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達外交風波——中東時局的一個樣本
6月5日,中東主要國家,特別是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成員國家沙特、巴林、阿聯酋等國突然宣布與卡達斷交,埃及等國也同時表示與卡達斷交。此前的2014年3月5日沙特、巴林、阿聯酋三國也曾以「干涉海合會國家內政」為由召回三國駐卡達大使。那麼此次事件究竟為何發生?卡達近幾年內國內究竟有怎樣的政治、經濟變化?宗教在此中究竟有怎樣的影響?未來走勢又將走向何方呢?
因言生事
此次事件起因可謂因言生事,5月24日,卡達新聞社網站援引國家元首卡達埃米爾在一場軍方慶典上的講話,他表示伊朗是「不容忽視的伊斯蘭強國」,並且「對伊朗懷有敵意是不智的」。此外在講話中還反駁了卡達支持恐怖主義組織的攻擊,並批評美國和沙特。此語一出,立刻讓整個中東嘩然。而卡達做出的解釋是這條新聞並非官方發布,而是被黑客攻擊所致。但海灣各國明顯不接受黑客攻擊說,沙特等國立刻屏蔽卡達媒體。事件發酵延宕至今,即導致了此次斷交事件。
在筆者看來,卡達新聞社網站的報道被黑客攻擊的可能性並不大,此次講話很可能是一次失控的(或者是人為)的失誤報道,目的在於打擊卡達現任政權,當然無論真像如何其實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不管卡達信不信黑客攻擊說,反正海合會各國都不信。
斷絕外交,其實就是孤立封鎖。中東的經濟、金融中心阿聯酋規定14天內,所有卡達人必須離境,卡達公司經營活動必須停止。同時沙特封鎖通向卡達的陸路、海上、空中交通。這意味著卡達主要的食品進口國沙特將停止對卡達出口食品,於是6月5日,卡達大小超市被搶購一空。同時,雖然卡達政府仍表示卡達里亞爾與美元匯率保持不變,但由於通貨膨脹的預期,黑市上卡達里亞爾對阿聯酋迪拉姆由1:1下降到0.85:1。股市大跌,國內恐慌情緒蔓延。
二王之國
卡達是一個絕對君主制的酋長國,自19世紀中葉開始便由阿勒薩尼家族領導,現任君主(埃米爾)是塔米姆·本·哈邁德·阿勒薩尼(以下簡稱塔米姆)。2013年,其父哈馬德·本·哈利法·阿勒薩尼(以下簡稱哈馬德)宣布因身體原因退位,將埃米爾之位傳給其子塔米姆。
哈馬德的君主之位也頗多坎坷,他的埃米爾之位其實是從其父哈利法·本·哈馬德·阿勒薩尼(以下簡稱哈利發)手中奪取,1995年利用其父赴瑞士度假期間,哈馬德在國內政治勢力支持下發動政變,一舉罷黜其父,奪取埃米爾之位。導致其父流亡在海外,此後經家人斡旋,哈利法才返回國內,但父子兩人關係並不和睦,外界傳聞,父子基本不相見。哈馬德將埃米爾之位讓給塔米姆後,
此次政變實際上有著非常深刻的背景,哈利發奉行的是堅決的保守主義,在外交上亦與沙特主導的海合會亦步亦趨,而彼時卡達國內經濟已經有極大發展,並不滿足於作為一個富庶的政治小國的地位,同時,卡達國內對於經濟改革的呼聲不斷,基於上述原因,哈馬德才能一舉發動政變,罷黜其父。整個事件與其說是父子關於王位的爭奪,不如說是卡達國內對於開放和保守的一次較量。
在哈馬德統治期間,卡達政治、經濟都取得較大發展,一度成為中東金融中心,世界幾大交通樞紐之一。積極引進外資,在石油經濟的助推下,成為中東出名的富饒國家,並且開始挑戰迪拜的中東商業中心地位。社會開放方面也和阿聯酋一樣,領先於中東各國,從法律上允許女性自由著裝,而不必穿著波爾卡(就是通俗說的黑袍),在辦理酒證的情況下可以飲酒。
現任埃米爾塔米姆80年出生,是世界少有的80後領導人之一。上台之初,對社會規範有所加強,要求女性重新穿上波爾卡。近幾年執政中可以看出他對保守主義的積極回應,但從此次事件中,能夠看出塔米爾並未放棄開放主義和務實主義,多少有些打左燈向右拐的意思。
可能正是看出了這位年輕領導人開放的野心。此次,各國要求塔米姆下台,另立新君,總之是信不過這位年輕的領導人。
疲弱的經濟
卡達在中東的經濟圈中,確實有點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意味。坐擁3000億主權基金,世界第一人均GDP,儲量頗高的天然氣田,開放的市場都使卡達本應成為中東經濟重心。無奈開放不及阿聯酋,國土面積不及沙特,人口甚至不如巴林,一共200萬人口,導致多哈的城市設施建設都過剩。人口不足,經濟發展自然受限制,加之近年來石油價格低迷,卡達經濟更是陷入困境。筆者2012年到卡達時,彼時卡達剛剛成為2022年世界盃主辦國,成為世界工程承包商的天堂,特別是韓國企業大量聚集,三星、大宇等企業在卡達市場攻城略地,走在街上不時聽到韓語的打招呼聲。2016年再進卡達,韓國企業全部退出,歐美企業苟延殘喘,一片蕭條,短短几年,大有滄海桑田之感。
此外卡達市場化程度弱,政府對市場規則尊重不足,也是導致國際企業很難在卡達施展拳腳的重要因素,不同於阿聯酋對市場規則的尊重和沙特對阿美公司全西方化治理政策,卡達國內繞不開的各大政治勢力派別,當經濟和王公貴族衝突時,往往需要經濟讓路,合同就是一張廢紙,這些因素屢屢導致卡達經濟發展異常坎坷。
外交新選擇
卡達在中東歷來奉行獨立和實際的外交路線,主要體現在對於伊朗的外交問題上。對於中東各國而言,伊朗的存在實在是一個讓人很頭疼的存在,一方面從地緣政治和宗教的角度,伊朗作為中東最大的國家之一,共計6000萬人口,這6000萬人口是什麼概念呢,遜尼派的沙特3000萬左右人口,阿聯酋不足600萬,巴林總人口120萬,葉門260萬,各國總人口總數也不及伊朗。此外伊朗地形複雜,多高原,氣候適中,適合農作物生長,即使經濟封鎖,也是中東首屈一指的區域強國,深為沙特為首的中東各國忌憚。
但卡達偏就不走尋常路,與伊朗走的更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卡達的支柱產業——天然氣業實際上是和伊朗共同分享佔世界可采天然氣儲量19%的世界最大的北方-南帕斯天然氣田。因此與伊朗對抗並不明智,卡達主動放低身段,在2010年和伊朗簽署了防務協議。同時也為進一步和伊朗合作打下基礎。作為中東地區遜尼派之首的沙特對此當然是極不滿意的。
面對當前經濟困境,卡達尋求與伊朗的進一步合作自然就成為理所當然的選擇,如果能利用伊朗低廉的原材料,人力資源,卡達重新成為中東的重要國家並非鏡花水月。而這種嘗試自然會招致沙特為首的中東各國極大地反感,這也是沙特此次見微知著,尋機找茬也要收拾卡達的根本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卡達和沙特、科威特兩國一樣,都信奉遜尼派中的瓦哈比派,但三國對於國內開放和對外外交政策完全不同。特別是卡達在很多政策上與沙特保持距離,比如在利比亞內戰期間,卡達支持成立禁飛區,並派出空軍參與北約主導的空襲,此外,近期卡達支持葉門青年黨,以及和信奉什葉派的伊朗外交活動都招致沙特巨大的敵意,在此複雜的背景下,我們可以認為宗教已經讓位於現實政治需要,同時傳統上認為瓦哈比派代表極端伊斯蘭勢力可能也要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去思考,而非單純的突出宗教的影響。同時,從埃及此次表態速度快也可看出,埃及國內宗教勢力增強,特別是沙特對埃及的滲透。
前景預期
中東的任何事,離開美國做分析,純屬耍流氓。目前美方並未表態,此次沙特非常聰明的在特朗普譴責伊朗後,打出了伊朗牌,為自己爭取了反恐制高點。但卡達和美國關係歷來不錯,美軍在卡達駐有空軍基地(筆者在卡達機場曾看到B52轟炸機和C17運輸機),是美軍在中東重要的戰略要地。因此美方到目前為止仍未表態,但從不表態本身看,可以認為美方並未接受沙特的觀點。
對沙特等國而言,保持當前海合會團結的局面,保持石油價格平穩,共同對抗伊朗乃至西方的滲透,才是重中之重,如果最終導致卡達陷入內亂,對沙特而言,能不能面對東部出現的不安定因素,特別是沙特當前東部地區大開發,葉門問題未解決的背景下,很可能最終選擇儘快結束此次外交危機。同時,對卡達逼迫太緊,等於將卡達推進伊朗的懷抱,卡達所在位置正好在沙特東部海岸線中心部位,完全是禍生肘腋。
基於美方的態度,沙特的當前情況,卡達外交危機的前景是良好的。而且此次斷交之後,卡達並未作出任何舉動,未表示斷交並召回大使,且科威特等國正在開展積極的外交斡旋,解決的前景還是良好的,並且卡達目前特殊的埃米爾執政,前埃米爾輔政的狀態,如果現任塔米姆退位,其父哈馬德複位,確實也不失解決當前危機的一種選擇。
此次事件肯定會持續一段時間,但預計對卡達的困境並不會太長,最終的影響也不會很大,但此次事件中,中東各國的站隊,大國之間的表態,表現出中東外交格局的變化,特別是埃及的變化,才是此次事件中,真正需要我們關注的。
推薦閱讀:
※嘉慶和英國的滑稽外交:天朝上國的「自作多情」
※共和國外交1969—1979:三個世界的話語與實踐
※大國之路——大國外交
※我國最後簽訂不平等條約是什麼時候,原因是什麼,造成了什麼結果?
※愛狗狂魔普京又雙叒叕有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