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水燙一下能起到滅菌的作用嗎?不能
100℃ 開水能不能殺死微生物?為什麼?
巴頓,微生物、鍵盤車手、職業野隊守門員
我覺得這個問題我還是比較有資格來回答的吧
微生物專業碩士畢業,研究方向嗜熱微生物~~
轉載註明出處吧……雖然我這樣的懶貨寫的東西應該不會有人轉載……Orz
先寫答案好了:哪怕溫度高或低了很多,微生物們也是可以耐受一段時間的。如果 100 度的開水煮沸持續一段時間,多數微生物都會死;如果只是沖一下,大部分都不會死。
分開講吧,畢竟微生物的概念太大了。
幾個概念:微生物,嗜熱菌 / 常溫菌,病毒 / 噬菌體,滅菌 / 消毒
一般來講,100℃的沸水持續 20-30 分鐘,足夠殺死絕大多數病毒和沒有芽孢的常溫 / 低溫細菌。
拆開講。
1、微生物 Microorgansim(s):廣義上指所有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包括:細菌 Bacterium(Bacteria)、古菌 Archaeon(Archaea)、真菌 Fungus(Fungi)、原生生物 protist(s)、病毒 Virus(es)、朊病毒(prion virus)等(英文複數什麼的最煩人了!)。細菌不解釋,特指真細菌。古菌:比細菌古老的……好吧這麼解釋也可以,二者結構、成分、生活環境都不太一樣。真菌:霉,蘑菇,蟲草……不細講。原生生物:都是真核的,相對細菌古菌這倆是原核。原生生物包括藍藻(這個是原核,感謝 @mol ma 和 @謝朝陽 的提醒)等(類植物),草履蟲這類單細胞動物,還有水熊、、據說是太空中能耐輻射……Orz。病毒跟大家理解的差不多,蛋白質包著核酸,沒有細胞活不下去的主,抗逆性比較差。朊病毒:關鍵詞:瘋牛病。只有蛋白,目前發現的最原始的生命體。
2、病毒的結構很簡單,蛋白質包裹核酸。這倆在高溫(90℃足夠核酸解開雙鏈,就用這個溫度做標準吧)下都是不穩定的,會發生結構的改變。尤其是蛋白質,一旦受熱將會發生不可逆的變性,這樣子病毒就掛了。隨著蛋白結構不同(比如更多的二硫鍵和摺疊造成更高的熱穩定性),核苷酸比例不同(C 和 G 是三個氫鍵,比 A 和 T 之間兩個氫鍵結構要穩定,所以 C 和 G 的比例越高,核酸雙鏈熱穩定越高),熱穩定性是不一樣的。這也是下面要講的嗜熱菌耐熱機理的一部分。
為什麼說絕大多數呢?這會涉及到另外一個奇怪的東西:嗜熱菌 Thermophilic bacteria。
3、嗜熱菌是比較奇怪(這裡感謝 @Mingxu Fang 指出,不是所有嗜熱菌都是古菌,這裡疏忽了 嘿嘿)——嗜熱菌本身是一大類細菌的總成,並沒有「嗜熱菌屬」這個屬——多數生活在海底 / 火山口這種高壓 / 高溫的地方。大多數的嗜熱菌至少的生存環境都是七十多度,才能叫嗜熱。比較猛一點的 100 多度,比如激烈火球菌Pyrococcus furiosus。還有的最適生長溫度是 121 攝氏度(文獻就不找了,我很確定這個溫度,因為寫在畢業論文里的),也就是實驗室正常的滅菌鍋里才是它最適合生長的地方!
上面提到了部分耐熱機理。其實還有很多啦什麼低流動性的細胞膜,更穩定的細胞壁,更穩定的酶等等。
好了,為什麼提前說嗜熱菌呢?因為病毒中有一類叫噬菌體,也就是針對細菌的病毒,這類病毒一般特異性極高,只針對某一種,甚至某一菌株進行侵染。所以噬菌體的生存環境跟這類細菌的環境一致。雖然到我畢業也沒聽說 121 度下有噬菌體,不過七十多度環境下能生存的噬菌體還是蠻多的,所以嚴格來說,100 度的開水涮一下並不能保證殺死這類病毒。
嗜熱菌說完了。
4、芽孢 Spore(英文中和孢子都是一樣的拼法,但是完全兩個東西)。芽孢桿菌屬Bacillus sp.
為什麼要說沒有芽孢呢?因為芽孢是比較逆天的東西,含水量極低,有極強的抗逆性,大多數芽孢在 100 度的沸水中煮半個小時以上是不會有問題的,個別比較變態的煮兩個小時還好好的。有從(沒記錯的話)兩億年前琥珀中的蜜蜂的腸道中分離出來的芽孢進行培養,結果果然養出細菌了。。。
「生命力強:無濕狀態可耐低溫-60℃、耐高溫 +280℃,耐強酸、耐強鹼、抗菌消毒、耐高氧(嗜氧繁殖)、耐低氧(厭氧繁殖)。」——芽孢桿菌
所以,100 度的開水想燙死芽孢是不可能的,想煮死也得個把小時最低。當然不論實驗室的濕熱高壓滅菌、火燒還是持續的乾熱滅菌,都是可以殺死芽孢的。
我是比較懶的,在實驗室想獲得某個芽孢桿菌的芽孢的時候,就是先拿菌株搖起一天一夜,然後整個搖瓶丟進 90℃水浴十分鐘,然後拿去低速三千轉左右離心,保存上清液就可以了,簡直不能更愛。像再偷懶點連甘油或者二甲亞碸都不用加。因為芽孢含水量極低,冷凍幾乎不會產生冰晶,何況甘油和二甲亞碸也不會穿過厚厚的皮層進到芽孢裡面。這算是我做過最好養活的東西了~~
萬幸的是,大多數產芽孢的細菌對人沒什麼害處。說一句,破傷風桿菌是產芽孢的,好在破傷風桿菌是厭氧的,所以不會跑到你的碗里,順著吃下去得破傷風。
但是,前段時間搞得大家人心惶惶的炭疽桿菌,是產芽孢的!也就是說如果恐 * 怖 * 分 * 子把炭疽桿菌做成芽孢再分散出去,是很危險的事情。
這張圖來自度娘搜索。炭疽芽孢桿菌會首尾相連而芽孢生成於細胞中段,所以會形成這種串珠樣的結構。芽孢無法用革蘭氏法進行染色,所以圖中白色圈圈就是它的芽孢。
當然好在這東西也不是自然界常見的致病菌。
6.8 更幾張圖:
這是我論文里做的實驗圖片,拿來貼一下倒也沒什麼。分的芽孢桿菌的革蘭氏染色圖,左邊是菌體,右邊圈圈圈的 就是傳說中的芽孢,在 1000 倍顯微鏡下觀察的。
其實我是比較喜歡養芽孢桿菌的,因為這玩意生命力比較強,55 度是最適生長溫度,不小心調錯了溫度 70 幾照樣活,實在活不下去了還可以變成芽孢,-80 度凍三年還活蹦亂跳,拿出來分分鐘養活,實在太愛了。
5、下面說說滅菌和消毒。
5.1 滅菌:殺滅所有菌體(也可以叫微生物)和休眠體(比如芽孢)。既然要殺滅芽孢,那麼就要高溫高壓。實驗室常用的就是高壓滅菌鍋(其實就是比較大的高壓鍋啦)~。常規的設定是 121℃,20-30 分鐘。對於不能耐高溫的培養基成分比如葡萄糖,就用 115℃30-40 分鐘好啦~
對於金屬小東西比如接種環,直接放在酒精燈上燒紅就好了。
不能高壓的東西,或者在後面實驗中不能帶水的東西,就用乾熱滅菌,丟在烘箱里一般 160℃4 個小時一樣解決問題。(實驗室線路太老,不敢開到 180 度……)
5.2 消毒:殺滅生命體就可以了。也就是一般的病毒和細菌本身,芽孢留著就留著好了……畢竟做手術的時候我們不能拿一個烙鐵給皮膚滅菌不是……
消毒比較簡單,醫用酒精,84 消毒液,龍膽紫、紫外照射什麼都可以。食品工業用的巴氏消毒就是其中之一,沒記錯是 115 度持續十幾二十秒來殺滅細菌。好像還有一種是 42 度吧?持續 10 分鐘左右。畢竟不是學食品的,食品消毒不太了解,有錯請指出。(巴氏消毒具體要看食物和要滅掉的細菌(一般是肉毒梭菌)而定。最常見的牛奶一般是 15 秒 75 度左右。115 度快趕上 commercial sterilization 了。你說的那個應該是超高溫滅菌 ultra high temperature(uht)。超市裡那種保質期六個月的常溫奶就是這種技術。感謝 @Liao Wen 的指出)
100%的純酒精不能殺死細菌!
100%的純酒精不能殺死細菌!
100%的純酒精不能殺死細菌!
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所以同理高純度的伏特加似乎在戰場上的消毒效果應該不太好。
6、帶一句真菌。比一般細菌的抗逆性要好一些,但是比芽孢差的很遠。雖然如此,用開水燙一燙是肯定殺不死的。而且這貨的孢子簡直醉了……當年一個師兄做真菌的,他的實驗服出現在哪,哪的培養基必然長霉,紫外線照想殺掉簡直天方夜譚了……
7、原生生物。這個抗逆性得分種類。大多數原生生物是單細胞的,細胞壁成分跟細菌差的比較多,但是抗逆性么跟一般細菌差不多。不過說到水熊什麼的,好像除了一把火燒掉基本沒什麼辦法能搞死了。
總結:所以針對題主的問題,答案就是:100 度的開水,可以殺死 / 滅活一部分細菌 / 病毒 / 微生物。但是至少要煮沸持續 20 分鐘左右才行。在飯館裡燙一燙也就是沖沖灰,抱個心理安慰而已。
人比較懶,要是贊同的多,可以上點圖。有不少是自己做實驗拍的呢~
8、生長曲線。
實際上對於溫度,細菌 / 微生物都是有一定的溫度耐受性,所謂最適生長溫度指的是最適合它生長的溫度(好像完全是廢話)……另外高於或低於這個溫度下,其實都會緩慢生長,是有一個範圍的。
所以要做一條曲線,在某個特定溫度下培養,每過一段時間取樣測菌體量,這就是生長曲線,就是菌體數量對時間的區線。就像下面這個樣子:
也是自己試驗的圖,比較標準的四個階段。1、延遲期,圖裡是 0-4.5h,菌種接進去要適應一下下嘛~2、對數期,4.5-14h 之間,細菌以一生二,二生四,四生萬物的節奏以對數生長的方式一路生長直到下一個階段。3、平台期,這個時候新生的菌體量≈死掉的菌體量,所以基本維持在一個平台的狀態。4、衰落期,因為毒素的積累,營養物質的缺乏,菌體開始死的比較多了……圖上是 25h 往後面。
哎哎說好的溫度呢?
其實就是這樣子。在一個溫度測好了生長曲線,再換一個溫度繼續測……所以我當時從 35 度到 75 度,以 5 度為間隔,兩個小時取一個樣……做這玩意兩天兩夜沒合眼%>_<%。這樣比較不同溫度下延遲期的長短,平台期的高低,就可以知道細菌的最適生長溫度啦~
扯這麼多就是為了一句話:哪怕溫度高或低了很多,細菌也是可以耐受一段時間的……
題主後來說了個 300 度的水溫。恩,300 度的水溫基本生命體都會掛的吧?特別濃的菌液丟進去很短的時間,或許會有活下來的。對於芽孢的話,大概能長一點。幾分鐘?差不多吧。低等的小東西,有時候生命力更頑強呢!O(∩_∩)O~~
下面有朋友問耐熱機制。這個問題對嗜熱菌來說比較重要。對於問題本身倒是沒有太大的價值,因為任何生命體的死亡都是經過一個過程,何況微生物能從生命出現開始一直活到現在(此處指整個微生物群體,非特指),是依靠龐大的數量的。
至於嗜熱菌耐熱機制,一般認為有三個方面:細胞膜、遺傳物質、酶。
(1)細胞膜。大家都知道,高中課本好像有寫,沒寫的看看我寫的也能明白了。細胞膜是磷脂雙分子層構成的。
恩,這樣子的,從網上搜來的,侵聯刪。注意,圓球是親水的磷酸基團,紅色尾巴是疏水的烴類鏈。雙分子層尾對尾形成一層膜,這個膜是具有流動性的。流動性還是重要的,畢竟吞進去吐出來都是依靠膜流動,形成一個個的小泡,來回運送的。
但是高溫下,流動性並沒有什麼卵用,萬一破個口子裡面的細胞質就嘩嘩嘩的流出來,自然是不行的。於是,嗜熱菌搞了一套辦法:上下兩層的烴鏈相互交聯,這樣雙分子變成了單分子,自然就更牢固了。有些細菌還會在分子層里嵌入一些其他分子,會更加牢靠,就像混凝土裡面插鋼筋一樣。換句話說就是,不吃這個咱還有別的辦法,分分鐘解體是萬萬不可以的。
(2)遺傳物質。上面有說,A=T,這是兩個氫鍵。C≡G,這是三個氫鍵。用三根筷子插住兩個饅頭,自然比兩根筷子來的結實。所以大部分嗜熱菌的基因組中,C+G 的比例相當高,大約佔 60%以上。另外雙螺旋是分 A、B 和 Z 三種構型,A 構型總的來說會更穩定。還有就是一些古菌中具有反向解旋酶,這樣會把雙螺旋結構繼續擰啊擰,就像我們擰橡皮筋,多擰幾圈就會變成纏在一起的一大坨,這樣保證高溫下 DNA 不會降解
(3)酶。酶是一類生物催化劑,幾乎生命體中的每一個反應都有酶的參與,所以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的研究結果是:1、代謝非常快,只需要酶在被降解前就發揮作用就夠了,直接再合成新的。。真是土豪的做法,簡單粗暴。2、組分和構型,有些氨基酸加進去以後會改變蛋白的結構,或形成二硫鍵和其他共價鍵,或形成環狀結構,都可以提高蛋白的穩定性。3、其他成分,比如一些離子(再次參考混凝土加鋼筋的栗子……)。
總體來說就一句話:無論怎麼變,目的都是保證高溫下這些重要成分不會解體,不會改變結構,那麼這個細菌就可以開心的玩耍。
查看知乎原文(23 條討論)推薦閱讀:
※乳業新國標出爐:喝牛奶不如喝白開水?
※陳忠實 獨開水道也風流
※村民把大蛇頭砍掉了,用開水燙蛇時,下一幕,詭異的事情發生了
※全世界只有中國人喝熱水,你想過為什麼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