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延生易學資料合輯(三)

周易卦象張延生前 言「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觀象繫辭,聖人則之。」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觀其象而玩其辭」。「象「是研究易經的基礎。「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果不熟習「易象」,就無法學習「易」理。「易」理就是通過各種抽象的,具體的事物在一定時間、一定範疇、一定層次、一定位置上所表現出來的形象變化進行論述及推導的。如果沒有直觀能感覺到的事物形象,就無法進行觀察、分析、體會、總結、歸納出事物的規性,就無法學習「易」理。本書就是立圖從抽象的八個經卦所代表的各種具體事物形象這個角度來論述「易象」,使學「易一者,對「易理能有…個初步的了解。學會「易象,沒有老師教,也能學「易」。否則,中國古文字是一字多音,一字多義,再加之,中國遠古時的思想方式、方法上,語言特點上又與現今有很大差異,讀「易」就困難了,那只有靠老師手把手的教才能學「易」了。遠古時沒有飛機、火箭、火車、立交橋、收錄機、電視機等概念及形象。如今要使用.「易」理指導我們實踐,就不能不把古「易象一延伸。本文中的延伸就可給讀者一些啟示,使「易」理能在現今時代乃能保持其實用性、真理性。本文寫作比較蒼粗,難免有不少錯誤之處,歡迎批講指正,並對本文參閱書籍的作者深表致謝。一、爻 象繫辭日:「一陰一陽之渭道」。「《爻》也者,效此者也。」又曰: 「夫干確然,示人易矣。夫坤確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故古人用「一」畫代表陽性(正、光明、剛健...高尚、完美、運動等)事物用「一一」畫代表陰性(負、黑暗、柔弱、卑下、不完美.安靜止等)事物。這「一」、「一一」畫就叫做《爻》、《爻》不但能表達對立統一的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而且是最簡單明了的表達方法。因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著的。為了簡單迅速的反映這一陰一陽的變化規律,古人發明了使用《爻》來描述《道》的變化的表達方法。所以,繫辭曰:「道有變動,故曰《爻》「「天地變動,聖人效之。」「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群焉以斷其吉凶,是故渭之《爻》」「《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剛柔推而生變化。」說卦日:「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力由此可見《周易》往往是通過剛柔《爻》之屬性推斷事物的變化規律的。同時,還可反映這些規律到底對我們生存有什幺影響。「《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也。」就是對這種思想方法的寫照。繫辭曰: 「《爻》有等,故曰物。」說明:《爻》是通過不同的類型的表達方式,反映了事物的發展變化。不但能從抽象方面表達,而且也是具體實物的表達。繫辭還說:「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因六十四卦都是由六個爻組成的,但不管這六個爻是如何的錯雜,它都反映了一定時間條件下的具體事物。「爻彖以情言」又能說明《爻》不但能反映具體事物的表面情狀,而且更主要的是反映事物的體質。總而括之,《爻》不但能從事物的總體規律上進行抽象的表達,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從不同範圍內、不同層次及不同位置上的具體的實物進行具體的表達。範圍、層次、位置、角度、狀態不同,表達的具體內容也不相同。這時所襲達的是在一定特定時間條件下的具體實物。同一實物,在不同時間條件下,它所處的範圍、層次、位置、角度、狀態也可以不相同。也就是說,《爻》在卦中處的位置、狀態不一樣。是反映了同一具體實物在特定範圍(系統)內不同時間的規律。《周易》中的六十四卦(由六個爻由下往上發展組成的卦又稱:「別卦』、「重卦」、「六畫卦」)就足六十四種狀態範疇(系統)的特定表達。而卦中的《爻》,就是反映了一定時間條件下,某個具體實物在這一狀態、範疇(系統)內的具體位置。位置不同,表述的規律不同。同樣的一個《爻》(陰爻或陽爻),在不同的卦中的同一位置上(爻位),所表達的具體內容也絕大多數是不一樣的。是不是《易經》中就無規律可尋了呢?不是。繫辭中說:「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說的是我們從一開始就必須按照《周易》中系、卦、彖、爻辭所指出的方式方法,比類歸納,就一定能認識到太周易》這部精典著作中所記載的那種不可變的普遍方法;這種普遍方法是什幺呢?說卦曰:「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兼三才面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就是說一陰一陽的天道的規律是,通過腳踏實地地去研究體會具體實物的剛柔直觀感覺才能認識到的。是否掌握了「道」的規律,做為人來說,表現在其對人及制事方式方法的態度。因為人是生活的天地之間的,人的一切行動都必須遵尋天地的規律性。所以《易》用六畫組成一卦,表示天地生「三才」。一卦六爻中的上面兩爻(五、上)表示天.下面兩爻(初、二)表示地,中間兩爻(三、四)表示人。初爻為剛,二爻為柔,三爻為仁,四爻為義,五爻為陽,上爻為陰。在這六爻中,初、三、五爻為陽位。是表示剛性物質的陽爻所應在的位置。陽以一、三、五為發展高升之秩序。因為一、三、五為奇數,即陽數,故謂陽位。二、四、上爻為陰位。是表示柔性物質的陰爻所應處的位置:陰以六、四、二為內聚之步聚。因為二、四、六(上)是偶數,即陰數,故謂陰位。另外,一個六個爻組成的卦中,『由初爻到上爻表示一個事物由初生、萌芽(開始)、發展、成長、壯大、一直到衰老、消亡(終止)向自己的反面轉化的全過程。繫辭曰:「《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易經》這本書是考察了事物的開始,探求了事物的最終結果,抓住了事物的本質規律以後,才寫成的。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研究《易》學,首先要抓住你所研究的事物,開始產生的實質及最終消亡的實質,這也就是說《易經》這本書的本質特性(研究事物的恩想方法)是抓「兩頭」,以保證研究系統能完整性。我們平時說:「任何事物都有前兆。」也就是說,一個事物產生的同時,就予示了另一個事物的消亡;一個事物消亡的同時,又預示了另一個事物的產生。這也就是《易經》中所說的「《剝》極必《復》」,「《復》極必《剝》」,「《否》極《泰》來」的思想。任何事物要向相反方面轉化是《易》學的主體思想。這也是符合如今的「物質不滅」定律的。「其初難知識,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一個事物剛剛產生的時候,很難知道它將來到底是怎樣發展的。所以初爻的爻辭大多都是比較含混的。到一個事物最終消亡的時候,其發展的全過程及其最終結果,都清清楚楚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我們就很容易得出事物的結淪。所以上爻的爻辭大多都是肯定明確的。上爻表示事之終,時之極。與初爻相較,則「居初者易貞,居上者難貞。易貞者,由其所適之道多;難貞者,以其所處之之位極。」故六十四卦的初爻多得免咎,而上爻多有不可救可救者。這就是初、上始終之際,所面臨的難易不同之結局。「貞者,問也。」居初爻之位,動靜在於一念,可行之道比比皆是,極其自在。居上爻之位則為成事之末,所由之道窄,故遇有難之將生,則唯有指出可行之方;遇事之既成,則只有示以保存之道。則位之差異蓋如是,能配合時位而變,亦可免過無咎了。爻為卦之體相,論爻而不涉及卦,則流於空洞,且爻動即是卦象之變化。故卦爻之不分,實為簡明易知之理。易理不可拘泥於一偏之見,變動周流,上下無常,剛柔相交。易之演化,即取決於爻的變動。卦有交互現象,爻有通情關係,其法則不外陰陽二爻象之更易。所謂交互現象,就是指卦體的變化。即一卦去其初、上兩爻,以餘下的中間四爻為卦體的變化。即一卦去其初、上兩爻,以餘下的中間四爻為卦體的取材對象,三、四、五爻組成的卦為外卦,二、三、四爻組成的卦為內卦,如《鼎》卦的變互卦為《是》卦,《觀》卦的交互卦為《剝》卦,《解》卦的交互卦為《既濟》卦,《蹇》卦的交互卦為《耒濟》卦等,即是交互卦之實例。易經六十四卦,各有交互關係,除干、坤兩卦交互為自身,既濟、末濟交互為彼此外,其餘六十卦皆與他卦相.互為交互。但若深而論之,一卦交互兩次後,則又回歸乾坤、既濟、未濟四卦之象了。如決卦的交互卦為乾卦,剝卦的交互卦為坤卦,既濟卦的交互卦為未濟卦,未擠卦的交互卦為既濟卦等。為什幺會出現這種回歸現象呢?我們仔細觀察卦象會發現,一個六爻卦中間的三、四爻實力操變化之關鍵。一個六爻卦交互兩.次為什幺卦;完全要看原卦三、四兩爻的陰陽而定。三、四爻勻為陽,則交互的為干;勻為陰,則交互為坤;分別為一陽一陰,則其交互卦不是既濟卦,就是未濟卦,由此可斷定:干、坤、既濟、未濟四卦,是六十四卦產生之根本現象。所以三、四兩爻有「心易」之說。「心」變則象變,「象隨心變」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就一卦的三、四爻來說,其對卦象、易理之貢獻甚大。以其言於人事也是如此,不論精神物質的交互演變,德業利用之消息,若要辯其前因後果,皆須在其自身內部的變化找原因,就卦來說,由內在「三、四爻」之因素決定外在之結果。所以說:「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中爻不備。」六爻卦要反映各種不同類別的事物的物質,辯別這些爻之間的事非關係的正確與否,只是用初上兩爻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掌握中間二、三、四、五爻之間的特性規律以及「承』「乘」「比」「應」「據」「中」「正」規律。因為一個交爻卦中,不只是反映了上下兩個經卦,(即三個爻組成的卦),而且由下往上,任何三個緊靠在一起的爻都可組成一個經卦。故六十四卦的每一個卦,都是由四個相互有公用爻的經卦所組成。而二、三、四、五爻正好是由下往上數四個經卦各卦的中間一爻。另一層意思,如要辯別重卦中每一爻的好與壞,一定要與二爻,與五爻進行比較。因為二爻為下卦的核心,五爻為上卦的核心。二爻為陰爻之聚,五爻為陽爻之終。陽尊陰卑,二爻為陰之貴,五爻為陽爻至蕁。陰爻以上為衰。陽爻以初為弱。那幺中間四個爻到底有那些性質特點是我們研《易》必須掌握的呢?繫辭目:「二與五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就是說二爻與四爻都是陰爻,有相同的功能,但它們在卦中的位置不同,其表現的好的程度不同。二爻由於處於下卦的核心中位上,又與五爻尊位相呼應,故二爻的爻辭多有美譽之辭。四爻由於據五爻尊位較近,又處於上卦的下位(初始階段),又與初爻(下卦的初始階段)相應,所以四爻的爻辭多為憂疑危懼之辭。「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二爻是「三才」之地的柔位,同時二、四、上均為陰柔之位,離二爻柔位越遠越不利。對於陰爻來說,最主要的是達到不偏不依,無任何過錯的中合就可以了。其最主要的就是以柔佔據下卦的中位與上卦中位(五爻)相應達到中和。繫辭曰:「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三爻與五爻都是陽位,有其相同的功用,但它們在卦中的位置不同。三爻由於處在下卦的上爻,表示一事物發展到最後階段,與五爻尊位同性相斥,其又與上爻相應,上爻(卑賤之陰位)又為整個事物至窮消亡階段。所以,三爻的爻辭多為兇險之辭(即表示不吉利之意)。五爻處於上卦之中位,又是陽極至尊之位,還與二爻(下卦中位)相應,故其五爻的爻辭多吉利讚譽之辭。「其柔危,其剛勝邪?」正因為三、五兩爻應為陽爻之位,如果陰爻居此兩位,則為危弱(不當其位)。如果是表示剛性的陽爻居此兩位,則能勝任(當位)。即陰爻居陽位為不利,陽爻居陽位是正當的;陽爻處陰位為不利,陰爻處陰位是正當的。換言之,即陽本吉,陰本凶。不中不正,則陽未必能保其有吉。得中得正,陰則或可緩免其凶。唯獨陽爻得中當位,才有吉象;唯有陰爻不中不正,才有真兇。所以說:「陽得位得中者,其吉多焉。陰失位失中者,其凶多焉。要其終也合於時義,則無不吉;悖於時義,則無不凶也。大矣哉,時之義乎!」一卦六爻的特性了解了,那如何來掌握這些變化規律呢?有沒有固定的格式呢?繫辭曰:「《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六爻之義易以貢。告訴我們《易》成為一部書,其思想內容不可能,也不會遠離「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理。雖然它歷史上經歷了伏犧先天八卦之《易》,連山之《易》,歸藏之《易》,文王、周公之《易》,孔子及其門生之《易》等等,至今經歷了無數次的發展變動,但其「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宗旨沒有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各種思想方法如「爻」「位」之法,「承。「乘」「比」「應」「據」「中」「正」等方法,依然不能做為死的格式放記取,依然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兵體分析做具體的變化。某一種方法、格式都不能做為一成不變的方法。只有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才能得出符合當時變化情況的正確結論。所以澆.六爻的意義,全部表現為爻之間的變化了。有關「承』「乘」「比」「應」「據」「中」「正」等方法可以見《周易概論》關於《易》象一章,還有《周易折中》第一卷。在此就不多議了。因為陰陽爻在卦中的不同位次上(即在不同層次上),表理的意義也不一樣,現舉「《易》大傳」中的實例來說明。由於同一位次上是陽爻或陰爻,其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為明確期間,下面將分陰爻、陽爻各別示之。先看看陽爻(前面的爻題以「九』表示,「九」為老陽之奇數)。《陽爻》表示: 大泰、否彖。君子泰、否、謙彖。干三,小畜上,廉三,觀初反說又五、上,剝上,遁四,大壯三,明夷初,夫三。君子亦有取於陰爻,無稱小人,明復彖。泰二,咸四,蹇五,解四。富小畜五。初九:郊需遠坎而取。小子隨二、三指初。元夫睽四指初。女妻大過二指初。履履初,噬嗑。趾噬嗑、賁、大壯、決。徒賁。門同人、隨。戶庭節。尾既濟。茅泰。九二:田干。少需遠坎而取。大人升,因彖、干。丈人師彖。子蒙。夫蒙三金夫指二,大過老夫。幽人履、歸妹。門庭節。機渙。金,金(木尼合成一字)初指二。赤紱困。黃矢解。中師、泰。九三:日夕干。日戾離。高陵同人。公大有。夬小畜,X(九頁合成一字),夬三。股成。墉同人。莽同人。終干三,謙三。九四:丈夫隨三指四。干X噬嗑。金矢噬嗑。九五:天干、媾。王決、萃、豐、渙彖。家人、渙、蹇二指五,訟三、觀四、井三並指五。失隨二丈夫指五,大過士夫指五。夫,子反說。晦咸。國觀四指五。朱紱困二指五。杞姤。含章姤。中行夬。上九:天大有。天衢大畜。郊同人。耳噬嗑。王鉉鼎。角晉、媾。何噬嗑。再看看陰爻(前面的爻題以「六」示之。「六」為老陰之偶數)。《陰爻》表示:小泰、否、賁、遁、睽、旅、巽、小過、既濟彖辭。小人否二、觀初、剝上指下陰、遁四、大壯三皆反說,革上。君子坤,同人彖,屯三、謙初、解五、革上、未濟五。富人剝五。不富泰四、謙五。血坤、小畜四、渙小指三。魚剝五、姤危二、四。初六:霜坤。子盅。童觀。小子漸。武人巽。妾鼎、趾鼎、艮。拇成、解四指初。臀困。尾遁、未濟、交姤。茅否、大過。瓜姤五指初。六二:臣蹇。臣妾遁三指二。女子屯、觀、歸既濟。中饋家人。鼻噬嗑。腓成、艮。宗同人。黃離。六三:從王坤、訟。公益三。武人旅。女蒙。墉解上指三。臘肉噬嗑陽位。含章坤陽位。中行益三卦中。終坤、睽下卦上。六四:公益。妻小畜三指四:身出門庭吸夷。括囊坤。中行復四指五陰中,益四指卦中。六五:天子大有三指五。大君臨、師上指五。國君上指五。壬師二、離上並指五。王母晉三指五。歸人蒙二指五,恆五。輔艮。黃坤、噬噎、鼎。金噬嗑、鼎。干肉噬嗑。來章豐。上六:覽坤。公解。老婦大過五指上。頂大過。自既濟、前禽比、五指上。終復、需、決。《爻》象除以上兼三才而兩之,初、三、五陽位,二、四、上陰位,二與五中位、初本始、上末終外,還有初四,二五、三上為同位(既相「應」)。初為下位,上為上位,五為天位、君位、尊位等。總之:初爻一般表示一個事物變化的開始。所以有「為始」之說。而一個六畫卦又可描述一個事物由下往上,由後往前的全過程,故又有初爻為潛、下、趾、足、尾、元士之意。二爻一般表示一個事物明顯的變化階段,或能明顯的與其它事物區分的階段。故有見、田、脛、腓、後足、大夫等說三爻一般表示一個事物比較成熟通達的階段。故有君子、股、身、公等之說。 四爻一般表示一個事物成熟以後的變動階段。故有或、躍、心、腹、胸、身、諸候之說。五爻一般表示一個事物成功成形階段。故有飛、天、頭、面、前足、天子之說。上爻一般表示一個事物開始衰亡,向相反方面發展的階段。故有亢、悔、顛、頂、宗廟、終、上、高、窮、首、角、耳、口、舌、輔、頰之說。按《易》各派之說,遵《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仰觀俯察,遠取近取,「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唯深唯幾至徽之思想,當認為一個六畫卦,從下到上應該能描述一個事物的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內到外,由近至遠,山來到往,由貞到悔,由右到左,由後到前、由本質到現象、由體到用的全過程。實際上說明六畫卦是立體的描述一個事物的各個方面,但總不離「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根本思想。因為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由內到外,由小到大的發展變化著。所以,一個六畫卦的外部(指卦的上下兩頭),表示事物的外部及現在狀態,即上下兩封(三畫卦)所組成的六畫卦,反映的是現在狀態下場的情況。而其中內含的兩個互卦(即將初上兩爻去掉,餘下的四畫卦。因任何三爻相鄰都能組成一卦,故四個爻能組成兩個互有公用爻的卦,此二卦互為互卦,也叫互象。),代表著六畫卦將來所發展狀態。所以,六十四卦中第六十三卦《既濟》卦,有「成之終,敗之始」之意。因《既濟》卦表面是水火既濟了,內里四爻組成了火水<未濟》卦。表示內有不利因素將起作用了,表示將來發展的趨勢。故六十四卦最後一卦為火水,(未濟》卦(由既濟卦內里發展而成)。而《未濟》卦中四爻又內含《既濟》卦。所以,《未濟》卦有「敗之終,成之始」之意。事物就是這樣不斷地相互轉化著、發展著,永遠窮盡.二、其 它 爻 象六爻配廣象(廣范範圍內具體的物象):初爻:鄉村勞動場所、青年團、幼兒園、老百姓(一般公民、群眾)、一般的學生、子孫、十一月.十二月(陰曆)、早上(太陽剛升起時)、肉類、足、關節炎、腳氣、無宗教信仰者、無歸宿者、家財、澮(植物)、鐵、霰雹、告訴、報告、告發、拘詢、誕生。二爻:市區勞動場所、鄉政府、區鎮、小學教、現管官(組長、科長、車間主任等)、一般的官吏、母親、妻子、正月、二月(陰曆)、中午以前、果實、腰、子宮病、下陰之病、各種的宗教團體、易動感情者、成家立業者、宗宅、房屋、竹子、銅、錫、霜、予審、拘審、修學。三爻:縣政府、區委會、名勝、中學、高等女子學校、中層幹部(處長、廠長、所長等、商人、小女兒、兒子、三月、四月(陰曆)、午後,蔬菜、腹部、腹胃之病、基督教、聰明智能者、無產業者、森林、蘭、銀、風、雲、初審、勞教、成婚。四爻:省府、部市委員會、大城市、高中、專科學校、高級幹部(局長、市長、院長等)、工礦企業者、兄弟蛆妹、五月、六月(陰曆)、傍晚(日落時)麥子、胸、心臟病、肺病、佛教、善於思考者(有思想)、有資產者,土地、梅、珠玉、雨、露、控訴、徒刑、活動。五爻:國務院、國務大臣、內閣、參議院、國會、首都、政府大學、國立大學、總理、首相、國務委員、政治局常委、人大會常委、總統、主席等,家長、七月、八月(陰曆)、夜晚、米、谷、顏面、眼病、耳病、鼻病、咽喉病、儒道、明察秋毫、聰明才智者,企業家、信用、櫻、黃金、光熱、上訴、死刑、成效、農民。上爻:皇室、眾議院、人大會、顧問委員會、外國、社會科學院、科學院等國學院、元老、軍人、祖父母、祖宗、九月、十月(陰曆)、半夜、飲料、頭、精神病、神道、仁慈、富豪、大富翁、貴金屬、金剛石(鑽石)、雷、霆、複審、無罪、隱退。三、卦象易「大傳」曰:「古者包犧氏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裡解釋了伏犧氏為什幺要畫八卦,以及如何分類的。「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陰陽不測之謂神。」所謂「神」,即是我們所能掌握和了解了大自然的本來的規律性。當你沒掌握這種規律的時候,感到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很神秘的,一旦你掌握了這種規律,把它們分門別類的歸納起來的時候,這些規律性,就明顯的顯示在你的面前了,同時,你在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使用在各個領域中時,它又會出現不可思議的效應。故「易」曰:「利用出人,民成用之謂之神。」把這種不知其然的規律性的東西稱作了「神」。因伏犧氏所處的時代,文字、語言、生產力等方面還沒有發達起來,為了使人們能比較快,比較容易的掌握大自然的規律性,在大量的研「幾」以後,按著「易者易簡,簡則易從」的宗旨,將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分門別類的分作八個大類型。故伏犧「畫。卦分為:干、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俗稱「八經卦」, 「基本卦」)。到了周朝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周文王、周公等利用「易經」的原理在指導自己的社會、生產等實踐中,收到了很大的效果,再加之當時的語言、文字都有了比伏犧時期完善的發展,文王、周公等利用了這些優勢,將在實踐中按易卦印證正確的卦系以卦彖爻辭,通過自身的實踐舉例。以示於後世了解學習「易經」的哲理,故書為「周易」一書。然而,「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到了孔子時期,生產力近一步發展了。人們的生活內容更加豐富和複雜了。為了更好的推動「易」學事業的發展,孔子及其門徒們,在「周易」的基礎上,再加以他們自己實踐理解的基礎按「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雨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的宗旨,將「周易」附如以自身的體會,擴寫為「周易大傳」一書,並將原「周易」分為上下經,更加以「繫辭上、繫辭下、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十傳,俗稱「十翼」。至此「周易」如虎添巽一樣,飛向中華民族的各個領域,做為儒家思想的代表思想流傳於後世。宗上所說,四聖各有不同,不可作一例看,故今別之同異於下,以示犧文周孔取象之同異(以三畫卦為例)。1、干:伏犧卦干文王彖大川需論取干健兼坎險,同人取干健兼互巽,大畜取干健兼互震。周公爻:龍干六爻、馬大畜九三良馬,輿大畜二、大壯四,車大有二。孔子大象、文言、說卦: 天、寒、玉、君、首、木果、圓、冰、金、父、馬良、老、瘠、駁、大赤。②坤伏犧卦:三三坤文王彖:康候晉坤上象,行師豫坤眾象、廟萃坤上象,又互巽體,木在土上象、馬坤牝馬、晉錫馬、大牲萃。周公爻:王母晉二、師泰、謙、復並上爻、邑國、匡家謙上、城隍泰上、龍坤上、腹明夷四、征伐謙上、邑泰上、比五指下體、升三指上體、國益四互體、輿剝上指下體、玄黃坤上。孔子大象、文言、說卦:地、臣、母、妻、腹、眾、輿、釜、柄、牛、文、審、吝、嗇、均、地黑。③震伏犧卦:蘭震頤口也、震迂艮象、以全體取、後同。文王彖:震驚百里、即雷也,七日復全體取象、大川益、震、巽木象、候屯、豫建候國震,又坤上象、屯互坤、口頤震迂艮、全體取象。周公爻:七日震二.九陵震二.候屯初、長子師正、指互體、馬屯乘馬、中孚馬匹互體。孔子大象、文言、說卦:雷、大塗、長子、足、龍、馬善鳴、X足、作足、的顙、蒼X竹、蕉葦、稼反生、玄黃、決躁、蕃蘚。④巽伏犧卦:巽井巽過坎象.鼎巽過離象。文王彖:雲小畜巽一陰在干天上象,大川蠱下巽又互震、中孚上巽又互震、女家人女正、女後(合一)女、壯、漸女歸。棟大過棟橈,巽迂兌全體取象,豚魚中孚又兌體只取陰物象。周公爻:月雨小畜上陰象婦小畜上棟大過、與彖同資旅四互體、巽上財也木漸四號渙五號令也,臀女後三床、巽二、上木象、翰音中孚上、楊大過二、五互反體。孔子大象、文言、說卦:風、長女、寡發、廣顙、白眼、股、雞、工、市、利、木、白、臭、長、高、繩直、進退、不果、躁卦、近利市三倍。5、坎伏犧卦坎文王彖大川需、論取坎兼干行象,渙取坎又取巽,木在坎上象、濡未濟心坎心享廟渙取坎有幽陰象,亦取上體巽木象狐未濟。周公爻:雨睽上五、脂下互體,濡賁三互體,既濟初近互。既濟上、末濟初上,大川謙初近互體、未濟三、泥需三、又震四互體、途發上、指下互體、穴霜、窗、坎初、三、幽谷困、石困、弟子師五、指三,寇蒙上,指下體,賁四互體、需三,指上體,解三,血需,酒需五、困二酒食,坎樽酒、未濟上飲酒,下近坎體,車賁初近互體,困四指飲,輿睽三互體,輪既濟初,未濟二,弧矢睽上,指下互體,刑桎梏蒙初,馬屯、賁互體,明夷、渙、睽變體、狐解二、豕睽上、.株木困初、蒺藜困三、叢棘坎上。孔子象、文言、說卦:月、雨、雲、泉、水、溝瀆、中男、加憂、心病、耳痛、血卦、盜、弓輪、輿多眚、馬美脊、亟心、下首、薄蹄、曳、琢.木堅多心、赤隱伏、矯棱、通。⑥離伏犧卦:離文王彖:日晉、革、豐、明明夷、光需互體、南升南征、失子日、坤巽拱離、女家人、獄、噬嗑上,離初至四似離、牝牛需。周公爻:日離三、豐二至四、光未濟五、南明夷三、焚旅上火也,婦既濟二,漸三、五、朱子日互體,股明夷二,征離上,伐晉上,牛睽三互體,無妄初四似體又互艮,旅上,革初,既濟五脂下體,大畜似體,隼解上指三互體,雉鼎三指上體,旅五,鳥旅上,鶴中孚二、指互體,飛明夷初龜頤、損、益似體。孔子大象、文言、說卦:日、明、火、電、中女、目、大腹、甲胄、兵、蟹、贏蚌、龜、雉、木科、上稿。⑦艮伏犧卦:良旅艮迂離為旅。文王彖:童蒙襞、背艮、飛鳥小過艮迂震全體取象.周公爻:夫川頤王、不利涉、艮象、頤上、利涉、陽爻象、又全體虛、舟象、丘賁王、頤二脂上爻、渙四互體,石豫二,人身艮卦全體取象,童蒙蒙王、童僕旅二、三、廬剝上,全體似艮床剝似艮,牛大畜、童牛,又三上擬體童、艮象。無妄三、系牛,互體系艮止義。遁二,黃牛執革、艮止義。強艮義、虎視頤四、鼠晉四、碩果剝上。孔子大象、文言、說卦:山、徑路、小石、少男、手、指、門闕、閽寺、狗、鼠、木堅多節、果。⑧兌伏犧卦:蘭兌.歸妹兌迂震裊。文壬象:八月頤兌迂坤全體取象西郊小畜互兌女咸號夬言困二簋損迂艮全體取象豚魚中孚又巽象。周公爻:雨濡決上、鼎三互體、西郊小過五互體,西山隨上、升四岐山互體、女歸妹上、指下體、史巫巽二互體、臀決四,萃上,眇跛履蘭。歸妹初、二、涉滅太過上、虎履三、四,革五、決四,歸妹上。孔子大象、文言、說卦:地剛鹵、少女、妾、巫、口舌、毀折、附決、羊。以上據《易》「大傳』的卦、彖、爻、象、文言。說卦、經文等句章歸納出的卦、彖、爻、象,這是我們學易過程中,首先應掌握基礎知識。「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觀象繫辭,聖人則之」「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焉」說明《易經》是研究「象」的,如果不了解「象」意,就不可能讀懂《易經》,連作易的聖人仰韶文化們都是遵守這個原則這個規律先觀卦、彖、爻、象,然後才系的字。辭、句、章。所以,「百姓日用而不知,聖人之道鮮矣』故我們也必須按照這個原則研易。除「大傳」中孔子之易象外,還有各家之象。現舉比較早期的幾家為例,以供參考。如:乾卦:《九家易》還有為龍、為衣、為言、為直。《虞氏易》還有為王、為人、為中、為好、為嘉、為施、為德、為盈、為坤等象。坤卦:苟爽《九家易》還有為方、為迷、為牝、為帛、為邑、為囊、為漿、為黃、為亂 。《虞民易》還有為臣、為土、為死、為民、為事、為理、為虛、為器、為經、為拇.力喪、為晦、為圃、為蘋、為害等象。震卦:《九宋易》還有為玉、為鵠、為鼓。《虞氏易》還有為侯、為兄、為失、為主、為樂、為言、為行、為麇鹿、為出、為作。《蜀才易》有為喜笑象。巽卦:《九家易》還有為鶴、為楊。《虞氏易》還有為白茅,力妻、為隨、為舞、為號,為包、為處、為杞、為通等象。坎卦:《九家易》還有為宮.為律、為揀、為志、為呵、為從棘、為孤、為蒺黎、為桎梏。 《虞氏易》還有為孚、為疑、為酒、為後、為臀。侯果有為險。千寶有為法、為皮等象。離卦:《九家易》還有為牝牛、為飛鳥。 《虞氏易》還有為為夏、為罔、為鶴。侯果鈳為黃牛、何妥為文明。千寶為晝、為斧等象。艮卦:《九家易》還有為彝、為虎、為狐,《虞氏易》還有為尾、為背、為小於,為宗廟、為僮僕、為皮、為域、為篤實、為術等象兌卦:《九家易》還有為常、為輔頰。《虞氏蝗》還有為孔穴、為小、為妹、為刑人等象以上各種卦象,是在過去的研「易」解「易」過程中各家、各派所基本接受的象義。以下是作者本人,通過研習、實踐「易」理過程中所親身學習和體會的卦象(這裡指的是八卦即三爻卦而言的)《周易卦象?干》干 健也一、正象:干三連,即干所具有的代表性的象為上、中、下三爻皆為陽爻的象,為全陽之卦。陽中之陽.強中之強之意象。故代表天(即其大象,又名正象)。就廣范意義之象(即廣象)乃為天、強、高大、寬廣、尊、運動不止,明亮、純凈、健全等。二、卦德:所謂卦德指卦所具有的代表性的性能、性情、特點之類。詳見《周易折中》卷首,主要指剛柔不得中而言,乾卦之德為剛鍵.,表示天體運行、春夏秋冬四時更替不止,任何力量都難以改變其規律性,故剮強而鍵全(其規律深入到各個地方而起主導作用)。三、一般溉念的象意:圓:圓而不缺,周而復始.循環無端。小到原點,二維平面的圓,大到三維空間之球。滿:充實勇滿而無不足,始:萬物受天道自然觀律的制約而產生,故為起始、開始、出發點、坐標原點、對稱中心(核心)。行:「行天健」,運行不止。純碎:質的純凈專一,無任何參雜。精:精萃之精。本質、精華、精神之精。「精氣為物。」正:不偏不移、堅恆而不動。大:天體之大,無與倫比。命:生命、命令之命。天生萬物,萬物順乎天命而始終。神:「陰陽不測之謂神」,無方無體之造化,即宇宙之總體規律性。變:變《易》之變。《易》的主體思想之一。天道變比窮盡「化雨裁之謂之變」。銳進:天體運行,無所阻抗。強盛:陽中之陽,強中之強。長:陽長陰消。上:天高而上,仰觀、統治、優秀。高:天高高在上。廣:天廣大無邊。送:規律、規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真:本質,正確、自然的。無任何虛假。善:天之本「元也」「元者,善之長也」嘉:天道亨通,無處不起作用。「亨者,嘉之會也」。中:「中庸」之中,核心。仁、義、禮、智、倍:天之五德元:始也,本源、根本,「大也」。為春。為仁德。亨:通達,生長發展。為夏。為禮德。「通也」利:事物各有其適宜之規律作用及工效。「宜也」為秋。為義德。貞:貞固,即「正也」,「占也」為冬。為智德。幸福:天賦恩惠,萬物皆得。喜:天賦恩惠,得之皆喜。富:天道規律無所不賦、無所不包。強暴:天災強大,暴亂世間。殘酷:天力無比,毫不容赦。傲慢:君尊統治、高傲自慢。「亢龍有悔」。其它象意:向上、老成、活動、積極、邁進、決斷、威嚴、功、振、統一、統帥、堅固、發光、激烈、擴大、任性、懲罰、憤怒、侵略、制裁、強制、冷酷、過倍、輕視、壓抑、災害、專橫、專制、獨善、獨霸。四、人物:一般從全社會講,代表上層人物及有領導地位的人物。從局部單位講,為核心及起決定作用的人物。從家族講,為長輩及老人。故有干為:君王、聖人、英雄、統治者。、獨裁者、掌權者、總統、首相、使節(大使之類)、議員、代表、元老、廠長、經理、書記、主席、會長、名人、專家、官吏、軍官、律師、銀行家、一把手、祖父、父親、家長、中心人物、專橫者、傲慢者、後台人物、惡人、過於自信者、乞丐、下人。五、人體:頭、首、胸部、犬腸、骨、右足.右下腹、精液、男生殖器,身體強健、體質寒涼、骨瘦之人。六、動物:龍、馬、象、獅、天鵝。七,物:金玉珠寶、瑪瑙、寶物寶器、高檔用品、金錢、鐘錶、眼鏡、古董、文物、首飾、神物、供神用具、高級車輛、高級火車車、高級飛機、小米、木果、瓜、珍味、臘肉、帽、變形金屬製品。八、場所、建築物:聖地.寺院、教堂、皇宮、宮宅、高級住宅、大會堂、京城都市、博物館、名勝古迹、院、宮殿、政府飢構、環形體商場、廣場、彎曲的大道、郊野、遠處、機關大院、古建築。九、形狀、形態:圓的.充實的、堅硬的、完美無缺的、大的、廣的、心冷的,光澤的、高的、相連的、古老的、精緻的、高級高檔的、神氣活現的、趾高氣揚的、轉圈的、大亦色的、金黃色的、剛性的、舊的、荷刻的、盛大的。十、天象:晴,冰、雹、霰、寒、涼、太陽。十一、季節:立冬、秋冬交節之季.十二、方位:西北:(後天八卦)、正南(先天八卦),十三、數:一、六、四、九、百、歲(周天一周)。十四、時間:下午七至下一時,共四小時。每月十五月圓時十五、干支、五行:十干為庚、辛。十二支為戍亥。五行為金納甲為甲壬。十六、味:辛辣。十七、色:大赤、金黃。十八、病象:頭部疾病、胸部疾病、骨病、硬化性疾病、老病、舊病、傷寒之病、變化異常之病、急性暴病、節腸疾病、便閉壅結。坤順也一、正象:坤六斷,即砷聽代表的是上、中、下三爻皆為陰爻的.象意,是全陰之卦。故其正象為地.其與乾卦相應,天場對場起作用而生物,天為陽氣,地為陰器。天為氣之父.地為物之母,天主動、地從之。二、卦德:坤卦德力柔順.表示坤受干德(即天場)的影響。顧從大自然的規律性,而產生萬物。因其質柔,故才能有吸收一切能量的特性。如果說「干」有放射特性的話,則坤就是有吸收特性。三、概念象意:方:相對圓之意。有稜角、不圓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有範圍、慈疇之意。虛:干為有氣無形之虛,坤為有形無氣之虛。靜:坤為方,四平八穩。查對干動來說,故曰靜。厚:「君子以厚德載物」。三陰爻相重為厚。引而為忠厚,溫厚。載:大地承載萬物於其上。承:地上一切事物全憑大地支承。「萬物資始,乃順承天。」「承天而時行」。後:給予者為先、承受者為後。滋育:大地滋育,長養萬物。「萬物皆致養焉。」廉讓:坤為眾順,故必謙。柔和:坤為柔,土生萬物,萬物歸土,故柔和。包:大地長養萬物,包容萬物。有終:干始,坤終。萬物之所歸為有終。常:順從、穩定故常。「後」順「得」常。常理所在。迷:「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生」「先迷」失道。迷盲之意。貞節:服從自然規律,貞靜自守。「含章可貞」「安貞之吉應地無疆」。操勞:坤±生萬物於各種環境各種條件下,故操勞。低:天尊地卑。尊而高尚,卑而低下。小:相對天來講為小。狹:天闊地狹。消極:地被動而順從。眾多:大地萬物之母,土粒甚多。「含弘廣大」、「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暗:地陰而暗,天陽而明。藏:萬物歸藏於士。「坤以藏之」卑賤:「天尊地卑」、「卑高以陳、跺賤位也」膽怯:坤順從做事故瑾慎小心而怯。丑:干明美,地雜暗而丑。災害:「堅冰至」、「括囊無咎、慎不害也。」「臣弒其君,子弒其父」故而。遲鈍:坤被動而行,厚載而遲緩。其它象意:無亨、利、貞、慎、敬、養、正直、呼應、勤勞、忍耐、複雜、吝嗇、優柔寡斷、亂、閉、窮、沉默、收心、懦弱、遲緩、依賴、懶、躺、平、隱、內含、恭敝、貧賤狹少、虛耗、衰微、伏藏、疑惑。四、人物:坤主眾也,順也,故能描述一般群眾及和順人、無實權的人、群眾關係好性格老實的人,與土地紡織有關的人、服從命令的臣民、長輩的女人等之類。皇后、妃、臣、國民、大眾、顧問、農民、俗人、村幹部、助手、稅物人員、凡人、祖母、母親、後母、毒、女主人,寡婦、陰氣盛之人、消極者、小氣者、忠厚之人、大腹之人.紡織工人、房地產商、膽怯者、泥瓦工。五、人體:腹部、消化器官(脾、胃)、肉、右肩。六、動物:牛、母馬、百禽(鷗、鴉、鴿等)、百獸雄性動物、地下蟲類、貓類等夜行動、子母牛。七、物:表裳、布帛製品、婦女用品、衣服被褥、日用品、釜、陶瓦製品。灰、水泥、磚、沙器、米、五穀雜糧、麵粉、食品、牛肉、肉類、「下水』、野味、飴糖、袋、包、箱子、書、火車、文章、紙張、紙箱、轎子、槳、腐草、柄杷。八、場所、建築物:平原、平地、農村、牧場、莊稼地、郊外、故鄉、老家(原藉)、田野、空地、攝場、廣場、平房、舊房、舊舊屋、農舍、糧庫、貯藏室、會場、農貿市場、市場、城廊、國郡、肉類加工廠、雞窩之類。九、狀態形狀:柔軟之物、平常之物、四角之物(方形、長方形、棱形等),數多的東西、混合物、使用舊了的物品、舊貨、公共用品、各種器皿、覆蓋用具、複雜物、陰暗的、附屬物、平整的、黃色的、粉狀的、虛空的、厚的、扔掉的、隱伏的.潛在的。十、天象:陰天、霧氣、露、低氣壓、溫度大天氣、地球十一、季節:立秋、夏秋之交(陰曆八月前後)。十二、時間:下午一時至下午五時,共四小時。每月三十日(陰曆)。十三、方位:南方(後天八卦)。正北(先天八卦)。十四、數象:二、八、五、十、萬。十五,干支、五行:十干為已。十二支為未.申。五行為土。納甲為乙、癸。十六、味:甜。十七、色:黃。十八、病象:腹都疾病(胃腸及消化不良、腹痛)、飲食停滯、浮腫、濕重、皮膚病(濕疹)、肌膚病(瘡)、暈症、勞累疲乏、慢性病、中氣虛、癌病。張延生 2007-7-24雖然說是伏羲創造發明了以「卦」的形式來表述一切事物的狀態與規律的表述方法,可是到如今,我們並沒有發現充份的證據可以證明他所發明創製的「卦」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結構狀態?!可是在夏、商、周三個朝代的記述與考古中,我們卻發現了相當數量的用數字來表示的三位、六位及少量的四位、五位的「數字筮符」(有人稱其為「數字卦」),這充分的證明了《漢書?律曆志》中所述「自伏羲畫八卦,由數起」這一結論的正確性。而在所謂「文王重卦」的周朝及其之後,出現了大量的以三個或六個「陰」「陽」卦畫所組成的「幾何形」卦符。當然按《古三墳》之說,在夏、商、周三朝都已經存在有各朝時期的「八卦」與「六十四卦」的具體「幾何形卦符」結構了,可是到如今我們也並沒有充份的證據及考古實物可以進行左證。從我國古代「卜」到「占」、「筮」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是首先注重甲、骨上對應的紋理變化(即「象」變),後來又改變成首先重視「占」、「筮」中「數」的對應變化。起碼在周朝時期,人們還是以「卜」為主,「筮」為輔的原則來對待「卜」「筮」方法的。直至發展到漢朝及其以後乃至今日,人們才慢慢的產生與認識到「象」與「數」二者是不可分離的概念。實際上我們只要知道了「易數」的變化規律與思想方法,就能直接認識並掌握「易象」的變化思想及變化規律。這種「數」與「物」統一在一起的「象數」數理思想與方法,正是現在機械式或電子式計算機演算法語言所缺少且目前還無法實現的思想與方法。當有機式或生物式計算機出現後,才有可能實現此必由之路。《易傳》中曰:「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我們平時所說的「在數難逃」;畢達哥拉斯所說的「萬物皆有數」;老子《道德經》中說:「大道無形。……善數者不用籌策」;以及宋朝的沈作吉所著《寓簡》一書的卷二中說:「物之成敗皆寓乎數。知數者以數知之,知道者以『道』知之,物不能離乎數,數不能離乎『道』。以數知之則通矣,以『道』知之則玄矣。」其意思是說,數是不能脫離開物來說的,數同樣也是離不開『道』而存在的――「數」和「道」是相通的。如果以數理運算、推衍得到了事物不變的道理,說明通了了事物的規律;假如通過體悟感知來明白了「道」,說明知道了事物那些不變的「玄」的本質。同樣是宋朝的張成行在其所著的《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中說:「……『氣』不麗乎數,特人不見耳!故曰,非數之不行也,有數而不見也。」以上論述都說明了「數」及其「數理」是萬物不可分離的自然屬性,它是被人們自然感覺和感知到的客觀存在,而並不是完全靠抽象地想像出來的東西——特別是在人類原始時期的伏羲時期(當時人們還不太可能將數與實物分開來進行思考)。「易數」從上古以來一直承襲了當時的原始思維方式,數始終是依物的存在而對應存在,而不會獨立存在。這與西方或現代的數學不同。就是因為西方數學在發展過程中,那種主要以人為的抽象性為主,往往脫離或忽視了物的存在與變化,才造成了近兩千多年來的三次數學危機的發生。在「象」「數」的關係中,中國古人認為「數」本身就是「象」的一種屬性;「數」和「象」之間可以互相轉化、滲透與融合的——二者間也是不可隨意而分的統一體。《周易》「繫辭上傳」中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極數知來之謂占」。「說卦傳」中還曰:「參天兩地而倚數」。依靠與象[「天3」(包括天1)及「地2」]所對應的數作為設卦、立卦的根據,就是「倚數」的涵義。把「河圖」、「洛書」及爻、卦數或卦序數等最基本的基礎數1、2、3及其和數3、5進行「錯綜」(「對」、「反」)之間的不同或相同的組合變化,並且明白其組合變化的內涵,才能真正知道天地間的各種規律。而且,只有計算與歸納到最終極(絕對、「內數」、「基數」)之數後,才能找到或確立與其數相對應的卦、爻之象(也包括「內象」、「外象」),這就是「極其數」的最終的目的。由此看來,「象」與「數」二者之間,在古代(尤其是在周朝之後)聖人們的思想認識中認為:「數」更帶有根本的性質,數與數值的最終的相同或者不同,可以決定「象」之間的差異性或共同性。也就是說,數與數值大小的不同或相同,也都各自有其各自的相同或不同的性質(包括「陰」、「陽」性質,「五行」屬性等)、規律與特點。由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松澤文化」時期的江蘇淮安墩遺址中的骨匕上,刻有「三五三三六四四六二三五三一」這麼13個數字元號來看,證明了在我國很古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具備了複雜數字的概念。而這些數與數字的存在及其組合變化,必然會形成「數卜」與「占」「筮」行為及方法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周代曾出現了與「數術」和數學表達有關的特殊符號,那就是《連山》、《歸藏》與《周易》中的「數字型」的筮符符號系統;後來出現的相應的「幾何型」卦畫符號,這些「幾何卦符」基本上是以「八卦」符號為「體」,而以「六十四卦」符號系統為「用」。實際在《周易》出現以前,社會上就早已風靡占卜及「算卦」活動了。由山東平陽出土的商代末期人們日常家用的陶罐上,出現刻有「一八八六一一」的數字組成的6個數字的「筮數符號」,就是顯明的例證。可見當時占卜活動的盛行——滲透到了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由於周代繼續遵循商代的禮數,因此周代卜筮活動在商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周禮》中有「凡國之大事,先筮而後卜」的記述。在周公制禮時,就已指定由春官「太卜」和「筮人」分別值掌夏、商、周時期「三易」的方法。其中曰∶「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又名八卦、基本卦、三爻卦)皆八。其『別卦』(又名重卦、六爻卦)皆六十四。」即「太卜」負責「三易」的占「卜」之法,而「筮人」負責「三易」的占「筮」之法。占「卜」時,燒灼龜(腹)甲與獸(牛胛、鹿胛等)骨後所得到的紋理是幾何圖形(卦象),而運用蓍草或小竹木棍兒成卦的占「筮」之法,所得到的是數(卦數)。在這些卜筮的活動中蘊涵及孕育著豐富的數學及幾何學的內容。由以上記述事實也可以看出,在夏朝時期、殷商時期及周朝時期所使用的易卦及其產生、排序以及形成「八卦」及「六十四卦」,都有其相應的數學及數理基礎與規律。前面的兩種易卦規律的產生、排序與形成的方法,都曾有人進行過整理。到了周文王統治時期,根據占筮的規律與需要,很有可能周文王又對《連山》、《歸藏》以及《周易》「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產生與形成方法,再次進行了歸納、總結與確定,並且確定了通過《周易》中六十四卦具體的六爻構成為事物進行表述的主要表述方法――即重新肯定了六爻卦的表述方法,所以歷史上才有了「文王重卦」之說。從以下所謂的「數字卦」(我認為應是「數字筮符」更確切)的出現與發展,可看出由文王將單卦「經卦」進行重疊形成六爻的重卦的「文王重卦」之說,是不完全確切的說法。這裡的「文王重卦」應該說的是文王對《易》卦的生成、排列與構成等,進行了一次重新地歸納、總結與確定才是。在使用現在我們熟悉的「八卦」與「64卦」卦爻組成的表述卦的幾何符號之前,我們的祖先已經在使用著另外一種異形同構的占卦形式,也就是後來我們大家才認識到的用奇偶數字排列在一起的「數字筮符」(有人稱之為「數字卦」)的占卜形式。比如,在晚商時期的甲骨上有「上甲六六六」的刻辭(祥見《殷墟文字外偏》448與《商周金文錄遺》235)。在西周甲骨文與金文內的筮符中,往往是採用3個相連的數字以「單卦」形式或6個相連的數字以「重卦」形式進行表述的方式。例如,周代的原甲骨文中有「六六十」、「六六七」、「八七八七八五」;安陽小屯南地甲骨上刻有「七七六七六六貞吉」、「六七八九六八」、「六七一六七九」等組「數字筮符」。再比如,西周時期有「六六六」、「一一八」、「一六六」等「數字筮符」。在「單卦」生成中,至今還沒有發現有「九」這個數字的出現。西周時期的史游父鼎銘曰:「史游父作寶尊彝,貞七五八」。意思是說,在制鑄史游父這個鼎時,曾筮得「七五八」這麼一組「筮數」。又如,召仲卣上有「七五六六六七」一組「筮數」符號。還有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六二三五三一」、「三五三三六四」等組「數字筮符」。由西周時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像商晚期時所出現的那種以4位數字所形成的「數字筮符」。到了戰國時期的「江陵天星觀一號墓」竹簡上記有8組16例6位數的「數字筮符」,以及「荊門包山二號墓」竹簡上記有6組12例6位數組成的「數字筮符」。這期間的「數字筮符」中,到目前為止還未見到「七」這個數字。這可能與此段歷史時期,全世界的人們都討厭「7」這個數字的流行有關。對我國來說,更是與「七」數的「為阻」、「為止」、「受限制」、「被管制」、「不能再變」、「變向反面」、「背道而馳」等內涵以及與其對應的「八卦」中的艮(

)卦的某些不良性表述意義有關。直至到了秦漢時期的「四川理番縣秦墓」中的陶罐上,刻有「一八七一八九」這麼個6位數的「數字筮符」符號,這又直接說明了這些「數字筮符」與筮法,是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地域內在不斷地延續和使用著。以上這些例子足已說明「數字筮符」的記述與表述方法,是幾何形「爻畫」、「卦畫」表述方法出現前的非常重要的某些「筮法」的表述方法與模式。令人沒想到的是,在晚商時期還有4個數字組成的「筮數」符號,以及在周代的甲骨文中還發現有5個數字組成的「數字筮符」(「數字卦」)符號。比如,「……吉六七七六」、「八七六五」、「八八六八」,以及「六六七七六」與「七六六七六」。由此我們也會發現4個筮數(爻)或5個筮數(爻)組成的(類似後來人們運用的4個爻或5個爻組成的「互卦」表述方法)「筮數」(卦形)形式的結構與來源,自晚商與周代就已經出現了。這類「數字筮符」的思路、構成、表述類形及表述方式等,也並不是此後的漢代及其以後「幾何式」卦符出現後人們的創舉。近些年出土的西周陶器(日用品之一)上,也發現了用數字「一六六」和「八一六一七七」表示「數字筮符」(卦爻)的現象。可知,周代的「數字筮法」及其活動是相當的廣泛與普及,以致於它都深入到了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商朝與西周時的以數字表示的「筮(卦)符」,是如何地變化與獲得的,到如今為止還未發現與此有關的記載與陳述,故無以而知曉。由現在我們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商代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淞澤文化」中,已有了簡單的一、二、三、亖(用4個一樣長短的畫表示「四」數)、×、∧這麼6個由一至六的連續的自然數,進行排列組合在骨器上刻數。如「六二三五三一」、「三五三三六四」等數字組成的「數字式」刻符。由於在豎直方向連續刻劃一、二、三、亖(四)之數時,很容易將這些數字混淆而分不清楚,故而到了商朝時期的「數字卦」符,一般多改用由一、五、六、七、八這5個數來進行表述了。等到了周朝時期的「數字筮符」,在此商朝時期的一、五、六、七、八的基礎上又添加了個「九」數。這種表述及形成方法,是與《周易》「系傳」中「蓍草法」最後用六、七、八、九的不同爻序數來確定各爻與卦符,是不一樣的表述與形成方法。即便如此,可是在商周期間的「數字卦」符中也基本沒有出現二、三、四這3個數字表述符號。由此還可以看到,後世「易卦」是用不同或相同的「陰爻」(--)和「陽爻」(─)搭配形成的卦形(幾何圖形),也應是由西周時期的「數字筮符」對應演化而來的幾何狀「卦象」符號。當然,在秦漢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有些卦的生成表述往往被簡化成了用一、八或一、六等數進行卦爻的組成表示。比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戰國楚竹書《周易》中就有此等數字的對應表述。甚至以上這些「數字」及「數字筮符」變化的奇偶性質,還導致了「陰」「陽」卦畫的出現與「幾何卦符」的構成。這其中也包括長沙馬王堆帛書《周易》與阜陽雙古堆漢簡《周易》陰陽卦畫的出現。大家都知道,占筮中的數字元號,都是通過各自的不同或相同的筮法得到的筮數。我們常用的「八卦」的筮數在周朝之後,多對應於六、七、八、九這4個筮數。到春秋戰國時期有人又簡化成對應於一、八或一、六兩組筮數。可是從「數字筮符」排列與形成來看,可以由一到九這麼9個數的3位、4位、5位或6位的排列來構成,這些「數字筮符」形成及排列的筮法,顯然與周朝及其在《周易》中成卦的筮法有所不同。特別是西周之後,一般常用的卦符基本是三個爻與六個爻的卦畫符號,而捨棄了4(畫)位與5(畫)位的「數字筮符」表述系統。只是到了漢朝時期,由於以爻解卦的方法大量出現後,要求解卦更細緻、更確切、對應性更強,這才又出現(或恢復)了四個爻與五個爻的「互卦」(包括「連互」)形式進行組卦與解卦的方法。因此說,「數字筮符」就是「數字卦」或「八卦」或六爻卦的數字表示符號,是不確切的。實際「數字筮符」符號可能就是某些已經失傳的占筮方法的數字表述符號。根據目前我們所掌握的占筮資料看,從「數字筮符」表述方法(有人稱作「筮數卦」)發展到「爻畫卦」的表述方法,是經過了一個很縵長的歷史過程。從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數字筮符」至少在商朝的晚期就已經出現了,而「爻畫卦」的出現要到商朝的末期才出現。可是當時的「爻畫卦」卻基本都是五個爻組成的「五畫卦」,而「數字筮符」中當時並沒有5位與其對應的「數字筮符」,故而說這不可能是以「數字筮符」相對應關係而被對應譯成的這種爻畫組成的「五畫卦」。「八卦」與「六十四卦」通過陰陽爻畫組合進行「幾何卦畫筮符」的表述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由於西周之後的「數字筮符」基本簡化成都是由3位或6位「數字筮符」組成,這樣人們很容易就把它與三爻卦與六爻卦的構成聯繫起來考慮,於是就有人認為於其相對應的「數字筮符」,就是「八卦」或「六十四卦」的筮數符號,並且應該可以對應表示這些卦的「卦畫」與組合狀態。我想這應該就是「數字卦」概念產生的思路與緣由。西周以後的「包山」、「天星觀」竹簡上的「數字筮符」,有可能就是陰陽「卦畫」的對應表述。這是因為它們都屬於是同一系統的占筮方法,並與商周時期的「數字筮符」是一脈相承的延續關係。這中間看不出它們在筮法上曾發生過什麼巨大的變化,因此也很難說戰國時期的那些「數字筮符」就是表示陰陽「卦畫」用的。雖然「數字筮符」中的奇偶數字也有陽陰性質的不同,它與陰陽爻畫的陰陽性質可以相直接對應,可是這種「幾何型」的陰陽爻畫的出現,絕不可能早於西周晚期時「陰」「陽」性質概念的形成時期(雖然「陰」「陽」的概念產生,據英國遠古歷史學家湯恩彼認為「已有兩萬年之久」,可是當時並沒廣為形成此概念)。當然我們可以把「數字筮符」中的「筮數」,按其相對的奇偶性質對應畫作「爻畫卦」,而這種對應的「爻畫卦」又未必就是當時人們所得到的數字「易卦」的確切內涵表述方式。在秦漢以前,除了有《周易》成卦筮法的存在之外,還有比它更早的《連山》卦、《歸藏》(又有人認為是《龜藏》)卦、《坤干易》卦等筮法的「數字筮符」的存在。當然還有人認為這些《易》卦還與《古三墳》上所說的「連、歸、周」三易的「幾何卦符」(「爻畫卦」)相對應。不過當前還沒有特別有利的證據,足夠證明它的確是如此。如果我們不知道「數」向「象」是如何轉化的規律,就不能深刻地把「象」的變化簡化成簡單的「數理」變化模式來進行表述。由「卜」得到的「象」向由「筮」得到的「數」進行轉化、發展;再由「筮數」向「象」進行轉化、發展;直至我們現在再由「象」向「數」的表述模式轉化、發展,這麼做就充分說明了中國古代「卜筮」文化及易學思想是由繁到簡,由簡再到繁,直至現在我們再由繁到簡的發展過程。這也是易學「易簡」思想的具體體現。因為「象」是一切事物的抽象與具體形象、狀態等的表述,再根據「象」就是「數」的思想,只要我們對事物的「象」進行「數理」方面的簡單性處理,就能迅速、準確地掌握事物的變化規律――達到「善易者不佔」的判定境地。相對平衡相對穩定系統的尋求現在,世界文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頗感興趣,並組織各種協會進行研究,特別對傳統文化中的預測問題大為關注,研究各種相關的推導方法,既然如此,我認為方法的問題先別著急掌握,得先懂得中國傳統文化它尋求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方法?什麼樣的世界觀?這個問題解決了,就會一通百通。就具體分析方法而言,比如說「批八字」,除了能給人批八字外,當你「批」的技術水平高的話,這個杯子,你給我批一下它的八字,能不能批?一般人想不到也能這麼批。為什麼?因為思想方法沒有根本解決。如果你不用「批八字」的方法,用「六壬」的方法判斷,當然也可以。用什麼推導方法都可以。「五行」方法可以不可以?「五行」方法也可以。這麼說,怎麼推導判斷都可以嘍?當然﹗具有這種判斷過程中採取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方法進行推導。這個思想方法一解決,就能達到一通百通的目的。比如說,關於地震的問題。有人問我:「近期內有沒有地震?」同時他的身無意識的在晃動。這說明在他站的那個方位一定有地震,而且是以晃動為主。幾月份,震幾次,是幌動為主還是跳動為主?往往通過來諮詢的人及其周圍其它的人無意識的動作都告訴你了。在我國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間,均說明了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非常好,很多事物的規律都在事物的「外應」中間全「告訴」(反映)給你了。但是,往往你自己不知道。因為什麼?因為你判定事物規律的思想方法沒根本解決。你不懂得,不懂得通過怎樣的思路去判斷。中國古代的比如像「陰陽文化」大家都知道。這種文化按照英國湯恩彼博士(遠古歷史學家)的推測,大概有兩萬年之久了。這種遠古的「陰陽文化」,至今現代的科學(包括最發達的科學)自主不自主的往往都符合了它這種文化所反映的規律。這是西方很多學者最感驚奇的事情。除此之外,我國古代還有一種是「五行生剋制化」的文化;再就是「易經」「易學」文化。八卦,八八六十四卦等;還有一種是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的「干支」文化。我國古代不管什麼演算法,什麼推導方式往往都離不開這四大文化系統的規律。這四大文化系統,你只要從理論上掌握了它們之間的規律性,你怎麼運用都可以。無非就是這些文化方法之間進行一些不同的搭配而已。總之,我國古代就是以上「陰陽」文化,「五行」文化,「干支」文化,「易學」文化這四大系統文化為主導文化。「易學」文化,為什麼稱做「易學」而不用「周易」這個詞來代表這種文化呢?「周易」這個詞代表的範疇太窄。易學界是不能講「專家」的。一到易學「專家」水平,往往可能就沒什麼用了。易學不講「專」,講「博」。一「專」了,就走向死胡同沒什麼用了。因為「易經」講的是「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作八卦。此類萬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這說明了,易學要求我們每位學習和研究者,要盡量多的了解掌握「天人地」之間一切事物的規律,盡量具備多方面的知識。「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聖人之道鮮矣。」這就說明「聖人」與老百姓的最大差別是什麼?即「聖人」具備用「易學」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而老百姓一天到晚在盲目地使用易經的道理在實踐,但是他自己並不知道這是易經的道理。「聖人」和老百姓差就差在這裡──是否具有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以上這四大傳統文化系統,都是系統完整有充分的理論及根據的。所以,了解周圍的這四大文化系統的規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就都掌握了。「陰陽文化」。「陰陽文化」都包括哪些內容?包括:太極理論及其指導下發展起來的「太極文化」;也包括「易學」中的陰陽爻(「一陰一陽之謂道」),上下卦、內外卦、交錯卦、反對象……;還有中醫學中的「陰陽」等。弄清楚這些規律的意義,這是中華文化最基礎的內容。易經理論中有一種「不易」的思想。「不易」思想指的是世間有一種根本不變的道理。但是,哪個是根本不能變的道理呢「一陰一陽之謂道」,即「陰陽文化」這個道理。所以說,它是中華文化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最根本的規律。「五行文化」里包括「生、克、制、化」。它有「相生」的過程、「相剋」的過程,互相制約的過程、還有互相「化」的過程(包括:「正化」、「對化」、「反化」等各種「化」法)。誰和誰搭配「化」作什麼東西,它都有個生克制化的規律。「干支文化」包括些什麼?即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及其搭配規律。還有甲子、六十甲子、「六甲」、「空亡」等等。什麼「批八字」、「十筮正宗」、「大六壬」,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的往裡一配,十天干、十二地支它們之間互相搭配,這些搭配又跟「五行」和「陰陽」文化配合,進行「沖」「合」「刑」等找出事物的規律。這個「干支文化」與西方的以黃道十二星座為基礎的判斷方法相比較的話,為什麼說咱們的「干支文化」為基礎的方法要準確得多?西方也有「占星術」,也有占的不錯的人,其中也有占的很準的人。那麼咱們傳統方法佔的可能更准,是因為我們的「干支」方法中,比某些西方的「占星術」又充實了那些因素呢?多增加了一套十個「天干」的規律。十個天干是幹什麼用的?十二地支呢,實際指的就是西方的所謂黃道十二星座。因為一年呢,分十二個月。晚上十二點(子時)的時候,正南天空上的那個星座是什麼星座?就說明我們地球上是哪個月份。比如說是獵戶座,他們就說是一月份(一年的開始)。而我們的老祖宗把這種天象稱作「子鼠」(為陰曆的十一月份)。就是說咱們的立冬前後也是西方獵戶座持世的時候。「丑牛」指的是西方的雙子座(陰曆十二月)持世的時候……各個民族用傳統方法觀察天體星辰的時候,星體的結構往往是由仰觀星體時感到的樣子而決定的,由於觀測的角度、範圍及模擬的樣子不同,才產生了星體結構的差異。由於都是仰觀俯視得到的結果,大家都把黃道大概的分成了十二等分,同樣在對應的天球上,也分成了十二等份。同樣地球赤道(自轉)平面與太陽(自轉)黃道平面有一個23度多的交角。那麼地球在圍繞著太陽轉的過程中,太陽同樣強度的光線,對其不同的地域的照度的多少是不一樣的,因此,才造成了地球上南北半球一年四季不同的變化以及晝夜的長短、照度、氣溫、氣候等的不一樣。太陽光照較強的部分,由北回歸線往南移動;到赤道這個地方稍稍一「停」(由北半球轉向南半球的過渡時期);然後再往南移,到了南回歸線稍稍一「停」,又往北返回移動;到了赤道稍稍一停,再往北移動直至北回歸線,稍稍一「停」又返回往南移動……這幾個階段形成的往複(方向變化)過程,就是咱們說的十個天干所表示的規律。它表示的也是同個星球在不同的月份,它在地平以上的高度是不一樣的。這其中所謂的「停」是指在往複過程中相對運行速度減慢(因有角度和方向的變化)或暫停(向相反方向運動或變向運動會出現這種狀態)。會造成照度能量的集中。這也是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大節氣產生的主要原因。總之,也就是說「十二地支」表示的是經度變化,「十個天干」表示的是緯度變化。天球上的經緯度定了以後,由於它與地球上的經緯度是對應的,天上星體的經緯度位置能確定了,地球上與其經緯度位置相應的區域中事物的變化就能與該星體的變化找到相關聯的變化規律。比如說:月亮在天球上的某個經緯度出現,在其下方又有十大行星中的某幾個行星出現,那麼天球上干支(經緯)表示的這個區域所對應的地球上的這個經緯度的區域,肯定要下大雨。因為月球及行星都有一定的引力。當它們靠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造成了引力的增強,就把地球上的水氣結構的雲,大量的吸到其引力增強的對應區域來了。雲層中水濃度增加很多,這樣的話,就容易造成降雨。但是與該區域地球上對應的另一個對面對應區域,就容易產生乾旱或者出現晴天。再一個呢,就是月亮運行中,過與地球形成的升降交點的時候,其交點對應的地球上相應的區域也會下大雨。這些都是根據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天文氣象學」的一些思維方式總結出的規律。它與現今西方的天文、氣象學的概念不一樣。現今天文學說都是「日心說」。我說「日心說」、「地心說」都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因為這些學說說的運動,都是研究相對運動的物體之間的規律。講「相對論」。往往都是站在運動的物體上,研究運動的規律性。但是,中國古時候跟現在的西方的研究方法不一樣。它首先尋找的不是一種運動形式,而是首先尋找的是一個相對穩定相對平衡的這麼一種環境系統,那麼坐標原點的確定,它就要想方設法尋找一個相對基本不動的參照物作為坐標原點進行參照,它才能比較出各事物間的變化規律。所以,中國古時候,往往採用的是「以我為核心」或「以地球北天極為核心」的研究事物及天體規律的方法。為什麼?因為華夏古人在研究事物及天體的時候,發現在北天極的上空有一顆星,這顆星就是咱們所說的「北極星」。它在北天極一度範圍內晃動。也就是說相對來講,它在天空中沒有比較大的位置變化及運動。因此,他們就確定把地球的北極和北極星之間拉了一條軸線。所有的天體都圍繞著這條軸線在運動。從而就可以比較出天體之間哪個超前了,哪個落後或相遇了。再將每天、每年等又拉了一條南北的子午分界線。每年、每季、每月、每個節氣、每天、每時的比較這些星體之間的變化規律。這樣就能參照比較哪個星體「過」了,哪顆星體「回」了等。由此變化而引起的地球上會產生什麼氣候?產生什麼疾病?物種產生什麼變化?社會會發生什麼大的變革等等,靠這種思路就能找到各事物之間相關的有序性的規律。古人由這種思想方法啟發產生了用「天干、地支」系統反映客觀規律的方法。然後,又發展出了「六十甲子」、「六十納音」、「五運六氣」、「卜筮正宗」、「增刪補遺」等子丑寅卯、甲乙丙丁、「沖」呀、「合」啊、「刑」啦之類的推理方法。這些方法都是根據天象的變化而總結出來的。「易學」里除了有「陰陽文化」,還有「先天自然之易」。「先天自然之易」指的就是「河圖」和「洛書」。也就是咱們所說的「無字天書」。只給了你畫著黑白圈的那麼兩張圖。一個叫「河圖」,一個叫「洛書」。宇宙間的一切奧秘全都包含在裡頭了。「河圖」是「加減之源」,「洛書」是「乘除之源」。「河圖」、「洛書」中的數理規律大家如果研究透徹的話,咱們可以發現,現在的很多速演算法往往都是根據「河圖」、「洛書」所反映的規律而來的。簡單的四則運算,咱們中國傳統的手算、速算、珠算等方法往往比現在的計算器還要快。這也就說明了咱們傳統的某些計算推理的思想方法要比現代西方的某些運算方法的思想先進的多。這些內容在這裡還不能講得太深,因為講的太深入的話,講的可能全是專利的內容。牽扯到計算器革命的問題。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是想方設法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因為是顧大局的思想為主體,所以主要是通過尋找共性的、主導的、主要的規律來解決問題。而西方現今的主要文化,是在私有制中產生。由於自我性的強調,往往是顧局部而不能顧整體。因此,宏觀長遠的大局的問題往往看不到。從局部眼前看,目前西方很多的東西都是「很科學」的,但從長遠整體看:生態平衡的破壞、各種污染、惡性病、艾滋病等的產生、人類整體免疫的低下等等?從大局上看全都是錯的,都是不可取的。這就是由於文化與文化產生的年代及歷史背景不同所造成的。現在需要我們把西方當今的每一個具體的科學內容都把它搞得非常清楚,然後把它再與我們傳統的大局性的整體的科學思想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我們現在所必須要做的工作。我們傳統中「先天自然之易」方法的先進,倒不是說其產生的當時歷史時期科學技術如何發達、先進所造成的,而是由於我們老祖宗「結繩紀事」的習慣總結出來的。「結繩紀事」的過程中,很容易就能統計出來,這類這類事物跟3有關係;那類那類事物跟4有關係;那類那類事物跟5有關……很容易就把不同的事物分門別類、分層次地分成八種大類型?把不同的層次、不同的範疇、不同的類型、不同的範圍、不同的概念等的事物都會分成八個大類型。比較這八個大類型的場效應關係,就能找出其規律性。這是易學中「易簡」的思想所決定的。這也是將複雜問題簡單化的原則。目的是為了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這就是「先天之易」,「自然之易」起的作用。如何理解「伏羲之易」,即「先天八卦」;再講講「文王之易」,即「後天八卦」;最後,再談「孔子之易」。當然,這中間還應該有「連山易」、「歸藏易」。「連山」、「歸藏」之易現在差不多都失傳了。現在又有人提到「科學之易」、「現代之易」、「數理之易」等等。他們為此高喊「科學易」,我想是為了說明自己的研易方法有別於古代傳統之易學研究,說明自己的研究和理解,要比傳統的研究和理解「科學」的多。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易學系統」就夠科學的了。只有當今科技進入到一個相當發達文明的時代,人們才能深刻地認識到它真正的科學內涵。所以出現以上的一些提法,我認為這些提法說明他們對易學思想在概念上的認識與理解就是含糊的。我想他們主要的目的是想說明他們是用當今現代的思想方法來解釋古代的「易經」的。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什麼易什麼易的提法,也只不過是把易學思想運用在數學方面叫「數理易」;用在物理學方面叫「物理之易」;用在化學方面叫「化學易」,或者把易學思想方法用在其它領域,叫其它什麼什麼易而已。因為易學解決的是世界觀問題,其思想方法哪個領域都能通用。基本上中國的傳統中,主要的就是這麼四種文化系統。這四種文化系統的規律全掌握了,就可排列組合、交錯靈活的使用了。比如咱們平常講的《梅花易數》這種判斷方法,無非是把易學「十翼」中的「先天八卦」及「後天八卦」的規律和「五行」(為什麼叫「梅花」?因為「五行」以五個花瓣來表示,類似梅花。)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梅花易數》的辯證方法。《卜筮正宗》的判定方法,成卦的時候,是根據(運用)《易傳》中「筮草法」演變的方法「搖出來的」。「搖」出卦形來以後,如何推導判斷?在各爻上按規矩配上「六親」、「六獸」、「天干、地支」,「沖」、「合」、「世」、「應」、「刑克」等之類的進行分析,這中間就再也沒有運用「易學」規律的事了。實際上,它基本上是「干支」文化加上「五行」文化,再加「易學」中的一種成卦的方法組成的判斷方法。《增刪補遺》、《淵海子平》(即「批八字」)呢?這中間乾脆「易學」文化方法都沒有了。其主要運用的就是「干支」文化?「天干、地支」和「五行」規律組合的方法。推導過程中根本沒有「易學」文化的內容了。包括《六全》或《六壬全口訣》、《大六壬》等也都是「干支」「五行」文化的搭配。不過《奇門遁甲》的方法,它倒是包括天上的「九星」(「後天八卦」規律)、「八門」(「先天八卦」規律),然後再配上「天干地支」及其「五行」組成一套判斷方法。這種判斷方法所包含的文化範疇就比較全一些了。反正,中國古代不管是什麼樣的推測方法,它都離不開傳統的這四種文化理論的指導及規律的搭配。我們要判斷各事物的規律性、運動性,那麼我們建立的這個判斷系統相對的規律性就得很強。系統的規律性要很強的話,這個系統內部的規律不能總是無規則地在變化。總是無規則地在變的話,你就很難找到它的規律性。就是說,得有一種相對互相制約形成的一種穩定局勢──一種相對平衡穩定的局勢。只要沒處在這個平衡穩定的局勢里,那麼就能發現其運動的趨勢。它表現的內部在運動呢,是為了保證整體和大局的平衡、穩定。有的是外部和整體的運動呢,也是為了達到整體的新的平衡、穩定。不管怎樣,內部運動也好,外部運動也好,整體運動也好,它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一種相對平衡和相對穩定。為什麼這麼說呢?1.觀測易學中「先天八卦」的結構分布(如圖所示):

「天地定位,水火不相射,山澤通氣,風雷相摶。」「天地」指干(

)坤(

)兩卦,「水火」指坎(

)離(

)兩卦;「山澤」指艮(

)兌(

)兩卦;「風雷」指巽(

)震(

)兩卦。(「先天八卦」卦形結構分部圖原本結構都是向心擺設的。由於有很多人是初學者,怕不容易看清楚,所以咱們這裡的卦形就水平方向擺設了)。從先天八卦方點陣圖看,它是尋求一種什麼樣的規律性呢?中國古代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因為咱們是生活在北半球上,一般觀象時,主要是「面南而立」進行觀測天象。因此,將觀測者的前面就作為是南邊、前面及上方;即而我們的後面就是北、後及下方;我們的左側就為東邊;右側就為西邊。這種方位的表述與現今國際地圖的通用表述方法大不一樣(現在地圖的表述方法是:左西右東,上北下南),正好與我們的傳統表述的方位相反。這是由於我們站在北半球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所決定的。這種方位分布的表述方法,在任何中國古代的方點陣圖中,都應該是如此──表述方法總是不變的。南也可以表示事物的前方;北也可以表示事物的後方;東可以表示事物的左邊;西可以表示事物的右邊……它既能表示事物的東西南北分布,又能表示事物的前後左右分布,還能表示事物的上下左右分布。不管是觀察、分析、歸納、總結任何事物的規律都是靠這種系統的分布來表述的。所以說,這種分布思想的方法你掌握後,無論你怎麼套用在任何的事物分布中:平著鋪用、豎著套用、橫著套用、斜著套用等等,這種布局規律是不變的,永遠是這種結構分布。因為中國古代時候,人們主要研究的是一種場效應的關係。分析研究事物時,他不在乎你具體是什麼東西,什麼具體結構,而是想方設法先確定你是什麼樣的場(抓主要本質的東西),再通過你的場與其它的場進行比較,通過場與場之間的效應關係,尋找你的運行趨勢。因此,我國傳統中的數字,已不再是個簡單的表數符號(包括卦中咱們講的「卦序號」),而是某種場及其結構、性質、特點的代號。這種表示方法,實際就是咱們現在通過計算器數理模式來描述世間一切事物的早期方法。在我國傳統中,當「先天自然之易」「河圖」「洛書」出現以後,就已經進入了用數學、幾何模式來描述世間的一切事物的時期了。在先天八卦分布中,它用了干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這些數字。那麼這些數字先後排列的順序,表示的是什麼發展趨勢及形式呢?(如圖所示)

由1到2、2到3、3到4、4到5、5到6、6到7、7到8,8再回到1。這整個發展運行的軌跡反映的就是咱們現在物理學中講的「波動性」規律。內部波動的目的是幹什麼?那麼,只有分析它的結構及數字的分布才能了解其目的。上1加下8等於9;左3加右6等於9;左上2加右下7等於9;左下4加右上5等於9。相對方向的數相加均等於9。說明其從對面的數字分布來講,它是一種平衡,是相對穩定系統(各方向沒有差異產生)。咱們在化學中講正負電(又叫陰陽電)。粒子顯陽性也不好,顯陰性也不行,因為陰陽沒平衡,都不穩定。只有當其是既不陰又不陽的時候,才是穩定的存在形式(下面講到「太極」規律的時候也會發現)。因為從整體數字結構上看它是一個穩定的系統,而從其數字分布的這個整個結構看,它還含有一個力的傳遞規律。由1到2、2到3、3到4……7到8,8到1又返回來的目的,也是為了把內部的這些不管是陰爻或陽爻的陰陽場力中和(抵消)掉。由1到2(

),共有五個陽爻,抵消掉

上的一個陰爻,還剩四個陽爻;再由2到3(

),4加2,共有六個陽爻,抵消掉

中的一個陰爻,還剩五個陽爻;再由3到4(

),5加1,共六個陽爻;抵消掉

中的兩個陰爻,還剩四個陽爻;繼續由4到5(

),4加2,共六個陽爻,抵消掉

下的一個陰爻,還剩五個陽爻;再從5到6(

),5加1,共六個陽爻,抵消掉

中的兩個陰爻,又剩四個陽爻;從6到7(

),4加1,共有五個陽爻,抵消掉

中的兩個陰爻,還剩三個陽爻;最後由7到8(

),三個陽爻與

中的三個陰爻中和掉了。發展到此,它就不顯極性了。所以,先天八卦方位結構就其陰陽爻的總體分布來說,始終保證是一種中性的、穩定的系統。這是從陰陽爻傳遞的場效果來看,得到的結論。再從其所有陰或陽卦序之和來看,卻為18,表明亦為平衡。陽卦之陰陽爻同陰卦之陰陽爻,又為18,同樣平衡,還可以從陰陽爻總和上講,也是穩定平衡。具體從卦爻中的內涵之數據看,依然平衡,這也真正意義上的反映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原理。「後天八卦」方位結構分布(如圖所示);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為肩,八六為足,五土居中。這是後天八卦數序分布規律。後天八卦數序分布規律在分析具體事物時應用得比較多一些。比如在《奇門遁甲》的推導方法中,想「遁」出那個「甲」來;《九宮飛星》中,想知道現在或某時的場的分布情況等後天八卦方位的序數傳遞規律及傳遞方法你要掌握的話,很多事情都很容易分析解釋。要是搞不清楚的話,好多事情的規律就無法找到合理的解釋。同樣其分布圖的上面表示前,下面表示後;左邊表示東,右邊表示西。前面表示南,後面表示北……同樣也是同「先天八卦方位」分布一樣的表示各方位。比如在這屋裡,橫著鋪用這種後天八卦的分布規律:

表示南、

表示北、

表示東、

表示西、

表示東南、

表示西南、

表示東北、

表示西北。此屋門開在東北方-----艮位(

)上,應該這個方向(指西邊)人坐的比較多點,隊形東西方向長一些。大家看,這屋子西邊的人坐的是不是比較多一些,隊形也長一些。因為(艮

)土生金(兌

)嘛,場力往那邊去,人就不由自主地就往西邊、西北方向(

)聚集。這邊(指西南方位)肯定人就會少很多。因為艮(

)位跟坤(

)位相衝(相差180度)。「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東北得朋,西南喪朋」。地面的場力相衝減弱著,使人不由自主的感到不舒服,所以去那邊的人就自然少一些了。因為大家進出都要經過這個門,大家又都是易學愛好者,這個場力是共同的。只有與大家的思想、想法不一樣的人,往往才會坐到與大家對立(相衝的位置上)。當然,今天來與易學做對或持懷疑態度的人是少數了。不信大家可以看看這會場人員的分布是不是如此。易學中所反映的這種場效應,它不是說這是誰推算出來的結果,事物之間它就是這麼個分布運行規律。自主不自主的事物就都符合了這個規律性。所以說,你如果把易學的知識弄懂掌握了。用它去觀察分析事物的規律,就用不著掰著手指頭在書本紙張上用天干地支去沖合或怎麼個標畫了。只要易學規律你搞清楚了,你頭腦中就形成了這麼個規律概念。不同方位之間的規律就是按「後天八卦」這個場力變化的。分布圖上它為什麼還要表示前後呢?有時你不知道你站的位置是在東西南北的哪個方位上。反正你前頭就是前面,後邊就是後面,左邊就是左邊,右邊就是右邊。按「後天八卦」方位分布,看周圍的事物在你的哪個方向上,以你自己為坐標原點(為核心)。那麼這個位置是我的前邊的話(指屋子的正西方),這個地方(指自己的右前方,即屋子的西北三方)就是坤位,那就是巽位(左前方),震位(左邊)、坎位(正後方)……照樣可以鋪用,一樣的道理。下面看看後天八卦方位中序數是如何分布的?上面是9,下面是1,左邊是3,右邊是7,左上是4,右上是2,左下是8,右下是6。可是它有一個什麼特點不同於先天八卦方位的結構呢?多了個「五土居中」。本來土位應該處在中間位置,但是「後天」分布上它不在正位上,而是放到右上方的位置上了。這是「後天八卦」序數及方位的分布。後天八卦數字傳遞又是什麼規律呢?由1-2-3-4-5-6-7-8-9再到1。這就是它的數字傳遞規律。實際這是描述後天八卦內部場力發展(傳遞)的規律。咱們平時講每年的運氣怎麼走哇?太歲在哪幺?現在走到什麼卦位上了?等等……你要是知道了後天八卦分布內里的這種「碰撞」發展趨勢,那你就會知道現今這些場力的分布情況及趨勢。那麼,這個力這麼傳遞會達到一種什麼樣的效果呢?先從其卦序的結構來講:其對面卦的卦序相加再加中5為:

+5=9+1+5=15;

+5=2+8+5=15;

+5=4+6+5=15;

+5=7+3+5=15。再看其橫向卦序相加為:

=4+9+2=15;

+中5+

=3+5+7=15;

=8+1+6=15。豎向卦序相加為:

=4+3+8=15;

+中5+

=9+5+1=15;

=2+7+6=15。對面及橫平豎直各卦序數相加其和均為15。從數字結構上看它是平衡的。後天八卦方位為什麼這麼來安排?咱們再看看它的卦及卦中一些陰陽爻分布情況是什麼規律?先看看陽卦序數之和:

=6+3+1+8=18;再看看所有陰卦序數之和:

=2+4+9+7=22。陰陽卦序數之和不相等,不平衡。通過內部「粒子」的「碰撞」(前面講的先天八卦分布的內部是波動性)達到整體的平衡。這種粒子性的「碰撞」類似物理學中的「布朗運動」。也就是說,後天八卦分布結構的內部運動及變化,是為了達到整體的平衡與穩定。你辦事過程中間,如能尋找到一個好的合局的話,事情就容易成功。比如:今天在開會講座問題,你就可以把後天八卦方位分布往會場上這麼一平鋪。如果一個人在這個位置(

)上發言。他發完言後,一定是(

位上)這個人發言。緊接其後往往又是這個(

位上)位置上的人發言……以此類推發言下去,特別有意思。只要是這次會開得好,最後做出的決議是比較統一的,往往都是按照這麼順序規律發言的。你要是用易學規律注意觀察分析周圍的事物,就會發現周圍的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都自主不自主地符合了易學規律。然而在一天的時間裡,不同的時辰中,這種場力的傳遞都在「無時無刻」的不斷地變化之中,不是固定不變的停留在某個位置上,但都非常有規律性。不是說這些方法光是在紙上批來算去的,而是這些規律就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工作的周圍。因此「易」中說「百姓日用而不知,聖人之道鮮矣。」看到沒有,整個系統(通過前面舉的開會發言的例子)內部運動(發言)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整體大局的平衡與穩定(和諧及達到共識)。這是一種認識事物的思想方法。只要事物不符合這個規律了,那事物本身就不穩定不平衡了。不平衡不穩定了你馬上就得按易學規律想辦法尋找造成不穩定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後你利用易學中場的平衡理論規律馬上去調整,就能夠使事物整體重新達到平衡穩定。三、河圖的結構分布:「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它這樣分布說明的是什麼問題?說明的是:共同的場,是由不同的數所表示的,只不過是其內外所處的層次不一樣而已。也說明它們各自所處的空間位置是不一樣的。下面看看這不同層次的數有什麼特點?特點之一是:內層的數加中間的5數等於外層的數。即1+5=6;2+5=7;3+5=8;4+5=9;5+5=10。然後二層的數再加中5,等於第三層的數。同理:6+5=11;7+5=12;8+5=13;9+5=14;10+5=15。同理,三層加中5數,等於第四層的數。即16、17、18、19、20……有著非常明顯的重複特性。便如將其十位以上的數去掉,再大的數都能簡化成河圖的數字結構分布。其中不管是1、6、11、21、26等等數的大小如何,它們所處的這個方向上的場的性質是共同而不變的。為什麼我們說,拿個數字,拿個電話號碼、房間門牌號碼之類的數就能知道你的情況?就是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些數,是表示不同的結構及其性質的場的。數字化了的這些場一但確定了,你是這個場,就是這種規律;是那種場,就是那種規律。你掌握了這些數場的規律,往往就不用再去批算了。你只要先確定事物是什麼樣的場,然後通過場跟場之間的效應(五行生剋關係)規律,就能發現和找到事物的發展規律。照樣「河圖」的分布結構也是立體的表示一切事物的規律的。圖的上部表示事物的上方、前方、南部;下部表示一個事物的下方、後方、北部;左邊表示事物的左邊、東方;右邊表示事物的右邊、西方。你看:天體有大量的旋渦狀結構的旋渦狀星系,咱們人類本身就生活在銀河系中。銀河系本身就是一種旋渦狀星系。它通過一種旋轉來達到一定的平衡和穩定的存在。從人身上來講,大家都知道,我們平常有句話,說:「一旋兒橫,二旋兒擰,三旋兒打架不要命。」這是說明我們每個人的頭髮中都有發旋兒。通過這些發旋兒的多少,就能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動物的身上也有毛旋兒。有個別的人連眉毛上都擰著旋兒。再從人及生物的磁場、電場的分布上來講,頭頂及腳下都有場「旋兒」。甚至在「龍形太極拳」中,所有的動作中所有的意念活動都是不斷地在旋轉運行的。這樣做,力及意念場力的方向總是在不斷地變化著,使對手總是摸不著力點在何處而控制及抑制對手。他的著力點總是在變換著方向和位置。就如同坦克車上的圓型炮塔一樣,用槍彈去打它,槍子兒一打到炮塔上,就沿切線方向滑出去了。圓型結構的炮塔能將力順勢改變它的方向,把作用在其塔上的力卸掉。我國古代至今有很多科學技術都是根據中國的傳統思想發明、創造產生出來的。就連我們周圍的大自然中,也存在著許多的旋轉:江河湖海的水中有旋渦,還有海上及陸地上的龍捲風,這是空氣運行中的氣旋兒。地球南北兩極,都有地磁場造成的旋渦等等。旋轉性的存在處處皆是,水池放水時往往也會抽出一個水旋窟窿。地球在自轉著;月亮圍著地球轉;地球圍著太陽轉;太陽圍著銀河轉;銀河系又自己在旋轉著……這是「河圖」旋渦性結構所反映的規律。其旋轉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整體的動平衡。前面先後天八卦分布講的是內部運動是為了達到整體的靜平衡。再看看「洛書」分布結構的特點咱們還是按以上講「河圖」分布結構特點的這個思路來分析「洛書」分布結構的特點(如圖所示):其分布結構用數字表示即得圖。你別看就這麼簡單的一個三階(幻方)矩陣的方法,通過它中間數的分布及變化的啟示,可在數學的數陣方法中得以充分的發揮,會產生驚人的數學成果。那還是一九七幾年的事呢:當時我正在搞「特異功能」的試驗及研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雜誌上報導咱們中國有一個農村中的一位老先生(名字我記不清了,但查資料還能找到),用傳統的算盤進行計算,「打」(排)了一個雙幻方式的矩陣一個99階的「雙幻方」。這種「幻方」的特點就是在各自的同一行中,橫著99個數,豎著99個數,斜對著的99個數,所有在同一行的數加在一起,或連乘在一起,其同種演算法的數值都是一樣大小。咱們這裡講的「洛書」的三階單幻方,只是橫平豎直,相對方向加在一起是同一個數值15。而「雙幻方」是指除了各行加在一起的數值一樣大外,其乘在一起的數值也是等同的(橫平、豎直、相對方向各行內的數值相乘的結果都是一個數)。他用了多少天(排)組成的呢?用了三天的時間就「打」(排)出來了這個99階的「雙幻方」。而當時在其稍後不久的時間,美國公布了一項成果,即用計算器排了一個107階的「雙幻方」。可是他們靠大型計算器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排出來。由此看來,中國古時的「河圖」「洛書」中好多數理關係簡直是太奇妙了。大家可以回去看看清朝時李光地所組編的《御篡周易折中》,我想啟發會很大。而且這些數理方法又簡單又好用。(《御篡周易折中》一書是將清朝以前三百多家易學大家著作中共同的東西彙集在一起了。如果你讀懂了這本書,起畫可以把唐朝以後到請之前易學大家們的共同的觀點都弄懂了。)下面回頭來看看「洛書」分布的結構特點(如圖所示):如果將2、4、6、8這四個陰數(偶數)在旋臂外端的時候,其可組成其旋轉方向一個是順時針方向運轉,一個是逆時針方向運轉兩種組合情況。雖然陰數在旋臂外端的時候,它們組合成的旋轉方向不一樣,但是它們每雙旋臂上數的總和都是20。說明是一種平衡穩定。下面再看看陰數(奇數)1、3、7、9在旋臂外端的情況(如圖所示):陽數在旋臂的外端同樣也可以構成一種情況是順時針方向運行,一種情況是逆時針方向運行兩種情況。同樣不管運行方向如何,其每對旋臂數的總和都是20。照樣說明是一種平衡穩定。陽數在旋臂外端和陰數在外端連接數字的原則是一樣的,但它們的旋轉方向都是相反的。陰數在旋臂外端和上面剛剛講到的陽數在旋臂外端所組成的每對旋臂數的總和均是20,都是平衡的。說明它尋求的也是一種動平衡。因此,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洛書」數的分布結構本身也是啟發你去尋求一種相對平衡相對穩定的系統。以上是「先天自然之易」分布規律的特點。下面看看「五行」文化規律的分布,「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態。其外層有一種相生的規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只有相生的規律存在的話,「五行」的結構組總存向同一個方向滾動。總在滾動說明什麼?說明不穩定。按照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那麼就需要尋找一種方法,使其整個系統穩定不動。結果在其系統內部採用了: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麼一種對系統制約的方法,就使其整個系統的場力處於平衡穩定的狀態。假如我們任選「木火土金水」五要素中的三個要素,都能形成一個三角形(局面)。因為按幾何學中的科學定理認為:「三點可以確定一個平面」,而且是「唯一的一個平面」。因為它是「唯一」的,所有此平面就是獨立的、穩定的。如果同時選其中四個事物行不行?能不能使其較易的達到其整體的平衡與穩定?舉個較特殊的四邊形?正方形為例(如圖所示)。猛一看,也是平衡穩定的。如果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用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實際生活中用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幾何特性各製作一個三條腿、一個四條腿的桌子,其中有一條腿的長短出現問題,桌子就很難擺放平穩,也能引起桌子的晃動。而三條腿的桌子,桌腿即使長短差異比較大,在同樣平的地面上擺放,即使桌面都出現了傾斜,與水平面不平行了?仍然穩定。這就是因為「三點確定一個平面」,其三個(條)點(腿)都在同一個平面上,不會產生高低的差異。而四個點可以形成四種局(平)面。在《平面幾何》中,四個點都在同一個平面(里)上,它們的結構是平穩的。可是四個點在《立體幾何》中,就不一定四個點都同時處在同一個平面中了。那就不一定能隨時隨地的達到平衡穩定了。其形成了ABD、BCD、CDA、DAB四種三角形局面。按哲學上講,這是形成了四大組合容易解決了。因為各組的矛盾性質、特點、過程等往往不同。所以,很難達到統一解決。就《立體幾何》特性,這四邊形假如構成的是「正四邊形」的時候,還容易穩定。因此在江河湖海中截流或築堤時,往往要投入大量的「正四面體」形的鋼筋水泥柱樁或鋼筋水泥塊來攔洪、抗浪。因為它不管如何的擺放,都是平衡穩定的,不容易被水流衝擊移動。除此正四面體結構形式以外的任何四邊形、四面形都不能在空間中隨意擺放,而始終是平衡穩定擺得住的。所以說,在同一個局面中的事物就容易調整其平衡而達到穩定。古人就是藉助於這類經驗,確立了「五行」文化系統。在「五行」分布圖中任選「金水木」局面。此三個事物中,金生水、水生木這兩個過程都是向一個順時針方向發展;而金克木過程是逆時針方向發展。這經受使此局面運行到「木」這個位置時,就停滯不前,不再往下運動。從而達到穩定。那麼,在這一局面中,消耗最大的將是「金」。因為它既要生(給予能量)著水,消耗自己的能量,又要剋制木,消耗自己的能量。在這一「局」中,它只有能量的消耗而得不到能量的補充。可是「水」呢,雖然「生」著木消耗了自己的能量(「生」對自身來說是一種支出),同時又得到金相生能量的補充。因此,它自身還是較穩定的。同理,「木」雖被金所克,被動消耗了自己的能量,但同時又得到水相生時給予的能量補充。因此,它自身也較穩定。此局中最不容易穩定的就是「金」。如果金的能量始終得不到補充,這一局面也不能長期維持穩定。再選「土金木」局面為例。這一局面中,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此三個過程中土生金為順時針方向運行,金克木、木克土兩過程使運行方向發生改變(使場力的方向發生變化),從而達到抑制土生金的發展過程而達到一定程度上的穩定。其中,「土」即生著金(給予金能量),消耗著自己的能量,同時又被木所克,被動的消耗著自己的能量。它只有能量的消耗而得不到能量的補充。因此,它不能長期保持穩定。「木」呢?它既克著土,主動的消耗著自身的能量,又被金所克,被動的消耗著能量,也是雙向的消耗自身能量。因此,它也不容易長期保持穩定。只有「金」克木時主動的消耗著自身能量的同時,又被土生著,得到土主動的能量補充。因此,在此局中,「金」是最容易穩定的。如果此局中土和木不能得到外部能量的補充或自身能量的消耗得到抑制,此局面也不能長期保持穩定。再選「土金木」局面為例。這一局面中,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此三個過程中土生金為順時針方向運行,金克木、木克土兩過程使運行方向發生改變(使場力的方向發生變化),從而達到抑制土生金的發展過程而達到一定程度上的穩定。其中,「土」即生著金(給予金能量),消耗著自己的能量,同時又被木所克,被動的消耗著自己的能量。它只有能量的消耗而得不到能量的補充。因此,它不能長期保持穩定。「木」呢?它既克著土,主動的消耗著自身的能量,又被金所克,被動的消耗著能量,也是雙向的消耗自身能量。因此,它也不容易長期保持穩定。只有「金」克木時主動的消耗著自身能量的同時,又被土生著,得到土主動的能量補充。因此,在此局中,「金」是最容易穩定的。如果此局中土和木不能得到外部能量的補充或自身能量的消耗得到抑制,此局面了不能長期保持穩定。由以上列舉的兩種典型情況為基礎的「五行」結構分布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相鄰三者所構成的局面,比組成等腰三角形的局面更容易穩定。只有五者組成的整個「五行」結構方式,才能使事物長期達到穩定,而任意三者組成的局面,都是暫時的相對的穩定形勢。如果再深入的向中間研究分析就會發現:由於中間相剋構成的五星(點)場力中間,又有一個五個頂點形成的五邊形存在。我們以它們(五個點)為基礎,又可以組成一個比原圖小一些的「五行」結構分布圖。在此小「五行」結構圖中,又內含著一個更小的「五行」結構分布……只要你有能力尋找(畫)下去,這種結構分布只到無限小的情況下都會存在。如果再以木火土金水五點為五邊形的頂點,再向外(更大的方向)發展(畫),又可構成一個更大的五星結構分布。以這大五星結構的五個頂點,向外延伸,又可構成(畫)更大的五星(「五行」)結構分布……只要有足夠的能力尋找發展(畫)下去,直至無窮大,這種結構分布始終存在。因此說,此種結構形式,能夠描述世間由「無窮小」到「無窮大」(即「其小無內到其大無外」)範圍內的一切事物之間的平衡穩定規律性。只不過每放大或縮小一次,其木火土金水各自的位置,相應地在原來位置的基礎上,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上轉動72度。五次縮小或放大後,各自又回到各自原先的方位上。如果由小到大無限的發展下去,就會形成一個錐型的螺旋發展曲線。這也是木、火、土、金、水它們各自運行的軌跡。無論它們發展到哪個層次(面)上,它們之間總是互相促進又互相制著的。都在平衡或穩定的系統中存在著。由於「五行」的屬性不同,故而可以表述世間一切不同類型的事物。故而這種「五行」文化規律在國外除了在中醫、漢醫中得到運用外,在日本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某些企業中受「五行」文化規律的影響實行了「五行管理法」。既提高了產品的質量數量,又節省勞力、財力,還穩定了企業及其相關的市場。可是在咱們國內還有些胡塗人,認為它這種規律是「封建迷信」,是「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東西。這些人實際上不了解更不明白「五行」的規律。從「五行」的這個分布及其幾何結構上看,它是非常科學的──類似彼得格拉斯的那種結構規律。結構非常完整合理。中國古時候用的「金木水火土」這些事物,都是我們生活中間最簡單,日常生活經常見到接觸到的,而且這些事物的性質、特點、規律等都是非常熟悉的基本常識。比如:「鑽木取火」,「眾人拾柴火焰高」,很自然就能得出「木生火」的概念;火燃燒完以後,會留下一堆灰土。再加之火山爆發也會噴出大量的火山灰。因此,很容易得出「火生土」的結論(當然在用火燒烤食品的過程中,有些石塊之類會被火燒焚,也是一種因素);在土壤和石塊中,有些天然的金屬存在,再加之一些石塊在燃燒過程中,會有一些金屬出,故而又得出「土生金」的結論;由於金屬結構密,一般在空氣溫度較低又潮濕的情況下,金屬的表面會產生一些水珠;同時,金屬在高溫情況下,又會被熔為液體,故而又得出「金生水」的結論;植物得水才能生長,故得出「水生木」這一結論。在這些事物之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又會發現:水能滅火,故而得出「水克火」這一結論;金屬被火燒蝕會變形甚至被熔化,故而得出「火克金」這一結論;金屬的刀、斧之類能砍柴破木以制木器傢俱,故又得出「金克木」之結論;植物破土而出,生長壯大,又古人用木棍、木銑進行耕作,故得出「木克土」的結論;「水來土掩」,水潑在土地上,會被土吸滲,故又可得出「土克水」這樣一種結論。古代我們的老祖宗,不但看到了事物之間的一種相互促進的作用,而且又看到了它們之間互相制約的一種作用。這都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對應統一規律」的體現。也是「陰陽」文化的體現。說明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都是相輔相成的存在著。實際上,當提高到「五行」文化看待「金木水火土」這幾種物質時,它們已不單單是金木水火土這幾種具體的物質了,而是以一種「物態」的類型被看待了。換言之,這五種物質已被作為五種物態來看待了──「五行」實際上反映的是自然界五種物態類型之間的相互關係。金,即是固態的簡稱;水,是液態物質的簡稱;火,因為火往往是碳加氧燃燒後,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因此,這旨氣態物質的代名詞。木,是有生命力,可以自己控制或適應環境而生存的生命態。現在世界科學家基本已認定「21世紀是生命和生物的世紀」,但還沒將生命、生物作為一種生命態來看待。「萬物歸土,土生萬物」。實際上「土」這裡已被看做是一種綜合(平衡)態了。我們的老祖宗就是利用了「金木水火土」這麼簡單的幾個事物之間的規律,向我們預示了世間一切事物之間關係的描述方法(特別是穩定特性的關係)。下面舉個「五行管理法」的例子來了解「五行」在領導及管理中的重要穩定作用。如圖所示:是一個王、劉、張三人組成的一個領導集體。其中姓王的遺傳場屬於火性;姓張的遺傳場屬於土性。這裡要解釋一下為什麼?在運用易學場效應到人的姓氏中時,我發現不同姓氏之間的人事關係,有很強的固定性關係。而且這些關係基本上不受名字、生辰八字、職業、年齡、性別、籍貫、地域等的影響。這說明每個姓氏家族中的成員,不論他(她)們之間再有什麼其它的特點、特徵的不同,可是他(她)們在對自身以我的其它姓氏的合作中,他(她)們的場性是固定一生而不變的──場性是共同的。而且這姓氏的場性基本是遺傳父姓的場性,祖祖代代是不變的。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古代傳統中,以男子的姓氏為家族的姓氏的原因所在。因為古時往往是以「男主外,女主內」,男的在外闖蕩,必須得維持好自己的社會關係,使其達到和諧,防止不利的矛盾及干擾因素產生,以提高社會效益及個人效益。所以,他必須得了解掌握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主要規律,加強有利的合作,防止或避免不利的對抗性的矛盾產生。而姓氏的不同又會造成不同的矛盾組合。故而社會實踐中,我們的老祖宗就特別注重家族的姓氏。一是防止進親結合造成家族人體素質的下降及遺傳疾病的產生;二是在社會交往中避免不必要矛盾產生,將和諧的局面破壞,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以上是講的人的遺傳的總體場,是與父親有關與母性沒多大關係。不論這個父親與哪個姓氏的女人結婚,生下的後代,不論男女,他(她)們的場性總是以父性的場性一致。而生男生女,則取決於女性。女性多大歲數,幾月份懷孕是男是女是一定的。50年代末,當周總理讓我父親負責中醫現代化研究的時候,我父親當時通過20多個大城市的婦科醫院,進行了三百多萬生育者的統計,發現婦女從虛歲14歲到49歲,多大歲數陰曆幾月份懷孕是男孩是女孩是有固定規律的。與男方如何沒多大關係。不管當時她與哪個男人成的孕,這種規律基本不變(其準確性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那百分之五中往往可能是把日子記錯、各種病態情況或難言之隱造成的,再就是閏年閏月轉換中產生的誤差等)。因當時社會風氣還是重男輕女,怕造成人口的男女平衡,故而周總理不讓發表此成果。我們在生活中會看到,往往在子女的身上,看到其父母的姓氏在其同一個或不同的子女姓名中。絕大多數的父母關係一定不好,甚至離了婚。如父母之姓名同時在一個子女姓名中,除了父母關係不合外,此子女往往其性格有雙重性。說明父母在自己最親的子女身上,各自的自私心理都不能謙讓,那他們的關係還能和諧嗎。為了後代,請不要亂改自己的姓氏(改的如果與原姓氏的場性相合還可以,但這種情況實在太少了)!隨便改姓,都是缺少長遠宏觀看問題的思想。往往是自私(自我)心理的產物(當然,工作需要,不得以將另當別論。既是如此,也請盡量不失其原姓之場)。按現在科學認為男女性別的產生是由X、Y染色體所決定的。在試驗中,人們有意的控制X、Y染色體就可決定某些生物的性別。可是在自然生殖活動中,完全靠生物自己的生理機能來控制了。不是你說想生什麼性別就生什麼性別的孩子。到時候X、Y染色體能否「染」得上誰只與女方有關係。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總結出一些經驗,比如:冬天前後(天氣較冷的時節)懷孕就容易是男孩,夏季(天氣較熱的時節)懷孕就容易是女孩。女方30歲以前,懷男孩的概率較高(特別是25歲以前的16、18、20年歲段更高),30歲以後懷孕女孩的概率較高。在女方排卵期之前(這裡指的是理論排卵期)懷孕容易是男孩,在排卵期之後懷孕容易是女孩。大家可以調查一下,當夫妻雙方或有一方在環境(工作、生活、學習等)處在異境中不順利的時候懷的孩子往往竟是男孩。當環境處於順利和飛黃騰達的時候,往往懷的竟是女孩。所以自古以來我國傳統中就流傳著這麼一種說法說:「大自然最公平。當你處在困難的時期,就給你一個勞動力(男孩),以便改變你的困難處境。當你處在順利發達的時期,就給你個『千金』,以裝門面」雖然這話中間有些重男輕女,但它反映了一種人類社會的現實。夫妻雙方年齡差異較大時,女方如果大的多,特別是女方處於壯年時期懷孕,往往是女孩子的概率大。男方年齡大的多,女方年青,男方到了壯年時期,女方懷男孩的概率高。自古以來,我國由於中醫學的發達及社會相對的穩定,人口眾多。很多醫學及社會學的規律,通過大量的統計學概率,就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對「優生優育」的國策,將提供相當有價值的參考。咱們拉回思路來,繼續談「五行管理」。甲、乙、丙三人組成一個「木火土」局面,假如其中丙為第一把手,甲、乙為副手,這樣將出現:乙(二把手),要無原則而且自願主動地支持丙,甚至有些類似於拍丙的「馬屁」的情況出現。這是因為「火生土」,場力自然向有利於丙的方面發展,甲(副手),不管丙如何做,往往都指揮不動他,甚至還得按甲的意圖辦事。這是因為「木克土」,甲的場力完全制約克制著丙的場力。前一種場力對丙(一把手)工作有利,可是後一種的場力,對丙的一把手發揮其權威性,減少矛盾提高工作效率是不利的。要想既提高工作效率又減少或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產生,我們必須要學會利用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因勢利導將不利因素轉變成有利因素。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去深入地分析研究矛盾的性質特點,利用這些性質特點,在深入的研究上面的這一局的矛盾中,我們又會發現其中甲會主動無原則的支持乙,甚至會拍其「馬屁」。為了減少丙與乙的矛盾的發生,丙有什麼問題、工作等,只要交待給乙,一切問題就能順利的解決了。因為丙的一把手,有被甲克制的因素,被動的消耗著能量,同時還有乙主動補充的能量。丙加上只與乙發生工作關係,又減少了能量的消耗,因而場力充足,能長期的穩定這個局面,位子也就能坐住了。假如他三人中,是乙為一把手,主要負責任,甲、丙二人為副手。乙一把手要無原則主動的支持著丙──不能發揮自己的權威。消耗著自己的能量。而甲副手往往又會主動無原則的拍乙的「馬屁」,給乙被充(支持)能量。故而乙有失又有得。其位置也能穩定。再加上此局中,副手甲又能控制住丙,讓他幹什麼,他就會被動的幹什麼,耗無反抗的能力。故而乙只要抓住甲,有什麼事情只要交待給甲的(不與丙多打交道)就能取得成功。這樣乙又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場力會更強,能量會更足,更容易穩固。如果三人中,以甲為一把手的話,這一局面中,他既要剋制著丙,主動的消耗著能量,又要主動自願無原則的「拍」乙的「馬屁」。雙向消耗著自己的能量,減弱著自己的場力。因此不能長期保持自己地位的鞏固和穩定。那怎麼辦呢?一種辦法是只與丙打交道,盡量減少自己的消耗,使其能多穩定一段時間。由於其得不到能量的補充,總是在消耗削弱著自己,總有一天還是支持不住的。要根本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尋找新的領導班子成員。一種情況是免掉甲,換個「水」性的成員(如果換個「金」性的成員克制著「木」──甲,就更不可取了),造成「水生木」的局面,使自己得到能量的補充,使其達到一定程度上的穩定。因為人事的事比較複雜,免一個人不太容易,增加一個人就容易得多了。另一種方案是我增加一個「水」姓的領導成員。比如說是丁吧。這時你可以下設一個常務主管。就讓丙當這個常務主管。有什麼事情交待給他就行了。丙有什麼事再交待給丁(土克水)。因為丁能剋制乙(水克火),這事情就容易解決了。這樣甲就較容易保持自己地位的穩固了。在這個局面中,甲在剋制丙的能量消耗的同時,又得到了丁的支持(能量的補充)。故而使自己的場能得到穩定。以上舉的是一個「五行管理法」的簡單的事例。大家可根據以上的原則去分析實踐,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說到這裡,有人就會想到:到底什麼姓是什麼性質的場啊?這些場性是如何確定的?下面咱們看看太極圖的結構分布太極圖告訴我們的是什麼規律?咱們平常講:「無處不太極。」這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說由於你觀察事物時所處的參照系不一樣、範疇不一樣、位置不一樣等,那麼,你坐標系原點的範疇、位置、方式、方法的選擇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我站在這個屋子裡的什麼位置上呀?那麼,我們就以這個屋子裡的中心位置做為參照系的坐標原點。現在我所處的位置──與屋子的中間相比,我應是站在這屋子裡的東偏北一點的位置上。也可以說是東北位置上。如果問:「張老師現在在院子的什麼位置上?」這個坐標原點就得選在院子的中間位置上。我可就不是在其東北偏北的位置上了,而是在院子的西北偏北的方位上了,也可說是在院子的北部了。那麼,又問:「張老師在北京市的什麼方位上?」那就要以天安門的周圍、附近或天安門廣場做為坐標原點了。我就又不是在西北偏北的方位上,而是在北京市的東北方了……這個坐標原點的選擇是可大可小。為什麼呢?例如問我在北京的什麼位置上?或者,我們這幫人在北京市的什麼方位上呢?那麼,坐標原點就定為天安門或天安門廣場。這樣天安門、天安門廣場和我們都可以看做是一個點。如果問:「北京天安門在我們的什麼方位上呢?」我們這群人和我們現在所處的這整個屋子都可以看做是一個坐標原點(結論是:天安門在我們的西南方向上)。要是問:「上海市在北京市的什麼位置上?」就可以把整個北京市看做是一個坐標原點,進行比較判斷。例如問:「紐約在中國的什麼方向上?」還可以將中國的整個國土看成是坐標原點……這個坐標原點選擇的範圍根據比較時的要求,可大可小──不是固定不變的只能是一個點。易經中講:「干主大始」。意思是說:乾卦之「大」,宇宙中最大的事物它可以表示(反映)。比如整個天體等。乾卦之「始」,表示事物之起始,即坐標原點──起始點,原點(這個起始點、原點根據判斷分析的需要,範圍、範疇等的選擇,可大可小)。這是中國人看問題的一種傳統方法。比如:某個系統我們在分析研究過程中,發現越研究越複雜。越複雜,反而越無法看清和掌握其主要內含的規律了,或者說我們原來掌握的這個系統內的規律全不適用了。此時我們就可以稱其「無」──「沒了」。此時,我只有跳到這個系統之外回過頭來再從外部去研究其規律了(「旁觀者清」、「站得高,看得遠(全面)」)──站到更大的系統中去了。把原先的整個系統看做是一個新的坐標原點(把系統的總體規律看做一個新的研究起始點)。重新建立新的更大的系統。從新進行研究比較,尋找新的規律。這種思路及思維方式類似於西方的物理學中的「黑箱理論」一樣。即:我先不管箱子(系統)裡面具體是什麼規律,我站在箱子外部,把箱子(系統)的總體規律做為箱子外部(系統)新的規律的基點,然後,再與其它的事物(系統)進行比較,找出新的規律性。如果這個新系統內部又複雜了,我就又會跳出原有的新系統,建立更新的系統進行研究。也就是說我這「太極」呢,可大可小──它既可以表示整個系統,又可表示起始原點(事物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又是符合「物質不滅定律」的──一個事物消亡的同時,又是新的事物產生的開始),即坐標原點可大可小。「無處不太極」說的是我們看問題的方法不一樣、層次不一樣,選擇的參照系及坐標原點的狀態也應是不一樣的。這是「太極」的一種概念。不管你說「太極」裡頭還有什麼「無極」、「黃極」什麼的,你再怎麼個「極」法,還出不去「太極」的基本範疇。這個哲學思想概念一定要清楚。你說:「這太極圖裡還有太極?!」沒錯!這「太極圖」里還可以畫出「新」的「太極圖」。這「陰陽魚」里的陰陽各「魚」中,還可以各自畫出與其相適應的太極圖。就如同前面講「五行」結構時所畫的「五星」一樣:可繼續往裡、往小里畫,也可以往圖外、往大里畫,其結構規律不變,都是符合「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的。因為你觀察問題時,所站的位置不一樣,你所選用的參照系的範圍、範疇、層次也不一樣。但是,不同規律可不是隨便隨意都能拿來套用的。都有其一定的適用條件的。道家講:「天有九重天」「下有十八層地獄」。佛家有人講:「天有三十三重天」。這些廉潔並不是說明誰家比誰家層次更高明。那麼他們又為什麼這樣講呢?為了要告訴眾生(大家),看問題會站在不同的層次上看,不同層次有不同的境界認識。在某些不同的境界層次里,有其各自不同的規律。平時人們講的「下有九泉」,易學中講的「爻位之象」「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等都是為了說明人們在觀察分析問題時,要注意區分不同層次上同種事物內或不同事物間有不同的規律性。比如一個杯子:用它喝茶時,叫「茶杯」;喝酒時,叫「酒杯」;喝水時,叫「水杯」;涼開水時,叫「涼杯」等等。這杯子的名字由於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叫法。不管怎麼個叫法,它都離不開這種「杯子」的概念。到底是景德鎮出的產品,還是淄博、唐山的產品?是青花、是官窯,還是什麼特點,什麼工藝方法做的?那又有很多的叫法和說法。就是由於你站在不同的範疇、角度來觀察分析這杯子,這樣就有杯子其它的一些名詞與概念。那個人說:「不對呀!這不是杯子,是鋁礬土和釉質。」你也不能說他說的不對。這杯子就是用鋁礬土製做,塗上釉質燒制而成的。只不過說明他研究到杯子本身的結構裡面去了──研究的是鋁礬土和釉質。即化學性質方面的事了。另一個人說:「還是不對!這是元素呀。」那個人說是分子;是原子;是原子核、電子;是基本粒子……等等,等等,相繼產生了很多不同的概念及與其相對應的規律──不同的層次都有一個與其相對應的概念、定義及規律。站在不同的層次上觀察同一個事物,會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規律性。總之,這也就是佛家、道家、儒家等各種信仰中為什麼會講的「成仙」、「成佛」的境界不一樣的原因。就如同我們平常物理學中講的參照系選用的不一樣,分析研究同一事物得到的結論及規律不一樣一樣。站到不同的參照系裡,看到同一個事物的規律往往是不一樣的,對事物認識的深刻程度也就不可能一樣。你說這杯子從總體上講,叫什麼?當你沒有確定它的用途,也沒有確定什麼範疇或什麼前提條件下,沒法說明清楚它的具體名字和內含。範疇、層次、角度等先提條件必須確定了,才能正確說明與其相適應的規律性。這也是佛學中「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真實含義──事物的本質規律是對應於一定的時空關係之內,時空關係變了,規律也相應的發生變化。而我們現今往往(包括哲學界、科技界)在爭論一些事物規律的認識過程中,總是「打架」、爭論不息,就是因為用我這個參照系和我的這個範疇、層次、角度等概念去分析你那個與我不同的另一個參照系和另外的範疇、層次、角度的概念及規律。本來爭論的交點就不在同一個系統中間,就屬於不是一類的問題,各執己見,故而誰也說服不了誰。可是自己都說自己正確。可是我說他們倆都可能正確又都不正確。為什麼?因為他們倆沒有確定是在哪個範疇、層次、角度討論這個事物的規律及概念。也沒確定討論的是什麼參照系裡的什麼事物的什麼問題。實際上,「太極文化」告訴我們的是觀察分析事物的方法──觀察分析事物的方法是分層次的。層次不一樣,同個事物所反映的規律不一樣;研究不同層次的事物,選擇適用的參照系、坐標原點應該也是不一樣的。同時,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說同一個事物的內部不一定是「量變到質變」。中國古時候,沒有什麼「量變到質變」一說,也沒有什麼「特殊性」、「普遍性」、「共性」、「個性」、「必然性」、「偶然性」等等概念一說。其認為只要事情發生了,都有它發生的原因及規律性。即我管你什麼必然不必然的,既然發生了就一定是必然的。我就想方設法去尋找其規律性。這也是古人認識事物哲學思想的基礎所在。他們不會輕易的原諒自己的失誤說:「啊!這是偶然的。」「下不為例」、「交點學費」等等。往往總是「偶然」的結果,最後將事情釀成了大錯(禍),控制不住局勢了。我們不採取這種對待事物的方法。對待事物應該是非常嚴格的,每個細小的事物及其動向都不能放過。易學中把這叫做什麼?叫做「研幾」。我叫做:「唯幾、唯深、唯神」。就是說要善於觀察事物最細小的變動;深入的去分析研究這些細小的動向,掌握其變化規律;靈活運用這些規律於實踐中;成功率可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意思是讓我們要善於觀察、分析、研究事物細微的微小的變化。這些微小的變化將對事物未來的發展變化作用及危脅最大。成了大潮流式的事物,根本就不用再花大力氣去管它。為什麼?因為古人認為任何事物都要向其相反方面發展。事物已成了潮流──達到了最高峰,那麼,一定在不久的將來走向消亡。如果這時你才去研究這潮流的規律性,就是掌握了其規律也沒多大用了。因為這潮流已可能不復存在了。可是細微的動向及剛剛才產生的微小事物,它的危脅性可能是更大的。因為任何一個大的事物及潮流,都是由微小的事物及動向中發展過來的。如果不注意重視它的話,就可能犯意想不到的大錯誤,造成巨大損失。所以,必須要注意研究事物的那些微小細小的變化。因為什麼?因為易學講「不動,不佔」嘛。事物只要一變化,不管它的變化是大是小,它都要發展變化大,易發現,也易防備。變化小,易忽略,不易防備。另外,事物一發展,我們就會考慮其動向及結果。而通過「研幾」就可尋找到事物的始終規律性。這也是我國古代傳統思維方法與西方現在某些思維方法的差異──「見微知著」。斷定一件事情,要根據「唯變所適」和「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之易學道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不同的時間以及對應的空間(即不同時空中間)中發生的事件,弄到同一個時空中間去比較是不可以的。必須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決定你那個事件當時發生的空間與我這事件發生時的空間的結構不一樣,環境、地點、條件等不一樣。那麼,我們之間的具體的事件發生的運動趨勢往往也不一樣。所以我把這種規律不是叫做「對立統一」規律,因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對應存在於一定的時空中間。因此,我把它叫做「對立統一」規律。由於任何事物都對應存在於一定的時間條件下,其空間中的其它的任何位置上的事物。所以,不管易學推理方法也好,還是咱們平時所常用的推算方法也好,都應該是先找到事物的對應時間。找到了這個對應時間後,就能確定其對應的空間。找到了對應空間內的結構一分布,最終就找到了事物的規律性。這就是通過時間確定空間,通過空間來尋找事物的規律趨勢的思維方法。這是事物的對應關係。事物之間的關係不一定都是「對立」的。「對立」是不容易穩定的,相合(統一)才能穩定。我國成立的初期,為了防止政權不穩固,要反覆辟,防復辟。故而要以「階級鬥爭」為主──講鬥爭性(對立性)。靠無產階級強大的實力,壓制對立階級,以達到鞏固政權──相對的穩定性。現在,我們改革開放了,講「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講的是「統一」性。因為現在以發展經濟建設為主,要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才行。對抗性、破壞性的矛盾越少越好。因此,就不能強調鬥爭性、對立性。雖然不講對立、鬥爭性,可是經濟鬥爭在某些意義上,比政治鬥爭更殘酷。政治鬥爭還有個「給碗飯吃」的政策(機會)。經濟鬥爭,競爭到最後,可能你就會沒有一文錢了。往往有些人就得「跳樓」,可能連吃飯的機會都沒有了。政治上可以講情義。而經濟上往往就不能講一點情義。這還是一種鬥爭。不過這種經濟上的鬥爭更殘酷更隱蔽而已。由公開到隱蔽這種鬥爭方式,也是對應於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我們需要增強國力,要搞經濟建設,就必須得發展生產力,同心協力才能發展生產力,提高生產力的效率,就要講「統一」性,要服從大局。這些不同時期的不同提法,都是由於當時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需要而確定的──實際上,也是對應於一定的時空需要而確定的。再回過頭來,看看太極圖的結構特點(如圖所示):這條曲線陰陽交界的地方,因此這條曲線當處在最穩定的位置。由它往右邊一偏,就進入呈陰性的區域;往左一偏,就進入呈陽性的區域。「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性物質和陽性物質都是不穩定的物質,只有各自尋找到與其相反而對應的物質,並與其結合,得以「中和」和,才能成為既不陰又不陽的中性(穩定性)物質。唯一只有這一條曲線是既不陰又不陽的。也就是說這個「波動性」曲線在太極圖中所處的位置是最好、最穩定的位置。這曲線表明事物的平衡穩定的本質是「波動性」的。這個餅圖的整體及陰性的「魚眼」、陽性的「魚眼」都可看做是「粒子性」的。這也同時說明了「太極圖」是波粒二項性的統一體。這可能也是玻爾將「太極圖」做為族徽的原因──一個穩定平衡的統一模式。在「太極圖」中間的S曲線上任選一點O,過O點向任何方向畫一直線。從點O到右邊邊緣(OB)這麼長,從點O到左邊邊緣(OA)這麼短。可是這個點(O)的位置上,依然是既不陰又不陽的,還是平衡穩定的。同理:OC+DE>OD等等──不管你確定的陰陽量如何大小,這點(O)都是穩定的中性(不呈陰性或陽性)。因為其周圍各個方向上力的綜合性能量,同時作用在此點位置上,能量互相抵消掉了。因此它就呈均衡穩定的特性。不存在什麼「量變到質變」的問題。
推薦閱讀:

易學與算命術簡述
隱景藏形與世殊:《黃庭經》的易學意蘊發秘
易學探秘
[轉載]轉載:細解六十四卦易學心得
跟周易學習個人修養

TAG: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