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17篇馬茂元之《李商隱和他的政治詩》

第17篇馬茂元之《李商隱和他的政治詩》(2011-07-13 21:13:21)

轉載

標籤: 雜談

——本篇無法從網上搜到,只好收集了一些馬茂元先生的資料了。

馬茂元先生《唐詩選》,注、評,很見水平,選目也不錯,是一部值得精讀的唐詩選本。看完以後,自覺受益匪淺,一直想發個帖子寫點體會。但今日發現網上已經有一篇很不錯的文章,其文筆也明顯比本人好多了。所以乾脆轉貼如下。 一部精彩的唐詩選本——馬茂元《唐詩選》 古往今來唐詩選本汗牛充棟,迄今為止我最喜歡、受益也最多的是馬茂元先生的這部《唐詩選》。此書初版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沒讀到過,手頭的是1987年在其學生趙昌平協助下完稿、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修訂本。修訂本共選126位詩人的作品500餘篇,每位詩人下有小傳,每首詩歌下有題解、注釋和總評,無論是對於一般愛好者還是專業研究者,都堪稱精彩絕絕倫。每次開卷,即使讀上幾頁,也能感覺對唐詩的理解增進很多。操千曲而後曉音,觀千劍而後識器,馬先生舊學深邃、記誦廣博,加上感覺敏銳至極,往往在注釋或點評中寥寥幾語,整首詩乃至詩人風格、詩風流變就活在腦子裡了。相比之下很多低水平的詩歌點評,真如王夫之所說,如鈍斧子斫櫟木,皮屑紛飛,又何嘗動得半分紋理。 中國古代好多上乘的詩話詞話類作品,雖然也說的精彩高妙,但卻往往給人「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脫有形似,握手已違」的感覺,如嚴滄浪說的「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確實很准,但到底太白之飄逸、子美之沉鬱,從何感覺的出?這種點評對於天分不是奇高的後學來說,往往如隔靴搔癢,雖連連頷首稱是,卻終不知「美從何出來」。馬先生的注釋和點評在這一點上便有了很大突破,對詩歌的風神格調,總能從其起承轉合、章法氣脈、筆意斷續中升華出來,讓你明其所以然,更兼從詞語本身的感覺到詩人內心的感覺,遠非如禪宗大師般空際傳神。 李白《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此書點評如下:「露侵羅襪,可知佇望之久;夜寒難禁,回房下簾,隔簾痴望一片秋月,更不知望到何時。玉階、羅襪、水精簾,宮中的一切是華美的;白露、長夜、清寒,這女子的內心是空寂一片。句末一片月色空明,『愁』子盡在不言之中。」短短几筆,就能講出一首小詩的空靈韻致從何而來。又如《宣州謝晀樓餞別校書叔雲》點評云:「此詩突如其來,倏忽而去,然法度在焉。起四句無端發興感慨,而以『多煩憂』闌及長風秋雁,高樓酣飲,自然而然落入餞別正題,『蓬萊』四句就題展開。分合以寫已與叔氏文章風骨,逸興壯思。『抽刀』二句如異峰突起,其實意脈從『欲上』句貫下。蓋青天覽月雖毫逸,而實不可得矣,則其愁更深。此二句又照應起四句煩亂之意,複發為『不稱意』『弄扁舟』之浩嘆,看似飄然而去,實則結出全詩一腔愁悶之根因所在。不泥題而切題,有章法而飄忽迷離,是太白所以高人一頭處。」看了這樣的評點,才知道詩仙不是超逸絕塵、棄絕任何人間法度的神仙,他不可學的並不是沒有法度,而是「有章法而飄忽迷離」的境界。 杜甫《春望》,評點曰:「二聯『花、鳥』,應首聯『城春』,又啟三聯『三月』。感時淚、鳥驚心,應首聯『國破』,又分啟三聯之『烽火』、『家書』。末聯總收以白頭不勝簪,既以衰暮形容芳春,又以愁思隱對『國破』,感時、恨別都在其中矣。杜律感情博大,而章法細密,是以為難能。」杜詩風格,立即讓你一目了然。太白超曠而章法飄忽,少陵博大而章法細密,分別立見。也如馬先生點評杜甫其他詩時所言:「李如駿馬掠敵,跳蕩而步武不亂;杜如大將布陣,嚴整中見回復錯綜。故李逸而杜深。」多麼到位! 此書對詩歌美學效果的評析,皆是如此,真真令人如行山陰道上,目不暇接。論王之煥《登鸛雀樓》,言「首二句寫樓周圍的景物,第四句是寫登樓之人,而將這人與物連接在一起的是第三句。欲窮千里目,詩人的目光追隨者依山夕照輝映下的滾滾黃水遠去,於是自然產生了更上一層樓的迫切願望。於是海河天地,都來入我胸懷,詩的宏闊高遠就顯得富有生命力了。唐詩雄渾,光雄不渾不足成為好詩,就是這個道理。」小杜《沈下賢》:「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徑苔蕪不可尋!一夕小敷山下夢,水如環佩月如襟。」 此書評曰:「沈下賢工傳奇,筆致幽渺頑絕。古人憑弔詩常以被吊者筆法為之,故此詩境界縹緲。然而氣局仍較寬大,為牧之個性,與李賀《蘇小小墓》之鬼氣森然者不侔。」 此書所有品評都精彩,無隨便應付之處,值得細細品位。另注釋完備,非如有些大家的古詩詞注本,很多在行家看來是「常識」的地方就不注了(比如錢鍾書先生的《宋詩選注》)。因此對於一般愛好者,也是不可多得的唐詩優秀選本。 利用這個機會,隆重推薦一下這本比較厚的好書,呵呵。

一部精彩的唐詩選本——馬茂元《唐詩選》                                    古往今來唐詩選本汗牛充棟,迄今為止我最喜歡、受益也最多的是馬茂元先生的這部《唐詩選》。此書初版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沒讀到過,手頭的是1987年在其學生趙昌平協助下完稿、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修訂本。修訂本共選126位詩人的作品500餘篇,每位詩人下有小傳,每首詩歌下有題解、注釋和總評,無論是對於一般愛好者還是專業研究者,都堪稱精彩絕絕倫。每次開卷,即使讀上幾頁,也能感覺對唐詩的理解增進很多。操千曲而後曉音,觀千劍而後識器,馬先生舊學深邃、記誦廣博,加上感覺敏銳至極,往往在注釋或點評中寥寥幾語,整首詩乃至詩人風格、詩風流變就活在腦子裡了。相比之下很多低水平的詩歌點評,真如王夫之所說,如鈍斧子斫櫟木,皮屑紛飛,又何嘗動得半分紋理。                   中國古代好多上乘的詩話詞話類作品,雖然也說的精彩高妙,但卻往往給人「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脫有形似,握手已違」的感覺,如嚴滄浪說的「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確實很准,但到底太白之飄逸、子美之沉鬱,從何感覺的出?這種點評對於天分不是奇高的後學來說,往往如隔靴搔癢,雖連連頷首稱是,卻終不知「美從何出來」。馬先生的注釋和點評在這一點上便有了很大突破,對詩歌的風神格調,總能從其起承轉合、章法氣脈、筆意斷續中升華出來,讓你明其所以然,更兼從詞語本身的感覺到詩人內心的感覺,遠非如禪宗大師般空際傳神。                   李白《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此書點評如下:「露侵羅襪,可知佇望之久;夜寒難禁,回房下簾,隔簾痴望一片秋月,更不知望到何時。玉階、羅襪、水精簾,宮中的一切是華美的;白露、長夜、清寒,這女子的內心是空寂一片。句末一片月色空明,『愁』子盡在不言之中。」短短几筆,就能講出一首小詩的空靈韻致從何而來。又如《宣州謝晀樓餞別校書叔雲》點評云:「此詩突如其來,倏忽而去,然法度在焉。起四句無端發興感慨,而以『多煩憂』闌及長風秋雁,高樓酣飲,自然而然落入餞別正題,『蓬萊』四句就題展開。分合以寫已與叔氏文章風骨,逸興壯思。『抽刀』二句如異峰突起,其實意脈從『欲上』句貫下。蓋青天覽月雖毫逸,而實不可得矣,則其愁更深。此二句又照應起四句煩亂之意,複發為『不稱意』『弄扁舟』之浩嘆,看似飄然而去,實則結出全詩一腔愁悶之根因所在。不泥題而切題,有章法而飄忽迷離,是太白所以高人一頭處。」看了這樣的評點,才知道詩仙不是超逸絕塵、棄絕任何人間法度的神仙,他不可學的並不是沒有法度,而是「有章法而飄忽迷離」的境界。                   杜甫《春望》,評點曰:「二聯『花、鳥』,應首聯『城春』,又啟三聯『三月』。感時淚、鳥驚心,應首聯『國破』,又分啟三聯之『烽火』、『家書』。末聯總收以白頭不勝簪,既以衰暮形容芳春,又以愁思隱對『國破』,感時、恨別都在其中矣。杜律感情博大,而章法細密,是以為難能。」杜詩風格,立即讓你一目了然。太白超曠而章法飄忽,少陵博大而章法細密,分別立見。也如馬先生點評杜甫其他詩時所言:「李如駿馬掠敵,跳蕩而步武不亂;杜如大將布陣,嚴整中見回復錯綜。故李逸而杜深。」多麼到位!                   此書對詩歌美學效果的評析,皆是如此,真真令人如行山陰道上,目不暇接。論王之煥《登鸛雀樓》,言「首二句寫樓周圍的景物,第四句是寫登樓之人,而將這人與物連接在一起的是第三句。欲窮千里目,詩人的目光追隨者依山夕照輝映下的滾滾黃水遠去,於是自然產生了更上一層樓的迫切願望。於是海河天地,都來入我胸懷,詩的宏闊高遠就顯得富有生命力了。唐詩雄渾,光雄不渾不足成為好詩,就是這個道理。」小杜《沈下賢》:「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徑苔蕪不可尋!一夕小敷山下夢,水如環珮月如襟。」  此書評曰:「沈下賢工傳奇,筆致幽渺頑絕。古人憑弔詩常以被吊者筆法為之,故此詩境界縹緲。然而氣局仍較寬大,為牧之個性,與李賀《蘇小小墓》之鬼氣森然者不侔。」                   此書所有品評都精彩,無隨便應付之處,值得細細品位。另注釋完備,非如有些大家的古詩詞注本,很多在行家看來是「常識」的地方就不注了(比如錢鍾書先生的《宋詩選注》)。因此對於一般愛好者,也是不可多得的唐詩優秀選本。                   利用這個機會,隆重推薦一下這本比較厚的好書,呵呵。                 http://bbs.nankai.edu.cn/cgi-bin/bbs/newcon?board=Books&file=M.1206287394.A&mode=3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3-01/23/content_704796.htm     李商隱詩歌題材研究:  本世紀尤其是五十年代以後,學界對李商隱詩歌的題材和體裁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就李商隱詩歌題材的研究而言,主要成果有:劉開揚的《關於李商隱的愛情詩》、《關於李商隱的政治詩》、馬茂元的《李商隱和他的政治詩——玉溪詩論之一》、陳貽焮的《談李商隱的詠史詩和體物詩》、陳伯海的《略論李商隱的政治詩》、韓理洲的《李商隱的詠史詩》、陳伯海的《李商隱和晚唐詠史刺政詩》、楊柳的《李商隱詠女冠詩初探》、張明非的《李商隱的政治詩》、鍾來因的《唐代道教與李商隱的愛情詩》、《李商隱玉陽山戀愛詩解》、王蒙的《對李商隱及其詩作的一些理解》、劉學鍇的《李商隱的托物寓懷詩及其對古代詠物詩的影響》、《李商隱詠史詩的主要特徵及其對古代詠史詩的發展》、蘇涵的《一個弱者的愛情世界》等。  其中劉開揚的《關於李商隱的愛情詩》把李商隱的愛情詩分為三類:(一)他年輕時戀愛中的作品,戀愛的對象有宋真人姊妹和柳枝,這兩次戀愛都失敗了;(二)寫他和他的妻子王氏相愛和王氏死後的悼亡詩;(三)不知道所寫戀愛對象是誰的作品。文章認為,李商隱的愛情詩有可取之處,而封建糟粕也是很多的。「他的詩表現了一些真摯的愛情,而且對封建禮教束縛著男女青年,不讓他們自由相愛,也是有一些反映的這是應該肯定的地方。」但是,「李詩對封建勢力的不滿卻表現得不夠有力,並且幾乎完全沒有表現出當時的社會生活來,這是它的弱點。」而其《關於李商隱的政治詩》一文則認為,雖然「我們不必把『愛國詩人』的頭銜加給他,但他的政治詩也反映了當時的朝廷和社會的政治面貌」,所以文章分析了李商隱的詠史詩、描寫當時政治生活的詩以及戰爭詩,強調了李商隱詩歌中的現實精神,同時也看到了商隱政治詩的缺點,一是他對黨爭的危害認識得不足,他對令狐綯的剖白和屢啟陳情,也是他思想庸俗的一面;對於社會混亂的原因,他更沒有認識到;還有他的政治詩也有類似他的愛情詩的,寫得很隱晦,用典太多,而且好逞才華,使讀者讀起來很困難。  馬茂元文也強調了研究李商隱政治詩的重要性,他認為,「就研究的程序來說,先從直接表現政治態度的作品入手,弄清作家創作思想的基礎及其傾向性,然後由此及彼,互相印證,對進一步進行全面的探討,將會起著開啟關鍵的作用。」文章指出,「積極關心現實和消極逃避現實的互相矛盾著的心理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李商隱詩歌意識形態的複雜性。」「把政治上的感觸和生活上的抒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通過個人的身世遭遇,通過日常生活的歌詠而表現出自己對現實重大問題的肯定或批判,這是李商隱大量政治詩中的主要內容;從這可以看出他在思想上所能達到的高度。然而這僅僅是問題的一面,我們不能忽略其另一面,那就是他詩歌中所表現的濃厚的消極感傷情緒。」文章最後認為,「政治詩是李商隱全部詩的重要內容之一,無論從質量或數量上看,它們在文學史上以及詩人創作中所應占的地位,都並不低於他的愛情詩」;「從政治詩來看李商隱,他雖不能和稍早的張籍、白居易等詩人相提並論,但卻高出於與他齊名的杜牧和溫庭筠」。  陳貽焮文則指出,李商隱體物詩《牡丹》中「運用大量富於生活氣息的典故來描寫、烘托因某一事物而引起的種種感受和情緒的作法,在以前的詩歌中是罕見的」,然而,這只是「一個很有趣很成功的嘗試」,「很難在一般詩中,甚至在詠物詩中被普遍地加以運用的這一事實,卻顯示出這一作法在構思和表現上所存在的嚴重局限性」。對於李商隱詠史詩中藝術上的創新,陳文同樣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李商隱這類詩歌的構思和表現顯然受到了李賀的影響。是李賀使他懂得了怎樣憑藉歷史陳跡或前人詩文的啟示而馳騁想像,進行構思和表現;但同時又體現出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和藝術特色,作出了新貢獻。」陳文又極讚賞其詠史絕句,說李商隱的「這類作品大多想像生動,感受逼真,將歷史陳跡和傳聞寫活了」,「此外他還特別注意構思的凝練,取材的精當,力求出奇制勝,小中見大。」在論及李商隱「一些專寫特定生活環境中特定感受和情緒的精美詩篇」時,作者指出,這些詩「表現入微」、「體物入神」,「但最可注意的是,由於他有時將一些感受、情緒、感情寫得很形象很具體,以致使詩歌或多或少地帶有象徵意味」,這就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  陳伯海的《李商隱和晚唐詠史刺政詩》一文則認為,詩人詠史的深刻性,在於他能夠從政治著眼來看待一些歷史現象,經常把封建帝王的荒淫惡習同政治上的禍國殃民聯繫起來考察,使得作品中的暴露具有一定的社會深度。文章還探討了李商隱詠史刺政詩題材表現上的貢獻和體裁上的創新。張明非文則認為,李商隱的政治詩反映了他的政治觀點,從中可以比較清楚地了解到李商隱的真實面目,顯示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清醒的見解,而且不為尊者諱。  鍾來因前文指出,李商隱的愛情詩與道教關係密切,前人謂其詩風清峭感愴、譎怪、隱僻、精深,均與道教有關。文章聯繫唐代崇尚道教的風氣及李商隱玉陽山學道的經過,認為義山為追求愛情的幸福,觸犯了封建禮教,也違反了道門教規,受到重大挫折,這對其生活、思想、詩風都有重大影響。文章從三個方面論述了道教給義山愛情詩打上的烙印:第一,充滿了仙風道氣的愛情詩,為讀者展示了一幅瑰麗多姿、極富仙家色彩的愛情畫卷;第二,義山大量運用隱比手法、比興體制來寫愛情生活中的種種感受,致使這些詩呈現出隱晦、精深的風格;第三,義山愛情詩受道教好靜虛無的影響,在戀愛的悲劇中更易產生感傷、頹廢的情緒,使他的詩塗上了濃郁的悲劇色彩。鍾來因後文選取李商隱「學仙玉陽山」期間所寫的有代表性的戀愛詩三十首,一一剖析,揭示出其中隱藏著的奧秘。作者認為,道藏中的秘訣隱文的表達方式給義山的愛情詩打上深刻的烙印。他的無題詩的制題藝術,愛情詩的隱比、象徵手法,都從道藏學來。因此,揭開其中隱藏著的道藏的奧秘,有助於我們真正理解這些戀愛詩。  王蒙文認為,李商隱的政治詩既有一種旁觀者的清醒,又有一種旁觀者無法投入的無可奈何的悲涼。作為政治上的失敗者(甚至連失敗也談不上),李商隱對政治無益無效的關注與政治進取願望,拓寬了加深了熔鑄了他的詩的精神。文章還指出,李商隱善於將負面的情緒用艷麗精緻的形式加以表達,詩中充滿了迷茫與悲涼的體驗。文章對李商隱諸多名作的分析大都發人所未發,且文筆洒脫,激情洋溢,很有個性。  劉學鍇前文首先勾勒出詠物詩的發展史,指出李商隱之前的詠物詩形成了借物托寓和單純體物兩種傳統。李商隱的詠物詩在繼承前人傳統的基礎上兼具多種類型,但最能體現其詠物詩藝術特徵及成就的則是托物寓懷之作。他的這類詩的最主要的特色和貢獻,是實現了從類型化到個性化的轉變。文章還指出了義山對文學表現真實個性的重視是實現從類型化到個性化的轉變的內在原因。詠物詩的創作離不開對物與人、形與神、情與理等關係的處理,義山在這些方面對傳統都有明顯的發展。概言之,從物與人的關係看,義山把前二者比較簡單的比附發展為注重整體神合的較高層次的象徵。從形與神的關係看,義山此類作品的顯著特徵是離貌取神,物與情或理的關係看,義山此類作品的特徵是不涉理路,極饒情韻。總之,無論從感情的產生或傳達看,義山托物言志詩都更接近於「興」體,而與傳統的比體和賦體詠物詩判然有別。劉學鍇後文則指出,李商隱詠史詩的第一個特徵是強烈的諷時性,第二特徵是具有較高的概括性與典型性。李商隱為正確處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作了多方面的成功嘗試,具體而言,一是用假想推設之辭突破史實局限,更深刻地揭示諷刺對象的本質與靈魂,二是將兩件本不相接之事,略去時間距離,將其緊相組接,以突出歷史現象的前因後果,三是抓住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或微物來表現深刻的主題,四是在史實或傳說的基礎上加以生髮,創造出帶有虛構色彩的場景,五是深入開掘歷史現象的某一本質方面,熔鑄多方面的生活內容,使之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濃郁的抒情色彩和深長的情韻是李商隱詠史詩的第三個特徵。如果說,諷時性賦予詠史詩以鮮活的生命靈魂,典型性賦予它豐滿充實的血肉肌體,則抒情性便賦予它動人的情韻風神。  蘇涵文則對李商隱的愛情詩作了人格闡釋。作者認為:政治失落和三次愛情失落造成了李商隱的弱化人格,這決定著詩人的藝術選擇。具體而論,首先,是他的人格特質中孱弱、退縮的一面的主導作用,使他只能以委婉曲折的方法在藝術中追求愛情的自由。其次這種性格驅動他去追求相應的刺激情境,在那情境中獲得滿足。再次,這種人格特質使他既執著於情的苦戀,又不能隱去愛情生活的真實事迹,從而形成了情的高度濃化和可敘述內容盡量淡化的藝術特點。李商隱的弱化人格所營就的愛情詩的藝術價值有三點:一是對情的偏執造成了深隱朦朧之美;二是以「弱者的強愛」這種特殊的愛情形態深刻揭示了人間愛情悲劇的共性;三是從一個特殊的方面使後人更深一層地認識了晚唐衰弱的時代精神。總之,缺陷的人格的另一面竟是藝術的圓滿。名家說---「上古」學術萃編 目 錄

我心目中的馬茂元先生(代前言) (趙昌平)

唐詩論文

論駱賓王及其在「四傑」中的地位 ——為重印《駱臨海集箋注》作 論《戲為六絕句》 思飄雲物動律中鬼神驚 ——論杜甫和唐代的七言律詩 談杜甫七言絕句的特色 李商隱和他的政治詩 玉溪生詩中的用典 韋莊諱言《秦婦吟》之由及其他 唐詩札叢 讀兩《唐書·文藝(苑)傳》札記附錄 說《通變》 從嚴羽的《滄浪詩話》到高棅的《唐詩品彙》 略談明七子的文學思想與李、何的論爭 王世貞的《藝苑卮言》 《薑齋詩話》中論自然景物的描寫 

《李商隱和他的政治詩——玉溪詩論之一》、

馬茂元: 與青年朋友談治學馬茂元,字懋園,安徽省桐城縣人,1918年生。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畢業,現(1986年時)任上海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古詩十九首初探》、《楚辭選》、《唐詩選》、《唐詩三百首新編》、《晚照樓論文集》等。

  近年來,對治學方法的討論成了時髦的題目。有從宏觀與微觀的關係談的,有提倡「三論」的,也有主張打破學科界限,搞綜合研究的。我個人教了幾十年的書,也搞了幾十年的古典文學,沒有搞出什麼名堂來,說不上什麼治學之道,只是不揣疏陋,將其中一些冷暖甘苦,告訴青年朋友,裨使在今後的學習、研究中少走幾步彎路,就算自己一點貢獻了。  學習古典文學,首先遇到的是文字閱讀關。有些青年朋友說看古文好比念外語,夠費勁的。如果沒有具備熟練閱讀古文的能力,是很難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深入鑽研的。做到能夠自如地閱讀古文,才算進了大門,但還存在對作品精神的領會問題。同樣一首詩,因文學素養的不同,各人所獲得的藝術境界也不相同。有時翻閱一些詩歌賞析文章,儘管寫得頭頭是道,總覺得還隔了一層,精微之處隔靴搔癢。青年朋友如何提高這方面的素養,還是那句老話,要多讀。不論詩歌還是散文,光看不行,要讀出聲來,大聲讀小聲讀都可以。看文章和讀文章,收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漢字分平、上、去、入四聲,說話有頓挫抑揚,桐城派論文主張由音節以求神氣是有道理的。一些萬口流傳的唐人絕句,有的光從文字看,很樸素,很簡單,讀起來朗朗上口。這些作品原先是入樂的,反覆吟誦,便會感到別有神韻。唐詩分四期,從理論上講很平常。如果問王翰《涼州詞》也講戰爭殘酷,和中唐邊塞詩有何區別,最明顯的就是王詩語調豪邁,高唱入雲,通過吟誦,自能理解。又同是絕句,《涼州詞》具有西北民歌的宏闊嘹亮,《長干行》是江南民歌的柔緩悠揚,《竹枝詞》有巴蜀民歌的幽咽清怨,這些也可從吟誦中辨別出來。講究聲律的詩詞作品要誦讀,散文、辭賦等也應該讀,而且要讀出感情味來。王粲《登樓賦》開頭幾句境界是開闊的,語調也還高昂,隨著感情的變化,語調漸次低沉,「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是轉折,到「鍾儀幽而楚奏兮,庄舄顯而越吟」,最為哀沉,接下去「惟日月之逾邁兮,候河清其未極」,重新振起,隨之又低落。整個作品的聲調和那種亂世飄零,去國懷鄉的情緒剛好合拍。音樂作品中通過旋律上升或下降的變化來表達人的思想情緒的原理,在文學作品中同樣可以得到印證。舊時的讀書人從小學習對句,做詩,今天的青年缺少這種條件,也用不著那樣做,然而不妨多讀作品來提高自己。劉勰說:「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多讀作品可以增加積累,提高藝術鑒別能力。有些原先理解不透的作品,由於多讀,多記,日久自然會加深理解。林紓年青時為了學習韓愈文章,就把一些韓文名篇抄錄出來,貼在牆上,看到就讀,逐漸產生潛移默化,法子雖笨,卻很有效。而且早年多讀,多背一些作品,到老也不會忘記。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國外有人用電子計算器分析、儲存文學作品的語言,以統計的方法研究作品的語言風格。如果說那是現代的方法,那麼我說的多讀,可謂是傳統的方法。  以上說的還只是提高文學素養、打好基礎的問題。要進行研究,須要佔有大量第一手資料,如搞唐詩研究,不僅要通讀《全唐詩》,有條件的話,還要通讀《全唐文》。不僅要讀《資治通鑒》、新舊《唐書》等正史,還要廣泛涉獵野史筆記。至於歷代文集、詩話、筆記中對唐詩的評論更是不可忽視的材料。然而這些還不是做學問的門徑,假如你光知道佔有材料,卻不知如何使用,充其量也是個兩腳書櫥。一個好的古典文學研究工作者,要做到文史哲兼通,掌握唯物辯證法,把作家作品放入特定的歷史背景、政治條件和社會思潮中加以考察。要做到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史的研究相結合。要注意作家的前後傳統繼承關係。在分析某個作家的具體作品時,又要弄清其作品前後期思想內容、藝術風格有無變化,進而推究其變化的原因。對那些從事研究工作資歷尚淺的青年來說,完全可以在工作中邊干邊學,逐步掌握的。我想指出的是,要養成多想的習慣。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到一點知識,多想幾個為什麼,可以避免不求甚解,似懂非懂的毛病。研究一個課題,從幾個側面反覆加以思考,能幫助發現問題。唐代文學研究已有上千年歷史,《詩經》、《楚辭》研究的歷史更早。今天的研究工作要在前人基礎上取得進展,須要下更深更細的工夫才行。研究課題有大有小,程度有深有淺,我將一些小題目比作游擊戰,大一點的比作運動戰,那些結構龐大,難以攻克的題目比作陣地戰、攻堅戰。不管哪一種戰役,都要求全力以赴,思考成熟。譬如對《長恨歌》主題的討論,歸納出三種說法,是否還有進一步發掘的可能,我那篇《論〈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是一個嘗試。陳寅恪先生考證出長生殿是避寒的地方,李、楊不可能七月七日在那裡相會。試想,白居易怎麼會不知這種常識。由這一點產生疑問,引出一連串思考,得出《長恨歌》取材於民間傳聞的結論,並歸結為中唐時期社會心理的反映。又如《韋莊諱言〈秦婦吟〉辯》一文,也是從韋莊的生活道路,他和王建的關係,設身處地加以體會,才領悟到韋莊的懼禍心理。

書要多讀,有些問題又非死讀書能解決的,「盡信書不如無書」,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識見。多思能夠培養識見,提高識見。明代鍾惺、譚元春提倡「幽深孤峭」的藝術風格,在理論上有片面性,他們又以選本《唐詩歸》體現自己的文學主張,然而就其所主張的一面,確實有不少真知灼見,他人難以企及。王夫之編《唐詩評選》也有這種情況,他推崇初唐詩歌,有不少精闢的見解,我們可以稱之為偏師。接觸這類材料必須細心審視,做到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多思能使思維敏銳,大腦保持一種活力。對一些長期以來成為定論的東西,敢於提出疑問,有自己的設想,即使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想法也沒關係。當你用世人習見的材料,發前人之所未發,提出獨創見解,自己會感到進入一個新的境界。當然,在作出最後結論的時候,必須慎之又慎,務使你的結論完善,這是對大家負責,對事業負責。  在研究工作中會遇到各種麻煩,有許多東西需要加以警惕,盡量避免。這裡我講一點,就是當自己取得一定成績時,千萬不要沾沾自喜。沾沾自喜的實質是無知,它的一個後果就是故步自封。這一封不要緊,你就成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那樣一個人物。從個人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門學問是一輩子鑽研不盡的。從全局講,把學術水平發展到今天的水準,是靠了大家的努力,個人的力量就極為渺小了。沾沾自喜的另一個後果是自以為是,不願聽取相反意見。搞研究工作亦如作戰,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對自己要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長處,又要知道短處。對研究課題,又要有知彼之明,了解那些應該具備的知識,做到揚長避短,集中力量,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有了創見,不妨自己站到對立方面,提幾個問題進行駁難,看看觀點是否牢固。同時要虛心向老師和同行們求教,汲取別人的優點和長處。總之,我們應該有實事求是的態度,虛心待己,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將精神狀態調節到最佳狀態,永遠朝著未來。這已不光是做學問,也包含了做人的道理。  (歐陽忠偉筆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賞析 馬茂元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上午 09:52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賞析 馬茂元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這詩是長慶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人們就會聯想到蘇軾詩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後雨》)讀了白居易這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東坡這比喻的確切。  樂天在杭州時,有關湖光山色的題詠很多。這詩處處扣緊環境和季節的特徵,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  「孤山寺北賈亭西」。孤山在後湖與外湖之間,峰巒聳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覽勝地,也是全湖一個特出的標誌。賈亭在當時也是西湖名勝。有了第一句的敘述,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漲,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捲起重重疊疊的白雲,和湖面上蕩漾的波瀾連成了一片,故曰「雲腳低」。「水面初平雲腳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接下兩句,從鶯鶯燕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了出來。鶯是歌手,它歌唱著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鳥,春天又從北國飛來。它們富於季節的敏感,成為春天的象徵。在這裡,詩人對周遭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筆,則是細緻入微的。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這還是初春季節。這樣,「早鶯」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義上互相生髮,把兩者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所以當它啄泥銜草,營建新巢的時候,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為人傳誦,正由於他寫出了季節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這詩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似。  詩的前四句寫湖上春光,範圍上寬廣的,它從「孤山」一句生髮出來;後四句專寫「湖東」景色,歸結到「白沙堤」。前面先點明環境,然後寫景;後面先寫景,然後點明環境。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從點到面,又由面回到點,中間的轉換,不見痕迹。結構之妙,誠如薛雪所指出:樂天詩「章法變化,條理井然」(《一瓢詩話》)。這種「章法」上的「變化」,往往寓諸渾成的筆意之中;倘不細心體察,是難以看出它的「條理」的。  「亂花」「淺草」一聯,寫的雖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卻有緊密的聯繫:春天,西湖哪兒都是綠毯般的嫩草;可是這平坦修長的白沙堤,遊人來往最為頻繁。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俗極盛,連歌姬舞妓也都喜愛騎馬。詩用「沒馬蹄」來形容這嫩綠的淺草,正是眼前現成景色。  「初平」、「幾處」、「誰家」、「漸欲」、「才能」這些詞語的運用,在全詩寫景句中貫串成一條線索,把早春的西湖點染成半面輕勻的錢塘蘇小小。可是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劇發展之中。從「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一聯里,透露出另一個消息:很快地就會奼紫嫣紅開遍,湖上鏡台里即將出現濃妝艷抹的西施。  方東樹說這詩「象中有興,有人在,不比死句。」(《續昭昧詹言》)這是一首寫景詩,它的妙處,不在於窮形盡象的工緻刻畫,而在於即景寓情,寫出了融和駘宕的春意,寫出了自然之美所給予詩人的集中而飽滿的感受。所謂「象中有興,有人在」;所謂「隨物賦形,所在充滿」(王若虛《滹南詩話》),是應該從這個意義去理解的。

原載:《唐詩鑒賞大辭典》

http://hi.baidu.com/alivein1984/blog/item/e72a9af2212d5519b07ec5d5.html錢仲聯·馬茂元舒 蕪我今年83歲,平生抗戰流亡,奔走衣食,住過經過的都邑鄉村不算少。其間專為遊覽而去的,至今惟有蘇州、杭州兩處。說來寒磣,那是1979年,我已經五十七,由北京到昆明參加一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討論會。會上並不怎麼討論學術,「四人幫」剛打倒,知識分子覺得又來了一個春天,新知舊雨,劫後重逢,大談特談的是劫中種種非常遭遇,紅黃藍白黑色的幽默都有。

表兄馬茂元同時與會。他是我們表兄弟輩兒時玩伴中的領頭人。我進桐城中學初中,他初中畢業,即以同等學力考入有名的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立刻成為名聞全校的「名學生」。正如他的老師錢仲聯先生後來有詩回憶道:「當年南嶽講堂開,天馬西江蹴踏來。」可以想見,每年寒暑假回家,他總是把學校中的種種情況向我們絮絮道來,從校長唐文治先生起,有哪些著名老師,開了哪些課程,誰的學問怎樣,誰的風采怎樣,同學中有哪些才子才女,等等。最年輕的老師是錢仲聯先生,本校第一名畢業,深受學生敬愛。他教課嚴格,常常要學生當堂完成詩詞習作若干首。有的女同學完不成,只好請高才快手的同學當槍手,課後請吃小館酬謝。學生中自行組織的詩社,仍然紛紛聘請錢仲聯先生當指導。所有這些,我耳熟能詳,好像我也是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的學生一樣。

長大以後,茂元表兄與我天各一方,離多會少,解放後我在北京,他在上海,經過「文革」浩劫,居然有機會一同參加學會,已經難得。更難得的是,我久仰大名的錢仲聯先生也與會。我入世早,多與年長者同事。他們謙虛客氣,總以同輩相待。我不願妄自菲薄,對於長我十來歲的,遵守「十年以長,則兄事之」的古禮,但也不敢妄自尊大,對於長我二十來歲的,完全以前輩師輩待之。錢仲聯先生則不論比我大多少,由於茂元表兄的關係,他當然不折不扣應該算做我的師輩。我同茂元談起,想會後到蘇州一游。茂元立刻同錢先生商量,請他導遊,他惠然允許,並且與茂元共同替我安排了一個最佳遊覽日程。茂元開玩笑說:「你是基辛格,我是為基辛格安排日程的黑格了。」

到蘇州幾天中,錢先生極其認真負責地帶我游過最有代表性的園林,上午一個,下午一個,我都覺得相當緊張,他卻毫無倦意,還特地請我到他家吃師母做的餛飩。他這樣的古道熱腸,給我的教育,比什麼都深刻。蘇州園林之美不勝收,不待我來說,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小小的網師園,最有尺幅千里之妙,但是畢竟游得匆促,許多地方在我心目中已經很模糊,只有錢仲聯先生巍然一老的身影,還有戲說為我做「黑格」的親愛的表兄馬茂元,還屹立在那裡,使我永遠忘不了蘇州。斯地也,而著斯人也;斯人也,而關斯地也,真是天造地設!

主持人:王充閭先生以散文著名,最近遼寧教育出版社推出《寂寞濠梁》、《文明的征服》、《西廂里的房客》、《一夜芳鄰》、《山城的靜中消息》、《天涼好個秋》、《我有詩魂招不得》一套六冊散文集,為讀者提供了他幾十年散文創作的完整文本。

關於充閭先生的散文,賀紹俊君認為他包含兩種情懷,「一種是人文情懷,一種是政治情懷,二者相得益彰。王充閭傾情於歷史文化散文,這本身就看出他的一種遠大的政治情懷,關注歷史,也就是關注現實政治,關注社稷興亡、民族命運。王充閭的散文有著強烈的現實精神,充溢著濃烈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因為王充閭是一名現代知識分子,他的散文體現出鮮明的現代性和現代意識。所以,他對歷史的反思和借鑒,並不像傳統觀念拘謹下舊文人那樣總是陷在循環論的歷史框架內不能自拔」。祝勇君則說:「王充閭的散文特點,是在思考人的生存困境的問題,就是人的複雜性。王充閭不管是寫曾國藩,還是寫李鴻章,都是在考慮人的複雜性,人的生存困境,人的生存困境最大的問題就是人的本性跟文化制度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是永遠存在的。」

那麼就讓我們來讀讀這篇《滄浪「三忘」》。

值得一說的是,充閭先生有一本書就名為《滄浪之水》,可見他對「滄浪」這兩個字「情有獨鍾」,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詮釋。

http://baike.baidu.com/view/312444.htm馬茂元(1918--1989),字懋園,上海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教授。安徽桐城人。1938年畢業於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曾任安徽省教育廳編審、秘書。建國後,歷任上海第一師範學院教師、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專於唐詩、楚辭研究。著有《古詩十九首初探》、《晚照樓論文集》,編有《楚辭選》、《唐詩選》。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馬茂元  生於1918年,卒於1989年,桐城派殿軍馬其昶之長孫,195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38年,畢業於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回鄉任教於桐城中學、省立第一中學等校,後擔任安徽省中小學教材編審會編審。這一時期,主要從事舊體詩的創作。解放後,先後任教於南京市立師範、華東速成學校、上海第一師範學院,上海師範學院等校。先後出版了《古詩十九首探索》、《楚辭選》,主編了《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等。  主要研究目標在唐詩。代表作有《唐詩選》、《唐才子傳箋證》等。  曾任上海市古籍整理規劃小組顧問,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顧問,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顧問。《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副主編。幾十年來致力於唐詩、楚辭的研究。早年在《國專月刊》、《學術世界》、《新學風》、《皖報》、《安徽日報》等報刊上發表過一些舊體詩文。編撰《古詩十九首探索》(1957年)、《楚辭選》(1958年)、《唐詩選》(1960年)、《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1963年)等書,是國內著名的唐詩和楚詞研究專家。  字懋元,安徽桐城人。1918年陰曆9月13日出生。1938年,畢業於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回鄉任教於桐城中學、省立第一中學等校。後擔任安徽省中小學教材編審會編審。這一時期,主要從事舊體詩的創作。解放後,先後任教於南京市立師範、華東速成學校、上海第一師範學院,上海師範學院等校。先後出版了《古詩十九首探索》、《楚辭選》,主編了《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等。主要研究目標在唐詩。代表作有《唐詩選》、《唐才子傳箋證》等。


推薦閱讀:

帝國最犀利的手術刀——張璁的政治路線(二)
楊永信又進入了我們的視線,可惜《網癮戰爭》不再。
為什麼除英國「光榮革命」之外,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都有暴力的成分?
夫人VS將軍:昂山素季可以拯救羅辛亞難民危機嗎?
【軍醫夢話】王祥:哥卧冰求的不是魚,是官!

TAG:政治 | 李商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