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專家智慧,點睛致富模式——記第三屆「如何讓農民富裕起來」研討會

  農民增收關鍵要拓寬增收渠道  促進農民增收,讓農民富裕起來始終是「三農」工作的核心。近些年來,農民增收面臨如下五個難題:  第一、用現有農業資源發展高效農業的空間壓力加大。由於糧食消費量的增加,糧食安全面臨新的壓力,因此我國必須保證糧食種植面積。在這種情況下,發展高效農作物、高附加值農作物的資源空間就比較有限。  第二、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高成本的階段。化肥、農藥價格在提高,柴油價格在提高,人工成本也在提高,這就必然降低農業的比較效益,給農民增收帶來新的壓力。  第三、農民收入呈現出結構多元化態勢。這幾年來看,家庭經營性收入增收的貢獻率在逐年降低,工資性收入貢獻率在提高,使得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下降。  第四、由於農業生產成本的上升和比較效益的下降,使得強農惠農政策的效益在衰減。我們這些年不斷地加大強農惠農政策的力度,但由於生產成本的上升,比較效益的下降,使得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惠從這兩個方面有所減弱、有所抵消。  第五、農村的區域經濟發展還相對滯後,農民增收的門路不多。增收門路較少使得農民增收的機會不多。  針對上述難題,需從以下六個方面尋求解決辦法:  第一、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從而為農民增收保持快速增長提供保證。  第二、應該適當提高農產品的價格,正確認識和把握利用農產品價格的走勢,合理確定農產品的價格。  第三、進一步擴大農民的就業門路,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揮這些企業的就業承載能力,拓展農民工的就業空間。  第四、嚴格控制農業投入品的價格。現在,部分農業投入品價格上漲較快,不利於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要加強農資經營監管力度,防止農資經營價格過快上漲。  第五、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我國,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難以進入市場開展競爭,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農村合作組織,提高組織化和規模化程度。  第六、要大力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加大城鄉統籌在經濟和就業方面的力度。  為農民增收鋪好政策與市場雙軌道  讓農民富裕起來,要絕對趕上城市居民不可能,但是差距要逐步控制。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做好資源配置、國民收入分配的文章。在這個方面,政府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重慶從去年制定了一個「農戶萬元增收」工程,通過三年的時間讓三百多萬農戶都能增收一萬元,並且每戶建立檔案,不能用平均數把這個拉上去,從去年情況看效果非常不錯。有很多經驗可以學習,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大力度地向農村傾斜。僅依靠市場力量是不行的,就得有政府的干預和反市場的調節。政府投入了很多,去年重慶投入了七個多億,今年要增加到十幾億財政資金,另外還協調包括農行等金融機構,準備在三年之中投入六百多個億,力度是空前的。  其次,還需要通過多個渠道進行支持。主要有四個渠道:第一個是經營性收入,由於農產品大家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所以經營性收入表現得還不錯;第二個渠道是工資性收入,由於很多地方都提高了最低工資水平,所以農民的打工收入有較大幅度增長,但是整個宏觀經濟的形勢是不是能持續支撐,值得關注;第三個渠道是轉移性收入,潛力最大的是以四項補貼為主的一千多億的支農補貼,這個今後在一定時期要寄予很高的希望,目前每畝總體上不到一百塊錢,主產區有的能達到一百多,今後有望達到兩百多,三百多等;第四個渠道是財產性收入,但有一個前提就是不要以為農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能做多大的文章,主要還是擴大資源領域,比如牧民、牧業、牧區的「三牧」有相當多的草地承包還不完善,還有集體用地也可以進行適度地開發,農民可以以租賃、入股等形式參與土地開發,並且獲得土地的長效收益。  最後,加強基礎設施投資建設。今後基礎設施的一個重點就是農田水利的建設,今年「一號文件」明確了三個方面:明確了新時期水利戰略定位;大力度地向水利投入,提出到2020年,全社會對水利的年平均投入要比現在高出一倍;對水利有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創新,就是建立三項制度,確立了用水的三條紅線,第一條就是用水總量有個控制的紅線,第二是用水的效率也要確定紅線,第三是建立水功能區納污制度。  讓農民在賺錢的同時提高技能  2010年,我們經濟運行當中的一個突出亮點就是13年以來,農民收入增速首次超過了城鎮居民,而且超的比例、超的幅度還是比較大的。再回顧一下過去三十年,農民收入增速超過城鎮居民的第一個時期是1978—1982年,第二個時期是1994—1997年,只有這兩個時期,農民收入的增速能趕超城鎮居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  去年的趕超,跟前兩次趕超相比有了一些本質性的區別,去年農民收入增速比較快,是由於農產品價格普遍上漲,收入增加,另外政府惠農強農政策力度明顯加大,這是兩個重要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工資性收入的增長保持了非常快的速度,所以說主要是靠市場的力量,靠農民轉移就業的推動實現了農民收入增速的趕超。  農民工工資上漲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而且有較大的增長空間。農民工工資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現在中國已經真正進入了一個農民工的工資持續快速增長的新階段。去年農民工工資人均月工資是1690塊錢,其實並不算高,這是因為:首先,農民在外打工平均每年只有10個月;其次,農民工的超時勞動非常普遍,在製造和服務行業裡面,如果農民工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個月只能拿到1000元,工資的40%是靠加班得來的;最後,根據國家統計局2009年的數據,僱主單位為農民工上養老保險的只佔7.6%,上工傷保險的7.8%,上失業保險的13.9%,如果什麼保險都不給農民工上,雇一個農民工可以節省七八千塊錢,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很多農民工拿的還是裸工資。因此,農民工工資上漲還有比較大的空間。  在提高農民工工資的同時,還要提高農民的就業技能。現在存在的問題是,對於一些高工資的工作,很多農民工做不了,這樣的問題在中年農民工群體中表現比較突出。因此,要提高農民工工資性收入,需要加大三個方面的工作:首先,產業要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要向一些適合發展工業的小城鎮轉移,為這些中年人利用剩餘時間,實現就地就近的就業創造條件;其次,為這些中年人提供免費的培訓,讓他們符合企業的要求;最後,要發展有利於促進就業的職業教育,「十二五」期間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在全國範圍之內加快實現真正免費的中等職業教育,而且要提高中等職業教育對農民孩子的吸引力,要改善這些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農民工的就業技能提高了,我們才可以由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  讓農民全方位享受社會發展紅利  去年農民的收入增長速度在1998年的13年之後,再一次超過了城市居民,使城鄉居民收入持續擴大的趨勢變為略有下降,而要實現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需要抓住以下四個方面的機遇:  首先,應抓住糧食和主要農產品價格穩定上漲的機遇,發展農產品直銷。去年以來,國際國內的農產品價格都在上漲。從最近幾年推動農產品價格的因素來看,當前農產品價格上漲不是一個短暫的現象,有可能會持續下去。不過,農產品價格上漲過程中農民得到的好處沒有價格漲幅那麼多,實際上中間環節把相當大部分的好處拿走了,所以需要採取很多措施解決這些問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要積極發展農民的直銷,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環節收費。  其次,應該抓住當前農民工工資上漲的機遇,著力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這些年,農民工資性收入一直呈持續增長態勢。去年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幾乎所有省區市都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大體幅度在20%左右,這樣就推動了農民工工資全面的上調,所以去年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了17.9%。這樣,去年一年農民工資性收入在農民總收入中超過四成,達到41%,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力量。這個趨勢在今後一段時期內還會持續,應該緊緊抓住機遇,進一步擴大農民就業,特別是加強農民培訓,提高技能,增強就業創收能力。  再者,應該抓住國家加大調整農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時機,繼續增加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在去年的農民增收裡面,轉移增收7%,增長速度13.8%。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增加中低居民收入水平,增加貧困群體收入水平,按照這個要求,我認為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民的補貼力度,進一步增加對農業投入的力度。  最後,要抓住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機遇,多渠道地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現在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從總量來講不大,大概就是3%-5%左右,但是它的增長速度非常快,去年達到了21%。我認為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對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創造了很多機遇,比如說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勢必會加速經營權的流轉,按照依法有償轉讓,留在農村經營的農民就可以增加收入。再比如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保障農民宅基地的用益物權,通過這個增加收入等等。  農民增收更應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最近幾年,在農民收入構成中,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收入比重比較大,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比重雖小,但成長性強。要保持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還需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具體來說,需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要保持家庭經營性收入穩定增長。家庭經營性收入主要是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獲得的收入,這幾年,糧食價格決定了家庭經濟收入高低。在安徽省鳳台縣調查時發現,土地轉包費用每畝在800-1000元,但即便在這麼高的轉包費用下,農民轉包積極性還不是很高,因為它是稻麥兩茬,一季水稻,一季小麥,如果農民種優質水稻,收入還是可觀的,因此研究如何穩定農產品價格,對農民從事家庭收入來講意義非常大。  第二、要穩定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工資性收入這兩年增長幅度比較大,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包括產業轉移問題,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調整最低工資水平,調整幅度都在20%以上,這對農民意義重大。但粗工和技工之間的收入差距比較大,粗工一般1000-2000元/月,技工則普遍可以達到 3000-4000元/月,我們要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除了繼續開闢就業渠道,增加就業總量以外,還要通過培訓提高農民技能。  第三、挖掘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潛力。珠三角、長三角的農民收入構成跟一般農村的農民收入完全不一樣,特別是珠三角農民收入,三個三分之一,三分之一來自務工、務農收入,三分之一來自農民出租房屋、出租土地收入,還有三分之一是來自集體的股份收入。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下一步要調整政府行為,增加對農民的補貼,實現城鄉要素的平等交換,對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意義非常大。  第四、調整民生在政績考核中的比例,通過民生考核幹部政績。最近,各個地方都在規劃「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搶先一步的東部地區紛紛壓低GDP的增長速度,甚至取消GDP作為考核指標,而開始注重民生的考核。希望有關部門在勾勒目前發展甚至更長期發展的時候,把農民收入在這個期間能夠好好地斟酌一下,比如「十二五」期間將農民與城市居民收入1:3.23的比例縮小到1:3。如何讓農民富裕起來,應該通過市場行為,但是更應該政府發揮主導作用。  助農民致富是發展的共同基礎  剛剛過去的2010年,是「三農」發展歷盡艱辛,砥礪奮進,再創佳績的一年,我國的糧食生產在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增產一年比一年困難的情況下,創造了七連增的偉大奇蹟,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5919元,比上年同比增長10.9%,更為可喜的是,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增幅12年來首次超過了城鎮居民。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距離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只有9年,任務艱巨,時間緊迫。中央已經發出了新世紀以來聚焦「三農」的第八個 「一號文件」,它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強烈信號,充分體現了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解決「三農」問題的堅定信心,也是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最重要的機遇。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城鄉居民絕對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還沒有完全扭轉,農民增收增長緩慢,農民增收難仍然是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最根本、最突出的問題。有效破解農民增收難問題,不斷促進農民收入的持續快速增長,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是縮小城鄉差距,構建和諧社會的最重要的舉措。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和全面的小康,這也是我們舉辦 「如何讓農民富裕起來研討會」的初衷所在。  作為論壇的獨家支持單位,永業集團在短短几年裡,在農村建立了24000多家科技服務站,他們直接面對面地幫助農民增收致富,所服務的農民富裕起來了,永業集團自身的實力也在不斷壯大,成為我國農資領域第一個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農民日報和「三農」領域裡的強勢企業強強聯合,共同為「三農」事業、農民增收做貢獻,這是我們一致的觀點。農民日報是在農村改革的風雲際會中誕生的,三十多年來,農民日報始終與改革同呼吸,與億萬農民同發展,在農村改革發展的洪流中,始終與時代強音共振,幫農民致富始終是農民日報的辦報宗旨之一。新世紀以來,「三農」工作出現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服務,為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服務,為促進農民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服務,這三個「服務」是我們新時期辦報的使命和重要責任。  用金融的力量撬動農業現代化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我國農村金融體制體系的改革步伐明顯加快,對「三農」發展的助推作用也在顯著增強。  一方面,自2004年以來,國家對「三農」的扶持力度不斷增強,農村金融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環節,改革也進入了新的階段,取得了較大的成就。  首先,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逐漸健全,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也在不斷地湧現,金融服務覆蓋面也不斷地擴大,除了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外,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等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其次,農村信貸擔保方式不斷創新,規模化融資、小額信貸、匯兌理財、租賃、保險、證券、期貨供給體系不斷形成。  最後,國家對農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明顯加強。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組建核准管理標準出台,營業稅率優惠定向調整,特別對小額農貸,在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都有非常優惠的財政獎勵政策,存貸款專辦政策,鼓勵法人機構將資金投在當地。在農村金融體系、市場體系、監管體系支撐下,資金下限規模不斷擴大。按照人民銀行統計,去年農村貸款的加速增長達到9.8萬億,是繼2009年之後連續第二次高於同期貸款的增速。  另一方面,農村金融體系對「三農」發展的作用也在顯著增強。據國家統計局測算,到2020年,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新增資金需求大概在15萬億左右。  首先,農村金融機構不斷加大「三農」資金投入,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資金投入涵蓋了種植、加工、流通、銷售各個環節,促進了上下游產業鏈融合,加快了種養一條龍,使農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現在農業提倡搞產業鏈,農村金融結構也開始搞產業鏈金融服務,從產品到制度的設置基本符合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加快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  其次,農村金融的產品創新增添了農村發展的優勢,推動了農村城鎮化轉型。我國農村正處在城鎮化轉型階段,過去十年,我國城鎮化固定資產投資的16.25% 來自於貸款。為適應城鎮化發展趨勢,農村金融機構積極創新,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縣域房地產開發、流通體系建設、社會公共事業發展提供了配套金融服務。  最後,農村金融機構聚集農業發展力量,將農戶力量集中起來,有效緩解了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的矛盾,同時金融機構推出了大量實用的方式,逐步提高農村農民和農業企業對金融需求的滿足度。  幫助農民致富 成就永業機遇  永業國際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之後,每年的增速超過了50%,經常遇到的不是認可,而是質疑,質疑永業為什麼發展得如此之快?我們對他們講解的時候說,我們的發展真的不算快,而是非常慢,在中國「三農」領域,國家出台了八個一號文件支持「三農」發展,而且這個領域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也同時帶來太多的機會。  我國「三農」事業核心問題的癥結在於農民的買難賣難。十年前我們有了一定的資金,考慮要將資金投到什麼行業、什麼領域的時候,經過多方考慮,我們最終選擇了農業。之所以這樣去選擇,就在於我們堅信,投資農業就一定會成功,只不過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艱辛與漫長。  從2007年永業集團總部遷到北京之後,永業用了3年時間,在全國各地鄉鎮、村莊快速建立起了24000家永業科技服務站,用我們貼近農民的服務,以及我們的高科技產品——永業「生命素」,搭建起一個幫助農民的平台,幫助農民解決假種子、假化肥坑農、害農的問題,給農民提供及時的市場信息;與此同時我們籌備了「永業樂自然」這樣一個銷售的通路,幫助農民回收農副產品,直接供應給城市的廣大用戶,使大家從源頭上得到健康。目前,我們已經成功和北京農學院進行合作,在昌平園區建立了一個生產研發基地,用我們的理念去生產綠色有機農產品,並進行全產業鏈服務實踐。  在整個發展的過程中,永業贏得了一個大的機會,就是在美國的納斯達克上市,這推動永業實現了快速成長。永業國際在納斯達克的成功,只是永業十幾個產業中的一個,永業持續關注中國的農業問題,希望能夠幫助廣大的農民找到一條致富的門路。我們擁有數千名的員工,他們能夠心貼心、手拉手地為農民朋友提供點對點服務,這些員工很多都是來自農業大學的畢業生,他們帶著筆記本電腦,帶著投影儀,往返鄉鎮,深入地頭,邀請農業大學的教授,通過各類農業科技講座以及現場指導講解,為廣大農民傳播農業政策及科技信息。正是憑著如此貼心的服務,永業得到了農民的高度認可,也造就了永業的發展機遇。  從商業理論上講哪裡有問題哪裡就有機會,如果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那你就能得到一個機會,這是我們所相信的簡單的商業發展邏輯。當然,永業公司的快速發展,還要得益於國家的好政策。我跟很多基金公司的人講,這樣好的發展環境在其他領域裡面是不可能擁有的,只是在我們中國的「三農」事業中,我們才能得到如此的發展機遇。(劉學勝)

(作者:劉學勝 責任編輯:李志)


推薦閱讀:

家裡萬萬不要擺放這四種植物,暗喻越住越窮,中一個一輩子難富裕
有錢人都喜歡把電視掛這個地方,預示越住越富裕,後悔知道晚了!
家裡吊頂一旦出現這種現象,再富裕也會變窮,難怪越住越倒霉!
出生在這個日子,一生難富裕的人
國土面積比 天津市小,富裕程度世界第一

TAG:農民 | 智慧 | 富裕 | 專家 | 模式 | 研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