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海雲繼夢和上法師《根本佛母——准提密法》

序編:一九九九年初,講於大華嚴寺嘉義道場

一 、修法的前行與基礎儀軌:念佛、參禪打坐、持咒都是修行,修法本身有特別的儀軌。所謂總持法,是懂得法界的狀況,就能夠跟整個法界相應。你肚子餓了會找東西吃,累了會打呵欠,這很清楚嘛!狗病了,自己也會找葯吃。這些,都是生命中很自然的現象。

我們必須跟整個法界相應,而生命本來就會相應的,不需要再用什麼方法,只因為知識發展,學了很多沒必要的東西,所以跟整個法界相應不來,於是產生迷失感,有所失落。

「怎麼辦?我迷失了,怎麼回去?」這時候你開始請教人,找你所熟悉的,看看有沒有一條路可以回歸生命的故鄉。在此情況下,我們才幡然憬悟要修法。

修法之路各色各樣,就像迷路了得找路回家一樣,然而每個人所找的回鄉路卻不盡相同,有人迷失于山嶺,有人迷失於水涯,如此又怎可能走同一條歸鄉路呢?

有勇氣的人自有一番選擇,懦弱的人也有自救的辦法。不少人都有問路的經驗,人家告訴你一個梗概,你說知道了,於是便自己上路。有的人乾脆要求指路著帶領他走。

要別人帶領是一種方法,自己摸索又是另一種方法,或許你以為不需要人家帶好像比較高明,其實這跟高明與否無關,這是個人的習氣和性向使然。學佛、修法的情況亦然,從念佛、參禪、打坐到修密法都有人做,而各種修法都有其本身的目標。

按密法的專業,名堂甚多,好比參禪裡面的名堂也不少。參禪並不簡單,並非兩條腿摺疊起來就好。昨天才有位同修問:「禪宗修法有所謂賓主的問題,究竟是主奪賓抑或賓奪主?」賓主問題乃禪宗思想流派之一,也是一種法門。各位現在修的准提法,則是密法流傳過程中的一種法門。

就密法的立場來看,密法有一定的儀軌。雖然很多人持咒,但他所修並非真正密法,真按密法來修的話,得先建立絕對的信心,此乃密法的基礎:一、對上師有沒有絕對的信心?二、對道場有沒有絕對的信心?三、對這個法門有沒有絕對的信心?

要把上師和每一位同修都看成准提菩薩,具備那份尊敬、恭敬的心,修行才得見效果。假如像在廟裡拜拜一樣,香一點,自言自語了半天才想到趕緊把香插下去,這樣子絕對不夠正心找狻P薹ㄈ艘獙ψ約賀撠煟縋罘鴰虺種洌瑹o論念一萬遍或一千遍,結果都屬於自己的,佛菩薩不會來跟你計較。路邊那麼多人,什麼也沒念,日子不也過得很好,菩薩怎會特地找你算賬?可是要知道,對法的恭敬,關係到你生命本身的殊勝與莊嚴。

我們有時候會感覺:「啊!好幸福喔!」有沒有這種經驗?誰與你分享這幸福感?「我家實在好幸福,下輩子還要再來!」有些人則是唉聲嘆氣:「真是頭殼壞掉,早知道不結婚了!」

我經常提醒同修們:「到底有沒有在學佛?」

「當然有!到華嚴來的,哪一個不是很認真在學佛!」

「既然如此,幹嘛還學什麼插花、氣功等等東西。」

大家多半回答:「有什麼關係?」

了生死這件事是沒辦法有旁驃A雜或為之間斷的,否則表示你的佛法已經完成,然而你真的了生死、出三界了嗎?夫妻兩人既然很幸福,為何還在外面拈花惹草、亂交朋友?若真正對佛法死心塌地,肯定「此為世間之最」的話,你就不會心有旁蛄恕W插花的人來學佛以後,一發覺生命的美顯現出來,便可讓生命之美流露在插花上,而非循著插花去找尋生命之美。生命的健康透過學佛去體驗出來啊!學氣功也一樣,如果只是為了健康,那麼佛法的精神與生命感便消失殆盡了。

應該把法、上師、道場以及修法的同修都視為最殊勝,法才會修得好,一切才真的會變得殊勝。否則修學當中老是認為別人「兩光兩光(台語,胡塗不靈光之意)」,法一定修不成。所以進到佛門來,必得有一份尊榮感,能修學這個法,要覺得十分崇高神聖。

要讓家人、孩子感受到來此學佛與修法的殊勝,而非一開始就見不得人,好像不夠光彩似的,這樣的話還修什麼?所以心境必須先調整好,以正確的心態來修學佛法,凡此都必須先建立,有此基礎之後,再來決定修什麼樣的法。

一輩子主修的法,選一個就好,其他的法則屬加行,亦即輔助性質。如以准提法為主修,就得專註一意的修,修得差不多了,再來考慮其他,如財寶法等等一堆都可修,可是都得排在後面。你現在修准提法,就要把准提放在最優先的位置。

就像上班做生意,以事業、工作為優先,做完了,有空才去看電影,你不能反客為主,否則即是顛倒。例如你主修准提,但某一天剛好碰上地藏王菩薩的生日,所以修法之餘,再把《地藏經》看一遍,這便是加行。

平日早上起床打點好一切之後,開始修法,要修到通達沒那麼容易,眼前只是按照儀軌來修,其中尚有眾多微妙處需要上師提點。修密者必須與上師相應,上師、本師、本尊一體。假如尚未依止上師,那便是三腳鼎欠一腳,會立足不穩。蓋因法乃透過上師傳承,必須本尊、上師、本師結為一體,鼎足而立,方為穩固。

我們至少應該要先了解應具足什麼,才開始修法,這是一種基礎。基礎修好後才告訴你如何用心、超越,那才可能成就。事實上,日常生活中很多俗事罣礙,想要一下子超越也頗有困難。不論如何,當前面這些因緣條件都具足之後,我們才開始來修准提法。

誰是准提佛母、准提菩薩?准提究竟為何?

准提是印度話,意為「清凈」,此指「自性清凈」,修准提法就是要讓我們的自性清凈心現前。這個咒語很特殊,與《心經》的「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娑婆訶」差不多,為何一直叫「揭諦」?就是提醒、催促我們趕緊成就般若智慧。

印度文「折隸主隸 准提」三個連在一起,表示「清凈 清凈清凈」,意即讓自性清凈心趕緊現前。自性清凈就是毫無雜質。身為凡夫,我們具有眾多雜質、污染與煩惱,正因為這些雜染和煩惱,這個法反而容易與人相應。准提法本就是要令人清凈,一旦開始洗滌而趨向清凈時,污染便逐漸脫落,修法者會很快與之相應。

准提法所求是自性清凈心現前,這不只了生死、出三界,甚至還能與整個法界相融合一,這才是它尊貴之處。不管求財求子求官位,或求事業亨通、身體健康,很快都能相應。但很多人也因此勾留停滯,以為準提法就是求這些。雖然修學過程中,此法確實能滿足種種世間願望,但其真正目標則是無量莊嚴,非常不可思議的殊勝,絕對不要以為能求得兩個兒子就好,那實在沒什麼價值。

一百克拉鑽石可以發揮什麼作用?可以換一棟房子耶!如果你把一百克拉的鑽石拿到任何一家餐廳說:「這顆鑽石給你,讓我一輩子在這裡免費吃飯!」我想每個老闆都同意,但如果只換一碗切仔面就未免太可惜了,也表示你好不識貨。准提法就如這顆大鑽石,極其殊勝,通常我們都念「南無七俱胝佛母准提王菩薩」,准提是清凈,是一切法修到最終的根本。

很多人幾乎都在盲修瞎練,但是讓自性清凈心顯露出來,才是最終的總關鍵。准提法可以達到這個目的。而自性清凈顯現之前需要具備什麼呢?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是佛母,所謂佛母,乃十方三世一切佛的母親;文殊菩薩即代表般若智慧,所以說他是七佛之師,是佛母。般若智慧從哪裡來?從七菩提分來。「七俱胝」的「七」乃指七菩提分,「俱胝」就是很多的意思,「七俱胝」的俱胝表示好幾億萬,亦即有很多很多的七菩提分,如此方能具足般若智慧,讓自性清凈心顯露出來。「七俱胝佛母准提王菩薩」這個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共修的,換言之,修這個法就等於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起共修,而就眾生的本來面目來看,在坐的同修全都是佛。

這裡面包含三位菩薩,首先,「佛母」指文殊菩薩,然後「七俱胝」則告訴我們法的一致性,因為人人皆可如此修,猶如觀世音菩薩那般自在,具足無數的七菩提分,故第二位指的是觀自在菩薩。再來,代表自性清凈的「准提」,此即等同於普賢菩薩。因此,念「七俱胝佛母准提王菩薩」時,以上三位菩薩全都同在,所以說這其實是非常殊勝的華嚴密法。三尊菩薩,以觀自在菩薩代表佛,加上普賢、文殊,這不就是華嚴三聖?談到五十三參時,我們特別提到觀自在菩薩的綜合性作用,原因就在這裡。

如果自己在家裡修,沒人為你開導,你感受得到此種殊勝嗎?有一回,某位同修送我一條圍巾,我因為怕脖子癢,所以並未圍起來。後來這名同修告訴我:「這是西藏高山的氂牛毛所製成的,很暖和,又不會癢。」經他這麼一介紹,我也不覺得他會癢了。這就是經人開導的差別。

同樣的,修行乏人指導的話,不管黑白全都拜,從孔子、保生大帝拜到萬應公,根本不分青紅皂白。學佛之後就不同了,開始有人開導你,告訴你哪些是天上的神,哪些是鬼廟,此外又有什麼佛、菩薩等等。觀音亭、觀音庵、觀音廟等都供奉菩薩;大雄寶殿是拜佛的,藥師殿在東方,三聖殿在西方。如此就清楚自己在拜什麼,點香上香等作用或意義也多少了解,不像從前那般迷糊了。所以,學佛一定要有人開導,此乃基本意義。

修法過程中必須注意一點一滴怎麼來的,分辨其中諸多不同。當了解准提王菩薩後,曉得這些法何等殊勝,那麼在修法上首先得注意的是,一再地稱讚,稱讚如來,這是修法的第一要領。

假如你手拿一串念珠,我告訴你那是石頭或塑料做的,你可能就隨便念;若說是翡翠或千年琥珀,你念的感覺便幡然不同了。為什麼有此差異呢?蓋因用心不同!既然知道准提法的殊勝,你是否會好好稱讚一番?不懂得稱讚,實乃人性的自然狀態,表示對法的殊勝尚無認識。而法本里有很多稱讚語,剛開始學,我們不曉得如何稱讚,那就按法本偈贊語來稱頌,這是第一階段。

到了第二階段,你開始稱讚自己的感受,就像小孩子到學校讀書,老師說要孝順父母,雖然小孩子尚不懂孝順的真正意義,回家只會用嘴巴講,慢慢過了一段時間,他逐漸了解何謂孝順,買東西吃的時候,會先拿一半分給媽媽,這就是孝順的狀況現前了,而孝順兩個字也消融了。剛開始有孝順二字,反而不知孝順為何物。稱讚亦然,最初按經本來稱讚,多半有口無心,感受不到究竟稱讚什麼,然而稱讚到某個階段,真的感受到佛的殊勝、菩薩的了不起以後,就會打從心裏面由衷讚歎。

很多同修看到師父,說道:「師父真了不起,一看便知修得很好!」我說:「你比師父還厲害,師父修得好,你也看得出來!」其實這是交際應酬話,這種話原本不該對著師父說。稱讚佛菩薩時,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不過,一旦到達某種程度以後,稱讚語便由衷地發自內心,那是從內心感受直接顯現而出的。

其次是禮敬、禮拜佛。修密法的人很特殊,很會稱讚但卻不會拜。修密的人很少在佛前拜佛。我們要求各位按法本規定,一開始先三拜,每一段之後還要三拜,修到某一段結束之後,還要再拜。一句「南無准提王菩薩摩訶薩」,一拜,再一句「南無准提王菩薩摩訶薩」,仍舊一拜,如是者三稱三拜。每一段都要拜,不要光念就好,稱讚以後要禮敬,禮敬得付諸行動,即拜下去,姿勢就一定要做出來,縱使不是很標準,但總不脫離基本的表達方式。但不要像問訊那樣快,必須慢慢來,這個當口正好訓練心性的柔軟度。

稱讚以後就開始拜,稱讚本身帶有迎請佛菩薩到來的意思。我們請准提菩薩來鎮壇、來接受供養,誦經修法即是供養。該如何迎請准提菩薩呢?迎請稱讚時,必須開始觀想,觀想頭頂上寶蓋寶雲祥云云集,然後再觀想祥瑞之氣從頭頂上進來,進入身體裡面。觀想仍屬一種妄想,不過卻是好的;你觀想甘露水灌進來。

剛才提過本尊、上師、本師乃為一體,其實都在我們心中,從心中將本尊請出來,而本師和上師都一起迎請出來。本尊頭頂上是上師,上師頭頂上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這三者乃為一體。如此觀想本尊、上師、本師,修法完了,必須送本尊回歸本位,從哪邊請來就送回去。

這些都是我們自性中本有的,所以稱為自性清凈、自性原本就俱足的。

剛開始的稱讚帶有迎請的意思,一旦佛菩薩到了,就得禮拜,因此稱讚完畢就得先禮拜,完後開始修法,在念誦經文的過程中,只要稱讚到佛菩薩或本尊的名字時,就合掌頂禮,這是最基本的。

以上所說的都屬前行的部分,前行完畢,修法之前,可能會有某些障礙,一旦障礙出現就必須懺悔,懺悔也等於開始修行了。懺悔其實就是正行的前方便,即先掃除障礙。自己能懺悔當然很好,假如不會,則按經文與前面稱讚的方式慢慢進行觀想。

懺悔最主要目的在於反省,看看本身有何不良習氣與錯誤的觀念,以前所有不當的行為和不良的習氣、觀念等,都得靠自己慢慢檢討,在反省之中將之一體暴露。懺悔時,絕不容辯白、隱瞞。

以前所做的既然不對,現在就應改掉,之前所為,不管好壞,定然都有果報。我們不希望壞果報來障礙修行,所以當下即開始懺悔,事情現前以後,便請菩薩加持。譬如曾經釣魚活殺雞,即請佛菩薩加持,先予以超度,化解惡因惡緣,然後觀想其超生。當初種種偷殺罵等不良行為,都從動機上去改正,以後絕不再犯。

不必一直對別人解釋以前的種種,重要的是自己的內心。生命過去所潛伏、沈澱的雜質,借著懺悔加以洗凈,通通凈除,那就很殊勝了。要懂得如何把這些不好的洗掉,一次又一次的反省,每一次修法,如果因緣浮現,以往所造的業現前,就借著懺悔把這些障礙消除。假如不加以懺悔,你在修法過程中,會有更多的障礙。

凡此,都無法逃避,也不必找理由規避,跟閻羅王講情也沒用,你做了什麼就是什麼,動不了他的鐵算盤。動機對的自然會有好果報,所以不必找理由,有錯就改。透過反省、懺悔,福報自然現前。所以我們必須在此一再地強調,修法前懺悔的重要性。

持咒最少半個鐘頭以上,通通做完之後,必須發願、迴向。如果共修,應該要有一個禮拜的時間,人數不必太多,以我們的標準,不超過五十人為佳,一星期至少碰面一次,將修法中的種種狀況提出,趕緊解答疑難。有些人一來,寒暄、頂禮一番,隨即東拉西扯,真正談到修法的癥結時,完全不知所云,抓不到重點,講不出來,所以我們經常需要小參。

前面所談的這幾部分:迎請、稱讚、禮拜、懺悔,都得在我們的內心裡準備好,因為任何行法開始之前,都不可避免有這些前行工作和基本儀式。

二 准提咒如何持?如何迴向?

前面講的通稱為摸索階段,摸索其實需要相當長的一段之間,一般人花十年時間是正常的。要是認為佛法很簡單,兩下子就搞定,這種人太傲慢,保證他們三大阿僧祇劫都學不成。

要了解佛法講的什麼,用自己的方法絕對不成,咱們大腦頭殼裡裝的都是抽象的符號,不能裝真實的東西,一粒沙子都進不去。大腦只能放一些符號假象,其特性就是持續找目標,其實那些目標都只是一些符號而已。當我們剛遇到一個人時,一定會問說:「這人是誰?」其實你要問的是他的名字,不管美醜,都一定要先找出他的名字,我們就滿足了。

佛法非常不一樣,他告訴我們,看到一個東西,就把它納入生命裡面。可是我們看到一個符號很快就記起來了,要把他整個狀況流到生命中,實在是很困難。大腦都記那些符號,大家在一起常說:「你在修什麼?我們那裡有好多人,很溫馨,大家都好莊嚴、精進,家庭幸福美滿。」大腦都是記這些東西。人死了,這些東西就不見了,前輩子認識的親戚朋友,今天有哪個記得?都忘記了。佛法不給你這些符號,死了以後再來,依然面目全非。

佛法在訓練我們,進入薩婆若海以後如何改變生命,當薩婆若海里裝的是貪、瞋、痴時,下輩子就像鱷魚,如果裝的是戒、定、慧,下輩子便跟楊麗花一樣表現傑出,漂亮又有名。若要熄滅貪瞋痴,就在薩婆若海里增長戒定慧,與生命因素結合。

假如是在第六、七、八意識里裝戒、定、慧,那是福報,裝了貪、瞋、痴則是業力。大部分人修行都在六、七、八識這邊修,修得好就有福報,修不好便是業報。

我們則是在薩婆若海、生命因素里修行。我從這方向來提醒大家認識佛法,一定要先摸索一段時間,從稱讚、禮敬、懺悔上面去摸索薩婆若海這個生命因素的存在,才有辦法進一步論及如何修。感覺不到這一點,那就沒辦法修行。

生命中如果有很多的挫折與困難,修法過程中自然會解決,例如可以對佛菩薩講:「弟子想好好精進,能否讓我少兼一點差,又不至於餓肚子?」菩薩一定會滿你的願。

「菩薩,我已經有三棟房子,但想要湊足十棟。」菩薩不聽這些,因為這人太貪心。如果不懂發的願是否正確,很簡單,可以跟佛菩薩講:「我發的願如果菩薩認為可以,就請答應我,讓我滿願。」

你每天三餐不繼,菩薩一定幫忙,但如果是貪多務得的話,菩薩就不予理會。生活中真正有困難的部分,即使是家裡小孩子不聽調教,也可請佛菩薩幫忙調整。小孩子不受教,有時是因為家長觀念不對,不一定是小孩子的錯。菩薩幫忙調整一下,父母本身會跟著調,這不是很圓滿嗎?

你不能要求菩薩晚上幫忙教訓小孩,讓他一早起來下跪、懺悔。有時候是我們的錯,自己要改,至於怎麼改,菩薩會幫忙處理,這是真正的要領。修行人必須領悟到底是山轉、路轉,還是人轉、心轉,但千萬不要團團轉。答應菩薩好好修法,我們自己就會慢慢改過來,該放下的就放下,會圓滿的就圓滿。不要因為執著而去進行,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這是摸索階段,必須進行好一段時間,善根夠的,也要五年左右。一般人很用心,也需要十年。別以為很快就搞定,一有這種慢心便很難成就,記得這個原則。

我們開始修法有兩個部分得同時進行:首先觀空。現在持咒,這是空性,剛剛講般若性空的智慧,所以要有文殊菩薩的觀空智慧。另外是修普賢菩薩的法門。二者必須得兼,並得結合在一起,不要修一下就停滯,反正一切皆空!不是這樣,修法剛開始一定得扣得很緊。

眼前若不扣緊,將來便難以超越。所謂超越就是把這個法放下,但現在若不抓緊,將來如何放下?你要布施,手裡得有東西才能布施,沒錢、沒東西怎麼布施?所以一定要很認真地去修法。最終目的還是在於「放下」。此刻積極修為,修法時,性空也是倂在一起同時進行的。

整個行法過程中,無論是持准提長咒或短咒都可以,我比較主張持心咒,亦即短咒的部分:「唵折隸 主隸 准提娑婆訶」,念的字數有一點彈性,譬如「唵 折隸 主隸 准提 娑訶」是九個字,念「娑婆訶」就變十個字,或者念「唵 折隸主隸 准提吽」八個字也行,是八、是九或十個字,都不要緊,加上「怛侄他」也無所謂。

在用功過程里,念這八、九或十個字,一個鐘頭一千遍或許會有一千個妄想,念三千遍、五千遍,就有三千、五千個妄想。但從五千遍開始到一萬遍之間,妄想會變少,這一點行者本身可以很清楚感受到。從一千陸續增至五千的過程,會有很大的變化,每天選個時間去試驗,功課本身一小時,加上前行部分半個鐘頭,總共一個半小時。假如剛開始沒有太多時間,那就試試半小時,加上前行總共一小時。

持咒一個鐘頭為標準,短咒念三千大概算正常。正常的換氣、吞口水都沒問題,但妄想仍多。念到五千以後,你慢慢發現聲音無法太大,否則喉嚨受不了,於是你開始進行調整,到達一萬之數時,你就變成金剛持、金剛念誦,只有嘴唇動。

一萬以上,由於嘴唇的頻率太快,於是等於不動了,而從喉嚨發出一種聲音;一萬五以上則不由喉嚨發聲了。這聲音必須自己去感受,你會覺得聲音已經不由身體,而由心裡發出。也就是說,從一萬五到二萬之間,你將發現聲音是由腦筋裡面發出來的。本來從嘴巴(頰)來,後來變成從嘴唇、喉嚨來,然後由心來,再從大腦發出來,超過二萬以上,全身都可發出那個聲音。

發聲的祖師爺叫瑪爾巴,死時全身發出聲音,他人已經死了,全身卻還發出聲音,那就是他念的咒。一個鐘頭內念「准提心咒」二萬遍,大概已達大腦極限,對世間人而言已極為不可思議的了。

然而這還是世間的,從這裡才算正式修行,是一種超越的修行。這當中不僅發聲的變化,連呼吸也改變了,否則用原來的呼吸法,一定無法負荷,搞到心臟病。這時候你若會調,隨著量的增加,什麼心臟病、肺病等癥狀,都將一體調愈而不見了。吞口水也會發生變化,連帶腹肌、腸胃脾肝等等,也都會調好,變得健康。聲音、呼吸、口水三方面都調得很好的話,什麼氣功都不必學,身體狀況定然一等一。

學佛殊勝的重點在這裡,這也是其奧妙之處。當真正精進修行時,所有功用都會發揮出來,修法過程中全部調整,包括心境也一樣。念到一萬遍時,你會手忙腳亂,一萬五以上大概已經無法算數字,你若念到兩萬怎麼算?根本無法算。到這個時候,你全身整體自然轉變,全方位地產生變化。

修行絕非單一的,而是總體性的。例如念阿彌陀佛,一定要把它鎖住,一再地深入,你將會發現空性在這裡起作用。念到一萬開始轉變,聲音,由這裡變成那裡的,有口腔的聲音變成嘴唇的聲音,甚至變成喉嚨、肚子里的聲音,最後要把心裡的聲音叫出來,然後變成腦波的聲音。

說起來容易,做下去就知道不可思議了。一萬、兩萬遍怎麼念?念的次數隨著呼吸出現。念的韻律是這樣來的,吐一口氣回來,大概就一百零八遍。吐一口氣差不多半分鐘,那絕不像一般喘一口氣三秒鐘就過去了,他可以延伸至三十秒。那時候如果調得純熟,大概會慢慢由一百零八遍增至一千零八遍,而念的聲音則與呼吸頻率結合。所謂龜息法、胎息法就是這樣來的,那不是深呼吸,而是一種轉變的開始。唾液,我們稱「津」,他會很自然地流進去,這東西最營養了。你現在的口水不幹凈,但修法到一定程度後,口水即變得清涼,可治百病,因為我們本身有條理好。這時候還談空或不空,就是心理上的障礙。心裡有障礙的人絕對不空,告訴人家「你就是放不下」,這種說法太粗了。修行進入微細之處,境界進來該怎麼轉?呼吸、聲音怎麼轉?唾液怎麼吞?凡此種種皆需轉化,不能停滯於某階段。

訓練完成後,我們隨時都可能提起正念,咒語便隨著呼吸而出。工作時亦然,隨著工作,咒語便跟著汨汨而出。當咒語和呼吸相結合時,咒語也可以和我們的所有行為相結合。咒語透過行為出去,神通即現前,這時候已然超越大腦,不光一個鐘頭念五萬遍、十萬遍,一念之間或剎那間即能念五萬遍、十萬遍,此即實修的不可思議之處。心理上有何障礙必須突破?平常注意聽經,把相關的法義、教理脈絡弄清楚,否則實修下去會碰壁、踢到鐵板,此皆因轉不過來。所以很多同修說:「師父,我回去拼一晚,拼到差點生病。」什麼都沒有掃清,當然會生病,不能一個晚上拼這麼多,必須循序漸進。假設現在念一千遍,三個月下來,每天一個鐘頭大概都念三千遍,如此加緊用功,再下來的三個月,大概就增加到五千遍……。

水平一再提升,你發現念三千和念五千的氣質不同,念五千跟念八千不一樣,八千與一萬更是幡然有別,而念到一萬五以上,隨便什麼地方一站,任何人自然都會看到他。因為他依然極突出,有鶴立之姿。其實能念到一萬已經不得了了,氣質已然大不相同。

所謂多少遍,是指長期的平均數字,而非試過一次就算數,因為你可能是極勉強的壓縮,而把胸部、喉嚨也弄受傷了。所以不要勉強試驗,需經慢慢調整,從一千、二千到三千,皆需維持一段時間,而後才想辦法突破與提升。一個鐘頭念到二萬,大概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調得上來。這裡面要調的東西很多,包括怎麼呼吸、發音,唾液怎麼吞,還有生理上的習慣等等,若無三、五年之功恐怕不行。

很多地方你聽我講似乎很簡單,實際去做就沒那麼容易。就像剛開始學唱歌,聽人家唱DO RE MI很簡單,自己實際唱出來就問題叢生,蓋皆因生理尚未調整好。同樣的,剛開始念咒,聲音由口腔轉變成嘴唇音,再變成喉嚨;呼吸調整變化之際,連我們自己也未必知道。喉嚨、唾液等各種轉變,修行者本身未必清楚,但無論如何總是得慢慢去調,三、五年時間不為過。這當中假如有所執著,空性就觀不出來,進去是觀空、行空,就是力行空性。從實修面來講,一點都含糊不得。我們的講法已經算透徹,一如修行的藍圖,然而仍必須如實修行才感受得到。你查閱了地圖,也問路問了無數次,但就是到不了目的地,問題就出在沒有實際經驗。實際狀況與心裡的想像完全不同,因此一定要去實踐才能了知。

修行一定要實際去做以後才知道真實狀況。正如我告訴大家呼吸怎麼轉、聲音怎麼變、唾液怎麼吞,結果不說還好,一說之後,你連吞口水都嗆到,咳個不停。修行時會發生各種不同的狀況,每個人的因緣不同,但都必須去修法實踐。

法本,屬於前面摸索階段的儀軌。行者透過文字去感受,但一進入行法,便無法訴諸言說、形諸文字,因此正修的這一部分,所有法本都不提。我們用最清楚的方法提點大家,然後精進共修,遇到任何問題就提出來研究,不要自己亂想。本來要去吳鳳廟,結果找到土地公廟,還大嚷大叫:「我找到了!」若要驗證修行成果,必須拿出來說明,這是實修正行的重點。

最後要談的是發願與迴向。我們花本個鐘頭或一個小時完成修法後,就如做完工作領到酬勞,開始分配要存銀行或買股票,但這還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是要把錢用掉,兌現成有用的東西。有人兌現成牛排,有的人捐給慈善機構作為捐獻,有人拿去旅行、買房子或買汽車,總之,就是兌現成自己滿意的用途;錢的分配就相當於「發願」,兌現其用途便相當於「迴向」。

功課做完就有福報,可以分配到智慧這邊或自利那邊,此即發願。發願後要哂茫繾娓改竿蹙茫梢苑紙o他們福德資糧,這等於薦亡、超度。希望子女、兄弟生活得更好,便將功德迴向給他們,消災免難,通通弄完了,無事一身輕最清凈,清凈就如點燈一般,光明遍照。

假如布施三千,你可以分配超度、消災、點燈各一千,但功課方面,你分兩部分即可,一是利他,願眾生如何如何;一是自利,願自己的菩提道能夠持續成長。剛開始不懂得分配,可能只迴向給自己的親朋好友,但功課慢慢做下去就一直進步,你比漸漸從文字相轉入實相。

發願與迴向是修法的圓滿結局,修法的動機或目的是要自性清凈顯現出來,功課做完了,便應當思惟:「自性清凈心顯現了嗎?」自性清凈心是摩尼寶珠,原本光明照耀,如今被種種貪、瞋、痴等污染,無法閃耀出應有的光芒。修法完畢後,就像是把寶珠擦了一遍,看看是否變得光亮一些。我們必須做這樣的反省。做完功課後,迴向就等於檢查一遍,看看哪裡做得不對或不好,需要下次改進,這是很重要的關鍵。

做完功課拜三拜起來之後,需得靜靜回想剛才所做的功課,在進行當中有多少妄想?究竟念了幾千遍或幾萬遍?進步了多少?妄想又是怎麼進來、怎麼退出的?持誦當中亂了幾次?回想過程中,你若每一次都能抓到某些重點,如此將會進步神速。否則每次都欠缺回想檢討,渾渾噩噩,像煎咸鰱魚一樣,只是這次翻過來,下次翻過去,那樣不可能有進步。

這種回想能讓我們進步神速,由於懂得反省怎麼做才對,便漸漸能抓到要領。當然,這也沒那麼容易。我自己拜佛拜到二十幾萬拜才發現不對,二十幾萬拜之前差不多修改過一百多遍,修改的包括拜佛的觀念、態度、方法等,而各式各樣的觀想,如觀空、觀東觀西……等等都一直改,改了不下數百次,可是竟然要拜到二十幾萬遍時,才驟然發現之前的種種小修正都不對。雖然每一拜我都很注意,不是叩一下就跪下來拜,拜下去馬上又站起來。但終究因為基礎站錯地方,於是最後還得進行大幅度的改變,當時已經拜完二、三十萬拜了。我每一拜都問自己:「這樣拜對嗎?這樣拜能成佛嗎?」二、三十萬拜以後,才發覺根本上弄錯了。

總之,回想的功夫很重要。拜佛絕對沒錯,但拜佛之心可能會搞錯;持咒不會錯,但持咒的方法、要領、用心、動機卻有可能出錯。所謂「善用其心」,必須持續地回想、反省,相關作用才能發揮出來。如以三個月為一期,你會發覺進步神速。回想,會讓我們發覺氣的轉換,會察覺念咒聲音的轉變,每天的進步你都能看得清楚,這一點非常重要。

生活周遭有很多障礙要試著放下,在修法過程中,把心放在法上,周遭的諸多障礙應該都不會發揮作用了。不過,假如修法以後,家裡、生活、事業等還是多有障礙,這表示某些事對你影響很大,這時應分兩方面來同時進行,一方面盡人事去將事情處理好,另一方面則得增加做功課的時間。例如一個鐘頭增為兩個小時。

你可能因為多生累劫以來的習氣太重,一個鐘頭的修行尚無法轉換過來,這時必須增加修行的時間。一天增加至四個鐘頭以上,對多數人而言負擔太重,就像琴弦綳得太緊,煩惱定然會起,身體也將產生障礙。縱使是出家人,也難以像佛祖那樣,整天坐著修行。出家人上得出坡、領執事,有眾多工作要做。有些人非常精進修行,仍不免有各式各樣的問題,此實因世間習氣或業障太重,這時便要加強懺悔法門,以消除業障。

這時先放下持咒、念佛等法門,改為拜佛。你打開《華嚴經》,一字一拜;透過拜佛消除業障,因為過去造的業太多了。學佛的反省過程中,許多日常的東西必須先弄好,障礙多就先懺悔,即使現在福報很大,但是不斷造不好的業,下輩子定然受苦受難。

如果你精進修行,但尚有許多莫名其妙的障礙,那麼所能做的,唯有懺悔而已。一方面精進,同時也認真懺悔,蓋因不知自己夾雜了多少業障,所以就得很謙虛、冷靜、客觀地反省,如是修行,想快點成就亦不至於太難。

不管修什麼法門,希望各位要堅持、忠心,對道場、師父、法門都要忠心。想得到如一百克拉鑽石閃耀的殊勝效果,就得好好珍惜、把握這難得的修行機會,希望人人皆得儘快證得殊勝的聖果。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三 、顯、密之別:前面闡述的准提修法,乃屬理的部分。理上所言,必須實際去進行。聽了之後,光覺得好還不夠,僅能滿足六、七、八識的需要,下輩子便煙消雲散,這叫「隔陰之謎」。所以,聽了以後一定如理修行,你僅需保有一個信念:「我這樣做對嗎?與師父所言一致嗎?我這樣做,是否真能達到目標?」帶著這份疑情與信念去做,生命品質絕對提升。

很多人認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很簡單,至簡至頓,只要稱念阿彌陀佛就行了。那當然可以呀!問題是念的人根本不知方法,也沒搞清楚往哪裡去。也有人說到兜率天最好,離我們最近,抬頭就看得到,只要發願就能去了。這話也不假,但絕大部分人無法肯定,雖然口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菩薩,然而是否真的能往生極樂世界,始終懷疑在心。

我們所說的,絕對真實,只要你秉著赤誠如實修行,同時帶著疑情:「這樣做對嗎?這樣修對嗎?」一路修下去,生命品質一定提升,即使這輩子不成,下輩子也絕對成就,且生命品質更高,這叫「一生不克,三生必圓」。很多人什麼法門都修,可是卻一面修一面懷疑。這樣不對!應帶著求證的心。摸索的時間或許看不出成績,但生命品質將一路攀升,帶著疑情去做就對了。疑情並非懷疑,而是警覺性。你帶著警覺性去進行,不是盲目亂修,這兩者大不相同。

准提法是密法,為何它是密法?到底有什麼秘密?其實沒有,但我們要了解顯、密二者的差別。顯教有一則公案,世尊過去生的某一世發心修行,聽到人家講一句偈「諸法無常,是生滅法」,他一聽非常高興,知道無常是生滅法,可是偈子一般是四句,如今只存兩句。另兩句是什麼?世尊為求此二句,到處尋找能人。後來他在雪山發願:「只要有人能教導我偈子的後二句,不管是天、人、鬼、神,我願意布施一切!」有一鬼來到世尊面前問:「你能布施什麼?」世尊答道:「只要能告訴我下半偈,我什麼都可以布施。」這鬼很餓,想吃世尊的大腿和胳臂,世尊都布施給他吃了,世尊問他下半偈為何?那鬼驚道:「哎喲!我沒有下半偈。」一溜煙跑了。另一鬼也來如法炮製,騙了他的眼睛及所剩的腿和胳臂,卻說不出任何偈來。世尊感嘆道:「我業障太重了,竟然要不到半句偈。天可憐見?十方諸佛菩薩能否告知?我願捨身命供養!」說完便昏死過去。這時彷彿有聲音從遙遠的天際傳來:「下半偈是『生滅滅已,寂滅最樂』。」世尊一聽,坐起身來喃喃道:「諸法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最樂。」世尊非常高興,問道:「是真的嗎?是誰?怎麼不出來,讓我好好供養你?」那聲音答道:「諸佛菩薩與法相應,你有心求法必然可得!」世尊再追問是誰,只聽空中的聲音道:「從此去東方三十三億恆河沙外的佛。」

這則公案顯示,修道人只要具備至誠之心,不辭辛勞,沒有算計之目的,亦不奢求或罣礙任何目標,諸佛終必與之相應。這種修法是顯教的標準,如法修行,抱持清凈心,不預設目標、立場。真正的求道人不會暗藏其它目的,他發心供養即是供養,求道即求道,縱使被騙,因為內心純正,亦不後悔當初為何未經揀別。真正有道者會示之以道,不一定需要供養,關鍵全在於求道者的至誠之心。佛法修行先看清這一點,此乃顯教的標準修法。密教也有一則很殊勝的公案。密教第一代祖師帝洛巴是印度人(「巴」即我們的「師」),他的色身入滅、圓寂百多年後,那洛巴出世。那洛巴一心想拜帝洛巴為師,人家告訴他帝洛巴已去世百餘年,怎能找到他?但那洛巴不死心,認為到森林去一定找得到。那洛巴在森林裡找了十二年。終於有一天,看到有人在河裡開腸剖肚,清洗腸胃,然後再放回身體里去。那洛巴心想:「這人了不起,我要拜他為師。」當這位清洗內髒的奇人上岸之後,那洛巴便很恭敬地陳述自己的各種因緣和想法,那人答道:「我就是帝洛巴。」接著,旁邊化現出一座釋迦牟尼佛像,那人穿好衣服坐下來。問道:「你要拜佛還是拜我?」

那洛巴道:「學佛,當然先拜佛。」豈知拜了三拜一起身,帝洛巴即道:「你跟我無緣,再見!」言畢,消失不見。那洛巴既懊惱又慚愧,於是一直懺悔,明白如果沒有上師傳法,如何得法?故應先禮敬上師。如此再等十二年,終於再度見到帝洛巴。這次那洛巴終於通過考驗,於是跟隨帝洛巴修密法,長達十二年之久,最後得大成就。這則公案里講的是誠心,但也非常重視儀式,要以上師為主,若無上師,就得不到法,光有佛沒有用。密法非常重視這一點,故修密法對上師必須絕對恭敬,這是不可免的。然後那洛巴再傳瑪爾巴,瑪爾巴剛開始也拜了一位不怎麼樣的師父,瑪爾巴說:「我願全部皈依您,受您調教。」師父很高興,可是其餘弟子卻反對道:「這人打妄語,騙人!」瑪爾巴因此一再受傷害,後來他找到了那洛巴,接受傳法而得大成就。那是他一心一意、誠心皈依三寶的結果。

密法一定得透過上師指導,不要管上師騙你與否。前面顯教公案的二鬼,就是世尊的假上師。密教瑪爾巴的前一位上師也是假上師。無論世尊或瑪爾巴,他們都被傷害過,但最終都得正法。求道人不必管上師如何,真誠付出最重要,不要做任何事都跟上師計較對錯,這樣一點實益都沒有。你所爭的或許不無道理,難道師父也不懂道理?問題是,你的道理只有自己通,別人宏觀全局,你可能不了解。若一味堅持己計,大可出外佔山為王,否則從師修學就得完全依止,其中毫無道理可言。師兄弟間的情況亦然,少爭那些道理。修法不談道理,那都是六、七、八識的東西,我們真正所需者,乃生命的東西,此是修法的至要關鍵。

後來第四代祖師密勒日巴的情況也雷同。他跟很多人學法,布施了所有財產,找到了瑪爾巴時,已然兩袖清風。瑪爾巴要調教他,叫他去打工賺一鍋的酥油,馬馬虎虎掙一些供養,然後又「修理」他好幾年,叫他蓋房子蓋到皮破血流,但密勒日巴始終毫無怨悔,為了求道,一心一意依止上師。相形之下,我們的要求簡單得多,唯一要求不過是修法過程中必須絕對依照上師指導,不要自我發明。一如臨帖,必須依法如實修行,先臨摹和模仿,一切基本的先弄清楚、學起來再說。

修道的過程里,其間所經歷的障礙、挫折、委屈愈多,成就便愈大,此乃基本原則。不要認為修道的路途平平坦坦,一般在外面的學習強調愛的教育,所以講究尊重學生,經常探望學生,以了解其生活起居等,這是世間人的師生之情。

修道者的師徒關係並非如此,師父如果不好好整治徒弟的話,徒弟不會脫胎換骨。別以為師父應該對徒弟溫柔體貼,吃飯時為你夾菜,上樓梯扶你一把,那都屬世間法,如此對待,徒弟肯定不成才,難成就,所有貢高我慢都會跑出來。修道學法在破除我執,把「我執」抓起來,然後破除掉。有時候隨便一句話便被師父罵到臭頭,大腦還一直想不透:「我那句話沒錯啊!」其實並非對錯的問題,而是那句話一出,你的「我執」也跟著冒出來,師父開罵是要幫助你砍掉「我執」。

有人會認為,自己尚有自尊心和人格、面子。這些其實就是自我,自我愈強者,自尊心愈強。學佛就是要破除這個我執,因此會給你難堪,徹底毀掉你的自尊。有人想展現自己的能耐,師父當場加以撲滅,真正的修行就在此處。不管講得好不好,所說對錯與否,站在世間人情世故的立場,老師總要安慰或鼓勵一番。佛法不來這套,只要我執一出,師父的責任就是連根拔起,徹底摧毀,如此才能了生脫死。「只要給我面子,讓我心情好過一些,再多的捐獻或供養我都給!」這種情況,修再多福報都是生死輪迴,因為「我執」的根一直留著。因此,要找尋善知識,不要只找會說好話的,必須找嚴厲、修理人的,才是真正的善知識。但今天這類善知識並不好找,因為他們往往不是餓死,便是被打死。

學佛基本上和一般人的想像有很大出入。我們的周遭其實充斥著不少我執及自尊極強的行者,他們的表現方法眾多,有的直接明著來,有的則是旁敲側擊。旁人看得清楚,但當事者不自知。我們本身一樣,別人都對你一目了然了,你還難以看清自己。而善知識便是來破你的,指出你的自我蒙蔽之處,這樣才能有所成就。密教和顯教只是語言表達方式有別,然兩者各擅勝場,各有其殊勝之處。中國顯教的教法依止善知識的情況相當多。宋朝有位頗負盛名的沈禪師,南方有兩位很了不起的禪和子想來依止,他們為了親近禪師,無怨無悔。有一天他們打水給老和尚洗臉,老和尚故意把水打翻,併當眾修理他們一頓,當時一百多位弟子在場,都看得出老和尚無理取鬧,對二位遠道而來的師兄弟打抱不平,禪師斥道:「仗勢搞群眾運動!」把他們都轟出去了。

雖然被趕走,兩位禪和子仍偷跑回來,躲在屋外聽經。過了一陣子,又被老和尚逮住,修理一頓後又趕出去了。然而,這兩位禪和子還是不顧顏面偷偷回來聽經。幾年後,老和尚打算退位,準備交出方丈一職,人人滿心期待,結果出爐,方丈居然傳位給他們兩人的其中一名,監院則屬意於另一名禪和子,大出眾人意料。為什麼?因為唯有去除我執者,才經得起這種訓練與考驗。我執尚在者,只要被罵,臉上一定很難看,明天不再來。這就是佛法教育與世間教育的不同之處。世間教育的原則是,只要有人願意學,就一再呵護、招呼來學之人,不斷讚歎學生,想盡辦法留住人才。社會知識的特性也是書愈讀愈多,愈讀愈深,不斷積累知識。然而佛法並不如此。修行不再用傳統的固有觀念,如今社會教育所傳者即此類舊有、傳統的知識、思考方法與觀念,凡此,皆不脫生死輪迴的範疇。

佛法的訓練就是生命的改造,他的訓練大不相同,只要簡單誦一部經、念一句佛號,天天阿彌陀佛,一念即數十年……。若是可造之材,毋需雕刻刀慢慢地琢磨,斧頭直接就劈下去,當下便即「成材」了。佛法非常不一樣!他透過簡單的工具、媒介和手段,總之愈簡單愈好;所謂簡單即如釘子愈尖、愈硬,穿透得愈快,然後由此持續深化,穿透我們的生命。

所有宗教的修行率皆如此,愈簡單愈好。念佛號最簡單,效果卻最大。但為何還有那麼多人念不好?因為他們運用社會知識來分析南無阿彌陀佛的意義,說什麼「南無」即皈依,「阿」字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皈依無量覺、無量光、無量壽」。既如此,為何不念「皈依無量光」?其實,重點不在於分析,關鍵是以「南無阿彌陀佛」為媒介去穿透生命,如實認知生命的存在。

關於這種種修行的問題,必須具備足夠的基本認知,否則會很痛苦。很多人進入佛門後,仍習慣運用傳統舊有的方法求取知識,以滿足種種慾望,要明白,那樣根本就不是佛法修行。

什麼才是佛法的修行?透過前面所談的正行方法,一直用功持咒,從長咒到短咒,最後變成一個音出現,那個音會領導我們穿透生命的隧道與核心,這便是修行。我們全身都會因此起變化,色身、呼吸、吐口水、心念、意念都一一改變,這時會發現和何謂不可思議,慢慢體會修行如何超越大腦。我們不能以世間方式來理解修行,因為那是完全不同的認知領域。我們已經明白佛法與世間法大不相同,也曉得密法和顯教之間的差異,接著談准提法在密教中的特殊地位。准提法確實很特別,所有法都需要本尊、本尊的像,而我們看到的准提菩薩像與其它修法的本尊不一樣,其本尊只是讓大家看一下,而准提法的重點全在鏡壇。鏡壇是一面鏡子,切莫把它拿來化妝、擠青春痘。我們藉由本尊准提佛像來觀,但重點不在於觀准提菩薩像的外相,所以說這本尊只是借看一下。

一般人認為觀鏡之時,必須將准提像看得很清楚,其實這只是移情作用,正所謂如有所思,夜有所夢,想看什麼都會呈現出來,那是不對的。真正的觀,是對著鏡壇修法時,讓自己內心的本尊現前,而不是外相的本尊。假設現在修十八臂,實際觀的時候可能只出現四隻手,這是願力的關係,一切都相應於我們的願力而出現。准提菩薩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六臂、三十二臂、六十四臂,也有千手准提,這些都與我們的願力有關,而不是你看到什麼就顯現什麼,那些都是顛倒妄想。鏡壇代表清凈,准提就是清凈,自性清凈心在這清凈的鏡面上顯現時,才叫修行功夫。自性清凈在此展現,而非表現外在的那些東西,此為準提法特殊之處,有別於其它法門。鏡壇、鏡子是自性清凈的代表相,必須從這裡來了解,別太過自作主張。所以修准提法需要上師的指導、上師灌頂。有緣修准提法是福報,修法本身無其它特別限制,但求法修道的心則必須堅定。

一旦懂得准提法的獨特和殊勝關鍵全在於自性清凈的顯現,則法本文字只是媒介,修法時,就是透過這些文字顯現自性清凈。天衣也是清凈之意,法本里所談的種種莊嚴,不一定是要把東西掛得琳琅滿目,關鍵在於透過這種種莊嚴,表達自性的殊勝。自性清凈究竟為何?有些人以為如透明皎潔的玻璃。其實不單如此,清凈能起無邊妙用,我們就透過這種種莊嚴來表達這種種妙用。

法本是作為參考用的,有人主張法本一個字也不能念錯,發音必須正確,還得抑揚頓挫,高低大小、長短調等都得注意。你固然可以如此要求,但真正重要的是文字背後所代表的「狀況」。「南無七俱胝佛母准提王菩薩摩訶薩」只是一句符號,最重要的是其所代表的境界。你必須接受當此境界的訊號,將之轉為自己的境界,才是成功的修行。否則,縱使將全世界的准提佛母像通通買回來掛在家裡,也無法保證颱風吹不垮房子。

真正的關鍵在於准提菩薩的清凈境界!要將我們的內心轉化過來,使之達到這種殊勝與清凈。所以修法切勿著相或執著於文字上,這是總關鍵。我們運用不同的媒介來表達種種法義,例如透過文字來表達清凈。前面講的讚歎、稱讚、迎請也是如此,都只是透過文字了解其法義。譬如「紺目澄清四大海」所表為何?我們常說「身相莊嚴」,如何才是莊嚴之貌?常言慈悲、精進,怎樣才是慈悲、精進?是否手上、手指頭和脖子上都纏上好幾串念珠,才叫學佛的樣子?其實,這些都只是外相,重要的是活出學佛的真正意義。學佛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踏實去做,如果修法之餘能環顧、觀照周遭,落實生活即修行」,那就更容易進入自性清凈的領域。

四、神通只是修法的副產品,不必執著:

神通、相應或所謂感應、奇蹟等,都是修法過程中的副產品。不是不能講,但也不能一直講,因為神通可以教化眾生,但也容易迷惑眾生。

舉個例子,春秋戰國時代有四公子,春申君、孟嘗君等,養士三千。其中,孟嘗君有一次被軟禁,他半夜想逃,但城牆關著,出不去。食客當中就有一人建議道:「學公雞叫。」這一叫,守城的人果然以為天快亮了,於是便將城門打開了,他們便得以逃脫。等人家發現,要追他們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這一幕,在當時是不是很神奇?誰不會學公雞叫?但此事一經口耳相傳、泫然,變得很轟動,有如神跡一般。

其實,那件事只是剛好在那個時間、節骨眼上出現,於是變成了「神通」,事實上它本身並沒有特別了不起。人人可能會有,只是時節因緣沒碰上,顯不出那種殊勝而已。這些東西也都必須透過學習,有的人學得來,有的人學不來,學不成的就變成母雞叫。

我們往往以為「神通」有如武俠小說、封神榜里所描述的,會騰雲駕霧、放劍光才叫神通,其實不是。神通不是不能有,但也不能經常掛在嘴上,最重要的是絕不能欺騙人心。因為即使你認為神通有助於人心,但也無法確知是否真的能幫助眾生,或確定眾生真的有此需要。所以愛展現神通的人,多半只是愛現、愛炫耀而已。

修行經過學習、鍛煉以後,杖粫有某種特殊的能力出現,但也須注意,當某人一再自詡修法就如何如何時,其實都是不當的。因為一個有內涵的人,無需一再地誇耀自己的能力。科學家或政治家若開口閉口都不離科學或政治,多半只是藉本身所擁有的知識在宣傳或打知名度罷了。不管科學知識的發明、政治技術的咦鰨渲攸c都在於對人性的增長是否有幫助。譬如機器的發明,如非基於人性的增長,即可能變成殺人的工具。同樣的,真正的修行人所著重的也是人性的關懷。即使有神通,也必須有人性的存在為前提,否則無有是處。

修學佛法本身不可避免會附帶一些所謂知識、神通等副產品,愛現的人絕對要注意,那個因果不可思議啊!同樣的,如果指導你的人也愛現神通,好談相應之類的,那就得更加警覺了。這個「警覺性」是智慧的根本!佛門裡,甚至任何宗教都不免有種種騙人的把戲,算命的也一樣。我們學佛必須有警覺性,絕不要被騙了。以上是談修法應有的認知。

本來今天,領導大家共修的明燈師姐,她有某些用功後的心得或功夫,本來我想針對此作一開示,以為現場的證明,檢討一下,看看她應該如何改進。這對她個人或大家來講,都是活生生的實例。可是因緣就是在這樣!她的母親臨時住院,她身為獨生女,必須趕回去才圓滿。如此,這一會的因緣便不具足。這也算是一種相應。而這也是因緣法!剛才談到生滅法,它必然如此。你看,她等了好久要聽這一堂課,偏偏在此時另有要事。

此外,有位男眾專攻密法,常說自己一修就有什麼相應,卻一直弄不好。原本我想將密法傳承給他,然而就在公開此事的前一晚,因為道場安排修法時間已然不足而被擋掉了。因緣不具足!像這種事其實真的不必用大腦,佛菩薩和護法自然會處理。何時他才能接傳承呢?那得看他整個因緣變化而定。如果他認真修法,狀況會自然浮現,到時就清楚了,此即所謂「不用大腦」。生命本身、生命中的護法自然會去處理。很多人處心積慮、工於心計,但如果會輸,也是輸在這裡。

世間很多人白手起家,很能幹地賺了很多錢,搞到最後卻歸於零。為什麼呢?缺少那份忠厚!要知道,世間之財,名利財食睡,五家共有。高雄工程界,某人素有大樓起造第一人之稱。他標工程都把別人的股份吃掉,後來卻百病叢生。他說誰能治好他的病,就捐多少錢給誰。我敢說那些錢一定捐不成,最後一定是花在醫藥費上,被冤親債主們通通吃光,到時他也離死期不遠。相信嗎?他有多優秀、多任務於精算,既沒殺人也沒放火,最後卻不得善終。儘管才智豐盈,但若人性空洞,終究是沒有用。

我們必須發心求正法,即使被騙了,被剝奪了,該你的自然會回來。把心胸、心量放大!吃虧便是福,這是人生的至理名言,不必太精算,否則業力愈大。你呆一點,正直一點,憨一點,吃點虧,福報就愈大,子孫愈有福。

台中有位學佛的同修,據說富甲一方,要住兩千坪的房子也沒問題,但令人訝異的是,他們一家六口竟然擠在二十坪的空間里。我問他原因,他說:「這樣比較不會被綁票。」唉!那麼有錢幹嘛?怎麼不布施出去呢?會算的人,不見得享受得到。他一家六口就用一般的辦公桌當餐桌,這樣的日子好過嗎?那叫業啊!所以,學佛人心胸放開一點,別那麼計較。

學佛提供我們健全的人生觀。「華嚴」就是「花園」啦!每個人在裡面都像一朵花,花開表示健康啊!這社會每一朵花都盛開,花團宕兀@種人生才有意義和價值嘛!

為了將真理呈現給各位,我們投注了很大的精神與財力,但也發現效果不好。我如果用很通俗的講法來談佛法,可能會有兩種效果,第一是群眾極廣,辦一場上萬人的演講也沒問題,但真理未必能彰顯。假如我舍通俗而就古董式的講法,既不用白話,也不談真理,光會說:「轉識成智,舍識用根,諸法實相……」大家肯定睡成一片,但又會稱讚師父高明。我一板一眼的,可能會留名於世,廣受傳頌,反正不管對錯,都語出佛經嘛!人家問:「何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一概回答發菩提心。只要不失殊勝感就好了,反正你也不求甚解。你問我怎麼念佛,我就說:「念到一心不亂,不打妄想。」你問:「如何才不打妄想?「我答:念到一心不亂!」至於怎麼一心不亂,還是告訴你:「不打妄想。」這樣你還會找我第三次嗎?很多身前清凈、身後享譽的師父,就是這樣。

佛教原本不外於日常生活,其重點在於改善生活,達到自在、解脫和止於至善的生命目標。而現代的佛教徒往往無法走出佛教徒既有的框架,所以做不到這一點。因為我嘗試用接引一般人的方法來引導大家學佛。我曾寫過一本《心靈方程式》,為使一般人都能看懂,所以不走傳統的經書路線二全用現代筆法。

在這過程中,曾有人勸我完全放棄佛教術語,與佛教劃清界限,將真理直接表達即可。但我認為自己是三寶、佛法、佛教真理的弟子,而非佛教文化的弟子,不能將佛陀的慧命給丟了,所以一定得在陳述真理當中,融注佛法的精髓。所以這本《心靈方程式》中,約有十分之一篇幅引用《華嚴經》的資料。換言之,他可說是一本白話的、《華嚴經》的菁華。也有人警告我,這本書舍傳統的講法,爭議性頗大,可能會引起佛教界的反彈。這一點我倒認為不要緊。我想做的,就是直接將佛陀的理念傳達給非佛教徒。

其實,南傳佛教傳到歐洲已有三、四百年了,但歐洲人對佛法仍不了解。近百年來,日本將中國禪宗引進西方,尤其鈴木大拙花了近八十年的時間從事此一工作,但臨死之際,卻仍舊很遺憾地說西方人都不了解禪。為什麼?因為他用西方人的方式來講禪,當然導致這種結果。佛法是實相,而非知識;禪,不能用知識來解。他老人家用知識的方法來解釋實相,結果讓實相變成了知識,當然害得西方人對禪多所誤解。

今天的佛法,雖然命脈猶存,講經之風盛行,其實尚未拮菁取華。台灣所保留的佛法精神,好比被包在桃子的硬核裡面,一直挑不出來。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抽取出菁華,分享給大家。這趟我到美國講經,一直提出一個原則:不用大腦思考,才叫佛法!這一點相信已對美國人產生了震撼。這個真理是什麼?必須做到不用大腦思考、不用知識,而用所謂實相、垂直的、縱向的思惟訓練,來披露法身慧命,彰顯自性的清凈,讓本來面目現前。

我們應該如何完成生命的改造呢?這必得有具體的方法才行。這一點,從最廣的一直到最微細的,我都已經完整為各位開剖,可是這樣一個改造生命的工程體系,畢竟非一般人腦力所能承擔。我們看歌仔戲或布袋戲不是很輕鬆嗎?但吸收能力很低,何況這生命改造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其中所涉的細節、微觀,或整體的宏觀部分實在太廣大了。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放棄舊有的思考方式。

這破書立新的過程怎麼調適呢?我們聽講的時候,能從中有一點一滴的收穫已屬難能,若說要很圓滿的完成,確實還有困難。我們也發現,聽經時往往有一種矛盾:聽了一年半載,腦中裝載的信息已經差不多了,尤其講者如果只有一套思惟模式、一個慣性,你聽一百個小時,大概就知道他下面要講什麼了。

我的思惟模式不只一套,是開放的,不容易讓人抓到重點。你想要成長就必須持續聽,最少得聽一個完整的、相當於濃縮《華嚴經》思想的一整個段落,如此天天聽,最少也得三年以上才能抓住核心。這是累積整個生命改造工程所需要的資糧。

此後,你若不繼續聽倒也無妨,但必須按我提的方法去修。換言之,三、五年內,你必須淬鍊出自己的法門。或許你覺得別人單單提起佛號的方法很簡單,不過換你來,也許念了三十年還摸不到重點。你提著念珠像拿著玩似的,一個鐘頭絕對念不到兩千聲。你一天究竟能念多少都無法肯定啊!那人家一小時念幾萬聲是怎麼來的?別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對你的教導也不會施壓,然而你下輩子來也不過是這樣而已。

但,我所說的,是我們這輩子必須即刻完成的。了生死啊!建立自己的國度啊!內在世界完成建設啊!那是真實的生命改造工程,絕非一般信仰。你拜拜看,誦經誦誦看,念佛念念看,都只是結個善緣,得一點福報,遠種菩提因而已。至於了生死?只要我執不斷,想了生死、出脫輪迴就毫無可能。

阿羅漢小乘,雖然法執未破,至少也已斷了我執。我執不破,頂多修個福報,到頭來還不是在三界中輪迴,所以大家一定得踏踏實實去做。我們講了好幾堂課下來,這些內容怎麼成為你的生命因素呢?人家說彌勒內院很清凈,你也想去,然而想去就能去嗎?聽說極樂世界很好,念阿彌陀佛就能去,所以見了人就「阿彌陀佛」說不停,這樣能去嗎?你必須去驗證。

我所談的都屬修行的真功夫,是根性的修行,只要如法嘗試、修為,保證你往後的生命都比這輩子高。你在此所直接吸收、接納的都屬實相,好比奔逐於開闊的原野上,吸收到的都是新鮮的氧氣和芬多精,而不是關在家裡邉擁脻M身大汗,卻吸進了二氧化碳。

這是整體性的。在這裡,即使你沒目標而到處亂跑,知道也都還在實相吸收的範圍里,所吸收到的乃是新鮮的氧氣、健康的空氣,腳踏的是生機盎然的綠地,而非水泥,不同的關鍵在此。這殊勝的法寶,到下輩子還會令你回味無窮。 正編 一九九七年,講於大華嚴寺高雄、台北道場

五 、密法修行的原則:

修法前的供養,是前行加持,不要忽略,尤其修法的人,常常忘記這一層,顯教同修忘得更厲害,只知法而不只知供養,這對於福德資糧的累積與增長,是很大的障礙。學佛人都知道因果,而修法跟因果有絕對關係。若覺得需要福德資糧,在修法以前,不管顯教或密教,都必須積極累積福報。

這當中有一很深奧的道理,並不單純是要或不要。修法過程中,不單完全依現世來看,而是以整個法界為著眼點。從整個法界來看,我們的世間跟其他的世界不盡相同,若認為不需要這世間福報便予以放棄,那麼要出入這世界就會有障礙。如同開車沒機油會變得很難開,除非不開,否則你受得了嗎?有很多非常聰明而又具智慧的人,他們敢說不要福報,可是,恐怕他們也受不了這種痛苦。在這前提下,我們必須積極去修福報。

一般來說,修行人明知道這世界福報在他方世界不一定用得到,為何還要積極修?原因有二:一是他不知道,認為世界就是如此,而法界也應該一樣,沒福報便難以修行,於是一直修,往往修得太多。這也有兩種狀況:一是用太多時間修福報,智能無由增長;另外是福報修得太大,於他方世界造成障礙。另一原因是:縱使這些福報在他方世界不需要,但若有的話,要放下也無妨。

在我們這世間,有人覺得自己障礙很多,但可以選擇放下。這世界的障礙在他方世界可能是福報。你若不了解法界,根本看不出其中的差異或奧妙,而誤以為全然是障礙。譬如病苦,在他方世界說不定是一種福報;我們睡得舒適是福報,在他方世界則不盡然。

夫妻、父子感情、世間福報財富都很好、很圓滿,在我們世間叫圓滿如意,但卻會造成其他不同的困擾,比方情執深重,甚難修行。正所謂「富貴學道難」,所以非得修財富的福報嗎?很多世間觀念與佛法抵觸。提醒各位,一旦進入了「華密」的大門,腦筋就得靈光些,千萬不要硬梆梆,否則修行會變得很困難。

我們都生活在意識形態的框框里,被拘束,此外的情況一點都不了解。我們必須學會不用腦筋想,因為用腦筋想多半是單行道。學佛人應該打破這種局限,進入無限的境界裡面。

密法的大原則是什麼?我們過去所接觸的多屬顯教的修持方法。密法和顯教的修持基本並無差別,但方法有異。要明白,學佛的究竟目標即是了生死、出三界、免輪迴,北傳佛教稱此為明心見性、開悟成佛。以此標準言,顯密皆是同一目標,只是方法有別。尤其密教的修行法門更多,故《楞嚴經》云:「歸元不二路,方便有多門。」方法、方便很多,但歸元歸到最後,只有一個究竟。

我們常要求身、口、意三業清凈。怎麼清凈呢?這有三種修法。以顯教而言,主要以「意業」、「心念」為主。不管行者的程度高低如何,所要求的都是意業清凈,意業若不清凈,一切很難成就。有些人不重視意業,縱使福報很好,但業障亦頗重。顯教的修法是以「意業」為主而統理三業,身、口業都用意業統一起來,以此為標準,慢慢提升生命質量。

密教有別於顯教,其修法以「口業」為主。這時,身、口、意三業可以單獨進行,要怎麼清凈都沒關係,只要在最高處予以統一;也就是說,三業分開進行,在成佛以前一定用口業來統治身業和意業,故密教又稱「真言宗」,因為它的修法特別重視口業。

「口業」的修法在持咒上用功。為何不將咒語的意義翻譯出來?蓋因咒語為「意業」的一個代表,故無需譯出來,持咒者自然能通。在「華嚴密」里,修持既然從口業下手,一切密法的標準和基礎,便都統攝在這四十二個字母里。「華嚴四十二字母」是一切密法的基礎,其他咒語皆從此四十二音而來,由此而起種種妙用。

「四十二字母」是一切妙用的本體,這個本體裡面分成四十二門,每一字母都是「般若波羅密」。學會四十二字母並不代表四十二個波羅密門都懂,可是只要修一個字母通,其餘便都會通。通達本體之後再起其他妙用、持其他咒語,就能把握該咒語的重點。

以西藏密教來說,其基礎是「唵嘛呢叭咪吽」。這六個音的重音何在?重音不同,修法便有異,所修的「般若波羅密門」也不一樣。以「唵」為重音是個法門,以「吽」為重音又屬另一種法門,差別在於不同的般若波羅密所起的觀想有異,結論也不同。

西藏密教曉得觀想不同字母,所得的效果也不一,但從沒有人談過原因。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華嚴經》里,可是西藏密教幾乎未接觸《華嚴經》,所以無法談清楚。

「般若波羅密」是一切佛法的基礎,進入「般若波羅密」才算找到修行的正確起點,而非成就。沒有找到正確入處,怎麼修都屬盲修瞎練,這正好說明「般若波羅密」在修行中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必須先摸索、找尋,釐出正確的方法與感受,才能開始修行。

差不多二十年前,我一個人在台北找地方住,一會兒找到北投、松山,一會兒又找到艋舺、板橋。台北這麼大,到底要住哪裡?一般人剛開始沒經驗,可能找到離公司很遠的住處,慢慢會有所調整,經過逐漸摸索,即會找出正確的途徑與適當的地點。

同樣的,法界這麼大,我們該把心安住在哪裡呢?

我們必須有一個下手處,定一個方向。人生中的一些挫折、不如意、煩惱,往往是智能增長的基礎。沒有這些煩惱挫折的話,根本不知道如何開始修行。可以用「意業」、「身業」、「口業」來修行,但在世間很少人以「身業」來修法,這都是因為我們的語言有障礙,無法清楚說明「身業」怎麼修。什麼是「身」?我們常常混淆不清,其實以「身業」直接去修持的,即是「普賢法門」。

例如要把一塊木頭雕成一尊佛像,我看大部分人都不知該從何下手。如果直接告訴大家:「這塊木頭就是佛像。」那多數人更是摸不著頭緒。木頭本身可以變成佛像,這是很深刻的人生體驗。義大利石雕大師米開朗基羅說:「一般人看到的大理石,在我眼裡全都是生命。」有辦法看出大理石的生命,說不定他的境界和佛祖差不多。《華嚴經》的〈世主妙嚴品〉有言:佛陀看一切境界皆是生命,凡夫看一切境界就只是六塵而已。

昨天是陰天,今天非常炎熱,看出去光明一片,感覺很舒服,一般人看到的就這樣子而已。佛陀看的境界不一樣,他以普賢法門來看「存在」,從那塊木頭裡直接就看到生命的「存在」。把木頭雕刻成佛像,這木雕佛像里包含著雕刻著的技術與生命情操,佛像只是表現內在生命的媒介。

以普賢法界門來說,「存在」就是這樣,有無這塊木頭都無所謂。木頭雕成佛像便稱佛像,而木頭只是個媒介,所以未曾雕刻的木頭也是佛像,這便是「存在」。真實的境界就是即使這塊木頭尚未雕刻成形,也能看到其生命的「存在」,此即「身業」修行。

「身」並非指肉體的身,而指無所不在的本體。毗盧遮那佛「遍一切處」,這是身業的修持方法,也是我們的本尊。這個法門很殊勝,但在娑婆世間里,愈殊勝的法門愈難修,實因我們的智慧有限。但各位不用驚慌或擔心,雖然現在做不到身業修持,尚有口業和意業的修持。意業修持屬顯教,口業的修持則屬密教。

「身業」的真實修持,在這世間無法為各位說明怎麼修。一般而言,不管是用意業或口業修持,成就之後,自然會知道何謂「身業」的修持。所以這變成「得到的境界」,而不是修持的方法。從根本說,身業固然可以修持,但必須等待善根增長到一定階段,再來談其修持才有意義。這裡,我們僅僅簡單介紹顯教和密教的修法。一般來說,意業修持比較好理解,至於口業的修持,須得有意業的基礎才好修,所以別想說要廣邀同修來直接修口業,這個法很殊勝、很好用沒錯,但若不曾接受意業的基本訓練,要進入實修很困難。

如果以為修密法比較能快速成就或容易有所感應,這非常危險,好比站在十三樓卻自以為是在地面而跳下去。佛法有眾多法門,每位修行人所修的也不盡相同,所以別自認為修學很久,便用所謂的基礎自我展現一番,這與真實情況並不相應,無法湊合起來。否則會像只佔五坪大的客廳,卻妄想擺下一組需要二十坪空間才能容納的沙發,根本就擠不進去。

你現在的境界如何?進入道場後會怎麼展現?你不知道。法門的終極目標只有一個,所趨目標是否正確也不曉得。對的目標只有一個,不對的則有無量數。目標若無法肯定,就遑論修持方法了;目標不對,方法怎麼會對?密法修持里,此點尤其重要,因此我們得先了解顯密二教的關係和差別。最好能先聽經聞法,了解佛法的殊勝及義理、目標、行法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再來進行修法。

身為密行者,千萬不要淪為專搞法術的「師公」之流,否則是很悲哀的事。修密有感應的話,成就會很快,但若內心基礎不夠,種種感應會讓人受不了,縱使勉強承受也一定走偏鋒。所以基礎務必打好,腳要站穩,才能挑起重擔。

密法非常殊勝、妙用廣大,可是很少人能夠承擔得起。我們一方面進行修法,另方面也要通達教理。修法,顯教強調一門深入,若選擇修密法,修持方面更不能貪,修一個法便可,不必貪多。每一種法都想修,發財、長壽、健康、子孫滿堂全都想要,最後恐怕負擔不起。不用修太多法門,一天二十四小時,要把握時間,只要方法正確,一門通達,其餘法門要通達就更快。若一門不通,門門便都不通,修再多法門也沒任何效用。

我們先學「准提法」,因為準提法並無太多限制,只要一面鏡子就可以修。鏡壇若能成立,沒有佛像也沒關係。准提法很簡單,修持十分方便,若連這方便法都修不起來,遑論有限制的法了。有些人硬是要讓別人管,希望限制多一點,他們非常固執,問話要問到有話柄可抓,因為太執著了,這種人修行難有成就。

我們道場以「准提法」為基礎,先持准提咒。一開始怎麼持、如何觀都沒關係,但至少先完成十萬遍再說,持的時候心想:「是什麼鏡子,是不是要返照自己?這樣持咒是否正確?為什麼要持准提咒?」鏡子映照出你的臉,從這映照出來的臉里去找尋答案。雖然人人都照鏡子,但若要把自己的臉畫出來,卻是怎麼畫都不像。我們看別人看不準,看自己更是不準。

我們先這樣觀照:「如此用心是否正確?該如何用心?」就像是問:「為何進佛門?進佛門後,如此這般修行是否正確?」這可由兩部分去思考,從宏觀角度來看:在這裡面是否正確?我們有在裡面嗎?從微觀角度看:每一部分都看得清楚嗎?從這一部分到其他各部分,逐一看清楚,如此便能完成起觀。

凡此都要先進行,若持十萬遍准提咒尚無長進,就再來十萬遍。現代人差不多得持五十萬遍才有辦法將心整理好。各位或許有經驗,吃過飯後洗碗筷,有個專放筷子的簍子,若只有四、五人份的筷子,手一抓就收拾好了。但我們的心很複雜,不光是四、五人份,甚至有四、五萬雙筷子,可有得整理了。所以幾乎要五十萬遍才有辦法將混亂的心做一番整理。觀念、疑情能帶進來,如是持咒下去,基礎便會建立。

我們是以准提法作為華嚴密的前行,是正式修持前的基本工作。注意自己的心境變化!有人貪心重,有人瞋心或愚痴心較重。愚痴者別人說什麼都好,根本毫無主見。學佛人一般有兩種,即貪心重和瞋心重的。瞋心重者不一定愛發脾氣,其特色是原則性強,是非對錯分明。有人犯錯時很容易發脾氣,且富正義感,愛講道理,一旦別人道理講錯,他就非讓你明白真相不可。這類人或許過去有所修行,但都帶著追求是非、正義、名利等分別心。

貪心重者與瞋心者完全迥異,他們較隨緣,什麼都好,好到象是沒原則,但又和愚痴不同。他們其實不是沒原則,只是比較隨緣,隨緣到讓瞋心重者火冒三丈。他們講話柔和,不易得罪人,且能包容。他由於瞋心而目標多,什麼法都要修,什麼人都要度。

瞋心者不同,不符合他標準的,會一腳踢出去。貪心的人則會說:「這人好可憐,我若不度他,誰來度!」所以身邊一大堆有的沒的被度者,在那邊纏來繞去。瞋心重者則一下子就將那些不符標準的人趕走,因為他的是非、名利等分判得很清楚。

想想自己屬於哪一種人?若過去生有修持,一定帶著其中一種性格,不是貪心重的,便是瞋心重的。學習密法者必須先對自己有所認識,了解了本身的性格,要改進、對治便很快。

如果知道自己是非心重,便要稍微慈悲一點,不要說某人不行就馬上趕出去,說話也稍微柔軟一些。明白自己貪心較重,過度柔軟,那就應該學會快刀斬亂麻,別拖拖拉拉、牽扯不斷。是非心、名利心重者,下決定非常快,人家一開口,他就知道怎麼做了!而貪心者從頭講到尾都難以下任何決定,他說:「這樣也好,不過……那樣也好……」他就是難以下決定。

密法修行很容易有相應的情況出現,相應之處必須保密,所知道、看到的不必對他人言。縱使看到鬼,保持安靜就好,不要問別人是否看到。其實你也無法讓他人看見。修密法者很快便看得到鬼或天神。能先看到天神者定力必然很夠,且具備充足的陽剛之氣,而一般修持者多半是先見到鬼,甚至到死亡時還無法看到天王。

真正的修行者則是天上宮殿、地獄現象等兩方面都看得到,有真功夫的行者甚至能讓別人得以目睹,問題是大部分人做不到這一點,一般人會斥之為瘋子:「頭殼壞掉!再修下去會發瘋的。」何苦讓眾來毀謗呢?因此要能保守秘密。況且,看得到又不能斷煩惱,一點辦法也使不上,和看不到並無太大差別。

看得到很簡單,一旦修行便會現前,但現前之後並無實質利益,所以得保守秘密。我們有位同修二十四小時都看得見,三個月後他說:「師父,我快發瘋了,請幫我處理一下。」修到看得見時間很快,但還要學會放下和不執著。

種種境界固然都能現前,但現前後卻無法處理,因為你用單行道的修法,外道法就很容易在這當中矇混進佛法里。以道教而言,有一法出來,就一定有破解之方。如果能讓某些現象現前,便也同樣有相對的辦法使之消滅,否則即是單向修法,而非雙向的。

法界情況亦然。有山就有海,山是由海底的土堆積上來的;森林中如果某一種樹有毒,就一定有某種草能解毒,而且解毒草就一定長在毒樹的附近。所以我們修法、用心之處所生起的境界,定然也有另一法能夠破解。

定力如果不足,便不要讓境界現前,務必先了解此一原則。我們談的密法大部分指印度的「檀催」(編者案:tantra一般譯為怛特羅),無論是道教或印度的檀催,若未抓到此一基本要領,則持續修下去便難以回頭,因為這當中會生起很多妙用,如不能善加應用,反而會引致嚴重的偏差,到時恐怕連自己也難以單獨處理了。

六、 佛母修持法:

密法在中國已經流傳一千多年,並且逐漸演變成一般的民間信仰與文化。民間信仰中,很多人喜歡持咒,因為會產生某些特殊的狀況。譬如大家都不懂咒語的意思,念得對不對也不知道,可是念咒又的確會產生某種真實的效果。這是因為持咒者很容易形成某種磁場,亦即所謂的「磁場流」。一般人靜下心來也會有類似的現象,煩惱生起時也會形成磁場流,只是十分混亂罷了。

念佛、持咒、靜坐、誦經、拜佛,都像在水缸里攪動著水一樣,自然會形成波紋,攪動兩圈以後,把手放在裡面,波紋會跟著迴繞。這時你會發現,當水缸是圓形時,波紋旋轉得很順暢,可是如果是四角形或水泥制的水缸,情況就不同了。當水被攪動時,需要較長的時間水紋才得以順暢。雖然你花了更多力氣攪動,所形成的水流範圍卻會變得比較小。從這個例子可以得知,環境是很重要的背景。

俗話說:「家裡人若是三代沒修行,家族一定會有災難。」自古以來,一般老百姓受此說影響,或多或少都在修行、持咒,最起碼也做做好事,勸人修行、吃素。吃素是一種修行,持咒也不錯,可以簡單念「唵嘛呢叭咪吽」,甚至念「唵阿吽」,念佛祖、媽祖也無妨。這樣念下去,水流的波紋會形成,那股力量會發生作用。任何宗教都有這種力量和作用。我們不必排斥別的宗教,只要是修行、有宗教信仰的都是好的,不一定要別人跟著你念。

一般宗教活動里都有持咒,如道教里有畫符、念咒,念到最後都有一「撇」(台語)。「撇」是從咒語翻譯過來的。道教符令最後總是說:「急急如律令」,意思是這個符或咒持下去,必須快點將它完成。「急急如律令」的白話就是「快點快點把它完成」,其實就相當於佛教咒語里的「娑婆訶」。「娑婆訶」就是快點快點去做,趕快完成的意思。念念咒,便有天兵天將來幫忙,「娑婆訶」就是叫天兵天將趕緊幫忙進行。

雖然任何時空都可以持咒,但千萬不能有害人的心念。學佛人寧可讓別人來害死我們,也絕不能有傷害眾生之心。持咒者會有天兵天將愛護法,所以更不該起心動念去傷害眾生。由於天兵天將是護法,我們一做壞事,他們也跟著為惡。你偷人家十塊錢,頂多下輩子還十塊錢或多還幾倍而已。如果後面還跟著一堆天兵天將,那加起來的總數,可能讓你幾輩子還也還不完。因此,一般人造業若得下十八層地獄,則修行人造惡就得下無間地獄了。

一位士兵殺人,頂多一槍一個,將軍殺人的話,可是千軍萬馬從之,沒完沒了。修行人必須好好保持那顆心,因為他有如元帥,命令一下,天兵天將、護法神們都景而從之。所以修行人絕不能有傷害眾生或做壞事的意念,也絕不能稍不如意,就馬上生起「欲做什麼而後快」的心念。

我們都說佛法十全十美,但是在印度,佛法屬於嚴格的修行方法,稱為「佛父法」,至於「檀催」(編案:tantra一般譯為怛特羅),在印度孟加拉國是很特殊的修行方法,他和佛法有些不同,修法較輕鬆,後被倂入佛門,成為「佛母」的修行法,稱之為「准提佛母」。

「准提佛母」不只有一法,而有很多很多法。簡單來說,現在看到的准提菩薩佛像多半是十八隻手,另有十六、十四、十二隻手的。從兩隻手開始,到三十二隻手,乃至千手准提都有。這當中,二、四、六、八、十、十二、十四、十六、十八、三十二、三十六隻手皆各有一法,另外尚有二十一、二十七隻手的法,以及一0八隻和千手的法,你看這裡面有多少?

將這些沒限制的法統一起來,稱為「准提法」,故名曰:「七俱胝」。「七」即「七菩提分」;凡依七菩提分的標準,將此無量無邊的法門統一起來,都稱為「准提法」。因此,修准提法,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含括其中,這部份就稱之為「佛母」修持法。

原來釋迦牟尼佛的法稱為佛父,亦即有限制的法。而「檀催」的修法則是在佛教末期才併入佛法中,世尊當時根本不修這個法。

「檀催」一法如何肇端?最先修持成功的人如何產生呢?頭一位修持成功的人叫帝洛巴。帝洛巴是商羯羅的師兄弟,商羯羅在理論方面極有成就,帝洛巴則不務理論而專修事相,且修持得非常成功。帝洛巴過世後差不多兩百年,有位叫那洛巴的人想修這個法,但當時帝洛巴早已過世、入涅盤了,可是那洛巴並不死心,確信還能找到帝洛巴。你看,第一代和第二代祖師的殊勝就在這裡。

第一代祖師如何修持成功的部份,以後再為各位說明。至於第二代祖師的成就則更加神奇,第一代祖師已經入滅快兩百年,他才發心要找祖師,試問到何處尋?沒關係!因為印度修行人有個特色,大凡在何處修行,便會在同一地點映現,於是那洛巴便在森林裡以至為虔罩模伊聳年,終於有一天發現了帝洛巴一個人坐在森林裡,於是向其表明來意,希望拜他為師。

帝洛巴道:「假若佛祖就坐旁邊,你先拜佛祖還是先拜我?」那洛巴答道:「當然先禮拜佛祖。」

「那你就拜佛祖吧!」帝洛巴就不見了。

那洛巴非常懊惱:「不對!我是來找帝洛巴,又不是找佛祖,怎麼不先拜師父?」

那洛巴以極度虔敬的心懺悔,再次尋找帝洛巴,這一找又是十二年,某天那洛巴看到有人在溪中將肚子剖開來清洗腸胃。那洛巴立刻衝下去道:「師父!我找你很久了,弟子向您懺悔,上一響應該先向你頂禮,那時候我心境尚未調適過來。」

帝洛巴道:「想通了嗎?為何要先頂禮師父?」

「師父是我佛法的傳承者,若沒有師父,根本就沒有佛祖。」

這就是我們為何要對上師覺對恭敬的原因,因為要修的法是從上師那裡來的。密教「唐卡」里,有位祖師手中抓一條魚,那便是帝洛巴在溪中剖腹洗腸的情境,把肚子里很多不好的東西都拿去餵魚,該圖指的便是此一公案。那洛巴就這樣跟著帝洛巴修持,十二年後而有所成就。他找師父花了二十四年,然後再修十二年而成就,由此可見摸索階段往往比正式修行的時間來得長。

第三代祖師叫「瑪爾巴」。瑪爾巴要找到那洛巴,過程更加辛苦。瑪爾巴發心修行之後,他就去找師父,結果找到一位胡塗師父。這位師父雖然不怎麼樣,知見還算馬馬虎虎,他一直告訴大家:「要破我執,不要執著。」至於怎麼破?他說:「破就破了。」所以大家一直在那裡破,只是都破不了。

瑪爾巴聽說這位師父很有名,便來拜師,他說:「我將一切供獻給師父,身、口、意三業都來供養你,看師父如何調整,我完全接受師父調教。」師父心生歡喜道:「難得有你這種弟子!」這句話一出,所有弟子都跳起來大喊:「很好!你是難得的,那我們都是多餘的!」

這一對弟子就開始設計陷害瑪爾巴,他們說服「兩光」師父測試瑪爾巴的找猓妒牆鞋敔柊腿翎嶸揭婚g蛇盤據的茅棚,想藉此害死瑪爾巴。瑪爾巴拿著火把進去,結果草寮燒得精光,瑪爾巴卻安然無恙坐在那裡。他向師父頂禮三拜道:「師父功夫了得,教導有方,故有此奇蹟。」

某次下大雨,山洪暴發、水流湍急。師兄弟們利用這個機會指使瑪爾巴涉水到彼岸,其實對岸已是懸崖,瑪爾巴一過去,人便往下掉,沒想到他居然坐著一朵大蓮花浮上來,然後滿心歡喜對師父三拜道:「師父加持,神通廣大,才有此種殊勝成就。」瑪爾巴心中只有法,毫無是非,一心好好修行,只要求自己。

第三回,師兄弟們慫恿師父叫瑪爾巴從大洪水中走過,瑪爾巴真的聽從,孰料他竟腳踩著蓮花走過去。眾人嘖嘖稱奇,大聲讚歎,瑪爾巴回頭看到走過之處盡成蓮花,便向師父頂禮三拜道:「真是殊勝,全仰仗師父的加持和成就。」師父被誇了幾回後,便也跟著陶陶然,真以為自己有神通了,於是領著大家去踩蓮花,結果全都被洪水沖走。

瑪爾巴是西藏人,但非今天的西藏,應是比較靠近西域這邊的人。他成就後回鄉翻譯梵文經書,故被稱為大譯師、大翻譯家。後來有位叫作密勒日巴的人來拜瑪爾巴為師。密勒日巴非常聰明,原來是富家子弟,但父親的財產都被別人佔據,母親非常生氣,要密勒日巴復仇。密勒日巴於是去學一些邪術外道等種種神通,並且因為報仇而殺人無數。後來他覺得這樣不對,一心想學習正法,於是前去找尋成就非凡的瑪爾巴。

瑪爾巴對密勒日巴道:「學法要先做一個大供養,大鍋子要裝滿酥油。」以今之標準,差不多是供養好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密勒日巴於是發心出外打工,賺取供養上師所需的一切費用。之後,瑪爾巴又對他說:「學法沒那麼容易,要先用石頭在對面山頭蓋一間茅棚。」想不到蓋好之後,瑪爾巴又說:「是蓋另外一邊,不是那邊。」這回密勒日巴找師母來當保證人,師母道:「好!你去那邊蓋,我保證絕對沒錯。」其他是兄弟也主動幫忙一起蓋好,孰料瑪爾巴又道:「是叫你一個人蓋,幹嘛找一堆人幫忙?現在把這房子的石頭搬到後面的那座山去重蓋。」密勒日巴被折磨得想死,心道:「學習正法怎麼會那麼痛苦?以前學邪法殺人也都沒事,現在只能乖乖聽話,又不能有任何意見。師父為什麼要這樣子磨我?」蓋因其過去有害人的心念,如今想修習正法,種種害人念頭必須剷除,否則業障不先除掉,修持正法之際,壞念頭一起可就麻煩了。

魔子、魔孫、魔王怎麼來?直接修邪法的便是魔子、魔孫;若進佛門修持正法,卻又帶著邪念邪心,肯定會變成魔王,所以我們一定得端正自己的心念。這個時代,我們不能再叫大家去蓋房子來消業障了,也無法如從前的禪宗那般,不對就打三十大板。既不能打,又沒辦法磨,那就只能慢慢勸說:「心念要正。」可是大家就要貪、還要快,個個妄想馬上開悟。

密勒日巴是我們所見公案里唯一能夠飛天的大德,他的色身能像鳥一樣飛起來,人人欣羨,可是很多人並不知道他之後是如何被磨出來的。現在,你進入這個道場來修持正法,過去的習氣與不當的念頭也都要先除掉。如今是個人主義盛行的時代,動不動就講人權,事事要求合理。但我告訴各位,若處處要求合理,修法是難以有所成的。修法本身對腦筋來說是不合理的,記得這一點。修法若按腦筋所設想的才算合理,那就變成了世間法。修法之目的在破除意識形態、走出輪迴的圈限。一般人所說的合理部份屬輪迴的觀念,出離三界不再輪迴,是屬於腦筋里認為不合理的部份。

一般人認為修持就是依照自己的方法,如此便繼續輪迴,若不想輪迴,就得接受佛法的要求。師父明明說要如此這般,你回去之後還是按自己的方式做,覺得這樣比較習慣、方便,始終無法接受佛法的要求,學到最後都是自己的法,這不是佛法。

進入佛門後,便要完全按照指導者的方法去修。一般來說,事相方面還容易一點,例如念珠掛哪邊、該怎樣拿等等。可是觀念、腦筋的轉化就很難了,往往指導者說該如何,你卻像條鰻魚一樣,一下子溜回去而不自知。習氣牢固啊!觀念、想法才是問題,必須改過來,這是真正需要注意的地方。

密法修持當中,不可思議的公案很多。密法的修持有一根本,即任何一法都是「總持法」。我們提供給各位的法本都是分十個階段和十二個階段兩種。大法是十六個階段,一般人修到這種程度的機會可能不多,這些都屬自修,共修的部份則通常分十階段,分開是十階段,合併起來則只是一個咒語。

這十個階段怎麼修?譬如麥克風該怎麼才能發揮作用?第一,得先做個支架固定在這裡,否則麥克風太近,講話會有一股氣音,太遠則音響不清楚;第二要有線路;第三是感測器;此外裡面還得具足種種東西……,這林林總總的東西組合起來,就是一支麥克風,所以麥克風是一,不是十個零件。十個零件不起作用,組合起來才叫一支麥克風。麥克風是總持法,我們需要精通裡面的東西,麥克風才能用。

不管修持什麼法,內容都要搞清楚,零件一一分開來沒用,一定得組合起來成為麥克風,才能起作用。所以任何一種修法都是總持法。不用去煩惱那麼多,如果自己真的有辦法完成修法,那時候才修自己的法,否則接受別人指導時不必想太多。

我們所說的修法,你必須搞清楚分開是什麼?合併起來又該怎麼修?如何用心?分開來是要讓人了解,而真正修持、哂彌畷r,則是整體的哂謾9湃瞬揮名溈孫L就能讓好幾千人都聽得到,現在有麥克風,話聲卻還不容易遠傳。因此,關鍵在於確切明白方法,如何起妙用才是修持的重點,而基本條件只是「認識」而已。

不管顯教或密教,修法時心念都要正,此乃基本要求。但修持密法時有一特異之處,即修持的定位問題。密法不同於顯教,顯教都說上求下化,上求佛智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利他,然而要怎麼修,則多數人都不知道。

一般而言,顯教的佛法是說明周知,密法、密行的部份則是要行者去履行、去實踐。就華嚴密的基礎來說,一定要受兩個戒,一是發菩提心戒,另一個是菩薩行戒;「菩提心」乃行者本身上求的標準,「菩薩行」則屬下化方面。這兩部份是密法修持的基礎,修不好就談不上阿闍梨的資格,沒能力指導人家。

下化眾生就是利他。利他怎麼修?台北有一位富翁,常對人家說一句話:「你們布施一百萬,不如我布施一百塊。」他在台北市有十多間房子出租,每個月光租金收入最少就有兩、三百萬,每次道場辦活動,他卻只繳一百塊,連供養自己的師父也一樣。他有利益眾生的觀念,但難以真盞馗噸T行動。這不是佛法,佛法「如說而行,如行而說」,這樣說就要這樣做,如此做也要如此說。這位富翁只是自圓其說,並不是利益眾生的基本做法。

修密這該如何利益眾生?利益眾生要有一個心念——「不舍菩提心」,不忘失菩提心。所以修密法的人經常得將眾生掛在心上,以眾生為前提,不以自身的利益為目標。當我們經常以眾生為前提,心念一起,便會持咒迴向給眾生。

修行功夫到家的人嘴巴一直念,那叫「金剛持」。雖然嘴巴在念,卻聽不到聲音,他一直持、一直在加持,走到哪裡就加持到哪裡,加持、利益眾生,平常即訓練有素,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以自己所行的本尊法來修持,如以「唵阿戌福啰尾擬彌吽」一法來說,你經常持這個圓滿咒,身到意到,不管到哪裡都以心念帶著,不忘失;心念是要利益眾生用的,常想到利益眾生,即使看到狗、貓等動物被撞死或其他問題,都沒關係,你就一直這樣持過去。看到眾生痛苦給他加持,看到眾生歡喜也為他隨喜。走到哪裡,心境就擴大到哪裡,這是利益眾生的實際行。

密行者想饒益眾生就得持「實際行戒」,並且要受這「實際行戒」來饒益眾生。總共有三條戒律,兩個是自行自利的,即菩提心戒和菩薩行戒,另一是實際行戒。即如何利益眾生?怎麼將佛法修行不離眾生的這條戒律受持好?我們以後會一步步傳給各位。

這裡有個原則:華嚴密行者一定要有一個具體的行表現出來。顯教人具體的行較不外顯,是比較保守、內斂的,密行者的具體行則一定得現前。

古代的密行是不現前的,中國佛教是標準的密行者,一般人看不出來,這叫「內密菩薩行」,亦即「密行」。世尊的公子羅睺羅便是密行者,一般人看不出他在修行。如今正好相反,密行者一定得付出行動,因為我們不是成就者,但又不敢付出行動,那等於沒有修行。然而行動並不表示要很囂張、張狂,持咒不必為了讓大家都聽到而大聲喊,金剛持就好,行之所至,心念即到。

工作、說話時要專心,不要嘴巴一直動來動去。沒事做的時候,心念要起,持咒、迴向給眾生。菩提心戒、菩薩行戒、真實行戒,這三個戒都是真實行利益眾生用的,這是學密之前個人應當具備的一些條件和觀念。後面會再跟各位談華嚴密的行持及准提法的注意事項。 七、成就一切的法:

顯教和密教的修持方法不同。修顯教一定得了解為何要修持。至於密教,一般人大多不明白我為何這樣修,只管修下去就沒錯。像身體不適吃藥就好,沒有幾個人會去問葯的成份,反正醫生開處方,吃了便能痊癒,密教就有點這種味道。你不知道他怎麼殊勝,但如法修持可得殊勝果,這是多數修密者的基本理念。

譬如「准提法」,想成佛,修此法可以成佛,對治世間煩惱也湊功,求一般財利、幸福、健康,亦皆能讓人如願以償。其法門重點不在藥方如何,而在病患到底身患何病,但不管什麼病,以此方對治總是能奏效。問題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

如果心著於某處,認為自己只是胃痛,這一帖葯就變成胃藥;如認為頭痛,這帖葯便是頭痛葯,問題都在於猩舊懟_@個法很殊勝,但眾生能真正獲得大利益的並不多。因為一般人雖說是進了佛門,但仍以求自利、求眼前的部份為多,對於究竟的目標與意義多半懵懵懂懂。

一旦能對症下藥,藥方就會很殊勝。我們應當培養自己高超的宗教情操,才不致於錯失這種殊勝之機。一般大眾學佛,基本上都很虔眨珜ψ約骸Ψ鴟ǖ惱J識往往不足,於是產生極大的偏差,因此了解基本教理實不可免。

修持密法只是行而已,准提法要如何行?很多人開始持「南無颯哆喃……」,結果「颯」什麼都不知道,三餐飯後立刻持,甚至一大早爬起來就「颯哆喃、颯哆喃……」念個不停,這也只是修一種助緣而已。

一旦正式開始修准提法,最好是選個月圓的日子,即農曆十五的晚上,不妨於八點以前開始而於十點結束,也可以七點開始九點結束,為了共修的方便,最好十點以前就結束。

佛像可加以護貝,晚上會發出亮光,另外還需要一面鏡子。修准提法,隨身攜帶這面鏡子比攜帶佛像來得重要。修法時,鏡子向西,人朝東坐,手結「須彌印」。一個手印、一個鏡壇,每次一念就是一0八遍。

修法者在十齋日,每次念一千零八十遍,長咒「南無颯哆喃……」的部份念七遍或二十一遍就好,接著主要在於短咒:「唵 折隸 主隸准提 娑婆訶」。「娑婆訶」念成「娑訶」就可以了。

有些人持「唵覽唵齒林唵嘛呢叭咪吽」一0八遍,接著再持「南無颯哆喃……」,最後再「唵 部林」。是否都需要如此?這是個人的修法,尤其如此完整的念法,應是真正修法時所念的,平常日子基本的九個字「唵 折隸 主隸 准提娑訶」最為重要。所以,鏡壇、手印,以及一0八遍咒語,是最基本的部份。

這一0八不能中斷,此乃基本要求,若要念一0八0遍,坐下來便得一次完成,不必考慮接不接電話或者還想做什麼。在十齋日的晚上,挑一個不受干擾的時段專心念。太陽下山後或日出前是一個時間,另一個時間是半夜,此乃修持上所必須注意的。

每個月十五是准提法的共修,十齋日必須自修。平常日沒空也無妨,有時間就盡量精進,但十齋日必定要修。他的標準和基礎是九十萬遍,但也不要那麼小器,說九十就九十,「唵折隸主隸 准提娑訶」這九個字最好是念一百萬遍。長咒和整體的部份,可以在十五月圓日,修兩個多鐘頭的法,共修或個人自修也一樣。這整個修法一0八遍,「唵覽 唵齒林」和「唵部林」一0八遍,長咒同樣一0八遍,剩下的就是短咒九個字。

以上是持咒的基本形式。由於此是事相事修,於是便有其基本和應當遵守的規矩。就像製作一張桌子,一定得具備桌子的形,這是事相,而非理論、觀念;觀念是無相的。

何謂「准提菩薩」?該怎麼解釋准提法?准提法的全名是「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七」是「七菩提分」,「俱胝」是量,有萬億之數,所以是「七萬億佛母心大准提」。「准提」兩字是印度梵音,指的是法、真理的本來意義。意即有七萬億的方法可以進入真理的本義,進入真理的本來面目。

我們透過七萬億方法走入真理的中心點,「佛母心」的意思就是進入這個中心點,就本意來說,沒有任何限制,人人皆可進入。七俱胝是七萬億的方法,過去一切諸佛都這樣修。此乃真理的中心點、真理的存在、真理的真實義。

「陀羅尼」是進入的方法,必須用陀羅尼的方法,而非「般若空性」或其他任何方法。這法門有「能入」和「所入」,持此咒要進入的境界是十方諸佛共同所得的殊勝境界,用陀羅尼的方法即能達成此目標。陀羅尼一般稱總持,何謂「總持法」?他並非抽象的觀念,其真實義是要全心投入去感受此方法及真理的存在,而真理的存在是十方諸佛都可以得到的最高境界。

如果你所祈求的只是一切順遂、財利豐足、家中大小和合之類,那跟十方諸佛作證得的殊勝結果差別甚大。所以,學佛的真實義務必了解,否則就如同拿七萬億去跟人家買一百塊的東西,實在是太可惜了。

准提法非常殊勝,所用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全心投入,便發覺顯教與密教其實無分軒輊。問題是:我們真的能用心持咒嗎?

我們所要得到的最殊勝的果叫「大准提」,此即真理的真實義。它到底是什麼?它,本來如此!真理的存在未經染著,本來就這樣,而我們難以體會,「陀羅尼」即是要我們去體會的意思。

小孩子常說爸爸媽媽不疼他,爸媽則認為自己很疼小孩,他想要一雙Nike的鞋,爸媽偏偏買「中國強」給他,父母所付出的並非孩子想要的,這種問題時常發生。我們所認識到的真理,與佛法真理落差很大,而我們卻堅持己見,你看佛陀會不會傷心?然而要我們這些凡夫都站在佛陀的立場也不太可能,師父苦口婆心說:「轉過來,站在佛陀的立場。」有感應的會非常感謝師父,沒反應的便覺得師父亂教,問題其實出在我們觀念轉不過來。

不管能否得到如此殊勝的境界,有件事非常重要,即個人的涵養,此與修行無關,不管修行如何,一定得心存感恩。當今的教育都在提倡個人主義、愛的教育等,都說要尊重孩子,所以也把孩子寵壞了。他們失去了反省能力,連尊重與感恩也付之闕如,以至社會秩序大亂。看看社會上這些造業的人,幾乎全都是青少年,為什麼?因為他們失去了感恩和尊重長者的能力。

學佛人的情況亦然。隨著時代的惡質化,在感恩、尊重的過程中,一旦漸漸失去應該具備的能力,乃是很可惜的因緣。不管修持成就與否,感恩為第一要緊,我們稱此為「四恩」:佛恩、國家恩、父母恩、眾生恩。對於指導的上師乃是佛恩;三寶都是佛恩。

各位在精進修持時,一定要以道場、法門及上師的指導為主,千萬不要只想試試看,三個月沒有成效便走人,這樣就算修持成就也會變成魔王,因為你來的目的,無異於做一樁很明顯的交易和買賣,那不是修法。

這輩子修持不能成就,有各種原因,這和外面銀貨兩訖的買賣不同。所以感恩的心若能堅持到底,縱使這輩子不成就,下輩子也很快能得遇善知識而迅速成就。

不管有沒有辦法成就這殊勝大法,為人處事都要懂得感恩。道場設某些制度來讓各位發心,除了供養以外就是感恩;不是來此白白享受,而鬚髮心供養大眾,感謝三寶。否則人人都只來吃現成的、用現成的、聽現成的,試問誰來服務大眾?因此要感謝眾生恩,以服務來發心感恩。這是修大准提法應有的基本心理準備。

准提法乃密教心法,華嚴是顯教心法,兩者皆屬「圓教」,一是「顯圓」,另一是「密圓」,而顯圓和密圓其實相通。你若認為不相通而全心修密,也無妨,但專修顯教,不通就麻煩了。所以有人覺得密教比較殊勝,蓋因密教是以「事事無礙法界」修持的。但一有這種想法,其實也不殊勝。華嚴、顯教也說「事事無礙法界」啊!因此,所謂不通,並非教理不通,而是修持者的腦筋、觀念不通,所以學顯教的人很多都不通密教。而學密的人照理應該通顯教才是,但如今卻也幾乎有九成九修密的人都不通顯教。

台灣的學密者,試問有幾個了解佛法?除了持咒以外,就只會說密教最好,獨尊金剛乘,剩下的通通不知。只會叫你把咒持下去就對了,至於佛法的真實義在哪裡,完全不知道。

顯教里所得來的菁華,讓密教非常殊勝。密教不談理論,直接談事相,就像醫學院的學生在學校念了七年,道理都了解,但搞到最後也只是那顆藥丸吃下去病就好了。吃那顆藥丸之前是否每個人都得經過七年的醫學院訓練?當然不用。但要知道,製造出藥丸,中間得具足多少人力、腦力、時間、資金等等。密法有如這顆藥丸,經過十方諸佛長久淬鍊完成。如果我們對這顆藥丸的殊勝來源了解愈多,功德愈殊勝、成就會愈快、妙用會愈大。

有一些吹噓密法殊勝的人,講得包天包海,叫他們修一法而讓天下太平,不可能!照常有地震、山崩。佛法的殊勝是真實的。必須得有一個心境去求證佛法殊勝之處,絕對不退心,必定會進步。也許有同修覺得每次持下去至少得一千零八十遍,算到最後是兩千或一千都不記得,此乃正常現象,佛法的殊勝不見得一下子就能感受得到,但務必要有求證的心。

師父說明殊勝,同修也說殊勝,到底是怎樣殊勝?這部份一定得親自了解,否則只是「拿香跟著拜」,頂多就像人家起音,你在後頭合聲,永遠沾不到殊勝的邊。密法的殊勝需要自己一再地肯定,不是別人講給你聽,而是自己要去求證。

我們出家人都得剃頭、穿僧服,其實剃頭叫作「毀形」,把形狀毀了;僧服即「壞服」、「壞色衣」。這個毀形、壞服是很殊勝的,各位有沒有想過哪裡殊勝?你們根本感受不到出家的殊勝,只是人云亦云罷了。怎麼殊勝?為何這些師父都要出家?你倘若感受不到,光說殊勝沒意義。

這個法門的殊勝之處何在?其實是對僧寶、佛陀、法寶的殊勝。我們自己一再地去求證出來才屬真實。我們必須勉勵自己,佛門中所說的一切,全都是眾生本身的事。法門絕對沒錯,只是你是否有辦法這樣修而已,所以不改變法,而是改變自己。至於如何改變,則是修法的意義所在。

顯教主要是讓我們了解般若空性與法界存在的狀況,引領我們用般若空性來進入法界存在的境界。密教的修持,不談法的道理,只是讓你去進行,進入那個狀況,這叫「默證佛果」,漸漸修持即能漸漸成佛,道理何在?毋需言說!但並不表示你佛法都不懂。

很多同修移民加拿大和澳洲,回來常道:「那裡沒有佛像的佛法,但是有很多菩薩的佛法。」意思是說,當地人雖沒學佛,但所作所為皆符合佛法。他們說:「台灣有佛像的佛法,但沒有菩薩的佛法。」意指拜佛的人多,但行為卻不太像佛教徒。換言之,外相看起來像佛教徒,實際上內心不清凈。

並非三皈、五戒才叫佛教徒,這是外相佛教徒。皈依三寶得要認定:「從今以後我即成為一位佛弟子。」佛弟子該怎麼做?外相固然得配合,但最重要的是內心的改變。只有外相,佛教就只剩下寺廟,真實義便無人知曉,果真如此,將來寺廟淪為觀光地,根本沒意義。寺廟是教化的中心點,猶如學校乃教育場所。真正佛教徒的意義是什麼?我們若無法肯定,一定會發生問題。

「默證佛果」漸漸成佛的意義,是指經過一定的修持以後能有所成就。在這修持過程中,我們本身會產生某些超越與突破,因此持咒最少幾百萬遍。在這幾百萬遍當中的每一回,先不論每一句,因為各位的功力或許還不到此,單以每一回一0八遍來說,能否帶著疑情就是個問題。「這樣修持對嗎?這樣修持為了什麼?」你帶著這份疑情,一百萬遍下來,定然會有所成就,佛法的真實義肯定能現前。問題是,一百萬遍要念到何時?五輩子嗎?

剛學佛時,我向一位同修請一顆舍利,他要求我每天拜佛至少一0八拜。我舍利子請回去之後就努力拜,本以為一0八拜得花三個多鐘頭,結果卻不到半個鐘頭。由此可見,關鍵全在於自我的實踐,千萬不要光想不做、光說不練。完成結界功課,必須有勇氣一年完成一百萬遍,最長不超過兩年。具足這種勇氣,修持很快便能有成就,否則要念完一百萬遍,絕對遙遙無期。

如果有人問磚塊怎麼做的,你可能難以回答,但要搬磚塊,幾乎人人都會。同樣的,准提咒的意義可能不是人人都能了解,但叫你念一百萬遍,恐怕不會聽不懂吧!問題是,這一點做不到,怎麼出三界?等牛頭馬面來抓人時,要念就來不及了。你真正用心,一年或二年內把一百萬遍持完,屆時閻王爺找上門,所見到的全是准提咒,已經找不到你了。我們一定得建立信心,才有辦法進入佛教殊勝的教海里。

八 修密的兩點特殊處:密法修持有兩點比較特殊的地方:

第一點是要深信,且心念不能偏差,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生命有一個術語叫作「生命能量」,亦即「生命力」。他不同於體力,體力不好的人可以透過邉印⑹朝煛⑿菹⒙{養,但生命力不是這樣。小孩的生命力就很強,整日翻天覆地,如果知見正確,他的生命力會永遠很好;若所學偏差,見解變了樣,生命力就變負的。生命力若有八分,知見正確就正八分,否則知見變了樣,情勢立刻倒轉。

修持密法時,對法、上師、道場如果能感恩、好好修持,且信心堅定不移,生命力便是正向的;如果此中由於和同修意見不合、口角,或因個人的某些因素,造成不信、懷疑,乃至毀謗,生命力馬上變成負的,這種傷害非常大。密法法門很殊勝,能得大利益,但信心若是動搖,大利益即成大災難。因此深信非常重要,不能輕易退心。我們一定要孜孜求證,建立起真正的信心以後,才正式傳法給各位。

各位來到這裡,不知是來湊合一下,聽聽看、修修看、問問看,修行又不是到餐廳吃飯,難吃下回就不來了。修行關乎我們的法身慧命。就像投胎,這輩子就在這裡,縮不回去的,這條路一定這樣走。生命畢竟和社會上其他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每回傳法之前,我們都不厭其煩地如此告誡大眾。

一般買賣都是銀貨兩訖就沒事了,但修行不同於買賣,我們不是介紹產品,而是提醒大家,人人都得對自己的生命有所認識。生在這時代、這世間,生命已然受到極大的污染,我們對自身生命認識不夠,所以得為各位開導。深信!是修持密法的第一個特色。

修持密法的第二個特點是:絕對會相應。各位必須留意,如果有所相應,自己本身必須保守秘密,否則掛在嘴上一直說,肯定會出事。就像拿著財富到處炫耀,會引起他人覬覦,落得座車被偷、子女被綁架。所以有所成就、見證,盡量不說,有些同修我們稍微提一下,增加其信心即可。例如我談了很多相應的情形,但大家絕對聽不出來,因為我可能託言「別人如何……」,是否真的相應,自己曉得就好,不要稍微有一些相應便大聲嚷嚷,唯恐天下不知。你不知道魔王就在旁邊等著呢!所以不要到處炫耀,若真有相應的境界,慢慢求證是正面或負面的,因為好壞與否尚不知道。

能致富的人都用三分力賺錢,用七分力藏錢。一直炫耀自己有什麼境界,多半是假的,有真實境界者反而不多說,因為別人也未必懂。你看那座山,山神在哪裡?一般人只見到山的「體力」,及山的一種塵境,而佛陀看到的卻是山神、山本身的生命力。

世間再厲害的人都逃不出「成、住、壞、空」現象,因此如有相應的境界,切記要保守秘密。剛學佛時相應特別多,無論相應的是瑞相或惡相,都沒關係。因為瑞相表示過去生沒有什麼大惡業,瑞相很多者則是乘願再來的修行人。縱使有惡相,也有消災之功,若惡相眾多,表示過去造業不少、業障深重,而這輩子既然已經發心修行菩提道,則記得要先懺悔。

很多人過去都是修外道行,如今成為世尊弟子、修持正法,惡相必然現前。因此趕快懺悔,把種種惡相、業障消除掉。一旦業障懺除凈盡,瑞相當即現前。不管惡相、瑞相都無差別,總之這類相應的狀況大概會延續一年,只要持續精進,最後終歸消失。若這些境界持續三、五年以上或更長的時間,表示你一直都沒進步,還陷在坑洞裡面,否則種種相應,應以消失。

修行人真實成長的原則則是精進,其餘毋庸多問,因為既然已經知道學佛的最高目標,只要方法正確,便不用再多尋煩惱。像我們開車上高速公路,一旦決定往北走,油門儘管踩下去就對了。當目標、方向、方法都肯定以後,只是踩油門而已,不用多疑,一直走自然就到台北。你之所以發生問題,乃因沒有目標。

很多人進了佛門,一心卻罣礙著如何把家裡弄好,這怎麼精進呢?其實只要精進,其餘何必庸人自擾。當年我決定出家、弘法,便如此發願:「希望三寶加持,讓我在弘法過程中無後顧之憂,不用煩惱其他事。」當然,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於精進。

很多人問我到底怎麼修的?其實專心一意修法即可,不必東想西想,想要什麼感應。小孩乖乖吃飯,自然慢慢長大;你從小立志當總統,長大後卻只能蓋章選別人當總統,所以小時候多想有何用?佛弟子應該「心不攀緣」,做自己該做的就可以了。所以何謂精進呢?唯「置心一處,心不他緣,若心他緣,攝之令返」十六字而已。心跑掉了,就抓回來!

來到護持正法的正信道場,遇到正信的上師說法,就要有信心,否則還修什麼?如果不具信心,更不下定決心,即使釋迦牟尼佛來到你面前說法,你也不會相信。為何釋迦牟尼佛過去生得遇燃燈佛,而我們沒有?關鍵就在於是否真正下決心。

誰是燃燈佛?能啟發信心,讓我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就是。真實與諸佛菩薩證法相應,必須先以深信為基礎,修持成就才會快。怕的是你沒信心,而信心是多生累劫以來的善根。

接著談准提法的行持和儀軌。前面說過,行持准提法很簡單,必須有一面鏡壇。這面鏡子是修法用的,不是給我們擠青春痘、化妝擦口紅的。鏡壇之外,最好有佛像。

行者要有行者的特色,但要如何才像修行人?修行人平常一如大眾,無非是活潑、輕鬆、快樂的模樣,不要人家在談笑,你便垮下臉道:「我是修行人,不能笑!」與人談笑無妨,但當壇城一擺下去,開始修行時,我們就是行者,馬上就得有修行人的樣子。這面鏡子是法界一切的總代表,返照我們的心,讓心境在鏡子里現前,行者必須如此觀想。

一般人都不明白這面鏡子具有很多作用,因此擺到最後都變成了照臉用的,忘記其真正的作用在於照心,讓心境在鏡子里呈現。對精進的菩提行者來說,每次鏡壇一擺出來,准提菩薩像便會在鏡中現前。准提菩薩像粘上去就不對,應是我們心境在鏡中現前,而此種現前是不靠大腦咦韉摹

准提菩薩像的中間為圓形,在鏡中現前的代表整個境界,為何這部份會呈現在鏡中?按一般佛法,這是「大圓鏡智」,表法界一切的境界皆於此中現前;我們的心念、眾生的心念,以及佛陀的境界,完全於中影現,故此鏡乃對我們起觀照的作用。

除了鏡壇,各位還要注意手印。初學之時,必須經常打手印。手印怎麼打都沒關係,但務切記:中指不動,因為中指動的時候,表示「召請」。所以如果手養動來動去,當下心念想到鬼,鬼即刻就來,想到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也立刻出現。而食指和拇指也一樣,不要一養便抓,否則念頭一到,什麼人都跟著來。因此手印一打下去,心念便不能胡亂蠢動,否則晚上便會噩夢連連!初學必須謹記這一原則,中指、食指和拇指都不能動。至於手擺放的高度、離身體的遠近……等,都沒有關係,隨自己的方便,自在即可。

手印一打上來時,一0八遍便得念完。這種訓練要有,但眼前做不到沒關係,我們在自己的界內尚可放心,但一出這個範圍情況就不同。所以才奉勸大家每月十五來道場共修,修法前先結界、灑凈,才開始修持。

行持的過程里,我們的起心動念一定要帶著這個問題,例如有電話打進來,或打電話給別人,電話聲響起時,幾先把「唵 折隸 主隸 准提 娑婆訶」持一遍或三遍,都無妨,重點在於經常提起此咒,這叫「一切災殃化為塵。」

不管做什麼事都持准提咒,煮飯、洗衣,念頭一起,准提咒就帶上來,這是行者本色。平常與人談話,別人一直在講,我們便持咒。在種種情況下有辦法持咒,殊勝的福報便都可在這些情況下成就,此稱「一切勝福皆成就!」這都需要靠自己精進、用功。

准提咒才九個字,只比六字大明咒多三個字,但其哂煤軓V,沒有限制。如欲灑凈,准提咒非常好用;想利益眾生,准提咒也很好用。例如經過交流道或十字路口,你便發願與這些眾生結緣,不管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眾生,這時持准提咒最好。像這裡地勢高,颳風時便可發願:「我在這裡持准提咒,凡風所經之處,所有被風吹拂的眾生,我都與他結緣。」這不得了,你可以跟多少眾生結緣?那刮颱風時更厲害了。因此,我們的願可以一再地擴大,只要以利益眾生的願來持准提咒,殊勝的福報便會一直出現,智慧也將持續展開。不必問為什麼,准提法就是這麼殊勝!

修持准提法有什麼儀軌、規矩?照理說,准提法修持規矩很複雜。華嚴海會有「顯教」的會和「密教」的會,「准提儀軌」即屬密教的部份。

准提法修法的整個過程,同樣需要五十三天,裡面儀式很多,參加者各有一面鏡子,大家用心去照,五十三天里最少要有一次能使准提佛像在鏡中現前,此期間就看大家如何入法界了。所以,修持這個法之前,需要一段比較久的時間來訓練。

准提法的儀軌很多,現在說的是最簡單地方法,目的是方便大家進行。但千萬不能就此認為準提法的儀軌最簡單。事實上,它不僅不簡單,甚且是最複雜的。准提法在密部里稱「獨部法」,這跟「五部密法」完全不同,它複雜的時候是跟五部密法合在一起修,若是「獨部法」便不用這五部的部份,而僅需要鏡壇便可;用鏡子來統一這五部密法,以體包,那就幡然不同了。複雜的時候,對修行者是一大考驗,簡單的時候則是修行者最方便的法門。

一如母親疼愛小孩,各方面都照顧周到,教小孩穿鞋、吃飯、上廁所等,母親什麼都教,巨細靡遺,如此也就什麼都管。這就是母親,真足以稱之為「佛母」!然而出事情的時候,母親什麼也不說,全部替你打點得好好的,幫你把最複雜的情況都處理好。另一方面,小孩還不會煮飯之前,都有媽媽掌廚,對小孩子們來說,事情是不是很簡單?

當發願成為菩提行者時,什麼都得學,儀軌不是擺給別人看的,其每一項擺設都是為了修持,每個步驟都必須明其所以然。我們應該全部瞭然於胸,雖然剛開始什麼都不懂,這沒關係,母親先幫你代勞,重要的是你必須帶著「心」,亦即這面鏡子,它是我們的心,要讓心境在鏡子里完全現前。

別以為這很簡單,很多人常把鏡壇當成擠青春痘的鏡子來用,這樣保證會破功。殊勝的境界與世俗事,往往只是一線之隔。

修行人應當了解兩個原則:行持很殊勝、儀軌很踏實。行持絕對是殊勝的,我們必須帶著這種心境。儀軌的每一部份都是要進行的工作,千萬不能偷工減料,以為香爐隨便一擺就了事。要知道,任何一個儀軌、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修行。你不能像試穿婚紗店的禮服那樣,要拍照時隨便擺一盆花就拍起來。我們不能對師父的要求感到不耐煩。修行時,為何要擺一盆花,都有特定的意義。這盆花擺下去,我們的心境,我們的慎重也要做到那裡!

「壇城」每一個人都得修,至於該怎麼擺?把握一個原則,即慎重。就像錄音,為什麼用這種錄音機?他的用意何在?同樣的,為什麼要供水果?所供的水果不同,意義有別,其實也代表我們起觀想的地方會有差異。例如這西瓜那麼大一顆,是最大的一顆,表示「佛道無上誓願成!」葡萄一大串有非常多顆,表示「法門無量誓願學」;番石榴的籽很多,代表百子千孫。我們應該了解其意義,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比方求「多子多孫多福氣」,結果卻拿香蕉來拜,香蕉裡頭沒半顆籽啊!這就表示你不知如何用心。

壇城裡任何一部份都是修法的地方,儀軌也具有確實的意義。每一部分都要大家去修持,並非在那裡擺熱鬧。「擺起來較莊嚴」是俗的說法,其意義不光是莊嚴,而必須發揮出殊勝的效果,並且能夠在鏡子中現前。所以只要處處用心,時候一到,便會明白就中的真正原因和意義。否則,到處都不用心,修法時懵懵懂懂、胡裡胡塗,修行不踏實,什麼意義都發揮不出來。

法本身很殊勝,儀軌本身則是很踏實的,它是實踐的軌跡,行者必須本著一顆極殊勝的心來行持。修法前,先了解師父在哪裡得到這個法,我們同樣要起恭敬、殊勝之心。因此每回修法以前,必定先禮敬師父,若沒有他來傳法,我們便無法可修。所以說,「道場的殊勝、法門的殊勝、上師的殊勝」這三項一定要時常帶在心上,不要連師父最近是瘦是胖都想不起來,那表示你與「法」的距離愈來愈遠了。

我們必須經常思考法門本身,看看是否有疑問,想一下「唵 折隸 主隸 准提娑訶」這九個字的意義,每一音的意思究竟是什麼?思考其中的意涵,為何這樣念而不那樣念?

聽過後,忘了沒關係,不用特地去查問,在聽第二遍、第三遍就可以了。如果有人發心將我所講演的部份整理起來,當作法本也不錯。會整理的人來整理,這是一種殊勝,不會整理的受持別人的整理,也是一種殊勝。各人殊勝的因緣不同,但總要有人發心整理、發心修持,才能相扣相應。

准提法是唯一在顯、密當中皆可圓融的密法,其他密法要圓融很困難,唯有準提法可以圓融。一般來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准提法法本,都是「不空三藏」翻譯的居多,准提法的真正法本是《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這是一本大經,我們買准提(銅)鏡時,裡面會附一法本,但這只是在《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裡頭整理出來的一小部份,對全部過程都未做完整說明。這是密教里的大經,在台灣尚無人開示過,現在我慢慢為各位講解。

密教的修持有兩部份:一是「修法藏」,一是「修多羅藏」。「修多羅藏」以經典為依據,「修法藏」則著重密法修持。上師的交待是密法的菁華,如果聽不懂上師所說的,那便不用修了。

若想修密法,必須先聽經、聽開示,把顯教的基礎先打好,再來修密。你如果說:「我在別地方已修過」,對不起!這不算數。因為在別處所修的,跟我們所陳述的講法、意義並不相同。你不明究理,忽然間換個道場就去聽,不管任何前行準備,那等於是在造業。所以換個道場修密法,是有一定限制的。希望各位一定要能夠在語言、思惟模式上統一,且具備顯教的基礎才可以。

打好顯教基本義理的基礎,了解這個行法道場的思惟模式之後,才開始修法。光每月十五號來一趟也不行,因為基礎薄弱、資糧不足便來修法,一定會出問題。就像買頭等車,卻配三等的零件,發動兩下就壞了。我們絕非排斥他人來此修法,而是提醒大家:修無上密法,內心卻還沒做好準備,肯定會出亂子,造成種種困擾。所以一定要先建立顯教的基礎,至於顯教和密教在准提法里如何統一起來,將來再作詳盡的解釋。

根本佛母——准提密法(九)

九、鏡壇的哂:前面提過修准提法的鏡子(鏡壇的哂茫磽饈撬氖鍾 

鏡壇是用以觀照自身最重要的媒介。以顯教來說,不可避免要訓練這種觀照。一般人或許覺得很抽象,「觀照?怎麼觀照?」准提法用鏡子,有如我們攬鏡自照般,讓內心投身出來。鏡子真能照出我們的心境嗎?這具有兩方面的意義,即關涉到事相和理論。

顯教通常由事相談到理論,理論乃藉由鏡子的形為代表,來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譬如某些人其實很愛錢,可是一談到錢就覺得粗俗,於是不敢談。這時鏡子的作用就在於將內心深處的那層想法映出來,那便是照到了。顯教由相而看到理,理會變得較深。

密教剛好相反。理要先說,當我們把內心境界看清楚時,相便自然現前,此即「相應」。所以密教說相之現前,含義比較深,顯教說相之現前則比較愍Q言之,即顯教是理在相的後面,密教則是理在相的前面。

不過,密教說的相和顯教所說的並不相同。一般人開始修行時出現的境界,通常都是虛假的相。密教談的相卻是真的,這差別很大,意思是說,修到有相現前時,應即是到達開悟、了生死的境界。但一般所謂相現前通常是假的,是想出來的,有如做夢一般。

當年密勒日巴修行成就後能御風飛行,他行經一個沒有樹林的山頭,裡面只有劍筍林立般的石頭,心想:「這山林災難真多,身為有成就之行者,我應為這山林的妖魔鬼怪超度!」密勒日巴從兩排山中間走過,這念頭一起,山神們為其大悲願所感動,都向他彎腰致敬,以致於那些山至今都是歪斜的。

各位可能也曾遇到類似的境界,只不過隔天去看,山是挺直的。密勒日巴已經不在,那山歷八、九百年後還在行禮,蓋由於他的大悲願而對其表示尊敬與感恩。這都是真實境,並非痴人說夢。大部份人由於困了,出現某些假的境界。當然有些人自認境界真實,但重點是煩惱有減少嗎?智慧有開啟嗎?所求願望順遂嗎?

社會生活不斷壓迫我們,總覺得事情不盡如意,於是生起一些幻想,想追求一種如意的境界,然而當外在現實難以兌現時,壓力一來,就只能留著晚上做夢。

很多人會說:「這我從來沒想過,它怎麼會這樣蹦出來?」其實它只是在你心裡透過不同的方式呈現,而非想珠子便夢到珠子的那種方式。我們都有生活壓力,極力追求美滿,夢中便出現美滿的境界,至於他用什麼方法展現,這是我們難以掌握的。總之,這美滿的相是在壓力下產生的,真正不東想西想的人,什麼夢也無。

壓力一來,我們開始追求理想,而這理想會慢慢變形。如炸油條一般,油炸之前小小一條,出了油鍋即變成好大一條。願望亦然!所以,千萬別認為那些情形是真的境界。初學的境界多為假相,必須經嚴格的訓練與考驗。所以,各位學佛人必須注意這三點,一是完全投入,其次是專心、專註,最後一點是放下一切。

一、完全投入,看看身體能否承受大壓力。你儘管推託沒時間,想辦法逃避,也可以一天當三天用,在廿四小時內完成七十二小時的功課。你捫心自問有這樣拚命過嗎?沒有的話便不用奢談什麼境界。何況要你在五年內完成十五年的功課。

二、做功課時是否有攀緣的心念?我這樣修就是要怎樣又怎樣……或者隨時想著要休息一下?存有這些念頭,功課等於白做。具備了一心一意向前鑽下去的心境,做功課便不至於感到疲累而想休息;深信一直鑽下去就會到,最後也果真鑽過去了,反會覺得怎麼這麼快就到,而你鑽通的卻是全世界最長的通道。

心境不對,兩下子便懷疑自己鑽錯。別問怎麼做才好,也不用老是煩惱對或不對,做下去便是!都不做便沒有資糧,更遑論對錯了!我們所談的境界如此殊勝,有什麼好擔心害怕的?這是我們奮鬥修行中很大的局限。

三、修行奮鬥的過程中,必須剷除雜念和不相關的願望。很多人修法有點像小孩買「乖乖」(台灣的一種零食),其實真正想要的是內附的贈品。學佛情況亦然。學佛到底為了什麼?是想在學佛過程中求些境界、財利或所願皆遂?還是希望獲得同修讚歎?這和小孩買乖乖不是很雷同嗎?你到底是要乖乖,還是要贈品?

你能堅定修持,經過五年再談境界才有意義,那時便能分辨境界的真假。其實經過五年的修行奮鬥後,你根本就不會再想什麼境界了,因為種種境界已然毫無意義。現代人急功近利,急於成就,那是不對的!用功時放下一切,完全投入,成就必然殊勝。

修行人不能像皇帝,人人對之畢恭畢敬,吃住都很講究,這樣的話很難成就。西藏和印度之間有位大德,距今大約五、六百年,修行、講經都不錯,弘法十五年後,出了一位不錯的弟子。他教導這名弟子修持法門,弟子自行奮鬥修持了十二年,大成就之後回來又遇到師父,這時大德講經已快三十年,但尚未成就,弟子便勸師父趕緊修行,於是他閉關修行十二年而證果。各位看到沒?這位師父前後花了四十年才成就。

從這則公案可以看到,講經不錯又能出好弟子的,不見得即是成就者。當然這位大德願意懺悔,重新踏實修行,最終也證道,這已經很不錯了。踏實修行無法作假,而現代人都很假,往往把修行變成一種流行,很會講,實際卻做不到,實在非常可惜。

修准提法要會哂苗R壇。古時候取得佛像較為困難,故以鏡壇作為修法的代表,沒佛像也無所謂。現在佛像很多,我們不妨準備一下。至於鏡子里包括的意義很多,譬如觀照時,八萬四千法門皆濃縮於鏡中;另一方面,鏡子也能照出八萬四千煩惱。關鍵全在於我們是否懂得哂悶渲械陌巳f四千個法門。

鏡壇的哂茫紫仁切牧懇獢U大,鏡子不是讓大家照臉用的,也非外面一般所說,見到准提佛母在鏡中現前就好。在觀照當中能夠讓本尊於境中現前固然沒錯,但不應只設定這一法為修持目標,否則會很痛苦。心境放大後,鏡子里會現出很多境界,然而這些境界必須以斷除煩惱為首要目標。所謂「煩惱無盡誓願斷」,現在煩惱什麼?鏡子哂玫卯敚軘喑裏潰舊淼拿鈑煤艽蟆8魑婚_始修法後,會慢慢發覺其中的奧妙,這部份以後還會再談到。

接著談手印。我們所講的這個手印是「須彌印」,向外結是一印,向內又是一印。我們阿闍梨教的是向里的,向外是另一種修法。兩食指相互頂著就好,大拇指倂列平放,若要召請諸天護法,就動大拇指,這是「召請印」。大拇指倂回來後便不要亂動,否則所思所念的東西都會請來,晚上睡覺你就知道,那些絕非夢境!

大手印時要持准提咒,當手印一打,咒語最少持一0八遍。如果不這樣算的話,持咒時容易打妄想,可是兩隻手都在打手印,那一0八遍該怎麼算?這裡,我們應該起觀想,觀想自己的指頭,每根手指剛好三節,四隻手指十二節,加上大拇指兩節就成十四節,反過來便是二十八節,轉彎的時候算十三,二十八減一為二十七,兩手加起來即成為五十四,算兩遍就是一0八了。

一節一節,要很專心地算,一不專心便會跑掉,那就得重數。所以有人數一個多鐘頭,也有人一下便數完。至於從哪一節算起,倒沒關係,反正只要專心數,持咒絕對不會打妄想,如此大概經一個月便可進入狀況。頭一個月你會蠻緊張的,因為怕心念跑掉,尤其算到一0五、一0六時跑掉,又得重來,簡直會氣死人,因此必須好好地專心數,數到一0八遍時該放下來才放下來。

一0八0遍會不會算?其實方法一樣。我們剛好有十根手指,第一次一0八遍時數一根,第二次一0八遍時數另一根,以此類推,算到第十根手指便是第一0八0遍。當然,也可以用腳,甚至用臉。雙眼、兩鼻孔,連同鼻子數到五,加上兩眉是七,再來嘴巴和雙耳,全部加起來剛好是十,非常好算!

會用心的話,全身上下皆是法器,不必刻意拿什麼念珠,只要手印一結,坐下來好好做功課就行了。一心學佛、一心在道的修行人不起妄想,也就不會有是非,有各種是非的人,根本沒在修行。試問你管人家吃素或吃牛肉乾嘛?要背因果是他們的事,你只要管好自己的一0八遍就夠了。

剛開始持「唵 折隸 主隸 准提娑訶」,可能還沒辦法數到一0八遍就已經散亂,那可以先念一個「唵」字一0八遍,然後「唵 折隸」,再過來是「唵折隸主隸」,就這樣愈來愈長,最後整句咒語湊起來。方法需要自己開發,太長消化不了便咬斷再吞下去,可以分開一步一步進行,就像小孩子學走路,需要耐心引導。疼己如疼孩子般,步步薦引,加上同修間的鼓勵,最後終能成就。

再來是准提菩薩像的修法。我們現在這張像是十八隻手,微觀來講,修兩隻手、四隻手、六、八、十、十二、十四、十六,乃至於十八、廿一、廿四、廿七、卅六、四十八,甚至千隻手,修法各不相同。宏觀來說,皆不外乎同樣的修法。

這裡談的,基本上以兩隻手為一單位。先把手印學好,才能觀想。我們觀想准提菩薩的臉,他頭頂上有佛陀,額頭上有第三眼,此即「智慧眼」,或稱「慧眼」。

觀想准提菩薩的面像和法座:法座是蓮花座,其下有兩位龍王,他們是你的護法。所以這些都屬觀想的背景,真正要觀想的是手印,在十八隻手當中,兩隻手為一對、一個法門,十八隻手便有九個法門,加上基本身像,共十個法門,此乃一般修法。

十個法門並非一起修,而是一個個分開修。你若打算一次在鏡中觀想十八隻手出現,很可能修了一輩子也無功!若是分開兩隻手來修,一或兩個手印便能很快在鏡中現前。等這十法門一個個通了,再加以濃縮,將十法門湊在一起,才可能同時出現。

一般人修持的成就大概都屬這種十八隻手、十個法門的身像。觀想時較常出現的部份其實就是你的法門,例如每次觀想都出現蓮花那隻手,表示此法門與你最相應,就專攻這部份;若是手拿甘露瓶的手印,便專攻那部份,但別奢望十個法門皆能觀想成功。

各位的根器、功夫大不同於古人,尤其這娑婆世界眾生慾望甚多,如想專攻這些行法,讓十個法門、十八隻手的身像一體現前,那就必須全天候長住道場,一天最少得十八個小時在密壇里精進修持,才有可能湊功。換句話說,你必須整天浸泡在修持裡面。

而今天這個因緣可能還未到,若缺乏外來的助緣與福德資糧,從何修持呢?別說修持,光要遇到、聽到這麼清楚,且一步步教導觀想法門與次第的機會實在很少。

這是總體的方法,把這十個法門分開來修持,之後再予以結合。換句話說,以兩隻手來表示每一法門,共有十法門,你綜合哂茫還芩^十八隻手或千手,這個身像的顯現,其實都指修持而來的法門,乃是我們觀想時的綜合哂謾

注意看佛像右手邊拿的法器,由下而上,某些古代的武器,如金剛杵、鉤戟(類似古時候的鎗)、斧頭等武器,並不是為了殺人,而是用以除掉我們的煩惱魔與煩惱佟

再來是右手與左手合併成一手印,表示正法的相互交融,把對立性轉化為圓融。右邊還有俱緣果、念珠、劍…,劍也是斬煩惱用,念珠是幫助我們凈心,另外有一隻手什麼都沒拿,代表空性。右邊的手是凈心以及斷煩惱用的,屬於自利方面。

左手的部份,從下面看上來,丹田附近的手拿經本,再來是寶瓶、法螺、法輪、絹索(繩子)、軍持(澡灌)、盛開的蓮花、如意寶幢(傘蓋),全都是利他用的。所以右手自利,左手利他。

最重要的是手印,左右手合著的手印,是「須彌山頂印」(須彌山印),亦即「准提印」。前面提過,兩手合併意謂將對立轉化為圓融,但這不是指合掌的圓融,而是須彌山的圓融。這個世間的對立性有如須彌山那麼大,而種種對立當中,又以人、我對立最為嚴重,此外便是是非對立。如果無法超越是非、人我的對立性,我們便難以成就。因此周圍所有法門皆為此一法門而來,自利、利他都是我們周邊修持地方法,以此共同成就中間的法門。

修的時候要注意左右手是一對的。例如最下面這兩隻手,一個拿杵、一個拿寶瓶,分別是自利、利他,這是一對。鉤戟和法螺是一對,法輪和斧頭、俱緣果與繩子也各是一對,繩子是幫眾生消災之意。法器、法門做不同種類的組合會有迥異的解釋法,例如以自利和利他來進行剖析,意義就不太一樣。所以密教語言並非透過文字表達,而是另一種語言模式,它透過圖像的方式表露,全然有別於禪宗的語言模式。禪宗是不說,但一講起來便直入真理。密教也是不說,卻是用畫的,而其中所代表的意義則很多方面。例如,我們不能對手上拿的劍作單一的解釋,因為右手的武器與左手的法器合併起來時,意義又有殊異。

行者修行之際,本身要能感受。我說得愈多,大家開悟的機會愈少。然而不說,你又難以開悟,所以只能講一半。將原則提起,知曉原則後,你自己就得努力了。

十 、字母種子義 :

准提法持的是准提咒,密法的修持即是以持咒為重點,咒語的本身只是個媒介,但你要了解其作用在哪裡。當然,咒語的意思我們不懂,其中原因甚多,如法器,個個都有其用意,單獨存在時具有個別意義,當他跟右手合併時又有另一種意義,右手的法器和左手的法器合併哂茫瑒t又屬另一層意義;這個法器在整個十八隻手裡,還具有另一層意義。所以個別有個別的意思,整體有整體的作用,不是語言文字或簡單一句話就可道盡,其中出入甚大。

咒語也一樣,短咒「唵 折隸 主隸 准提 娑訶」,就簡單九個字;長咒比較長,「南無颯哆喃 三藐三普陀俱胝喃 怛侄他唵 折隸 主隸 准提 娑婆訶」大多是稱讚的意思,「南無颯哆喃 三藐三普陀…怛侄他唵」,就是「稽首皈依蘇悉地,我今持誦大准提」的意思,也就是稱讚准提菩薩的稱呼,所以重點在於短咒的意義是准提菩薩的心咒。

准提菩薩心咒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心咒,那這九個字所表達的是什麼?換言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共同追求的目標是什麼?這是頭一個疑情。

九個字所表達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就是我們常說的「生命存在、真理存在的實體。」生命在這個世間、宇宙、法界中的存在,到底是什麼樣子?十方諸佛所修持的是什麼?他們的目標在哪裡?

各位想想,進入佛門來追求什麼?社會人追求的很簡單,不是名就是利,名利是不是究竟真實的,那屬另外一回事,但至少追求的目標很明確。我們進入佛門,就不該為了追求名利而來,如果這樣,那又求什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追求的又是什麼?

我們應該與十方三世諸佛所追求的目標一致才對。這一點若不能肯定,則一切奮鬥、修行都屬盲修瞎練。很多人不了解學佛所為何來?人家邀請,不好意思不來,所以跟著來了,教他念佛就跟著念,教他拜佛也跟著拜,這叫學佛嗎?你能否把握住那個真實義和最高目標?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發這個心。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追求的那個最高無上的目標,必須將它肯定下來,這個咒語就等於此,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得的境界就在這裡,你說殊勝不殊勝?大家吃飽飯後,「結齋偈」都會念一遍,但如果只是吃飽飯將它念一遍,未免也太沒意義了,追求到最後,大家都得吃飽飯就對了,是這樣嗎?所以「唵折隸主隸 准提 娑訶」這個心咒有必要為各位解釋一番。

「唵」這個字就是法,法就是真理,一切諸法、一切真理本來如此,「本不生義」,本來就在那裡。禪宗有個公案,某天年輕的師父問老和尚:

「師父啊!太陽那麼大,為何在這兒弄得滿身是汗?」「太陽就那麼大。」師父道。

「太陽那麼大,可以休息啊!」弟子道。「有啊!我是在休息。」師父道。

「休息怎麼在這裡?」弟子問。「對啊!本來就是這樣,我就在這裡休息。」師父回答。

「要是你在休息,怎麼汗流浹背成這樣?」弟子又問。「太陽在這裡。」

老和尚很自在,他說太陽在那兒,我人在這裡,所以汗流浹背。若太陽不在,我也不會在這裡,所以也不至於汗流浹背。因緣如此和合,太陽在此,我亦在此,故而流汗,很自在嘛!這跟業有什麼關係?你若非得將它和業牽拖在一起,那就真的是你的業了。

諸法真理就是如此,各位看得到、感受得到嗎?

所謂「不生」,不是沒有,他就只是在這裡。真理無所不在,故曰「存在」,法界都是這樣,問題是你感受不到。法,本不生義,在四十二字母里是「阿」字門,而這裡的「唵」也具有同樣的意思。就整個法界的定義來說,法界的本體叫「阿」,法界的作用叫「唵」,音是這樣發的,所以「唵」還具有「一切法本不生義」的意思。

持咒時大概有兩個發音:一個起音是「南無」,一個起音是「唵」。若是「南無」起音,最後就是「娑婆訶」。你若用「唵」起音,後面應該是「吽」,二者的念法不同。因為短咒是從長咒里擷取出來的,所以就變成「吽」和「娑訶」做結束。所以你若念到咒語是「唵」和「娑訶」,前面定然還有一段。若是沒有,標準的應該是「唵嘛呢叭咪吽」,「唵」起音,「吽」收尾。否則「唵」起音,後面「娑訶」收尾的,前面一定還有一段省略掉了。

這樣看起來,咒語的結構其實很清楚的。「唵…娑(婆)訶」這種架構的咒語,絕對是某一位菩薩的心咒,因為前面那個「南無」就是「稽首皈依蘇悉地」的意思。例如這裡的准提咒,他先皈依准提菩薩、稱讚菩薩的威德殊勝後,再念其心咒,所有咒大概都不脫這三種架構。

為何「南無」起音,後面絕對是「娑婆訶」呢?南無就是皈依這個本尊,而從「唵」或是「怛侄他唵」開始念的,都是這個本尊的心咒。所以若是修本尊法,本尊的稱讚一定要接下去念,接著再念他的心咒,意思就是「我皈依本尊,我修本尊法,願我像本尊那樣快點成就。」因為本尊已經成就,而我尚未成就,所以我的願望就是希望能像本尊那樣快點成就;後面「娑婆訶「就是快點、快點成就的意思。

前面是「唵」,後面是「吽」的咒語,它沒有這個意思,雖然你也將它視為本尊咒,但它與本尊咒的意義較為不同,其主要的意義在於展現法界殊勝的一部份,所以對於要求自己快點成就的部份比較少。這是兩種咒語的殊異之處。

這裡我們將「唵」和「阿」對比說明,讓各位有所了解,真理的存在就是如此,你必須能夠看得到。「唵」是要求我們得到諸法實相,眼前所見一切法界的現象都用意識描寫、論斷而成,皆非實相。實相只是存在而已,但我們往往都用意識加以扭曲、改變。

譬如前面有個「狀況」,就是這樣而已,但我們就會稱呼他為「山」,甚至還稱之為「壽山」。叫作「柴山」可以嗎?無妨。他還是在那裡如如不動,不會因為你的稱呼而改變。不管你到哪裡談情說愛、散步、邉櫻枰苑Q贊或嫌棄,他都是這樣,沒有差別。

這就是「不生」的意義,他本來就如此,你認為他應該如何如何,那是你認為的,法界中很多事相都被我們的意識給污染、扭曲了,修行就是要能夠從這裡看回來。人家本來如此,我們為何為它貼上標籤、染上色彩?恢復一切境界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唵」字的意思。諸佛所入的境界,在這地方是最高的,他不會污染。你看,佛都是笑笑坐在那裡,小偷和警察一起來拜,佛都笑笑的,他不會緊張地告訴警察:「小偷就在你旁邊」,當然也不會警告小偷說:「旁邊那個就是刑警,快點跑!」

法的事相如此,但我們往往會設想應該「如何如何」,那都是虛假的。就像戲演完散場了,演戲的人戲服一脫,拿個板凳兒,就蹺腳坐在那兒聊天吃面,剛剛演戲情節全忘了。「諸法本不生義」的意義是很深的,我們得好好體會。我這樣說了,你可能覺得「就這樣而已嘛」,其實此一「感受」的縱深很深,你大可用一輩子慢慢去「燉」,那個味道很濃厚,慢慢會散發出來。感受愈深智慧愈高,感受愈多福報愈大。

第二個字是「折」。「折隸」的「折」,就是「一切諸法本無行義」,無行、無作就對了。諸法本來如此,雖曰「無行、無作」,但卻囊括了動態與靜態。譬如火山爆發只是一相而已,並不由誰指揮、發動。萬物在這世間成立,皆是因緣和合。

譬如,我現在拿「這個東西」來擦臉,你說它是「毛巾」,我拿它來擦桌子,你說它是「抹布」,它和擦桌子的因緣一結合就變成抹布,那它究竟是毛巾還是抹布?其實並無差別,「它」依舊如此,但與不同因緣結合,所得就不同。

諸位在這裡聽經,你說「弟子某某某,向師父頂禮三拜」,那你就變成弟子了,可是一回到家,孩子叫你「爸爸」,你就變成爸爸了。你還是同一個人。到公司去,你和員工的因緣合在一起就變成了老闆,到百貨公司變成消費者……。因緣在變化,這裡、那裡的因緣都不同,但你本身不造作,你仍舊是你,這叫「諸法無行義」。它毫無任何造作,如此而已。

第三個字,「折隸」的「隸」,是一切諸法無相義。你可能很難想得到怎麼無相?每個東西都有相,例如「水」是一相,變成結冰時,又是一相,加熱變成水蒸氣,又是另外一相。但要知道,不管稱水也好,冰也好,水蒸氣也行,那都是你的命名,它本身還是那個東西,而它的相的名字是你幫它取的。

「這個蓮花很漂亮、很香,千萬不要擠到它」,漂亮、香都是你說的,一頭牛或一隻大象來才不管多漂亮,噗!就踩下去了。

漂亮、美醜、香臭,都是人為的立場。他本來無相,法界的一切只是存在,他只是在那裡而已,好、壞都是人的分別,他如如不動,法界中一切法,如此而已。所以,不要經常以人的立場來審情度勢,要能拋開固有的立場來看。我們常常自覺人很殊勝,是萬物之靈,這間房子我來住,就得裝潢得多美多美…,其實裝潢得再美,天王以來都沒有用了。

三千多年前的某一天,西王母來找周穆王,周穆王心想她是從昆崙山來的仙人,便很高興蓋了一棟比皇宮還漂亮的房子給她住,提供最好的美饌。西王母卻說:「這東西很腥臭,房子又不好睡。」周穆王道:「這是我最好的東西了。」西王母牽著他的手,帶上天去了。所謂「瓊樓玉宇,天上甘露」,周穆王在天上玩了差不多一千年,西王母才送他回來。他回到皇宮,一回過神來,剛剛出遊前泡的茶還很燙,但他已經在天上住過一千年了。

時間是很虛妄的,天上一千年,人間差不多一秒種而已,修行人的境界啊,有時候天上一剎那,人間已過百年。時間是假的,但你不知道。現在訂定一分鐘六十秒、一個鐘頭六十分、一天二十四小時……那全都是你的業障,就是相。其實都是虛妄的,但我們就是會去執著、著相。時間如此,空間亦然。你若有那個本領完全不受空間限制往前看,便可看到自己的後腦勺。然而空間的規範告訴你,人的眼睛只能向前看,否則得靠鏡子才看得到後面。由此可知,人類大腦所想的,皆屬虛幻、假相,遺憾的是,人們往往將他當真,以至於顛倒、痛苦。故此處言:「諸法本無相」。相是你自己假設出來的,都屬知識的累積,假立自我的作用,才會有種種現象出來。

第四個字,是「主隸」的「主」。「主」字的意思是「諸法本無起住義」,一切法本來就沒有「成、住、壞、空」,這都是我們自己說的。

杯子出現在這裡叫做「住」,尚未成杯子的型之前,他是一個礦,從礦提煉出原料,再經技術、模具等做出這個東西來。前面是「成」,現在是「住」,過了一段時間或因某種因緣,杯子破掉了,那就叫作「壞」,用掃帚和畚箕把它掃出去,那就空了,這叫「成、住、壞、空」。我們這樣看好像有「成、住、壞、空」,但這還是人為冠上去的名稱。就其本身而言,它本來就是如此!製成杯子以前是一法,成了杯子以後是另一法,壞掉、沒了又屬另一法。不同的法,都被我們湊成一法「黏」起來,「成、住、壞、空」之說於焉產生。

若不予以拼湊在一起,這一法就是這一法,今天可以用就用,明天壞了就不必用。然而你就是會想:「哎喲!這時世界名牌,鍍金的,壞掉真可惜……」你會將這些法「黏」在一起,那就是一種「執著」。而就「壞、空」來說,不會有那種黏在一起的感覺,你若硬要黏在一起,當然打不破;因為不黏、不執著,所以破了。

我們不一樣,東西破了就撿起來傷心,可惜一陣子才甘願放下。這個傷心就是你的業,因為你有執著嘛!執著愈深,傷心愈久,愈不執著的人愈不會傷心。你看那小孩子,父親過世,還傻傻的笑:「爸爸在睡覺,睡覺就不會到處亂跑了。」小孩子不執著啊!旁邊的阿嬤看了很生氣,「死囝仔!爸爸死了還笑得出來。」可是當孩子愈成長,情況就愈有異了,情、愛愈來愈重,執著也愈深。「諸法本無起住義」,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的心,修行就是修這個錯誤顛倒的心。這個心很可怕,我們往往不自知,反而經常將這可怕、醜陋的心,一再地粉飾得很美麗。

「唵 折隸 主隸 准提 娑訶」其實是梵音,我們所念的成習已久,都變成了中文的音。其實,怎麼念倒無所謂,反正今天的印度人也不見得能念標準,以後印度人要學,恐怕還得跑到我們這裡來學。音怎麼發,並不重要,當然能念準確最好,但到底念「娑訶」或念「娑婆訶」,音要怎麼改?我們都不會。不過最好還是用漢音(譬如河洛音)來發音比較准。

第五個字,是「折隸 主隸」的「隸」,這個字是「諸法無染著義」,也就是沒有被污染到。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黑的就黑的,白的就白的。我們叫它做黑的或白的、香的或臭的,那都是我們的人為作意,然而他本來就那樣。

你吃的五穀雜糧,說它味道很香,可是拉出來卻說他很臭,你不去怪自己的肚子,反而怪五穀。諸法本來如此,他不染著,一切污染都由人所添加,但人不自知,此皆由於分別心使然。分別心從哪裡來?因為你要記很多東西,必須經過分類才記得起來,但因分類之故,區別自然產生。人與人相處,原本大家都一樣,但因人多,你要起作用時就會去分別:面相先分金、木、水、火、土,其次分眼睛分大小,鼻子是朝天還是鷹勾鼻…,凡此種種分別都根據知識而來,都是人為的添加、依附,但任何一個人實際上只是存在而已。

古代人則不同。由於每戶人家相隔很遠,彼此接近的機會不多,所以不必區別。早期的人命名的結果都差不多,「招弟」、「罔市」、「罔么」一大堆。記得我的同班同學曾有一位叫「文龍」、一個叫「文虎」,隔壁班也有兩個人名字和這個一摸一樣。可見古代人知識負擔不多,比較單純,所以不用太多累積、分類與分別。你接觸的環境愈廣,遭遇到的人與事愈多,就愈需要這樣仔細分類以茲辨別。然而一切諸法本來存在,如此一來便被我們污染了,因為我們一再地加以分類。

這種情況在看連續劇時最清楚,你剛看一出連續劇,一開始定然先判別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不這麼分你看不懂,不然就覺得不夠刺激。我們把一切諸法給污染了,此一污染即是我們的是非心,也是我們痛苦的來源。

第六個字是「准提」的「准」,這個字是「一切法無等覺義」。無等覺義的意思是一切法全是第一,不是第二。等覺是第二,無等覺義即一切法皆平等、殊勝、妙覺,本來便是如此。當我們去區別一級品、二級品、三級品的時候,社會的對立即形成。只要一區別,對立便產生,而修行是要恢復這本來的真實義。

我們在了解、學習的過程中,一切狀況都應進入「諸法本來面目」的境界。所以一切法不管大或小,都是第一;我第一別人也第一,千萬別自以為比別人優越。

如果每個人都想站到人家頭頂上,社會肯定大亂。區別乃是世界大亂的根源,若人人平等、手牽著手,那便回到一切法本來平等的境界。

第七個字:「准提」的「提」;這是「諸法本來無取捨義」,不作區別,修行便告開始。法本身無取亦舞舍。取是貪取,大家要舍,結果捨去了嗎?說不貪,事實上愈來愈貪。我常提醒各位要隨緣!諸法、真理本身不貪著,就如一塊磁鐵在那裡,不會有吸斥的問題。若把兩塊磁鐵擺在一起,情況便幡然不同,蓋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也。

法界中一切真理就如一塊磁鐵,靜靜地待在那裡,既不相吸亦不相斥。但加上我們的附帶意義之後,變成了互相吸引,因為你做了分類,把相同的放一邊、不想同歸另一邊,如此分類,代表你既取且舍。取捨即是我們自己分的,諸法本身不分。

譬如面前這座壽山,它的樹是被篩選過才種植的,原始森林的林相不會是這個樣子,因為它的樹和草本身具有一種自然的平衡。土地本身的養分是平等的,全部種植同一種類的樹時,某類養分會被吸走,而土地的另外一種養分便多了出來,因而長出另一種草,這草便與這樹相對。例如,當這裡有一種毒樹或毒草時,附近必然也會有相應的解藥植物存在,大自然本來就是如此。在這形成自然平衡的兩類東西中,一定有某種為人類所偏愛,例如大自然里有一硬質樹木,必然也相對存在著另一種軟質樹木。當人類要軟質的,便會儘力把軟質的取走,想要硬質的就拚命去種,軟質的就消失了,這就是「取」。

取了以後,世界開始變質,我們稱為公害。如果適量取用,它會再長出來,兩邊自然平衡。但我們做的都是大量砍伐,再怎麼長也不夠砍,而另一邊卻愈長愈多,取捨造成了失衡。大自然本身不取捨,都由人類自己作惡形成惡果。所以說「諸法本無取捨義」,一切諸法、真理就是這樣而已,無所謂好或不好,都是平等的,好與壞都有人設想出來的。

第八個字是「娑訶」的「娑」。指的是「諸法本無言說義」,諸法就是如此這般,無好亦無壞,從不說什麼,只是存在而已。

第九個字是「娑訶」的「訶」,即「諸法如實義」。本來的面目就是這樣,但我們會起分別,說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這都是人為強加的分別。事實上,一切法的存在就是存在。

在翻譯這九個字時,第一個字「唵」,我翻成「諸法本無生義」,並不是說本來沒有。第九個字翻成「諸法如實義」,諸法它本來就是如此,並沒有稱之為「無」。第二個到第八個字分別是「本無行義」、「本無相義」、「本無起住義」、「本無染著義」、「本無等覺義」、「本無取捨義」、「本無言說義」。意思是說,從頭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全都是說本來面目,其中第一和第九個字是「總說」,中間七個則是「別說」,以此作為區別。

根本佛母——准提密法(十一)

十一 真理,如日光普照大地!

准提咒九個音的意義,其實談的是法界真理的現象。法界中真理存在是什麼樣子,並非人人能感受到。杖頊@教所言:「人人皆有佛性」,問題是我們的佛性怎麼老是不起作用。法界的真理人人可得,但凡夫感覺不到,更甭提如何獲得,所以佛菩薩必須一再為我們開示。同樣的,現在這個修行方法,就是要你一再地提起這九個字,經常念誦,時時思惟其真實義,如此才能進入那個狀況。

「真理存在」悟得與否,得視眾生根器而定,得不到,並非真理有問題,而是眾生根器不足所致。真理很簡單,它就在那裡,但你不認識它就拿不到了。所以大家別認為師父教導時會「私藏」,沒那回事兒!法就是要給大家的,絕不至於私藏,也不會對誰有所偏心,教法皆然,但每個人感受不同。

舉例來說,這杯開水不同的人來喝,感受定然都不一樣。有人覺得好喝,有人不覺得好喝,那是心境的問題。茶喝下去之際,有的人想:「這茶有多甜,應該像甘露……」你又沒喝過甘露,於是便自己想像:「甘露也許喝起來像果汁或酒……」其實那都是你自己設想的,即是污染。它本來如此,而你卻偏偏認為它像什麼,那就得不到了。

所以,若能放棄內心的這個污染,就他本來的面目單純接受下來,那成就會愈快,否則不但難以成就,還會痛苦。我常提醒大家,這樣一再去進行就對了,可是很多人就會在那裡打結,因為師父這樣講,他卻那樣想。

我們跟各位提過很多方法,其中最簡單的就是「唵 折隸 主隸 准提娑訶」。不用念快,會持的人,念一遍勝過念十萬遍。怎麼說呢?念一遍,若能將真理存在的意義也在內心縈繞一遍,你的感受、智慧、福報便即迅速增長,馬上就發現自己在變化,歷代祖師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加持立刻就到。否則像唱歌似地嘴巴念過去,加持力相應的就很少。

將這每一字的意義,如我一再提醒的,法界中真理的那種實體和作用,在我們心裡繞一遍,像插頭插入插座,電源馬上接通了。想想看,我們是怎麼修的?

真理的存在就是這樣。這個咒你一遍一遍的持,像拿鐵鎚敲釘子,一遍一遍敲下去,一遍一遍地深入,一遍又一遍地去感受它。不能急!不要一邊修一邊想:「我這樣持下去,應該馬上有什麼相應或現象現前……」功夫不到,憑什麼相應?靠近你的,說不定是鬼喔!你還很高興?你可能會感受到:「喔!很舒服。」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要的是真的部份,怎麼感受?用真實的方法!

真理的存在,人人可得沒錯,但絕非有自己設定,因為問題都出在我們本身。真理的存在,猶如日光普照大地,無有取擇,一切眾生盡皆平等。

任何修行都是對自己修的,不假外求,否則就錯了。真理的存在平等平等,不用特地去找,而且時時刻刻存在。由此可知,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該如何調整,這部份各位在修持時,要能夠一再的去體會。

儀式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佛像。為何稱准提菩薩為佛母?前面提過,他與其他三世諸佛不同,十方三世諸佛修持的條件很嚴格,一切菩薩都現男相,若非如此不能成佛。那這裡為何特別稱「佛母」?這是告訴我們:修法中除了嚴格的限制外,尚有其他較開放的方法,然此並非意味著修此法即可墮落,這一點務必留意。

准提行法中,可以按自己的方法修持,但這會產生一種情況:愈高明的人成就愈高,愈墮落的修法,雖然也會相應,但所得甚少。修行的真實義和真理一樣,關鍵在於如何哂帽舊淼男姆ǎ裟苓用心法,其他條件都不重要了,因為一旦你進入修行的狀況,其他條件自然齊備。

其他修法通常告訴我們,你必須具備某些條件才能修,准提法則告訴你,只要用正確的方法修持,其他需要具備的條件自然會具足,不用煩惱。因此,你若修持准提法一段時間,習氣、氣質依然沒變,那表示修持方法不對。准提法的特殊之處,即在於它並沒有要求我們現在如何改變,但精進以後則自然會改變,而不是由他要求你改。一如開車,只要持續往前開,外面境界自然改變,否則開了老半天,外面景物、地點都沒變,那表示根本沒動嘛!

所以很多人說自己的境界如何如何,有什麼相應……,其實若是這一回沒比上一回進步,即使有種種境界,也保證百分之百是假的!最重要的境界就是自己的改變。某些顯教同修常說看到佛祖來他們家,問題是你的家庭如果毫無改變,佛祖常來有什麼用?

所以首先是修持:自己是否改變?第二,你有相應,但這個相應絕非外來的。若真有相應,應該是和准提菩薩相應。想想看,如果我叫「李居士」,響應的人卻姓張,那豈不著魔了?修准提法亦然,不是准提菩薩和你相應,會是誰?所以相應的對象一看便知。若感覺和其他諸天護法神相應,那我告訴你,那些護法神是來護持你這個修行人的,所以不用太在意。他們就像公司里的工友來為我們服務,你不必煩惱,也不必高興,他本來就只是來服務。

記得這個原則:必須和本尊相應。准提菩薩是我們的本尊,然而是否相應,得看本尊與你契合與否,如同敲鐘,有叩有應,如果敲鐘卻變成木魚在響,那就不對了。

因此,修持的時候,「道場、上師、法本」這三個一定要有那種殊勝的感受,要能夠經常的思惟。法本里就有你的本尊,你修准提菩薩法,當然本尊就是准提菩薩,相應就從這裡來,不可能跑到別處去。

其次要談的,准提菩薩是十八隻手,這十八隻手與你相應的部份不一定是十八隻手同時現前。當然,若佛像能十八隻手同時在鏡壇現前,那是最殊勝的,,但各位要知道,你一個人的能力做不到,因為這十八隻手具備了九個法門。

一定要記得,修持和觀照時,從哪個法門下手,那個部份就會與你相應。前面說過,十八隻手即九個法門,再加上這面相上的佛陀與慧眼結成一個法門,總共十個法門;這九個法門就是那九個字母,九個字要如何觀?它在我們身上如何布局?這就屬於比較深的部份了,我們以後再談。眼下都是在打基礎而已,你就如法修持下去就對了。

真理存在的意義會在鏡壇中現前,那是真實的情況,但切勿貪著。萬一你有這個狀況,可以提出來研究,但對象只限於三個,第一是你的上師,第二是常與你論道的同修,第三是在華藏工程小組裡提出來討論,此外都不能說,否則即是犯戒。密法的領域裡,這條戒是最基本的。你若是在大眾面前常說:「嗯!我來這個地方,感覺磁場很好,好像有一個加持……」那就是犯了基本大戒——「斷頭戒」。你已然喪失密行者的資格。

不管將來修得多好,都一樣,除非這是個教材,你成為人家的上師,必須對大眾開示,可以援引自身經驗為例,但例子一定得交代得很清楚。那種境界對你來說有什麼好處?如果沒有,那對別人有好處嗎?既然沒有,為何要講?否則豈不是向別人誇示而已。所以,除了上述三種情況可以說外,其他不行,而聽到的人也不能在對外宣揚,否則即是泄漏秘密,以後恐怕就「拔舌地獄」伺候了。

要知道,當你將內心感受的境界告訴別人時,這當中不免有所改變、扭曲,而研討就是讓那個真實的境界現前。很多人說他看到佛祖,你若繼續追問:「哪個佛祖?胸前卍字向哪邊?坐什麼顏色的蓮花……」其實他已經忘光光了,你若持續追問,他就一直添油加醋打妄語,到後來什麼東西都扯出來了。

想想看,當事者本身都搞不清楚了,若將此境界轉述出去,有意義嗎?譬如你聽人說某處磁場極佳,你先想想自己是否感受到?你曾否問過他本人:「何謂磁場?感受究竟如何?是一直起雞皮疙瘩,還是心頭一直顫抖才叫磁場?」其實那是一種主觀意識,有的人會特別相應,但我們希望各位在碰到此種情形時不要亂說,否則殊勝的大法一定會受迫害,而且修行也難以成就。

並不是修行都一律不相應,而是處在這個物資豐饒、生活緊湊、信息膨脹的時代,修持要能相應很難得。在他方純凈的世界,這種相應會很快,但娑婆世間由於污染太多,要感受到此種真實義則很不容易。我們單單提一個「真理的存在」,你就難以感受了,何況是真理現象現前時?你若真有辦法感受,照理也應該能得到。而事實上我們被重重迭迭的污染掩蓋住了,即使真有那種現象現前,也是感受不到,更何況可能只是一些垃圾或副作用而已。

同修之間,不要互相展示什麼「境界」或「感應」之類的,那都毫無意義。如果真的那麼厲害,功夫很好,那就祈求世界和平或迴向台灣不要再有土石流。拿實際利益眾生的作為來證明嘛!否則何必口沫橫飛!老是強調有感應、有成就的人,其實九成九是吹牛。真正的行者根本不強調這些,反而會將能力直接拿來貢獻給社會大眾,那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

西藏有為大修行者叫「宗喀巴」,他跟他的師父同樣都修文殊法門。修密法有個特色,就是請求本尊給予指導。有一次他閉關請求文殊菩薩指導,想不到文殊菩薩真的現前來教他怎麼修。頭一天他很高興,第二天他突然愣了:「哎!怎麼會這樣?我每次請他,他都來?」他問師父,師父也請文殊菩薩來加持和指導,然而兩人的文殊好像不是同一個。

同樣的,你的准提和別人的准提也不會是同一個,因為你們的心不一樣。以宗喀巴和他師父的成就,兩個文殊就不同了,所以兩人單單研究「我這個文殊是真是假?」就搞了一年多。兩人一再討論、求證,並印證了所有經典,最後才證明是真正的文殊菩薩。

你看他們多謙虛啊!換作我們,今天請到菩薩,不得了,明天就登報四處宣揚了,對不對?所以對於本尊的加持現前,我們本身就要極慎重,何況眾多無關緊要的境界,實在不值得向人提起。請問你:「到什麼地步、什麼事情,你才能夠不說?」

這一趟我去美國,那裡下大雪。美國的樹,樹葉都很低,那雪一積壓下來,到最後非常重,可能會滑下來,樹會晃來晃去。半夜時、太陽下山剛要入夜之際,驟然看到兩大片樹葉晃來晃去,驚道:「西洋的鬼真嚇人!」再看清楚,原來是樹啊!那雪一滑下去,樹枝斗然間竄起,有如一鬼從下面跳出來一般!你是否看到?有沒有境界?若是要吹牛,人人皆可大言不慚。

生活中這種沒必要的境界很多,蓋皆由於信心不堅,故而將外在神秘的物理現象,當成心裡的境界。這是行者修持過程中應當要注意的。學密,這一點我們便得一再耳提面命。並非學密不能有境界,而是道場的密法若要殊勝,大家就不能妄談境界。任何密法道場都不免有此弊,然而成就、境界到處掛在嘴上講,道場絕對不興,最後淪為欺人之所、騙人之地。

印度有位大德,他二十一歲開悟,五十一歲入滅,就他在這個世間來說,算是很有成就的人。他沒來過台灣,但台灣有他的道場和弟子,按他所說的方法在修持。

我們怎麼看呢?他的道場有好幾個負責人被抓去關了,就是都侈談境界。他本身修得很好,可是下面的弟子有問題。他講一遍本身的感應和境界,但弟子至少幫他炫耀一萬遍以上,甚至以此欺人。他本身並沒有錯啊!但弟子一再傳頌就容易出問題。他的境界在哪裡,講不清楚,當人家進一步詰問時,你就被問到了。何苦呢?自尋煩惱,同時也製造眾生的困擾,所以絕對不要去講這些。

內心真實飽滿比較重要,若內心空虛,外麵粉飾得再好也沒用。所以在我們道場里,希望各位真實修行,真實受用,真正保有自己的資糧,若能成就、脫離三界牢唬徽f也實在無所謂。你若真有成就,相信每位精進的同修都看得出來,都能分享到你的喜樂。所以不必擔心他人不知,怕的是沒有真正的成就,卻又到處炫耀,那才麻煩。所以聽到有人張揚,我們就得阻擋了。修持之際,這一點絕對要注意。這是基本涵養,也是基本大戒。身為佛弟子,往往因為本身對佛法的誤解,不但無法將佛陀的殊勝讓世人得知,反倒害佛陀沒面子!你看這樣罪過大不大?

准提行法分兩部份:一是「顯教」的修持方法,叫作「普賢行海」,這完全出自《華嚴經》;另一個是密法的修持方法。普賢行海以後再進一步闡釋,這裡先針對密法修持方法來說明。

密法的修法有好幾個要領,我們先提一個讓大家知道。

密法大概分五部,第一部是「佛部」,屬佛陀的法門;第二部叫「蓮花部」,亦即「菩薩部」,屬菩薩的法門;第三部是「金剛部」,即「護法部」,如「不動明王」、「孔雀明王」即屬金剛部;第四部是「寶部」,寶就是天王,是天神的法門;第五是「羯磨部」,羯磨部就是鬼神法。

我們這裡不是五部全修,因為這五部當中的每一部又分五部,所以密法有的人說五部,有的人說二十五部,意思其實都一樣。

佛部、蓮花部、金剛部、寶部、羯磨部稱五部密法,但我們不必修那麼多,因為我們不像西藏那樣「專修」,所以能一部修到通達比較要緊。若這二十五部要全部展開,則牽涉法門極多,故只一門深入就好,碰到相關的部份會再為各位說明。

以「手印」為例,准提印這樣是一個修法;當這兩個指頭放在這裡,又是一種修法;當兩個指頭改放於此時,又是一種修法;大拇指這麼放時,又是一種修法。你在召請護法神時,手是這樣請或同時請,其中方法又有異。因此修法時,不要看別人怎麼比就跟著學,其中修法盡皆不同;那十八隻手的放法,又是一種修法。

比如現在叫「五方佛」,但五方佛是後期佛法興盛起來才有的,最早只有世尊一位(故稱最早期的佛教為原始佛教),後來才發展出三聖,即一佛兩菩薩,而理論至此也已經很完整了。最後階段的五方佛,則是受印度教影響而發展出來的,原始佛教沒有這些。

那麼,為何會變成一佛兩菩薩?這是理論演變過來的,當你可以將這兩個菩薩法門加以合併時,那就是佛了,三聖的意義在此。到五方佛時,各種情形雜然紛呈,所以三聖時期都沒有手印,到五方佛時期,五尊的手印盡皆不同。

所以現在看阿彌陀佛,記得,他的手是這樣還是那樣,必須分辨清楚,因為這些相都有其特別的意義,但一般人不知道。同樣的,你在修法時,不同的手印也各有其意義。所以學密之人,眼睛要留意手印有何不同。佛像的手印或上師修法時的手印變化,你若是會看,那麼你的眼見、面相,將會生生世世都很殊勝,這是訓練智慧之處。以上是第一點講到手印的部份。

其次是「觀想」。同樣持一個咒語,重音應該放在哪裡?譬如「′唵 折隸 主隸 准提 娑訶」,還是「唵 折隸 主隸 准提 ′娑訶」,當中念法不同,法門就有異,這是訓練耳根,耳根也是一種智能,只是智能的方向不同;眼睛的智慧和耳根迥然有別。

若能在此處發現到他在用心,亦即持咒時,他在觀想每一個人在持咒,一個觀想就是觀想色(顏色),青的、紅的、白的、黃的……等等。哪個字的顏色在哪裡?法門絕對不一樣!

又這九個字,在我們的心中所布置的位置也不同。有的人說這樣轉,有的人說那樣轉,法門各殊,你跟什麼人學也有異,或者當你本身成就到某一程度時,這地方也會有變化。所以,就佛像的觀想、手印的觀想、咒語的觀想去注意觀察,或者持咒時重音在哪裡,或是起觀想時顏色在哪裡,種種修持方法盡皆有別,你若是將這些湊在一起,那景況就大不相同了。

這九個字(十個法門),兩重就有一百個法門,三重一千個法門,四重一萬個法門,五重剛好十萬個法門。單單一個準提咒,徹頭徹尾就有十萬個修法。如此,你還想貪多少法門?這一門你若得以通達,即能通達十萬法門。而眼前的你若貪多務得,不是給自己找碴?

大家一定得發心去實踐,基礎最少九十萬遍,而九十萬遍當中,必得自己想辦法用心。「我這樣持這樣念,對還是不對?」你用心,種種問題自然現前,屆時再來聽師父的開剖,你便覺得實在不可思議。否則沒基礎,師父解的再多,你也只是聽得「霧煞煞」!十萬個湊在一起全說了,你當然「霧煞煞」,但若能通達,就會覺得不可思議! 准提這個法門有如天羅地網,它就是這麼殊勝!

十二 陀羅尼總持法:「陀羅尼」就是「總持法」,例如我們這整個壇就叫作「總持」,意思是:全都在裡面了。但要一一介紹時就沒辦法總持。佛像怎麼擺是一相,供品怎麼擺又是一相,修持的時候要上香、點燈、供花…如此一一對每個情況分析、介紹,就修行上來說,叫「次第」,一步一步來。

剛開始修持時,必須步步為營,其後就整個來了。你在家拜佛時,就整個佛堂來哂茫舨粫拜佛,就只請一尊佛祖下來,拜一拜再請回去。布置按照次第來,了解佛法,也是按照次第來,但哂梅鴟t是整體一起哂茫四嗣芊ㄊ鈩僦帲環駝t無法整體哂茫筒皇鈩倭恕_@整個哂鎂頭Q「陀羅尼」,即「總持」之意。

總持這個階段,絕不是現在要修持的,因為才剛開始啊!所以首先教大家持咒,持咒就相當於先將你的本尊、那尊佛像立起來,其他周邊的再一步一步來。你現在若連佛祖都沒有,布置了一堆供桌、花瓶、香爐,那有何用?中間的佛像都沒有,怎麼拜?反過來,雖然其他的都沒有,但只要有一尊佛,那就可以拜了。

教你先持咒,就等於將這個佛祖先擺上來的意思,但不是說這樣就可以,當中還有很多,如音聲、手印、本尊像,乃至顏色如何觀照和用心,這都需要一步一步來進行。莫將此九個字火力全開,連煞車在哪兒也不知道,一旦衝到海里就來不及了。

准提法要有一面鏡子,它有一點極重要:那面鏡子不能換。由於鏡子是玻璃做的,所以外框得做好一點,將它保護著。你隨身攜帶也好,每天向這鏡壇禮敬也行,總之,千萬別拿來化妝、塗口紅。這面鏡壇很殊勝,是十方諸佛所傳的心法。

很多人對此法不了解,認為擺一面鏡子就與道教無異。事實上,由於准提法很殊勝,道教才從它那兒學過去的。所有道廟若要開光點眼,絕對要有一面圓鏡,那就是「准提鏡」。

看到人家大門口或屋內供桌上有一面鏡子辟邪之用,不要視之為外道。你看到鏡子就念「唵 折隸 主隸 准提 娑訶」三遍,如果掛得不高,用手寫個「唵」,那麼這人下輩子將成為你的弟子。如果他這輩子修得比你厲害,沒關係,還是可以跟他結緣,因為大家都是准提菩薩的弟子,你可以用心法將他的心收回來。

另方面,雖然他們掛的是准提鏡,但大概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曾持准提咒,因為懂得持咒的人絕不會將鏡子掛在屋頂,而是置於佛堂之上,因此那是地理師或道士幫他安裝的。這沒關係,你只要如法持咒就對了。

准提鏡有何功能?照天照地!主要是要照我們的心地、心境。法界的一切都在心裡,現在它被污染了,故無法現前,而准提鏡的作用就是將心照出來,如此修法,那就「十方三世一切諸法無量無邊」。若是「一個法一個壇」,那就沒完沒了。所以不管你修哪一法,擺好鏡壇,所有法皆可修。就如顯教的「華嚴三聖」,一擺上去,同樣的,什麼法都可以修。

鏡壇里五部密法都有,准提法是「獨部別行」,意即五部密法皆由准提法里流露而出,故准提行法乃密法的「總持法」,亦即「根本法」。鏡壇的修持方法非常殊勝,各位對鏡壇必須存有尊敬心。對修行人而言,這面鏡子是法界中最殊勝的,切莫隨便換新,即使盡形壽,也用同一面鏡子就好。不要貪著外相,喜新厭舊。若有更殊勝、更好的,可以隨緣,一個放在家裡用,一個旅行時隨身攜帶,壇鏡擺起來,隨時隨地都能做功課。

修持過程中,心法很多,看你自己怎麼用心。念的時候不要光在那兒數念了幾遍,而必須去感受這九個字的法義。其意義雖然不見得一下子就能全部感受到,但總得盡量去思惟其意義是什麼?真理存在哪裡?想一遍念珠撥一遍,嘴巴繼續念,那只是一個媒介,重點是,念的過程必須懂得去領悟。

耳朵照常開放,聽外面的境界、音聲;眼睛照常開放,看外面的境界、色彩與形象;嘴巴繼續持咒;你的心在哂茫壞┮蚓壓禿希莻境界就落入心中,稱作「證悟」。證悟有大有小、有深有湥擲m累積就會一再進步。修持時盡量依照這個方法,全方位地進入那種狀態。剛開始也許無法哂玫煤芡晟疲瑳]關係,只要記得一個原則;不要將自己局限在那個範圍就可以了。

修此一法門,不是「唵 折隸 主隸 准提 娑訶」持續念下去就好,這當然是根本,但更重要的是心境怎麼拓寬必須自己去訓練。

准提法門雖然沒什麼限制,何時何地都能修,但必須以最恭敬的心來修持,才會殊勝。接引他人來修行時,若碰到嫌修行麻煩的人,可以教他這個修法,告訴他:「只要有心,持這個咒就好,不管在哪裡都可以念,毫無限制。」對外很寬鬆,但對自己的要求則是愈嚴格愈好。

這個法門、真理的存在,是不分別眾生的,又分別的是眾生本身。雖然法門本身無所限制,但我們必須自我要求。雖然邊啃牛肉亁邊念也無妨,佛祖不見怪,但成就慢啊!一個能持齋、持戒的人和一個破齋犯戒的人一起修,是否有差別?法無差別,但二者因修法的心境迥異,成就自然大不相同。

竹籃子可以舀水,只不過舀到岸上只剩濕竹籃,水已經沒有了。你用水桶來提就不一樣了。水本身毫無差別,端視容器的材質、大小,這點我們必須自己檢討,想辦法補好容器的破洞。佛陀是慈悲的,法界的存在亦無分別,問題出在我們自身啊!

如果有人持念一0八遍有困難,也沒關係,但要念幾遍總得訂一個合理數目並要求自己做到。這代表你的意志力,意志力一旦培養起來,最基本的福報和智慧便具足了。聽好喔!不管自定義一回念三遍、七遍、廿一遍或廿七遍都可以,重點是貫徹到底,每回照預定數量念完,並非念的數量愈多,福報智慧便愈大,而是貫徹程度愈徹底,福報愈大。凡夫容易貪量,但這與量無關。

你預定念廿一遍,可是念了三年卻沒有一次完成那個量,這就等於白念了。所有干擾你圓滿這廿一遍的因素,都將成為你下輩子福報中的煩惱。社會上很多人福報極大,煩惱卻也不小,原因就在這裡。如果你只訂三遍,但自始至終都能貫徹,其福報與念廿一遍一樣大,且沒有煩惱。重點不在大小,而在於是否懂得修。

一0八遍是正式修法,這是了生脫死、到佛國土去的資糧。正式修法時,當然得坐有坐相,但修行人不能離群索居,你也可以坐下來與家人看電視,邊看電視心裡一邊默念准提咒,一次三遍,念完再迴向給家人。

坐在那裡不說話,也不跟人吵,靜靜觀想准提菩薩、持准提心咒,那種慈悲喜舍自然流露,家裡人與你相處會有一種說不出的舒服感。反之,你坐在那裡想:「哎!這些業障鬼,害我無法做功課,師父又叫我和他們一起看,真歹命啊!」若有那種怨心,家人與你同坐便覺得奇怪:「怎麼會有一股風不斷推我出來?」如果你心裡持咒,則會像磁鐵般將別人吸引過來。

當然,你現在還沒有那種敏銳程度啦!若能這麼敏銳,你學佛修持的方法絕不僅止於此,車子一開出去,時速少說也二百八,「不趕快拼到佛陀那裡去怎麼行?」現在雖然感受不到,但一段時間以後,你自然會發現修持必須注意的很多細節,這些將成為你的助緣,否則會有很多障礙。

准提行法裡面有一個開咒偈:「稽首皈依蘇悉地,頭面頂禮七俱胝,我進稱讚大准提,惟願慈悲垂加護。」這四句偈是每一位行者開始持准提咒前都必須念的。每念一句拜一拜,第四句則是問訊,這是一個基本儀式。有的人念三遍,第一遍是供養,即使只有一杯水也無妨。倘遇初一、十五,則買些水果來供。若是中午,則有午供的儀式,你要照那個儀式來也可以,若不按那個儀式,則供品一上桌,就持准提咒一0八遍。

就早課來說,你按原來的早課儀式也行,但如果修這個法,早課就持這個咒。然而早、晚課所持的方法不同,差別何在呢?整個持,還是單獨持?整個持就是「唵覽唵齒林唵嘛呢叭咪吽」,通常是廿一遍、廿一遍、一0八遍,以後才「南無颯哆喃…」,最後要結束時「唵部林」。

早課就這樣持:廿一遍、廿一遍、一0八遍,那麼長咒一0八遍,短咒一0八0遍。晚課則改成:七遍、七遍、一0八遍,長咒廿一遍,短咒五四0遍。次數多少自己定,剛剛所言僅供參考,你早、晚課要一樣也可以。

生在這世間,你若生活不太順遂,挫折紛紛,智慧不開,那麼早課結束後便可先迴向給自己,早上增幅慧,「一切順緣皆增長」;晚課迴向消災,「一切逆緣皆消滅」;中午供佛,也可以迴向發願:「一切所願皆成就」。這些都屬在家自修的功課。

這當中要留意,不管「願我一切逆緣皆消滅,願我一切順緣皆增長。」還是「願我一切所願皆圓滿。」那都不是每天念過去就算了,還得弄清楚自己有何逆緣、善緣,所願為何,需要增長、消滅及圓滿的又是什麼,如此才會開始深化、穿透我們的內心。

剛開始講的,都只是一個茫茫渺渺、極抽象的概念而已,然而這抽象概念會因為精進用功而步步深入,此時智慧就會開啟,若修了三個月毫無改變,那便是落入了慣性。修法如果變成像公務員上班打卡一樣,不會有長進,雖然福報日增,但卻是「有漏福報」。

有漏福報以後用在哪裡呢?可能當雞、當狗、當豬的時候用。修行修成這樣就累了,你看三重那隻大豬公,重一千兩百斤,喝牛奶、吹冷氣,晚上睡覺掛蚊帳,過得比人還舒服,修成這種福報有何用?最後還不是成為祭品,嘴巴開開,口裡含一粒「碰柑」,人稱「神豬」,所以千萬別修這種福報。

一定要有警覺性!功課完成後迴向一定要留意,別小看這一句話喔!它會深入我們的生命,開啟智慧,消除一切災難,增長一切殊勝福報。按剛剛所談的方法用心,三個月下來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深入,你會對這幾句話產生不同的感想,這就是在進步當中了,否則便不夠精進,只是形式上的佛弟子。

准提法們如此殊勝,希望大家都可以真正得到這個利益,所以做功課時,頭、尾這兩部份要稍微哂靡幌攏簞傞_始「稽首皈依蘇悉地……」第一遍通常上供品;第二遍是燒香,然後灑凈。若在自己的佛堂、固定的地方,每天早、晚課都可以灑凈;第三遍拜三拜。你這樣子展開,相信心境會先平靜下來,然後你才坐下去念咒,這時就會漸漸進入那個狀況,此即「前行」。切莫匆匆忙忙,香一點,拜三拜,坐下去還氣喘如牛的有如腦充血。

至於怎麼起觀呢?那九個字的真實義是什麼?你慢慢去感受,它逐漸就會出來。我們修行多半欠缺前行,而前行其實只是很簡單的一個工作。就像量血壓之前得先平靜下來,否則量出來的血壓會過高,以致測到的血壓值不準確。

除了前行必須進行以外,任何功課做完一定得靜坐一番,思惟一下:「功課這樣做對不對?我坐在這裡做什麼?意義何在?」那是一個收尾。就像收割稻作,最後總得拿布袋一袋一袋地裝起來,最後的靜坐就是這個意思。

很多人功課做完還在念迴向偈時,就開始站起來脫海青,不知迴向到哪裡去了?緊接著便不見人影。你稻穗還在打,竟然就已經收攤了?絕對不可以!最後一定要靜坐,最好坐十五到二十分鐘。這時或有殊勝的結果產生,那是真正成就的成績,這一點大家往往忽略了。這樣做不是對別人好,而是對自己好。家裡如果有佛堂,做功課時務必切記此點。而我們道場華嚴海會共修誦經,雖然誦完每卷經文後沒有靜坐,但改成念贊華嚴字母以為結束,也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請大家特別注意持咒修法時,頭、尾應注意的事項。

修持准提咒以後定然會有某些境界出現,簡單分有兩種:第一種境界是會吐一些壞東西出來,此即消災;第二種境界是會感覺吃下去,外面有個光明或白光的東西進到體內,這是改變體質。

以上都是實際上會發生的情形。雖然如此,但切勿受我的提示而在修法之際設定情境,以為持一持、也夢到自己吐一些黑色的東西出來。你的內心可能難免受到暗示或影響,即使真的發生這種事,也不必四處張揚,只能幾個熟識的同修稍微談一下。你的體質若為真正改變,說再多都屬多餘。一旦吐出黑物,一切病苦便幡然消除。若真覺得有一道白光或甘露入口,則健康、精神都會變好,人生觀也會完全改變。當然,如果沒這些情況,絕對不能亂說。

修行以後會有瑞境出現,有種種狀況,以修准提法來說,身體會搖,那是一種,會晃又是一種。其中有好、壞之別,那一種好或不好,我現在不能告訴你。別以為持下去一直搖一直晃就是好事,它也可能是非常不好的。這些都叫真實形相,它會出現,但你留意就好,不必向別人吹噓自己的境界。

修法當中,好、壞相應的情況很多,這裡不多談,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這部份的驗證,從自己生活是否有所改變便可得知。六道都有六道的准提菩薩,他方世界也有他方世界的准提菩薩,所現的相盡皆不同,唯有鏡壇一致。你怎麼知道自己感應的是哪一道的菩薩?所以不要到處講。菩薩為了度化各方眾生,所用法門率皆有異,但鏡壇一致,那是要讓大家經常去觀照心境用的,此為其基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一樣,因為現前的就是宇宙、法界真理的存在。天人對真理的認識,人間、地獄等對真理的認識也都不一樣,所以他的方便教化也有異,我們切莫在此處執著,明了其原則就好。

修持過程中,一定得將自己的立場肯定下來,不用擔心根器不好,但也不能太過自負,自詡為上根器而目空一切。當前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踏踏實實將這條路給走透,所以必須懂得自我要求,其他的順其自然,不用多所期待。這個法很殊勝,唯一的原則就是這樣去做。細節部份無法一一闡述,即使講明了,你也記不起來,等參加幾個月共修以後,你發現問題,屆時再提出來討論與改進,如此持續前進,自然功到垂成。

不用去想現在怎麼修才算標準,其實都只有一個原則,亦即「唵 折隸 主隸 准提 娑訶」十萬遍或廿十萬遍念完,然後自己便會發覺哪邊需要調整,漸漸地就會步上軌道,而你現在所欠缺的,屆時也自然會補足。眼前毋需準備太過周全,因為還用不到,甚至也沒那個功夫觀想到那裡。現在連一0八遍都算不好了,怎麼論及一邊念一邊觀照?不可能嘛!一旦你一0八遍數到很順暢,已經不用再費心去算一、二、三、四……時,再來談怎麼觀照才有意義。

目前該實際進行的就是開始精進的訓練,其餘毋庸多問。基礎最少先念十萬遍或廿十萬遍,然後再論及其他。不過,到時候你自然便明白,其實根本也不用多問。

根本佛母——准提密法(十三)

十三、從胎藏界看準提:我們提過,准提兩字就是「自性清凈心」的意思,一般修法能了解「自性清凈心」而開始去修,就算不錯了,然而在華嚴的世界裡,他不是這個樣子。他有一個源頭,即金剛界與胎藏界。

從胎藏界的立場來看,十三院當中有一個遍知院,各位必須對照曼荼羅來看,最少看一年,不這樣,就看不到東西。如果看兩年能有所心得,便算是上上根器了。兩幅曼荼羅看四年,若能看得通,算是上根器,看個五、六年算正常的,所以一定要發心,既然想學,就不要有應付的心態。

准提菩薩屬於「遍知院」的部份。何謂「遍知院」?遍是普遍,知是每一知、每一部份都會達到,所以「遍知院」即普遍存在的意思。它可以包含各個層面,換句話說,自性清凈心這個DNA,在我們的生命本質里到處存在,你從立名上即可看出。

整個胎藏界曼荼羅,本身即是一個生命的整體觀。它分十三個部份,中台八葉院是為核心,是在整個生命當中,猶如大腦、脊椎之類的中樞系統。而八葉院的核心之外,為何還有一個遍知院?你由此就可看出其生理結構、有機體系是相當健全的。這遍知院相當於我們的神經系統,遍布全身,沒有神經驅動,你就動不了。

遍知院提醒我們,它在法界中、在生命體里都是無所不在的。就外在而言,傳統說法叫「大周天」,而裡面就叫「小周天」,這是中國傳統道教或儒家的看法。我們來看,則生命本體是個主宰,外在是我們所影響的相,外在的世界是由我們去影響的。修行訓練時,必須了解到這一點。所以遍知院告訴我們,修學此一法門時,你是在培養自己很敏銳的神經系統,莫使之遲鈍,因為這個DNA無所不在,不管是出現哪種性德或起用,遍知院在這上面都會起作用;你若單獨將之提出來用,就稱為「獨部」,這當然也無妨,可是單獨提用就好比在整體醫學裡分支出神經科來研究一樣。

遍知院無所不在!遍知院的神經應該比擬為中樞神經系統,所以曼荼羅必須細細觀察,每個名詞都看清楚,所擺位置代表什麼作用?從總相觀、別相觀里又如何觀?總相,就整體而言該如何看?宏觀、微觀等等,又怎麼看?必須先把這部份處理好。

傳統一般的講法,都只從准提菩薩到底是幾隻手上面來著墨。事實上,幾隻手都無所謂,總之,不可能少於兩隻手就對了。從二臂准提菩薩到十八臂准提菩薩,向來都有人修,甚至還有四十二臂,四十八臂,千手千臂准提菩薩,但這屬於微觀修法的技術性問題。我們應先就宏觀面來了解,將來有機會再從微觀一個一個來探討怎麼修的原則與技術。

從宏觀面著眼,所謂自性清凈,我們提過,任何一尊菩薩都是生命中的性德。換言之,任何一尊菩薩都屬生命中的DNA。我們無法如現今的醫學系統,將染色體里的DNA區分得很清楚,但大致而言,生命系統里有眾多DNA,按胎藏界分法,十三院就相當於十三對染色體,金剛界里有十八會,分為九個區塊,正反兩方面加起來一共十八會,你將其比擬為十八對染色體也無妨。如今我們的理論工具尚未成就到那裡,一時之間也難以整理出完整架構,這是我們,甚至往後子孫該努力之處,而今僅簡單加以模擬而已。

回頭來看,為何有這幾個院?作用何在?歷代祖師大德似乎都不曾提過這一點,因為就當時環境來看,他們認為無此必要。如今我們有此需求,所以堅忍得成就可以就這方面去發展,由此超越古人,然而這並不表示我們可以在總體上超越,這一點必須留意。

古人有很多成就,那是基於古代的環境,如今我們未必能超越,蓋因時移勢易,環境變遷。你身處當世,雖可在某方面超越古人,有更燦爛的成就,但並不表示古人比你差。他們沒必要認識這些嘛!現代人發明了飛機和火箭,能登陸月球,科技是超越了,但並不比嫦娥來得殊勝,至少嫦娥讓人們發明了月餅。

某個文化,在某個時代環境下才會出現。古代有眾多東西或建築,今人已然創作不出。如今天的用紙幾乎都屬酸性,古人則多為鹼性紙,不太污染環境。古代固然沒有像今天一0一這種摩天大樓所哂玫慕êB科技,然今人也未必能達到古人的技術,蓋因古今思惟模式不同。我們的才智也許在某方面能超越古人,但尚不足以夜郎自大。沒信心不能完成偉大的事業,但若有了信心卻又有慢心,便會造業。我們絕對肯定古人的成就,畢竟上看古人而見賢思齊,可以下濟來者。具此信心才能創造新機,而與古人的成就相輝映。

譬如為何有這十三會?古人把它作出來,但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因為它只是將其境界表達出來而已。為什麼?他不知道。如今我們在其基礎上,一定得先加以肯定,然後再窮究為何有此十三院的原由,如此則絕對有機會超越古人成就。

就胎藏界而言,雖說十三院,但怎麼算卻都是十二院,第十三院哪裡去呢?各位,不是考究第十三院哪裡去了,而是要問:第一院在哪裡?第一院不屬中台八葉院,而是總院;整個曼荼羅算一院,稱為大院,大院又分十二院,所以共為十三院。古人認為本來如此,那是他們原本具足的思惟模式嘛,何必多言!我們卻不明究理,老是找那第十三院,卻不知倒過來找第一院。曼荼羅本來就這樣,第一院原本即呈現在那裡,「十三院」得自己看懂啦!

一千五百年來,人們幾乎都膠著於此,如今時空環境背景幡然改變,我們可以重新來過,古大德、歷代祖師也會鼓勵、加持的。我們現在正走在古、今銜接的分水嶺上,一方面接引古人的成就,另一方面以此為基,開發一套未來的世界觀。這時候必須全然、絕對地投入,很多新意會由此汨汨而出,歷史與生命的源流本即如此,故曰:「生生不息」。

我們每天都重新開始,生生不息,然而從歷史的長流、法身慧命的歷程來看,一、兩千年也不過如彈指之間而已。我講這種觀念,你可能覺得有夠吹牛膨風,事實上,經典里的例子太多了。經典云:由此向東每走五百年放一粒沙,將所有恆河沙粒盡數放完,這時間長不長?距離遠不遠?阿難說:「好長好遠喔!」如果這樣算一天,然後再經同樣數量的天數,那個距離與時間又有多長遠?佛陀說不長,而你有沒有這種極宏觀的心量?

學佛就是先把這個心量打開!學佛人能思惟這部份,福報已然大如天,若能進一步感受此情況,那種心境一旦展開,福報更是不可思議。很多人在雞毛蒜皮事上百般計較,不讓人佔半點便宜,苦的卻是自己啊!不但現在苦,過去、未來也苦。為何不能這輩子相讓,下輩子由他來為你服務?你毫無宏觀的心量,遑論下輩子了。

自性清凈心,是所有生命因素都原本具足的。換言之,當所有生命因素都很清凈之時,它就顯現出來了。如此,准提菩薩不就無所不在了嗎?所以切勿將其擬人化,而必須將其性德化。自性清凈在每一個因素里,都是自性清凈的,發願清凈對不對?菩薩行清凈,懺悔也清凈,你三世間通通都清凈,那才是真正准提菩薩現前相應之時。否則你即使修到准提菩薩坐在你面前,我告訴你他有十八隻手,你卻說自己看到一隻章魚,豈不奇怪之極!

那是性德的相應,而非相上之物,修學密法必得有此認知。當我們由此開始精進時,便會發現境界非常遼闊,而且你愈來愈清凈,它也愈來愈鮮明。

十四、自性海的作用與性德的展現:

身處這個亂世,我常想,華嚴是治亂世最好的法門。這當中的原因我一直在思考,其中有兩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一個是「龍王」。很多大德、同修們修學華嚴,最後都迷信梁啊、柱啊等等,滿屋子都會爬滿龍在護法。請問:「龍爬出來怎麼護法?」大多數的人都答:「魔來驅魔。」我說:「沒有什麼魔!倒是蚊子這個魔比較麻煩,如果能把蚊子趕掉就好了。」可是學佛人對於打死蚊子,似乎覺得比打死人的罪過還重。問題在哪裡呢?

其實,「龍」就是我們的自性,龍王就是自性王。龍王當然會護法!你的自性若能顯現,那還需要什麼?然而要談自性,必須有個相,依於世間習俗,所以才有龍王之說。你的那個「龍王」到底長什麼樣子,根本無從得知,所以才弄出兩個龍王秀給你看,一個年輕的,一個老龍王。老龍王有鬍子,鬢髮紅紅的,鬍子很長;另一個金色的小龍王,比較年輕。大家總會猜測龍王到底有多老,是否剃鬍子?因為一直把他擬人化和具相化,所以容易產生偏差

龍王,只是一個表達的符號,其實最重要的,是它提醒我們必須把那個生命核心給確定下來,一旦如此,我們就能將周遭一切紛擾困惑等給排除掉。

娑婆世間不免有很多瑣碎討厭的東西。你想誦經,沒幾分鐘就喉嚨干啞,不念出聲又覺得不痛快,到底怎麼辦才好?不管怎麼做,一定是相對的。但首先一定要能確定核心,此即所謂「願力」,亦即龍王法之所以為「護法」之法的原因。你若無法堅定自己的中心思想,很多事就難以成辦。你會晃來晃去,無所適從。

我去洛杉磯,當地人告訴我,洛杉磯是有很多衛星小城市所構成的大城市。這些衛星城跟台灣「里」的概念差不多,但比較大。其中有一城市規定,城裡禁設大賣場,連加油站也不行,卡車也不能隨意進出,這些規定都由當地居民表決出來的。奇怪了,為何這樣規定呢?原來他們寧願捨棄經濟發展。既然如此,當地房地產應該很便宜吧?正好相反,那兒是全洛杉磯房地產最貴的地方。

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模式和中心思想,這就是所謂的「意識形態」。他們嚮往幽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如果要購物,去其他城鎮的大賣場就好了,因此免去了人車的嘈雜,房地產遂居高不下,吸引眾多名流入主。當地政府還規定,居民總數最多三千戶,再多不行。任憑你土地再大,也不能分割成兩戶。直升機每天在空中盤旋一圈,那棵樹斷了,警察馬上就到,誰還敢任意砍樹?

這是那一群人的生命定位,即使經濟發展都能捨棄,換了我們,能有這種氣魄嗎?這樣一個城市,居民具有如此的生命價值觀,這叫共存共榮。我們則是不高興就把樹砍了,警察也不聞不問。砍樹者更莫名其妙,隔天種一根柱子,掛個燈,說那樣比較亮。要了解,人生中一個很穩定的生命取向非常重要。人生能否定位?股票跌了,你氣得再也不買,可是等明年大漲回來,你又心癢難搔說:「當時生病講的不算!」這是腐化的人生啊!別以為修行是要修得飛天鑽地,不!是讓人生很堅定、穩健地往前進,讓生命的質感不斷湧現。而龍王法謂之「護法」的法,意思就在這裡。

有關「龍王」的迷思是第一個問題,其重點在於人生能否定位下來,如果能,個人的紛亂便可解決。其次談第二個問題:為何學華嚴是對治亂世最好的法門呢?章太炎是清末明初的國學大師,他曾寫過一段話,大意是說,一個革命分子必須具備某種情操,什麼情操呢?法界心、華嚴行!不然都僅是民主政治的餿水。我們很會革命,動不動就摔麥克風、掀桌子、遊行抗議……,可是真正的革命分子卻要有法界的心、法界的心量,要有華嚴的行、華嚴的行願;要能將這樣一個理論具體化,並且加以實踐才有用。

《華嚴經》里五十三參當中的第十七參,〈甘露火王章〉就是政治家應該修的法門。這卷經文所談的都是身為國王該如何定位的問題。這個定位跟前面所提過的自性定位兩者結合,修此法門,便可明白如何當一位國王、立委、家長,甚至當一個行者。不管在任何崗位,表現在任何事相上,我們都可以成為一個完美的人。

由此再反個面來看,所謂行行出狀元,世間三百六十行是否行行都有大菩薩?不管位居何種行業,只要能抓住自性,徹底定位,好好展現,就是華嚴法門的哂茫駝t便會很混亂。

很多人修行很認真,為何還很苦惱?一心兩用,晃來晃去,當然沒用。各位,一個道場、一個法門、一個善知識,跟到底,其他不必多想、不必分別。別管師父怎麼修、會不會修,只要你定位好,跟上去,就如同一塊地,你站得穩、守得住,就是你的。

自性怎麼發展?修學什麼、要得到什麼,由此慢慢去發展,便是顯揚自性;它是性德的展現!性德能夠展現就沒錯,其他的,端看你的花開到什麼程度,如此而已。

以上兩個問題,一個從內在審視,一個從外在顯揚,這是每個修學華嚴的人應有的認知,也可說是一種使命感。

通常進入佛門的人都認為,反正無聊嘛,閑著也不知要幹嘛?那就念佛度餘生。這就錯了!學佛要充分地燃燒自己,把生命用在世間需要的地方,而不是把生命浪費掉,還說:「寧靜致遠,淡泊明志。」淡泊明志要有志,寧靜致遠要能靜,如何發揮才是關鍵,而不是安於現狀。這是個前緣——前面的因緣。

這個龍王法門是我在第一次前往法門寺之前,就把初稿整理出來了,當時並未想要複印,因緣未足,所以也一直延宕著。(事實上,這次原本打算去化度寺,但出發前才臨時決定改往法門寺)。第二次到法門寺時,我才全部將法本整理好、列印。結果到了法門寺,突然想到大家應該共同發願結界,耶!這個法本真正派上用場了。沒想到之前再無特別作意的情況下所整理好的法本,乃是真正護持師尊而來。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因緣。

第二個,〈甘露火王章〉,由於牽涉到政治家的風範,而目前也沒人要修,於是也延宕著,等著看有哪個政治家要請法。看來,緣還沒到,只好等那個轉輪聖王出世再講。

現在龍王法,根據我們編的法本,在這裡簡單談一下。一開始的「爐香贊」略過不提,首先是「發願文」。我們華嚴祖師的發願文,大家都很熟,這裡只要明白,它是修法的整個因緣所在即可,我不再贅述了。其次是「祈請龍王文」,我把龍王的意義,為各位說明一下。一開始的幾段文字,都是我寫的:

原夫法界本乎一真,實無二致。即無人我,亦無是非,故本無對立。權善之法,尚請止啼之用;何況巧妄之局,豈有實義哉!是以法界廓曠,慕圭之後賢,尋津渡之障重,是以仰乞佛天,暫露靈光,導引初機之行者!

這是談整個因緣。法界本來如如,實無二致,也就是沒有人我、是非、對立,但娑婆眾生的特色卻是人我對立。所謂娑婆,有須彌山、人我對立、是非對立,乃至種種對立。為了轉化此種對立,故而哂蒙魄煞獎闃ǎ歡純H是止啼之用,就像要讓小孩子安靜不哭,給他糖果、用鞭子等等,都是權巧之法。這些方法有好有壞,所以哂彌H就得非常小心。

臨時出現的狀況,如法會之類,皆屬巧妄之局。佛陀當時哪有什麼法會?蓋此皆權善巧妄。巧妄乃臨時弄出來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它會轉化。我們新時代的佛法應如何教化眾生呢?以前的法會活動都是針對古代人而設,古代多文盲,受教育的機會少,不識字者只好跟著別人做。如今知識分子多了,教法也都翻新,所以權善巧妄之局,哪有真實的意義呢?都是虛幻的!

然而法界這麼廣,我們後代這些子孫,想修學佛法,想找到人生彼岸,在追尋法門的過程中,有很嚴重的障礙,所以才乞求佛陀、天龍菩薩們,透露一點消息給我們,導引我們這些初機的行者。我們,你、我都一樣,皆屬初機之行者,不必自視甚高,自詡為法王、阿闍梨,自以為有成就了不起。我們再怎麼了不起,都還在人世載浮載沉。這部份算是個前言。以下:性海之靈覺號曰龍王。所顯之無邊德用,號稱興雲布雨,饒益眾生。

我們自性海中那個覺性啊,有沒有顯露?掌握得到嗎?若能掌握到,就是有龍王護法;始終沒感覺,那再怎麼乞求也沒用。這部份不假外求,乃是向內去覺受。所以龍王指什麼,必須先弄清楚。

這個自性,自性海中所顯現的作用,非常廣大。怎麼形容呢?性德的作用,饒益眾生,利己利他,故形容為「興雲布雨,饒益眾生」。然而也因為這八個字,所以外道們就拚命去求雨,可是一旦大雨成災,卻又無法可施。難道龍王的水龍頭只會開而不會關?不是啊!千萬別弄錯了本義。故有樹王初覺,大龍結集,收藏龍宮;復有龍樹入龍宮,誦十萬偈《華嚴經》出人間之謂也。是故華嚴行者,莫不以龍王為法界大經之守護神將而尊崇之!

這是談華嚴應世的機緣。「樹王初覺」是指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覺悟那一剎那的境界,經大龍菩薩結集起來,成為經典,收藏於龍宮,其後經九百年,龍樹菩薩進入龍宮,誦出十萬偈,《華嚴經》便出生於人間。這經文在談什麼呢?為何有大龍、有龍宮、有龍樹?其實,這些都是指我們自性海中的作用。

因此,我們華嚴行者以龍王為《華嚴經》的守護神將而加以尊崇。世間人依於相,所以有種種龍王相,有謇C的、陶燒的……等等,然而這個相主要是表達我們內心「性海之靈覺」及其所顯現的無邊德用。我們先把這個定位。接下來:今我華嚴弟子眾等,復願尊此良規,懇噸T大龍王,於我等行法之際,開點靈光。

不這樣講,引不起宗教情操,而這樣說卻又很容易造成執著,這一點很麻煩,所以要注意。「行法之際,開點靈光」是指我們的自性海必須啟發。最重要的,無非是希望我們的腦筋即使無法擁有絕對的彈性,至少也要有一點,不要連一點彈性都沒有。正常人的腦筋彈性大多在零到一之間。彈性大於一的,若非大成就者,大概也進了精神療養院。一般人的腦筋彈性大概介於零與一之間,也就是讓心靈維持一種活性,等真正可以掌握修行之後,彈性便可大於一,甚至無限大。然而修行絕對不要急,急出狀況來很麻煩。

令此性海靈覺,燦然大備,光照法界,於此普賢道上,襄助眾等,早成正覺,普潤群生。

啟發我們的自性,讓我們性海中的靈性能夠復甦,完全展現,「光照法界,於此普賢道上,襄助眾等,早成正覺,普潤群生。」這是《華嚴經》的一個思惟模式、一種訓練。文章不長,但透過外在的龍王來形容自性海。所以各位也注意到准提法有兩條龍護法,通常准提鏡或准提菩薩座下面都有兩條龍。為什麼?因為準提就是自性清凈,而龍王也是自性的表徵,都是指自性、性海中的事,所以不要執著在龍王的相上。

接下來都是引用〈如來出現品〉的經文和偈頌。〈如來出現品〉的經文我們曾經解釋過了。這裡必須提醒的是開頭這一句: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非以一緣、非以一事而得成就,以無量緣、無量事方乃得成。所謂興布大雲、降注大雨…(下略)

很多人常來問師父某件事如何?這是一事一緣哪!其實它有無量事、無量緣,你卻單拿一個來問,一旦答案違背你的期待就不高興了。看清楚啊!世間事都是無量因無量緣。他罵你只是一相,他罵人固然不應該,可是你不知道自己踩了別人的腳……,凡事有因有緣,而且因緣繁複,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所以後面經文說:

佛子!如是等無量因緣,乃成三千大千世界,法性如是!無有生者,無有作者,無有知者,無有成者,然後世界而得成就。如來出現亦復如是,非以一緣,非以一事而得成就。以無量因緣、無量事相乃得成就。

各位,這就是華嚴的、法界的心量!我們遇到任何挫折,之所以認為是挫折,乃因最直接的那個因;被一塊石頭打到,便怪罪於石頭,挨了別人一記悶棍,便直接歸咎於他,與之對抗。世間凡夫多半是這種看法,其實這只是終端屏幕上的那個相而已,人家拿棍子打你,不要光看其作為,因為他跟你之間其實有種種因緣,你卻懵懂不知。當你看到這一相產生時,若能體驗到「無有生者,無有作者,法性如是」,如此而已!心量便放開了,天下也太平了。

下面所提龍王的行儀與事迹就不多解釋了。大家只要留意,一個是華嚴法界的思惟模式,一個是華嚴法界的基本心量,以這兩者來處事,這世間、社會的紛亂,就會很好對治和處理。

前面等於談整個因緣,接下來「安設龍王位」,文字是從〈世主妙嚴品〉中擷取出來的,是談事相,乃是權巧、權善之法。一開始迎請龍王:「伏瞻龍王之妙身,軌範全彰於法界,必現玉毫之瑞相,光明普照於十方。」接著,安設龍王位的部份,則可在自己家裡或在道場中安設。首先,「佛子」底下要填上你的名字,其次填上地點,也就是你的地址。再來,安設什麼龍王位呢?這必須自己定位,譬如毘樓博叉龍王、娑竭羅龍王、大莊嚴龍王…,但一個就好,不要以為多多益善,否則最後一定會亂。龍王怎麼稱呼?不要一條、一隻、一尾,要如稱呼佛菩薩一樣,以「一尊」為單位。

「切念正法難逢,正法難持,違緣逆境,隨之即來,盼龍王護持,以令行者沾恩,道俗蒙光。」必須經常自我提醒一個觀念:不是外面飛來一條龍哦!是我們的自性要顯現。台灣俗話說:「樹頭站得穩,不怕樹尾作風台。」這個核心、定位必須確立好。然後「茲造立龍王神位,俾人人和睦相處,道風遐昌,檀那沾恩,龍神衛護,道俗蒙光,護法不輟。」

接下來則是「龍王偈」。從毘樓博叉龍王、娑竭羅龍王、雲音幢龍王、焰口龍王、雲幢龍王、德叉迦龍王、無邊步龍王、清凈色速疾龍王、普行大音龍王、無熱惱龍王等,我們附帶談一下,假如以這十大龍王的名字和法門念下來,那就是咒語了。其實這些字你都懂,可是龍王一個也不識得,更別提那些解脫門了。對我們來說,這些字就跟〈大悲咒〉里的字差不多,都不明其義,然而以此方法一再地持誦,就跟持咒無異。

那麼這當中就有好幾個咒語了。一個是從「複次,毘樓博叉龍王,得消滅一切諸龍趣熾然苦解脫門……」一直念到後面的偈頌結束。這樣持誦下來大概會跟念〈楞嚴咒〉一樣長。這是一種誦法。

第二個咒語,只有念龍王的名字。注意,〈楞嚴咒〉中也有這種只有名字的咒語。假如你從毘樓博叉龍王、娑竭羅龍王、雲音幢龍王、焰口龍王…這樣念下去,它也是一種咒語。這叫第二會。第三會,是「得消滅一切諸龍去熾然苦解脫門,…解脫門,…解脫門…」這十個解脫門這樣念下去,是為第三會。

第四會是單持後面偈頌的部份。至於第五會,則是把這前面的龍王與解脫門兩者倂起來,加在後面成為第五會。這樣念五遍以後就跟持〈楞嚴咒〉一樣長了。其實這當中文字雖然都認得,但實際的意義與狀況,跟持〈楞嚴咒〉一樣,一般人大概都不知道吧!

哂眠@當中的任何一個法,不要貪多。你或許會覺得從「複次」念到後面的「無熱大龍能悟此」,比較完整,其實這樣很難悟入。告訴各位一個方法,只念龍王的名字或只念解脫門的名稱,這兩者的相應很不一樣。假如願意專修此法,那麼前面念過一遍,此處再用這五會的念法念誦下去,會發現效果奇佳。這五會念完之後,假如前面通通省掉,最後單提一個——只念龍王名字或只念解脫門名稱,念個好幾遍,就和持咒無異了。這是技巧,也是修法。一如咒語的持誦方法,從龍王、從解脫門上面去感受,相應很不同。從龍王上面去感受會直接與佛相應,從解脫門下手則直接與法相應;與佛、與法相應,下手處不同。

如果用這種咒語的修法,那還得配合「四十二字母」唱誦作為基礎訓練,然後再將龍王的名字帶進來念誦下去,你那個種子字的音會自然出現;若專就解脫門念誦下去,種子字的音一樣也會出現。你問哪個音?不必問,做了再說。就以四十二字母去帶那十個龍王名字或十個解脫門,持續念誦,那個音、那個韻到時候會自然調出來。這是修行的一個要領。

法本的最後是《華嚴經》的〈經首〉和〈華嚴經咒〉。其實修法的「法」,主要也在後面這部份。〈華嚴經咒〉不止持三遍。為何要持誦此咒?他在其他地方可能也稱作「補闕真言」,其實它在《華嚴經》中就可稱為「補闕真言」,在《華嚴經》之外就只能稱「華嚴經咒」。「華嚴經咒」有《華嚴經》的〈心咒〉和〈華嚴經咒〉之分,而〈華嚴經咒〉乃是法界大咒。

它的作用何在呢?任何經典在翻譯、傳抄與宣講的過程當中,可能有所遺漏。最主要的是,講者從心境轉變成語言之際已然遺漏甚多,大約遺漏了八成,再經旁人記錄,剩下的兩成大概又遺漏了一半,然後再經第三者轉出去,大概又漏失了一大半,最後實在所剩無幾,於是需要這個真言,把遺漏掉的部份全部補起來。

我們往往以為某卷經文應該是一萬句,經過傳抄變成八千句,所謂「補闕」是把那遺漏的兩千句補起來。其實不然!法的本體是百分之一百呀!弄到最後所剩無幾,所以靠此咒來補。然而這個咒語不能單獨來持,既然是補缺之用,若無一個法在,所補為何?就像拿水泥補牆,如果連牆壁都沒有,水泥怎麼糊上去?所以這個咒語一定要先有修法,修法之後再持此咒,那就功德無量無邊。

有人鼓勵單持這樣一個咒語,但我認為不妥。當然,就方便法而言,有總比沒有好嘛!可是這個真言的作用主要是在修法上面,譬如誦完《心經》、《金剛經》之後來持誦此咒就很好。而現在這裡是針對〈經首〉來的,所以誦完〈經首〉再來持誦此咒就可以發揮作用;或者前面有修龍王法,後面再持誦此咒。總之,不管修什麼法,最後都持誦此咒,那就一切圓滿,是這個意思。

十五 、龍王是自性的相,准提是自性的體

今天我們修龍王法是要做什麼?這一點該弄清楚。我們華嚴跟龍有很大的關係,這一點我經常提到。首先,在華嚴會上,當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之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恭聆聖教。然而當時菩提樹周邊除了佛以外,沒半個人啊!那麼這法是怎麼流傳下來的?

原來,當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中,有位大龍菩薩結集出來,收藏於龍宮,歷經九百年,才由龍樹菩薩進龍宮誦出十萬偈,乃成今本《華嚴經》。這當中一個大龍菩薩,一個龍宮,再一個龍樹菩薩。其定義簡單來講,大龍即具大善根之人,龍宮指我們的自性海,而龍樹則是指有大善根,而且能夠起作用、饒益眾生的人。

這三者統稱起來,都跟龍有關,事實上,都是指我們的自性。龍宮叫性海嘛!由此可見,學華嚴第一個依止的依據,就是自性。

自性要如何才能夠顯揚呢?此即修學華嚴者不免得學准提法的原因,蓋因「准提法」乃為「自性清凈法」,而學華嚴者更需修龍王法,因為從相上來講,龍王是護法。事實上,龍王是自性的相,准提是自性的本體,差別在這兒,所以我們所稱的「龍王」,是指自性中那個主要的性德。

每個人的過去因緣不同,在社會上所受的教育、環境、影響也不同,其所產生的性德也不一樣。同一對雙胞胎兄弟或姐妹,皆源出於同一對父母,生長於同樣的環境,受同樣的教育,但很可能因為某個因緣差異,例如討的老婆或嫁的先生不同,以至於兩人的性德差異甚大,然而其本體是一樣的,只因後天環境的變異,所產生的性德便有差別。雙胞胎如此,更不用說是我們個人了。

你本身的性德是以哪個為主?龍王是指你的性德。每個人的性德率皆不同,我們一為各位展開就是五大龍王、八大龍王、十大龍王等,迥然有別。雖然性德的相不同,但性德的體卻是一致的。

所以說,修准提法是為鞏固自己的基地,而修龍王法則是讓你起作用時有所依據。所謂「依體起相,依相起用」,你的作用是從相上來的。筷子有筷子的作用,叉子有叉子的作用,相不同,作用也就有異。談修法,你要起什麼作用?龍王法正是讓准提法發揮作用的一個基本前提關鍵。修到讓自己的人生觀定調,很有標準地去發揮生命的能量,既不浪費,也不錯用,這就是龍王的存在。從你的自性體(准提法)中將其鍛鍊出來,讓它起作用,那就是龍王;龍王起什麼作用?端看你的願力了。

你若在家,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若是出家,又該怎麼扮演好角色?師父叫你定位,並非要你出家不可。為人妻就該有人妻的樣子,不要先生一碰,就說自己是菩薩。身為人母也不要成天罵孩子是不受教的業障鬼。先生有先生的本事,太太也有應盡的責任,不管怎樣,都得扮演好角色,才是真正佛弟子。定位是指這個。

我們將份內的事做完以後,即使還有很多時間,也不要光會吃喝玩樂、唱KTV、打柏青哥。應該讓自己的性德顯現,饒益更多人,如此生命就會散播芬芳,璀璨無比。而你如果一直鎖定在某個地方,恐怕是執著哦!所以弄清楚生命該怎麼定位,如何扮演好應有的角色,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今天修這個法,你可能會問:「修此法何益?」有了相,就好計算。某年,一位算命朋友告訴我,一定會在十一月某幾天之間賺到五千萬。他如此鐵口直斷,於是我也跟著算起日子來了。時日將屆,我便暗忖:「怎麼五千萬還沒來?」後來那個禮拜我在佛光山受菩薩戒才恍然大悟,原來這菩薩戒就是我的五千萬,實在太抽象了,但那是我們本質上、本體上的東西。五千萬應該是受五戒,受完五戒才受菩薩戒,菩薩戒可比五戒大得多,豈止五千萬!他沒有相啊!一般人體會不到。算命先生說的也是五千萬的相,而本體若能掌握得到,相會更好。凡夫往往體會不到何謂本體,若是早知道,搞不好還會怨嘆而不去受戒了。

我們現在修准提法,為何稱它為「佛母法」?因為它到處示現往往不拘形式,你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官求財求健康……,所求皆遂。修准提法如此隨緣相應。而龍王法的相則很明確,它不是沒有,也不是看不到形象的那個本體;它是很具體的東西。

修此法時,既然是依相而來,結果當然也會很具體、很明確。希望大家透過用功以後去感受,否則即使現在告訴你,也會害得你晚上睡不著,一心想著明天開獎有沒有份。

這個法,我們普為饒益一切眾生,於是把法本編出來了,希望各位懂得珍惜。現在所修的這個法本是通式法本。大家一定要用心,我不希望因此法很具體而讓各位攀執了;你一修:「念三遍得三千萬,念五遍得五千萬,早知道就念十遍。」如此便走偏了。它很具體,但要知道,相上的東西都有副作用。若沒福報,錢到業就跟著到,你一發大財人就被綁票。因為你只求發財,沒有求不被綁票。你若求不被綁架,一修這個法,大概又得多花好幾個月。

最近有個例子,某仁兄第一個願求小老婆,第二個願卻求小老婆不要抓他咬他,結果第三個願求趕快回家,最後一切歸零。有些人求一個願,怎麼求都求不到。那其實是好因緣!這輩子註定無子就彆強求,否則求來一個業障鬼還不如沒有。沒有就算了,不是很清凈嗎?不然十兄弟天天吵架,做父母的豈不苦死了。

修行者要的是那個圓滿,而非自己鑽營設想。我要錢!還要什麼什麼……,最後都有副作用,通常相上的法,我們不太願意給各位的原因就在這裡。而龍王這個法,乃因華嚴弟子本身修法過程中基本架構都具足,所以幫你顯現出來,希望修法時能很快兌現。然而兌現之際,亦應懂得沉著內斂,不要一修覺得有效便執著了,於是跟著欠了一堆;這輩子顯現,等於讓你下輩子負債了。你若沒那個本體的部份作基礎,而光講究相上的東西,這樣很不好,所以不要光單一修龍王法,一定要先修好華嚴基本的母法。

在此前提下,不管想做什麼,一修龍王法便即兌現,它會在本體的基礎上來完成。然而你若把它變成民間拜拜,初一、十五買包乖乖,就想要龍王乖乖;若碰上孔雀開屏的好事,買兩包餅乾就想把龍王擺平,我看這筆債可是負擔得很重了。

如果在華嚴母法的前提下去完成它,以一個華嚴行者、普賢菩薩或華嚴會上菩薩的行誼去進行,那麼這世間法中有任何困難要超越,有什麼大願要實踐,最終一定滿願。我們所有同修在發願時,務必記住我這番話。注意哦!所有會上的清凈菩薩,於菩提道上所發一切願,速令其成就。

請注意兩個前提:第一個,清凈眾;第二個,菩提道上。你想想,自己是否符合這兩個條件?一個充分條件,一個必要條件。你是清凈眾嗎?若是臨時抱佛腳而來,絕非清凈眾,你所要求的也不是菩提道上的願。你要求五百萬,如願以償之後,謝謝,再見!從此不再來。這不是菩提道上的願嘛!什麼是在菩提道上?假設你現在要行菩提道,可是眼前有個五百萬的債務,那麼菩薩先滿你的願,幫你處理掉,好讓你精進。如果你把五百萬拿去辦移民或買保時捷,甚至討小老婆,那都不行,因為和菩提道無關。

菩提道上,我們是個清凈的修行者,毫無其他雜染。除非你發願:「我要現富貴宰官身以度眾生!」那你很可能當上立委、市長或總統。這時候師父在哪裡?你說:「都當上總統了,還需要拜師父嗎?」這叫傲慢心。

假如有位師父讓你依止,你很諔╇S之修學,由此因緣、福德,故應以總統身來教化眾生,那麼此法一修,定然兌現。若只想假借這個因緣狐假虎威,則無有是處。要知道,龍王、菩薩們可都是清楚得很。所以最後迴向偈常有「上來現前清凈眾」,第一句就將這個,然後「所發菩提廣大願,皆願速得圓滿成。」身為行者,一定要圓滿以上所說的兩個條件,如此便是資糧道。你是否為清凈眾?是否在菩提道上努力?若願放下世間的眾多名利、權位,放下種種榮華富貴、感情糾葛……,走上菩提道,護法神將們怎會不護持你呢?而你若為三失道人——失戀者、失敗者、失意者,無處可逃而遁入空門,那就很難獲得庇佑了。

你是個很健康、很光明正大的人,同時也具足社會一般人所擁有的,如今覺醒了,願意放下一切,重新來過,那麼當下發心之時,護法神眾們已經在為你讚歎。只要肯在菩提道上好好努力,不可能會有任何障礙。

妙高禪師這個人很精進,但每次打坐都打盹,甚至跌倒。為了改變習氣,山上懸崖邊有個妙高台,是一塊很平整的石頭,旁邊又有棵松樹,他就在那兒打坐。他自忖:「這一來一定得提起正念,不打瞌睡,否則一掉下去就是萬丈深淵。」怎知道一坐,不到五分鐘又睡著了。他掉下去了!但掉到一般,被人拉起,嚇了一跳,問道:「何方神聖?」「韋陀!」他很高興,問韋陀為何救他?韋陀道:「護你的法!因為你是南瞻部洲最精進的人。」後來他打坐,心想,這下子即使睡著掉下去也不打緊了,反正韋陀會拉起來。豈知一坐,就被韋陀狠狠敲了個頭,說道:「你起傲慢心,我二十輩子不護你的法。」哇!一起慢心,護法就消失了,因為不清凈。

當初妙高禪師為了克服困難,發起大勇猛、大精進心,這是清凈嘛!他並未要求韋陀來護法,然而一旦真正用功,護法自動報到。本來不知道韋陀,幸嚀輿^了一劫,現在知道韋陀不護法了,再睡著肯定沒命,於是又變得很精進。為了避免再摔下去,他還在坐姿向前之處弄了個牌子,萬一打瞌睡會先撞到牌子,以免掉下懸崖。你看他精進到這種程度啊!可是仍舊打了瞌睡,而且一頭從懸崖栽了下去。離地兩吋時,又被拉了一把。何方神聖?韋陀!妙高禪師嚇一跳:「不是不護我的法了嗎?」韋陀說道:「你剛才一念懺悔,以頓超二十世!」這次妙高禪師再也不敢起傲慢心了。最後,他終於在浙江雪竇山上的妙高台成就,該處至今都是聖地。

想想我們懺悔是否有此等功力?修行是否也能如此精進?很多人勸我去四大名山、八大聖境朝聖。誰不想去呢?但眼前弘法的事辦不完,光朝拜名山聖境有何用?我希望也許過三、五百年,我們大華嚴寺也是塊聖地。人家要朝聖就來朝華嚴寺最殊勝,這才是我們要做的事啊!各位做得到嗎?否則光會去朝聖,賞風吟月,古人殊勝而今人落魄,弟子不孝,子孫不賢,如此何用?我們必須走自己的路,創自己的道風,一旦成就,便是法門龍象,所處之地即是聖地。否則自己不用功,卻指望四處朝聖而成就者,未之有也!

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清凈眾?是否有妙高禪師那種粉身碎骨、勇往直前的魄力?嚴格要求自己不管用什麼方法,都要讓自己更有精神,更精進,如此,殊勝的成就一定到你身上來。

法門無量!我挑選給各位的是最直截了當的。今天既然從龍王法下手,就要有這一份認知:體上的自性清凈,相上的自性清凈,都必須同時努力,讓自性的清凈成就,發揮無量無邊的妙用。而首先我們要以清凈行、清凈心;一個清凈眾行在菩提道上,這份努力定然可以導向成就,而其他多餘的雜訊只會徒增干擾而已。

華嚴會上這一會叫龍王會,人人同享這份殊勝榮耀!


推薦閱讀:

義凈法師:海上求法第一人
傳喜法師:超度眾生都是以《變食真言》為核心
妙印法師恭誦:《金剛經》(鳩摩羅什版)
凈空法師:現在的「皈依」都「皈依人」,不是皈依「佛法僧」三寶
信願法師: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六)--學佛網

TAG:法師 | 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