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觸聞集——佛教對聯1200副》(8)

《觸聞集——佛教對聯1200副》

下篇 教 義 篇

一. 染 凈 因 果 與 諸 法 實 相(三)

諸行緣起性空,無常無盡萬法圓融平等,自在自然

一切如來,自在神通圓滿十方國土,莊嚴清凈光明(題《華嚴經·華藏世界品》)

地上樹,天上星,法門無盡鏡中花,水中月,實相是空

注1:根桑澤程《密宗法義精要》載:無垢光尊者雲:「佛法如天上星,地上樹, 依法而修,何時可完?但成佛法要,是在能圓融一切無二。」

注2:《大智度論》卷6雲:「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犍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

無邊色相身形,皆為密印一切音聲話語,儘是真言

注1:密印:根據密教之教義,諸佛菩薩皆有本誓,為標示此本誓,常以兩手十指或某一特殊身勢動作,呈現種種相,是為本誓之印相或印契,故稱之為「印」,又以其所標幟之義理旨趣極為秘密深奧,故稱之為「密」。

注2:《大日經·密印品》云:「秘密主,乃至身分舉動住止,應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轉眾多言說,應知皆是真言。」

業力追人,智者甘承苦受人心造業,凡夫難免輪迴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有天有地有苦海有惡時

註:惡時:惡行盛之時。所謂「五濁惡時。」

妙觀一切眾生,同成正覺普見十方諸佛,示入涅槃

常住真心,不以修行而得如來妙相,實非欲愛所生

注1:《宗鏡錄》卷54云:「此識心本來湛然,不從修得。」

注2:《楞嚴經》卷1云:「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

莫輕善惡業行,輪迴甚苦謹記聖賢教誨,因果最真

佛法高深,根本在於因果菩提廣大,始終不出慈悲

樹枝掛果之前,果在哪裡蠟燭燒光以後,光去何方

一天又一天,真我未曾變明日復明日,幻身不可留

擾擾塵寰,一世百年易過悠悠苦海,千生萬死難熬

不知有涅槃,因此戀三界未脫於煩惱,云何得一心

註:《楞嚴經》卷10云:「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昧心即是魔,明心即是佛有我謂之業,無我謂之空

凡情少信心,何以窺知宿命俗見多私慾,豈能測度佛心

注:宿命:過去世之命運,即過去無量生中之受報、苦樂情狀。若能知此情狀,則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惡果報,亦不精進於眾善。

穢污觸目時,多是六根不凈

煩惱纏身者,當思宿業未清

注:宿業:又稱宿行。在過去世所造的或善或惡的行為。這些行為可影響現世的生活情態。

莫道不相承,種爛苗生果結

豈非彰報應,鍋烹席坐輪迴

注:古德有詩偈雲:「六道輪迴轉,孫兒娶祖母,豬羊席上坐,六親鍋里煮」。

飛鳥在天,不知地上有投影

游魚離水,方覺火中實燙身

注1:《智悲光功德論》喻業力不失雲:「比如鳥飛上天,不見自影,一落地時,影即隨現。」

注2:《西藏度亡經》在描述中陰境界時有雲:「如魚離水,擲諸烈燼。」

道在真心,並非傳統即真理佛無俗骨,不可隨流就俗情

眾生成佛時,普見眾生是佛萬法悟空後,始知萬法不空

注:《華嚴經》雲:「如來成正覺時,普見一切眾生皆成正覺。」又,《六祖壇經》雲:「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大限未臨,夫妻好比林間鳥無常一到,你我方知夢裡人

注1:俗語云:「夫妻好比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

注2:古德云:「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為富須知,錢多易惹人間鬼做官謹記,勢大難通地府神

聲色場中,虛情假意無非苦溫柔鄉里,海誓山盟亦是空

你不回頭,雖然妙法也難度佛雖登岸,不以空無舍大悲

註:僧肇云:「諸法之相,唯空唯無,然不以空無舍於大悲也。」

大道無為,任憑無數幻身壞悲心有願,不忍有情苦受增

痴迷時,眾生器界皆為物慾覺悟處,萬象虛空盡出法音

心生貪念有羞慚,猶存慈種口出惡言無顧忌,易斷善根

注:《大寶積經》雲:「因貪犯戒,尚攝眾生;因瞋犯戒,棄捨眾生。」

大因緣宛若虛空,豈能超出

真解脫譬如幻物,不可執持

註:《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雲:「又解脫者名不可執,譬如幻物,不可執持。解脫亦爾,不可執持。不可執持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正眼正觀,一朵蓮花藏海眾

妙心妙察,十方剎土入毫端

注1:海眾:指僧眾。眾生一入佛門,便悉皆平等,成為一體; 宛如百川流入大海,而成一味。

注2:《普賢行願品》雲:「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

業海涌波,三千世界皆空苦紅塵掠影,億萬姿顏競艷華

苦海茫茫,眾生造業何時了紅塵滾滾,萬物隨緣轉眼空

世事無常,鏡花水月何時了人生如夢,火宅泥船轉眼空

不信前生,今世人緣何有解能修現在,未來佛果豈無成

小人常貪享安閑,焉能成佛大士不歷經磨難,何以修心

苦海茫茫,成住壞空常變幻紅塵滾滾,醉生夢死永輪迴

異熟現行,眾生業力不思議上求下化,菩薩悲心難測量

注1:異熟:(1)異類而熟:異熟基本上是依過去的善惡行為(業)而得的果報的總稱;但果報卻異於原因的性質而成熟。如善業感樂果,惡業感苦果。此中,苦樂是無記性,對於善惡業來說,可雲異類。(2)異時而熟:結果與原因,在時間上有一段距離;結果在不同時間中成熟,或竟隔世而成熟。

注2:現行:據唯識說,阿賴耶識中含藏種子,具有生起一切法的能力。種子是潛存狀態,一切法是實現狀態,由潛存狀態轉而為實現狀態,即是現行。

時代變遷,佛法衰微魔網密

世風敗壞,人心險惡罪根深

註:罪根:謂深植罪惡而不可拔者。或謂罪惡之行為乃招致罪報之根本,故稱罪根。

堪嘆娑婆薄福人,難生正信

可憐末世鈍根者,不解真文

注1:鈍根:又作下根、鈍機,指根機遲鈍者,即難以領會佛法真理的根器。

注2:真文:指佛菩薩所說或經典之文句。

所作不亡,因行定得未來果遇緣則受,果報皆由過去因

波羅蜜多,因圓果滿得真我阿賴耶識,去後來先做主公

注1:因圓果滿:謂因位之萬行圓備,果位之萬德充滿。《心地觀經》卷1云:「三僧祇劫度眾生,勤修八萬波羅蜜,因圓果滿成正覺,住壽凝然無去來。」

注2:玄奘《八識規矩頌》云:[阿賴耶識]「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做主公。」

三際假名,不生不滅亦無住

一期幻夢,是苦是空豈有常

注1:三際:前際,後際,中際,分別指過去,未來,現在。亦即三世。

注2:《華嚴經》卷35云:「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所謂無常、苦、不凈、不安穩、敗壞、不久住、剎那生滅,非從前際生,非向後際去,非於現在住。」

不願實修,皓首窮經多麼傻只求福報,貪心拜佛一何愚

天象地形,輪迴變化真奇妙物情人性,深奧參差不簡單

我色是空,樹影婆娑隨你踩此心自在,花枝招展任人評

心照乾坤,胎藏萬物真奇妙性含空有,緣起群萌大自然

三界唯心,甚深緣起不思議眾生同體,無盡輪迴難了知

水月鏡花,無從執捉無從得風蹤雲態,不可撮摩不可停

果受今生,莫造新殃常積德業牽來世,欲無後有要修行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何時了色空空色,色色空空萬念消

貪慾樂人,惟利是圖而有悔信因果者,制心不犯即無憂

真實行人,一片身心無滲漏娑婆迷子,萬般苦惱在貪求

注1:古德有偈云:「最上乘,要真參,急急用功勿等閑,一片身心無滲漏,管教直下透三關。」

注2:迷子:指不明事理之人。凡夫本具佛性,卻迷而不知,致流轉三界,受無量苦。

注3:佛教有偈云:「貪多業亦多,取少業亦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

波羅蜜多,超越時空無束縛閻浮提眾,輪迴生死被牽纏

短暫人生,嘆今世不思來世事無邊業海,問沒頭可盼出頭時

迷執幻身生有死無,其心怎放覺知真我隨緣不變,此意常如

注1:幻身:人身無實如幻,是名幻身。

注2:真我:意指真實之我。對外道、凡夫之妄我,而謂涅槃之我德為真我。

注3:隨緣不變:《大乘起信論》認為真如有隨緣與不變二義,即:真如一方面隨順眾緣,而生起現象世界;一方面又能保持其自身的清凈性不變。

莫言老實吃虧,善業終無苦報

務必真誠悔過,惡人才有正機

注:惡人正機:由於是惡人,因而正具有為阿彌陀佛的本願所救度的資格。據凈土教的一些說法,阿彌陀佛的本願,主要在於救度惡人。《無量壽經》雲:「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

因緣奧妙難知,痴漢從而狂妄果報絲毫不爽,慧根所以虔誠

娑婆不發出離,佛土何由成立善惡如無報應,眾生哪肯修行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見因如見果,果苦莫如地獄人

注1:涅槃岸:即彼岸,與此岸(生死岸)對說。

注2:《大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雲:「譬如有人噁心害母,害已生悔,三業雖善,是人故名地獄人也。何以故?是人定當墮地獄故。是人雖無地獄陰界諸入,猶故得名為地獄人。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見有人修行善者名見天人,修行惡者名見地獄人。何以故?定受報故。」

諸佛菩薩,非去非來,非一非異大千世界,不生不滅,不減不增

進入山門,或結勝緣,或因勝願來聞佛法,皆成善果,皆有善根(題諸山門及諸講堂)

生死輪迴,得失怨親,在家皆有天堂地獄,賢愚罪福,出世全無

注:《景德傳燈錄》卷7載智藏禪師的一則公案:師住西堂後,有一俗士問:「有天堂地獄否?」師曰:「有。」曰:「有佛法僧寶否?」師曰:「有。」更有多問,盡答言有。曰:「和尚恁么道莫錯否?」師曰:「汝曾見尊宿來耶?」曰:「某甲曾參徑山和尚來。」 師曰:「徑山向汝作么生道?」曰:「他道一切總無。」師曰:「汝有妻否?」曰:「有。」師曰:「徑山和尚有妻否?」曰:「無。」師曰:「徑山和尚道無即得。」俗士禮謝而去。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

空空者也,空即不空,空亦復空

注1:《楞嚴經》雲:「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意思是:在眼見的作用中,見到所見的事物之時,眼前所見的事物並非能見的自性;能見的自性,是遠離所見的事物和能見的功能的,因為能見的自性,不是能見的功能所能見到的。

注2:空空:空亦復空;即不執著於內外一切法為空。

注3:《寶積經》雲:「若以得空便依於空,是於佛法則為退墮。如是迦葉!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又,《中論·破行品》雲:「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塵塵剎剎,塵塵剎剎,塵塵剎剎色色空空,色色空空,色色空空

因緣聚合,緣至盡頭,各隨果報骨肉分離,肉歸泥土,魂棄骷髏

論其性、命、心、靈,當體眾生平等稽首梵、天、神、佛,立身唯我獨尊

注1:性:指本來具足之性質,事物之實體(自性)。

注2:命

1)佛教所說「命根」之意;(2)為印度耆那教之根本學說,即指靈魂。耆那教將命視為宇宙之根本原理,與「無命」一起並為構成宇宙之二大要素。

注3:靈:或稱精、精神、精識等,指人之神識或物之精。我國古代(如道教)將人之心識,稱為魂神或精魂;而依大乘佛教之意,由善惡之業,招感苦樂果報之心識,則稱阿賴耶識。

注4:稽首:以頭(額)接觸他人的足部而禮拜;這是古印度最上的敬禮。也作頂禮。

注5:梵:意譯寂靜、清靜、離欲。作為人格神(或神格)的梵,其義有二

1)為印度正統婆羅門教思想之最高原理。婆羅門教視梵為世界萬有之原理,以梵為主體,展開宇宙創造說,並由此確立梵我一如說。(2)梵天之略稱。色界諸天離欲清靜,總名梵天。

注6:天:作為人格神(或神格)的天,其義有二

1)在佛教,與天道、天界等同義。(2)我國傳統觀念指宇宙的主宰者、造物。

注7:神:超越人格的一種宗教信仰之對象。一般被視為能對物質世界施加影響,直至主宰物質世界之一定部分或全部。佛教否定神創造說(神意說),主張因緣、緣起之法為世界之根本原理。在佛教中,神只是六道中福報最大的一類眾生而已。佛教之最高者為佛,佛斷迷悟道,超越諸天、諸神而存在,被稱為超神、神中之神、天中天、天人師等。

佛眼看紅塵,靈魂肉體真純潔道心觀世界,物性人情大自然

求佛乎?求神乎?到底回頭是岸貪財也,貪色也,無非轉眼皆空

報應倘來,手裡黑錢它何管用時辰一到,眼前惡趣你哪能逃

赤貧誠可憐,憐福薄難捱今世痴富更堪嘆,嘆障深不信來生

般若等觀萬法皆空,無上中下菩提透見三時如幻,非去來今

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妙矣!明星一睹即成無上菩提

註: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即嘆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清凈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前。」

眾生入我,我入此身,此身非我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何處不一

性海圓融,遍去來今世大方廣佛心自在,如日月珠光妙凈明

佛性法身,常住湛然,遍周塵剎眾生器界,暴流不息,終付劫灰

註:暴流:又作瀑流。(1)為煩惱之別名。大水暴漲之時,可漂流人畜、房屋等,諸煩惱亦然,能使眾生於三界六道生死流轉不已,故以暴流喻之。(2)依唯識說,阿賴耶識於輪迴之際仍持續不斷,猶如暴流。

聖人悟理,非但見真,亦能了俗

痴漢迷情,不離戀色,及以貪財

注1:《妙法蓮華經玄義》卷2云:「聖人悟理,非但見真,亦能了俗。」

注2:《凈心誡觀法》云:「一切苦因果,財色為本。」

雖罪福皆空,卻易消福難受罪若根塵俱徹,則外離塵內脫根

莫爭不急,名利夢空,且隨它去但念無常,死生事大,如救頭燃

恩愛綿綿一世緣,嘆此身如寄塵寰擾擾百年夢,問何處是歸

閻浮提眾,動念舉心,無非是罪波羅蜜多,因圓果滿,成就不空

註:《地藏菩薩本願經·利益存亡品》云:「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

應憐世俗愚痴,不知骨肉烹鍋內可笑眾生顛倒,常見豬羊坐席前

奈何短暫人身,善良聰慧爪中土可嘆無邊苦海,惡劣愚頑地上塵

注:《涅槃經》雲:「為善清升,譬同爪土;為惡沉滯,喻等地塵。」《大毗婆沙論》雲:「性愚鈍者如大地土,性聰慧者如爪上土。」

為恩愛,盡拋萬貫家財,已殊非易向無常,僅換半條人命,卻更是難

笑罵由人總有因,因此由人笑罵修行在我豈無果,果然在我修行

死生其實圓融,並無世外涅槃岸迷悟本來同體,哪有夢中覺醒人

注1:《楞伽經》雲:「非於涅槃彼生死,非於生死彼涅槃。」《中論·觀涅槃品》雲:「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

注2:佛教有「同體之惑」說,謂人之根本無明,乃真如自體之迷惑。此無明與真如二者,猶如波與水之為同體,故稱同體之惑。故佛教也常說迷悟同體。

後來苦趣時長,應當行善顧身後前去輪迴路險,何必積財圖眼前

世事紛紛,待人接物時,應無執意紅塵滾滾,觸目動心者,皆有前緣

注:前緣:即前世因緣之略稱。佛教認為,人際交往,都是由過去世結下的緣分。有時特指男女之間的緣分。

望大海蒼茫,潮漲潮消,不增不減仰長天浩瀚,雲舒雲卷,即有即空

物換星移,生死死生,看時輪永轉剎塵劫海,色空空色,念法界常如

註:時輪:為古印度之計時器具。又,密教有時輪密法,又稱時輪怛特羅。其方法為觀察宇宙之結構與活動,即日月星辰之運行及其遷流變化,並控制與此對應之人體脈管、輪、氣息之遷流變化,以期達到究極合一之境界。

眾生性相空虛,輪轉如流何有我萬法因緣和合,變遷不住本無常

既有此身,則情由應有前生來世若無業體,即事理皆無後果原因

註:業體:又稱業性。指業之自體,即能招引苦樂果報之異熟因。

法身常在十方,隨緣不變本來凈佛眼遍觀三界,生死往還畢竟空

人事百年,生老死憂悲苦惱何堪忍乾坤一夢,去來今成住壞空不可留

無關善惡正邪,魔境亦菩提之道場不論賢愚利鈍,眾生皆佛果之樹根

注1:古德有雲:「魔是磨真道,真道才有魔;越磨越光亮,光亮更要磨。磨得如秋月,空中照群魔;群魔照退了,現出本來佛。」

注2:《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雲:「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智者聖人已自由,尚無酒肉腸中過凡夫俗子難清凈,應有羞慚心底留

貪念毒謀,未明善惡是非,慧資何有慢心邪見,不畏業因果報,苦受自增

奈何老病死生,此身畢竟去來隨業無論根塵心色,諸法終究內外皆空

注:根塵心色:根是認識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塵是認識對象,即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心指精神;色指物質。

欲與佛門結勝緣,到此要稱名稽首渴求來世生蓮剎,如今應發願起行(題諸佛寺)

喜色慈顏,怪臉怒容,諸佛應機顯現惡因苦果,善行福報,眾生隨業升沉

注:密宗的佛像往往是通過佛的形象、姿態、動作、特徵等寓意的形式來表達某些佛教義理(如裸體常表示脫離塵世)。因此,密宗佛像多為面目猙獰、兇惡醜陋、赤身裸體,甚至怪臉獸形。這些都是用來象徵降伏惡魔時的大無畏、大憤怒、大歡喜等。

覺時說夢夢非真,惟覺者能聽能解

醉里貪歡歡實苦,而醉人不醒不知

注:《大般若經》卷596雲:「如人夢中說夢,所見種種自性,如是所說夢境,自性都無所有。何以故?善勇猛,夢尚非有,況有夢境自性可說!」又,《成唯識論》卷7雲:「未得真覺,恆處夢中,故佛說為生死長夜。」

境似水波心似流,外境隨心心不住

身如旅舍我如客,此身非我我無歸

注1:《思益梵天所問經》雲:「一切法無住,而眾生有住,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歸處,而眾生樂于歸處,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注2:《六祖壇經》雲:「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 《思益梵天所問經》雲:「眾生身為怨賊,貪著養育以為親友。」

橫遍十方,非有非空,幻網重重無盡

豎窮三世,緣生緣滅,紅塵滾滾輪迴

注1:十方三世:十方指東、西、南、北、四維(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上、下,是就空間方面而言;三世指過去、現在、未來,是就時間方面而言。

注2:幻網:即帝網,又稱帝釋網、因陀羅網。帝釋天宮中之寶網,在一個個網結中,布滿珠玉,它們交相輝映,重重無盡,互相交涉、含攝而又不互相阻礙,形成一個無限的反映關係。

不管它假假真真,滾滾紅塵多變幻無非這空空色色,花花世界永輪迴

天上人間本太空,厭世應知天上冷地球月亮皆微粒,窮途莫忘地球圓

注:作者《七律·偶感》雲:「遙觀月亮掛天邊,忘卻地球也是圓。一悟微塵旋腳下,頓知大夢即當前。百年老病何堪忍,剎那死生殊可憐。鶴到遼東空感嘆,不如吹笛隱林泉。」

中外聖賢,過化存神,都是承擔道義

古今宗教,悲時憫俗,無非勸信來生

註:過化存神:謂聖人所到之處,人民無不被感化,而永遠受其精神影響。語出《孟子·盡心上》:「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朱熹集註:「聖人過化存神之妙,未易窺測。」

可憐末法時期,物慾喧囂,人心混濁堪嘆文明社會,世風敗壞,佛教衰微

應解三時果報,現報未臨,豈無後報可憐六道眾生,前生已昧,難信來生

注:三時果報:又作三時業、三時報。善惡行為召感未來的結果,在時間上分三種

1)順現受業;現世之業,在現世召感果報。(2)順次受業;現世之業,在下一世召感果報。(1)順後受業;現世之業,在多世以後召感果報。

感歲月蹉跎,轉眼間,晚輩已成前輩嘆時輪飛快,百年後,今人都是古人

每日穿衣吃飯,並未掛一絲、咬一粒整天爭利圖名,何妨退幾步、讓幾分

五蘊皆空業不空,生死輪迴誰忍受此身非我行由我,酸甜苦辣自承擔

註:憨山《醒世歌》云:「老病生死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擔。」

知覺見聞被色迷,塵寰擾擾百年夢悲歡離合嘆情苦,恩愛綿綿一場空

地球只是微塵,微塵里亦有三千世界生命無非幻夢,幻夢中何來八萬心行

註:八萬心行:又作八萬四千心行,謂眾生八萬四千諸垢塵勞心行差別。此能障礙八萬四千波羅蜜多陀羅尼門三摩地等。

色身易壞心難了,才脫皮毛,又生鱗角

罪性雖空報不亡,但消業障,莫造新殃(仿一剪梅詞譜聯)

注:永嘉禪師雲:「了即業障本來空,不了應須償宿債。」又,《放生儀》雲:「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骨肉分離全是苦,肉歸泥土,殘餘枯骨

由來聚合總難留,來到盡頭,各聽緣由(仿一剪梅詞譜聯)

註:《佛說八師經》云:「身爛還為土,魂魄隨因緣。」

算命燒錢,嘆痴人耗眼前財,求夢中富

棄釵沉寶,羨禪者撇身外物,得心裡輕

注1:南宋陸遊的《老學庵筆記》載:禪師法一、宗杲二人,從東都避亂渡江,各攜一笠。宗杲笠中有一枚金釵,時常拿出來細看。法一趁其不在,將金釵投入江中。宗杲起初臉色大變,經法一斥責,翻然省悟。

注2:唐朝龐蘊居士曾將家中所有財寶以一船沉入洞庭湖,而全家以編漉籬為生。

不生不滅,不減不增,碌碌人間如夢幻無始無明,無常無盡,茫茫宇宙本空虛

水清月現,水濁月亡,月本無為常自在風住幡停,風吹幡動,幡何有異只隨緣

注1:智旭《佛遺教經解》雲:「譬如月輪在天,水清影現,水濁影亡。是故佛寶常住,未嘗滅度。」

注2:《六祖壇經》載:六祖慧能「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心生境現,心滅境空,心境本來為一體

風動幡飄,風停幡住,風幡其實不相干

注:心境:內心與外境,即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在認識論的層面,二者互相獨立;在本體論的層面,二者無差別對立。即所謂「色心不二」、「色心互融」。

不生不滅,不減不增,隨緣不變真如相

非有非無,非一非異,離斷非常中道觀

注1:真如相:真如的本相;即無相之相。此中的「相」,只是虛說,非指現象之相,因真如離一切相狀。《心經》雲:「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注2: 離斷非常:遠離斷見與常見。斷見,即視一切皆為斷滅,人死後一切皆滅;常見, 即視一切皆有恆常性,認為人死之後,自我永久不滅。

注3: 中道觀:龍樹在《中論》一書所提出的不落於空與假兩個極端的理論。《中論》主張八不中道(又稱八不中觀),有偈雲:「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無量眾生,苦樂沉浮,賢愚善惡難思議大千世界,循環往複,成住壞空無始終

鏡含萬象,若有若無,你去他來常自在海納百川,不增不減,雲騰雨降永輪迴

鏡含萬象,若有若無,你去他來常自在月印千江,非一非異,濁亡清現總隨緣

世事亂麻,繞去繞來,終成死結不能解人生幻夢,或長或短,皆有窮期何必貪

頑童頑劣無知,罪業造成,亦當遭報應痴漢痴迷不悟,惡因種了,何以免輪迴

禍福賢愚,貧富壽夭,三時果報難思議悲歡離合,窮通得失,一世因緣多變遷

無我無常,無住無依,觀萬法皆從緣起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悟涅槃亦是性空

頑空斷滅,少有善根,惡意害人多麼壞世智辯聰,幾於邪見,慢心謗佛一何愚

諸佛覺圓心了了,如寤時人,說夢中事眾生迷亂意昏昏,於眼前鏡,覓項上頭

註:《楞嚴經》卷4云:「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漚生漚滅,大海湛然,本來面目認全體

雲起雲消,虛空不動,脫落身心得總持

注1:《楞嚴經》卷2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又,《楞嚴經》卷3云:「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

注2:脫落身心:又作身心脫落。謂脫卻身心之一切煩惱妄想,而入真空無我之自由妙境。

注3:總持: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

太虛恆爾,無欠無餘,雲起雲消無影響大海湛然,不增不減,漚生漚滅不相干

凡情淺薄,流俗趨時,煩惱纏綿無主見聖智淵深,背塵合覺,行為獨特有真知

無量劫久歷輪迴,眾生本性未曾改變一剎那含藏永遠,諸佛涅槃超越時間

念物力艱難,衣食住行,都是眾生血淚思法身廣大,河池泉井,無非諸佛慈悲

註:《地藏菩薩本願經》云:「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於人,悉皆度脫。」

聖智隨緣而不攀緣,即無心見想三顛倒凡情計我且常執我,則有貪瞋痴諸染污

注1:攀緣:攀取緣慮之意。指心執著於某一對象之作用。眾生之妄想緣取三界諸法,此乃一切煩惱的根源。

注2:三顛倒:眾生有三種顛倒

1)心顛倒,不能自覺自己的真心,對對象起虛妄分別;(2)見顛倒,對象本來不存在,而以對象為實有;(3)想顛倒,對對象起種種妄想執著。

覺後照空離相,則無我無人,無眾生壽者

迷時住色起心,即有神有鬼,有地獄天堂

注1:照空:即觀照實相之空理,照見五蘊皆空、萬法皆空之意。

注2:《金剛經》雲:「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又雲:「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注3:《永嘉證道歌》雲:「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日征月邁景常新,看柳綠花紅,隨時輪轉

地久天長人易老,趁風輕雲淡,作法界觀

註:法界觀:指悟入法界真理之觀法。有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等三種,又稱法界三觀。

觀三界轉眼間成住壞空,實在如一場夢嘆眾生終日里摸爬滾打,無非為幾個錢

福因不積,善果何來,勸快種福因成善果此世苦多,前生業重,應深思此世悟前生

天象寒來暑往,地形滄海桑田,亦輪迴也太陽出沒升沉,月亮陰晴圓缺,非權現乎

海面寬而小鏡能容,月影清而污池難現日光亮而盲人不見,雷聲響而聾耳無聞

無極無邊,無外無中,無欠無餘,虛空恆爾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實相本然

時空原是妙空,且不論瞬間永遠、微塵世界果報誠非虛報,卻奈何萬福易消、一苦難熬

觀葉落花飛,全體隨緣,便知萬有有無主宰悟時移世易,真空不變,可嘆眾生生死輪迴

莫說名聲容易求,論原由,皆累劫因緣積得哪來缺陷自然有,依道理,是多生習氣染成

痴則貪,貪則瞋,瞋則傷人種苦因,故知痴是苦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師匠,當以戒為師

注:古德雲:「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從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又,釋迦牟尼佛滅度前,弟子問:「爾後何以為師?」釋迦牟尼佛說:「以戒為師。」

格物本非邪,邪於世俗大言唯物,而不除我執

觀空何有過,過在冥頑滿口惡空,卻難捨境貪

注:惡空:以諸法為空,而恣意放肆,目空一切。

從十二因緣,看人間種種情形,眼界應當寬也

以三時果報,想世上般般遭遇,心中可否瞭然

注:十二因緣:又作十二緣起。原始佛教極其重要的觀念,以十二個因果條件形成一系列,解釋人生種種痛苦與煩惱的起源,這亦是佛祖釋迦牟尼覺悟的內容。具體為

1)無明;(2)行;(3)識;(4)名色;(5)六入;(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死。眾生生死流轉的因果關係是

1)無明緣行;(2)行緣識;(3)識緣名色;(4)名色緣六入;(5)六入緣觸;(6)觸緣受;(7)受緣愛;(8)愛緣取;(9)取緣有;(10)有緣生;(11)生緣老死。因此,只有滅掉無明,才能出離生死,臻於涅槃。

六道輪迴,即色即空離斷常,空色色空如夢幻三時果報,非無非有顯真實,有無無有費思量

色相無常畢竟空,一成枯骨,何辨妍媸男女相幻身有漏終歸苦,再度輪迴,安知卵化濕胎身

註:佛教認為:六道眾生,依其出生方式,可分為:卵生、化生、濕生、胎生四種。

看葉落花開,魚躍鳶飛,悟萬法圓融,佛心自在感桑田滄海,百年一瞬,念眾生平等,同體慈悲

嘆阿鼻,千生萬死亦無休,因而地藏菩薩立其誓觀閻浮,動念舉心皆有罪,所以釋迦如來說此經(題《地藏菩薩本願經》)

注1:阿鼻:又稱阿鼻地獄,意譯無間或無間地獄。八大地獄之一,是受苦無間斷的地獄,也是造極重之罪的人死後所墮落之處。

注2:閻浮:即閻浮提,本指印度,後泛指這個現實的人間世界,即娑婆世界,也即四大部洲中的南瞻部洲。

看眾生奔走,越嶺穿山,入海飛天,身外虛空滾滾

羨禪者起行,著衣吃飯,砍柴挑水,心中實相如如

註:起行:由菩提心之中,發起身、口、意三業之行。

菩提證果,有嚴凈土,有清凈身,莫言無,莫言斷滅

般若觀空,如旋火輪,如大火聚,不可住,不可取持

注1:《宗鏡錄》云:「但內守一,攀覺流動,皆從妄生。如旋火輪,輟手則息。」

注2:《大般若經》云:「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

世事亂棋度外贏,縱使時時算計,大局變遷難料定紅塵道場眼前坐,無需處處追求,真心不動即成全

想茫茫宇宙,冷冷清清,一顆藍色星球,正悠然轉動看滾滾紅塵,熙熙攘攘,多少黑心事件,在不斷發生

生老死憂悲苦惱,緣自痴心,有痴心即有守求取受殺盜淫妄語犯遮,由於惡見,無惡見則無諍訟貪瞋

注1:犯遮:在此指犯不飲酒戒。在五戒中,殺、盜、淫、妄語為性戒,不飲酒為遮戒。

注2:惡見:又作不正見。指邪惡之見解,亦即違背佛教真理之見解。

看出台還出局,知大夢亦真,業果不虛,我自安於本分任花落又花開,悟紅塵無盡,眾生平等,人緣豈在他求

眾生皆演員,角色前緣定,無我無常,賢愚貴賤乃權現萬物具空性,由來大體同,不增不減,修短盛衰本自然

觀蟲出水中,不出火中,死時則死,生時則生,即知緣起思果非樹內,亦非樹外,來無所來,去無所去,而悟性空(題緣起性空)

失此人身,如礪石沉潭,秤錘落井,朗朗乾坤,須何時再見造諸罪業,縱神通入海,仙術隱空,冥冥報應,亦在劫難逃

注1:古德雲:「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注2:《增一阿含經》謂:有四仙人,各以神通天眼,見知各自將受惡報,企圖以神通力逃避。於是分別上天入地,隱山藏海,結果仍然擺脫不了業報。《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有偈雲:「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業。」

溪聲山色,處處含藏玄義:宛然一葉一如來,一花一世界

暮鼓晨鐘,時時演布法音:所謂三車三解脫,三學三菩提(題山門)

注1:山門:寺院的門,又稱三門。因通常以寺院喻法空涅槃,以其門喻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或喻智慧門、慈悲門、方便門。即使寺院只有一門,有時亦稱三門。

注2:《華嚴經》雲:「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蘇東坡有詩偈雲:「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注3:三車:又稱三乘,即羊車、鹿車、牛車,喻聲聞、緣覺、菩薩三乘。

注4:三解脫:又稱三空,三解脫門的略稱。指空、無相、無願(或稱無作)三者。

注5:三學:即戒學、定學、慧學。

注7:三菩提

1)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略稱,意為無上覺悟。(2)就菩提的主客體用關係而言, 可分為真性菩提(或稱無上菩提)、實智菩提(或稱清凈菩提)、方便菩提(或稱究竟菩提)三種。(3)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與諸佛菩提。

看天下窮途之輩,幾個曾經惜福?但報應來時,方知有苦問世間得志諸君,誰人願意修行?待光陰去矣,徒嘆無常

一期終結,神識遷移,業行隨矣,以此因緣,不無受者亦非有四大分離,根身壞滅,器界共之,論其自性,雖有再生還是無

若不解其毛孔收剎海、芥子納須彌,微塵映世界、瞬間含永遠可推思這小苗變參天、方寸藏萬卷,一念遍虛空、午夢歷千年

注1:「毛孔收剎海」、「芥子納須彌」皆為佛典中常見之譬喻;「微塵映世界、瞬間含永遠」是《華嚴經》中所闡明的思想。

注2:唐代李渤曾以「一粒芥子怎麼容納得了須彌山」向智常禪師請教,智常以「方寸藏萬卷」之喻反問道:「人言博士學覽萬卷書籍,但你萬卷書放在何處?」又,當今科技的發展已從物理意義上體現了「方寸藏萬卷」。如,一塊小小的電腦硬碟、光碟,所儲存的信息數量可達天文數量。

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觀一切眾生,輪迴不盡無邊光,無邊色,無邊體,無邊相,無邊身,仰十方諸佛,示現無窮

念物力艱難,工巧發明不簡單,於受用千般,千千莫作輕鬆想思佛身廣大,神通變現甚奇妙,對日常一切,一一須存恭敬心

縱經過去恆沙時劫,又入將來無盡輪迴,而眾生真性,如如不動普照十方一切世間,遍彌內外任何處所,嘆諸佛妙光,實實難思

注1:真性:不妄不變之真實本性。乃吾人本具之心體。佛教主張吾人所具之真性與佛菩薩之真性本無二致。

注2:《無量壽經》謂阿彌陀佛之光明,能照破人、法諸障,無論山河雲霧等外障,貪瞋痴慢等內障,皆不能障蔽,故稱無礙光。由此,阿彌陀佛又稱無礙光佛。又,《佛說阿彌陀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又,凈空《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云:「佛光所及,垣壁俱徹,內外四方,恆與佛對。」

悟眾生平等,本來無我,一切無常,任憑風水輪流,但得慧心如止水觀諸法紛然,現在難留,塵勞難盡,隨順時空變幻,應知妙色即真空

問業輪滾滾,恩愛別離,曾有幾多悲淚流?可憐你老來病也,五陰還盛嘆苦海茫茫,怨憎聚會,又將不少孽緣結!怎奈他生者死時,一氣難求

(題「八苦」)

註:八苦:即生、老、病、死、恩愛別、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

濁浪滔滔水土流,人間煙火稠;荒漠蒼穹須補救,不知顛倒實違天道久青山隱隱漁樵少,世外桃源渺;紅燈綠酒太喧囂,無可奈何已去聖時遙

(仿虞美人詞譜聯)

六道輪迴,分明在眼前,看賢愚利鈍妍媸清濁懸殊,豈非道道包含六道三生因果,不僅於身後,感禍福窮通夭壽悲歡難料,也是生生顯現三生

佛經稱四大皆空,可以清心寡欲;惡人說四大皆空,便常常趨向顛狂聲色學術謂十方唯物,並非背理乖情;痴漢言十方唯物,則每每落於追逐利名

注:四大:指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大即是元素之意。堅性為地,濕性為水,熱性為火,流動性為風。由於世界萬物與生命存在皆由四大和合而成,皆為妄相而無實體,四大之本質亦為空假,故稱四大皆空。

報應未臨,終日里為錢財顛倒,只顧貪貪貪,貪得多乎?問三生因果有誰信無常奄至,剎時間與眷屬分離,不由悔悔悔,悔之晚矣!嘆一縷靈魂隨業牽

求名求利,忙忙碌碌愁無盡,一輩子心思,算來算去徒勞,嘆花花世界,魂迷太久缺德缺能,苟苟營營混不休,幾十年光景,糊裡糊塗虛度,哀草草人生,夢醒何時

天象輪迴寒暑推,地形變化滄桑替,空空色色總難留,彈指一揮,問塵緣幻夢有誰醒物情深奧賢明少,人性參差頑劣多,苟苟營營都混過,登台出局,嘆世事亂棋由此來

在位做官,須講三分公理,因果莫推後世,世事總無常,有來路,豈無去路?得意時,還要留三分退路待人接物,應留一點真情,是非勿論前緣,緣由難說盡,將此心,略比彼心!用權處,也該講一點良心

三時果報,紅塵遭遇嘆升沉,半假半真,或憂或喜,眨眼功勞盡棄!究所以然,終歸業力追來、心行造就十二因緣,生死輪迴常變幻,如痴如夢,忽鬼忽人,轉身面目全非!論玄機者,實乃無明發動、賴耶形成

注:賴耶:阿賴耶識的略稱。阿賴耶識,意譯為藏識,唯識學所說八識中之第八識。此識的活動貫穿於眾生生死流轉的全過程。唯識學以阿賴耶識為心王、心體,為萬法所依之體。

難得塵緣一百年,醉夢酣兮!看這些芸芸之輩,滾打摸爬,到頭來,枉費了一生心力,人去樓空,成功也是一抔土長嗟歷史幾千載,風流逝矣!想當初袞袞諸公,縱橫馳騁,撒手後,徒留下幾片山陵,時移世異,遺迹無非幾塊磚

不生不死,不死不生,生必然死,死必然生,生前有死,死後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死生,死生生死,於生死輪迴,虛生浪死,難得了生脫死,愁愁愁,死生亦大矣見色見空,見空見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外無空,空中無色,色色空空,空空色色,色空空色,空色色空,悟色空平等,體色入空,原來性色真空,妙妙妙,空色豈殊哉

註:《楞嚴經》卷3云:「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凈本然,周遍法界。」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 無常即苦 這四個字?
因為眾生是我的父母, 而對他們生慈悲心. 這樣生出慈悲心的理由是不是有漏洞啊?
打坐的時候念阿彌陀佛,一段時間後聽見一群男女聲一起念誦阿彌陀佛,請問這是怎麼回事?
《趙州錄》—庭前柏樹子
怎樣正確理解「緣起」?

TAG:佛教 | 對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