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迦居士:三種方便易行的修行方法

時間:2013-2-6 16:08:18作者:周叔迦來源:華人佛教查看:3評論:0內容摘要:佛教徒雖然知道做好人,但還不能便是真正佛教徒。因為佛教徒必須做好人之外,更加以是修行人。換一句話說,不修行的好人,他的好不能是最好的。世間人只知好而不知修行,所以那好始終不能到最高峰。假使佛教徒只能好而不能修行,恐怕他那好的資...

周叔迦居士(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一、緒說佛教徒雖然知道做好人,但還不能便是真正佛教徒。因為佛教徒必須做好人之外,更加以是修行人。換一句話說,不修行的好人,他的好不能是最好的。世間人只知好而不知修行,所以那好始終不能到最高峰。假使佛教徒只能好而不能修行,恐怕他那好的資格要喪失的。修行的方法,第一便是皈戒,第二便是禮懺誦經念佛,第三是布施。二、三皈五戒世間人作學問必定要從師,而且學塾的從師要立字據說生死由命。也就是以性命交結師父來換取手藝。佛教徒也是如此,要以性命交給三寶來換取福德智慧,便是要畢生為三寶的奴僕,沒齒不二,方才有修行的資格。佛是極明白的,佛所說的道理無有不是的。並不是因為佛說便是對,實在是因為世間的道理,沒有不經過他說過的。所以凡是他不曾說過的一定是不對的。假使佛教徒而不依從佛不依從法,那還能是修行嗎?佛與佛法既然可寶,那依從佛法而修行的先進,當然也可寶,也應當依從。所以是第一要受三皈。戒是止惡防非的。作好人要持十善,也可以說是十善戒。但是十善是「性戒」,無論佛教與非佛教徒作了那十惡,當然便是壞人。因為這十惡是天地間必然的壞事。而佛教徒不能但持性戒而已,必須於性戒之外更加以「遮戒」,即是佛所制定特別限於佛教徒所不應當做的事。如同飲酒食肉等。由自己慚愧心的支配,去行善改過,那是誠意正心之內的事。也就是好人的資格。由於篤守佛的禁令,而行善改惡,便是修行人的資格。至於戒的種類,在家出家各有不同,如今不必細講了。三、禮懺誦經念佛修行人的精神是受三皈。三皈的精神,是要對於佛有時時刻刻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想念。一切行動,必須稟報於佛。但是因為自己程度低下的關係,必須時時刻刻稟遵於佛而改過遷善。所以要禮懺。懺即是改過。儒教也說過則勿憚改。但是因為儒教只有懺而無有禮,所以只是好人的資格而不是修行。佛教徒應當根據三皈的信念,對於佛禮拜啟白髮露懺悔。這是修行人刻不容緩的事業。除了禮懺之外,次要的便是誦經。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世間學問如此,佛法也如此。修行人是要將佛法的義理含蘊在心胸之中,方可以久久得到啟悟。含蘊之由來不在乎分別研究,而是要將經文義理在有意無意之間,灌輸到意識里去。所以必須日日選定一種經或多種經周而復始的誦讀。加強禮仟誦經的力量,而謀迅速的成就,是靠念佛的力量。念佛是要如子憶母的誠懇。這三種是一切修行的總綱,在現在念佛的方法最普通,人人都知道拿掛數珠去念佛,但是因為不持戒不禮仟的原故,那念佛也是虛浮不實,甚而至於裝模作樣,一無所成。佛法之中有三學。即是「戒學」、「定學」、「慧學」。戒學即是做好人,定學即是做修行人,慧學即是做明白人。三學的關係是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所以修行是以定為主,佛教中習定的方法甚多,有大乘的,有小乘的,有圓頓的,有次第的。何以在這裡不談修定的方法,卻說禮仟,誦經,念佛呢?其實這三種修行要有成就,也是必須要心定,雖然行為是動的,而心實要靜。若是以這三種修行中得定,那才是真正圓頓的定呢。四、布施佛教的修行,最要緊是要人看得開放得下。世人放不下的,第一便是自身,第二便是財物。假使有人肯將財物周濟他人而不自己享受,即便是放下了。況且佛教徒是要普度眾生的,度生的起始,便是以財物長養他人的生命。所以在修行上自利的精神,是皈戒禮念等,利他的精神是布施。二者是不可偏廢的。佛法的修行是一切相助成的。有一門廢了,其他的一切也不興了。五、余說除此以外,還有最要的修行便是持咒。持咒的所以然理由,是甚深奧的,在此不便多談。只可以簡單說,持咒可以助成皈戒禮懺誦經念佛的成就,布施的威力。此上所說,只是就佛教徒平日所必須的修行而言。至於每人單獨之意樂或須要,那修行的方法便是無量無量。在此不須細表。總括而言便是佛教徒不受皈戒,不禮懺誦經念佛,不能布施,便喪失了修行人的資格。他的佛教徒的人格便不健全了。
推薦閱讀:

一看就懂的老料小葉紫檀的鑒別方法!!
12生肖改命的十大方法---之雞
民間流傳幾十年的降血糖的方法,這個可以試試
家居裝飾畫的選配方法
怎麼快速增強記憶力,方法其實很簡單

TAG:方法 | 修行 | 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