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傷害罪和尋釁滋事罪界定

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故意傷害罪與尋釁滋事罪難以界定,經常出現兩種罪名混淆使用的情形,要準確認定犯罪嫌疑人所犯罪的罪名,首先要釐清故意傷害罪與尋釁滋事罪之間的區別,就應當對兩種罪名的犯罪構成的四個要件分別予以區分:

1、犯罪主體:兩罪的主體範圍不同

根據《刑法》的相關規定,故意傷害罪的主體範圍較為特殊,包括十四周歲至十六周歲和十六周歲以上的兩類,前者主要為重傷承擔刑事責任,而後者則包括對輕傷和重傷都承擔刑事責任。而尋釁滋事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

2、主觀方面:兩罪的故意內容不同

故意傷害罪在主觀上有使他人身體健康受到損害的故意。尋釁滋事罪的故意則要求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破壞社會秩序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或促使這種結果發生,其動機就是為了滿足耍威風、取樂等不正常的精神刺激或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需要,以達到滿足精神空虛的犯罪目的,故意傷害罪則無此動機和目的。

從犯罪行為方面看,尋釁滋事罪的起因通常是「無事生非」和隨意毆打他人,表現為無端生事和小題大做等行為,而故意傷害罪的起因則「事出有因」。

3、客體方面:兩罪所侵害的客體不同

故意傷害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身體健康權利,侵害的客體比較單一。而尋釁滋事罪侵害的客體相對比較複雜,既侵害了社會公共秩序,即人們遵守共同生活規則所形成的秩序,包括公共場所秩序與非公共場所人們遵守共同生活規則所形成的秩序,有可能還侵害他人的身體健康權。

4、客觀方面:兩罪所侵害的對象不同

故意傷害罪所侵害的對象往往比較明確和特定的,一般是認識的或有過節的人,且在傷害行為實施之前往往有一個準備過程,行為人與被害人有一定的接觸或者交往,而且糾紛往往在傷害發生之前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導致矛盾激化,進而產生了行為人挑起事端,傷害對方,報復對方;而尋釁滋事罪侵害的對象比較隨意、不特定的,可以是熟人,也可以是陌生人,只是自己看不慣就惹是生非,尋求精神上的刺激來滿足自己非正常的心理,在行為發生時大多是臨時起意的,對認識或素不相識的人無理無故進行毆打,是一種想打就打的流氓作風。

對於律師而言,對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進行辯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從法定刑上來講,尋釁滋事罪是五年以下,而故意傷害輕傷是三年以下,且故意傷害有和解的空間,尋釁滋事即使賠償被害人,和解的空間也很有限,因為尋釁滋事罪還侵犯了社會秩序。

延伸閱讀:

故意傷害自首

微信搜索關注【華律網】公眾號手機快速免費諮詢律師 隨時關注生活法律常識!

推薦閱讀:

茶俗、茶藝、茶道的界定
獨體字的界定
試論經營性道路運輸的界定
關於一事與不再罰內容的界定
如何界定包庇罪與知情不舉

TAG:傷害 | 故意傷害罪 | 尋釁滋事 | 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