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野史三百年
1、愛新覺羅族的仙女傳說就像某些成功人士總愛喋喋不休的向別人講述自己早年的奮鬥史一樣,任何民族都有神化自己的本能衝動。開創清朝近三百年歷史的愛新覺羅家族,本是女真人的一支,其發源於白山黑水的荒野之地,但其後代中間卻一直流傳著一個關於其家族來歷的傳奇故事。話說東北有個長白山,山的周圍綿延千餘里,大小山峰層巒疊嶂,山色迤邐俊美。巍巍山中,有個深潭名叫闥(ta)門,方圓近八十里,其中潭水悠悠,源深流廣,鴨綠江、混同江(松花江匯入黑龍江後的江段)和愛滹江(又名野若河)的發源地就在這裡。長白山的東邊有座布庫里山,山下有個天池叫布爾里湖,乃闥門潭水流經此處而形成。布爾里湖風光秀美,湖水清澈,相傳有三個仙女,大仙女叫恩古倫,次仙女叫正古倫,小仙女叫佛古倫,經常來這湖裡洗浴玩鬧,以至於樂而忘返。有一次,這三個貌美如花的仙女像往常一樣前來洗浴,她們在打鬧了一陣後,隨後便寬衣解帶,赤裸著身子的跳入湖中嬉戲。在她們在湖中盡情玩鬧時,從天的盡處突然飛來一隻神雀,它嘴裡銜了一枚朱果,在盤旋了一陣子後,便把朱果緩緩放在了小仙女的衣服上。等三個仙女洗好上岸後,小仙女正要穿衣服,突然發現上面有顆鮮潤欲滴的果子,一時心喜,就隨手把它放進嘴中,誰知道還沒來得及嚼,這個果子就像變身的孫悟空一樣,一骨碌就滾進了自己的肚中。小仙女大驚失色,還沒等她喊出聲來,她那雪白的小肚子就像被使了魔法一樣開始立刻變大,一眨眼功夫,就已經是十月懷胎一般大小了。小仙女大為驚恐,她摸著自己變大的肚皮,趕緊向她的兩個神仙姐姐求助道:"哎呀,姐姐,我吃了那一顆果子,現在肚子變大,身體變沉,飛不起來了,怎麼辦啊?"兩個神仙姐姐見狀,倒也不慌張,就安慰說:"妹妹,你且莫擔心,我們是仙女,名列仙籍,沒什麼可害怕的。既然上天讓你懷孕,那你就稍安勿噪,把孩子生下來,再回天上吧!"說罷,兩個神仙姐姐就飄然上天。小仙女獃獃的看著姐姐離去,只好另找了一個地方安身,不久,一個男孩誕生了。這個男孩生來就體格健壯,相貌奇特,不用教就能開口說話。等到這個小男孩長大後,小仙女就告訴他說:"你乃是我吃了一顆仙果所生,現在你以愛新覺羅為姓,以布庫里雍順為名。上天把你生下來是為了讓你去世間建功立業,平定亂國。你現在順流而下,那裡就是你要去的地方。"隨後,小仙女給了他一葉小舟,然後便凌空飛去。布庫里雍順跪別母親後,於是便乘著小船順流而下,穿過莽莽蒼林,來個到了頗有人煙的草原後停住。上岸後,布庫里雍順折了些楊柳枝和篙草,然後端坐其上,暗自修行。布庫里雍順停下的地方當時有三個部落,因為互爭雄長而仇殺不止。當時碰巧有個來河邊取水的人,看到布庫里雍順坐在那裡,又見他相貌奇特,非同凡人,便回去告訴自己的部族中人。眾人聽後紛紛趕去觀看,感到十分驚奇,於是問他從哪裡來。布庫里雍順見有人關注,便板起臉,很莊嚴的告訴他們說:"我乃仙女所生,天生下我來就為了平定你們的紛亂,你們快快拜我為王",說著便把姓名告訴了他們。眾人大驚,於是回去商議說:"這個人看來是天上下凡的,我們不能違抗天意,不如我們停止爭鬥,奉他為王。"於是眾人把布庫里雍順迎回部落,後來還將部落長的女兒嫁給了他。就這樣,布庫里雍順就在該地當上了貝勒(貝勒,滿語"王"的意思),在他的調解下,三個部落間的爭鬥也告終止。後來,布庫里雍順率領部落居住在長白山東邊的鄂多里城,國號滿洲,奠定了清朝王朝的開基之業。過了幾十年後,布庫里雍順的後代因不善於撫眾,導致部落叛亂,布庫里雍順的家族也被追殺殆盡。布庫里雍順的後代有個叫樊察的,逃於荒野之中。這時,部落的人繼續趕來追殺,他逃無可逃,正準備投降,突然很多神鵲飛來,棲落在他的頭上和身上,一下子把他給遮住了。追兵以為那是一根棲滿鳥雀的枯木,沒有細察就過去了。樊察由此躲過一劫,後來他就告誡自己的後代不準加害鵲類,這個傳統一直持續了很久。當然,這只是個神話而已。滿洲人其實應來自於通古斯(今西伯利亞),可能是女真人的後裔,其長期在長白山外發展,在明中後期開始壯大,並逐漸統一各部落。當時明朝為了羈絆滿洲人,曾經封其頭人為建州左衛指揮之職,以穩定邊疆。歷史上的滿洲人,起於荒服,見識蒙昧。三仙女浴身之說,大概就是其母系社會裡"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歷史階段之反映。當然,這種神話在中國歷史上比比皆是,不足為奇。在《史記。殷本紀》中記載殷人的發源時,說"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契是殷人的始祖,也是因為他的母親吃了神鳥下的蛋才生的他,這反映的其實是原古人類對懷孕這一自然現象的迷惑。讓人一樂的是,這個頗為有趣的神話故事,後來原封不動的搬進了《清實錄》,也算是清朝統治者神話自己的衝動罷。2、努兒哈赤的成長史很多人都知道,滿語"愛新覺羅"的"愛新"是"金"的意思,"覺羅"是"族"的意思,但"努兒哈赤"的意思是"野豬皮",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愛新覺羅。努兒哈赤出生在一個滿洲頭人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做過明朝委任的官職(都指揮使),他的母親則是建州右衛都督王杲的女兒,只可惜在努兒哈赤十歲的時候就病死了。努兒哈赤的繼母為人極為尖酸刻薄,弄得整個家庭雞飛狗跳,無奈之下,努兒哈赤在十五歲的時候便帶著弟弟舒爾哈齊投奔了自己的外公王杲。王杲原名阿突罕,其實本是女真人,他曾經跟隨明朝巡撫張學順,在那裡學得漢文和武藝,並有了個漢名王杲。後來,他獲得了建州右衛都督的官職,並成為建州女真的首領。王杲對這兩個投奔來的外孫很是疼愛,經常給他們教授漢文詩書和騎射武藝。只可惜好運不長,後來王杲因對明朝邊吏不滿而起兵造反,結果被明朝總兵李成梁打得大敗,王杲本人也被俘虜,最後被送到京城處死並暴屍街頭。這時,正在王杲家裡的努兒哈赤兄弟倆也雙雙作了俘虜,為了保住性命,機靈的努兒哈赤趕緊拉著自己的弟弟跪在李成梁的馬前,用漢語哭求饒命。李成梁見努兒哈赤還算聰明伶俐,又會說幾句漢語,便將他留在身邊作自己的隨從。這樣,努兒哈赤便投在李成梁的帳下效力。努兒哈赤長大後,果然非同常人,他身長八尺,力大如牛,最重要的是,他非常的聰明而且有毅力。努兒哈赤經常跟隨李成梁出征,每戰都是身先士卒,屢立戰功,李成梁對他非常欣賞。不過,努兒哈赤對李成梁只是表面的順從,他對於李成梁當年屠殺滿人的事情,其實一直就沒有忘記。後來,努兒哈赤以父親令他回家成親為借口要求離開,儘管李成梁一再挽留,但他還是帶領自己的弟弟回到了自己的女真人部落。雖然重新回到自己的部落,但努兒哈赤對在漢文化仍舊非常眷戀,經常利用邊境貿易的機會搜集漢文書籍,從中學習韜略兵法,並廣交朋友,為以後的發展打下基礎。在他25歲那年,正當他躊躇滿志的時候,不料家裡又出了一個大的變故。原來,王杲被擊敗並慘死京城後,他的兒子阿台心中憤懣,時時刻刻的想著要報仇雪恨,於是便經常率領余部襲擊明朝邊境。萬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得知阿台余部在古勒城,隨後便率兵將之團團圍住。這時,明軍買通了葉赫部圖綸城主尼堪外蘭,準備裡應外合,徹底消滅阿台。在這危急時刻,努兒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出於家族的關係,當時便趕到古勒城,打算勸降阿台。就在勸說之時,尼堪外蘭帶著手下將明軍引入,並在城牆高呼:"李太師(李成梁)有令,誰殺死阿台,誰就做古勒城主!"結果導致城內一片騷亂,明軍乘機攻破並血洗了古勒城。亂軍當中,努兒哈赤的祖父和父親也雙雙被殺。遇此大禍,努兒哈赤極為悲憤,便前去質問明朝邊吏為何殺死一直效忠於明廷的祖父和父親?明朝邊吏自覺理虧,便送還兩人的遺體,並派專人解釋說是"誤殺",還給努兒哈赤補償了十匹戰馬,並令努兒哈赤襲任祖父的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努兒哈赤獲封后,不敢直接找明朝算賬,便把怒火全撒到了尼堪外蘭身上。而尼堪外蘭當時因幫助明軍消滅阿台有功,正受到明朝的封賞,儼然以建州國君自居。不過,尼堪外蘭外強中乾,後來努兒哈赤聯合了其他部落,終於在三年之後將尼堪外蘭殺死,報了這一箭之仇。由於明朝剿撫政策的反覆無常,導致明末邊境一直是糾紛不斷。努兒哈赤襲任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後,在女真部落中獲得了很高的威信,其勢力也就急劇壯大,但是,和明朝結下的深仇大恨,卻並沒有因此而化解。為了製造事端,鼓舞滿人士氣,努兒哈赤苦思冥想,擬出對明的"七大恨"告之於天,準備向明朝進攻。"七大恨"里的第一恨,就是指責明朝無故殺死其祖父和父親。下面具體看看努兒哈赤所謂的"七大恨"。第一,我的祖、父沒有侵犯明朝的一草一木,而明朝無理起釁,害死我的祖、父,此恨不容共天,此一大恨也;第二,明朝雖然起釁,但我等還是想修好,並勒碑警告,滿漢人都不得越界,有越界的即殺之。但明朝無視碑文,任意進入我邊界,幫助葉赫部,此二大恨也;第三,明朝人經常跨越邊境,我等按碑文約定懲殺過境之人,明朝人責備我擅殺,拘留我們的使臣,並殺之於邊境,此三大恨也;第四,明朝人越境幫助葉赫部,使得我等已聘之女,改嫁蒙古,此四大恨也;第五,柴河、三岔、撫安三地,歷來是我等疆土,已經在此耕種,明朝人不允許我等百姓收割,任意驅逐,此五大恨也;第六,邊外葉赫部,獲罪於天,而明朝偏信其言,還派使臣來責罵我等,肆意凌辱,此六大恨也;第七,在我等部落多年的征戰中,屢次和我等為難,當年哈達部幫助葉赫部來攻打我等,已被我收服,明朝還想要挾我等為之復國。自古順天意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明朝偏要違抗天意,讓死者復生,明明就是有意和我等作對,此七大恨也。寫好"七大恨"後,努兒哈赤展開了強大的宣傳攻勢,讓其部眾都知道為什麼要攻打明朝。後來,努兒哈赤就率大兵攻佔了撫順。明朝知道兵禍不能免,於是在瀋陽集合兵力後,分兵四路討伐努兒哈赤,但三路兵力都被努兒哈赤擊敗,努兒哈赤還乘機征服了葉赫部。過了三年後,努兒哈赤又發兵來攻打瀋陽,明朝總兵賀世賢中箭身亡,瀋陽失陷。努兒哈赤隨後又發兵攻打遼陽,明朝軍隊屢屢戰敗,退回關內,關外七十多城大都落入努兒哈赤之手。後來,努兒哈赤即以瀋陽為國都,改名盛京,並以"後金"為國號。這時的滿洲,已經成為明朝一個強勁的對手,儼然已是敵國。也許,李成梁會後悔,當時為什麼沒有將那個機靈的小鬼給殺了呢?3、努兒哈赤神勇賺人心努兒哈赤是清朝的開創者,也是其部落中的大英雄,據《滿洲秘檔》吹捧說,努兒哈赤善於用兵,經常以多打少,以寡勝眾,每次開戰的時候,敵兵還沒集合,努兒哈赤早已設好計謀,成竹在胸。《秘檔》里還說,努兒哈赤善射,發無不中,力透穿甲,如有神助,敵將往往來不及回擊反射就已經一命嗚呼了。《郎潛紀聞二筆》卷十五里也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努兒哈赤擊敗葉赫哈達部後,其他九部害怕努兒哈赤坐大,於是聚集起來,分三路來征伐努兒哈赤。努兒哈赤派部下武理堪前往偵察,武理堪從東路走了一百多里路後,在翻過一道嶺的時候,看到很多烏鴉前面鼓噪,好像要阻止他繼續前進,武理堪往回走了一下,烏鴉就立刻散了。等武理堪想繼續前進的時候,烏鴉就"啞啞"叫著飛撲到面前,讓他無法前進,武理堪大吃一驚,便回去告訴努兒哈赤,後來努兒哈赤派人再次偵察,發現這路果然有敵兵。努兒哈赤確定敵蹤的時候,當時已是夜半時分。大戰當前,努兒哈赤怕軍隊深夜出發會驚嚇著族人,於是便傳令諸將暫時休息,明天一早出戰。努兒哈赤發完命令後,自己先上床睡了,睡得還挺香,連打呼嚕。他老婆富察氏心裡害怕,把他推醒後說:"九個部落的人來攻打我們,你怎麼還睡得著啊?你不是在害怕吧?"努兒哈赤說:"蠢婆娘,我要害怕,我還能睡得著嗎?如今我順應天命,安定疆土,這些人來征討我,不會有好下場的。"於是努兒哈赤繼續躺下去酣睡如故。第二天,努兒哈赤的軍隊果然大獲全勝。倒是聽說東晉淝水之戰的時候,謝安為正和賓客下棋,後來家人遞上勝利的手書後,謝安略瞟了一眼,便隨手把它放在旁邊,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客人正為當時緊張的大戰而焦慮,就問謝安信里說些什麼,謝安若無其事地說:子侄之輩(謝玄等)已破敵矣。等送走客人,謝安跨過門欄的時候,因心情激動而一腳踢在門坎上,把木屐的齒都碰斷了!如此看來,謝安是虛偽,而努兒哈赤反倒是真性情。《清帝外紀》里還說,努兒哈赤在統一滿洲各部落的時候,有一次率軍攻打翁鄂洛城,當時有個叫鄂爾果尼的突發冷箭,一箭射中努兒哈赤。努兒哈赤中箭後,也拔箭還射,鄂爾果尼也應弦倒地。努兒哈赤被射中,血流到了腳上,但仍舊鏖戰不已。在隨後的混戰中,突然又有個叫洛科的人一箭射傳了努兒哈赤的鎖子甲護項,努兒哈赤當下把箭拔了,但箭頭帶有倒鉤,頓時血肉迸落,努兒哈赤忍不住一陣眩暈。這時,手下們趕上前來,想扶住他,努兒哈赤怕被敵人看見自己主將受傷,便喝令不準。當時努兒哈赤的項下血流如注,不久即因失血過多而昏迷,創口包紮後,昏迷又復甦,一晝夜反覆了好幾次,血仍舊滴滴答答的流個不止。等到努兒哈赤創口癒合後,翁鄂洛城也最終被攻破,鄂爾果尼和洛科兩人也都被抓獲。手下部將請求將這兩人用亂箭射死,努兒哈赤擺擺手說:"兩敵交鋒,志在取勝。大家各為其主,昨天他為他的主人射我,今天要是為我所用的話,明天不也將為我射敵嗎?而且,如此勇敢的人,要是死於陣前也就算了,怎麼能因為他倆射傷了我就把他們殺了呢?"後來,努兒哈赤不但沒殺鄂爾果尼和洛科,反讓他們在自己手下各統領三百人,做了個小頭目。由此,大家對努兒哈赤的大度感到心服口服。另外,努兒哈赤對待族人也都是一視同仁,執法公正,賞罰明信,每次征伐後來,所獲得的戰利品都悉令均分,不偏不頗,自己從不多拿一份。因此,在打仗的時候,部落里的人都願意跟著努兒哈赤拚命。由此看來,當年滿洲八旗的驍勇善戰,估計和努兒哈赤的英雄氣質是分不開的。命運的眷顧和個人的努力,也許這就是努兒哈赤之所以成為清朝開國之君的原因罷。4、努兒哈赤陰縱其妾據《清朝外史》上說,努兒哈赤的祖父被明將李成梁殺了後,努兒哈赤咬牙切齒,總搞些小動作,想著為祖父報仇。明朝對努兒哈赤也是煩不勝煩,不勝其擾,就令他做建州右衛都督,並封了個龍虎將軍的稱號,想以此來打消他的敵意。當時關外還有個呼倫國(部落聯盟),有烏拉部、哈達部、葉赫部、輝發部等部落,明朝稱之為海西諸部。其中的哈達部頭人蒙格布祿和葉赫部落的頭人納林布祿,當時也被封為龍虎將軍,和努兒哈赤勢力相當。哈達部落的頭人蒙格布祿對明朝最忠實,其他部落有什麼輕舉妄動,他就往往先派人告訴明朝人,使明朝人有所防備。其他部落的人恨死了這小子,特別是野心勃勃的努兒哈赤,恨不得將蒙格布祿碎屍萬段。後來機會終於來了,蒙格布祿與納林布祿兩部落相互仇殺,蒙格布祿部落實力不濟,就向明朝求援,但明朝不願意管這事,所以既沒有派兵去援助,也不許他們進入明朝邊境。無奈之下,蒙格布祿只好用他的三個兒子為質,向努兒哈赤求救。努兒哈赤將計就計,假意援助,卻乘機襲擊了哈達部落,並把蒙格布祿給抓了起來。明朝邊吏聽說這事後,準備派兵干涉,要求努兒哈赤立刻釋放蒙格布祿,並恢復哈達部落的地位。當時的努兒哈赤實力還不是很強大,還是很害怕明朝討伐的,於是便假裝要把他的女兒許配給蒙格布祿,但在這個過程中,卻暗中授意他的一個美妾前去端茶送水,並藉機投懷送抱,極盡所能的去勾引蒙格布祿,引誘其上鉤。可憐的蒙格布祿畢竟是個正常的男人,一下沒把持住,正和那美妾雲雨歡娛之時,被人在床上抓了個現行。努兒哈赤假裝盛怒,立刻以私通外母的名義把蒙格布祿給宰了,並乘機吞併了蒙格布祿的部落。得知蒙格布祿被殺,明朝邊吏就派遣使節責問努兒哈赤:"你為何無故討伐並滅亡哈達部落?馬上恢復原狀,不然你們後果自負。"努兒哈赤當時還不敢直接翻臉和明軍對著干,於是又搞和親政策---這次是拿他的女兒許配給蒙格布祿的長子吳爾古岱,並把他們送回故地。蒙格布祿的次子則交給了明朝,並詭辯說:"蒙格布祿陰謀叛亂,所以把他給殺了。"明朝見關外局勢已經穩定,也就沒有採取其他措施,這其實也就是默認了努兒哈赤的吞併行為。自此以後,努兒哈赤知道明朝不過如此,在關外便更加肆無忌憚了。後來葉赫部落又和哈達部落交戰,努兒哈赤於是以援救哈達部落為名義,重新佔領了哈達部落的土地,並向葉赫、烏拉、輝發三部落發動進攻,展開一場部落間的兼并戰。不久,扈倫國的四個主要部落便陸續落入了努兒哈赤之手。努兒哈赤為統一滿洲各部落,可謂是用盡手段。後來,本是分散的關外滿洲人便集合在努兒哈赤的手下,逐漸融合成一個民族共同體,滿人的勢力也由此顯著增強。在努兒哈赤的調教下,其野心也就不再僅僅局限於關外的蠻荒之地,明朝的一再縱容,終究要大吃其虧。5、多爾袞之母被逼殉葬1626年,努兒哈赤被袁崇煥用紅衣大炮擊傷後,在瀋陽傷重而死,臨終前沒有指定繼承人。國不可一日無君,誰來繼承王位稱為了當時最為迫切的問題。本來努兒哈赤很看好自己的長子鍺英,此人跟隨父王東征西討,在開創基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鍺英雖然英勇善戰,但是為人心胸狹小,固執己見,還經常欺壓自己的兄弟,要求自己的弟弟有事報告父王前,必須要先徵得他的同意。另外,鍺英還經常拉攏其他部將,試圖自立山頭,努兒哈赤得知後,對鍺英嚴加申斥,但鍺英毫無悔意,最後被努兒哈赤處死。鍺英死後,努兒哈赤便讓次子代善輔佐自己,代善為人寬厚,能力也比較突出,但後來和努兒哈赤的大妃烏拉納嘛氏傳出緋聞,兩人關係不乾不淨,努兒哈赤知道後十分惱怒,但因他年紀已大,也只能對兩人稍加懲處,並未深究。由此,努兒哈赤對繼承人的問題就擱置了起來,一直到死前都沒有做出最終決定。就當時的實力而言,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都是王位的有力競爭者,這四人分別掌管了滿洲八旗中的五旗(皇太極掌正黃、鑲黃兩旗),而其中又以皇太極勢力最大,也最得人心。代善是因為**的緋聞受到申斥,失去了部族的信任;阿敏只是努兒哈赤的侄子,而且在征伐過程中屠城劫掠犯下大錯;莽古爾泰是皇太極的五兄,但此人脾氣暴躁,曾經親手殺死過自己的母親,名聲極壞。這樣,皇太極繼承王位便是眾望所歸了。不料此時有個人跳了出來,這就是和代善有不正當關係的大妃烏拉納嘛氏。烏拉納嘛氏有三個兒子,即多爾袞、阿濟格和多鐸,這三個人當時也分別掌管了鑲紅旗、正白旗和鑲白旗,但當時年紀尚小,烏拉納嘛氏害怕自己失勢,便想爭取自己的兒子多爾袞繼位。努兒哈赤臨終之時,只有烏拉納嘛氏在旁伺候,等到努兒哈赤咽氣,烏拉納嘛氏便假傳遺囑:"多爾袞繼位,代善輔政。"話音剛落,眾人一片嘩然,代善心裡有鬼,不敢吭聲,皇太極等人則帶頭鼓噪起來,在場的人大都反對由多爾袞繼位,畢竟當時他只有十四歲。皇太極當時使了個手段,他把努兒哈赤的近侍找來,讓他作證說當時努兒哈赤死時留下遺言,要大妃烏拉納嘛氏為之殉葬。隨即,皇太極便當眾宣布了這個遺言,並逼迫烏拉納嘛氏為努兒哈赤殉葬。群狼撲弱虎,結果三十七歲的烏拉納嘛氏在努兒哈赤死後不到一天,便被逼生殉,留下三個年幼的兒子。按理來說,滿族當時雖然有殉葬的習俗,但一般有兩個條件,一要是寵愛的妃子,二是沒有幼子需要撫養。先不論這個遺言是真是假,至少烏拉納嘛氏不符合第二個條件。但是,權力的爭奪是極為殘酷的,勢不如人,她也只能被犧牲掉。烏拉納嘛氏被解決後,皇太極便在眾人的擁戴下,順利登上了王位。而當時已經開始懂事的多爾袞帶著自己的兩個年幼弟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母親被活埋。後來多爾袞無恥盜嫂,大概也有報復的成分罷。6、皇太極反間計殺袁崇煥金庸小說《碧血劍》里的主角袁承志,武藝高強,有情有義,出身也很厲害,乃是明末忠臣袁崇煥之子。後來他的父親中了奸人之計,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全家滿門抄斬,年幼的袁承志被家中的一個啞仆冒死救出,後來拜到華山門下,練得絕世武功,並和美女溫青青、九公主等發生悱惻的愛情云云。當然,袁承志的老爸袁崇煥是沒有武功的,他本是科舉出身的文人。不過,袁崇煥的軍事才能相當了得。明末滿洲人的崛起,已經成為明朝最大的邊患,特別是努爾哈赤攻佔撫順後,氣勢大盛,明軍幾乎望風而潰。危急之時,袁崇煥被委以遼東防務的重任。受命後,袁崇煥加固了寧遠城,滿洲人攻打了六個月都沒有拿下。《嘯亭雜錄》中記載,在一次攻城中,奴爾哈赤被袁崇煥用紅衣大炮擊傷,奴爾哈赤憤然說:"何憨兒乃敢阻我兵力?"不久,奴爾哈赤便因傷掛了。奴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極為惱怒,繼位後便提兵欲為父親報仇,但在寧錦又被袁崇煥殺得大敗。滿洲人對袁崇煥既恨又懼,恨不能將他生吞活剝。崇禎二年(1629年),滿洲人見無法攻克袁崇煥的城堡,於是便繞道長城後進圍北京,袁崇煥聞訊後率領九千精兵星夜回援,結果在廣渠門外和十萬八旗軍血戰一場,迫其退卻。皇太極退兵後,見袁崇煥軍隊兇猛,便效仿《三國演義》中周瑜利用蔣干盜書的反間計故事,將被俘的太監楊某監於帳中,故意讓他偷聽到"袁經略有密約,不日即輸誠矣"的密談,第二天又有意將楊太監放跑。楊太監跑回後,趕緊把這個絕密情報向崇禎添油加醋的彙報了一番,崇禎皇帝果然中計,將袁崇煥投入獄中,次年八月以"謀叛欺君"的罪名將袁崇煥處以磔刑,並被肢裂於西市。最為慘烈的是,當時的人都以為袁崇煥勾結滿洲人通敵賣國,聽說袁崇煥被處死,這些人"將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就著燒酒,狠咬一口,還要大罵一聲,沒多久,崇煥肉悉賣盡。"後人會問,崇禎就那麼傻啊,這麼輕易的就上當了?仔細想想,這種事情也不奇怪,天性多疑的人是最容易上這種當的,曹操如此,崇禎也是如此。當時有幾個事情讓崇禎對袁崇煥起了疑心,一是滿洲人繞道南下圍北京城的時候,朝廷本命袁崇煥拒敵於順義、薊州一線,但袁崇煥直接退守了通州、昌平,隨後又退守京城。滿洲八旗的長驅直入使得京城內外的官民都受到騷擾,很多人對袁崇煥的軍隊沒有及時的堵截滿洲軍隊非常不滿,一時間謠言四起,說袁崇煥已經暗通滿洲人,故意放滿洲軍隊入關云云。皇太極的反間計,大概就是受到當時謠言的啟發。當然,這也怪不得袁崇煥,因為當時他並沒有時間去布防,也只能先保京城。另外,當時廣渠門大戰的時候,明將滿桂在德勝門,袁崇煥在廣渠門,兩支軍隊一內一外,同時與滿洲八旗奮戰。後來滿桂退守德勝門之瓮城,而袁崇煥則率軍將皇太極逼退。次日,袁崇煥入城晉見崇禎,並請求像滿桂一樣,讓他的士兵入城休整。這個提議引起了崇禎的警覺,當場就斷然拒絕了袁崇煥的請求。後來太監楊某的告密,更是火上澆油,讓崇禎認定袁崇煥和滿洲人的確內外勾結。在當時明朝與滿洲人的對抗中,明軍能在遼東抑制滿洲八旗已屬不易,而袁崇煥在崇禎元年(1628年)見崇禎的時候,曾經誇下海口,"五年平遼",雖然後來袁崇煥自己說當時只是想暫時寬慰一下皇帝而已,但卻讓崇禎對他的實力產生了猜忌。後來,袁崇煥又擅自殺了大將毛文龍,這更加讓崇禎感覺這人可能有謀反之心。崇禎的喜怒無常和疑心太重,是袁崇煥被殺的根本原因。只可憐袁崇煥千里冰雪回師救主,卻落得被凌遲處死,甚至被當時人"食盡其肉"的慘劇,真可謂是讓人痛心疾首。袁崇煥入獄後,曾寫下一詩以表心跡,其中有兩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辭"。但這樁千古奇冤,直到乾隆年間修《明史》時,真相才大白於天下。7、皇妃色降洪承疇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人,本是明末祟禎的肱股之臣。洪承疇23歲中舉,24歲考上進士,他不僅在科舉路上順風順水,仕途上也是一帆風順,歷任刑部主事等官職。崇禎十二年,洪承疇被封為兵部尚書,曾率部於潼關大破農民起義軍,迫使李自成敗走商洛山中。後來滿洲人侵犯邊關,洪承疇又被授為薊遼總督,率大軍出山海關救援錦州,但在松山之役中彈盡糧絕,因副將夏承德叛變導致松山城破,洪承疇和巡撫邱民仰、總兵王廷臣、曹變蛟等都被俘虜。消息傳來,明廷大震,大家都以為洪承疇必死無疑,崇禎對失去這樣一個重臣也感到極為痛心,下令輟朝三日,以王侯的規格在京城舉行了隆重的悼念儀式,"予祭十六壇"(七日一壇),崇禎親自到場致祭,並寫了一篇"悼洪經略文"的昭書,布告天下,讓大家認真學習。不料祭到第九壇的時候,洪承疇降清的消息傳來,弄得大家非常尷尬,祭奠活動也被無聲無息的撤銷了。《清朝外史》中說,洪承疇四人被俘後,皇太極為震懾洪承疇,將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三人殺了,而特意留下洪承疇,並將械送至盛京(今瀋陽)。據說洪承疇開始誓死不屈,日夜篷頭跣足,詈罵不休,並且引頸待刃,"只求速死",隨後又絕食七日,但仍然"求死不得"。皇太極愛才心切,令人百般勸降,始終不能降服。後來皇太極就問其他明朝降將,有什麼可以討好洪承疇的,有人則以好色對。皇太極聽後大喜,命十多個年輕漂亮的滿族少女好好打扮,到拘押洪承疇的太廟去好生侍侯,但洪承疇不知道是餓昏了還是嫌人家都是些庸脂俗粉,對於這些少女的誘惑不予理會。當時皇太極的妃子博爾濟吉特氏,長得貌美體健,艷壓群芳,皇太極心頭一動,就令她打扮成奴婢模樣,前去設法勸降洪承疇。博爾濟吉特氏接令後,精心打扮了一番,既不讓自己太艷麗,但又要顯出自己的身段和美貌,著實花了不少工夫。當晚,博爾濟吉特氏將人蔘汁偷藏在一個小壺裡,隨後裊裊婷婷的走進了洪承疇的監室。當時洪承疇正在閉目面壁,突然聞得一股獨特的女人香氣,不覺睜眼一瞧,只見一個漂亮女人依偎著坐在了自己的身邊,洪承疇心想罪過罪過,看來今天我老洪是把持不住了!這時,美女輕啟朱唇,嬌聲道:"洪將軍,您的忠心世人皆知,您即使絕食,喝口水也不影響您就義啊?別讓人說我們虧待了你"。美人兒見洪承疇不為所動,便是上前一步,拉著洪承疇的袖子,湊到他的脖子上嬌滴滴的說,"將軍,您就給我一個面子,喝一口吧!"美人那香噴噴的氣息和甜蜜蜜的話語弄得洪承疇心神蕩漾,方寸大亂,於是不知不覺的就著那小壺喝了一口!洪承疇不知這"水"乃是人蔘湯,喝了一口後還想喝,美人兒又在旁邊乘機再勸,洪承疇一時連喝幾口,這下不但沒有餓死,反而精神充沛,加上有美女陪伴,最後對送來的美酒佳肴也乾脆來者不拒,絕食就義一事,早已拋之九霄雲外。過了幾天,皇太極親自到太廟招降,洪承疇見後立而不跪。皇太極並不生氣,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便問:"先生冷不冷啊",未及洪承疇回答,皇太極便脫下自己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據《清史稿》的描述:"洪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皇太極大喜,大加賞賜,並擺酒唱戲以示慶賀。皇太極手下的大將很不服氣,說:"洪承疇不過是個被俘的囚犯罷了,皇上何必如此看重他呢?"皇太極呵呵笑道:"你們這些粗人,懂得什麼?你們說,我們成天風裡來,雨里去的,都圖個啥啊?"眾將說:"奪取中原,享受榮華富貴啊!"皇太極笑道:"說得簡單,我們進軍中原,都像瞎子一樣,今天獲得一個引路的人(洪承疇),我怎能不開心啊?"眾將這下才服氣。據說,皇太極本打算將"寧死不屈"的洪承疇給殺了,但有個細節救了他。當時皇太極派他最寵信的大學土范文程前去勸降,洪承疇在監室里開始是大肆咆哮,百般辱罵,范文程則耐著脾氣,既不發火,也不提招降的事,而是和洪承疇聊起家常。兩人談話的時候,樑上突然掉下塊燕泥弄髒了洪承疇的衣服,洪承疇便一邊說話,一邊屢次拂拭。范文程把這個細節看在眼裡,隨後將這事回奏皇太極,說:"洪承疇不會尋死的,他對自己的破袍子還這麼愛惜,何況他的生命?"皇太極心想也是,這才打消了殺洪承疇的念頭而改為極力勸降。在投降後的前兩年里,洪承疇還要觀察觀察事態發展,他既不做官,也不為清廷效勞,但後來見崇禎弔死在歪脖子樹上,明廷的崩潰已無可挽回,而清廷正勃勃興起,以清代明乃大勢所趨,於是便決定再度出山,以求拯救萬民於水火。後來清朝前期多採用洪承疇的建議,錄用明朝降臣,沿用明朝制度,約束軍紀,不殺不搶不燒,並免除三餉,減輕老百姓的負擔。據說洪承疇臨死前一直有個心病,怕死後別人戳自己的脊梁骨罵他是漢奸,於是便一擲千金,請人為自己寫傳記,但十幾個人寫好後他都不滿意。後來有個秀才前來應召,說保證一個月內寫出讓他滿意的傳記,結果洪承疇眼巴巴的等了29天,只見那個秀才成天吃喝玩樂,一個字都沒動過。洪承疇大怒,心想明天要再寫不出來,我就宰了你小子!那秀才倒不慌不忙,第二天隨手揀出一份別人已經寫好但洪承疇不滿意的傳記,提筆在最前面加了兩句:"弒吾君者是吾仇,斬吾仇者是吾君!"(暗指明朝覆滅是因為李自成起義軍,而清朝幫助中原恢復了秩序)洪承疇一見,喜出望外,眼含淚水的握住那秀才的手說"兄弟啊,你真是我的知己啊!"於是那秀才便發了大財。只可惜,洪承疇死後沒多久,康熙時官方編的《貳臣傳》里,洪承疇就名列首位,終究是名節不保。大家也許會好奇的問,那個妃子是誰啊,說來鼎鼎大名,看過電視劇《康熙大帝》的人都知道,乃後來的孝庄皇后是也。8、八旗入關本是借兵現在的人都認為吳三桂是個大漢奸,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為了個女人,就把八旗兵放進關內,結果導致滿人入主中原近三百年。但仔細推敲,吳三桂畢竟是見過世面的人,不太可能真為了一個愛妾陳圓圓而做出如此大的決策。孟森在《清代興亡史》里提出了另一種說法,那就是吳三桂放滿洲八旗軍入關只是向滿洲人"借兵",目的是為了平定李自成的起義軍。他的這種做法,和春秋時的秦師救楚,唐朝時請吐蕃兵前來平定安史之亂有相似之處,只不過滿洲的八旗兵過於強大,致使吳三桂最後無法控制局勢,結果滿族人反客為主,入主中原。等到吳三桂意識到這點,也已是悔之晚矣!當時的吳三桂是寧遠總兵,手握重兵,正是抵擋滿洲八旗入侵的最前沿,皇太極也曾經派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來誘降,但被吳三桂斷然拒絕。後來,李自成率軍進逼北京,當時明廷朝議放棄關外四城,以便於把吳三桂召回保衛京城。吳三桂得令後,便將寧遠邊民五十萬全部遷回,並前往北京勤王,但還在途中的時候,就聽說李自成已經攻破北京,崇禎帝弔死在煤上的一棵歪脖子樹上。當時的闖王兵,勢力最盛,吳三桂聽後不敢繼續前進。後來,吳三桂聽說自己的家眷包括愛妾陳圓圓都被闖王兵所擄,而且起義軍已經向山海關進發,吳三桂見退無可退,便決定要和闖王兵奮死一搏,但考慮到自己的兵力不足,便心生一計,派副將楊坤、游擊郭雲龍前往關外,向多爾袞借兵,即借滿洲八旗軍之力,共同剿滅闖王亂兵。吳三桂致信多爾袞說:"三桂蒙先帝垂青拔擢,擔負寧遠總兵重責。如今先帝不幸,九廟灰燼,賊首妄稱尊號,擄掠婦女錢帛,罪惡已極,實在是赤眉綠林、黃巢安祿山之流。如今我朝五故遭此國難,還望北朝(滿洲)惻然念之,拯危扶顛,出民水火,此乃大義大仁之舉。要是能平定亂臣賊子,那麼流賊所擄掠的金帛子女,都歸王有。希望北朝速選精兵,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我朝將裂地為酬,不敢食言。"多爾袞接到信後,決定乘此機會,一舉奪得明朝江山,於是便答應立刻派兵入關,並令吳三桂的軍隊在肩上綴白布,以便識別。吳三桂聽後,隨即打開山海關,滿洲八旗騎兵便長驅直入,直撲闖王兵陣地。李自成當時已率兵圍住山海關,正想讓吳三桂投降,一天突然見一支極為強悍的騎兵從吳三桂陣中殺出,一路上摧枯拉朽,勢不可擋。李自成登高一看,見到這支軍隊竟然都是些長鞭子兵,頓時跌落馬下,驚叫一聲:"滿洲兵來了!"由於受到滿洲八旗生力軍的衝擊,此役闖王兵大敗,亂軍當中,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李自成大敗之後,將吳三桂父親殺死泄憤,並重入北京城,大肆殺害明臣,焚毀宮殿,隨後向西逃去。多爾袞和吳三桂繼續派兵追擊,多爾袞入京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繼續追殺闖王兵。最開始的時候,明臣看待滿洲八旗入關,都認為是春秋時期的義師,而多爾袞率八旗進軍北京的途中,所到之處,都宣布安定亂民,頗有義師之相,因此沿途的州縣官民都開門迎降,有如當年迎接闖王般的歡快。多爾袞到北京的時候,明朝遺臣文武百官甚至出迎於城外五里。誰知道,滿洲人進城之後,直趨宮廷,並很快遷都北京,取明之天下,可謂是迅雷不及掩耳。此時的明朝遺老,即使後悔,也已經來不及了!如今人都罵吳三桂是漢奸,但如果吳三桂如果有一份好運氣,能像歷史上借義師剿滅亂賊成功的話,何嘗不會被後人大為推崇?但歷史本有太的偶然,也不能假設,吳三桂借兵之舉固然是個大錯誤,但其後來又起兵反清,而世人視之為逆賊,未嘗不是另一種錯誤,另一種悲哀!?從吳三桂反覆無常的行為來看,說他是個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大漢奸,看來是有點冤枉他了。9、順治為帝,揀個便宜1643年八月,皇太極突然暴斃於瀋陽清寧宮,後來八歲的順治被立為皇位繼承人,這一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皇太極的猝死,留下了皇位繼承的大問題。當時能夠覬覦這個位置的有四大親王:睿親王多爾袞、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和肅親王豪格,另有三位郡王:武英郡王阿濟格、穎郡王阿達禮和豫郡王多鐸,也是皇位的有力爭奪者。禮親王代善是皇太極的兄長,當時已經年老力衰,心有餘而力不足,但他多年的經營和資歷,對事態的發展將起到重大作用。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兒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自幼長在皇宮,和皇太極情同手足,但他血緣稍遠,基本也可以排除在外。剩下的幾個人可以分為兩派,一是以睿親王多爾袞為首的一派,其中他的弟弟武英郡王阿濟格和豫郡王多鐸,還有兩白旗(正白旗、鑲白旗)都是他的有力支持者。而另一派,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則是最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當年只有35歲,正是當打之年,他的背後有兩黃旗(正黃旗、鑲黃旗)的有力支持,而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也準備投他的票。兩派之間的矛盾可謂是一觸即發。為了解決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在禮親王代善的主持下,諸王大臣集合於崇聖殿開會討論。就在這時,兩黃旗的大臣在大清門前盟誓,要求擁立豪格為皇位繼承人,領頭人鰲拜和索尼甚至帶劍入宮,向諸王大臣請命:"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多爾袞大怒,呵斥其不懂規矩,要求其立刻退下。這時,阿濟格和多鐸則跳出來勸多爾袞即位,多爾袞見形勢還不明朗,便暫時沒有答應。多鐸見多爾袞不表態,便氣呼呼的說:"你不做,好,那我來做!"但又被多爾袞以年幼無知給呵斥了一番。多鐸不服,便說:"既然我年幼無知,那就讓禮親王代善來做,他年長為尊!"代善是個老狐狸,用眼角瞟了瞟眾人的鄙夷之色,便以"年老力衰"加以推辭。這時,大家都看著代善,代善於是提出由豪格來繼承皇位,說他是"先帝長子,當承大統"。豪格聽後十分得意,以為大局已定,皇位已經是囊中之物,便故意謙讓一番,說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當"。說完,他竟然起身離去,想來個三辭三請,以示自己名正言順,眾望所歸。而這時,殿里的兩白旗和兩黃旗的人已經形同水火,雙方大臣怒目相向,幾乎到了要火拚的地步。多爾袞見局面可能失控,心裡便開始盤算:如果自己強行繼位的話,兩黃旗的人不服氣,一些大臣恐怕也不服;但要是讓豪格繼位的話,自己的勢力也會被削弱,自己在兩白旗里恐怕也會眾叛親離。沒辦法,我做不成皇帝,你豪格也別想,大家各退一步,誰也別做!但是,多爾袞和豪格不做,那誰來做呢?多爾袞心想,既然兩黃旗的人要求皇子繼位,那不一定非要是豪格嘛!不是還有其他人選嗎?於是他提出,不如由九阿哥福臨繼位,自己和濟爾哈朗為左右輔政,待到福臨成年後,再讓他親政。這下豪格和兩黃旗的人被弄得啞口無言,有苦也說不出;而濟爾哈朗白揀了個便宜,心裡竊喜,當然願意支持這個建議,代善等人見形勢已定,便也紛紛附和。這樣,多爾袞以退為進,雖然沒有奪得皇位,但掌握了實際的權力,正因為當時雙方勢力上的平衡,八歲的傀儡皇帝福臨才順利登上帝位,是為順治。10、多爾袞無恥盜嫂,孝庄下嫁攝政王在勸降洪承疇這件事上,孝庄皇后立下了大功,加之其長得貌美如花,皇太極對她和她生的兒子福臨(即後來的順治)也是寵信有加。但沒過多久,皇太極就英年早逝,留下孝庄皇后和福臨孤兒寡母的,很是凄涼。皇太極死後,清王朝由小叔子多爾袞攝政,一切政務要事,都由其掌管,特別是軍權,更是他一手掌握。後來,多爾袞率軍打敗李自成並攻陷北京後,佔據了明朝的宮廷。由於順治年幼,大事都由多爾袞來處理,因此當時很多人都只知道多爾袞,而不知道順治的。當大家都以為多爾袞要自己稱王時,多爾袞卻派人把六歲的福臨和嫂子接到了北京,讓福臨(順治)繼續做他的皇帝。多爾袞為人驕傲自大,加之順治年紀太小,於是他便經常隨意出入宮禁,和嫂侄共處,如同父子家人一般。孝庄皇后年輕貌美,又獨居寡歡,覺得多爾袞打下了天下,功勞這麼大,自己不做帝位而讓給自己的兒子做,心裡又是擔心,又是過意不去,於是便打定主意要以身相報,最後兩情相悅,叔嫂相通云云。後來,多爾袞又把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給殺了,奪了他的妻子做自己的妃子。但多爾袞淫慾過甚,最後因此而得病,最後在一次塞外打獵時掛了,終年三十九歲。據說當時多爾袞風光無限的時候,手下有人勸他以弟繼兄,自己做皇帝,多爾袞也曾心動,並找來朝服換上,但對著鏡子看了半天,覺得自己不是皇帝的相,便還是擁立順治為帝,並首先下拜,這樣其他人就沒話說了。更搞笑的是,《清代外史》上說,多爾袞欺負順治年幼,為了霸佔寡嫂,居然和滿族大臣們商量,說攝政王功高望眾,皇上當"以父視王"。皇上既然"以父視王",即不可使父母寡居,宜請攝政王和皇太后同宮。結果滿洲群臣就搞出了一場"皇太后下嫁攝政王、群臣上賀表"的鬧劇。另外,這些人還以順治的名義發布詔書,說:"皇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日,悄然不怡。使聖母以喪偶之故,日在愁煩抑鬱之中,其何教天下之孝?皇叔攝政王現方鰥居,其身份容貌,皆為中國第一人。太后頗願紆尊下嫁,朕仰體慈懷,敬謹遵行。"後來順治十四歲親政後,稍知人事,得知這事後極為羞愧,後來便以謀叛為名,追削其爵,大肆報復。本來太后下嫁攝政王的事情,在《東華錄》里記載詳細,直到乾隆時期紀曉嵐在編四庫全書的時候讀到此段,大驚失色,趕緊把這節刪去,後來為了掩蓋這件醜事,乾隆皇帝又給多爾袞"平了反"。當時諺語說:"唐烏龜,宋鼻涕,清邋遢。"又說:"清朝沒個乾淨人",大概講的就是這麼回事。畢竟,滿族人當時處於蒙昧向文明進化的階段,這種事情對他們來說可能也算不得什麼。滿洲原有**風俗:婚娶不擇族類,父死,兒子可娶後母;兄死,弟可納寡嫂等,並無禁忌。但是,對於受儒家文明千年浸潤的漢人來說的話,這簡直就是不可想像的事情。皇太極在位的時候,倒是曾經頒布過禁令,永遠禁止娶繼母、伯母、叔母、兄嫂、弟婦、侄婦,但多爾袞畢竟還是沒開化。11、順治瘋狂報復"義忠老親王""義忠老親王"其實指的就是多爾袞,自從孝庄太后下嫁後,這位"皇叔父攝政王"也就變成"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十二月,年僅三十九的攝政王死於喀喇城。死訊傳來後,順治親率群臣到東直門外迎接靈柩,並追封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定廟號"成宗",後又尊多爾袞的老婆為義皇后。但沒過幾個月,順治就突然翻臉不認人,對多爾袞"奪爵,扒骨,鞭屍,貶為庶人"。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當年孝庄太后下嫁,順治年齡尚小,還不知道這種事情的意義,但等他稍微懂事並窺破宮中曖昧後,立刻感到一種難以啟齒的莫名屈辱,對於母親"屈身事仇"的良苦用心根本就難以接受。加上順治和母親多年分宮而居,母子間的感情漸生隔閡,在他的心中,不僅對多爾袞恨之入骨,對自己的母親也是多有怨恨。再說多爾袞這個人,也一貫是我行我素,縱慾不禁。孝庄太后下嫁後,多爾袞又逼死順治的大哥肅親王,還收了他的妃子。這還不算,多爾袞後來又偷偷的娶了兩個朝鮮公主做妃子,但經不住自己的福晉的怨罵,便經常帶著兩個朝鮮小公主出塞打獵。順治七年十一月,多爾袞跑到喀喇城圍獵,多年未愈的咯血症複發,剛開始時多爾袞還能勉強支持,後來縱慾過度,咳得更厲害了,整個人都精神恍惚,閉著眼竟然看見自己的第一個老婆忽喇氏,但當他一睜開了眼,卻又是兩個年輕貌美的朝鮮公主。最後,多爾袞不僅卧病不起,臨死前話都說不出來,只能對著兩公主垂淚。多爾袞剛死的時候,順治還不敢立刻發難,而是將多爾袞風光大葬,並追稱其為"義皇帝"。在多爾袞死前,順治和孝庄太后心裡很清楚,要是自己流露出一點不滿,都極有可能導致母子被廢、多爾袞稱帝。即使多爾袞猝死後,順治懾於其餘威和餘黨的勢力,開始也表現極為恭順,在靈柩運回來的時候,順治還親自出迎,"跪奠三爵,為之大慟"。但是,順治咬牙切齒的將復仇希望寄託於親政之後。等到在太和殿宣布親政後,順治大權在手剛二十幾天,就要對這位"繼皇父"加罪泄憤,瘋狂報復了。各王公大臣受多爾袞欺壓太久,又揣測了順治帝的隱衷,這幫人索性公推鄭親王濟爾哈朗領銜追劾多爾袞的罪狀,狠打"死老虎"。彈劾書里羅列了諸多罪狀,什麼"驕僭悖逆,逼死豪格,誘納侄婦",甚至"私制帝服,藏匿御用珠寶"等,無所不用其極。順治果然大發雷霆,積鬱已久的一腔怒火立刻噴涌而出,當即下令削奪多爾袞的"成宗義皇帝"尊號,籍沒家產,毀掉陵墓,甚至把屍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骨揚灰。多爾袞昔日的黨徒們也非死即貶,兩白旗的勢力大衰,而一直受多爾袞打擊和排斥的兩黃旗則被大加任用。一時間,順治的權力迅速得到加強。話說回來,多爾袞的好色**是罪狀確鑿,但是他死後,"牆倒眾人推、鼓破萬人捶",各大臣們彈劾多爾袞"暗蓄龍袍,意圖篡位",顯然純屬羅織罪名,滑稽可笑。想當年,多爾袞手握朝中內外大權,要想廢掉這孤兒寡母那還不是易如反掌,還用得著制什麼龍袍嗎?孝庄太后對順治的瘋狂舉動卻始終不置一詞。她的心理是複雜的:兒子親政的勝利固然值得欣慰,但面對多爾袞留下的那個可憐小女兒,她內心的痛苦又是他人難以體會的。孝庄太后的一生坎坷,先夫死了,後夫又死了;兒子親政了,女兒卻難以見人;兒子和孫子都是七歲登基,兩次又都是權臣輔政,一路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權力政治的驚心動魄,每次幾乎都是死去活來---這大概就是命。12、順治痴情董鄂妃,襄親王一命嗚呼很多人以為董鄂妃就是董小宛,其實不然。董小宛是明末清初的江南名妓,和陳圓園、柳如是等齊名,當時已成為了名士冒辟疆的小妾。從時間上推斷,在順治成年的時候,董小宛已經是阿姨級人物了,斷不可能產生愛情。讓順治一生鍾情的董鄂妃本是清朝內大臣鄂碩的女兒,她在15歲那年入選秀女,後來被指配給了襄親王,並於次年完婚(滿族中被選上的秀女,有的直接入宮服侍皇帝,有的則指配給皇子、皇孫或親王、郡王)。那年,董鄂妃16歲,而他的丈夫襄親王只有14歲。襄親王是順治的同父異母弟弟,名叫博穆博果爾,是皇太極的第11個兒子,比順治小3歲。董鄂妃開始本是順治的弟媳婦,後來怎麼會成為順治的妃子,現在已經還是一團迷霧。當時經常出入宮中的傳教士湯若望,在他的筆記中曾記道:"順治皇帝對一位滿籍軍人的夫人,起了一種火熱的愛戀。當這位軍人因此事申斥他夫人時,竟被順治聞知,打了他一個耳光。這位軍人於是因憤致死。順治皇帝就將這位軍人的夫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湯若望傳》)據後人考證,這位滿籍軍人就是順治的弟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他的夫人即為董鄂妃,也就是後來的皇貴妃。在清宮皇室家譜《玉牒》記載中可以看到,襄親王死的時候為16歲,而董鄂妃是18歲進的宮,就是其丈夫死後不久。已為人婦的董鄂妃何以在順治的視野中出現並使少年天子一見傾心,這和清朝初期實行命婦輪流到後宮侍奉后妃的制度有莫大的關係。也許正是在董鄂妃入宮侍奉后妃的時候,順治與她不期而遇,由此擦出了愛情的火花。蹊蹺的是,這個制度突然就被終止了。順治十一年四月,孝庄皇太后叫停了這個命婦入侍制度,理由是"嚴上下之體,杜絕嫌疑"。也許,孝庄皇太后已經聽到了一些關於順治和弟媳董鄂妃的風言風語,為杜絕後患,乾脆就停止這個制度,切斷順治同董鄂妃見面的途徑,以把他們的愛情扼殺在萌發當中。在隨後的兩年中,表面看起來很風平浪靜,但太后的禁令似乎未起作用,順治和董鄂妃似乎還有往來,事情最終傳到了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耳中。在當紅杏出牆的董鄂妃被丈夫"斥責"後,順治竟打了自己的弟弟、這個滿腹委屈的丈夫一個耳光,由此,襄親王在當年七月初三怨憤而死,而董鄂妃卻作為未亡人進宮成為了順治的妃子。順治不同於他的蠻族祖先,他已在宮中熟讀儒家學說,並深知禮儀廉恥,但為何還是做出了這種有悖常倫的事情呢?原來,當時宮中的后妃雖多,但要麼來自蒙古草原,要麼就是滿洲世家,換句話說,都是文盲。飽讀詩書的順治自然和她們沒有什麼共同語言,但董鄂妃的出現卻改變了他的生活。在悼念董鄂妃的"孝獻皇后行狀"中,順治說董鄂妃"誦《四書》及《易》,已經卒業,習書未久即精,朕喻以禪學,參究若有所悟"。正是因為文化上的接近,董鄂妃和順治才越走越近,彼此間產生了熾熱而持久的愛情。順治和董鄂妃的愛情,決不僅僅是情色之愛,更多的是心靈上的互通。事實上,順治和董鄂妃在很多時候都是分床而居的。董鄂妃入宮後,不但和順治的感情很好,在宮中也口碑甚佳,宮女太監犯錯時,也經常為他們說情。順治十四年四月,董鄂妃為順治生下了一個男孩,只可惜,這個孩子未滿一歲,甚至還沒來得及起名,就夭折了。董鄂妃受此打擊,身體也就日漸衰弱,不久也就離開了人世。這世間,本就是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也。13、董鄂妃喪子魂歸天,順治悲痛欲絕順治十三年(1656年),十八歲的董鄂妃,從前的襄親王福晉,以皇妃的身份重新走進了紫禁城。當然,在她的背後,也少不了"紅顏禍水"的罵名。要知道,在陰冷森嚴的紫禁城裡,還有許多雙嫉恨的眼睛在黑暗中緊盯著她,因為她的到來,一群人將失去皇帝的寵愛---後宮其實就是一個刀光劍影的競爭場,她們的後面,都有著很多的外戚力量在支持。董鄂妃是個聰明人。她知道自己的人生經歷不完美,甚至有世人所不容的"污點",但在三百五十年前,她也無權選擇這兩次婚姻,也只能"恨不相逢未嫁時"!雖然董鄂妃和順治在一起兩情相悅,但前夫的死亡還是給了她深深的負罪感,讓她在宮裡必須要謹慎做人。正因為如此,董鄂妃在宮中並沒有因為順治的寵愛而嬌橫,反而對自己的前後左右是一個也不敢得罪。對於皇后的地位,她不敢有絲毫的非分之想。當皇后生病的時候,董鄂妃日夜照顧,五個晚上都沒合眼;對於其它的妃嬪,董鄂妃也一視同仁,如恪妃患病,她就親自端湯喂葯;在孝庄太后的面前,董鄂妃更是小心翼翼,謹慎伺候,生怕有所得罪。孝庄太后偶染微恙,董鄂妃往往是廢寢忘食,朝夕奉侍。進宮不久,董鄂妃懷孕產下一子(皇四子)。新生兒的到來給董鄂妃帶來全新的生活和無盡的歡樂,也讓順治感到由衷的歡喜。大家都認為,這個皇四子將是皇位的當然繼承人。但是,命運多舛的是,這個小生命竟然不到三百天,甚至還沒來得及取名,就永遠的消失在幽靜隱秘的紫禁城中,這把董鄂妃推進了無盡的痛苦深淵。儘管順治很快追封他那夭折的兒子為榮親王(第一個得到親王封爵)並為之專修了陵寢,但這不足以安慰受此嚴重打擊而失落無神的董鄂妃,加之董鄂妃產後失於調養,竟然喪失了生育能力。在深宮之中,她再次感到了牆角里那些幸災樂禍的目光,而此時的順治為了寬慰董鄂妃那顆受傷的心,正打算廢掉他的第二個皇后(第一個皇后因為是多爾袞親信之女,被廢),讓董鄂妃入主正宮。但是,順治的第二個皇后是孝庄太后的侄孫女,雖然她也算是品貌雙全,但順治並不喜歡她。廢后的舉動引起了孝庄太后的警覺,深知其中厲害的董鄂妃,"長跪頓首固請",並以"陛下若遽廢皇后,妾必不敢生"相威脅,逼迫順治放棄廢后之念。但從此,董鄂妃便一病不起,在病痛中掙扎了三年後,終於在順治十七年八月(1660年)不治身亡,年僅22歲。雖然和順治只有四年的姻緣,但悲痛欲絕的順治仍舊追封董鄂妃為"端敬皇后",並親筆為她寫下了數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狀》,哀悼之心,透於紙背。董鄂妃魂歸西天后,順治由於過分悲痛,開始精神恍惚,身體也每況愈下。順治十七年的冬天很冷,但順治沒有按常例去避痘(滿族人從關外來,對中原的流行病抵抗力甚差,皇族經常在冬節和初春到南苑去避痘),只為了董鄂妃的葬禮能夠弄得更加隆重,最後順治被弄得心力交瘁,身體虛弱,天花病毒也就乘虛而入。迭遭打擊的少年皇帝這時也早已是意志消沉,痊癒基本無望。在第二年(1661年)正月初七的凌晨,二十三歲的順治在太陽還沒有升起來的時候,最終駕崩於養心殿,隨他的愛妃同游西天,而這離董鄂妃去世的時間,中間不過間隔四個月多一點。自古皇帝都只有色情的自由,而沒有愛情的自由。順治和董鄂妃死後都被火化,因此孝陵里只存放著兩人的骨灰罈,而不是傳統的棺槨,這也算是殊途同歸吧。14、最後一位自願殉葬的妃子順治在董鄂妃去世後的那年冬天染上了天花,沒過多久就不治身亡。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在順治的彌留之際,大學士王熙奉命趕到皇帝病榻旁撰寫遺詔。王熙在自撰的《年譜》中說,自己為順治寫的遺詔都經過了皇帝的認可,"凡三次進覽,三蒙欽定,日入時始完"。當晚,順治即駕崩歸西。王熙在官方的遺詔公布後,便將當時所有和遺詔有關的東西全部付之一炬,此後對遺詔一事便一直保持沉默,再無片言隻語。很奇怪的是,在這份遺詔中有這麼一句,"端敬皇后(董鄂妃)於皇太后恪盡孝道,輔佐朕躬,內政聿修。朕仰奉慈綸,追念賢淑,喪祭典禮,過從優厚,未能以禮止情,諸事窬潰不經,朕之罪一也"。"未能以禮止情",這句話雖然說得很委婉,但無疑是對董鄂妃間接的譴責。王照聲稱自己寫的遺詔已經過順治的同意,但以順治的個性,他應該不會在臨終前有如此對董鄂妃不利的話語,因為這完全是對他們愛情的一種否定。那遺詔是怎麼變成了罪己詔的呢?從順治死亡到公布遺詔中間有四個時辰(古代一時辰等於現在兩小時),清史專家孟森先生推測,"其間必有太后及諸王斟酌改定之情事",而把對董鄂妃的葬禮逾度寫進遺詔,顯然有有意而為之,估計是反映了孝庄太后對董鄂妃的怨恨。事實上,孝庄太后從一開始就對順治和董鄂妃的結合併不滿意,而順治的早死,很自然的歸結於董鄂妃的原因。孝庄太后在喪子之餘,其腦海里浮現的想必是對"紅顏禍水"的一腔怒火罷!正如《紅樓夢》的元春一樣,每一個后妃的後面都關係著其外戚家族的命運。孝庄太后的憤怒使得另一個女人,貞妃董鄂氏(董鄂妃的堂妹),感到了來自內心的極大恐懼。為了澆滅孝庄太后的怒火,保全自己的家族,貞妃毅然決定犧牲自己為順治殉葬,以換取孝庄太后對董鄂妃家族的寬恕。是年,貞妃才剛二十齣頭,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她失去了自己的姐姐和丈夫。更可悲的是,貞妃從來就沒有像堂姐一樣獲得過順治的愛情和所賦予的顯赫地位,但當一切都結束的時候,她卻要為順治和董鄂妃那場轟轟烈烈的愛情付出代價,做他們愛情的殉葬品。貞妃的死亡,歷史上只把它叫做"從殉",中國歷史一種極為醜陋的古老制度。從殉的貞妃,後來被康熙追封為皇考貞妃,埋葬在孝陵東邊的妃嬪陵寢里。後來康熙為嫡母營建孝東陵地宮的時候,在地宮中與順治合葬的只有董鄂妃和康熙的嫡母孝康章皇后。為先帝殉葬的貞妃死後依舊備受冷落,名分及合葬的哀榮都於她無關---她只不過是葬在孝東陵的眾多嬪妃之一,僅此而已。值得一提的是,董鄂妃和順治骨灰所放的地宮是清東陵中惟一沒有被盜過的,這讓多情的天子和他的愛人得到了長久的安寧。由於順治得天花暴死,驚恐之餘的皇族後來選中了皇三子玄燁作為王位繼承人,因為他已經生過天花並且死裡逃生,這就是後來的康熙。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下詔禁止殉死的行為。從此以後,"從殉"便在中國的歷史上消失了。15、順治原來是情種順治對董鄂妃的寵愛,更多的是一種心靈上的息息相通,而不僅僅是男女情色之欲。情色之愛,雖然熱烈一時但終究要歸於平淡,而精神的交流和愉悅往往而會更加的久遠。正因為如此,董鄂妃的死對順治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甚至讓順治對生命的意義產生了疑問,並由此萌發了出家的念頭。順治的出家,並非是突發奇想、空穴來風。事實上,順治在此之前就已經試圖在宮中剃度,並為此鬧出了一場莫大的風波。據記載,順治很小的時候對佛學就很有興趣,曾經多次請高僧玉林與其徒弟行森到宮中講解佛法,後來還給自己起了個法名叫"行痴"。行痴皇帝在董鄂妃火化後,萬念俱灰,便把行森和尚請來,為自己舉行淨髮剃度的儀式。得到這個消息後,孝庄太后大驚失色,命人火速把行森的師父玉林請到北京,玉林火速趕到北京後,命人將膽大妄為的徒弟行森捆綁起來,並架起柴火,要當眾燒死這個膽敢剃度皇帝的罪人。壯著自己是師傅,玉林威脅順治說:"要是皇上不放棄出家的念頭,我今天只好燒死這個忤逆的徒弟了!"在生與死的壓力下,順治只得選擇讓步,留在了無興趣的塵世中繼續做他的皇帝。但是,順治心有不甘,隨後又讓最得寵的太監吳良輔作為自己的替身在憫忠寺出家,以了自己的心愿,並在次年正月初二親自前往憫忠寺參加吳良輔的剃度儀式。從憫忠寺回來後,順治便一病不起,僅過了五天,順治帶著對愛妃的無盡思念和對塵世的厭倦,在紫禁城養心殿駕鶴西去,年僅24歲,當時官方公布的說法是順治死於天花。後來,順治的遺體和生前所有物品在景山壽皇殿全部火化,主持火化的人,正是高僧行森。由於順治的死亡過於突然,民間大都不相信官方的天花之說,而認為這是清廷在掩人耳目,大多數人認為順治其實已經離開皇宮,出家做和尚了。據清人筆記《十葉野聞》卷上說,順治帝在董鄂妃死後,心情抑鬱。有一天順治獨坐便殿,偶然看見梧桐葉從樹上飄落,突然有所領悟,對左右的人說:"人生在世,不過數十寒暑,追逐名利,何時可已。我雖然貴為天子,開國承家業也有十八年,長此營營,何時方得滿意。我覺得這世事啊,有如浮雲過眼,事後追維,味同嚼蠟,不如真修悟道,實為無上上乘。我小時候就有此念頭,如今飽經世患,勘破情網,現在還不解脫,更待可時。"話剛說完,順治立刻命御前會議大臣瑪尼哈特等入見,簡單的跟他們交代了幾句,無非要他們好好輔佐幼主,盡忠盡責等。大臣們聽後如聞驚雷,不知所措。而順治話一說完,拔腳就走,大臣們這才明白皇帝不是開玩笑,趕緊蜂擁而上,抱著順治的腿乞求皇帝留下來。順治大怒,命太監把早已準備好黃袈裟拿出換上,並戴上喇嘛帽,隨後便甩開群臣,疾行出了東華門。瑪尼哈特等人,亦步亦趨,排隊跑在順治前面跪求皇上留步,有的甚至拽著順治的袈裟不撒手,順治大怒,大罵這些大臣,出家的態度極為堅決。孝庄太后聞訊趕來,知道事情已經無可挽回,於是便命侍衛護送,皇帝走到哪,侍衛就跟到哪。順治不耐煩的說不用侍衛,但經不住這些大臣的苦苦相求,最後才勉強同意讓四個侍衛跟隨。後來順治到了五台山後不走了,這四名侍衛便被順治打發回來了。《清室外紀》里也說,五台山有一長老,平時的言行舉止及所穿的衣服和平常和尚不太一樣,看起來有帝王之相。據說當時寺中還有這個長老的遺像,像上塗了金漆,和壽皇殿中的順治像看起來很接近,而且像中的人穿的是黃龍袍。還有人說,這個長老在世的時候,康熙曾經到過這個廟中三次,長老對康熙都不行叩首之禮。在康熙年間,民間對順治出家的傳聞議論紛紛,經久不息。《清詩紀事》中還收錄過一首名叫《西山天太山慈善寺題壁詩》的詩,說"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十八年來不自由,江山坐到幾時休!"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出自順治的手筆。十八年來不自由,江山坐到幾時休!順治果然是個不愛江山的情種子。清朝中期主要包括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的在位時期和道光的前期,本時期算得上是清朝的黃金年代,特別經過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勵精圖治,更是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長達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但是,盛世背後也有很多的隱患,到了嘉慶和道光時期,由於積習難改,清朝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16、康熙秘聘漢人為蒙師《清朝野史大觀》卷一中說,相傳康熙年間,有位南方的士人赴京趕考,雖然其才華橫溢,但蹊蹺的是,最後卻榜上無名。懊惱之餘,這位先生打點行李,準備回鄉來年再考。就在他要走的前一天晚上,突然聽到"咚咚"的敲門聲,聲音頗為急切。某先生被嚇了一跳,心想自己在京城人生地不熟的,並無親戚朋友,這半夜三更的,是誰來找呢,難道自己犯了什麼事情,有官家找來?開門一看,卻看見幾個奴僕打扮的人,送上聘禮,說有自家主人想請先生作他公子的老師,某先生大為詫異,正驚愕之間,此家的主人已經來到,他寒暄之後說:"雖然我和先生素昧平生,但對先生的道德文章,聞名已久,我家有一小兒,希望託付在先生的門下好好受教。"某先生受寵若驚,趕緊謙讓道:"我不過是一個來自南方的讀書人,這次來京城應試也沒有考上,怎麼敢妄為人師?何況我現在已經收拾好行李,馬上就要回家鄉了,恐怕難以從命。"這家主人嘆道:"我家嫂寡居,只留下一個幼子,一直想找一個好老師來教導他,先生既然已經來到京城,何不在此靜候下一次科考,這樣也免受來回奔波之苦。"見先生不肯答應,主人便一再婉言相勸。某先生轉念一想,自己來回奔波也要浪費不少時間,倒不如在這裡作三年老師,以待下次科考,於是便答應了下來。這家主人再三道謝,臨走時告訴他說:"先生姑且在這裡等候,過幾天我會派人來接你。"某先生唯唯答應,等那些人走了後,心想這事情太過於突然,不免覺得有點半信半疑。過了幾天,又是在深夜時分,前次來的僕人帶了幾個人,牽了一匹馬來請某先生上路,另外幾個人則幫著扛行李,一行人靜悄悄的打著火把而去。某先生騎在馬上膽戰心驚,所走的路也全都是從來沒有走過的。在茫茫夜色中,也不知道走了多久,一行人來到一個高牆深宅,裡面規模宏大,看起來主人非富即貴。僕人把某先生引到其中的一個院子,便請先生下馬,卸下行李,並囑咐他說:"先生就在這裡歇息,千萬不要亂走,要是餓了或者渴了,只要叫我們就可以了。我家主人明天就會來見你。"第二天,這家主人果然帶了一個小孩子,向先生行拜師禮,某先生看這個弟子年紀很小,頭髮剛剛覆額,但看起來卻是見過大世面的。主人對某先生說:"家嫂對此子頗為溺愛,先生千萬不要責罰於他。"於是這個小弟子便每天午後到這裡讀書,此子倒是比尋常兒童要聰穎許多,某先生對之也盡心儘力,相處頗安。該家主人對先生供奉甚豐,有時候也會過來聊聊天,給先生解解悶。至於給某先生的束修(工資),從來不經某先生之手,都是由該家主人代為寄出。不久,某先生便收到家書報平安,並說:"已收銀若干。"就這樣,某先生在這個院子里一呆便是三年。一天晚上主人過來,某先生便對主人說,今年馬上要大考了,想辭去教職參加科考。主人不肯答應,呵呵笑道:"先生不用擔心,日後一定會飛黃騰達的,姑且再教吾子三年吧。"某先生無可奈何,這樣又過了三年,不免有些怨望之辭,於是主人過來道謝,說:"吾子承蒙先生教導,如今已能自立成人,先生有求於功名,不敢再留,當敬送先生而去。"某先生大喜,便收拾好東西後準備離去。一天晚上,僕人又引導他到了一處,說:"先生姑且先在這裡等待一會,等天亮了就帶你出去。"不久,便聽到殿外傳呼召見,進來幾個穿著太監衣服的人過來引導,所過之處都是金碧輝煌的森嚴宮殿。某先生沒見過這架勢,嚇得走路都哆嗦,好不容易到了一殿,前面有人高踞在龍座之上,某先生偷偷看了看,不看倒罷,一看被嚇得魂飛魄散,上面坐著的正是自己教了六年的弟子,原是他是當今皇上康熙。某先生嚇得趕緊俯伏在地。隨後,小皇帝命賜先生為詞林官。某先生出去後,汗流浹背,背上的衣服都全濕了。17、康熙突襲扳鰲拜康熙登上王位的時候年紀甚小,為避免親王擅權,順治帝安排由孝庄太皇太后訓政,外部則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大臣輔政。剛開始的時候,四大臣還能夠和衷共濟,通力合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四人的矛盾也開始逐漸暴露出來。索尼本是首輔,但日漸年老力衰;蘇克薩哈則和鰲拜一直不和;而遏必隆為人軟弱,後來逐步倒向了鰲拜的一邊。鰲拜本是驍勇善戰的滿族勇士和功臣,開始時還謹慎行事,但後來隨著勢力的增大,便開始居功自傲,日益專橫。還結下不少死黨,以排除異己。最過分的是,鰲拜還經常小皇帝面前高聲呵斥群臣,甚至還敢當眾頂撞康熙小皇帝。康熙十四歲親政前,首輔索尼病死,而蘇克薩哈又被鰲拜羅致罪名處死,遏必隆本是鰲拜一黨,當時鰲拜可謂是權傾一時,朝中的很多大事,居然都是由鰲拜在家中議定,然後拿到朝中通過後施行,康熙小皇帝心中氣憤,但又無可奈何。據《嘯亭雜錄》卷一中說,鰲拜因為正白旗圈地一事,以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聯登、戶部尚書蘇納海與之產生矛盾,便將此三人設法誅殺,而康熙雖想干涉,但終究有心無力。還有一次,鰲拜故意託病不朝,要康熙親自前往看望。康熙忍氣吞聲的去了鰲拜家中,進了其卧室後,御前侍衛見鰲拜臉色突變,趕緊趨前揭開鰲拜的席子一看,下面果然藏有利刃。康熙心裡清楚鰲拜心懷不軌,但還是很鎮定的笑道:"刀不離身,本就是滿洲故俗,不必大驚小怪的。"說完,康熙一行人便趕緊離開。鰲拜以為小皇帝害怕,還自以為得計。經過這件事後,康熙下定決心要除掉鰲拜,以去此大患。但是,正如《鹿鼎記》里所說,鰲拜本就是滿洲勇士,此人力大無窮,有萬夫不當之勇,一般人根本就近不了身。有一次,鰲拜曾力挽強弓,一箭射在正陽門上,十多名侍衛都拔不出來,這可是大家親眼所見的。康熙帝親政的時候,鰲拜勢力已經羽翼豐滿,完全不把康熙放在眼裡,有時還直呼康熙為小孩子。康熙回宮之後,秘密挑選幾十名健童在宮中習拳棒,過了幾年後充當侍衛,能以一當十,頗為厲害。康熙大喜,便決定尋找機會誅殺鰲拜。一天,康熙帝在南書房召鰲拜進講,待鰲拜進去後,侍衛拿出一個已經折了一隻腳的椅子給鰲拜坐,而另一個侍衛則在後面扶持椅子。鰲拜坐下後,康熙命上茶,而茶碗是先在水中煮過的,極熱,但鰲拜不知道,他拿起茶碗正要喝茶,一下子被燙得"嗷"的一聲叫了起來,茶碗也砰然墜地,摔個粉碎。後面扶持椅的侍衛乘機把椅子推到,鰲拜本已燙傷,一下把持不住,便倒在地上。康熙起身大呼:"鰲拜大不敬!"這時,埋伏在書房外的侍衛們蜂擁而入,乘機將鰲拜擒拿,最後關入大牢,一舉摧毀鰲拜的勢力。康熙當時年紀輕輕,有此非常之舉,果然已具備了一代帝王的潛力。康熙扳倒鰲拜的故事在《南亭筆記》里也有記載,後來《鹿鼎記》對此更是繪聲繪色的描述了一遍,民間也大都如此傳說,或許還真有此事也說不清楚。18、康熙愧對和碩公主和碩公主是孝庄太后的女兒,在名分上應該算是康熙的姑姑,當年為了籠絡吳三桂,後來和碩公主被指派嫁給了吳三桂之子吳應熊。雖然是包辦婚姻,但兩人在京城居住時,關係也還融洽,並育有一子。可惜世事難料,吳三桂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舉兵叛亂,康熙隨即便將其兒子吳應熊下獄為質。在叛亂開始的時候,吳三桂旗開得勝,一度還佔領了半壁江山,於是便猖狂的向康熙提出,釋放自己的兒子並要求和大清劃江共治。康熙得報後大怒,隨後昭示全國,要在次日午門處死吳應熊和他的兒子,以表明朝廷平叛的決心。消息傳來,和碩公主方寸大亂,想到自己的丈夫和無辜的兒子馬上要一命歸天,不覺心如刀絞,肝腸俱斷。為了挽救丈夫和兒子的性命,和碩公主急忙換上黑衣喪服,哭天搶地趕到暢春園慈寧宮後,跪拜不起,向孝庄太后苦苦求情,要孝庄太后看在自己和外孫的面上,去求康熙放他們父子一條生路。孝庄太后見和碩公主哭成這個樣子,也是老淚縱橫,心有不忍,心想一邊是自己親手帶大的公主和外孫,另一邊是自己的孫子和朝廷威嚴,正當她左右為難的時候,來慈寧宮向太后請安的康熙在門外已經看到了剛才所發生的一幕。康熙聽後不覺長嘆一聲,也只好心一硬,走進屋便跪在孝庄太后面前道:"皇祖母,現在前線將士們正在流血流汗,吳三桂的氣焰囂張,不殺吳應熊就不能夠鼓舞士氣,這件事恐怕我不能答應你!"隨後,他又對悲痛萬分的和碩公主說;"姑姑,您的心情和苦處我不是不知道,但是,不殺吳應熊,吳三桂一定會更加猖狂,到時候,豈不是會有更多的人死於非命?侄兒孝義不能兩全,這次也只能請姑姑體諒了!"次日午時,吳應熊和兒子便被絞死,並昭告全國。還算看在皇親國戚的分上,吳氏父子給留了個全屍。眼見自己的丈夫和兒子做了政治的犧牲品,和碩公主對此也只能是欲哭無淚。政治是殘酷的,康熙的鐵石心腸和不徇私情,可見一斑。遇此大禍的和碩公主從此也就心灰意冷,一心向佛,後來她路過五台山殊像寺,見寺後西北角有個偏僻的客堂,便將它改名為"善靜室",並留下來作為自己的修習之所。但是,沒過多久,有人密報和碩公主和寺內一年輕和尚經常在一起研討經文,兩人之間似乎有些曖昧,萬一傳出去,恐怕會對皇室聲譽不利。康熙聽後非常生氣,便偷偷的派人去五台山殊像寺放火,想把寺廟全部燒毀,也乘機把和碩公主和那和尚一起處理掉。但令人驚訝的是,熊熊大火燒了三天,殊像寺被燒得片瓦無存,唯獨"善靜室"卻絲毫未損,和碩公主和和尚們也都安然無恙。康熙得報後,認為這是天意,想必和碩公主也沒有所謂的"愛戀"緋聞,便下令重建殊像寺。後來為了紀念這段故事,有人便提議把殊像寺改成"清白寺"或"無瑕寺",以示和碩公主的清白。不過,由於五台山是文殊菩薩道場,殊像寺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19、康熙好色滿人本是關外的游牧民族,入關前尚處於奴隸社會的晚期,風俗粗蠻未開化。儘管在皇太極的時候曾經頒布過禁令,禁止皇族內部**婚娶的事情發生。但是,風俗的改變並非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譬如在皇太極死後就發生了皇太后下嫁攝政王(多爾袞盜嫂)的**事件,而當時皇族視之當然,並不為恥。一直到康熙時期,還曾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清代外史》中記載,康熙年間有位格格是皇太極的幼女,順治的妹妹,輩分上算是康熙的姑母。順治遁入空門時,這位格格因為年幼,尚未出嫁。康熙即位後,此女也一直留在宮中,後來,有大臣請求為之遣嫁。康熙聽後,說:"現在還談什麼嫁不嫁的,我早已納為妃媵了。"臣屬們大吃一驚,說:"宮闈之類乃王化所基,倫常不能紊亂。今公主於皇上乃是父親一輩,皇上怎麼能娶自己的同姓之姑為妃呢?"康熙頗不以為然的說:"未必。所謂同姓不婚,指的是母與姊妹及自己所生之子女,若是姑母輩,既非我母,又非我女,也不是我同生的姊妹,就算納之為妃,也沒什麼。"大臣盟聽後極為惶恐,力諫不可,但康熙終究還是不聽。電視劇《康熙大帝》里有個蘇嘛剌姑,恐怕就是由這個事情演繹來的。在歷史上的皇帝中,康熙的生育能力是最強的,一生中共育有五十二個子女,實屬罕見。康熙一生身體強健,即使到晚年,也是雄風不減當年,其好色之名,時人也偶有語及。《清代外史》中說,康熙年間,名臣張廷玉的弟弟張某在京為官,當時還有另一漢人官宦世家姚氏,兩家世代通婚,張某的老婆姚氏,當時號稱國色天香,在京中漢人朝官中,其美色在這些人的妻妾中公推第一,張某心裡也好不得意。不料有一年皇太后祝壽,詔令漢官命婦也同滿人官命婦一同進宮叩祝。後來張家和姚家的女眷便精心打扮,盛裝朝服的跟隨眾人進宮為老太后賀壽。到了之後,康熙也在那裡,皇太后很高興,便在內廷中賜宴,讓這些人在宮裡好吃好喝,隨便遊玩,玩了一天才散。出宮後,這些女眷們散後便仍舊乘坐原先的肩輿回家,其他人都安然無恙,只有一家出了問題。當時傳聞說某京卿張某的老婆,回來的時候衣服雖然仍舊是原來的衣服,但人卻已經面目全非,根本不是原來那個人。張家和姚家雖然知道是怎麼回事,卻畏禍不敢聲張。由此,漢官命婦入宮之例,便從此停止。20、康熙為何廢太子?康熙一生中總共有52個子女(32子20女,其中12子9女幼殤),是中國歷史上子女最多的皇帝。皇帝不用實行計劃生育,不過,女兒多點無所謂,但兒子多了就不好辦了,畢竟皇位只有一個。清朝前期奉行"有德者即登大位",而不是嫡長子繼承製。但"有德"這個評價標準在現實中不好操作,遠不如血緣關係來得固定可靠。正因為如此,各皇子才為爭奪皇位而打得不可開交。本在康熙十四年的時候,皇后所生的皇次子胤礽被冊立為皇太子。胤礽的前面還有一個哥哥,即皇長子胤褆,但由於他的母親只是一般的嬪妃,而皇次子胤礽的母親是皇后且年紀輕輕又死了,皇后臨死前,康熙十分痛惜,為了滿足她的最後願望,便決定立其子胤礽為皇太子。但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時候,皇太子胤礽以"賦性奢侈"、"暴虐YIN亂"、"語言顛倒,竟類狂易之疾"為由被廢。過了一年,又說胤礽"雖被鎮魘,已漸痊可",恢復了其皇太子的地位。但是,僅僅過了兩年,康熙再次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轉甚"的借口,將胤礽永久廢黜並加以禁錮。表面上看來,好像是皇太子得了精神病,但民間多說其真正原因並非如此,而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時候,發生了這樣一件觸犯聖怒的事。這年,康熙帝出巡塞外,興緻很高,把自己最喜愛的小兒子胤衸也給帶上了。但是,塞外畢竟不是皇宮的溫室,一行人在路上風餐露宿的,加上氣候變化多端,結果出生在深宮大院的胤衸抗不住風寒,在路上就得了重病。康熙帝對此子十分溺愛,一下子變得手足無措,急令御醫趕來診治。在胤衸病重的時候,據說康熙甚至不分晝夜的親自照料胤衸,還經常把小兒子抱在懷中,但是,胤衸最終還是不治身亡。胤衸死後,康熙痛苦萬分,但更讓他傷心的是,其他的皇子對胤衸的病情漠不關心,甚至根本就是無動於衷,特別是作為兄長的皇太子胤礽,在自己的小弟弟生病的時候幾乎不聞不問,就連胤衸病死了,都沒有絲毫哀傷的表示。由此,康熙對自己的這些兒子們十分的失望,特別是對皇太子胤礽,更是失望之至。這時,又發生了一件"帳殿夜警"的事,更是讓事態火上澆油。原來,在胤衸病死後,康熙對皇子們大發雷霆,喜怒不定,這讓這些皇子們感到十分恐慌,而皇太子胤礽挨了罵,更加是忐忑不安。由於心情緊張,皇太子胤礽便派出自己的親信去偵察康熙帝起居,其本人也曾在夜間偷偷到康熙帳前窺視動靜。不巧消息走漏,其他皇子便把此事密告了康熙。康熙聽了大為震怒,隨後便召集了所有的隨從大臣和武將,並令將太子和其他皇子全部拘來。康熙當著大臣們的面,痛罵這些無情無義的兒子們,特別是對皇太子胤礽,康熙更是新帳老帳一起清算,痛罵道:"你實在是太不像話了!太過分了!你平時奢侈無度,比我的花費還要厲害,倒也算了,派你去南巡,你竟敢向當地的官員索賄納賄,膽子也大過天了!連外邦進貢的物品,你都敢貪入私囊!"康熙想到最近發生的事情,越說越氣:"你幼弟十八阿哥病危,我日夜照料,焦慮萬分,你身為兄長,竟然可以無動於衷,你這樣毫無孝悌的人,怎麼能當太子?你還在深夜裡向我的帳殿窺視,難道你是想看我死了沒有嗎?你的親信日夜監視我的一舉一動,到底用意何在?"說到這裡,康熙痛哭流涕,對這些兒子傷心不已,幾近昏厥。最後,康熙宣布:"胤礽廢去太子名號,他這樣的人不能繼承祖宗的家業!"不過,話說回來,也是因為康熙兒子太多,即使是同母所生(如四阿哥(雍正)和親弟弟十四阿哥),皇子們之間很少有親情的。但最關鍵的原因是,皇子們對大位都是覬覦已久這一點,皇太子胤礽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他平日的緊張心情也大都是由此引起。但是,康熙雖然兩次廢立太子,但仍舊無法解決諸皇子為爭奪儲位的紛爭。在康熙年老力衰後,各皇子更是結黨營私,勾心鬥角之勢日益嚴重,而老年的康熙也沒有能力再去處理好這件事。最終,康熙至死之前都沒有公布皇儲人選,這樣也就有了雍正繼位是否正統的爭論。21、雍正下迷藥致太子瘋癲康熙廢黷皇太子胤礽,官方說法是因其瘋癲狂躁,已不能為君,但民間卻傳說這是雍正下迷藥所為。清人筆記《十葉野聞》卷上記載了這樣一個類似於武俠的故事。相傳胤禛(即雍正)少年時,經常隻身行走江湖,結交奇人異士,以備日後不時之需。有一次,胤禛漫遊到河南嵩山,便隱瞞身份進了少林寺,拜了少林武僧為師,並在那裡習武半年,後來,師傅見他並非學武之人,便教了他一些皮毛後贈他一鐵杖讓他下山。回京途中,胤禛遇到太子賓客在街上仗勢欺人,把人家打得滿臉是血,當時卻又無人敢管。胤禛心中不平,便走過去問苦主為何如此,旁邊的惡少年大喝道:"你是什麼人?敢來管這閑事?你難道有三頭六臂,不想活了不成?"胤禛大怒,盯著此人看了半響,突然抽出鐵杖猛擊其頭,致使那惡少年腦碎而斃,太子賓客見惡少年被打死,嚇得一鬨而散。隨後,胤禛便從容返回自己的王府。太子黨人得知後,深夜派遣劍客入雍王府準備行刺胤禛。當夜,胤禛正在一喇嘛的陪侍下誦經,突然見窗外白光閃閃,上下無定,覺得十分古怪,便命喇嘛去看看怎麼回事。喇嘛說:"不用,我已派某力士去辦了。"第二天早上起來,胤禛見院中的樹枝都有如刀削,蓄養之獵犬有身無頭,還有數十名武士也都橫屍園中。胤禛正驚詫間,喇嘛過來稟告說:"這些都是昨晚來行刺的劍客,他們技窮力竭,被力士所殺。今晚他們可能還要來報復,請殿下當心。"胤禛聽後,趕緊命手下侍衛嚴加防範。當晚,果然西風四起,風聲鶴唳,屋宇震搖,只聽見屋頂上金鐵鳴動,兩邊人馬在屋頂決鬥,哐哐噹噹,甚為激烈。周邊的居民聽得膽戰心驚,但沒人敢去看個究竟。次日,太子宮的人皇皇然的出去搶購數十棺木。雍王府也是如此,人員走進走出,十分緊張,當時人想一定發生什麼大事情了。這時,太子宮和雍王府都在廣招喇嘛前去誦經作道場,朝中大喇嘛被雍王府先招了去,不料他前腳剛進,後腳就有人命令他立刻趕去太子宮。大喇嘛礙於雍王府的情面,說不能復命。太子聽後大怒,揚言要將大喇嘛捕殺。大喇嘛心裡害怕,便托國師求情才逃過一劫。太子知道是雍王府所為後,極力要報復。這時,有個奇士從四川來,到雍王府求見胤禛。兩人一見,胤禛發現原來以前結交過的好朋友,十分高興,便留他下來,談論技擊武藝。兩人正談得開心,奇士突然作色道:"殿下有難,為什麼不告訴我啊?"胤禛問:"你怎麼知道?"奇士道:"聽說太子宮新得一奇人,能以鐵冠在百里之外取人首級,今晚就要來禍害殿下了。幸好天不絕殿下,讓我得知此事,今天是特來報訊的。"胤禛問:"那你有什麼辦法對付嗎?"那奇士冷笑一聲:"他是以喇嘛咒語為護符施展其魔術的。今晚我們以貝葉蒙首,那鐵冠必然來而復去。我們可以先在庭外張一袈裟,就像蜘蛛張網一樣,鐵冠到時必然跌落其中,我們就可以先收了備日後之用。"當晚胤禛聽從其言,果然獲得鐵冠。太子聽說鐵冠丟失,十分惱怒,爾後竟然積恨成疾。胤禛得知後,派大喇嘛前去太子宮,說:"我有阿肌穌丸,可以治殿下的病。"太子道:"你上次不是在幫助胤禛嗎?我哪裡敢吃你的葯?"大喇嘛說:"哎呀,不是這樣的。胤禛暴虐,眾叛親離已經很久了。他現在已經遨遊四方,不敢回來,殿下要是不信,可問某喇嘛。"某喇嘛本是太子的親信,但其實也是大喇嘛的徒黨。太子不知其計,便問某喇嘛,喇嘛說:"大喇嘛是西天活佛之師,其丸能治百病。服之必然有效。"太子相信了他,便令大喇嘛進藥丸服用。阿肌穌丸本是媚葯,或興奮葯,並不能隨便亂用,濫用必然致使神經中樞受到過度激刺,最後形態顛狂,無法自制。幾天後,太子果然便發狂了,大喊大叫,毀壞身邊器物,最後連大小便都失禁了。太子妃大駭,趕緊上報康熙帝。康熙帝派人去看視,得到回復說太子已不復成禮,安靜的時候像得了大病一樣奄奄一息,躁動的時候就像野獸一樣狂呼亂叫。康熙不得已,只好下詔廢其儲位。22、雍正巧奪王位康熙廢黷皇太子胤礽之後,各皇子不但沒有引以為鑒,對太子名位的爭奪反而更加激烈了。譬如皇長子胤褆,當時在廢太子的時候護駕有功,康熙便命他好生看管已廢的二阿哥胤礽,不料作為兄長的胤褆,居然揣測康熙想處死胤礽但又不忍心動手,於是便自作聰明的向康熙提出由自己來代為下手。康熙聽後大驚失色,他真沒想到自己的這個大兒子心腸竟然如此歹毒!於是康熙在朝中憤懣的大罵胤褆"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這一下,胤褆的希望就被打了個粉碎,胤褆自己還被永遠的圈禁了起來。說來也不能完全怪大阿哥胤褆。胤褆身為長子,只因為自己的母親是個普通的妃子,結果比自己小的二阿哥被立為皇太子(只因他的母親是皇后)。胤褆幾十年來都是夾起尾巴做人,絲毫不敢得罪這個皇太子弟弟。這次見胤礽失勢,胤褆以為自己的機會來了,不料操之過急,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誤了卿家性命!其他皇子也沒閑著,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人稱"八賢王"的八阿哥允禩,此人喜歡結交三教九流,一貫上躥下跳,廣收人心,當時就羅致了很多人在他身邊。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后,允禩大為得意,竟然暗中以東宮自居此事被人告發後,康熙對他十分厭惡,罵他"陰險實在是百倍於二阿哥",甚至說要和他斷絕"父子之恩",不過,康熙最終還是對他手下留情,沒有奪了他的爵位。除此之外,三阿哥胤祉、九阿哥胤禟和十四阿哥胤禵也都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和這些人急吼吼的樣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四阿哥胤禛(即雍正)卻韜光養晦,八面玲瓏,誰也不得罪,也沒有表現出對皇位過於明顯的覬覦之心。胤禛平日既不拉幫結派,也不對失勢的兄弟落井下石。相反,他還經常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幫助兄弟,以獲得自己的好名聲。比如皇太子胤礽被廢后,胤禛就常在父皇面前幫他說話,並請求解除胤礽身上的鎖鏈,這和大阿哥的表現迥然不同,康熙對此很滿意,說他"深知大義,頗得我心"。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前往北京南郊的南苑狩獵,突然偶感風寒,起駕回到暢春園後便病勢日重,生命垂危。到冬至那天,按常例,康熙應當去主持祭天儀式,但康熙當時已經病得起不來了,最後只能派胤禛前去代為行禮。胤禛在主持儀式的時候,忽奉急召,命他立刻回暢春園。等胤禛回來後,發現康熙已經命如遊絲,已在彌留之際了。當時有皇子七人及尚書隆科多在旁伺候,康熙見胤禛回來,即示意宣讀遺詔,詔中讓胤禛繼位皇位,詔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這時,其他皇子的反應不一而足,或驚訝或憤怒,人生百態,盡在此刻。比如八阿哥,本來太子廢后,他繼位的呼聲最高,當聽到遺詔宣布後,佯為悲痛之狀,即時走出殿外,以掩飾其心中的憤懣。在宣布完遺詔後,康熙帝便魂歸九天。隨後,胤禛為康熙穿好長壽袍,並親視收斂完畢,便立刻回到乾清宮行即位大禮,即為後來的雍正帝。這一年,胤禛已經四十四歲了。但民間對雍正即位卻有多種傳聞。《清朝野史大觀》卷一中說,康熙臨死前,曾經手書遺詔說:"朕十四皇子即纘承大統。"十四皇子就是胤禵,乃胤禛的同母弟弟,當時正在西北統兵,十四阿哥也頗得人心,所以民間多說康熙本有意立他為皇位繼承人。但是,胤禛偵得遺詔所在後,將"十"字改為"第"字,然後屏退各位兄弟,一人入暢春園侍疾,其他人均不許入內。據說康熙當時已經昏迷,醒來後突然發現只有胤禛一人在側,知道被其欺騙,大怒,用枕頭和念珠投擊胤禛而不中,胤禛則跪而謝罪。不多久,康熙撒手人寰,而胤禛持念珠和遺詔出來,並宣布自己繼位。也有人說:竊詔改竄這事,其實是大將軍年羹堯的策劃。民間傳說雍正之母,先私通於年羹堯,入宮八月就生下了雍正。因此,年羹堯就抓住機會竊詔改篡,幫助雍正奪取皇位,而年羹堯在雍正時代初期權傾一時就是證明。總之,雍正即位這件事,眾說紛紜,到現在也是個謎。23、雍正搞起了秘密立儲在清朝前期,確定皇位的繼承人一直是大問題。譬如皇太極死的時候,多爾袞和豪格相爭,最後被順治揀了個大便宜;在康熙年間,各皇子們為了爭奪皇位勾心鬥角,幾乎打破了頭,而皇太子也是兩立兩廢,最後雍正的上台,也一直被人懷疑其是否正統。有鑒於此,雍正在登基後不久,便在乾清宮召集各王公大臣,一起來商議立儲的新法子,以避免骨肉相殘的悲劇再次發生。雍正對眾大臣嘆道:"想當年父皇在的時候,太子立了又廢,廢了又立,弄得弟兄們心神不寧,人人覬覦大位。朕想立儲乃是關係到朝廷長治久安的大事,終歸要有個解決辦法,你們且說說,有什麼好的建議?"大臣們當然不敢對如此重大的事情隨意發表意見,最後雍正還是自己說了:"朕以為,皇太子立了之後問題很多,但不立又不行。朕現在想了一個變通的法子,那就是,把繼位的皇太子名字寫入密封,藏在匣內,然後匣子放在乾清宮正中,世祖皇帝御書的"正大光明"匾額下面。這裡是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這樣的話,大家也就知道建儲已設,人心安定。就算以後情況有變,到時也可以再拿下來重新修改。"各大臣們紛紛說好,隨後,雍正便將一份自己親手寫好的繼位書放進匣中,又命侍衛當眾將錦匣封好,放在匾額的後面。另外,還有一份同樣內容的繼位書則由雍正自己隨身攜帶,在死後才能打開。這兩份繼位書必須內容相同,方可確定最後的皇位繼承人。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秘密建儲。從此以後,"正大光明"這塊匾便也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匾下的那個錦匣子更是讓皇子們日思夜想,魂牽夢繞,因為大家雖然知道皇太子已經確定,但彼此之間並不知道誰有這份幸運。更重要的是,立儲之後還是可以更換人選的,這就加劇了彼此間的長期競爭,各皇子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約束自己,方有機會成為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雍正搞的這個秘密建儲,其實也未必是他首創。早在唐朝的時候,波斯人就實行過這樣的制度。據《舊唐書。波斯傳》里說,波斯國王繼位以後,便"密選子材堪承統者,書其姓名,封而藏之,王死後,大臣與王之群子共發封而視之,本所書名者為主焉。"從實踐上來看,雍正搞的秘密立儲,在後面幾代皇帝的繼承問題上確實發揮了作用,沒有出現像清初那樣皇子間結黨營私、爭奪皇位的現象,選中的繼承人也都表現不錯,至少,從雍正後來挑選乾隆作為繼承人來說,是非常成功的。秘密建儲最大的進步是,它給皇帝挑選好的皇位繼承人留下了很大的靈活性,如果選定的太子表現異常的話,可以隨時進行更換,而皇子們並不知曉,不會影響到父子兄弟感情或者出現骨肉相殘的事情。不過,到了清朝最後的幾個皇帝,秘密建儲卻沒有了意義,因為愛新覺羅皇族的生育能力到了後期都在走下坡路,最後的幾代皇帝更是麻煩不斷,譬如咸豐只有一個兒子同治,而同治光緒根本就沒有子嗣,秘密建儲也就無從談起了!24、雍正宮中的奇聞秘事《清朝野史大觀》卷一中說,雍正年間,桐城某書生給宮中一個有頭有臉的太監作塾師,賓主相處頗為融洽。做了幾年後,書生有一天對太監說,自己想進宮看看,長長見識。這個太監在宮裡也是有點地位的,他聽後便滿口答應了下來。沒多久,太監便準備了內庭供奉人員的腰牌和衣帽,打算讓那書生冒名進去參觀一下。進去前,太監對書生千叮萬囑:呆會進午門的時候,門口的侍衛可能會乘人猝不及防的時候,突然高聲呼嘯,要不是經常進去的人,往往會嚇得驚慌失措。這時要是被嚇到了,往往要被那些人嚴厲盤查,要是答錯的話就可能性命不保。到了宮裡面,每進一個門的時候,侍衛們都會來個這樣的突然襲擊,但是越往裡走,防備就越松。大概這些人想進來的人已經過幾道門檻了,必定是經常入宮的,戒心也就小了很多。書生聽後唯唯答應,兩人便進了宮,太監帶著書生到宮中花園好生遊覽了一番。遊了一會,兩人便往回走,準備出宮。走到中間,路邊有個亭子,亭子里有個床塌,太監說,這裡是皇上經常休息的地方,趁現在沒人,我們也在這裡稍坐一會,不過呢,只能休息一會,就怕萬一皇上突然來的話,到時怕連躲的地方都沒有。正說著呢,兩人突然聽見一陣嘈雜聲,好像有一群人要過來。太監大驚,說:"不好,好像皇上要過來了,這下可怎麼辦啊?"兩人情急之下,太監只好讓書生趕緊躲進床塌的腹內。書生被嚇得臉色發白,慌亂當中也只能躲了進去,幸好床塌不是十分的緊密,躲在裡面可以透氣,還可以從板縫微微看到點外面的動靜。不一會,雍正帶著些人氣勢洶洶的走了進來。進來後,雍正便盤腿坐到了床塌之上,太監趕緊上前伺候。隨後,便有幾個力士牽了一個人過來,此人已被拷打,面上慘無人色,但仍可看出非一般之人。雍正命其下跪,而此人拒不下跪,反恨恨的說:"你難道就不念一點手足之情嗎?曹丕稱帝後迫害弟弟曹植,但也沒有將他置之死地。你搞陰謀奪得皇位,設計陷害儲君,怕眾兄弟不服,想對我們斬盡殺絕,你就不怕眾口紛傳,史家記上你一筆嗎?"雍正大怒,命太監上前掌嘴,又令力士將其手腳反綁,隨後從懷裡掏出一個藥瓶,裡面的藥粉色如白雪,獰笑著逼那人吞下,那人不從,雍正便令力士強掰開他的嘴灌下去。緊接著,雍正命人找來一個大瓮,將那人殺了碎屍後丟了進去,然後又往裡面倒藥粉,只聽到瓮里吱吱聲作響,一股臭味瀰漫開來。書生目睹了整個過程,被嚇得是冷汗直流,整個場面鴉雀無聲,針掉下來幾乎都能嗡嗡作響。眾人臉色煞白,雍正卻意在志滿的坐在炕沿,絲毫不當回事,自顧自己慢慢的喝茶吸煙。大概過了有十來分鐘,雍正伸了個懶腰,命打開大瓮查看一下。力士看後,掩嘴報告說:"化了。"雍正聽了便捂著鼻子走過去查看,力士把瓮口微微傾斜了一下,只見裡面全是紫黑色的臭水。雍正看後,悻悻然的說:"罵我啊,看你還能罵我嗎?來,你們把這瓮臭水趕緊倒進御溝,讓他和污水為伍。"力士聽後便抬了瓮去,雍正則哼哼冷笑了幾聲,也就起身走了。太監送駕回來後,急忙把書生從床塌內放出,又問他:"今日之事,你都看見了吧?"書生牙齒格格直響,說:"都看見了。"太監臉色一沉:"今天的事情,要是有一點點泄露,你我都死無葬身之地。今天我當值,現在趕緊送你出去,有事情明天再說吧。"書生此時恨不得立刻長翅膀飛出此地,便戰戰兢兢的隨著太監出了宮,感覺是如同新生。回去後,書生心想沒事了,便偷偷的把剛才看到的全紀錄了下來,寫好後藏在破棉衣里,便忐忑不安的等太監回來,一夜無眠。第二天,太監回來,臉色慘白,他對書生說:"先生真是禍由自作!昨日我當值,只盼著皇上不問,或不知,這樣就相安無事了。不料昨夜晚膳剛完,皇上突然問:『日間炕內何人?你真是大膽啊。"我急忙跪地碰頭,上奏說是我的親戚,只是想進來看看。皇上大怒,命殺先生,我也實在是沒有辦法。我能夠做的,就是等先生死後,送你的靈位回你的故土而已。待會就有宮人要來查看,先生還是儘快料理罷。"書生聽後大哭:"事已如此,還有什麼辦法?看來也只能做異鄉之鬼了!"太監隨後便掏出一粒藥丸,讓書生服下。書生死後,太監假稱其因病而死,把他的遺物寄送回其老家。幾個月後,書生的家人檢點遺物,在破棉衣里發現了書生的絕命書,這才知道書生的真實死因,但是,這件事關係宮禁秘密,如有泄露,恐怕會招致滿門抄斬,因而一直不敢為外人道。25、雍正剪除兄弟異己黨雍正即位後,便決定對那些曾與自己爭奪王位、還有潛在威脅的兄弟下手,以防止他們勢力坐大,其中特別以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和十四阿哥允禵為重點打擊對象。雍正上台後,一來為了避諱,二來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立刻命令各位兄弟名字里的"胤"字改為"允"(雍正這輩都是以"胤"開頭,如雍正名"胤禛")十四阿哥允禵本是雍正同母生的親弟弟,但他同時也是但是王位繼承人的有力競爭者,康熙晚年對十四阿哥頗為信任,允禵在皇子和大臣中也很得人心,所以民間多傳說雍正篡位,遺詔本是"傳位十四阿哥",卻被雍正(四阿哥)把"十"篡改為"第"字,結果奪了王位。康熙死時,允禵正在西北用兵,當時手握兵權。雍正即位後,立刻給允禵發了一道上諭,讓允禵立刻回來奔喪,兵權轉由大將軍年羹堯(雍正的親信)掌管,如此便輕易解除了允禵的兵權。允禵回京後,見雍正已經即位,氣憤異常,但又無可奈何。在去康熙靈柩前哭拜時,雍正也在場,允禵見了自己的哥哥,這個新皇帝,卻不表示祝賀,雍正對自己的這個弟弟開始還算遷就,為表示親善,還上前去扶他,但允禵拒不動彈,一時間兩兄弟十分尷尬。這時,侍衛拉錫上前拉住允禵,讓他趕緊對新皇帝行跪拜之禮,允禵甩手罵道:"拉錫是卑賤之人,為何對我拉拉扯扯,請皇上治罪!"雍正大怒,便削去了允禵的王爵,只保留貝子身份。隨後,雍正將康熙靈柩運至遵化縣景陵安葬後,命允禵留下看守景陵,實際上是將他軟禁於此。允禵還比較好處理,但八阿哥允禩則是個硬骨頭了。八阿哥允禩當時人稱"八賢王",最能籠絡人心,雖然他的生母出身低微,但他並不甘心,一直廣結黨羽,收納三教九流,並且拉攏了九阿哥允禟等人,甚至十四阿哥也一度被他拉攏。康熙在的時候,曾一度對八阿哥允禩有過好感,這多年的經營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在王位爭奪戰中,這一黨的勢力最大。雍正即位後,並沒有立即對允禩下手,而是先命允禩、允祥、馬齊、隆科多四人總理事務,並封允禩為親王。允禩的黨羽們也大都加官晉爵,這些人喜不自禁,紛紛跑去祝賀允禩封親王。允禩聽了,冷笑一聲,"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封親王有什麼開心的呢,說不定哪天就要被處死呢!"話說回來,凡是玩政治的,都是深諳此道,這其實就是欲擒故縱嘛。雍正之所以封允禩為親王,主要還是因為自己剛剛即位,大權尚未穩固,當然不能樹敵過多。等到雍正立穩腳跟,這些人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果然,沒過兩年,雍正便宣布允禩和允禟的罪狀,並將允禩和允禟削去王爵,交宗人府圈禁,並給他們分別起了"阿其那"(滿語"狗"的意思)和"塞思黑"(滿語"豬"的意思)的名字,以示對兩人的輕蔑和侮辱。這還不算,雍正又命人將兩人分別押往外地圈禁,結果兩人當年就雙雙死於戍所,兩兄弟的死亡時間相距不過六天。要說九阿哥允禟,算是站錯了隊活該倒霉。允禟本不想奪什麼儲位,他是個無才無識、又貪圖酒色的傢伙,只想過奢靡淫逸的生活,但因為跟了八阿哥,自然成為了雍正的打擊對象。雍正即位後,允禟就長時間地裝病,但雍正很清楚他的用意,並沒有因此放過他。後來,允禟知道自己裝病也逃不過,乾脆就破罐子破摔,當他被雍正發配到西寧後,他以為山高皇帝遠,又開始肆意妄為,騷擾生事。雍正聽說後,派人前去訓誡,當宣讀聖旨的時候,允禟也不迎接跪聽,只是安居卧室,還發牢騷說:"皇上責備的都對,我沒什麼話要說,誰讓他是皇上!"雍正聽後,十分惱怒,最終還是設法把他給弄死了。做兄弟難,作患難兄弟更難,要做了皇上的兄弟,那真是難上加難。26、雍正的特務統治雍正當年為了爭奪皇位,收容了大批江湖上的奇材異能之士,以備他日之用。等到雍正奪得皇位,因為怕別人不服,便在各省設置秘密偵探隊,大搞特務統治,處處都是無間道。由於特務遍布,手下吏民一舉一動都在監視當中,常常有官吏因瀆職而誅,老百姓要說朝廷壞話的話,往往也要被責罰,這下弄得朝野肅然,誰不敢欺詐雍正。官員們常在一起偷偷的議論,這些特務太厲害了,大概都是些飛檐走壁的傢伙,不然他們怎麼會什麼都知道呢?《南亭筆記》卷一里說,某省新上任的巡撫頗有政聲,有一天下班後在家裡與夫人女眷等玩接龍的牌戲,玩了兩圈下來,忽然發現一張么六牌不見了,怎麼找也找不著,沒辦法只好放棄了。沒過多久,朝廷命令某巡撫立刻來京,於是他便立刻趕到北京去見雍正,雍正也沒啥大事,不過隨便問了幾句,然後就讓他回去盡心盡責,保一方平安。正當某巡撫叩完頭要出去的時候,雍正突然又把他叫了回來,然後從懷裡徐徐拿出一物,呵呵笑道:"差點忘了,這是你家的東西,現在還給你吧。"某巡撫定睛一看,頓時大驚失色,冷汗直冒,原來雍正給他的東西,竟然就是前幾天打牌丟失的那張么六牌!雍正六年上元節的晚上,內閣官員大都回家過節了,有內閣供事藍某,因為值班獨留閣中。藍某窮極無聊,一個人對月獨酌,忽然有個身材偉岸、衣服華麗的男子走了進來,藍某以為他是內廷值班官員,便趕緊起身相迎,另拿出酒杯向他敬酒,那個人倒也不客氣,也就欣然就坐。隨後,兩人一邊喝著小酒,一邊聊天,那人問藍某:"你作什麼官啊?"藍某說:"不是什麼官,只是一般打雜的。"那人問他的名字,藍某便告訴了他。那人又問:"你具體做什麼的?"藍某說:"不過是收發文牘罷了。"藍某問:"你們同事有多少人啊?"藍某答道:"四十多人。"那人問:"現在都哪去了?"藍某說:"今天過節,都告假回去了。"那人問:"別人都回去了,你幹嗎留在這裡啊?"藍某說:"朝廷公事嚴格,若都回去了,萬一有突發之事,恐怕要擔責任。"那人笑笑道:"當這個差,有什麼好處嗎?"藍某說:"將來差滿,有希望做一小官。"那人便問道:"作小官開心嗎?"藍某說:"要是運氣好,到廣東隨便某河道為官,那就爽了。"那人很驚奇,便問:"河道處當官有什麼好開心的?"藍某說:"你不知道,河道上舟楫往來,多有饋送啊。"那人微微一笑,點頭稱是,隨後又喝了幾杯,便告辭而去。第二日,雍正上朝的時候,問諸大臣:"廣東河道可還有官職空缺?"手下大臣查後報告說:"有的。"雍正呵呵笑道:"讓內閣供事藍某去補缺。"大臣們覺得奇怪,怎麼皇帝親自管起一個小官的事情來了?宣旨大臣去內閣的路上,有個領路的太監偷偷的把昨天的事情告訴了他,此人才恍然大悟。藍某接到聖旨後,很是吃驚,他自己也是半天沒明白怎麼回事呢。《郎潛紀聞三筆》卷四也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說雍正丁未進士周人驥,以禮部主事前往四川視學,在那裡呆了三年,為官清廉,名聲甚好。他去四川前,他的上級堂官給他推薦一個僕役,這人做事還算勤敏,主僕相處甚安。周人驥三年任滿後,僕役數次請求先回京城。周人驥說:"我馬上就要回京復命了,不如我帶你一起走吧。"僕役說:"我也要回京復命啊。"周人驥一時不明白,心想你一個僕役復那門子命,那人見他不解,便告訴他說:"我其實是大衛內監,是皇上特地派來伺候您的。您的政聲甚好,我要先期回去稟報。"周人驥當時就被嚇得半死,原來這個人是潛伏在身邊幾年的密探,幸好自己沒作什麼壞事!周人驥回京後,果然得到朝廷的褒獎,也算是個補償吧!27、雍正與年羹堯的恩怨雍正繼承皇位,據說和年羹堯年大將軍有很大關係,有人甚至說雍正其實就是年羹堯的私生子。當然,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年羹堯受到雍正特殊的恩寵,和當時的青海戰事有莫大的關係。此時的年羹堯手握重兵,意氣風發,在青海平叛中一路旗開得勝,讓雍正十分滿意,經常派人給年大將軍帳中送去各種慰問品,好生犒勞。雍正常把自己和年羹堯的關係比做是"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樣",他曾經親口對年羹堯說:"朕要是不做一個出色的皇帝,就對不起你如此對朕;但你要是不做英武超群的大臣的話,那也不能回報朕對你的知遇之恩。但願我們兩個能給後人做千古榜樣。"雍正常念叨說,如果朝中要有多幾個像年羹堯這樣的大臣的話,那大清帝國就一定能強大起來。但很可惜的是,年羹堯的飛黃騰達只有短短的數年時間,便很快的家破人亡。年大將軍的倒台雖然快得讓人吃驚,但細想起來,又是必然。年羹堯為人極度自大,且不知道收斂,受到雍正的特別恩寵後,更是居功自傲,專橫跋扈,經常做出些超越本分的傻事。在自己管轄的區域,年羹堯又經常任人唯親,廣布黨羽,後來引起雍正的警覺和不滿,年羹堯也最終被弄得身敗名裂,不得好死。譬如在西安都督府,年羹堯也弄得像朝廷一樣,令文武官員逢五逢十做班,轅門和鼓廳也畫上四角龍。在和其他督撫、將軍的行文中,年羹堯經常使用皇帝才有的命令口氣,這自然導致其他地方大員經常向雍正告狀。年羹堯有次進京覲見雍正,赴京途中,他經常令其他官員跪接跪送。到京後,年羹堯對那些王公大臣也完全不放在眼裡,這一度引起了京城士大夫們的公憤,而年羹堯的這些所作所為,自然都被人捅到了雍正那裡。正在雍正對他不滿的時候,年羹堯又犯了一個大錯。雍正三年(1725年)出現了"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祥瑞天象,各大臣們紛紛上表祝賀,年羹堯也上了一表,不過,這次馬屁拍到馬腳上,裡面他把"朝乾夕惕"寫成了"夕惕朝乾"(也不知道是哪個粗心的幕僚乾的),結果讚美的話變成了諷刺之語,雍正接閱後大怒,儘管年羹堯後來一再進折請罪,但最終還是被解除了撫遠大將軍一職。善於察言觀色的朝中大臣們乘機對年羹堯落井下石,他們早就對老年不滿了!結果年羹堯被徹查,乖乖,老年最後被定了九十二款大罪,其中處極刑的就三十多條。雍正接報後,還假惺惺的說,念及年羹堯功勛卓著,姑且格外開恩,賜其在獄中自裁。年大將軍剛死,其族中人全部革職,嫡親子孫邊地充軍,家產全部抄沒。可憐年大將軍當時是何等威風赫赫,叱吒一時,最後還是落得身敗名裂、家破人亡。倒聽說過這麼一個故事,說年羹堯轄地里有個秀才,口齒伶俐,是個非常善於鑽空子的大訟棍,當地縣官都拿他沒辦法。年羹堯聽後不服,便派人把秀才找來,說:"你這秀才,為何不好好閉門讀書,偏要出入衙門,挑起訴訟?我今天倒要考考你,要是答不好,有你好看。"其實,年羹堯的題早已由人想好,極其怪異,秀才果然半天答不上來,但此人靈機一變,便辯解說:"大人出的題目太偏,不是我們所考核的內容,我不服氣。你要是另出一題,我作不出的話,甘願聽你處置。"這下反給年羹堯出了難題,他常年提兵打仗的,哪裡懂得什麼出題!老年正想著,忽然放了一個屁,於是便就以"放屁"為題。不料這秀才還真有點本事,居然揮筆立就,還出口成章:"大將軍高聳金臀,洪宣寶屁,依稀有絲竹之音,彷彿有麝蘭之氣。小生立在下風,覺得馨香至極。"年羹堯大樂,罵道:"你這酸秀才,正經文章不好好做,放屁的文章倒作得好!既然你這麼喜歡聞屁,那好,東門有個大糞坑,來!小的們,把他押到那坑邊去蹲著,讓他好好享受些麝蘭香氣,免得他閑著跑出來害人。"28、塾師在年羹堯府中的恐怖之旅年羹堯在雍正時期功勛赫赫,權傾一時,可惜為人過於嚴苛,最終不得善終。《棲霞閣野乘》中有一文,是年羹堯所請的塾師在年府的所見所聞,頗為真實,姑錄於下。年羹堯有一幼子,年六歲,當時要請一個老師來教導,正好某江南士子沈孝廉因應試不第,欲留在京中尋一教館糊口,他與某侍郎相熟,侍郎便向年大將軍推薦了他。年大將軍說:"為童子師必須要品行端正,身正為范,這樣的話,小孩子長大也能跟著成器,你說的那個人怎麼樣啊?"侍郎說:"此人頗有儒者氣象。"年大將軍大喜,便讓從官給沈孝廉發了請柬,邀他來年府。沈孝廉來後,年大將軍親自出迎,並大開筵席,為之接風洗塵。隨後,年大將軍便派人將沈孝廉送入府中西園,作為教習之所。年府安排的書館可真不賴,裡面居室寬大,書籍充盈,陳設典雅,外面是花園,樹木鬱鬱蔥蔥,果然是個讀書的好地方。年大將軍的兒子當時因為年紀小,沈孝廉不過教小孩子認認字,學學演算法之類的,工作很是輕鬆。要說年府給先生的待遇,那絕對是一流。當時專門服侍沈孝廉的僕人就有四人,另外,還有書童八名。沈孝廉住的卧室也極為豪華奢侈,牙床錦帳,讓人有點受寵若驚。剛來第二天,年大將軍便派人給沈孝廉送來各種衣物,貂裘錦緞,應有盡有。沈孝廉第一天早上起來,那八個書童便都趕來侍候,為首的一人頂著銀盆,請塾師盥洗;其他人或拿著洗漱用具,或拿著毛巾,還有端著鏡子,拿著香皂的,八個人圍著沈孝廉團團轉。沈孝廉從沒有見過這架勢,心中驚慌,忙說:"哎呀,你們把這些東西放著,我自己來吧!"為首的書童大恐,說:"年大將軍有令,『服侍先生要像服侍我一樣,不得有違"。我們服侍年大將軍都是如此,不然就會有大禍臨頭。"沈孝廉說,"你按我吩咐的做,不會有事的。"書童沒辦法,只好把盆放在盥洗架上。正當沈孝廉洗臉的時候,年大將軍帶著侍衛們進來看望塾師,見書童沒有頂著銀盆,大怒,向身邊的侍衛使了使眼色,侍衛便把書童帶出,沒多久,便提著書童的人頭進來,稟告年大將軍說:"書童不敬先生,已將之斬首。"乖乖,這下把沈孝廉給嚇得是魂飛魄散!還有一次,年大將軍和沈孝廉共進晚餐,不巧飯碗里有粒穀子,沈孝廉便將之挑出,年大將軍見後不悅,回頭把侍衛招來,低聲吩咐了一下。不久,侍衛又提了個人頭進來,說已經將那個揀米不幹凈的廚子斬了。年大將軍談笑如常,而沈孝廉這頓飯吃得是牙齒直打顫。年大將軍喜歡搜集古玩,每次得了新的古鼎器皿之類的,往往都拿來和沈孝廉共同鑒賞,碰到沈孝廉喜歡的,年大將軍就說,先生既然喜歡,就放在你這裡,你慢慢品玩,即使是無價之寶,也在所不惜。年府每次支付先生的束修(工資),也從來不用沈孝廉經手,都是直接由僕人寄回江南。幾個月後,年大將軍奉命出征,臨行前對沈孝廉說:"先生的品學,在下十分佩服。現在我奉命西征,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只好把幼子交給先生,希望先生能好好教導,千萬不可棄之而去。等我回師之日,必有厚報。"沈孝廉唯唯答應。年大將軍出征後,有一日沈孝廉想出去訪友,服侍他的僕人趕忙攔住,說:"府中出入,都要登記。年大將軍在的時候,先生足不出戶,現在大將軍出征了,先生突然出去,只怕大將軍回來要怪罪我們,求先生可憐可憐我們吧!"沈孝廉想到年府家法嚴酷,便也只好告罷。次年正好碰上大考,沈孝廉正想出去應試,但想到年大將軍的囑託,最後還是怏怏而退。光陰似箭,如此又過了三年,沈孝廉也沒有接到過家裡的信,心裡擔憂,便修書一封給年大將軍,委婉的說想要辭館回家。不久,年大將軍便回信說:"我出征大捷,馬上就要歸來,還請先生多留一段時間,等回來後再商量。"果然,半年之後,年大將軍大捷回來,戰果累累,連皇上都親自郊迎。見過皇上後,年大將軍一回府,便來感謝先生的教導之功,沈孝廉也不好立刻提出辭職,想等年將軍稍微安頓後再提不遲。次日,沈孝廉正在假山後散步,突然聽到不遠處一片哀痛之聲,沈孝廉便問書童是怎麼回事。書童說:"年大將軍凱旋後,正在廳堂里對部下考功過,定賞罰。"沈孝廉說:"我們且去看看。"書童不敢違令,便帶著沈孝廉偷偷的潛伏在廳堂後面窺視。當時只見廳堂之內,年大將軍高坐在上,下面甲士林立,刀斧耀眼,旁邊則有文官根據記錄在逐一報告諸人的功過。念到功多的,則立刻換上應升的品服,酌酒賜座;念到過多的,那就麻煩了,年大將軍沉著臉,把人叫過來當面斥責,說某戰你喪失了機會,某事你承辦不力,應斬。就算下屬苦苦哀求,年大將軍也不為所動,喝令立刻推出斬了。言畢,侍衛們便上前剝了那人的品服,推出門外,砍首以獻。只可憐年大將軍為人嚴苛,賞少罰多,被殺被罰的不在少數。見此恐怖場景,沈孝廉在後面看得腳軟,不覺暈頭轉向,碰了門屏後倒地不起。年大將軍發現廳後有聲音,便在處理完公事後前來查看,只見沈孝廉還倒卧在地,幾個書童扶都扶不起。年大將軍親自動手,將先生挽回卧室,並命立刻將安神丸送來。待沈孝廉醒後,年大將軍從容的問道:"是誰告訴先生這事,讓先生受此驚嚇的?"沈孝廉早已見識了年大將軍的嚴酷,不敢吐露實情連累那些書童,便說,"是公子告訴我的"。沈孝廉心想,虎毒不食子,年大將軍不會去為難自己的兒子罷。年大將軍去後沒多久,僕人和侍女們倉皇奔進來,跪到沈孝廉面前哀求道:"大將軍正在鞭打公子,快要打死了,夫人求先生趕緊去救他!"沈孝廉急得團團轉,說:"我不能進內室,這可怎麼辦啊?"僕人說:"大將軍素來敬重先生,只要先生說馬上要見公子,大將軍也許會放他過來。"沈孝廉便讓僕人趕緊前去,沒多久,僕人便把公子抱了過來,小公子當時全身已經被打得滿是鞭痕,奄奄一息了。沈孝廉撫著公子哭道:"是我害了你啊!"由於怕年大將軍余怒不止,沈孝廉便命僕人將公子的卧具搬到自己的房間,一直到養好傷才放回去。過了些日子,沈孝廉乘著年大將軍高興,便說自己想辭館回家看望家人。年大將軍說:"先生是個孝子,我豈敢攔阻?"隨後便命安排筵席,為先生送行。回去的路上,年大將軍特意命一隊衛士保護,一行人走至河邊渡口,見十幾艘大船,船主招呼先生上船。沈孝廉大驚,說自己不過一點點行李,自己帶著即可,如何要這麼多船?這時,僕人便把物件清單奉上,原來這幾年沈孝廉所穿所用的所有東西,包括書房中的書桌書籍,還有那些古玩等,全部都運上了船,價值不下幾萬兩銀子。沈孝廉不敢接受,說:"這些都是年將軍家的東西,怎敢隨便拿來?"僕人說:"大將軍交代了,怕先生思念舊物,所以全部贈送給先生。"沈孝廉心想,這些東西,恐怕幾輩子也吃用不盡了!回到家鄉,地方上的文武百官都親自前來迎接,沈孝廉心中不安,說我無德無能,何敢驚動上官的大駕?眾官員連連說,年大將軍都把先生奉為上賓,我等豈敢怠慢!?沈孝廉辭別了地方官,便在衛士的前呼後擁之下,來到自己的家。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哪裡還是自己的老家?只見舊宅早已不見,面前唯有一高府大院,門第軒昂,乃非富即貴之家。沈孝廉在外面看了半天,徘徊不敢進。當地人聽說沈孝廉回來,圍觀的人極多,這時,有個原來的鄰家翁,見沈孝廉不敢進,便上前說:"年大將軍封你為翁望郎君很久了,你怎麼不進去啊?"沈孝廉說:"我家在哪?"鄰家翁笑道:"這就是年將軍為你建的大宅,你還真不知道啊?"沈孝廉這才壯著膽子進去。進去後,發現門口都是些從來沒見過的僕人,而自己的父母高坐堂中,身上居然也穿著四品朝服!沈孝廉大驚,便問怎麼回事。父母驚詫的說:"這不都是因為你跟隨年大將軍立下軍功才得到的嗎?你怎麼會自己不知道的?"沈孝廉這才明白,原來這一切都是年大將軍的安排。不僅如此,年大將軍還為沈宅安排了僕役,並置了大量良田。這時,一名老僕人上前交給沈孝廉一張清單和一堆契文,所有財產憑證都在裡面。老僕人隨後說:"我奉大將軍之命,在這裡管理了數年,先生既然回來了,那我就帶衛士們回去復命了。"沈孝廉檢視後發現,這些財產足有幾百萬兩銀子之多。沒過多長時間,飛揚跋扈的年大將軍就被雍正治罪,沈孝廉得到消息後,趕緊北上買通了看管的人,見到了年大將軍。見後,沈孝廉大哭,年大將軍笑道:"大丈夫視死如歸,皇上既然要定我死罪,我也不存生還的希望。我以儒生起家,一生南征北戰,風光一時,各種榮華富貴也早已享受過,此生無憾。只是幼子放心不下,還望先生多多照應。"不久,年大將軍便被雍正賜令自盡,年家隨後被抄,諸子弟也被遣戍邊疆,不得善終。幸好沈孝廉教的幼子因為年紀小,也沒有擔任官職,才得以脫漏。某夜,從北方來了兩個乞丐,沈家的看門人給他們錢也不走,堅持說:"但得見主人一面,雖死無憾。"沈孝廉聽後趕緊出去,原來是年大將軍的幼子和原來的老僕人,沈孝廉見後大哭,趕緊讓兩人進屋藏匿,這才保住了年大將軍的後人。富貴如雲,如此經歷,也算是一段傳奇故事罷。29、李衛當官,其人其事前兩年的電視連續劇《李衛當官》可謂是紅極一時,徐崢所扮演的那個詼諧幽默的李衛也頗受好評。但是,從各種材料看來,歷史上的李衛似乎並非如此。(徐崢自己也承認自己並不知道歷史上的李衛是怎麼樣一個人,他說導演是這樣交代他的,李衛"不識字,四爺的家奴,愛騎馬,愛收藏小玩意兒")李衛是江蘇徐州人,生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於乾隆三年(1738年)。李衛當官,並非是科舉正途,而家裡花錢給他買了監生資格,靠捐錢捐來的。由於小時候沒太讀書,即使後來官做得挺大,李衛還是會鬧些錯別字的笑話。李衛雖然沒什麼文化,但人卻十分聰明,他手下的師爺起草完公文奏章讀給他聽後,他總能一針見血的把問題要害找出來,然後口述讓師爺們修改,大家對此都十分服氣。李衛升堂審案的時候,更是才思敏捷,判決如流,絲毫沒有文盲的嫌疑。《小倉山房文集》里的《李敏達公衛傳》中說,李衛生來身材魁梧,膀大腰圓,臂力過人,貌似於一赳赳武夫(大異於徐崢扮演的形象),走在街上也很容易辨認,因為李衛臉大如盆,鼻孔中通,不同凡人。不過,李衛雖然武人身材,卻長得臉色白皙,只可惜是個麻子臉,煞是可惜。李衛長得體魄雄健,自幼喜好習武,他做官後,曾自建了一勇建營,在當地募集一些壯漢,專門練習搏殺之技。李衛每次帶領勇建營外出捕盜時,自己也身披金甲,執鐵如意,親自指揮,過上一把癮。不過,雍正對他的武人形象頗不以為然,有一次李衛向雍正主動請纓,要上西北戰場衝殺一番的時候,雍正不屑的說,我知道你不是這塊料,別多事了。《名人軼事》里說,雍正上台不久,發現各省錢糧虧欠甚多,便下詔清查,各省官員聞訊十分恐慌。李衛當時做浙江總督,立刻召集了幕僚們來商議對策,手下那些人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李衛便說:"不請欽差大臣來吧,皇上一定不相信我們;但要是欽差大臣來了,而我們這些做督撫的無權干涉清查的話,恐怕虧欠的事情就要敗露。不如我主動上奏朝廷,說"浙省錢糧廢弛日久,正好趁著欽差大臣清查的機會好好整治一下。不過,欽差大臣初到地方,一時恐怕不得要領,臣身任地方官,理應協同辦理,請皇上裁處。"隨後,李衛詐稱自己要過生日,讓浙中七十二州縣的有關官員都速來賀拜。生日筵席吃到一半的時候,李衛把這些人召到密室,說:"朝廷負責清查錢糧的欽差大臣馬上就要來了,你們要是有虧欠的話千萬別欺瞞我,我能救你們,你們要不聽話,等查出問題被抓被殺的話,到時別怪我沒給你們機會。"眾人害怕,都說:"願聽大人吩咐。"隨後李衛讓這些人回去後,不管有無虧欠,都老老實實的造冊登記後上交給他,讓他心裡有數。再說雍正接到李衛的奏摺後,同意了他的提議,隨後便派了戶部尚書彭維新前去浙江清查,並批准李衛協助清查工作。彭維新當時已在江南其他各省清查,這個人做事認真細緻,加上江南各督撫都不敢幹擾他的工作,結果查下來是問題多多,很多人都被他抓了鞭子,彭維新還準備上報朝廷以"流、斬、監、追"的罪名懲處這些人,弄得這些地方人心惶惶,怨聲載道。查完其他省後,彭維新意猶未盡,隨後便奉命雄赳赳氣昂昂的來到浙江,不料李衛一見面便拿出雍正的批示給他看,說:"朝廷讓我協助你的清查工作,請大人一起商量怎麼辦好。"彭維新見李衛手裡有雍正的批示,氣焰猛的收回了不少。隨後李衛便為彭維新設宴接風,酒至中巡,李衛嘆道:"凡是共事,從來就沒有不爭執的。我性子急,喜歡和人爭辯,屢次被皇上批評。這次和大人共事,我倒是希望不要有爭執,但就不知道怎樣才能沒有爭執呢?"彭維新說:"這樣吧,我們分縣清查,如何?"李衛說:"好。"李衛當下便讓隨從把浙江各州縣的名字寫在紙上,然後把紙捏成團,放在盤子里,李衛和彭維新各拿一半。彭維新沒有料到的是,這些紙團其實都讓李衛作了手腳,那些虧與不虧的,都暗中做了不同的標記,李衛把那些虧欠的州縣,大部分都自己拿了,那些問題不大的,全分給了彭維新。後來彭維新雖然認真清查,但因為李衛早就做了手腳,最後是一無所獲。李衛清查的時候,則讓那些虧欠的州縣儘快設法彌補,把事情儘快擺平。清查完後,李衛和彭維新碰頭,問:"怎麼樣,各地可有虧欠的嗎?"彭維新說:"沒有。"李衛裝作意外,但又開心的說:"恭喜恭喜,我這裡也沒有呢。"於是兩人皆大歡喜,一起奏明朝廷說浙江沒有虧欠。雍正接報後大喜,說:"別人都說清查麻煩事多,唯獨李衛那裡什麼事情也沒有,看來這小子的確有一手。"隨後,雍正便給李衛加封為太子太保,大加賞賜,浙江的其他各級官員也各升一級。由此,手下的那些人對李衛也徹底服了。李衛這個人脾氣倔,但有一次他碰到個比他還倔的手下。某日,李衛讓一個叫田芳的幕僚給皇上寫奏摺,請皇上封他家五代。田芳不肯寫,說:"人家請求封典的最多三代,從來就沒有聽說封五代的,這個摺子我不能寫。"李衛說:"你別管,照寫就是"。田芳還是不肯寫,惹得李衛大怒,罵道:"你這狗娘養的,我要你寫你就寫,沒有先例,我來創先例,干你何事?"田芳被罵,霎的站了起來,怒道:"我看是大人你自己昏了頭,你仗著皇上對你一時的寵愛,把朝廷都不放在眼裡了。我好心好意的勸導你,你不感謝我,居然還辱罵我?大人為人子孫,封三代還嫌不夠,我也為人子孫,一代也未嘗封過,你卻罵我狗娘養的,這還有天理嗎?我就是不服!不服!"李衛從來就沒有碰到手下這麼給他說話的,一時間面子下不來,只好再做怒色,說:"就算是我錯了,你不服,又能怎麼樣?"田芳說:"你是大人,我是小吏,不要說大人罵我,我不能怎麼樣,就算是你把我打死,我也不能怎樣!只可惜的是,大人之威,能強加到小人的身上,但小吏之理,還是直於大人!"田芳說完,扭頭便走了。李衛被他說得一愣一愣的,半晌都沒有聲音。當天晚上,李衛又派人把田芳召來。田芳下午回去想想後,覺得自己當時太衝動了,聽到李衛召他,以為要殺他,進去的時候雙腳發抖,臉色如土,不想李衛走上前握著他的手,笑道:"你小子有點膽識,做個小吏有點可惜了,不如我借你一千二百兩銀子,你去買個縣丞噹噹,以後做上了官,也要像今天那樣,正直當官,好好做事。"田芳沒想到李衛如此對他,不免千恩萬謝,後來田芳做了富平縣丞和鳳翔縣令,為官期間名聲也很不錯。李衛與田文鏡、鄂爾泰是雍正朝最受寵的三個官,雍正常說他們是"模範督撫"。但是,田文鏡這個人比較小人一點,他看到李衛受寵,很是妒忌,便暗地裡在雍正面前說李衛的壞話,但雍正不為所動。田文鏡一計不成,便轉而去巴解李衛。有一次恰逢李衛的母親去世,田文鏡故作高姿態,特意派人前去弔唁,並向李衛贈以厚禮。李衛得知後,大罵道:"我老母雖死,但我也不飲小人一勺水也。"隨後,李衛命手下將田文鏡的使者擋於大門之外,並將田文鏡送來的東西丟進了豬圈,以示不齒與此人結交。話說回來,李衛這樣非科舉出身的人為什麼會得到重用,主要還是取決於雍正的選材標準。康熙晚年選官,最重官員的操守,才幹倒是其次,結果弄得各地官員只顧清廉的虛名,遍地"清官",卻不做實事。殊不知,世上這清官貪官本就難以分辨,一味的追求清官,反弄出很多弊政。雍正上台後,常跟李衛說,這清官如同"木偶",中看不中用,對社稷民生毫無裨益。因此,雍正用人,首先在才幹,至於什麼資格或者科舉出身之類,倒是其次。恰如李衛的謚號"敏達",既反映了李衛的為官之道,也反映了雍正的選官標準,正因為如此,李衛才脫穎而出,成為雍正朝的能臣。生逢其世,恰逢貴人,也是人生一大幸事。30、雍正會武術,誰也擋不住野史《胤禛外傳》里說胤禛(雍正)繼位前,喜好飲酒擊劍,結交各方朋友,乃活脫脫一少年無賴,康熙對他並不喜歡。據說胤禛經常溜出京城,和劍客力士們廝混,並有結拜兄弟十三人,其中年長者為一武僧,武藝高強,驍勇絕倫,能練劍為丸,藏於腦海中,要用的時候就從口吐出,劍出則矯如長虹,殺人於百里之外(大概練到了孫悟空金箍棒的十分之一功力),當時號稱萬人敵。老二水平稍微差點,但也能練劍如芥,藏於指甲縫,要用的時候擲於空中,所向披靡。胤禛雖然沒這麼高本領,但也跟著這些人學了一些劍術功夫。康熙病亡前,胤禛帶了幾名劍客迅速回宮。在此之前,康熙已經草詔"傳位十四太子",當時收藏於一個密室。胤禛得知後,派人設法把詔書偷出。並將"十"字改為"於"字,然後藏好入宮問疾。進去後,胤禛預先在宮門外布置自己的心腹,凡是入宮門的人都加以阻擋。康熙當時快要斷氣了,宣詔大臣入宮,但等半晌都無人進來。康熙覺得奇怪,支起身一看,陡然看見胤禛立在身邊,康熙大怒,取手邊的玉念珠扔胤禛,不想這麼一動,就要了康熙的老命。胤禛見康熙已經咽氣,便出告百官,說自己已經拿到康熙遺詔,並舉念珠為證。大臣們不知真偽,便奉胤禛登極。其他兄弟後來得知此事後,心裡不服,常放出怨言。雍正料這些人群情洶洶,便一不做、二不休,治以嚴刑峻法,將這些人一一剷除。當時各皇子都收留了一些武林俠士,胤禛害怕自己遭人暗殺,也只得時刻警惕。有一次,雍正率百官赴天壇祭祀,剛至天壇,突然聽見壇頂的黃幕砉然一聲,很是奇怪,衛士們懷疑有刺客,趕忙前來護駕。雍正倒頗為鎮定,右手一甩,只見一線白光從手中射出,黃幕便唰的一聲裂了個口子,一隻野狐的頭便掉了下來。胤禛得意的對手下們說:"最近這些逆黨密布刺客,想暗殺我,我今天有意小試手段,讓這些傢伙知道我的厲害,就算有刺客,又能拿我如何?"說是這麼說,但雍正對那些刺客還是心懷疑懼。雖然他自己覺得天下劍客多半是自己的羽黨,但惟有一僧不為己用,經常行蹤不定,亡走山澤,雍正深以為患,欲殺之而後快。但是這個僧人行蹤飄忽,難以捕捉。一日,雍正偵得其位置後,命結義兄弟三人化裝前往刺殺,並派遣精兵圍守要隘。僧人見三人到後,笑道:"你們三人是受雍正之命來殺我的嗎?你們主子現在氣數尚旺,我不能與之爭鋒。但是,他多行不義,屢以私恨殺人,吾今天雖死,但他也不能苟免,一月之內必有為我報仇的,你們可以等著瞧。"說完,僧人便伏劍而死。這三人帶著僧人的首級回去復命,並把僧人說的話稟告了雍正。雍正聽後非常害怕,大力加強了宮廷的防衛,並命侍衛們日夜巡查。但僅過一個月,雍正便無故暴死於內寢,相傳為呂晚村的孫女,女俠呂四娘所為也。31、雍正死於煉丹抑或暗殺?雍正做太子的就對煉丹很感興趣,還曾經寫下《燒丹》一詩:"鉛砂和藥物,松柏繞雲壇;爐運陰陽火,功兼內外丹。光芒沖斗耀,靈異衛龍蟠;自覺仙胎熟,天符降紫鸞。"等到他做皇帝後,依舊對煉丹興趣不減,並在宮中蓄養了一些道士專門為他煉丹。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得了一場大病,為了治病,他特地給河東總督田文鏡、浙江總督李衛等人寫下親筆密折,要他們"留心訪問,深達修養性命之人或道士等人。要是有緣訪到,務必要耐心開導,好生安頓他的家人,然後一路上要好好照顧,迅速將之送到京城,朕有用處",為打消手下大臣的疑慮,他又說"即使送來的人不符合要求,朕也不怪罪。朕自有試用之道"。有了這個保證後,手下的這些人都四處尋訪道士並推薦進京。這些道士之中,他讚賞的是金丹派南宗祖師張伯瑞,並將他封為"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雍正經常和他在一起探討如何煉丹,還說張伯瑞寫的《悟真篇》乃是"發明金丹之要"。雍正不但自己服食丹藥,他還將這些丹藥作為特殊的禮品賞賜給自己的心腹鄂爾泰和田文鏡等人,勸他們也服用,還說這些丹藥"經過精心煉製,效果非凡,確是一種有益無害的良藥,儘管放心服用,不必遲疑"。最後他又補充說,"朕對此確定無疑"。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突然駕崩。由於死前雍正身體正常,並無任何徵兆,所以有人懷疑雍正可能是服用了某種新制的丹藥,導致中毒身亡。而雍正駕崩後的第二天,剛剛即位的乾隆就下諭旨將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立刻驅逐出宮,說他們是"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謠出事",並警告他們如果敢泄露宮廷中的任何事情,就將立刻正法。至於宮中的那些煉丹爐、煉丹藥之類的,也都全部清運出宮。雍正的暴斃,一直是清朝的一大懸案。《鄂爾泰傳》中說,雍正死前如同平時一樣上朝,並無任何生病徵兆。但午後忽然召鄂爾泰入宮,而外間已開始盛傳雍正已經暴崩。鄂爾泰來不及給馬套鞍,就飛馬趕到皇宮,自己的髀骨都磨出了血。鄂爾泰進宮後,三天才出來,對此間發生的事情一直諱莫如深。當時正是天下太平之時,雍正的突然暴斃自然引起大家的猜疑,有人說是因為雍正迫害自己的兄弟,結果引起那些人蓄養的武林人士的仇恨,結果派刺客將之刺死。《清朝野史大觀》卷一中說雍正之死乃是呂四娘所為。呂四娘是清代著名學問家呂留良的孫女,呂留良因為文字獄受到牽連,死後還被挖棺戮屍,其孫女呂四娘一向跟隨大俠甘鳳池練習劍術,身輕如燕,有一身的好功夫,得知自己祖父的遭遇後,呂四娘大憤,深夜入宮將雍正刺殺,並割去其頭作為報復,據說雍正死的時候安的是一個金頭,以掩飾首級被盜的尷尬。32、乾隆出生非滿種?乾隆名愛新覺羅。弘曆,在位六十年,六次南巡,自稱十全武功、十全老人,是中國歷史最長壽的皇帝,恐怕也是目前國人最為熟知的皇帝。細看清朝歷代皇帝的畫像,乾隆的相貌頗似漢人,因而民間也常傳說乾隆是某陳姓漢人之子。據《清代外史》上說,康熙年間,當時胤禛(後來的雍正)和一陳姓官員關係特好,最巧的是,兩家在同年同月同日生小孩,胤禛聽後大喜,便命人把陳姓嬰兒抱來看看,同喜同賀。等到陳家人把嬰兒接回去的時候,一看傻了眼,這個抱回來的嬰兒已經被掉包,居然由男孩變成了女孩。陳家心中憤懣,但又不敢得罪胤禛,也只好自己嚴守秘密,不敢聲張。後來雍正即位後,對陳家也還不錯,其好幾個家人都得到陞官。到乾隆朝的時候,朝廷對陳家更是優禮有加,這裡面的文章,恐怕只有當事人才清楚。陳氏的老家是浙江海寧,乾隆游江南的時候,便住到了陳家,並對陳家的家世非常感興趣,問得非常詳細。臨走前,乾隆還指著中門對陳家人說,今後把這個門給封了,除非是天子臨幸,此門一般不要開。陳家人聽後,便將此門封閉。對於這件事,也有人進行辨誣的。富察敦崇在《皇室聞見錄》(《辨誣》)里說:"民間所謂雍正在藩邸時,王妃誕生一女,恐失王眷,適有鄰居海寧陳氏恰生一男,命太監取而觀之,既送出則易女矣,男即乾隆也。夫以雍正之英明,豈能任後宮以女易男?且皇孫誕生,應由本邸差派太監面見內奏事先行口奏,再由宗人府專摺奏聞,以備命名,豈能遲至數日數月方始聲報耶?其誣可知。"但也有人認為,雍正王妃易子之事,連雍正也不知道,其實是一筆糊塗帳。倒是乾隆自己覺得像漢人,在宮中還屢屢試穿漢服,還問身邊親隨說:"朕像漢人嗎?"旁邊一老臣跪答:"皇上只是像漢人,但對滿人來說就不僅僅是像了。"看來,金庸小說里說乾隆是漢人,和陳近南是兄弟,看來是受這個野史的啟發了。乾隆小時候非常聰明,在老爺子康熙面前很給他的父親雍正掙面子。乾隆六歲的時候,就能背誦《愛蓮說》,康熙稱讚他"此子神速過於余"。還有一次乾隆隨父親雍正到熱河避暑山莊觀蓮廊下,康熙一時興起,命乾隆背誦所讀經書,乾隆表現優異,居然一字不拉的全背了下來,旁邊的人當時都咂舌不已,以為是神童,當時乾隆只有十一歲。話說回來,康熙年間諸皇子為了皇位競爭非常激烈,想必當時對第三代的情況也列入競爭內容,當時誰先有兒子,誰的兒子聰明,估計康熙也會看在眼裡,作為皇位繼承時的考核標準,如此看來的話,野史里說的也未必完全站不住腳。至少,乾隆小時候的聰穎,讓康熙增加了對雍正父子的好感,這為雍正繼位是加了不少分的。33、乾隆荒淫,逼死皇后歷史上的乾隆是個好色之徒。《清代外史》里說,乾隆的正妻孝賢皇后本是傅恆之妹,傅恆之妻因為是國戚,有一次進宮探望孝賢皇后,出宮的路上,被乾隆逼進某屋蹂躪,傅恆妻也不敢喊人。後來兩人便私通併產有一子,即為後來大大受寵的福康安。孝賢皇后知道這事後,屢屢和乾隆反目,乾隆自知理虧,一再忍讓,但屢次三番的下來,乾隆心裡也有氣。有一次南巡迴來,到了直隸境內,乾隆和孝賢皇后同宿御舟中,突然又提及此事,孝賢皇后說到傷心處,大罵乾隆是無恥禽獸,乾隆為這事已經忍了很久,這次心頭火起,一不做二不休,起身逼迫孝賢皇后墜水而死。還京後,為了掩蓋真相,乾隆說孝賢皇后乃生病暴斃,自己覺得內疚,封謚後為孝賢。也有說乾隆是在孝賢皇后過生日的時候,把家裡親戚都請進宮,包括自己的嫂子(傅恆之妻)在內,大家在宮中飲酒賦詩,傅恆之妻喝多了,皇后便讓宮女把她扶到另處休息,色心不死的乾隆喝完酒尾隨而至,在酒精的刺激下,兩人便雲雨了一番,不巧這事後來被皇后知道,結果是尋死覓活,又哭又鬧,弄得乾隆難以下台。後來,皇后和乾隆南巡,乾隆所到之處,最愛尋花問柳,甚至把妓女帶到御舟上嬉笑打鬧,皇后忍無可忍,最後在一氣之下投水自盡。乾隆倒是頗為假惺惺的,後來讓大學士汪由敦為孝賢皇后作了一個碑文,說:"憶昔宮庭相對之日,適當慧賢定謚之初,後忽哽咽以陳詞。念百行以孝為先,而四德惟賢兼備。在皇后貽芳圖史,洵乎克踐前言。乃朕躬稽古右文,竟亦如酬夙諾。興懷及此,悲慟如何!"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和孝賢皇后有多恩愛呢!乾隆的第二個皇后那拉氏,人長得漂亮,做事情也很聰明,最能討人歡心。有一次陪同乾隆南巡,到了金陵後,乾隆與和紳等人跑了秦淮河上尋歡作樂,當地的官員為了討好乾隆,畫舫早已準備好絕色的歌妓美女,乾隆見後喜笑顏開,整晚在畫舫間流連淫樂,以至於樂不思蜀。那拉氏知道皇帝在外面荒淫無恥後,也只能苦守御舟,傷心流淚。後來她一氣之下,把頭上的青絲全部鉸了個乾淨,乾隆回來見後十分震怒,大罵皇后這成何體統,回去就把那拉氏給打進了冷宮。皇帝就是皇帝,"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皇帝荒淫無恥,無人敢問,即使貴為皇后,稍有反抗,也沒有什麼好下場的。34、香妃傳奇香妃故事又是乾隆皇帝的一段風流韻事。《清代外史》中記載說,新疆回部某王妃,容貌艷麗,身段風流,最獨特的是,她不需要香熏粉沐,其身體便天然有異香,當地人都把她叫做"香妃",連乾隆對此也有所耳聞。乾隆二十年後,回疆叛亂,乾隆派兆惠將軍前去征討。臨行前,乾隆把兆惠叫到跟前,讓他好好去查一下這個"香妃"是怎麼回事。兆惠心領神會,在征伐回部的時候便開始多方尋訪,終於在平定回疆後將"香妃"找到。兆惠一見,這個香妃果然非同一般,只見她膚色白嫩,眼睛水靈,容貌端莊美麗。正如人們所說的,近身即聞到香妃身上一股異香,此香不是花香,卻更勝花香,是一種女人才有的一種香味,久而久之,還真是讓人神魂顛倒。兆惠不敢怠慢,急忙密奏乾隆,向主子報告這個好消息。乾隆得報後,喜不自禁,命兆惠速速將此女送到京城。風流皇帝還特意囑咐,一路上一定要好生看待,千萬別讓美女受了委屈,減了顏色!兆惠隨後便為香妃進京特意打造了一輛寢車,裡面鋪上軟毯,四周圍以錦帷,遮蔽風雨。另外,還專門派了兩個貼身丫環,隨時伺候。這樣香妃便躺在這輛寢車中,由福康安的軍隊保衛,前往北京。一路上,當地官員們迎來送往,好生招待,就連香妃洗澡,沿途都早已為之準備了新鮮的牛奶,並奉上各種奇香異草,絲毫不敢怠慢。這樣總共走了半年,一行人才到了京城。香妃進宮後,乾隆欣喜若狂,但開始還不敢亂來,他觀察了幾天後,看香妃倒也沒有悲哀之色,反是神情泰然,似乎不知道有亡國之恨。乾隆心頭竊喜,有一天乘著喝了點小酒,便進了香妃房間,香妃見了乾隆後,冷若冰霜,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乾隆借著酒勁,便壯著膽子伸手去摸香妃。說時遲,那時快,香妃突然從貼身處抽出一把尖刀,向自己的手臂割去!乾隆被這麼一嚇,酒勁全被嚇跑了,趕忙去奪香妃的刀子。香妃舉其受傷滴血的手臂,另一支手抵著自己的脖子,喝道:"你要再敢往前一步,我就立刻死給你看!"乾隆見香妃性情剛烈,又急又怕,便急忙喚宮女為香妃包紮傷口。事後,乾隆心中十分懊惱,沒想著急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後來,乾隆為了討好香妃,特意仿造西域風格,在宮中給香妃造了別宮,裡面還特設有禮拜堂等,想以此來打動香妃,但香妃始終不為所動。乾隆有時和她搭訕,香妃多不理睬,乾隆不敢威逼她,也頗為惱火。後來,乾隆的母親,皇太后鈕鈷祿氏知道了這事,便把乾隆找來說:"既然這女子不肯屈從於你,你乾脆就把她殺了,還能保住她的名節;要不然就把她送過鄉里,留在宮裡不倫不類,成何體統?"乾隆唯唯而退,但要下令殺了香妃自己心裡又捨不得,就這樣放回去吧又心有不甘。這件事便也就不了了之,擱置了起來。過了幾年,乾隆率王公大臣們到天壇去舉行大祀,皇太后乘著這個機會,命人將香妃帶到慈寧宮,問香妃到底有什麼打算。香妃表示守節不渝。皇太后見她意志堅決,便命人賜白綢一條,令她自盡。乾隆得到消息後,急忙飛馬趕到慈寧宮。但此時慈寧宮已經上了鎖,乾隆在外面急得團團轉,但又無法進去。過了一會,宮門開啟,皇太后命人把乾隆帶進去,乾隆進去後,發現香妃早已香消玉隕,氣絕身亡。乾隆十分悲痛,也只得命人將香妃好生安葬。據說香妃就葬在北京的陶然亭東北角,孤墳三尺,雜花間繞,旁邊有一石碣,刻有這樣一首詞: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盡時,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詞句哀痛,據說是乾隆委託一位翰林所做的。35、乾隆羞辱張廷玉雍正駕崩的時候,大學士鄂爾泰和張廷玉被命為輔政大臣,為了拉攏這兩個人,乾隆剛一即位,就下令給予兩人今後配享太廟的待遇。對於清朝官員來說,配享太廟可謂是臣屬至高無上的榮譽。但後來乾隆翅膀硬了,見鄂爾泰過於囂張,便開始剪除其朋黨,連鄂爾泰本人也被革職拿問。張廷玉雖然沒有鄂爾泰那樣鋒芒畢露,但在張廷玉的影響下,張家和親家姚家有二三十個人在朝中或者地方上做官,如果加上其門生故舊,勢力也相當大。對張廷玉廣布黨羽的威脅,乾隆也心懷不滿,正伺機給予打擊。後來終於來了個機會。乾隆十四年,張廷玉因年老上奏請求退休,摺子里有這麼一句話,說"以世宗遺詔許配享太廟,乞上一言為券"。這話的意思是讓皇帝做個保證,說得未免有點無禮。乾隆見了立刻火冒三丈,但念及他馬上可以在自己面前消失了,便也沒多說什麼,隨後同意了這個請求。不料第二天聖旨還沒有發下去,張廷玉便已入朝謝恩。原來,軍機大臣汪由敦出自張廷玉門下,提前給張廷玉透了風。乾隆大怒,下詔解除了汪由敦協辦大學士和刑部尚書的職務,仍舊讓他在刑部任上贖罪。而張廷玉不知就裡,正好趕上了乾隆的槍口上。乾隆對張廷玉早就不滿很久了,這次正好對張廷玉大加羞辱,說:"太廟配享的都是功勛卓越的元老,你張廷玉何德何能,有何功績,可以和那些元勛比肩?鄂爾泰他還算有平定苗疆的功勞,你張廷玉所擅長的,不過是謹慎自將,傳寫諭旨,就像我詩里寫的那樣,『兩朝綸閣謹無過"罷了!"乾隆越說越氣,下令將張廷玉的伯爵之位革去,只以大學士銜退休。不過,乾隆也不好違背自己即位時許的諾言,還是准張廷玉配享太廟,但私下裡卻一直念叨說:"張廷玉實不當配享,其配享實在過分。"過了一陣子,乾隆的皇長子死了。張廷玉本是皇長子的學生,但老張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悲傷的表示,乾隆得知後心裡很不高興,說你老張無情,就莫怪我無義!後來在張廷玉的親家公收受賄賂案中,張廷玉也受到牽連,被罰錢充公。不過,八十四歲的張廷玉死後,乾隆還是讓老張進了太廟,並溢號"文和",總算給了張家一點面子。36、乾隆視紀曉嵐如娼優乾隆皇帝一生中最喜舞文弄墨,附庸風雅,又愛做詩,曾做御制詩五集十萬餘首,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詩作最多的作者,可惜卻無一首流傳,也是莫大的諷刺。乾隆到各地巡遊時喜歡到處題字,不過,他的書法比起他的詩品要稍微好一點。《春明夢錄》卷下里記:有一次南巡的時候,乾隆一行游到白龍寺,正好趕到廟裡撞鐘,乾隆突然想到一個句子,便急忙命手下鋪紙,寫下"白龍寺里撞金鐘"七字,紀曉嵐在旁邊看了這貌似白話的頭句,不免掩嘴竊笑。乾隆大怒,罵道:"朕詩雖然不佳,你豈能當面大笑!"紀曉嵐故作驚恐道:"臣哪裡敢取笑皇上,只是曾經讀到古人詩里有『黃鶴樓中吹玉笛"這麼一句,臣多年來苦不能對。今見皇上的這七字,恰好是天然對偶,就忍不住就喜而失笑了!""黃鶴樓中吹玉笛,白龍寺里撞金鐘",乾隆一聽,覺得對得是不錯,這才轉怒為喜。可惜的是,歷史上乾隆和紀曉嵐的關係決不是電視劇里演的那樣,紀曉嵐與和紳兩人可以和乾隆嬉笑打罵,真正的事實是,紀曉嵐在乾隆心中,不過是個娼優大學士罷了!《南巡秘記補編》里說,乾隆對自己的江南巡遊頗為自豪,有一次他偶入四庫館,和紀曉嵐閑談起天子巡狩的事情。紀曉嵐是個書獃子,他對乾隆頻繁的南巡本就頗有微詞,於是便乘機把三代之所以巡狩的原因和必要性給乾隆講述了一番,隨後又說秦始皇游幸大可不必,至於後來的隋煬帝屢幸江都,明朝正德皇帝嬉戲南北,都不值得效仿;做皇帝的只要洗濯其心,用賢退不肖,天下自然大治,過多巡幸完全沒有必要。話不投機半句多,乾隆認為紀曉嵐是在借古諷今,有意誹謗自己,他越聽越火,等紀曉嵐話音剛落,乾隆立刻變色罵道:"你紀曉嵐不過是個書生,還敢妄談國事!朕不過覺得你文學尚優,這才讓你領修《四庫全書》,實際上不過是把你當娼優養著罷了,你跟我談什麼國事?"這下好,紀曉嵐"娼優大學士"的外號傳遍朝野,弄得是人人皆知。紀文達深以為恥,心裡氣不過,便以自己年紀大了為由,請求辭職。乾隆不許,說:"修《四庫全書》的事情多得很,你怎麼可以隨便離職?何況你比朕還年輕許多,還敢在朕面前談老,明明就是欺君。趕緊回去作好你的事情,別自己討不痛快。"隨後,乾隆又說:"朕明年還要下江南,而且要把你一起帶去,讓你也看看民間的盛世氣象,長長你的見識,不要老是書生意氣,發些不著邊際的議論。"紀曉嵐被這麼一嚇,只得唯唯叩頭而退,不敢爭辨。第二年,乾隆又跟紀曉嵐說:"朕這次南下江南,本想帶你一起去,但想想修《四庫全書》的事情重要,要是你不在的話恐怕會有所耽擱,這次你還是別去了。況且你現在讀書博洽,但還沒有到融會貫通的地步,過多閱歷對你也無幫助,這事不如以後再說吧。你回去好好反省,現在你還需要洗心革面,尚未到粉墨登場之時。"紀曉嵐心想,不帶我去就算了,還無緣無故的挨了頓罵,從此便絕口不提南巡之事,即使是其他軍國大事,也不再多言。不知為何,乾隆臨行之前,又把紀曉嵐找來,說:"這次還是把你帶上。上次讓張廷玉等人閱召各地試卷,朕都不滿意。這次把閱卷權授予你,你要好自為之,勿負朕意。"於是,紀曉嵐便作為扈從人員參與這次南巡。一行人到揚州後,乾隆整天跑到小迷樓里風流快活,紀曉嵐對同僚們說:"不行,這次我一定要向皇上進諫。就算是觸犯龍威,也不過是九泉之下和龍逢、比干相見,總比終身得一娼優大學士的名聲要好。"紀曉嵐隨後便鼓起勇氣進了行宮,告訴太監說自己有機要事面奏皇上。太監進去稟告後,沒兩分鐘就出來告訴紀曉嵐說:"皇上讓你把試卷先擱在某房,你現在可以到平山堂去看戲,不要在這裡久混。"紀曉嵐說,我這次並非是為了交試卷而來,而是有事當面奏皇上。太監笑嘻嘻的朝紀曉嵐擠眼弄眼,讓他別壞了乾隆的好事,也不肯再進去回復。紀曉嵐催促太監去稟告,太監說:"紀先生省省吧,還是回去算了。皇上既然不想讓先生多說,先生又何必在這裡嘵嘵不休呢?先生既然以做文章為專職,文章以外何必旁及?我勸你還是早點回去,你若有詩文來,自當為你呈進。"文達聽太監話里頗有輕侮之意,又惱又羞,憤憤的說:"我今天就不回去,一定要等到皇上出來面奏。"太監一笑置之,也不管他。當時外面風大水寒,站的時間長了,紀曉嵐被凍得手足俱冷,渾身上下直哆嗦,漸漸支撐不下去了。這時,另一個和他相熟的太監看見他的窘狀,便過來婉言相勸:"皇上今日累了,誰來都不見。紀先生有事要奏,何不寫個摺子遞進去?"紀曉嵐沒辦法,只好問太監要了紙筆寫了個摺子,只見他一揮而就,頃刻萬言,大概意思是:"陛下這次南巡,到各地查看民情,關係甚大。民間瞻仰皇上威儀,也不是尋常遊覽可比。但皇上出京至此,貪圖淫逸,惟漫遊是好,娼優雜進,玩好畢陳,雖然天下太平不妨遊玩一二,但宣淫都市恐怕會褻瀆聖尊,希望陛下念創業之艱難,守安危之常戒,憂盛危明,以隋煬帝為前車之鑒,不至潛招奇禍"云云。太監收了紀曉嵐的摺子,笑道:"紀先生不肯聽我的話,非要無端挑起皇上之怒,我不過是多白跑一趟而已。你若想博以成名,其實大可不必,皇上常說:『朕觀這些酸文人的話,和俳優之口沒什麼兩樣,可笑則笑,可斥則斥,也不必加罪。他們說的都是些迂腐故事,實在沒有加罪的價值。"皇上都這麼說了,紀先生何必多費筆墨?還不如多做詩文幾篇,反可以博皇上之賞嘆。"紀曉嵐聽得這話純為譏刺,也無可奈何,無話可說。上折後三天,乾隆也沒理他。紀曉嵐正百無聊賴間,突然有旨宣召。紀曉嵐以為乾隆嚴譴將至,好在自己有心理準備,便作出一副不怕死的樣子,昂首而入。不料進去後,乾隆頗為和顏悅色,不等紀曉嵐開口,乾隆便道:"你的詩文之興大好,所作也不差,朕知道你在旅途中還頗能用功,且無怨悱意,尚不失謹厚書生的本分。但此後要更為勤勉,不要隨意做出位之言,以免自取其咎。"紀曉嵐正要說:"臣尚有奏",乾隆已令太監捧出試卷,命令道:"這些試卷都歸你評閱,趕緊拿回去,評好後明日交卷。"說完,乾隆便轉身回宮,而太監們催促著紀曉嵐趕緊出去。從此後,紀曉嵐在途中雖常入見,但無非是些科考閱卷之事,乾隆從不和他談及其他。一日乾隆游杭州西湖,讓紀曉嵐跟隨左右,紀曉嵐以為進諫的機會到了,不料剛一見面,乾隆便問《四庫全書》中有某某書嗎?連問了數十種,紀曉嵐都一一作答,乾隆說:"現有獻書若干冊,其中已收入者頗多,你看是兼收了的好,還是不收了?"紀曉嵐說最好兼收,可備參校,又說:"皇上嘉惠藝林,不如各繕數份,分別貯藏在東南名勝處,以作為南巡的紀念吧?"乾隆笑道:"你這句話,可謂是恰合職分,數年來也就這句可取。朕早有此意,即日就讓東南大吏擇去挑選風景好一點的地方為藏書之所,你回去好好想個實行辦法報上來。"紀曉嵐唯唯領諭而退。乾隆目送紀曉嵐走掉後,呵呵笑道:"給你件事做,讓你好好忙上一番,免得總在我面前鴰噪。"乾隆和紀曉嵐的關係,不過如此。前世姻緣:乾隆寵愛和珅的野史秘聞文\金滿樓(西門送客)和紳是乾隆朝的第一權臣,其驕橫跋扈,天下皆知。後人也許奇怪,以乾隆的精明老練,怎麼會被一個比自己小几十歲的臣屬愚弄而不覺其奸,實在是讓人有點難以想像。《郎潛紀聞初筆》里說,和紳最開始做宮中儀仗隊校尉的時候。有一次出宮,乾隆在轎中讀各地的奏報,其中有一折報告說要犯脫逃,乾隆微怒,隨後說出"虎兕出於柙"一語(此句出於《論語》,意思是典守者要對此負責)。扈從的眾校尉相互詢問,不解其意。和珅說:"皇上的意思是典守者不得辭其責。"乾隆聽後,探頭看了看和紳,問:"你也讀《論語》嗎?"和紳說:"是。"乾隆聽說校尉里還有人讀論語,很是感興趣,又問了和紳的家世、年歲,和紳都一一作答,回答很是得體。由此,和紳開始為乾隆所注意,加上近水樓台先得月,乾隆也有意對和紳加以提拔。和紳本就是聰明人,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寶貴的機會,是以恩禮日隆,飛黃騰達。不過,《清代外史》上卻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說雍正時期,宮中有個宮女,長得美麗嬌艷,青春動人,乾隆和她頗為相熟。當時的乾隆正是弱冠年華,有一次有事進宮,路過的時候看見那可愛的宮女在對鏡梳妝,我見猶憐,情竇初開的少年乾隆心一痒痒,便悄悄走上去,從背後偷偷的捂住那美女的眼睛,既有玩笑之意,亦有輕薄之心。那宮女被這麼一嚇,又不知道後面是誰,驚慌當中便順手拿了把梳子往後一砸,結果不巧正好砸在小色鬼乾隆的額頭上,把皮弄破了,還出了點血。乾隆被這麼一砸,慌忙放手跑掉了。第二天,乾隆去見皇后鈕詁祿氏,皇后眼尖,一下就發現了乾隆額頭上的小傷疤,便問他怎麼回事,乾隆害怕怪罪,支支吾吾不肯說。皇后更加懷疑,便對乾隆嚴加斥責,乾隆這才老實交代昨天發生的事情。皇后大怒,認定是這個宮女心懷叵測,有意勾引太子,下令立刻將那宮女賜死。乾隆當時被嚇得半死,想要為那妃子辯解,但又沒這個膽量。等他回到書齋,想了半天,也沒有辦法。後來乾隆用手指蘸了硃砂,又跑回宮女所在的地方,只見那心儀的宮女已經被弔死,乾隆十分後悔,乘無人注意,便在那宮女的脖子上用力按了一下,說:"這次是我害了你,如果上天有靈,等二十年後你我再相聚吧。"時至乾隆中葉。有一次乾隆外出,倉促間尋黃蓋而不得,乾隆質問,這是誰負責的?這時,負責皇帝出行儀仗的和紳站了出來,說:"臣不敢推卸責任。"乾隆乍一聽,覺得這人聲音好像有點熟悉,再一看這人,好像也在哪裡見過,但就是一下想不起來。回宮後,乾隆想起早上的那個人,突然一回想這不就是二十年前的那個無辜被害死的妃子嗎?於是乾隆便密令和紳進來,跪近御座,乾隆細看他的脖子,指痕處果然有一顆明顯的硃砂痣!回想往事,乾隆以為是上天註定,二十年後那妃子化作臣子再來相聚,由此對和紳也是倍加憐惜,萬般寵愛,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們在同性戀呢。有了乾隆的寵信,不過數年間,和紳便由一個儀仗總管被提升到相位,實屬罕見。和紳並不知道這段故事,有了乾隆的寵信,氣焰囂張,乾隆也不怪他,只是在歸政前對和紳說:"我和你有前世的宿緣,所以待你如此,怕就怕後面的人容不得你啊!"和紳當時不能理解,後來果然被嘉慶掰倒。不過,歷史上的和紳也算有才。他出生於乾隆十一年,比乾隆小三十五歲,正紅旗籍。和紳雖然沒有考中舉人,但他頗具天資,特別有語言天賦,通滿、漢、藏、蒙四種文字,在處理青海和西藏的問題上立下大功,也算難得的人才,並在後來升為戶部尚書。和紳特別能照顧人,特別是為乾隆服務,雖然他貴為大學士、軍機大臣,但乾隆一咳嗽,第一個拿痰盂去接的一定是和紳。更有甚者,為了投乾隆所好,和紳還有意模仿乾隆作詩、書法,極盡阿諛奉承之所能。乾隆對和紳的寵信也是無以復加,和珅不但貴為首輔,爵封上公,子尚公主,宮中寶物如紫韁、雙翎寶頂等,都賞賜有加。在乾隆朝的八旗大臣當中,和紳的受寵算得上是殊榮備至,無以復加。和紳一生當中,得到了五十多次的加官晉爵,權力之大,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儼然一個二皇帝。1789年的時候,乾隆還把自己的掌上明珠十公主許配給和紳的兒子,兩人做起了兒女親家,和紳也由此更加為所欲為。也不能完全怪和紳,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有什麼樣的皇帝,就有怎麼樣的臣子。紀曉嵐日御數女,裸體上班當場被捉文/金滿樓(選自《帝國的緋聞:大清野史三百年》)歷史上的紀曉嵐遠沒有電視劇上演的那般洒脫自如,當時他不但得了個"娼優大學士"的外號,其本人很多事也經常被人引為笑談。乾隆時期,北京達官貴人們都嗜好淡巴菰(煙草),乾隆當時尤其如此,煙癮很大,一天都離不開。後來乾隆突然無故咳嗽,太醫診治後說:"病源在肺,恐怕是吸食淡巴菰所導致的。"乾隆聽後便命太監不準再拿這個東西進來。過了一段時間後,咳嗽病倒好了,乾隆於是對淡巴菰極為厭惡,並勸告其臣僚也不要嗜好此物。煙草其實是輕微的毒品,一旦吸食也很難戒除。紀曉嵐當時為翰林大學士,煙癮最大,人稱"紀大煙袋"。他並不理會乾隆的勸告,每日仍舊拿個特大煙袋,裡面貯滿煙絲,張口就吸,毫不顧忌別人感受。有一天,輪到紀大煙袋在館中當值,他工作忙完,便把煙點上,剛美美的吸上兩口,突然間太監宣他進見皇上,紀大煙袋一著急,便把煙袋插入靴筒,隨後入朝覲見。不巧這次乾隆問的事情多,沒多久,紀大煙袋覺得腳上發熱發燙,但正被皇上問話,又不敢亂動,不料,他的靴子突然冒煙,原來煙袋的火沒有熄滅,結果把襪子給燒著了。紀大煙袋痛得要命,眼淚鼻涕直流。乾隆大驚,問他怎麼回事,紀大煙袋說:"臣靴筒里走水"。(當時北方人把失火叫走水)乾隆大笑,讓他立刻出去解決。紀曉嵐忍著痛,疾步跑到門外,把靴子一脫,裡面早已是皮焦肉爛,好不凄慘!讓人發笑的是,紀曉嵐平時走路特快,同僚們戲稱他為"神行太保",這次被燒了以後,紀曉嵐一個多月都走路一瘸一拐,人又送綽號"李鐵拐"。據說,後來乾隆過問此事,讓他為這事寫檢討。紀曉嵐好文才,援筆立就,裡面有這麼幾句:"褲焚,帝退朝曰:『傷脛乎?不問斗""。這個馬屁拍得很到位,乾隆心頭一喜,便賜給他煙斗一枚,准其在館吸食,紀曉嵐也得意的說自己是"欽賜翰林院吃煙"云云。紀曉嵐不但"欽賜吃煙",而且還有一個"奉旨納妾"的故事。《棲霞閣野乘》中說,紀曉嵐自幼稟賦超於常人,能夜間視物,一日不御女,則肌膚欲裂,腳要抽筋。《蟲鳴漫錄》里也說,紀曉嵐自稱是野怪轉身,不吃米,光以肉為飯,一日須御數女,五鼓入朝一次,歸寓一次,午間一次,薄暮一次,臨卧一次,一次也不能少,有時候乘興而幸,也是常有的事。紀曉嵐在編輯《四庫全書》的時候,有幾天特別忙,一直在館中上班。由於幾天沒有碰女人,紀曉嵐兩眼暴赤,臉色血紅。乾隆皇帝在路上碰到他,見他這副模樣大吃一驚,便問他生了什麼病,紀曉嵐不敢隱瞞,便把實情托出。乾隆大笑,後來派了兩個宮女給紀曉嵐伴宿。《四庫全書》編好後,又讓紀曉嵐把兩女帶回家中。紀曉嵐十分得意,經常在別人面前誇耀,自所謂"奉旨納妾"是也。不過,乾隆也沒少戲弄紀曉嵐。乾隆有一次南巡來到金山寺,紀曉嵐也隨同在側。乾隆一時興起,想給金山寺題一個匾,但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什麼好名字,於是就取筆在紙上假裝寫了幾個字,便遞給紀曉嵐問:"你看這幾個字如何?"紀曉嵐拿過來一看,是無字天書,幸好他隨機應變得快,便說:"好一個『江天一覽"!"乾隆大悅,便重新拿起筆題了這四個字。(此是"江天一覽"故事的另一版本)還有一次,紀曉嵐奉命在翰林院編纂《四庫全書》,因為工程浩大,紀曉嵐和同事們日夜趕工,時值盛夏,天氣酷熱,紀曉嵐身體肥胖又怕熱,往往汗流浹背,衣服盡濕。後來紀曉嵐乾脆把衣服除去納涼,同事的閣臣們也學他的樣子,脫了衣服在裡面工作。後來這事被乾隆知道,便想去捉弄他一下。某天,乾隆有意走到翰林院,正好紀曉嵐和同事閣臣數人光著膀子在那裡談笑風生,大家見乾隆走了過來,慌忙穿衣不迭,紀曉嵐因為眼睛近視,一時間找不到自己的衣服,穿衣不及,慌忙中鑽到了椅子下面。乾隆見了大樂,便一屁股坐在上面,紀曉嵐躲在下面喘息而又不敢動。乾隆在椅子上面坐了兩個時辰不說話,也不走。因為天氣酷熱,紀曉嵐不能忍耐,見過了那麼長的時間,便伸頭問同事們:"老頭子走了沒有啊?"乾隆大笑,諸人也笑,乾隆讓紀曉嵐出來,故作不悅說:"紀昀無禮,何得出此輕薄之語?你要解釋得過去就放過你,要說不過去就殺你的頭。"紀曉嵐大為尷尬,說:"臣尚未穿衣。"乾隆便命內監代他穿上,又訓斥道:"你膽子不小,你為什麼叫稱朕為老頭子啊?"紀曉嵐眼睛一轉,說:『京城中人都是這麼稱呼皇上的啊,皇上叫『萬歲",豈非老乎?君是『元首",得非『頭"乎?皇上為天之子而子萬民,所以叫『子"啊。"乾隆見難他不住,便呵呵一笑走了。紀曉嵐被乾隆捉弄,找到機會他也要捉弄捉弄和紳。有一次,和紳家修花園,建了個亭子,請紀曉嵐幫他寫個亭額,紀曉嵐揮筆而就,寫下"竹苞"二個大字,和紳見兩字寫得龍飛鳳舞,十分開心的把它給掛了起來。沒多久,乾隆臨幸和府參觀新花園,抬頭看見亭上的匾額,便問是誰寫的,和紳得意的說是請紀曉嵐寫的,乾隆大笑,說:"你上了他的當了!紀曉嵐這是在罵你家『個個草包"啊!"和紳氣得半死,又無可奈何。紀曉嵐讀書多又天性詼諧,平時也愛講笑話故事,每次入宮當值沒事的時候,太監就喜歡纏著他講故事,紀曉嵐不勝其煩。有一次,紀曉嵐又被某太監纏上,讓他講個故事,紀曉嵐說最近沒故事,某太監非得讓他說一個,現在編也行。紀曉嵐便故作思索狀,說:"有了。說有一個人。"說完,便閉嘴盯著太監看。太監見他不說了,便催促道:"這個人下邊還有何事?"紀曉嵐說:"下邊沒有了。"太監知道被其揶揄,大笑而去。紀曉嵐有一次為某詞林朋友的太夫人祝壽,朋友請他作首詩,紀曉嵐站了起來,清了清嗓子,眾人都作洗耳恭聽狀,紀曉嵐便道:"這個婆娘不是人。"眾人大驚,以為大不敬。紀曉嵐見效果達到,便從容續道:"九天神女下凡塵。"眾人一聽,贊這句說得好。紀曉嵐話鋒一轉,又道:"生下兒子去做賊。"眾人愕然,朋友也很是難堪。不料紀曉嵐笑道:"此子卻好,偷得蟠桃壽母親。"眾人聽後大樂,一時傳為佳話。紀曉嵐是個聰明人,但他的聰明在當時往往被人視為可笑之物,這大概就是乾隆視紀曉嵐為娼優的緣故罷。
推薦閱讀:
※五代十國帝王野史大全
※呂不萎說史:為何古代皇帝多短命?被女人吸干?
※中國古代神奇人物排名
※呂不痿說野史:古時候的女人穿內褲嗎? 揭古代女人內褲的秘密
※【軼事秘聞】蔡鍔與名妓小鳳仙之間的民間傳說究竟是真是假?
TAG: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