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中國佛教起源
06-13
中國佛教起源_漢傳佛教_南傳佛教_藏傳佛教
中國佛教的起源:佛教初傳中國,有各種說法,其中比較古老而最負盛名者,當推後漢明帝的感夢求法說,據晉袁宏《後漢紀》的記錄:「初,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項有日月光,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得無是乎!」於是遣使天竺,問其道術,而圖其形像焉。」此一說法被視為中國佛教的起源。漢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馬馱著經書到達洛陽。在明帝的首肯之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國傳播。當時中國的行政機關有八個,以寺為名,因考慮到陸續從印度趕來的僧人不便於長期居於外交部,於是在八部之外另設一個專門接待僧人的國賓館。為紀念馱經而累死的白馬們,國賓館定名為白馬寺,這就是是中國寺廟的雛形。為何世界上只有中國能夠接受並發揚佛教文化,這是因為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故。佛教分小乘和大乘,可以說中國的儒家文化就是小乘的代表。用一句儒家的話來解釋小乘和大乘,那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小乘,窮者也,反之,即大乘。還有儒家的「禮義仁智信」和佛教的五戒「殺盜淫妄酒」也有邏輯上的聯繫。失禮則倫常皆失,是為邪淫;無智則常鋌而走險,是為偷盜;少仁則邪念動,是為殺孽;無信則借醉消憂,是為飲酒;不義則語無定數,是為妄語。最初的佛教弟子被禁止吃的的只是葷(讀熏,佛教的腥才是我們所指的葷),就是指蔥、韭菜、大蒜等有氣味的菜。當時佛教沒有嚴格要求禁止吃肉,只要所吃的動物並非因你而死。到市場點殺活雞就是犯殺生戒,這就好比買兇殺人,判得最重的是買方,余者只是分紅。關於後來為什麼僧人不得吃肉,有兩個說法,都和南北朝的梁武帝蕭衍有直接關係。一,蕭衍及其信奉佛教,他老人家自己吃長素,於是下了聖旨,天下所有佛門弟子皆不準吃肉;第二,蕭衍讀罷佛經,認為要解決殺生問題,就得從根本上下手,都不吃肉了自然就無人殺生了,於是禁肉。漢傳佛教(大乘佛教)傳入中國漢族地區的佛教,經過長期的經典傳譯、講習、融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形成具有民族特點的各種學派和宗派;並外傳朝鮮、日本和越南。佛教傳入中國漢地年代,學術界尚無定論。古代漢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時沙門室利防等18人到中國的記載。據《善見律毗婆沙》記述,在阿育王時代,佛教第三次結集後,曾派大德摩訶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原註:漢地);派末世摩至雪山邊國。西藏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稱達摩阿育王時,高僧善見至大支那弘法。南璺佛教史書則稱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這些布教活動因無譯述遺迹傳世,無法證實。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數)。10世紀後半期形成。13世紀中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佛教何時傳入西藏,說法不一,但正式傳入西藏,應在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執政時期。此時,西藏正式被統一,並且創立了統一的藏文字,為了加強和穩固統一的政權,松贊干布對佛教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及支持,先後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二位公主皆來自佛教盛行的國家,她們在進藏的同時,帶來了大批的佛經和佛像。期間從內地及西域陸續來了一批佛教僧人傳播佛法。南傳佛教(小乘佛教)雲南傣族等少數民族佛教,屬巴利語系,亦即南傳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傳的小乘佛教在教義、學說上都有不同的發展而各具特色。中國漢文大藏經中關於北傳小乘的經律、論三藏都有比較完備的譯本。高僧法顯曾到師子國(今斯里蘭卡)抄寫經律,但所攜回譯出的《雜阿含經》原本是否為巴利語已不可考。南朝齊永明七年(489)譯出的《善見律毗婆沙》和梁天監十四年(515)譯出的《解脫道論》則出於南傳。中國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傳同一系統。律宗解釋律義即常引《善見律毗婆沙》之說。中國出家尼眾的得戒最初也由師子國比丘尼鐵薩羅等十餘人前來傳授。故漢地戒律與南傳有很深淵源。在教義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內容。在南傳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錄各種波羅蜜行的事亦,承認佛道不與聲聞道共,為大乘理論之先河。尤其主張 「心性本凈,為客塵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一乘宗的「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的初期禪宗根本思想。近代研究發現,達摩的壁觀,可能與南傳定學從地遍處入手應用地色曼茶羅有關。由此可見,南傳巴利語系佛教與漢傳大乘佛教具有深厚錯綜的關係。南傳巴利語繫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約在7世紀中由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最初未立塔寺,經典亦只口耳相傳。約在11世紀前後,因戰事波及,人員逃散,佛教也隨之消失。戰事平息後,佛教由勐潤(今泰國清邊一帶)經緬甸景棟傳西雙版納,並隨之傳入泰潤文書寫的佛經。這就是現在傣族地區的潤派佛教。此外,另有緬甸擺庄派佛教傳入德宏州等地。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創製後始有刻寫貝葉經文。明隆慶三年(1569),緬甸金蓮公主嫁與第十九代宣慰使刀應勐時,緬甸國王派僧團攜三藏典籍及佛像隨來傳教。最初在景洪地區興建大批塔寺,不低度緬僧雙將佛教傳至德宏、耿馬、孟連等地,爾後上座部佛教就盛行於這些地區的傣族中。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