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無錫景之七十七  靈山勝景 (一)

無錫景之七十七

景 (一)

2011年8月攝

靈山大佛建造緣起

在美麗的太湖之濱有一座被稱作「魚米之鄉」的城市——無錫,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浩浩蕩蕩三萬六千頃太湖孕育了歷代賢兒女,發鑿於隋唐時代的京杭運河穿城而過,打造了水網交錯、人家枕河的江南水鄉風情。無錫作為長江三角洲的一顆明珠,一直是我國傳統的旅遊城市。無錫延伸入太湖中有一個半島,因傳說島上留有秦始皇所騎駿馬的蹄印而得名「馬山」。這裡山不高而俊秀、水不深而清幽,丘陵起伏、鬱鬱蔥蔥、一級空氣、二級水質,國務院批准的全國12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之一的「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就位於這個島上。

在島上的幾十個山峰中有一座小山與眾不同,這座山就是小靈山,小靈山腳下有一座千年古剎——祥符寺。祥符寺在歷史上規模宏大,高僧輩出,法務興隆,香火鼎盛。傳說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曾駐錫於此,因見寺後主峰鍾靈毓秀,翠靄多姿,與天竺佛陀說法處的靈鷲山頗為相似,遂將其命名為「小靈山」,並由其大弟子窺基在此開宗立派,創建了佛教中著名的「慈恩宗」。前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將這段歷史總結為八個字——「山連鷲嶺,法繼慈恩」,意指小靈山與印度的靈鷲山,祥符寺與玄奘法師開創的慈恩宗具有一脈相承的關係。  

斗轉星移,一千三百多年來,小靈山祥符寺幾經興衰,終於在抗日戰爭中因掩護抗日誌士而慘遭僧人被戮、廟宇被毀的命運。昔日香火鼎盛的一方寶剎落入屋宇殘破,佛像毀敗,荒草凄凄,僧人四散的境地。  

時光飛逝,進入九十年代,為保存古迹,弘揚文化,落實黨的宗教政策,由中國佛教協會、無錫馬山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發起,恢復了千年古剎祥符寺,並邀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一代高僧茗山法師出任住持。同時,為促進佛教文化的交流、滿足海內外廣大佛教信眾宗教生活的需要,完善中國佛教五方五佛的信仰體系,發展無錫地區的旅遊業,在寺後的小靈山上修建了一座高達88米的靈山大佛。

靈山景區主要景點有:

大照壁

大照壁長40米,高8.6米,它被稱為華夏第一壁。照壁向太湖一面,刻有由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老先生的題詩「湖光萬頃凈琉璃」,琉璃是佛教七寶之一(佛教七寶為金銀、硨磲、瑪瑙、紅珊瑚、琉璃、琥珀)。佛經上說,琉璃世界清凈、美好,這句詩把靈山喻為琉璃世界,與三萬六千頃的太湖交相輝映。

照壁向大佛一面,中間刻有趙朴初老先生所寫的《小靈山》詩一首:

昔游天竺訪靈鷲,嘆息空荒憶法華;

不意鷲峰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

詩意敘朴老曾到印度靈鷲山去游訪,看到已沒有佛祖在世時在那裡講經說法的繁盛,覺得非常可惜和心酸。現看到建成了靈山大佛後,千年古剎祥符寺香火旺盛,重現了當年靈鷲峰的繁榮,不勝感慨。

五明橋

照壁對面,柔美的「五明橋」橫跨玉帶河上,精美的漢白玉橋身凸顯典雅、古樸。 「五明」是古印度對人類文化的總括以及對人類知識、學問的分類。「明」指學問、學科,「五明」是指人類文化有五大學問,分別為1、內明:明白自己、明悟人生真相的學問。2、聲明:聲韻、語言之學;3、因明:邏輯、論辯之學;4、醫方明:醫藥、體育、養生之學;5、工巧明:人類物質文化生活各行各業的技藝學問,如農業、商業、工業、建築、音樂、文學、軍事、管理等等。

每座橋分別以「五明」之一命名,橋欄杆則選用北京房山的精品漢白玉,體現了靈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遊客可選擇走不同的橋,圓自己不同的願望。

勝境門樓

走過五明橋,便可見一座氣勢恢弘,莊嚴而不失精美的「勝境門樓」。門樓糅合徽式建築之古樸端莊,北方皇家建築之雄偉大氣以及藏式建築之鮮明活躍風格於一體。正門懸掛「靈山勝境」匾額亦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題寫。門樓反面,另一梵文書寫的「靈山勝境」匾額,由研究梵文的泰斗季羨林教授親筆題寫。「

洗心池

出「靈山勝境」門樓,就正式進入了佛國勝境。在開始佛文化旅程之前,可先去 「洗心池」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

通常有成語說「洗心革面」,意思是徹底改變自己、重新做人。而佛教的「洗心」不是從品性的角度,而是注重從心靈智慧出發。佛教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本來是清凈光明,尤如明鏡,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煩惱和困擾越來越多,就好像一面潔凈的鏡子有了塵污,也就不能清楚地照徹萬物了,所謂「心性本凈,客塵所染」。通常意義的修行,就是要讓我們的心靈恢複本來的清凈光明,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達到真正的覺悟。有幸到此,就讓我們通過洗手,帶走塵世煩惱、蕩滌心靈染污,使疲憊煩惱的身心有一個徹底的轉換,換一種清新自在的狀態進入靈山勝境,。

佛足壇

凈化心靈之後,前往靈山的第一個景點「佛足壇」。面對遊客的這兩隻長1.2米,寬0.6米的巨大佛足印,是佛祖釋迦牟尼留下的足跡。據說,佛祖在世時,不主張世人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將寂滅時,於印度摩揭陀國留下腳印,並對其弟子說:「見到足印,如同見我」。日後,信眾便以佛足作為膜拜之聖物。

佛足足底平滿,五趾齊平,兩足掌中間刻有法輪,喻意法輪常轉,佛法無邊。足趾上有「萬」字元,象徵萬德莊嚴。

般若門

般若門也稱之為智慧門。它是我國境內最大的手工雕刻的石牌坊。在每根石柱上面都有一隻石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俗話說「雄師一吼,百獸皆服」,在佛教中把獅子吼喻為弘揚佛法,也象徵著佛法無邊。

在般若門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對大字。「度」在佛教是到達彼岸的意思,也是修行者的行為準則。

般若門南面「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水凈空凈陸凈凈土即在此方」,這副抱柱聯由祥符禪寺修復後的首任方丈茗山法師所題寫。意指靈山是一塊佛門凈土,風水地,人傑地靈;般若門北刻有「青天有眼觀察世間善惡兩樣安排,紅日無私照徹大地山河一律平等」一聯,由上海九旬老人顧老題寫,上聯要世人多行善事莫作惡,下聯指世間眾生一切平等。

菩提大道

穿過智慧門,便是「菩提大道」,大道兩邊植有百餘棵銀杏樹。在我國曆來是把銀杏樹視為佛門聖樹來代替菩提樹的,因銀杏樹的樹齡很長,可以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徵著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又因佛祖釋迦牟尼當年於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在佛教中即是覺悟之意,「菩提大道」又被稱為「覺悟之道」。

菩提大道中央飾有七朵蓮花,取自佛祖出生時「步步生蓮」的典故,走在蓮花上就如與佛祖在同行。菩提大道兩側是投資三千多萬建設的綠化帶,引進了許多珍貴樹種,如櫸樹、檫樹、羅漢松、白皮松等,這草坪也是引自美國矮生百慕達與雁麥草混播的終年常綠草坪,讓遊客從中去感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禪境。

九龍灌浴

九龍灌浴是根據佛經上所記載的佛祖出生時的故事而建造的,據說在佛祖一生下來他就能走路和說話,他不用旁人扶持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而且腳下步步生出一朵蓮花來,最後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天上地下,為我唯尊」。頓時天空出現了九條龍噴出凈水為他沐浴,仙女們也紛紛散下花瓣,奏起仙樂,供養佛祖。

「九龍灌浴,花開吉祥」景觀,氣勢磅礴、蔚為奇觀,重現了佛經中佛祖誕生之時祥瑞異相。開啟時,當《佛之誕》音樂奏響,頂端六瓣蓮花緩緩綻開,金身太子佛像從中冉冉升起,順時針環繞一周,隱喻「花開見佛」、「佛光普照」。周圍蹲踞的九條巨龍將一齊噴出高達三十多米的弧形水柱,當這九股水柱直衝天際轟然交匯沐浴佛身時,廣場四方鼓樂齊鳴,噴泉水體百媚千姿……

金身太子佛像全身鎦金,共使用黃金18公斤,重12噸,高7.2米。蓮花座下面是獅子鼓,獅子鼓下面是四大天王,是佛祖出生時的守護神。周圍幾個漂亮的仙女稱為「八供養」,是佛祖出生時的供養人。

吐水的鳳凰稱為八鳳飲水,水是經過引自德國200多萬的凈化器,凈化後的水,在佛教稱為「八功德水」,只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才有,遊客可以放心飲用,功德水清甜甘冽,可保佑飲水客身心安樂,福慧雙收,平安吉祥。

轉經廊

九龍灌浴廣場四周是轉經廊,裡面安放著轉經筒,共108個。這是藏傳佛教祈福用的法器,轉經筒一周等於讀誦「三藏」一遍,功德無量。「轉經」的本義是讀誦佛經,把108個轉經筒全部轉過來,這就如同誦讀了百遍經文,功德十分浩大,可保佑轉經筒人福壽延年。

「降魔」銅雕

在佛祖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之「九龍灌浴」後,便是佛祖四相成道中的「降魔」銅雕。這座長26米,高將近8米的大型銅雕,展現了佛祖「降魔」的過程。

敘佛祖剛剛經歷了六年的苦行,但沒有悟出解脫之道,於是他放棄苦行,到了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受了牧羊女供養的羊奶之後,稍微恢復了一些原氣,便坐在一個菩提樹下,發了一個大願:「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來了」。佛祖在樹下靜思了七天七夜,就在他將要成佛的剎那間心魔來襲,享樂的誘惑、財勢的誘惑、美女的誘惑等,最終佛祖把它們一一降服,得道成佛。

銅雕背面,是啟功先生題寫的「佛法」,字若行雲流水。去惡行善,是人類需要弘揚的永恆價值觀念,值得玩味。

阿育王柱

在銅雕後面,高高聳立著一根阿育王柱,它是由整根花崗岩雕刻而成的,高16.9米,直徑有1.8米。阿育王柱最頂端的四隻獅子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象徵著要把佛教弘揚到四面八方。獅子下面刻有法輪和四種動物,分別為獅子、牛、馬及大象。法輪喻意法輪常轉的意思,獅子代表釋迦王族,牛代表忍辱負重,馬代表王子逃離皇宮,大象代表大行大力。

阿育王柱是古印度佛法所行之處的標誌,它體現和見證著佛教文明承前啟後的發展歷程,也是國泰民安、佛教興盛的標誌。這根阿育王柱無論從高度、重量、價值,還是堅固方面,都遠勝印度現存的「阿育王柱」,是目前大陸上罕見的手工雕刻石柱,堪稱「中國第一柱」。

廣場旁邊四根石柱稱為經幢,上面刻有經文,映襯出阿育王柱的雄偉莊重,佛教的博大精深。

在靈山景區瞻禮九龍灌浴的盛大場景,仰觀巍然聳立的阿育王柱,遠眺矗立於群山之間莊嚴雄偉的靈山大佛,這三大神奇的雕塑,三項艱巨的工程,也正體現著靈山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增進人類文明乃至促進世界和平的任重道遠。

天下第一掌

天下第一掌廣場左側矗立有「天下第一掌」,它高達11.7米,相當於三層樓房的高度,寬5.5米,僅手指直徑就達1米,掌心千輻輪直徑2米,總重量達13噸。這是按靈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複製而成,形狀大小完全一樣。佛掌的印相為「施無畏印」,寓意驅除眾生痛苦,撫慰眾生心靈,令眾生無畏無懼。因「佛手」與「福壽」諧音,有幸來到靈山,帶著美好的心愿去摸摸佛手,可讓大佛驅除煩惱,保佑平安。

百子戲彌勒

天下第一掌廣場右側為大型青銅藝術珍品 「百子戲彌勒」,它高3米,寬7.8米,重9噸。斜倚而卧的彌勒神情和藹,笑容可掬。在彌勒碩大的身體上,塑有整整一百個正在嬉戲耍鬧的小頑童,各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他們有的在疊羅漢,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樹枝桶彌勒的肚臍,更有調皮的竟然在彌勒身上撒尿。但彌勒一點也不為所動,依舊樂呵呵。

這些小頑童為何如此捉弄彌勒呢?據說他們是在考驗彌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稱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實證明,只有心胸開闊之人才是真正擁有快樂的人。

祥符禪寺

天下第一掌廣場向北,走過普渡橋、大覺橋和慈恩橋便進入千年古剎「祥符禪寺」。天王殿兩邊,是鐘樓、鼓樓,鐘樓里置有「江南第一鍾」,重12.8噸,高3.5米,下口直徑2.5米,由安徽蕪湖造船廠鑄造,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會舉行隆重的撞鐘儀式。

大雄寶殿前有一尊立佛,佛高8米,由江蘇著名雕塑家吳顯林設計,88米高的大佛就是根據這尊8米高小佛通過計算機放大11倍建造的。「大雄寶殿」上方額匾為朴老題寫,兩旁邊的抱聯「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水凈空凈陸凈,凈土即在此方」,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原方丈茗山所題。

殿後杏壇廣場有一棵古銀杏,是祥符寺悠久歷史的見證,植於唐貞觀年間,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此樹姿態奇異,樹乳累結,每年秋天枝頭都掛滿白果。據說,這棵千年銀杏曾數次遭到雷擊,主幹中間空心,其間藏有一條青色巨蟒。巨蟒平時不出來,每年八月中秋夜,都要從樹上游下來,悄悄地繞寺一周,然後返回樹洞。中秋夜看蟒巡寺成為祥符禪寺的一大盛事,而善男信女們認為青蟒是神蟲,到寺內進香後,一定要到古銀杏樹前燒香磕頭。每到白果豐收之時,巨蟒便在樹內搖動樹身,白果紛紛自動落下,從而免去僧人採摘之苦,後來有遊方僧人說青蟒是青龍山山神。

登雲道

杏壇廣場北面便是登雲道,登雲道與中山陵石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視差作用下,登雲道從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從上往下看,只見平台不見台階。登雲大道一共218級,共分七個平台,符合俗語「救一生靈,勝造七級浮屠」之說,因此登上登雲大道也是一種修行。

登雲道中間設有七幅巨型石刻,組成一副靈山史卷,讓遊客能夠了解靈山的歷史。登雲道上的一口古井,稱為「六角井」,據說茶聖陸羽曾品過井中的泉水,認為甘洌清甜,非常推崇被譽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

靈山大佛

登雲道頂端,便是靈山大佛。靈山大佛是在德高望重的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親自主持下建造起來的,得到了中國佛教界以及社會各界的鼎力襄助。在靈山大佛建設過程中,趙朴初先生還提出了神州「五方五佛」的理念――伴隨著靈山大佛的建成,得以圓滿了東方靈山大佛、南方天壇大佛、西方樂山大佛、北方雲岡大佛、中原龍門大佛之「五方五佛」的格局。

作為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立像,靈山大佛比四川樂山大佛還要高17米,由1560塊青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總用銅量達到了700多噸,全部銅板展開面積可達到9000多平方米,焊接它們的焊縫總長度達了35公里。在大佛的建造過程中,運用了現代高新科技,如先進的抗風、防震、避雷等措施,其中,避雷針就被巧妙的藏在大佛的髮髻里。由於使用了特型銅壁板和先進的焊接技術,大佛的外型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

大佛右手指天,稱為「施無畏印」,那是大佛在為眾生除去痛苦;左手指地,稱為「與願印」,那是在保佑眾生平安快樂,莊嚴安詳的靈山大佛是集文化、藝術和宗教於一體的大型藝術珍品。

佛教文化博物館

靈山大佛基座上下三層為佛教文化博物館、隨喜堂、萬佛殿,它們集聚著佛教文化的所有精髓。走進底層基座的佛教文化博物館,順「清涼世界」拾級而上,便可看到佛博館「鎮館之寶」——漢代金絲楠木雕刻的北京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另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藝術的佛教三大教派、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接著可乘電梯上蓮花寶座,去抱抱佛腳,祈求一生平安。

梵宮

大佛景區東側為靈山梵宮景區,靈山梵宮建築氣勢磅礴,布局莊嚴和諧。高三層的梵宮採用退台式建築布局,以南北為軸線,東西呈對稱分布,總建築面積達7萬餘平方米,建築面寬150米,進深180米,頂部為錯落有致的五座華塔,後側為曼陀羅形態的聖壇。

梵宮的建築形式突破傳統磚木格局,以石材等堅固耐久的材料為主,汲取了中華傳統木雕、石雕、玉雕等裝飾精粹,大量運用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樑柱、高聳的穹頂、超大面積的廳堂等,既體現佛教的博大精深與崇高,又將傳統文化元素與鮮明時代特徵相融合,一座地標式傳世建築得以完美呈現。

整個建築依山而建,集成了世界佛教三大語系的建築精華,以其之「特」與靈山大佛之「大」、九龍灌浴之「奇」構成全新靈山勝境的三大奇觀。步入梵宮,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東陽木雕、敦煌技師的手工壁畫、琉璃巨制、揚州漆器、油畫組圖、景泰藍須彌燈、景德鎮青花粉彩缸、甌塑浮雕壁畫,這些藝術珍品在靈山梵宮各區域演繹著優秀的傳統文化色彩,作為東方佛教藝術薈萃載體的靈山梵宮堪稱是東方的「盧浮宮」。宮內珍寶薈萃,光彩四溢,大塊的石板建築,金色的攢尖屋頂,精美的佛像浮雕,無不充滿著博大精深的佛教藝術氣息。2009年,無錫靈山梵宮建築獲全國建築業最高獎「魯班獎」。

五印壇城

在梵宮的正南面,與之遙相呼應的建築就是「五印壇城」。壇城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是藏傳佛教風格的建築。「五印」代表五方五佛,也代表佛的五種手印相,分別為:施無畏印、與願印、說法印、觸地印、定印。壇城代表佛的完美世界,遊客可登上壇城繞行,以表達對佛的尊敬。

壇城四周一圈的水面為香水海,是根據佛經上記載大千世界中其中的一海而建。大千世界有九山八海,中間的為須彌山,香水海是中間的海。據佛經記載,注滿香水的海,代表了佛教中的八功德水,正所謂:「太湖三萬六千頃,八功德水繞靈山,如來百福莊嚴相,無量光明照世間。」

曼飛龍塔

梵宮景區東面是曼飛龍塔,曼飛龍塔是南傳佛教中的代表建築。塔身以白色為基色,顯示出多層立體感,造型美觀,玲瓏精緻。曼飛龍群塔是金剛寶座式的群塔,塔基為一圓形須彌座,由主塔和八座小塔組合而成,塔身上有各種浮雕、陶塑、佛龕、佛像和其他紋飾。整座塔顯得莊嚴肅穆、富麗堂皇。剎桿上裝置著上下串連的華蓋和風鈴,微風拂來,叮鐺作響,悠遠肅穆。

結束語

靈山大佛於1994年10月奠基,於1997年11月15日落成開光。開光之日,海內外高僧大德及各地信眾十萬餘人親臨現場。是日慈雲瑞靄籠罩大佛金身,至開光儀式舉行,祥雲飄升,大霧竟奇蹟般地散去,預示法輪常轉佛光普照。

數年以來,靈山景區始終堅持將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注入景區的規劃與建設,景區的硬體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掀起了靈山旅遊事業發展的新高潮,並向符合國際標準、具有更高服務水準的精品景區邁進。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推薦閱讀:

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 無錫至九寨溝航班取消
無錫景之三百七十三  春滿蠡園  (一)
分享一下很酷的色彩搭配
紅唐 x 淮海街,這裡將成為蘇州又一個打卡地標!
蘇州哪裡有做推拉篷的/常熟可伸縮雨棚價格/太倉大排檔燒烤擋雨蓬效果

TAG:無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