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教育:特別狠心特別愛
尋找遺失的愛子秘籍
上個世紀30年代,我的父親立維·伊麥斯逃離蘇聯,一路顛簸流離,來到中國上海,這也是繼「二戰」後,沒有家園的猶太人第二次客居上海。
父親立維·伊麥斯來上海20餘年後,憑藉猶太人的韌性與智慧闖出了一片天地,過上了富足平安的日子。年幼時的繽紛記憶中,我住在一個花園般的院子里,四周綠色的草坪,上面點綴著鮮花,童年時代的我最喜歡在院子里採花追蝶,喜歡在頭上帶著花環,像西臘古典少女一樣,生動美麗。我接受的教育是混雜的。在外面,我和普通的小朋友一起接受社會主義小學教育,信仰共產主義,能說普通話和上海話,甚至蘇北話。在家裡,我接觸的都是猶太人聯合會裡的猶太人,我和他們用英語交流。父親還教給我一些猶太禮俗和宗教信仰,還有「衣地喜」(一種古老的希伯萊語)。
在我12歲的時候,父親突然去世了,童年的甜美頃刻間化為烏有。然而禍不單行,1967年,身為猶太后裔的我也沒能逃過「文革」的劫難。我被人趕出了家,還被剪了天生捲曲的頭髮,以色列政府寄來的信件也被查抄,就連父親安葬在青浦吉安公墓的墓地也沒有保住。由於「文革」,我只讀到初一就輟學了。
1971年,我進了上海銅廠,做了一名靠體力吃飯的女工。但是,我很開心,因為終於可以自食其力了。
後來,我像其他中國女人一樣結婚,生兒育女。我的三個孩子分別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長子以華、次子輝輝和小女兒妹妹。
90年代初,中以建交。我想到父親生前魂牽夢縈的故鄉以色列去看一看。另外,我還有一個異想天開的念頭,我聽說猶太人的教育觀享譽全世界,我想去以色列取教子經。當時,我剛離婚,是個失敗的妻子,但我想做一個成功的母親,於是,我帶著三個孩子從上海回到了以色列,這一去就是十餘年,我的三個孩子的青少年時代都是在以色列度過的。
回首來時路,我很感恩。感謝中國和以色列兩片睿智的土地,讓我在得天獨厚的跨國教育中,在世界上最愛子女、胎教文明開展最早的兩個民族的對話中,懂得了愛子女的真正價值。
當年,因為我是第一個從中國返回以色列的猶太后裔,受到了時任以色列總理拉賓的接見。
拉賓總理跟我說:猶太人愛子女,跟中國人一樣,也是全世界有名的,他讓我相信這片土地會讓我找到愛子秘籍。
以色列人的愛子秘籍是什麼?
我說它並非是以色列特產的錦囊妙計,它其實早就蘊藏在我們智慧的中國大地。是時代變遷讓我們丟失了這個秘籍。所以,我們這一代的中國父母以及新生代的父母才在愛的教育中困惑。我們的父母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犧牲精神、愛孩子愛得最無私、最赴湯蹈火的父母,但是,我們父母的教育誤區出現的也最多。「啃老族」、「草莓族」、「孩奴」成了社會問題,「中國媽媽」作為一種標籤上了美國詞典,暗喻為對子女包辦一切、關懷強迫、過分熱心的媽媽形象。
如果我沒有找到傳說中的愛子秘籍,如果我在44歲那年沒有改變愛孩子的方法,今天的我可能還是昨天那個「事事包辦」的「電飯煲」、「洗衣機」、「清障機」媽媽。我的三個孩子,以華、輝輝、妹妹,他們也不會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以華2001年結束服兵役後,進了以色列勞工部,現在在香港工作。輝輝在以色列國防部服役3年後,成為鑽石商人。小女兒妹妹馬上要讀大學了,她的夢想是讀政治經濟專業,將來做一名外交官。
現在,我的兩個兒子都已成為千萬富翁,而我做了富翁的母親。
孩子們給了我三把鑰匙
人生之路漫漫,家長之愛殷殷。三個孩子成長的比我想像的還 優秀。
大兒子以華,二兒子輝輝是「70後」,小女兒妹妹是「80後」。子女們在十六七歲時,就像商量好了一樣,嘰嘰喳喳地圍繞在我身邊對我說:「媽媽,您給了我們三把鑰匙——堅強、自信和寬容。我們三個人也要給媽媽三把鑰匙!」
以華說:「媽媽,我要給您一把車鑰匙,您的腳總因為骨刺疼,我要讓您不再那麼辛苦。」
輝輝說:「媽媽,我要給你您一把別墅的鑰匙!我們全家人都可以住在一起!」
妹妹最小,也搶著跑過來說:「我是女人,一定給媽媽一個保險箱鑰匙,裡面裝滿珠寶首飾!」
讓我感動的是,三個孩子有夢相隨、行動最美,能擁有這樣的兒女,也是我為人母不想掩飾的自豪。
2002年,23歲的輝輝交給我一把位於上海張楊路的別墅的鑰匙,別墅是他用自己工作上發掘的第一桶金買下的。
輝輝的人生有太多的精彩,是一個英雄少年自我拼搏的奮鬥史,由他自己單獨寫成一本書會更好看。他曾受到微服私訪的以色列前國防部長的青睞,被推薦到情報部工作;他經過重重考驗,獲得世界鑽石之都——特拉維夫頂級鑽石公司老闆的OFFER。讀大學期間,他就已經是上海灘嶄露頭角的鑽石小猶太。大學畢業後,他用從小學學會的投資理念,自己創業獲得人生第一桶金,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完美切割鑽石生產商的合作夥伴,在全球20多個國家設有分公司,合作夥伴遍布全世界。在30歲前,他實現了成為世界富豪的夢想。
以華也把他曾許諾的汽車鑰匙交給了我。他知道我熱心社會事務,就讓車子幫我代步。以華原本性格內向,放在今天就叫「宅男」。在猶太家教方法下,我當起他的社交訓練師,在家裡給他上待人接物模擬課。結果,內向的以華讓我們大開眼界,他在學校開設了「走進中國」的講座,凡是購買門票的同學都可以免費品嘗中國春卷,他用創意營銷擴大了我們家的春卷生意的影響力。以華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他不僅學習成績優異,人品也是眾人稱讚。在以色列服兵役期間,他年年都捧回模範士兵的獎狀。服完兵役後,以華通過及其嚴格的筆試和面試,成為了以色列政府的勞工部官員,這對中國青年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2007年,而立之年的以華想對自己的人生做出新一輪的挑戰,選擇了鑽石領域。現在,從其產品受歡迎的程度看,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女兒——妹妹,她想送我給一把珠寶箱鑰匙,她正在鍛造中。今年,她就要讀大學了,她夢想成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我想,我離握到這把珠寶箱鑰匙的日子不遠了。
孩子們的感恩之心讓為人母的我甚為感動。但是,對於做父母的來說,他們不需要兒女送給自己多少房子、車和珠寶,如果天底下的孩子都能善解人意地對父母,就已經是父母們最大的欣慰和滿足了。
常有朋友對我說:「我真羨慕你,不是羨慕你的兒女們是億萬富翁,可以給你買別墅,買車子,而是羨慕你培養了讓人省心的兒女!」
每當這時,我都會跟來取經的父母分享每一個愛子秘籍。做客《魯豫有約》時,我曾對天下父母說,不是我做了富豪的母親,而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成就了兒子的富豪夢。而且最讓我放心的是,孩子們從來不以錢為目標,他們更看重人生的智慧與閱歷。
感悟別樣的跨國教育
在我60歲生日時,孩子們說了一番話,讓我的內心真的非常安慰、滿足。他們說:「人生就像一個旋轉樓梯,當你轉回原來的方位時,你就會發現自己所在的高度變了,過去與現在已不可同日而語。從以色列回到中國如此,從中國來到以色列也是如此。這都要感謝媽媽智慧的、理性的愛,教育我們學會做人,學會負責,學會生存,讓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受益匪淺。謝謝我們的媽媽!」
孩子們的感觸也折射出我別樣的愛子感悟。10年海外生活,10年跨國教育,讓我明白了愛子秘籍的宗旨:愛孩子是一門科學,是一門藝術,愛要愛得有意義、有價值、有作為!
1.愛孩子需要學習——追求高質量的愛
半個世紀前,大文豪魯迅就建議,興辦師範學堂的同時也要興辦「父范學堂」,高瞻遠矚地提出愛孩子也是一門學問,家長們光有身份是不夠的,還要有職稱。
愛孩子是一種情感,是一種天性,但也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就好比學醫,你不可能生下來就是一個醫生,必須通過學習成為一個醫生。每個父母也必須通過學習並付出努力才會懂得愛孩子的真諦和技巧。在家庭教育中,愛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礎和前提,沒有父母之愛的孩子,往往是有人格缺陷的。但愛也是一種教育手段,愛的目的、方式和技巧不同,教育的效果天壤之別。
2.「孩奴」、「直升機父母」——偏執地愛孩子
世界上太多的傷害都是以「愛」的名義做出來的,尤其是愛孩子。俗話說「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一點忽略就可以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
中國現在還沒有進入經濟強國,很多家庭還徘徊在中產階級的門檻外,但對於愛孩子,卻表現出未富先嬌、未貴先奢的教育理念。國內有個貴族幼兒園的廣告詞說,「沒含著銀匙出生,就使用銀匙生活」。這樣的理念是對貴族教育的誤讀。「孩奴」養不出真正的貴族,養出的是「啃老族」。
「直升機父母」是在愛的名義下,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是必然破碎的教育泡沫。「直升機父母」意指一些父母在愛孩子的過程中,始終盤旋在孩子頭上不肯撤退,不經意地還會愈飛愈快、愈管愈多,深怕一減速,就會摧毀自己與孩子的人生。他們經常會因孩子的成功、失敗,出現過度的欣喜、憂傷,產生較多負面的想法。「直升機父母」把過度的熱心、過度的撫養作為禮物送給孩子,他們對孩子的愛變得越來越沉重、偏執、模糊乃至迷茫。
人們常說,我是母親,我是父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有人以為只有這樣才是愛孩子,其實這是過分的愛,恰恰是對孩子們的害。它讓孩子變成一個殘廢,一個思想、精神和人格上的終身殘廢。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這樣來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給他飽喝一劑足量的你所謂的幸福,他就可以被毒死。
3.尋找愛子秘籍——父母自我檢驗的時刻
愛孩子,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用父母的幸福來栽培兒童。任何一位理智的父母都不願意送給孩子這「最可怕的禮物」,更不想「毒死孩子」,不願做「最壞的教育者」。
國外將中國的「直升機媽媽」寫進詞典,並非有意醜化中國媽媽,而是對中國「直升機媽媽」的一個善意的提醒。在我和以色列家長相處的過程中,我發現從他們的角度看,中國的孩子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優點,比如聰明好學、理解能力強、基礎知識紮實、孝順父母。但是,這些孩子共同的缺點是缺乏謀生處事的技能,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責任心不強、不會與人合作,心理承受能力弱以及習慣性啃老,這恰恰是愛子不當引發的教育失誤,是愛的低質量的標誌。
在所有與孩子有關的問題上,我們可能始終堅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都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全然不知道我們的愛也有可能是目光短淺的短線投資。
看到很多名校碩士、博士畢業生,高分低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看到很多年輕人30好幾了,還要靠父母積攢了一輩子的工資買房、供房、結婚,我真的有一番對所有父母都要說的話,但卻如鯁在喉。孩子在社會上紮根難,不能全怪社會競爭環境高精尖,想一想,自己這雙推動搖籃的手有沒有點燃孩子生命深處的技能與素質?有沒有因為自己所謂的最偉大、最奉獻、最越俎代庖的家庭教育,反而辜負了孩子的信任和寄託?
身為父母,不擔心你不愛孩子,就怕你不懂得如何愛孩子,如何教孩子!當你愛孩子的願望像啤酒沫一樣往上躥,而你愛孩子的理念和技巧卻還停留在愚昧落後的階段,那你就是世上最沒有成效、最可憐的父母。
我們今天的父母應該如何愛孩子?怎樣才愛得有價值、有意義、有作為?是我們中國父母應該自我檢驗的時刻!
4.拿什麼來愛你——猶太家長愛子啟示錄
生活再苦再累,有孩子就有安慰!孩子是我們的希望,一切榮華富貴都不如孩子珍貴。正因為孩子對我們如此重要,怎樣愛孩子就成了一門艱深的學問。於是,家長們都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該怎麼愛你,我的孩子?」
我不是高學歷的母親,但我卻是位學習型的母親。
剛移民到以色列時,我像在中國一樣把孩子伺候到無微不至,我是他們的「電飯煲」、「洗衣機」、「清障機」,他們放下書包就在家裡蹲,但是我唯一的要求是:只要他們考上大學怎麼都行。現在很多父母跟我當初想的一樣,但有一些父母可能已經發現了問題:孩子總有一天要走上社會,如果從小缺乏生存能力,那麼就會影響他們的工作、事業、甚至是婚姻生活。
是鄰居猶太大嬸不留情面的批評如一根火柴點醒了我,她說:「別把你那種落後的教育方式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你生了孩子,就會養孩子,生孩子是母雞都會的事,養孩子則是另外一回事!」
我在以色列生活了10年,我發現很多家族的財富都世代相傳,再仔細一看,這世代相傳的不僅是財富,更是創造財富的技能和素質,而這些東西比金錢更有價值。這種有價值的東西,不來自遺傳,它來自猶太父母高質量的愛子方式。
可以說,猶太人為人類愛子女的發展探索了模式。雖然猶太人僅佔世界人口的2—3%,但是操縱著世界經濟命脈的猶太人卻不計其數,這些人當中,不僅出現過羅斯柴爾德、洛克菲勒、哈默等企業巨擘,而且還產生了索羅斯、格林斯潘等金融大鱷;美國大學中有20%的教授是猶太人,律師、醫生行業里的佼佼者也常常是非猶太人莫屬;獲諾貝爾獎的美國人當中,有31%是猶太人。
關於如何愛孩子,猶太家長有一整套的獨特方法:
猶太家長對兒女的愛,以終生受益為目標,他們不做短線,他們做長期投資。「有償生活機制不培養啃老族」、「挖掘每個孩子的富翁潛質」、「財商能力從娃娃抓起」、「延遲滿足讓孩子理解家長」、「參觀爸爸媽媽的一天」、「100分家長不如80分家長」、「家長退居二線,讓『興趣』和『願景』催促孩子學習」、「觀察、參謀、提醒——做軍師父母,不培養平庸孩子」……猶太人深奧的愛子藝術,不僅在我孩子的人生關鍵點發揮過重要作用,就連我自己也從中受益,做了一個愛有所成的母親。從萬里長城到阿爾卑斯,感謝中國和以色列兩片古老大地教育智慧的交融,給我一份震撼和啟示:別因為我們不會愛孩子,而衍生了孩子的平庸和殘疾。
更高境界的母愛 經濟寬裕的家庭,愛孩子就需要更高的境界。 在我的兩個兒子的成長中,當時家裡的經濟條件並不是很好,但是他們卻能夠體會媽媽的艱辛。以色列生存教育和理財教育的耳濡目染,更讓他們很早就懂得有夢相隨、行動最美! 與兩個哥哥不同,小女兒成長時,家裡的經濟情況轉好,再加上「窮養兒富養女」的老話,讓對她的教育方式感到糾結。猶太教育工作者說:「富養的女兒長大了也可能會遇上粗養的生活啊。愛女兒更要有長遠的眼光。」 小女兒16歲生日時,我帶她去上海的味千拉麵吃生日面,因為她喜歡吃那裡的骨湯拉麵。服務員剛給我們倒好免費供應的大麥茶,女兒就伸出小手一招說,給我再來杯鮮榨橙汁。當時,我的經濟條件已經很好了,可我卻「狠心」地跟她說:「不」。我要讓她了解,最值得珍惜的不是五光十色的禮物,而是親人、是快樂、是愛。 說真的,在富裕的環境下愛孩子,需要父母有更高的境界、智慧和勇氣。可是,一旦父母們做到了,掌握了愛孩子的藝術,孩子就會受益一生。以色列沒有中國的那句老話:富不過三代。因為我們一富,就想富孩子。而猶太人針對富家子弟的愛的教育是:要花錢,自己掙!保證兒孫定有兒孫福! 愛需要技巧與藝術 應該如何愛孩子,我們無法給出一個固定模式,也不可能有所謂的靈丹妙藥。但是,真正會愛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都會非常出色。比如說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程度較小、獨立性強、思維開闊、自信、解決問題能力強、心理承受能力強、懂得如何與人相處、適應環境快、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經驗、有安全感,不用父母過多操心,他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發展上,也更懂得調試自己的心情。 最懂得舔犢之愛的中國父母為孩子付出的愛之深,做出的犧牲之巨,在世界上是少見的,在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雖然,苦勞與功勞並不衝突,深厚與藝術並不對立,犧牲與智慧也不矛盾。但是,如果只要溫度不要理智,只管犧牲不講究智慧,習慣包辦不肯撤退,那就真可能只見苦勞不見功勞了。然而,令人憂心的是,很多深陷在愛的誤區中的父母,絲毫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員幹將,自己正在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最後我想告訴家長朋友們,你把所有的一切,你的生命、財富、地位、時間、精力全部交給孩子,你的孩子也不見得終身幸福。你只有教會孩子如何做一個謀生的人,教會孩子學會追求自己的目標,學會享受達到目標以後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你才會有從容的晚年,孩子也才會收穫成功的人生。
我曾是典型的中國媽媽 婚姻給我帶來了期待和希望,我如同站在海邊遙望著新一輪的太陽如何從地平線上升起。1978年1月24日上午10時30分,我的第一個兒子以華出生了。當我得知一個新的生命誕生的時候,欣喜、激動與憧憬充溢著我的整個身心。老天爺給了我這麼好的禮物,我心理暗自祈禱說:「讓他健康,讓他快樂。」我給他取名叫以華,寓意是他身上流著中國和以色列的血脈。 巧的是,14年後的1月24日,同一天同一個時辰,中國和以色列建交了,只是晚來了14年,推遲了14年。猶太人說:「你被給予的任何東西,都是最好的預祝。」 以華之後,兒子輝輝,女兒妹妹也相繼來到了這個世界。天下媽媽有多愛孩子?為了孩子可以奉獻多少?這個問題是永無答案的。我暗下決心,自己當了母親,一定要用全部的愛去溫暖三個孩子的人生,一定要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注入孩子的身心,給予他們生命的力量。 小時候,我父親給我講故事,他說,每個女孩子都是天使,折斷了翅膀,飛向她所愛的王子身邊,如果王子不再愛她,她也回不去天空了,因為她是折斷了翅膀的天使。 1992年,我結束了不愉快的婚姻,帶著三個孩子移民以色列,開始了新的生活。當時,三個孩子最大的14歲,最小的只有3歲。如何讓三個孩子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里健康長大,是擺在我面前的最重要的問題,那時候我便下定決心,不想讓婚姻的不幸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去以色列前,我像大多數中國母親一樣愛著自己的孩子,自己始終秉承著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剛移民到以色列時,我還是從前那個把孩子伺候到無微不至的100分母親。孩子們不用疊被、不用燒水、更不用做飯,我是他們的「電飯煲」、「洗衣機」、「清障機」。他們放下書包就坐在書桌前,不論多麼忙、多麼累,我都不讓孩子動一下手,因為他們的學習成績就是我綠色的希望。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像中要困難許多。 我是中國第一個返回以色列的猶太后裔,受到了時任以色列總理拉賓的接見。拉賓對上海也有一段感情,當他知道我是中國移民來的,並且是從上海來的,他就很想見我。
見到拉賓時,我挺靦腆的。拉賓不知道我懂希伯萊語,跟我用英語說:「你有任何問題,你可以找我,我會盡最大努力幫助你的。」那時候,我就用希伯萊語跟他講:「我不用你幫忙,我自己有手。」「啊,你非常了不起!」他馬上對我說。之後,我在以色列從來沒有要求任何人幫助我。 倔強的性格讓我堅持下來,先是克服語言關。42歲的我苦攻希伯萊語,為了學習這種語言,我專門找老人聊天,因為老人空閑又怕寂寞,一聊就是半天,可以很好地鍛煉我的口語。不到半年,我就掌握了希伯萊語的主要習慣用語。我在很短的時間裡學會了希伯萊語,還學會了很多方言,四川話、廣東話、蘇北話、寧波話,我都能隨口說出來。其實,我學習語言的能力是自己硬憋出來的。比如我去買鹽,就會問鄰居「鹽」這個單詞怎麼說,然後我就一路走一路念,一直念到賣鹽的小店。 學通語言以後,就要想辦法搞活家裡的GDP,我想起了在上海菜場里看到人家做春卷皮子。憑著記憶中上海老人開粉、打春卷皮的樣子,我摸索著和面、打春卷皮。在打壞了四五斤麵粉後,我終於打出了第一張春卷皮,當時,我的眼淚再也控制不住了,潮濕了眼眶。那時候,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努力賺錢,供孩子好好讀書,供他們上大學,讓三個孩子快快樂樂地長大。 每天的生活流程是這樣的:早上,我先把孩子送到學校讀書,他們上學後,我再出去擺攤賣春卷。下午,孩子們放學了,他們就來春卷攤找我。我先把他們安頓好,等到了飯點,我就停止營業,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下麵條、煮餃子。到了晚上,勞累了一天的我還會在燈光下用親手做的識字圖片教孩子學希伯萊語。不論多麼忙、多麼累,我都不讓孩子動一下手,里里外外的家務活都是由我一個人承包,他們只負責學習。 以色列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多為雨季,雨季的時候整整一個月都會是在下雨。剛去以色列時,因為還沒有寬裕的錢買車,也不知道在哪裡買雨鞋,孩子們就先穿著球鞋。我怕他們穿濕球鞋上學會生病,就每天都撐著雨傘,把老大以華和老二輝輝送到語言學校上課。在教室門口,我把他們穿濕的鞋放在塑料袋裡,然後再從包里掏出事先準備好的乾爽的鞋,他們輪流搭著我的肩,換了干鞋進教室去上課。 看孩子們走進教室後,我再拿著被雨水打濕的鞋匆匆忙忙趕回家。漫長的雨季常常不知什麼時候結束,我每天就這樣反反覆復,拿著干鞋送他們上學,再趕回家用吹風機把帶回的濕鞋都吹乾,因為第二天還要穿。 雖然累,但是,我感覺甘之如飴。中國父母愛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從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上中學、上大學,到找工作、結婚、生孩子,父母無時無刻都在操心,即使為孩子把心操碎了他們也不會有怨言。
別把那種教育帶到以色列 日子像往常一樣一天天過去,三個孩子依然圍繞在暖洋洋的火爐旁等著我做飯。直到有一天,隔壁鄰居大嬸來家裡串門,看到我手忙腳亂地做好飯,一碗一碗給孩子們盛好,擺在飯桌上,她實在看不慣了,心直口快地說:「孩子們,你們已經是大孩子了,怎麼能像客人一樣看著你媽媽忙忙活活,也不伸把手幫幫媽媽呢?怎麼能一動不動地等著媽媽來伺候你們呢?」 然後,鄰居大嬸轉過頭訓斥我:「不要把你那種不科學的母愛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天下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但是,愛孩子要有分寸、有原則、有方法。」 鄰居的話很傷人,三個孩子都很難受。我安慰孩子們說:「沒事的,別往心裡去,媽媽能撐住,媽媽喜歡照顧你們,一點也不累,你們還小,你們好好學習、好好努力就是最聽話的孩子了。」 鄰居猶太大嬸心直口快,她看不下去我包辦孩子的一切,無微不至地伺候已經超過14歲的孩子。這也難怪,到了以色列後我才發現,以色列家庭的孩子都無一例外地參與家務勞動,而且越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越被父母推出家門體驗生活。在以色列,沒有中國人「富不過三代」這句老話,在以色列人看來,富可以富三代,關鍵看父母對孩子施加什麼樣的愛。 中國人覺得愛是愛,教育是教育,而猶太人覺得,愛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所以,猶太大嬸對我的批評,我其實早有心理準備,只是沒想到她會這麼一針見血、直截了當。 猶太大嬸不留情面地跟我說:「沙拉,不要把你這種落後教育方式帶到以色列來。不要以為你生了孩子就是母親。你這樣不是愛孩子,是在害孩子。你怕孩子幹家務活,耽誤時間影響學習,寧肯自己咬牙將全部家務活都承擔下來。可你必須讓孩子們認識到,他們是家庭的一員,他們對家人也應該負有責任。他們應該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分擔大人的負擔。這樣,就絕對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當孩子找到價值感、尊嚴感時,他會主動學習,效率會更高。而一個無責任感、無價值感的孩子,儘管坐在書桌旁,卻可以心猿意馬地不做關於學習的事情。」
猶太人是個非常尊重知識的民族,即使是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會讀很多書。鄰居大嬸雖然不是博士、教授,但是她說的這番話讓我醍醐灌頂,至今仍回味無窮。
「沙拉呀,父母能給孩子許多愛,但父母卻不能代替孩子長大。每個父母都疼愛自己的孩子,但這份愛是要有質量的。有的愛就像清水一樣,潤過孩子乾渴的喉嚨之後就無影無蹤了;而有的愛則好像濃濃的鮮血,注入孩子們的身心,一生都將在孩子的身上流動,給予孩子們生命的力量。」
鄰居大嬸還語重心長地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後來,我跟很多媽媽聊天時,也常常講起這個故事:
一隻母獅子教小獅子捕獵。母獅子對兩隻小獅子說:「孩子們,現在我要教你們捕獵。好了,辛巴,高福,現在就開始去追兔子吧!」
她話聲剛落,兩隻小獅子就開始奔跑起來。突然,稍大的一隻因為跑得太快摔倒了。母獅子心疼地對它說:「孩子,你以後就不用捕獵了。」每天,母獅子都帶老二去捕獵,讓老二吃飽了之後就把剩下的肉給老大吃,老大從此過上了快樂的生活。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老大和老二都長大了,母獅子有一天病死了。老大和老二隻好出去捕獵。追著追著,他們倆走散了。老大想找食物吃,可是它什麼也不會。過了三天,老大倒下了。它對世界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媽媽,我恨你!」
其實,我對鄰居大嬸的教育並不陌生。在小時候,我爸爸也這樣教育過我。年邁的爸爸總是在喝完早茶後,一邊聽《藍色的多瑙河》、《靜靜的湖泊》,一邊跟我輕輕訴說:
「沙拉。你千萬不能因為爸爸現在在你身邊照顧你,就把這種照顧當成習慣,因為爸爸不是總留在你身邊。你必須隨時告訴自己:今天我能做『豌豆公主』,明天我也能睡柴房;今天有爸爸來喊我起床、接我放學、把衣服幫我整理好,我可以睡到自然醒,慢慢收拾東西,明天爸爸不能來接我,我也能改成早早利用時間,把第二天要用的東西準備好,把自己的衣服整理乾淨。只有這樣,你才能『能屈能伸』;只有這樣,爸爸才能放心。有一天,你離開家,就不會吃大虧。」
「沙拉,你將來一定會去學校過集體生活。你記住,一定要勤勞。你要主動打掃你周圍的環境,別忘了環境是大家都要用的。要多給別人的暖瓶打水,每個人都要喝水,幫別人多做事,你會贏得人望。」
爸爸擔心我不能面對生活的無常,怕我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當成習慣,他苦口婆心地教育我,就是怕我不勤勞,成為懶丫頭,不受大家的喜愛。他更怕有一天他不在這個世界了,我沒有自力更生的生存能力,沒有辦法在這個社會上立足。
猶太人在讓孩子學習知識之前,都會讓孩子獲得一些做事情的基本能力。在猶太人看來,一個連做飯都不會的人是沒有資格做學問的。
就拿我們在謝莫納小鎮上的一家猶太鄰居來說吧,我們家住三樓,隔壁那家經濟條件不錯,他們家跟我們住在一起,是因為他們的房子正在裝修,臨時租借了我們隔壁的房子住。儘管經濟上挺寬綽的,他們家仍然讓10歲的兒子看家裡的賬目,讓孩子知道在現階段生活要花掉多少錢,讓孩子明白家裡需要很多錢來付賬單。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鄰居解釋給我聽,原因在於他們想讓孩子明白,「誰都喜歡玩,但這需要你接受良好的教育並獲得好的學業成績,有工作、有生存的能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自由和玩具。」
儘管,我潛意識已經認同了猶太父母愛孩子的方式方法,也看到了這種方法培養出的孩子在謀生處事方面比我的孩子強出一大截兒。可是,讓我改變自己愛孩子的方式,我還是百般猶豫。我擔心這種入鄉隨俗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萬一他們不理解我,怎麼辦?萬一他們跟我不再像以前那麼親密了,怎麼辦?
但是,老大以華和老二輝輝很懂事。一方面,他們從上海來到以色列後,也親身體會了以色列「生存從娃娃抓起」的教育方式,感受到同齡的朋友比自己更勇敢、更堅強、更有目標和生存能力。他們覺得鄰居大嬸對他們的批評有道理。另外一方面,他們也想能像個小男子漢一樣,幫媽媽承擔家庭的責任。他們兄弟倆跟我說:「媽媽,也許鄰居阿姨說得沒錯。媽媽,讓我們試著去鍛煉一下吧。」
身處以色列,耳濡目染系統的猶太家庭教育,鄰居猶太大嬸不留情面的批評,都促使我思考:我過去的愛子方式是不是感情用事、不科學,有落後之處?這會貽誤孩子的未來嗎?我是不是應該重新去建立母親的價值,重新去思考自己滿腔的母愛?這些思考像一根根火柴,點醒我、擦亮我,促使我去比較中國母親的愛與以色列母親的愛的不同,它們又有什麼相似?這些異同會對下一代的成長產生什麼的影響?
以色列篝火之愛VS中國子宮之愛
天下父母沒有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如果你問愛的數量有多少,答案是愛無止境。在愛的數量上,猶太家長和中國家長不分伯仲,都是赴湯蹈火,都是掏心掏肺。但是,在如何愛孩子,愛的目的、愛的理念、愛的方式、愛的技巧上,猶太家長和中國家長卻有著明顯的不同。
猶拒絕「啃老族」 他們以「培養孩子開拓精神,能夠成為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點燃孩子生命深處的技能和素質。他們從愛孩子就要為他們深謀遠慮出發,把學會獨立生存作為最貴重的禮物送給孩子。 猶太家長不光是嘴上說說這些理念,還會身體力行。就拿我在特拉維夫的鄰居來說吧,他們家的小孩子是名副其實的小主人,不是中國家庭的「小皇帝」。孩子們經常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跟父母一起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整理房間、做簡單飯菜、收拾院子、種植花草樹木、擦洗汽車、做室內外衛生、購買東西等。猶太家長認為家務活是孩子生存教育的基礎課程。 全世界都知道猶太人理財術獨步天下,殊不知,猶太家長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不勞無獲」的法則。以色列家庭教育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當孩子想要父母滿足他們的願望時,猶太父母會告訴他的孩子,你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換得你想要的東西。尤其是富爸爸們對這項口號更是鼎力支持,沒有一位「拖後腿」、「走後門」、「搞小動作」的。在猶太父母看來,優越的家庭條件並不一定是好事,再富也不能富孩子。正像我們中國人常說的那句老話:「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別誤會猶太孩子是幫父母做家務,或者是自己出去打點小工,是受錢的驅動,是把家庭關係退化成金錢關係。在猶太父母看來,金錢教育絕不僅僅是一種理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人格、品德教育。猶太人對孩子的培養重視長線投資,他們不會擔心,孩子今天去練攤了,就代表他要一輩子都會練攤。品嘗了生活的真實味道,尋找到人生的坐標和榜樣,更激發了孩子們樹立人生理想的願望,相比之下,錦衣玉食的孩子反而更不容易樹立目標。 而且,家務勞動、有償生活機制、財商能力從娃娃抓起,並不是說猶太人不尊重知識。相反,猶太家庭一貫以產生博士為榮耀。猶太人中產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學科領域的代表人物、以及各類專業人才,其人數之多,占人口比例之高,是其他民族望塵莫及的。 對猶太父母來說,他們願意支持孩子讀博士、博士後,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拿到一紙文憑,而是幫助孩子擁有實現美好人生的能力和素質(反觀我們這幾代中國父母,把學習成績視為教子成功的終極體現,根本不把孩子的生存能力放在心上,或者認為生存能力等有了高學歷之後再培養也來得及。反正有自己這個「老奴才」在嘛!結果呢,當慣孩奴,最後培養出「啃老族」。)
讓孩子遠離「滿足陷阱」 很多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都處於一種被動的局面,對孩子付出一片愛心卻收效甚微。為什麼家長越理解孩子,越體恤孩子,越滿足孩子,孩子反而不理解家長,不體恤家長,甚至是折磨家長呢? 在猶太家長看來,這是家長只知道愛,而不知道教造成的。猶太家庭教育之所以成功率很高,就在於他們很重視從小給孩子建立家范。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家范、尊重家長,他們還獨具匠心地設計了很多小技巧:比如說家長們就特別建議學校組織一些「了解家情」活動,配合自己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體諒父母持家的不易,從而學會珍惜和責任。 我兒子所在的中學就曾經組織過「爸爸媽媽的一天」的社會調查,調查爸爸、媽媽從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寢所做的事情,這讓兒子和他們的同學感觸頗深。兒子回來跟我說,在調查總結課上,好多同學都哭了,他們沒想到,爸爸媽媽掙錢原來這麼不容易。一個曾經跟媽媽要名牌溜冰鞋的同學,在他親眼看到媽媽在嘈雜的機器聲中忙碌的背影后慚愧地說:「調查那天,我看著媽媽的胳膊都累得抬不起來了。」他為自己平時不珍惜媽媽的勞動果實而慚愧。 猶太家長認為,大人適當地向孩子通報家情並非壞事。這樣,孩子們會更加懂得珍惜生活,珍視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艱辛勞動,不再把父母當成是銀行的提款機。對家情知之甚少的孩子,則會對父母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辛苦勞作感到習以為常。 我非常喜歡參加以色列學校的家長懇談會,每次都感到受益匪淺。跟國內的家長會不同的是,在家長會上,老師鼓勵家長們多說多問,並邀請一些家教專家給各位父母現場答疑解惑。我很多教育理念的轉變都是來自這些懇談會,比如「在愛的名義下做好家范」。以色列的教育學家認為:錦衣玉食的孩子被「超前滿足」、「超量滿足」、「即時滿足」久了,更會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覺得深愛自己的父母做這些是天經地義的,從而產生理所當然的唯我獨尊心理,你再給他定什麼家范,都是無濟於事。 以色列家長有一個教子謀略特別有趣,翻譯成中文大意就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們要創造什麼條件呢?原來,不論富人家庭還是普通家庭,父母們都會有意識地「創造」一些艱苦的環境,磨練孩子的意志和智商。唯恐孩子缺乏家范走上「偽貴族化」的歧途,很多猶太富爸爸們還經常安排自己的孩子去參加「飢餓體驗」。比如帶孩子一起去非洲的貧窮地區參觀做義工,讓孩子了解這個世界。
推薦閱讀:
※【健康聽起來】眼睛也會」怕冷」?冬季用眼要特別注意,不小心就有失明風險?
※此男命八字有傷官駕殺組合,升遷官運特別好
※七種特別好女人迷倒天下男人
※人像攝影中利用慢速快門為相片添加速度感和特別的效果
※【特別推薦】今天,讓音樂做你的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