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撈故鄉美麗的記憶殘片
打撈故鄉美麗的記憶殘片
讀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總被一段文字吸引:「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這是我所讀到的有關故鄉的描寫,最美麗抒情的文字了。「我」闊別故鄉二十餘年,風雨漂泊,從故鄉到異鄉,從異鄉到他鄉,走過了千山萬水,充滿了人生的疲憊。當陡然間要回到故鄉時,他便在記憶的深處打撈出有關故鄉的美好記憶,這記憶一下子濡濕了他乾涸多年的心田。但現實的故鄉卻是一派蕭索荒涼的圖景,毫無生氣:「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魯迅是一位執著的啟蒙者,他在把心目中的故鄉與現實的故鄉對比中,看到的是新文化運動的春風,並未吹綠古舊的鄉土中國,從而思考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啟蒙救贖的文學主題。
但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更多的是借打撈故鄉美麗的記憶殘片,表達一種濃濃的鄉愁思緒。這思緒,如炊煙裊裊,使我們的文學史別具一番風情。李白是傾聽「誰家玉笛暗飛聲」,而生「何人不起故園情」;杜甫是細看「露從今夜白」,而嘆「月是故鄉明」;王維是遐想「遙知兄弟登高處」,而抒「每逢佳節倍思親」;李商隱是憶起 「故鄉雲水地」,而思「歸夢不宜秋」;劉著是思量「江南幾度梅花發」,慨嘆「人在天涯鬢已斑」……可以說,一部中國文學史,醉了鄉愁人。因為,人的一生就是一個由故鄉到異鄉的過程,在這途路中,你可能與許多風景相遇,甚至陶醉其中,但故鄉作為人生的初始端點,總是令你時時地回望著,在回望中給你以生命的溫暖和美好,給你以生命的信心和勇氣,甚至給你以生命的孤獨和憂傷。因此,故鄉是我們精神家園裡的第一抹嫩綠。
然而,能把鄉愁寫的淋漓盡致、如痴如醉的,要屬當代有「鄉愁詩人」美譽的余光中了。他在那首著名的《鄉愁》一詩里,一次次地從時光的海里,打撈起那枚「郵票」、那張「船票」、那方「墳墓」,在哀傷低回的吟唱中,訴說著斷腸的鄉愁,最後,匯聚成不可遏止的感情,火山般的噴湧出來:「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此時,我們彷彿看到這位早已淹沒在鄉愁里的詩人,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了。在《鄉愁四韻》里,他更是一嘆三唱,一次次打撈著故鄉美麗的記憶殘片——「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並以重章疊句、循環往複的形式,如泣如訴地表達了遊子對故國分離,親人難聚的徹心之痛。這裡,「長江水」是養育中華兒女的母親河;「海棠紅」和「臘梅香」,則是具有中國古典文化審美的意象,遊子也許正浪跡天涯,但文化的血脈卻亘古如斯的相連著;「雪花白」,則是以雪花的晶瑩剔透、潔白無瑕,隱喻著遊子對祖國母親的赤誠愛戀。余光中的這般鄉愁,充滿了歷史的滄桑和悲涼,給人以曠世悠遠之感。他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的確如此。
鄉愁如斯,不獨詩人如此。辛亥革命的一位老人、國民黨的元老於右任先生在他臨終前,曾寫了一首哀歌,歌曰:「葬我於高山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惟有慟哭。葬我於高山上兮,望我家鄉,家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山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之殤。」這歷史的鄉愁啊,如磅礴的大雨,澆注到了一個民族的心頭上,讓海峽的那灣淺淺的海水也潮漲潮湧,在洶湧澎湃的浪奔中,淹沒了華夏兒女的深情思戀。
也許,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鄉愁了。因為,它曾牽動著一個民族的情感,至今還隱隱作痛。
附《鄉愁四韻》: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樣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 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推薦閱讀:
※記憶斑駁.舊時光 高清唯美攝影圖片
※心中那一抹日漸模糊的記憶
※八宮卦位記憶竅門
※12種能增強記憶力的食品
※「印記」留聲機中的風花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