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與「狗」誰該反省
第528期2012.02.07
導語:多年的自由行政策,讓作為旅遊勝地,購物天堂的香港,變得如此親切,觸手可及。可是1月份以來,一場空前的陸港之間罵戰擊碎了人們大同之家的夢。「蝗蟲」和「狗」,下作不堪的對罵居然大大方方地登上了媒體。[詳細] [網友評論]
1月份以來,香港與內地矛盾大爆發。兩地人們的攻擊和指責從網上延伸至網下,又從網下反衝回網上。族群分裂的痛楚令華人媒體紛紛給予高度關注。
一個屋檐下,磕碰總是免不了的
不搏出位的示威是「不敬業的」 不必驚詫港人舉動
一群香港網民在本地報章刊登廣告,以「香港人,忍夠了」為題,用一隻巨大蝗蟲俯瞰維港作背景,暗諷來自內地的孕婦和遊客是蝗蟲。 「有的『人』,沒對香港作出任何貢獻,卻來到獅子山下分我香港人的資源。醫療、教育、福利……都應只系屬於香港人!」
「蝗蟲」是香港一批排外人士批評大陸人的辭彙。去年年中一首叫做《蝗蟲天下》的歌曲,在短短兩個月內點擊量達三十多萬 ,反映了許多香港人對於大陸人的矛盾與焦慮。
更有新聞報道,近日,竟有一些香港市民朝來港旅遊的陸客高唱詞曲,看到這個消息的人無不感到憤怒和不安。
而內地網民毫不示弱,隨即反擊,在微博製作海報,題為「大陸人,接受了」,用小孩「騎膊馬」作背景,寓意香港是兒子,大陸是爸爸,要求「不能再讓不懂事的兒子騎在脖子上了!給兒子暫時斷水斷電斷糧」。兩地網民的針鋒相對,把近期港人與內地人之間矛盾的風波,再推向高峰。
示威的目的當然是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無論你意見的內容是多麼的好,沒人關心,沒人注意,那就是失敗的。當然是越聳動越出位越符合需要。
所以我們看到的這場招貼大戰,對罵大戰,基本都實現了他們的目標。
很遺憾,你們都贏了。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出格言行在哪都不稀奇
毛主席老人家有句至理名言,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同在一個屋檐下,人的基本立場,看問題的眼光,表達的方法,往往是千差萬別。難免有人會發驚人之語,行極端之事。這不值得奇怪。這是人群的常理。
大可不必將一句話,一幅畫,一首歌,一場行為藝術,理解為整個香港社會的共識。同理的,孔慶東爆粗罵香港人是狗的言論,更是非常極端的個人言論,並不代表內地人的心態。
重要的是,社會本身正面力量和自潔能力是否強大
令人欣慰的是,罵狗和蝗蟲廣告發生後,人們看到首先是媒體人站出來,呼籲停止一切地域攻擊,香港衛視主持人陳揚的反歧視微博,獲得了驚人的超14萬次的轉發。
緊接著,嶺南大學的一批學生在校園內遊行,反對網民刊登具有歧視性的廣告。他們將這份廣告燒毀,象徵消除歧視。參與遊行的學生認為,這些廣告只會加深兩地人之間的互相仇視。
「這些種族主義是互為激化的,當你香港人用一個種族主義去指責內地人時,內地人一定心有不甘,也就像當你罵別人的時候,別人一定會回罵你,這就像是互相在挑釁,你一定要用一個方法立即去阻止族群間的撕裂加深。」
開放的社會裡,極端的社會意見的迸發並非意味著悲劇降臨,關鍵在於,社會本身的正面力量和自潔能力是否強大,如果他們足夠強大,那麼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克服。[詳細]
手足同胞為什麼陷入互相歧視
素質論不過是問題表面
事件的起因,正如蝴蝶效應。今年1月15日,一名內地媽媽與子女在港鐵列車內食點心弄污車廂,被一名香港男士阻止。結果引來對方與同行內地女子出言反擊。後有路見不平的港人加入戰團,結果演變成中港口舌大混戰。
媒體人閭丘露薇寫道:
「誰都可能是一個異鄉客,對於當地的規則一頭霧水。我還記得第一次到紐約,那是九十年代末的時候,在一家餐廳吃飯,結果手機響起,被餐廳服務員請到了門外講電話;06年到波士頓住下了,才知道原來美國是不可以在街頭大搖大擺的拿著酒瓶,那是違法的;到了日本,只要上了火車,就會乖乖的把電話調到靜音。之所以如此守規矩,其實因為一次自己的尷尬經歷,習慣了24小時開著電話,覺得不接聽工作上的電話會出天大的事情,結果在火車上,被一名日本老人,在停站的空隙,把自己請了下車。」
「而香港遊客,和台灣遊客一樣,也是從飛機上最吵鬧的一群,慢慢的變得懂得在公共場合,變得從容和安靜下來。不過,在這樣的轉變期間,不知道有多少人覺得自己受到了外人的歧視?至少從我自己的經歷來說,事後我從來沒有責怪過那些人,讓我接下來,不會在這些地方行為顯得突兀,更避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違法。」
搶資源是觀感問題
本來,內地孕婦蜂擁來港產子,佔用了本地部分醫療設施,但她們也有付出了高昂的費用;雙非孕婦的子女,將對本港的住屋、教育增添壓力,但他們有為香港過低的出生率注入了「新血」;內地遊客中,有罔顧秩序、行為不檢之輩,但他們確實為香港經濟帶來了助力。港人為什麼卻有如此嚴重的怨氣呢?
面對內地人來港大增,香港未能因應其連帶的負面因素,及時推出應對措施,於是內地孕婦問題使本地孕婦大受困擾,內地遊客涌至推高了租金、激化了通脹,不少港人未覺蒙其惠,先感受其損。不滿之情,油然而生。
再者中國近年經濟快速增長,內地人收入與財富漸多,過去港人高高在上的優勢,已大大縮減,甚至由於內地精英競爭力強橫,一些內地遊客財大氣粗,看在港人眼裡,更加不是味兒。此前的D&G事件禁止拍照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不理解、不包容與焦慮不安是問題本質
香港的文明法治,一向被港人引以為傲,也堪稱內地法規和社會發展的榜樣,但就是這樣的社會形態,卻被孔教授評價為低素質的人才會選擇的。這體現的認識差異之大,互相觀感之陌生,不能不讓人感到驚異。
而潛藏在很多內地人心中的「大陸是爸爸,香港是兒子,動不動就要提給兒子斷水斷電斷糧食」的樣子,更是讓香港人長期感到不爽。
香港人更在乎的是,在大陸的影響下,香港的文化和權益可能逐漸流失。馬家輝認為,反蝗運動反映了香港人的焦慮,焦慮教育、醫療資源遭剝奪,焦慮文明價值崩潰。
反過來,不能不說港人在維護香港的文明時,也確有急躁之處。楊照說,他曾看到大陸讀者投書,在台北地鐵進食,台灣人溫柔有禮地勸阻,讓他為台灣感到驕傲。看到雙方文明進程的差異,反而會讓台灣人更珍視擁有的文明。
閭丘露薇也寫道:
將心比心一下,香港人不要嘲笑內地遊客的不守規矩,倒是應該想一想,如何撇除心中的偏見和歧視,就事論事的讓對方明白,這個社會,入鄉隨俗,社會行為的標準,是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的。[詳細]
吵架很平常 歧視卻千萬要提防
歧視導致人心撕裂 錯事誰做都是錯
香港當地報紙評論文章寫道,香港局勢讓人憂心。據報道,上個禮拜,有本地人組成「唱蝗團」,在廣東道名店和旺角行人專用區「快閃演出」,一邊朝內地遊客唱歌,一邊高叫口號,惹來內地遊客不滿。
至於網路上的罵戰,更是無日無之。據報道,有網民甚至不單止把內地孕婦描繪成蝗蟲,還設計出大肚蝗蟲圖案,極盡醜化的能事,甚至聲稱要以此製作海報,並貼在遊客區,向內地旅客抗議。結果,這些消息和圖案又在內地討論區及微博瘋傳,造成兩地的進一步撕裂。
如果一個行為要不得,那麼任何族群的人做這個行為,也同樣要不得。要批評的是這個行為本身,而不是扯上當事人以外其他並不關連的人。一個陸客做這樣不對的事,不會比起一個香港人做,要來得可惡。
社會名人示範效應 不容小視
與普通市民相比,社會名人在公共事件中的言行,應當有更高的審慎義務。北大出位教授孔慶東罵「香港人是狗」的狂言,無疑對近期本已緊繃的兩地居民關係是火上添油。
閭丘露薇認為,熟悉孔慶東一貫的言行,況且他代表的只是個人的言行,所以並不覺得自己作為一個香港人有被侮辱的感覺,就好像以前,很多人罵上海人的時候,也不會覺得自己受到歧視,只會覺得很可惜,很多人還無法擺脫二元論的思維方法。但是這次還覺得悲哀,對於這種粗俗和煽動族群仇恨的語言可以在媒體上公開發表,儘管只是在一家網路媒體,但是畢竟他是一名有著社會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他會誤導很多無法得到完整資訊的讀者和觀眾。
公共討論中的媒體責任 不可不察
回顧事件歷程,媒體要負很大責任,網路語言經常粗俗不文,還不致於擴大成為全面性對立,但媒體一旦為仇恨情緒提供平台, 事態就難以善了。目前YouTube 上已因「煽動仇恨」的理由刪除了孔慶東罵人視頻,的確是理智與文明的做法。
而刊登蝗蟲廣告的報紙受到了激烈的批評,因為它突破了煽動族群對立的界限,嶺南大學遊行學生表示,媒體不要協助散發仇恨言論。香港著名演員黃秋生在微博里直斥:某某日報是唯恐天下不亂。[詳細]
有香港網民組成「唱蝗團」,在鬧市對內地遊客唱自編歌曲《蝗蟲天下》。
一夜間,陸客成了不受歡迎的「蝗蟲」,港人成「狗」。議題剛進入公共討論,立即就掉落到最直接的人身攻擊層次,各方都已經臉紅脖子粗,對話無以為繼。
公共空間已經形成
此次公共輿論對抗,內地部分主要是在網上進行的。鳳凰衛視評論員邱震海認為,內地已經產生了公共的空間。公共空間來源於兩個,第一個來源於財產、私有制的一個發展起來之後,我們大家都會有一個公共的空間。比如說你有你的財產,我有我的財產,我們大家每個人都在我們的私有領域裡,然後我們都會有一個公共相交的部分,這個相交的部分,其實就是以前孫中山所說的政治就是眾人之事,每個人共同的事情。
以前英國的哲學家洛克曾經說過,人有三大權利,生命權、自由權第三個就是財產權,當人擁有財產需要保護的時候,他自然就會覺得我的公共空間裡面有一些東西是我不滿意的,於是我要出來參政、要議政要參選,這就是公共的空間,當然這個是從西方以前古典意義上的公共空間產生的淵源。從現在最近幾年隨著網路,尤其隨著雙向的微博開始產生之後,人們發現物理上的圍觀可以不進行了,可以到網路上去進行,很多的平台都在網路上展開。所以在今天的中國,當我們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多年了,市場經濟隨著鄧小平南巡到現在也已經二十年了,其實我們很多的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在建立,同時我們的公民言論空間賴以生存的手段也在發展之後,我們公共空間已經形成了,由於公共空間形成自然就會有許多的公共事件。物理上的圍觀從街頭就走向了網路。[詳細]
公共討論卻遠沒成熟
奧巴馬指出,只有一個更加文明及誠實的公共討論,才能讓國家面對挑戰。
或許,有時我們真的會被一個人的言論,或者某些人的行為,而弄得怒火中燒,但誠懇的希望大家,能夠停一停,想一想,究竟自己正在做的,是在治癒傷口,還是在撕裂傷口?我們正在進行的,是一個文明的,還是一個橫蠻的公共討論?
邱震海說,什麼叫真正意義上的公共討論,其實在一個自由、民主、開放、多元、理性的一個社會裡面,政府每出台一個政策,它都需要老百姓經過一番公共的討論,所以每個老百姓他都願意參加到,無論對於政策還是對於價值觀的一系列的討論當中去。而每個老百姓都形成一種參與討論的這麼一種習慣,這個就是一種健康意義上的一種公共討論。今天中國有公共事件,比如說像孔慶東的辱罵事件,有許多人的圍觀,圍觀他不是討論,圍觀只是看熱鬧,他只是想要知道事情的一個結果。
每個人如果慢慢的學會從圍觀走向思考,走向多元的討論的話,那麼這種習慣,這種修養,這種文化就開始形成了。培養一種成熟的、理性的一種公共討論文化,養成一種參與公共討論的修養、習慣,乃至使它成為一種涵養,是非常重要的。
公共討論必須是多元的,它必須是要能夠吸納和包容不同意見的。理性也好,多元也好,思辨也好,如果學會這些談話和討論的要素的話,國民素質會提高很多。[詳細]
北大教授孔慶東在一檔網路視頻節目中,針對港鐵吃面事件,罵香港人是狗,一時輿論嘩然。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香港與內地的矛盾難以一朝一夕內解決,它更有賴於兩地的人們互相加深理解,它需要寬廣的胸懷,包容的心態,社會文明的整體提升。
尊重現實 還請看到差異
中國近年經濟快速增長,內地人收入與財富漸多,過去港人高高在上、視內地人為鄉下人的優勢,已大大縮減,甚至由於內地精英競爭力強橫,一些內地遊客財大氣粗,看在港人眼裡,更加不是味兒。況且,對內地官員貪婪腐敗,富人財富來源不明,為富不仁的怨懟,有時也不期然地投射於對待一些違規的內地人士的態度上。這種「殃及池魚」的觀感固然並非理性,但又不能忽視。
內地與香港當然有差異,歷史的、文化的、經濟的、法律的、生活方式的……事無巨細,就連地鐵里能不能吃東西也大不相同。但差異恰是兩地加速融合與利益共享的關鍵點。善待差異,對於主場一方是體諒,對於客場一方是尊重,體諒與尊重都是素養與文明的表現。[詳細]
珍視香港的制度和價值觀
香港《明報》1月21日發表社評指出,這幾年兩地融合逐漸浮現的矛盾和衝突,要認真面對,並設法使之不惡化下去。若不幸出現這種情況,不會有贏家,香港首先成為輸家。
文中指出,第一,內地人應該認知,維持香港與內地之不同,不單是香港,也是國家的重要資產。香港人堅持的一些核心價值,肯定不完美,不過仍然大有可取之處,否則香港不會成為許多內地資金南來寄泊之所,不會吸引內地不少富人移居,也不會成為內地孕婦選擇來港分娩之地了。香港一些核心價值,若與內地趨同,甚至被內地「同化」了,不單是香港的悲哀,也是國家的悲哀。[詳細]
相信自省和讚美的力量
香港著名評論員陶傑認為:香港人要保持自己的形象,像孔子說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你不喜歡他喧嘩、打尖,你自己去日本、泰國、星馬、澳洲、歐美旅遊或讀書時,也要注意收斂。不要什麼都嘩、嘩、嘩,嘗試學日本人的淡靜,英國人的含蓄,德國人的嚴謹,開拓一丁點的眼界,要明白:這個世界,絕不是以你自己「嘩嘩嘩」喧噪的一幫人為中心,去到人家的地方,為別人設想一下,人家也有正常的生活,盡量不要為別人帶來尷尬、不安、干擾。
台灣有媒體經常刊出兩岸民眾相互稱許對方文化與社會特色的文章,雖說不能反映族群交往的全部事實,但的確能引發兩地民眾各自反省「我們有你們說的那麼好嗎?」其降低磨擦的功能毋庸置疑。很顯然,在處理族群磨擦的問題上,讚美的力量比批評要大得多。[詳細]
香港和內地的制度差異,正是香港的寶貴財富。維持香港與內地之不同,不單是香港,也是國家的重要資產。
孔子說得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捐棄前嫌,一起反省,回歸文明。
推薦閱讀:
※戰後70年首次:日本天皇表示對二戰深刻反省
※群友們都嘲笑被老虎咬的人,但是我認為至少應該考慮到最基本的禮貌,是我錯了還是說我的表達能力欠缺?
※反省自己 勿責他人
※你看起來的樣子
※『吾日三省吾身』,這個『反省』是以什麼為原則和反省什麼?
TAG: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