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只是一片草原嗎?(一) | 壹讀城市

圖片來自網路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白雲簇簇,一望無際的碧草綠浪將你的思緒卷向天邊。蒼茫遼闊,炊煙裊裊浮上藍天,夕陽西下的傍晚,氈房裡傳出來悠揚委婉的馬頭琴聲。

這是每個人心中想像的那個草原。

也難怪提到呼倫貝爾大家都聯想到大草原,市境內的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

但呼倫貝爾可不僅僅是個草原,它是一座被大自然擁抱著的綠色之城。

「呼倫貝爾」這個讀著有些拗口的名字,源於滋育這方土地的一雙絕配——呼倫湖與貝爾湖。草原人浪漫地稱他們為「夫妻湖」,傳說中,草原英雄貝爾與心愛的美麗姑娘呼倫,為了解救水生火熱中的族人,與草原上的妖魔奮勇搏殺,化身為湖,終淹沒了眾妖。百姓感念至深,故以其名命湖。

傳說之外,碧波蕩漾的呼倫湖作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為觀者流連忘歸。再瞭望而去,果然,那貝爾湖盎然橫穿中蒙兩國之間,一泓河水從北面將它和呼倫湖緊密相連。

如果你行走於城市之中,恐怕剛開始會有些失望。除了天清氣朗、碧空如洗,似乎也與其他城市大同小異。當然,可以在現代化建築間尋找到民族特色的蛛絲馬跡,但如果要真正體會原汁原味的草原文化,只能驅車幾百公里行駛到牧區。

對呼倫貝爾的謎題還有,為什麼當地人不說蒙語,而是操著濃郁的東北口音?

#壹堆飯#們知道,蒙古族通用語言為蒙古語,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早在成吉思汗登上汗位後重返呼倫貝爾,從塔塔兒人手中奪取了呼倫貝爾,統一草原建立起龐大的蒙古帝國的時候,北方草原上確實形成了一個具有語言、地域和文化共同性的民族——蒙古族,而蒙古族語言基本也是統一的。後來,由於蒙古各部分散在橫跨歐亞大陸的廣大疆土之上,隨著蒙古帝國的瓦解,散居的蒙古人來往日益減少,原本統一的蒙古語言從此開始分化,並逐漸形成不同地區的蒙古語方言。

但清朝建立後呼倫貝爾劃歸黑龍江,呼倫貝爾不再是純粹的蒙古族聚居地。光緒三年,呼倫貝爾牧區設立私塾,由齊齊哈爾聘任教師,教授部落子弟十餘人漢滿文字,自此鋪開了蒙古族學習漢文之路。由於長期與滿漢民族雜居共處、學習交往,當地蒙古族較早接觸了漢族文化。1734到1945年,呼倫貝爾劃歸黑龍江;後歸屬內蒙古不久,1969年又劃歸黑龍江,直至1979年重回內蒙古管轄,呼倫貝爾歸屬歷經幾番輪變,蒙古民族也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被逐漸洗禮和同化,經濟生活、文化習俗和心理素質逐步趨於一致。

現在, 對於純正的蒙古族牧民而言,在東蒙古、厄魯特、喀爾喀、巴爾虎、布里亞特等蒙語方言中,呼倫貝爾除喀爾喀方言外,其他方言還都有分布。不過,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以及季節性禁牧政策,農牧地區的蒙古族已經向城市轉移。雖然設有蒙漢雙語學校,城市中很多的蒙古族學生基於實用性還是會選擇從小專門接受漢授教育,有的會說而不會寫,有的連說也不能。漢族出身的呼倫貝爾人自然更是不會蒙語了,他們中有些是「土生土長」,有些是祖籍外省祖輩 「闖關東」遷移而來,如今都自稱是「來自內蒙古的東北人」 。

正如羅常培在《語言與文化》中說:「一時代的客觀社會生活決定了那時代的語言內容;也可以說語言的內容實在足以反映出某一時代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社會的現象,由經濟生活到全部社會意識,都沉澱在語言裡面。」無論是蒙古族方言還是東北方言,都折射出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 也彰顯出社會承載的文化內涵。

若是提到文化,蒙古族獨特的飲食傳統——蒙餐文化,可是在這座城市中深深刻上了印記。內蒙古地廣遼闊,橫跨東北、華北、西北,風俗習慣和飲食文化也出現相對差異,論呼倫貝爾的特色菜肴,也是不勝其數。而要是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熱情豪爽的當地人最先要邀你品嘗的,可能不是東北菜鍋包肉,而是名不虛傳的正宗蒙古族美食。

蒙餐以自然條件為依託,注重綠色天然,食材多取於當地。蒙古族喜歡的肉食、奶食都是在天然草原放牧飼養的牲畜所產。「風吹草低見牛羊」,用不著施化肥、打農藥,難怪呼倫貝爾人經常自豪地開玩笑:我們這兒的羊吃的是「草」葯,喝的是礦泉水。

蒙餐還講究原汁原味,典型代表——手扒肉,這是蒙古民族千百年來最受歡迎的傳統肉食。處理食材的方式確實比較原始,還…有些殘忍:肥嫩的小羊就地宰殺,開胸腔,用手揪斷動脈,剝皮後去內臟,去頭蹄,然後將整個羊按關節卸成若干帶骨肉,放入白水鍋中煮。水中不加任何調味料,為確保羊肉鮮嫩,飛水後不久便可以撈出來,配合蒙古刀割、刮、挖、剔直接食用,這就是傳說中的「開鍋肉」。烹飪手法就是簡單一煮?沒錯,正宗的手扒肉就是這麼任性,其實火候還是很重要的。據明《夷俗記·食用》中云:「其肉類皆半熟,以半熟者耐飢且養人也。」

從營養學角度來講,將肉煮至半熟,有利於最大程度保存羊從青草中吸收的營養。不過煮之前,因為沒有料酒等輔料去腥去膻,吃不慣的朋友,建議不妨蘸一些腐乳和韭菜花調和。

另一種跟羊肉有關的特色美食是烤羊腿。傳說,這是當年成吉思汗長期食用的美食。關於烤羊腿的由來,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統一蒙古草原時,他與世仇塔塔爾部交戰於呼倫貝爾。

雙方激戰數日,未分勝負。焦灼之下,成吉思汗卧病在床,疼痛難忍,食不知味。成吉思汗的炊事員阿爾斯楞從小隨父學習醫道,知曉草原上的藥用植物性能,他在草原上採集了十幾味草藥,用泉水浸泡洗凈後,搗成碎末。然後取一隻兩歲羯羊的後腿,在羊後腿表面切出刀口,將草藥塞進刀口煨上,用火烘烤,同時將采來「哈利亞爾花」(韭菜花)搗碎製成醬料。

做好後成吉思汗一嘗,頓時感覺胃口大開,將整隻羊腿全部吃下。隨後他開始發汗,舒展胸襟,走出營帳躍上馬背,終於再次揚鞭馳騁。就這樣,伴著這個故事口口相傳,烤羊腿便成為了呼倫貝爾的一道名菜。

後來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發現,羊後腿確實是羊身最香的部位。經過改良,如今最正宗的烤羊腿是以呼倫貝爾羊的後腿為主料,配以十二味中草藥秘方經過長時間腌制而成的。再加入胡蘿蔔絲、芹菜段、蔥絲、薑片、胡椒、料酒、醬油、精鹽、清湯等調味品,口感豐富,外焦內嫩,壹讀君不禁口水流一地…

要說在呼倫貝爾, 烤羊腿與奶茶更般配。這裡講究「先白後紅」,順序不能搞錯,即一碗奶茶下肚再吃肉。美味搭配得當,方能相得益彰,不過要是沒吃肉也無妨。在蒙餐文化中,飲食一體,飲品本就可以作為食品。 早上起來,單喝一碗奶茶也能管飽。

這裡的奶茶可不是女孩子們吸吮的街景甜飲哦,它是…鹹的!而且配料也更豐富。用磚茶熬出的熱騰騰的奶茶,擁壺而坐共進早餐,是呼倫貝爾家家戶戶的溫馨日常。

對,茶是磚茶,壺是鋁壺。如果覺得磚茶不健康,換成普洱也可。不過,與藏族酥油茶不同,蒙古奶茶用的必須是黃油。在熱鍋中炒香奶皮子(鮮奶凝結成的臘乳)和肉乾炒米(糜子米,蒙古族主要的糧食)後,配上黃油、磚茶、鮮奶與鹽,混合熬煮,渾然一體。熬制完成,濃醇的奶茶從壺嘴尖傾入木碗,清香撲鼻而來,舌頭一舐,更是無法言說的美妙滋味。

與奶茶一樣,呼倫貝爾人對馬奶酒也情有獨鍾。馬奶酒又被稱為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起源於春秋,極盛於元,曾為元朝宮廷和蒙古貴族府第所鍾愛,據說忽必烈常把它盛在珍貴的金碗里,犒賞有功之臣。而詩人的筆下,馬奶酒更是極品,元代許有壬《馬酒》詩曰「味似融甘露,香疑釀醴泉」。

蒙古族的女主人喜歡用傳統方法釀酒:將經過殺菌的馬奶放入木桶,加入一些已經做好的馬奶酒作為酒麴,隨後用一根 特製「丁」字型木棒每隔一小時攪動一次,如此反覆變換六次左右。馬奶在溫暖的條件下發酵,成熟後就可以飲用了。發酵時間長短影響著馬奶酒的色香味。一晝夜的味美,兩晝夜的純正適中,三晝夜的酸味強烈,成為烈性馬奶酒,其酒精度數達到五度以上,喝多了便有酒醉之感。

據說馬奶酒能治病?嚴格意義上講,馬奶酒作為乳糖發酵釀製而成的酒飲品,並不能單獨作為藥物使用。但它性輕而溫,又營養豐富,除蛋白質、脂肪以外,還含多種無機鹽、維生素,因此具有增強胃火、調理體質、活血化瘀等多種功能。所以無論是祝福健康,還是激情歡慶,醇濃的馬奶酒都是慷慨相敬的不二之選。

舉起斟滿馬奶美酒的金杯,一醉不悔,唱不盡歌中巍巍的興安嶺,滾滾的呼倫水,敖魯古雅踏雪尋鹿,還有太多的美妙綻放在呼倫貝爾這座綠色之城,它敞開廣闊的胸懷,等著每一位熱愛自然的人。

參考資料:

1.《內蒙古語言文字保護問題探究》,那日蘇

2.《清末民初呼倫貝爾教育狀況與特點》, 王平 & 梁雲

3.《草原文化背景下蒙餐文化特徵解析》,高雲勝


推薦閱讀:

龍鳳是什麼時候被配成一對的?丨壹讀百科
【壹讀百科】烏克蘭為什麼那麼多美女美女美女美女美女美女美女美女美女?
為什麼明明男人多3000萬,你身邊的剩女還越來越多?丨壹讀百科
為什麼韓國美女都長一個樣?| 壹讀百科
中國古代的女權主義長什麼樣子?丨壹讀精選

TAG:城市 | 草原 | 呼倫貝爾 | 壹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