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客:發幽探微――青年篆刻家擬古創作述評

…………………………………………………………

國內統一刊號CN41-1206/J

主編:譚振飛

副主編:王客 龍友

原載《東方藝術-書法》2017.12下半月

獨家授權發布

朱痕

李從眾、楊林、慎一、張彪

陳浩、劉佃坤、周松林、王國剛

李從眾

日轉千階

(附邊款)

楊林

張旭東印

楊林

末技游食之民

慎一

共贏

發幽探微

――青年篆刻家擬古創作述評

王客

古意,不是指向一種時間概念上的老派、舊氣,或是一種風格的固化,更像是一種穿梭於歷史時空的共同審美心理的積澱、厚度,愈久愈能散發動人心弦的深邃光芒。而對之的認識和闡發也始終是一種發展變化著的狀態,可以說古意就如我們口中所說的傳統,它並不是指向一種程式,一種風格,而是隨著時代不斷生長的活性基因,與人性中一以貫之的情感表達、圖式敏感保持著一種共振共生,故能歷久彌新。顯然,這種跨越千百年的審美認同與積澱往往成為各個時代藝術家孕育自我的母體,得以入古出新。對古意的頻頻回望,既能保證對傳統優秀基因的繼承,大道不墮,又能為塑造自我獲得強大的內在動力。

我國歷史悠久,文明綿長,地上地下各種形態的古代文字遺存數量巨大。這些文物的挖掘,不但是歷史研究的重要素材,也對書法篆刻發展前進產生巨大影響,一再改變人們的藝術視野、審美指向和圖像直覺,同時,也不斷修正改變藝術創作中的具體技法。上世紀初以來,金石簡帛文字大量出土,悄悄改變了篆刻藝術的形態,比起明清以來的文人篆刻以書入印的相對單一,取法與表現方式有了明顯的改變,以吳昌碩、來楚生尤為典型。八十年代以來,篆刻家藝術視野的開闊和手法的多樣性更是前所未有,迎來了篆刻藝術凋敝數十年後的再次繁榮。南北印壇風起雲湧,思潮紛紜、人物眾多,入印文字類型較之以前得到極大的拓寬,一些因其粗率放逸而不登大雅之堂的刑徒刻畫、陶磚銘文,都在篆刻藝術上點石成金,煥發異樣的藝術生命。如此種種,使得篆刻創作中刀法的內涵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也更具獨立的價值。

而這一時期篆刻領域開疆闢土的情形,直接促成了大寫意印風的形成,並幾乎成為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篆刻流派,也幾乎裹挾了最大多數的藝術批評論調和青年篆刻人才匆忙進入這一情境。今天,當回望和檢驗這三十年間聲勢浩大的洪流,我們也還是隱約能感受到這種注重放逸、強調形式、突出刀感的印風其來之基礎的危機。在匆忙表達的暢快之中,古意深沉不斷被稀釋,一些借寫意之名掩蓋技法不周的作品,更顯空洞荒率。所以,基於一種反思的立場,回望與追尋篆刻傳統中的古意,就有了其現實意義。

今日印壇,湧現了更多在擬古上有獨特領悟的青年印人,因其人數不少,風格明確,可以看成一股新的力量,或許可以當作一種現象,得到該有的重視。總體來講他們的擬古更為自覺而徹底,形神兼得。這一類作品看似不帶明顯的個人風格,但因其深刻富古意、活脫有生機,反而顯得精神燦爛。較之當下一些於經典淺嘗輒止而匆忙投身某類風格窠臼的印人作品,反而多了一些真摯和熱度,一洗觀者俗眼。

近年來,古代印章的相關書籍出版數量之巨可謂空前。青年印人面對的是比前輩更為豐富的圖像資源:一、之前不太受重視的領域不斷被挖掘,如唐宋官印樣式和元代押印。二、熟悉的領域如先秦、秦漢印風,能見到更多的佳構妙制。三、書籍出版方式有了改變,新近出版的古代印章書籍,幾乎是全方位展示了圖章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對實物印面的充分展現、局部放大,使印人能夠更好理解刻鑿的本像,青年印人的擬古也更為容易,因此,我們也驚奇的看到青年印人的刻鑿技法耳目一新,卻又如此貼近經典。此外,當下全國範圍內高等院校書法篆刻教育興盛,為青年一代印人的成長提供了沃土,事實上當下活躍的青年印人也大部分來自高校,體現了不同於傳統師徒門生類型的傳承,更少一些師門風格的局限,能直接面對經典,猶如推開一座門,投身一片廣袤的山林,得以自由生長。

這一類擬古印章取法對象大抵包括了先秦古璽、秦漢印式、唐宋官印、明清文人樣式。從具體線質到文字安排,甚至印面氣息,殘損意味,都能準確傳達出所擬時代風格的整體面貌,甚至在技法上各有所長,又不溢於風格之外,善於用刀而不以逞刀為能,點到為止。總體能表現刻的意味,少些「做」的成分。當然,這種對古意的深刻把握,並不是簡單的模仿,與古為徒並不是與古為奴,這些青年印人於古意中偶然做些自家意味,也能見崢嶸氣象,傳統與當下水乳交融,不離大道。

以平均三十歲的年齡來看這一代印人,這一時期的擬古現象,在以後將意義非凡。或許他們能預示著一種新的趨勢,風帆正揚,未來可期。

創作手記

張彪 楊林 陳浩 劉佃坤 周松林 王國剛

張彪

萬物靜觀皆自得

張彪

張彪之印

關於篆刻創作,以往我的認識是,刻朱文要比刻白文難,而現在正好相反,認為刻白文要比刻朱文難。之所以有這樣的前後差異,我私下總結,以往認為朱文難刻,是站在技巧、操作的繁瑣程度上去考慮,保留文字線條,挖掉多餘的空白,如此看來,朱文確實比白文難;而現在之所以抱有與以往相反的觀點,那應是所持的立場變了,想把白文印刻好,而不是刻完。刻白文印,只需將文字線條刻掉即可基本完成,但這簡單的操作,僅僅是刻白文印的一個極為細小的環節,我如果想要刻好白文印,就必須考慮到線條之外的空白,那個空白怎麼處理?虛實、深淺、厚薄、斷連等等,都需要考慮,也許有人會問,朱文也有空白,為何單單認為白文難呢?古人講「實處易,虛處難」,白文是將線條文字刻掉,相對於朱文的線條,那就是「虛」,同時又要考慮把落到實處的白文印中的空白進行「虛」的處理,也就是對其空白進行「虛」與「實」的轉化,這是最難的。「虛處難」,這也是進入到文人篆刻後,篆刻家的朱文印最先成熟而白文印成熟相對晚的原因之一。

——張彪

楊林

依山看雲吟詩

嘗憶學技之初,高二啟蒙,幸遇劉傑師,人事皆囑余通情練達,為藝須有八風不動之定靜心,博學多識,古人之道今人之法為己所用,語重心長,歷歷在心。輾轉六載,學業修畢,已為他人之師,忙忙碌碌,朝九晚六,唯篆刻未嘗稍餒。休憩之餘,常欣然為之,樂以忘憂……宜盧姜軼師常言,學印須法秦漢,貴有古意……沈野《印談》說:「印章興廢,絕類於詩。秦以前無論,蓋莫盛於漢、晉。漢、晉之印,古拙飛動,奇正相生。」近始悟之深意,潛心功課,更刀耕不綴,亦喜兄弟左右,於技於藝皆不倦提點。前途漫漫,道阻且長,不失初心,虛心,潛心,專心,精心,熱心,為之不懈重讀,不懈探索。數語以譬,方家指正。

——楊林

陳浩

打起鼓來唱起歌

陳浩

半斤八兩

接觸篆刻已經有些年了,不過以前多是出於一種愛好,偶爾臨摹一些古人的印章,也時不時找一些內容按照自己的想法刻出來,只是隨便玩玩。真正對篆刻有系統的了解其實是在最近三年的時間,通過對書籍的閱讀,對實物的觀察,漸漸釐清了印章的發展脈絡,也對印章的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對楷書印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期間有幸認識了張羽翔先生,聽了他對書法的講解和分析,發現許多道理運用在篆刻里也是相通的。於是自己就開始嘗試著作一些練習,做各種分析和組合,很好玩很有趣,逐步對字法的布置、章法的安排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後來又參加了陳靖先生、魯大東先生的一次篆刻培訓,接觸到毛筆轉換成刀在石頭上表現的技法,對刀法的表現開始不同於以往的簡單粗率,從中體會到很多內在的道理,刻起印來也更加暢快!趙之謙曾說:「古人有筆又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可見篆刻中對筆意的表達是非常重要的。

楷書印是我最近一直在實踐的一個方向,一開始單純模仿一些宋元押印,不過刻久了也乏味,本著「始於臨摹,終於變化」的主旨,後來又汲取了磚文文字、刑徒磚文字、摩崖石刻文字,甚至宋體字、牆體廣告等等,只要覺得有趣、覺得可以入印,都曾經將它們移到石頭上來。雖不像古人對「印外求印」做的那般有學術性,但是自己卻在裡面玩的很開心。丁敬說:「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其實我們對很對東西都是不必泥於其中的。覺得只要在古人原有的遊戲規則裡面,多一些嘗試,多一些拓展也未嘗不可,甚至偶爾做的出格一點也沒什麼大不了,畢竟這也不是什麼違法犯罪的事。現在腦子裡還有一堆稀奇古怪的想法,正打算把它們都刻出來,總之理想國裡面我是把刻印當成收拾自己的書房一樣,自己的空間安置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後自娛自悅,而後還能取悅別人,想想也是挺爽!

——陳浩

劉佃坤

山高益豪氣

劉佃坤

通禾

擬古類作品中多有舊瓶裝新酒的感覺,舊的即是古意,新的是自己的思考與嘗試。經典古璽印的時代代表性與陶文民間性的古媚讓人著迷,那種幽玄、渾穆的質樸既表現在其內在的質感意味上又在章法秩序上。我在古璽印創作中堅持在不破壞古璽印形式與文字規範化的同時尋求最大的突破,嘗試大膽又節制,是在不破壞傳統古璽印章基本形式的前提下,去尋找個人最大的表達與創造空間。有擬小壐印也有擬同時期抑壓陶文的形式的作品。小璽類作品極力避開「討巧」之嫌,章法上也在其整體的秩序中避開設計感,既強調書寫同樣尋求線的刀感。二是以古璽印形式結合抑壓陶文類的創作,此類多是印章稍大取陶文之質樸避開金屬璽印的規範;刀法上不喜以流派印「嫁接」之風,故用刀是進最大限度的豐富,沖切劈削皆有。有尋金屬質感的古銹斑駁,也有陶土刻畫的原始感。刀法作為手段輔助創作的同時盡最大的豐富。這應是在尋求個人語言的道路上左右嘗試吧。

——劉佃坤

周松林

簡留

周松林

濯纓

周松林

點贊

「擬古」這個詞,在當代主張創新的藝術語境中,顯得有些尷尬,因為它往往被視為「保守」、「重複」乃至「無意義」。我曾論《文人篆刻藝術的擬古思想》,梳理當代印學研究者以當代藝術的創新視角論述文人流派篆刻出現的問題,尤其大行其道的「風格創新」的敘事獨攬印學研究即批評的大潮,而文人篆刻家刻完印章在邊款上留下「摹」、「擬」、「仿」某某某這樣的鐫刻於石的文字竟被無視,他們還認為流派家是「復古」為了「創新」。風格創新論的敘事也不過百年的歷史,用於印學研究,也不過半個世紀,而印學幾百年的歷史,其可能的面向,本應更加豐盛,如果僅在一個流行論說里延承,實在可惜。即然已經意識到文人流派篆刻以「擬古」的方式「創作」,我就有意地將「擬古」作為一種課題來做,來體驗文人流派篆刻的審美取向。這個課題時間或長或短,沒有預定。至於摹擬秦漢還是流派,也不做預定,也就是說,還是有一個前提,即根據我自己的喜好去刻一些東西。我沒有把這樣的實踐視為一種「創作」,也沒有將這樣的「創作」視為一種「風格」追求。選擇秦印,沒有所謂的個人喜好,如果我選擇摹擬吳讓之,我也會盡全力這樣做——下面即以直接的實踐作品展開分析,來談一談作品裡面具體的目的及想法。

「和為貴」。想表達的就是紅白對比,「為」、「貴」二字的筆畫密集,使筆畫之間的留紅細小,在視覺上即剩下紅白。

「乘肥馬」。我一直喜歡一排排筆畫形成的密集感,秦印裡面有很多,但是和文人流派篆刻那種不同的是,這種具有金屬感的密集好像有些生硬,不像文人篆刻那樣,有目的地區區分筆畫,避免雷同,我恰恰不太在意它們是否雷同,甚至有意將它們做成一樣(實際上不可能,因為每一刀再怎麼弄都是有別的,我不願追求表現性的目的)。像「乘」和「馬」上半部分形成的排線,他們屬於同一類東西(人天生就有分類能力,尤其視覺歸類)。

「委曲」。今年市面上流行高清圖版的印刷印譜,由於高清及放大圖像的作用,印章鑿刻的刀法及印拓放大,印文筆畫的金屬感,也被放出。這方印章,我是立刀直刻,追求金屬感,但是要知道,我們刻得畢竟是石頭,再怎麼模仿,也不會像金屬那樣,所以筆畫中,我故意留出一些為刻掉的「紅塊」,比如「曲」之下面的橫畫中、左面邊框中、「委」上面的邊框中。

「簡跡」。我平時刻印的狀態即是這種。要用的文字在紙本上稍稍畫出即可,不太過重設計(當然不是說不重要),而後直接刻出。刻的時候,本想著中堅的界欄刻在中間,但是偏右了,於是就隨界欄將就兩邊的文字。也就是說兩邊的空間並不是我有意安排好的,文字只是隨形附勢而已。

——周松林

王國剛

敬事

王國剛

長相思

王國剛

從頭越

(附實物圖)

秦印這幾年突然時興了,體現在私人收藏、篆刻創作、專題展覽、印譜刊行諸多方面。這個現象似乎來的稍晚了點兒,因為我們以前整天念叨的「印宗秦漢」在實踐過程中往往只是「印宗漢」,這個現象的出現並不是因為秦滅亡的太快、是我們的印學觀有問題。

我們所謂的「秦」往往指秦始皇統一六國到秦滅亡之間這15年、而廣義的「秦」或者說「戰國秦」還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我們所說的秦印、也應該是在這個大的時間範疇里,只有這個時間跨度我們才能清晰明了「印總秦漢」的源流。

秦石鼓文是大篆朝小篆過度時期的典型代表,其精華在於弧線的剛健氣質,與其相類的還有秦公大墓石磬文字、秦公簋及秦守丘刻石等。秦系文字的美往往要靠宋元明清流派篆書的對比才能體現,雅正與妖嬈,霄壤之別。

後人的篆刻創作基本都是石頭,而用石頭模擬銅質的「卷邊」和行刀的「遲澀」往往不能盡興,我近年多以銅坯為體,直接馳刀鑿刻,反倒能得秦印的不少機趣,此或是坡翁所謂的無意於佳乃佳吧!

印有界格,因其字型演變尚不能就於規矩的方形里,秦印之半通及田字格是其一大特徵,今人學秦印往往以此為「法寶」,殊不知賴於界格則必死於界格,蓋因所謂「篆刻」實則是「刻篆」也,今人若想於秦印有所創穫,必須棄界格而習秦篆也!

——王國剛

李從眾

十年長夢采華芝

李從眾

五祥俱臻

李從眾

佛造像

李從眾 1994年11月生於北京通州,書法篆刻愛好者,好好書舍成員。

楊林

此中有真意

(附邊款)

楊林

心遠地自偏

楊林

公車司馬令印

楊林

悠然見南山

楊林 河南新蔡人,1993年10月生。 2017年6月畢業於廣西藝術學院,現擔任秦漢衚衕國學館廣州金海灣分館書法老師。

慎一

蕩寇有先登

慎一

騎驢吟灞上

慎一

逃秦遠歸晉

慎一(蔡國華),1993年12月生於甘肅武威,畢業於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張彪

連城之璽

張彪

篤齋吳光新印

張彪

永受嘉福

張彪 山東章丘人,1990年3月生;中國藝術研究院在讀碩士研究生,導師楊濤先生。《東方藝術·書法》執行編輯。

陳浩

觀自在菩薩

陳浩

管領湖山屬印人

陳浩

飲之太和

陳浩,山東濟寧人,1989年生,自署大擴齋。

劉佃坤

長相思

劉佃坤

古人食稻而祭先穡

(附邊款)

劉佃坤

丙申桐月初三日吾女降

劉佃坤,山東莒南人,現居濟南。1985年3月生。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

周松林

汀陽

周松林

駕五車

周松林

吳式夫印章

周松林

蓮池之印

周松林

涉事

周松林

委曲

周松林

癸亥降

周松林

長相思

周松林,山東金鄉人,1983年生。《詩書畫》雜誌編輯。

王國剛

八千里齋

王國剛

歡喜

王國剛

思言敬事

王國剛,內蒙古林西縣人,現居河北保定,1979年1月生。職業印人。

關注梅崗

聯繫主編

推介傳統經典之作、當代名家新作

特別關注新銳藝術家

策展 編輯 設計 出版 印刷


推薦閱讀:

古意·新韻——談金文書法創作
清後期女性文學創作題材與《紅樓夢》的影響
傅抱石《雨花台頌》及其創作背景
為你而戰(劇本大綱+初步架構_SF未來)
莫言:民間生活是所有藝術創作的原料庫

TAG:創作 | 青年 | 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