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說感應【1166期】
感應,可以說是所有宗教信徒一致希望得到的體證。然而感應處處有,希求卻是不可得。因為佛教認為感應是自然理則的運行,是不假外求,自然而有的;若不如是,都是顛倒妄想的魔境。
感應隨處都有,因眾生有善根感動的機緣,佛乃應之而來。《大明三藏法數》卷三十七云:「感即眾生,應即佛也。謂眾生能以圓機感佛,佛以妙應應之,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而一水普現眾月。」像天上的明月,只要江、河、湖、海的水面上平靜無波,都會顯現出一輪清凈廓然的明月。所以說:「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盡,菩提月現前。」
感應並不是指見到佛菩薩的奇蹟與神異,或見到某人放光、呼風喚雨,甚至撒豆成兵。相反地,感應是自然而親切的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周遭,如口渴時,喝一口水,剎時感到清涼無比;肚子飢餓,吃幾口飯就能解飢;氣候嚴寒,加幾件衣服就可保暖,這不都是立竿見影的感應嗎?
感應的原理
六度的感應
感應的分類
感應與迷信
《印光大師說佛教感應故事》序
星雲大師:阿彌陀佛感應的原理
感應的原理
有道是:「木有本,水有源。」宇宙世間萬事萬物成敗得失,都有他的理則存在。例如:木有根則榮,根壞則枯;魚有水則活,水干則死;燈有膏則明,膏盡則滅;人有信則立,信喪則敗。既然萬事萬物成敗得失,有無好壞,都有其必然運行的因果理則,當然「感應」也必有感應的原理法則,然而什麼是感應的原理法則呢?
因果是感應的原理:俗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下什麼因,必然得什麼果,這是絲毫不差的因果感應。所以說:「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又《無量壽經》云:「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渺冥,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即是善惡到頭終有報的因果感應。
緣起是感應的原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起法是佛教異於其他宗教之哲學、思想的最大特徵,同時也是宇宙間一切事物萬法生起、還滅的感應之一。以有情眾生生命的流轉來說,生命不是造物主所創造,而是由我人的一念「無明」生起,而感應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以致於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若能一念覺照,了知「緣生萬法生,緣滅萬法滅,一切萬法都是無常無我」的諸法實相,就能頓破無明,掙脫生死的牢籠。
信心是感應的原理:《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有信心,才能成就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譬如欲獲得世間的財富,必須要有信心的手才能獲取;欲越過遼闊的江海,要有信心的船才能到達彼岸;豐碩的果實,要有信心的根才能生長。因此,信心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無限的寶藏。
元朝中峰國師開示修行凈土法門的行者:「夫凈土之為教也,仰承阿彌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願力,攝取十方一切眾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信者信有西方凈土,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我等眾生信有往生之分。然雖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要信唯心自現,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如是信者,是為真信。」即是說明信心的重要。
無住是感應的原理:當五祖弘忍大師為六祖惠能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六祖惠能豁然開悟:「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又云:「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唐朝張拙開悟詩偈道:「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執著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華。」所以「一念無住」即一切功德具足,當下即能與我人的自心本性感應道交。
六度的感應
感應的理論處處皆有,同樣地,感應的事迹也到處都是,茲以大乘佛教修持六度法門所得到的感應來做一番說明:
布施的感應:可以種一收十,獲得富貴。布施不是給別人,而是給自己。譬如把歡喜給人,人就給你歡喜;把方便給人,人就給你方便。又如下種福田,將來有所收成必定都是自己的。
持戒的感應:可以三業清凈,獲得安全。持戒就是身體不犯殺生,不侵犯他人的生命;不偷盜,不侵犯他人的財富;不邪淫,不侵犯他人的身體名節;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不起貪、嗔、痴等邪思邪念。不必求神問卜,自然能三業清凈,獲得幸福安全的生活。
忍辱的感應:可以你我得益,獲得菩提。「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忍辱不是吃虧,相反地,忍辱才能成就大業。佛陀曾說,忍辱的功德是持戒、發心苦行的功德所不能及的。因為唯有行忍辱的人,才有擔當,可以擔負起如來的家業,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精進的感應:可以無事不成,獲得成功。有道是,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長城也非成功於剎時。只要在佛道上勤於精進,斷惡修善,專事一心,則無事不辦,無事不成。
禪定的感應:可以安住身心,獲得自在。修行禪定的人不隨六根逐妄,時時處在安定自在的禪悅里。不必向外去求,宇宙萬象都在我的一心禪悅里。
般若的感應:可以洞徹絲毫,獲得妙用。般若是一種大智慧,大妙用,如果有了般若智慧,所有微細的事物萬象,統統都逃不過智慧的法眼。修行般若,妙用恆沙,隨手捻來都是如來的清凈法身。
感應的分類
佛經上說,佛陀與眾生的關係如同母子之情,此既非眾生的自力,亦非教化所致,乃由於機緣成熟,佛陀的力量自然能與之相應,亦即眾生之「感」與佛陀之「應」互相交融。然眾生的根性有千百之多,所以諸佛菩薩的巧應也有無量之數,由是而有各種不同的機應。根據《法華玄義》卷六所言,有下列幾種:
冥機冥應:眾生於過去世善修三業,於現在世未運身口業,藉於往昔的善根,視為冥機;雖不現見靈應,而密為法身所益,不見不聞而覺知,是為冥應。
冥機顯應:眾生於過去世植善,冥機已成,值佛聞法,於現前得利益。
顯機顯應:眾生於現在世身口意精勤不懈,亦能感得利益。
顯機冥應:眾生於一世勤苦,現善濃積,雖不顯感,然有冥利。
佛經上說,眾生之「感」與諸佛菩薩之「應」,共有六萬四千八百的機應。可見得感應處處皆是,到處都有,只是眾生是否已具備一念的真誠與信願心罷了。許多有關感應的事迹,真是多得不勝枚舉,在此我僅舉出幾則近幾年來所發生的感應事迹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增益佛弟子的信心。
西元一九二二年日本大地震,為了躲避地震災害,許多民眾躲進觀音堂中,當時有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教導大家持念觀音菩薩的聖號,由於大眾一心虔誠的專註力量,竟然化災難為祥和,地震過後,這些躲在觀音堂中的民眾都安然無恙。一九九五年,韓國三豐百貨公司倒塌事件,許多人不幸喪生。但奇蹟生還的有三位佛教徒,經三百七十七個小時被埋困在斷垣危樓的柳芷洹(音譯),在生死關頭之際,極度口渴疲憊,他虔誠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在夢寐之際,見到平時所親近的法師送他一顆蘋果,為之止渴,不久他們就獲救了。
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孫張清揚女士,於一九三五年隨孫將軍和軍隊到浙江寧波附近的五夫駐紮,忽然被一陣怪風吹襲,生了一場大病,眼睛和嘴巴都歪斜了。年輕貌美的孫夫人看遍中西名醫,群醫都束手無策。在醫藥罔效之下,她再也禁不起這生不如死的痛苦,幾度自殺未遂,就在萬念俱灰之下,她的母親從南京趕來,教全家大小齋戒一天,焚香禮拜觀世音菩薩,誦念大悲咒二十一遍,孫夫人放下執著成見,上午將大悲咒水服下,到了傍晚時分,身體感到十分輕鬆,眼睛和嘴巴都端正了。一杯大悲咒水,使孫夫人不藥而癒。可見得眾生的善根與佛法的神力不可思議。
有部份的人以為感應是遙不可及,無法體會的不可思議現象,然而以我的看法,感應到處都有,時時未曾離開過我們的身邊周遭,因為「有感則應,心誠則靈」。但是為什麼有許多人無法感受到呢?那是因為眾生的妄念太多,思想太過紛沓雜亂的原因。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悟道的第一句話即是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此可知,只要我們能息下一念妄想,使自己證入無為、無我的境地,妙不可言的體驗就會源源不斷的出現。
感應與迷信
感應的性質有四種:一、顯感顯應。二、顯感冥應。三、冥感冥應。四、冥感顯應。一般民俗的靜坐也會產生感應的現象,各人的因緣不同,心境有異,所感的現象亦有別;社會上其它的宗教由於透過禱告、懺悔、誦念、作法、靜坐,心神凝注,也會產生感應的靈驗,各人的心念因緣不同,自然就有不同的感應。
外道神秘感應頂多有五種神通,他心、神足、天眼、天耳、宿命等通,外道得此五通尚未究竟,亦有生死輪迴。佛教的神通有六種,一得永得,由證所得,因為修行斷了一切煩惱,故諸漏皆盡,不受生死,名為漏盡通。外道乃至一般宗教,他們亦能修得禪定,得到五通,由於尚未斷諸煩惱垢纏,禪定一失,隨時五通皆會消失,非究竟之道,亦屬輪迴(梵語samsara)。
社會上常見一些神秘道壇,產生若干感應,這些尚屬冥感顯應之類,由鬼或神從中加附人身,而顫抖說話或寫些文字,大多是勸化世人,匡正人心,斷惡行善;但有些是相當低級的魍魎魑魅,降乩、扶鸞、著書,顛倒各宗教的教義,大談五教合一,三教合一,萬教同源等邪說,嚴重者,假冒佛菩薩之名,自言是佛菩薩降乩,觀音、彌陀、釋迦、濟公、關公、老中娘等等,這種黑暗不光明的降乩,真相不能大白,誰能明察秋毫到底是彌陀或濟公呢?鬼神也相當會說謊話的,自編自導自演,畢竟,鬼神亦屬六道輪迴眾生之一,善信大德被擺布得不知所以然,乾脆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自己無法正見真相大白,始終難以自覺,就如此迷信下去了。
如此胡為作法,種種混淆視聽,致使一些微有善心人士,往往易受其蒙蔽真相而受騙,當今社會多得不勝枚舉,不可為喻。
正信佛弟子,不可任意顯現神通感應,不可為人占相吉凶,卜卦算命,改運說些無稽之因果,恐嚇信眾,抽籤問佛,看手相看面孔,占相出生年月日,問前世說後世,博得信眾的信賴,以為你有神通境界高深不可測,因而尊敬你,這些都是邪命(梵語mithya—jiva),不務正道,的確佛門中產生有這麼多的病本,這一連串的事實都不是佛門擁有的產物,是佛弟子自己胡為亂搞,因此,大破如來正法,非佛弟子,乃佛門中之外道,罪業無量,諸佛會叫冤枉,天龍八部唾棄。
梵綱經菩薩戒經云:「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非餘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
地藏菩薩本願經云:「若有眾生偽作沙門(梵語sramana),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誑白衣(梵語avadata—vasana),違背戒律,種種造惡,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大佛頂首楞嚴經云:「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斯須,或作比丘(梵語bhiksu),令彼人見。或為帝釋、或為婦女、或比丘尼(梵語bhiksuni)、或寢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為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慾,口中好言,災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或說刀兵,恐怖於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迥,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大佛頂首楞嚴經云:「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其聽法者愚迷,惑為菩薩,侄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慾(梵語lobha),口中好言,諸佛應世,某世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傾渴,邪見密奧,種智銷滅。
爾時天魔,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梵語naraka)、或知人間好惡諸事,或口說偈、或自誦經。是人愚迷,惑為菩薩,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人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印光大師說佛教感應故事》序
古往今來,世出世間,種種感應之跡,海墨難書。散於各書者,何止千萬;匯聚成冊者,亦難計數。《印光大師文鈔》是一部學修之藏書,既有理論的深入闡發,又有事例之大量實證。其理論之要已略顯於《靈岩遺旨》、《靈岩法要》二書中,今將其種種感應事例匯而成冊,以為理論之確證。因其文少易見,事顯理明,一見一聞,或可收神奇之效,開信仰之門,助往生之益。共收一一四則,大分八類:
一、因果報應類(十四則):因果是佛法根本,通於三世,熟有先後。因其幽微難測,未深入佛法者,多難信之。古往今來,種種因果報應之跡,時有所聞,但觀其跡,自可深信其理,佛不妄語,豈欺我哉!所選十四則,有現世現報者,有來世得報者,有多生受報者。如是眾例,顯因果真實,輪迴不虛,果報自然,絲毫不爽。明乎於此,則知:「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二、戒殺護生類(十一則):明信因果者,自知萬物有靈,同具佛性,愛而護之,理當如是。人存此心,自然感動天地,神而護之,自他同得利益,免受傷殘之苦,同得倫常之樂。進而法緣廣結,同生西方,則可謂真實究竟之放生護生也。所選十一則,有因行不同,果報迥異者;有見母變豬,終不吃肉者;有代母懺悔,感其吃素者;有聖現神通,勸戒止殺者。種種啟迪,以示吾人,戒殺護生,吃素念佛,同生西方矣。
三、尊師重道類(四則):尊師重道,可謂佛法修行之根本。世間學問,一才一藝,尚不離師,況無上佛道乎?因人聞法,因法悟道,因道修行,因行成佛。是故經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善知識者,是奇特法。」《華嚴經》云:「善知識者:如慈母,出生佛種故。如慈父,廣大利益故。如乳母,守護不令作惡故。如教師,示其菩薩所學故。如善導,能示波羅蜜道故。如良醫,能治煩惱諸病故。如雪山,增長一切智葯故。如勇將,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濟客,令出生死瀑流故。如船師,令到智慧寶洲故。」善知識之重要,以此可知。所選四則,有世間求學者,有佛門求道者,無一不竭誠恭敬,而得實益。是知:無論世出世間,恭敬方得實益。所謂「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故大師常言:「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四、虔誠修持類(九則):佛法不僅僅只在口說,更重於實行。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今不如古者,大多流於言談,不能實行其道也。若能如實而行,自可得佛法利益。所選九則,有悔而護法者,有嚴正服人者,有宰官念佛者,有精勤化他者。如是眾例,示佛法貴在篤行,不在空談。任何行人,擇其相應之法,不論時處諸緣,只要依教奉行,皆可得佛法之利益。
五、三寶加持類(九則):三寶乃苦海舟航,長夜明燈,度生寶筏。凡恭敬三寶、虔誠奉侍者,自有三寶加持,善神護佑,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以此而生信,即可深結佛緣,進趣菩提,志生西方矣。所選九則,有幸免於難者,有助其勇猛者,有降伏毒龍者,有指歸念佛者。如是眾例,無一不顯示三寶功德不可思議。歸敬三寶,仰憑於佛,即為吾等出離生死苦海之強緣也。
六、自力警策類(九則):佛法雖廣,宗旨唯一,即生死解脫。然生死解脫有自力他力之別,自力修行以戒定慧為本,難如登天,非末法多障眾生之所能修。經云:「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然人多執於自力,不仗佛力。若能深觀自身業力之深,自力修行之難,自必死盡偷心,專志凈土。綜觀古今,可為今人警策者何止千萬。所選九則,有古之名噪一世者,亦有今之顯赫一時者。或參禪,或學密,其修行不可謂不高,而其結果,不能不令人心怵。如是高超人士,尚難了脫,況吾等具縛凡夫乎?自力不足恃,他力必須歸,以此可知矣。如大師所言:「大家要曉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仗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力,自然一生成辦。」
七、念佛感應類(三十二則):念佛一門,易行疾至,圓頓直接,有現當二益。當益固在往生成佛,現益亦自無量無邊。消災免難、逢凶化吉、增福延壽等,隨處可聞。所選三二則,念佛一四則,念觀音一六則,其他二則。以此可知,佛事門中,有求必應,有感必通。《文鈔》所選感應以念佛念觀音居多,實因西方三聖與此土眾生最為有緣故。然世人多求於現世果報,故於大慈大悲廣大靈感觀音菩薩,尤為信仰。大師常勸人念佛一萬之餘,念五千觀音,即是基於此,以攝化於念佛信仰不深之人。實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中,包含了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一切經咒功德,所謂「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故凈業行人,凡欲消災、免難、求子等世間利益者,不必另修他法,只管念佛,自得其益。如大師所言:「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也。
八、往生記實類(二十六則):現世利益小,往生利益大。人能念佛,既可現生增福增慧,更得臨終往生凈土。然現世利益,或可親見,往生一事,超越凡情,愚痴凡夫,殊難信入。縱有經論為證,疑惑亦難頓消。然理雖難明,事則易見。若藉可見之實事,即可除疑增信,安穩念佛矣。所選二六則念佛往生事例:有出家人,有在家人;有立志苦修者,有煩惱纏身者;有平身念佛者,有臨終遇緣者;有坐脫立生者,有病魔纏身者;有人類,有異類。如是眾機,雖行業各異,遇緣不同,因念佛故,通得往生,顯念佛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但稱佛名,莫不往生」之奇勛。誠如大師所言:「凈土法門,仗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無論老幼、男女、貴賤、賢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發切願、至誠懇切念佛聖號,無一不於現生臨終得往生者。」理論猶須證據,事實最能說話。觀如是眾機之往生,無信者自可倍增信心,有信者宜當勇猛念佛矣。
今將《文鈔》如是種種感應事例彙集成冊,依序分類編排,並選大師相關法語附於各章前後,事理融通,資成凈業,或可助顯大師恩德於萬一也。
釋智隨 謹記
二○○七年十一月
星雲大師:阿彌陀佛感應的原理
有個小男孩對著山谷大叫「我討厭你」,藉以發泄心中的不滿,結果他驚訝的發現,周遭的人也都討厭他。小男孩哭著把情形告訴媽媽,媽媽安慰他,並且帶他回到山谷,要他再叫一聲「我愛你」,結果小男孩破啼為笑,因為他聽到四面八方的人也都告訴他:「我愛你」。
空谷回音,這就是感應!敲鐘鐘響,敲鼓鼓鳴,這也是感應。烏龜望蛋,孵化小龜;螟蛉有子,蜾負之,這也是感應。毒氣外泄,襲人喪命;溫暖如電,流入心房,這也是感應。
感應就是天地萬物、宇宙眾生之間的一種互動、呼應。看到月圓月缺,興起了歲月的流逝;目睹花開花謝,感嘆世間的無常,這都是感應。母子連心,魂牽夢繫,這也是感應。
感應也是因緣法,感應要有因緣條件。水不清,如何能影射景物?谷不空,如何能吞吐聲納?人如果沒一顆清凈、感動的心,如何能與真理相應,如何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所謂「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凈,菩提月現前。」這就是感應的原理。
生活中,一句話,就會讓人歡喜不已;一句話,也會令人痛苦不堪,這也是感應。喊一聲萬歲,就能獲得賞賜;罵一句昏君,也會鋃鐺下獄,這都是有因有緣的,這也合乎緣起法則。
經常有人問:念佛、誦經、超度,為什麼一定會有感應?所謂「心誠則靈」,道理是一樣的。
有個禪師正在開示「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眾中有個青年不屑的反問禪師:「一句『阿彌陀佛』只有四個字,怎麼有那麼大的威力呢?」禪師不回答他的問題,只責備他說「放屁!」青年一聽,怒氣衝天的指著禪師責問:「你怎麼可以罵人?」禪師平靜的笑道: 「一句『放屁』才兩個字,就有這麼大的力量,何況『阿彌陀佛』是四個字,你說怎麼會沒有威力呢?」
其實,「有感則應」,日常生活中,喝茶解渴、吃飯能飽,只要你留心,何處沒有感應呢?
如孝法師:如何學佛才不迷信
修行佛法的過程,需要經過四個階段,我們可以簡單地概括為:結緣、正見、正修、正行。正見對一切生命現象宏觀的了解第一個階段是結緣的階段,比如去寺院禮佛、祈福等,與三寶結緣。第二個階段是了解正見。從傳統文化也能夠入佛法,因為它們都是善法,是相應的。傳統文化是談我們的生活現象,容易上手,而佛法是進一步的優化和提升。學佛的人都想獲得完整的、圓滿的、福慧具足的生命,甚至是無量世圓滿的生命,這個圓滿的生命,我們叫做佛。佛是歷史上出現的,他證明了生命可以達到這種圓滿,所以佛弟子要立志,要有理想。
我們如何去修行,如何做得更好呢?對佛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後,我們感覺到佛法很清凈,這是一種覺受,一種對佛法的親身體驗,這就上了一個層面。可是他沒有依附寄託,只是有一個感動的當下,這個能不能維持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未來也許可以繼續前進,但也很有可能會退失,這是一種感受型的佛法,還沒有找到佛法清凈的源頭,只是享受它清凈的果。如果你不能製造,只能隨著受用不斷減少。人都是喜新厭舊的,當這種刺激體現出與世間感覺不一樣的時候,你會覺得它好,時間長了就會生起疲軟的心,因為沒有動力。
有三種方法可以讓我們的感受優化,讓佛法成為一個理性的能夠支撐我們生命的信仰點。哪三種方式呢?正見、正修和正行。正見就是剛剛談到的生命整體的藍圖,它可以通過文化去了解,也可以通過歷史去了解。文化——文而化之,什麼叫做文呢?紋路。什麼叫做紋路呢?古人走過的路,總結出來的經驗,它是偏理論型的,可是它也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它在描述一種境界,這個境界對我們了解生命有所幫助。就好像父母教育小孩應該怎麼樣,小孩子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要這樣?問題會很多,大人也跟他說不清楚,可是為什麼要這麼講?來源於大人的生命體驗,比如處事、待人、接物、安全意識……對小孩子來講,這個世界很安全啊,大人為什麼說這麼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呢?聽到了很害怕,實際上就是因為不了解客觀的宇宙是怎麼樣運作的。大人的眼界不一樣,可是大人說不清楚理由。
真正能夠說清楚人類生活的是佛法,佛法不叫做文化,叫做真理。真理不可以添,也不可以減;文化呢,它可以加一點水,加一點鹽巴,以便適合不同人的需要,但是真理永遠只是一個,這是它們的差別。
正見的部分是很難的,它有階段性的、有宏觀的、有一生一世的、有整體生命的……正見是對一切生命現象宏觀的了解,是佛所說的,指導著人的生活。
比如,佛說的一個「字」就可以把很多現象概括了,所以佛說的法叫「經」。經就是貫攝常法,像念珠的一根線一樣,找到世間的108個散亂心的共同點,把它們穿起來,把世間的所有都能攝集起來,貫穿起來,濃縮起來。它在哪個境界都適合,所以叫做「常」;所謂的法,就可以成為指導我們人生的方法。比如,佛說生老病死,把我們人生的現象就概括完了。生老病死,從時間的角度看,它是一個過程;從本質的角度看,它就是內容;從它的延伸來看,它是苦。所以說生老病死,就已經在啟發我們的覺性。我們回過頭來看,人生不僅僅是苦,還是無常,還是不可主宰的。佛陀說這個世間苦、空、無常、無我,這個真相粉碎了我們自我的觀念,它是貫攝常法,包括了我們一切的生命現象。
如果我們不了解佛法的正見,就很難了解文化和佛法的差別。佛法是可以包括文化的,但是文化當中都是優化、美化,不包括佛法。很多人沒有儒家的理念,他的生活會迷失了方向,可是有了儒家的理念,又能如何呢?儒家是如何處世為人的學問,是站在社會關係的角度上來說些變通、處理生活問題的方法,它不是站在宇宙的角度去說生命的。它能夠接近我們的生活但絕對不是終極的。我們要了解它們的差異,不是說哪個好哪個壞,它們有究竟和不究竟的區別。究竟也不一定就好,為什麼呢?它離我們的生活太遠。但是,離我們的生活遠就沒有意義嗎?不是的,因為它離我們的生命又很近。對於人的一生,最後的結果是要生命的提升,中間的過程又需要生活。不能說它是矛盾的,實際上是因為我們偏重於文化的時候,就忽略了對於生命的探索和思考。追求生命的時候又會極端的理想化我們的生活,覺得好像治國、齊家、平天下就能解決人類的一切問題,那是錯誤的。那麼為什麼會說這句話呢?這句話能讓你立起志向。你如果不能夠立志,人生就是無底洞。立了志以後,再談平天下,我們現在還沒有到達平天下。平天下的目標是我們這一生的任務,那麼你這一生就知道該做什麼了。可是我們還要問,立了志向,有沒有方法?幾個人可以平天下?幾個人可以齊家?不要說那麼遠,幾個人懂得正心誠意的方法?改造生命是需要方法的,不只是理念。
所以文化是什麼?是標杆,是戰旗,它是我們的方向,這就是文化,它提出來讓大家看到一個目標。文化不能再往下說,再往下說就更成了理論。所以文化說到此就為止,往下是應該自己做的,自己做的時候就是生命的問題。我們活著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改變自心。當我們內心改變了的時候,我們人生的吉祥圓滿,我們所希望的一切,乃至大同世界的建立,都是由每一個人的自覺所建立的,不是喊口號能達到的。這個過程就牽扯到第二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正修和正行。正修真理,要不斷地演繹出來正修,就是把貫攝常法的真理,不斷地演繹出來,向內沉澱。什麼叫做正心誠意?就是《普賢行願品》。我們能不能做一個正派的人?是可以做到的。我們為什麼不能夠正派?是因為我們有自我和自私。為什麼有自我和自私?因為人有很多福慧的不具足,因為沒有福報,人進入了一個被動的生命狀態。福報從哪裡來?福報從利他當中來。通過環環相扣的思維後,就會接觸到善法。善,就成為了生命的方向。
堅持行善三年,生存問題就會解決,所以要咬緊牙關,先過第一關。不是去掠奪社會資源,而是要自己創造財富,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要去創造。特別是精神財富比物質財富更大,因為它把很多人類消耗的東西都合理利用了。
「爭者不足,讓則有餘」,精神力量產生的財富是第一位的。所以生命的形式越往上對概念越執著,越往下對物質越執著。畜生就會只關注自己的一口食物,從來不會想宇宙創造了這麼多食物還缺你那一口么。它看不到,很短視,這就是物質型的一種思維模式。如果整個社會都是這種思維模式的時候,很可怕,就算拿十個地球,也不夠養活一個地球人的貪慾。換句話說,我們百分之一的地球,就可以養活百分之百的地球人,古代就是這樣的,少欲知足,這些方面太不可思議了。
正修就是讓人們認清楚這些,這樣面對境界的時候才會有自信,才會知道為什麼可以給予別人,因為你有這種體驗。這種體驗不僅僅是自己的,更重要的是這些聖賢,他們經過生命的實踐已經證明了,我們拿來用就好。就好像我們雖然不知道原子彈怎麼造,但只要知道開關在哪就行,就變得很簡單。
我們每天要對接《普賢行願品》,那裡面就是財富,就是人生當中最大的平安和吉祥。因為我們的心會和宇宙鏈接,宇宙是最大的資源。我們人之所以寶貴,就是因為可以和宇宙鏈接,而畜生不了解這個資源,沒辦法鏈接,所以用不上,它們都是被動的生命。我們是要主動的生命還是被動的生命呢?我們就是要從正修當中了解佛菩薩的境界、他的德相、他的作用,就算你沒有開始修行,但是實際上已經得到安全保證了。所以我們要皈依三寶,獲得第一手的生命資源,而不是在人間打打殺殺,互相傷害,那是和宇宙越來越遠。這是正修的階段。正行在利他中達到與法相應正行是什麼?做一些殊勝的善行。善讓你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善讓你能夠和生命互動,能夠讓大家的生命共享一片藍天。這個階段我們應該在利他上面多關注,而真正的收穫也是在這個階段。這時候才能夠真正地矯正我們在法和知見上的種種錯誤認知。總結修行的生活,可以是人生的一種享受通過正見、正修、正行,就會達到對人生的理解,也就會知道佛法是什麼。佛法是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的,你就會循序漸進。這樣,修行的生活會變成人生的一種享受,你知道你現在在哪個階段了。不像我們現在,對人生是惶恐不安的,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是不可控制的,也不知道自己努力的對不對。不是這樣一種虛無的、恐懼的模式,而是進入到有效的、清晰的、自己會主動努力的、每天都會進步的一種修行生活。
修行不是以成果來算的,而是以你的心安不安,對生命的質感有沒有了解來算。沒有任何人來考你的分數,只是自己來欣賞生命的過程而已。世間最簡單的事情就是修行。我們人,實際上有著很多的力量,只要你拿出拼搏事業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心力去照顧你的生命,當然前提是你要有正見和正修,再做一些善事(正行),那麼一切都可以改變。那麼我們講的「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改變自己」,就有了方法。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正心誠意是什麼?你不要執著概念,不要拿尺度去衡量別人,這樣就會找到生活非常美好的一面。聖賢不是拿概念給人壓力的,你也就不會這樣子去對待你的家人。同樣,你也就知道教育是什麼了?教育就是自己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而已,就是享受生活的當下。所以佛法從來沒有遠離過我們的生活。我們覺得很遙遠的,實際離我們非常近。如果你把佛放在那裡去拜,那佛真的離你很遠,你也很難成佛,你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成佛,生活已經很忙碌了,為什麼要搞一個成佛的事情呢,那樣子學佛只是迷信。
推薦閱讀:
※動靜皆自在 禪學與正信之佛教
※第一篇 佛教般若思想的現代意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究竟講了什麼?為什麼被稱為領悟佛法的根本法旨?
※佛教常見辭彙解義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