籌堪培拉的規劃、發展和建設。

  1989年,首都發展委員會被撤銷,聯邦政府設立國家首都局,主要負責堪培拉市內特定區域的規劃;首都特區自己的規劃局,負責城市其他部分的規劃。

  【行動篇】

  向堪培拉學習,它們在行動!

  像澳大利亞的首都堪培拉那樣,安安靜靜地做一個「美首都」,是世界上不少負擔頗重的首都的夢想。有夢就不能只是想,莫斯科和首爾已經在行動了!莫斯科2012年開始擴容,轉移行政單位,減緩擁堵已初見成效;首爾遷都雖未成功,但行政機構已經開始外遷世宗市了。

  莫斯科

  面積:605.77平方公里

  人口:1014萬(2014年)

  GDP:2401億美元(2011年)

  月平均工資:約2700美元(2013年)

  擴容一倍甩掉「擁堵帽」

  以後再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時,你可能要注意了:莫斯科的此郊外,已經不再是歌曲里的彼郊外了。

  2012年,為了向多中心城市轉型,解決交通、住房等諸多問題,莫斯科面積擴容一倍多,從世界上第11大城市一躍成為了第6大城市。

  目前,擴容已經初見成效。今年4月,莫斯科副市長瑪拉特·胡斯努林在新聞發布會上驕傲地表示,莫斯科終於摘掉了「世界上最擁堵城市」的帽子。

  曾經:一半工作機會在市中心

  多年來,在全世界200多座城市中,莫斯科的擁堵指數一直是世界第一。調查顯示,莫斯科人平均每天都要在堵車上耗費兩個半小時。

  今年,得益於其他城市——伊斯坦布爾、莫斯和里約熱內盧的「不爭氣」,以及莫斯科對道路交通採取的多項綜合措施,莫斯科終於甩掉了帽子,從排行榜上的第一名下降到了第四名。

  因為城市規划過於集中,莫斯科多年來深受「城市病」的困擾。堵車僅是其中一項。莫斯科城擴容前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卻超過1000萬,私家車超過450萬輛。

  莫斯科的城市規劃相對集中,以紅場為中心向外輻射,近一半的工作機會集中在市中心。於是每到工作日的下午四點半開始,莫斯科市區就開始擁堵,一直持續到晚上八點左右。

  出招:建「新莫斯科市」搬遷行政機關

  為解決擁堵問題,莫斯科想了很多招,多修很多條路,但結果卻是,路越多,車越堵。

  擴容的倡議最先由時任總統、現任總理梅德韋傑夫提出。2011年他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提出了莫斯科擴容的倡議。他提議建立「首都聯邦區」,在莫斯科擴大版圖後將主要的國家行政機關辦公地點遷至外環公路以外,即「新莫斯科」地區。

  梅德韋傑夫表示,莫斯科擴大行政版圖是為了減少本市的人口壓力、減緩本市交通擁堵、促進莫斯科城市發展,以把莫斯科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

  2012年7月1日,擴容計劃正式實施,原莫斯科州的21個市政單位和19個城市和村莊被納入莫斯科市範圍。

  擴容的新莫斯科在莫斯科的西南部,面積1490平方公里,相當於增加了一個半莫斯科,大約25萬原來居住在此的居民成為了「新莫斯科人」。

  政府期望能夠將大約40000名政府職員搬遷到新莫斯科辦公。計劃外遷的聯邦級機構包括議會上下兩院、總檢察院、審計署與其他執政機關。新京報記者高美

  首爾

  面積:605.77平方公里

  人口:1014萬(2014年)

  GDP:2401億美元(2011年)

  月平均工資:約2700美元(2013年)

  公務員工作換地家不搬

  在韓國,很多人以擠入首都圈為榮,入學、工作、結婚、升遷等都往首爾聚集,造成以首爾為中心、包括仁川和京畿道在內的首都圈過度臃腫,面積不到全國12%的土地卻集中了全國50%的人口,84%的行政機關、65%的大學、超過70%的經濟能量,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的「巨無霸」。

  因此,世宗市應運而生。「世宗」是朝鮮時代第四代王李祹的謚號,朝韓均尊稱他為「世宗大王」。韓國政府寄希望於世宗市來分擔首爾的行政職能,於2012年開始搬遷部分政府部門到世宗市。然而,韓國政府的公務員工作換了地方,但很多人的家依舊留在首爾。

  遷都擱淺,遷走行政機構

  世宗市位於韓國首都首爾以南大約120公里,面積465平方公里,目前的常住人口約為12萬。2012年7月1日,韓國「行政中心城市」世宗市正式誕生。世宗市的產生,源於韓國已故前總統盧武鉉2002年競選時提出在建立「新行政首都」的計劃,但遷都計劃2004年被裁定違反憲法而擱淺,其後世宗市演變成「行政中心城市」。

  2012年年底,韓國國務總理室作為首個政府部門率先遷往世宗市,被列入搬遷計劃的韓國17個政府部門分三個階段於2014年年內完成移址。根據世宗市方案,到2030年,世宗市將被打造為一座50萬人口的行政中心城市。

  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國際政治博士詹德斌表示,遷都的主要意義在於緩解首爾的壓力,平衡各地的發展水平。

  「遷都」一周年:過半公務員不願定居世宗

  在行政中心向世宗市傾斜之際,約2萬名公務員及家屬受到影響。《全球華語廣播網》韓國觀察員南黎明2012年接受採訪時表示,開始約一半人想每天依然從首爾家裡上,從家到火車站需約1小時時間,再搭乘火車約1-2小時抵達世宗市。但一個月後,大部分人開始放棄這種費時的生活,考慮搬到世宗市或周圍城市去住,也有人選擇過周末夫妻的生活。

  在韓國「遷都」世宗市一周年之際,韓國《文化日報》2013年對韓國環境部等五個部委243名公務員進行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在世宗市廳工作的公務員中,有69.1%的人認為在世宗市廳工作不如在其他市廳工作方便。過半數的公務員表示,即使「遷都」以後也不會考慮搬到世宗市定居。

  不過,2014年10月,世宗市行政中心複合城市建設廳發言人李延昊說,政府強制規定相關部門公務員來世宗市上班,許多公務員已把家搬到世宗市。相對於首爾地區的高房價,世宗市的房價不足首爾的一半。現在許多人沒有搬過來不是不願意,而是許多住宅樓沒有修建好。新京報記者王曉楓

  采寫/新京報記者高美


推薦閱讀:

郗辰,我準備回國外了
心靜而慧 是時候安靜些了
純美歌聲的安靜訴說 暫別塵世的喧囂紛擾
懂得放過自己,給自己一片安靜的天空
另有內幕:烏克蘭"變天"中國為何如此安靜?

TAG:安靜 | 首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