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浣溪沙》原文及翻譯賞析
摘要:蘇軾《浣溪沙》原文及翻譯賞析,整理了宋代大詞人蘇軾的浣溪沙詩詞原文以及兩種詩歌翻譯方式,並整理了一篇蘇軾《浣溪沙》賞析。
【詩詞原文】浣溪紗宋蘇軾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詩詞大意】譯文一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間小路清沙凈無泥,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不必煩惱嘆白髮,多愁唱黃雞!譯文二山下蘭芽短浸溪,(山下的蘭草已長得與溪水相連)松間沙路凈無泥,(松林間的小路乾乾淨淨的,沒有稀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天快黑了,細雨中傳來了子規的啼叫聲)誰道人生無再少?(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年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門前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去)休將白髮唱黃雞。(何必自傷白髮,感慨黃雞催曉)【詩詞賞析】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作於元豐五年(1082)三月。這時作者謫居黃州已經二年,得臂疾,往蘄水(今湖北浠水縣)請龐安常醫治。
疾愈後與龐同游清泉寺,那裡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洌,下至蘭溪,水作西流,蘇軾感而填寫此詞。作者這時已是48歲的人了,舊時已是接近所謂知天命之年,而且又聞蕭蕭暮雨子規啼,羈旅之情,應當是沉鬱的,但清明的山水給了他一個好感覺。
臂疾已愈,龐安常又是個奇人,善醫而聾,雖聾而穎悟過人,以指畫字,不盡數字,輒了人深意(見《東坡志林》),因此,作者心境還是不差的,在這種情況下,忽見泉水西流,就激發起作者的不悲白髮、雖失意而仍想干一番大事業的豪情壯志來。
於是,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一作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的妙句就這樣誕生了。黃雞催曉、白髮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全詩用淺俗的語言,但淺淺語亦覺不凡,充分體現了作者善於駕馭語意,並使其蘊含韻味的能力,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積極和高亢的情調,千百年來更是感動了無數的讀者。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
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
杜鵑啼聲凄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
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
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
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迴流時所生髮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
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編輯推薦:唐宋八大家之蘇軾簡介 蘇軾浣溪沙原文及注釋翻譯蘇軾《浣溪沙》古詩詞練習題 蘇軾浣溪沙練習題附詩詞原文 蘇軾《浣溪沙》原文及翻譯賞析
推薦閱讀:
※蘇軾 洞庭春色賦(刻石)
※【北宋第一美食博主蘇東坡】明明可以靠才華,卻偏偏靠吃出名
※蘇軾寫的最走心的一首詩是哪首?
※蔡松年 跋蘇軾《李白仙詩卷》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