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兵教授學佛群疑彙編(6)

問:請講一講禪宗的「證悟」。

答:「證悟」必須要有禪師的印證,但是禪師印證在唐代南陽慧忠國師就已經不認可了,他認為當時的禪師也不一定都是真正開悟的。就算開悟的,他的印證也不一定可靠,因為這是不可言說的,不一定完全正確,所以就不可靠。可靠的還是經教、了義教,最終是要拿了義教印證。藏傳佛教界也說:最初要依止人間的上師,中間要依止經教的上師,最後要依止自性的上師。

禪宗的參禪過程到南宋以後逐漸發展為破「三關」,三關的說法不一樣。我認為太虛大師的解釋比較正確:初關破本參見到一個不生不滅,三際斷,就是見到阿賴耶識、根本無明,共外道,外道也能證到。如果你把這個認為是真正心性的話,還有可能皈依外道或認同外道,認為三教一致。

然後進一步參,破了重關,破重關的標準一般就是大死大活,一定要經歷一個類似死亡的過程,禪宗叫做「坐斷命根」。人最根本的無明就是要保護自己的生命,認為我有一個命根,把這個命根坐斷,那就是末那識的俱生身見斷了。然後要再「大活」,這才是真正的證悟,相當於小乘見到「人無我」性,但是大乘見地要比小乘高。這種人證悟以後可以了脫生死,證得涅槃,所以禪宗人所證悟者叫做「涅槃妙心」,涅槃,就是具有奇妙功用的解脫心。但僅僅到此,可能墮於小乘。我覺得從禪宗產生到現在,真正證悟的人裡面,起碼有一半以上只是達到這個階段,他們的行徑和小乘差不多。所謂「教在大乘,行在小乘」,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最後破末後牢關,是進一步在生活當中保任、應用,進一步修一行三昧。和生活打成一片,所證心性任何時候自然起用,就可以叫做破末後牢關。我請教過賈題韜居士,他說破末後牢關也才算真正的開悟,也就是個須陀洹果,有的可以達到阿羅漢果。我覺得他的說法是對的。

太虛大師又拿唯識解釋了參禪的原理,說就像烏雲遮蔽了整個天空,用最大的力量打開一條縫,剎那之間露出一道光,頓悟也就是這樣,相當於南傳佛教的見道。

證悟的標準,如果拿教理去衡量的話,在《攝大乘論》中有五條標準,太虛大師有解釋。永明延壽大師有十條標準,我在《佛教心理學》中都引用了,標準很高。

我自己定了一個標準,三無三有。三無,第一就是《心經》中的無一切世間法,第二是無一切出世間法,第三是無一切出世間上上法。無一切世間法就是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無一切出世間法就是無四諦、十二因緣;無出世間上上法就是無智亦無得。《心經》中「是諸法空相」這一段,整個就是對於見性境界的描述。但只是「無」以後是不是就證到了?還要有三有。三有是根據《大般涅槃經》,如梵文的「伊」字三點,上面一個點,下面兩個點,如「摩醯首羅天王面上三目」。這是三個東西合成的,一個是大般涅槃,即解脫,一個是大般若,一個是法身。三個都要具足,才是真正見到心性。

我一個一個解釋。什麼叫做法身呢?雖然五蘊都沒有了,但不是說什麼都沒有,跟睡著和死亡不一樣,是以法界為身。既然還有心,那就還有身。是以全法界為身,以真如為身。這就是對於法界、真如的證悟。證得根本無分別智以後就會體會到有法身,而且會悟「幻化空身即法身」。

涅槃,解釋是解脫心,這種心的特徵,一是永恆,一是極樂,永恆的安樂,會有一種極大的快樂。但是這種快樂不是受,不是受蘊的這種快樂。它和受蘊所有的快樂,和禪定所有的快樂都不一樣。你會體會到這種快樂比所有的快樂都要快樂,是一種大解脫,大樂。這種大樂是沒有辦法言說的,法身也是沒有辦法言說的。

般若,是法身的用,它是一種如實知見真如的智慧,這個智要在生活當中,要在煩惱當中檢驗它是不是真的。當煩惱現起的時候,只要一用般若,馬上就消融,力量非常巨大。無論多大的煩惱,只要你能夠與見到的心性相應,馬上消融。如果力量不夠的話,那就不是,那就還是根本無明。

再者,就是黃念祖居士所說的,就是中觀講的「名言道斷、心行處滅」。只要可以言說,覺得這個境界可以描述,那肯定就不是。因為可以描述的都是五蘊。比如說這一剎那我身體消失了,完全看不見了,這是受蘊和想蘊;覺得我和宇宙合一了,這還是受蘊和想蘊;覺得我非常快樂,可以說出來,這是受蘊;覺得有個真心湛然不動,這是識蘊;還有其他屬於行蘊的心理活動,比如認為有一個真我、一個大我。

涅槃是絕對不可以言說的,但並不是沒有。它的境界大概可以與深度的睡眠相比,但是相反。深度的睡眠可以說是沒有五蘊的,色蘊雖然在,但是沒有對身體的感覺,相當於沒有色蘊。其他四蘊也如此。但深度睡眠時什麼都不知道,涅槃雖然五蘊都沒有,但是明明白白,比平時還要明白。明白什麼呢?根本無分別智明白真如,後得無分別智,就是所謂的眼見佛性,開了慧眼,可以用肉眼看見諸法空相。諸法空相雖然不可以言說,但可以用慧眼看見。但這個空相又是不可以言說的,所以說「非有相、非無相」。這就是《八識規矩頌》裡面所說的「變相觀空唯後得」。主要是拿眼睛看,拿耳朵也可以聽。諸法空相還有聲音,可以聽、可以看,但不可言說。就是用這個斷煩惱,比如有貪慾,看見一個性感的美女,一般的男人,只要你不到七八十歲,都會自然生起貪心,這時候真見道人,用慧眼一看,就是空,不可言說的空,沒有美、性感,自然不會起貪慾。見到後得智,能夠眼見佛性的人,你看禪宗語錄就能夠知道,有的大師說過,有的沒說,真正開了慧眼的人,可能還是比較少。有的人是先開慧眼,有的人是先證得涅槃。

我覺得這個標準定得比較合理,都是經裡面說的,你自己可以用經裡面的說法去驗證,別人的驗證未必靠得住。驗證錯了,宗門叫做「冬瓜印子」,如果你承當了,害處極大,我慢會潛長、膨脹,會變得很狂。

用語錄公案去驗證,確實是很好的一個驗證的標準,但是它有文字上的障礙,當時的用語你不一定能看懂。再一個是當時的情境之下說的,如果不了解當時的情境的話,是看不懂的。高明的公案只有真正開悟的人才能看懂。比如趙州和尚說:「吃茶去。」這隻有修到快要透過末後牢關的人才能懂。他先問:「你來過此間沒有?」就是你見到性沒有,如果說來過的話,他自然會懂老和尚這句話是問我見到心性沒有。如果見到的話,吃茶去,他自然知道老和尚這是什麼意思。如果沒有的話,就會有疑團,老和尚怎麼這麼說呢?慢慢去參究吧。不達到那一步是不能明白的。還有其他的一些公案也可以,如「無夢無想時主人公在何處安身立命?」「死了燒了什麼處相見?」這些公案,也是可以用來勘驗的。但是很聰明的人,學教理的人,思考半天以後也可以回答,所以不是十分保險。必須是已經證悟的禪師當機給你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或者一句什麼話,比較保險。

推薦閱讀:

都教授是如何毀掉的?
正兒八經說民國——西方來了一個大教授
如何看待尹希破華人記錄成為年齡最小哈佛正教授?
【名師開講】陳興良教授點評《刑法修正案(九)》總則篇
中外40位教授談佛教

TAG:教授 | 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