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3)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3)
大安法師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
請看科表。上次我們討論到無量壽經教起所因的因緣,既然知道無量壽經有甚深無量的因緣而興起,那麼下面我們就要了解這部經在藏教的判教的地位。這個藏有含攝的意思,含攝一切法義;有出生的意義,出生一切聖果。一般從內容上分,分經藏、律藏、論藏。經藏就是修多羅,詮釋定學;律藏又稱為毗尼,主要是對於身口意三業的規範,詮釋戒學;論藏呢,論又叫做阿毗達摩,是對法的意思,論議討論,所以它屬於慧學的範圍,所以戒定慧由三藏來詮釋。那麼這部經典呢,屬於經藏所攝;同時也包含著律,裡面講的五戒十善、齋戒的問題;也包含論,智慧討論的部分,比如佛跟阿難之間的問、回答,以及佛跟彌勒菩薩對西方凈土往生者為什麼有化生、胎生的區別的討論,這屬於論的這樣的一個範疇。所以兼攝律藏和論藏。這是了解這個。那就看二藏,二藏是菩薩藏和聲聞藏,佛滅度之後,迦葉和阿難以及五百阿羅漢在王舍城結集聲聞藏,文殊菩薩和阿難於鐵圍山結集摩訶衍菩薩藏。那麼這部經典屬於菩薩藏所攝,因為它宣說阿彌陀佛的因地,發願是以菩薩的悲心來發,然後建立凈土讓眾生往生,一般莊嚴凈土攝受眾生屬於菩薩道的範圍,那麼讓眾生也是到那去成佛,又進一步度眾生,所以它自始自終都是大乘的這種內涵。那麼也許有人會問,這個厭離娑婆的苦,欣求極樂的快樂,好象它的表面形態是自利呀,自了呀,那怎麼能稱為菩薩呢?這一點我們從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智者大師的《凈土十疑論》都給予了很好的回答,求生凈土正是為了成就佛道,普度眾生。所以無量壽經講能夠念佛求生凈土者,是我的第一弟子。所以它屬於菩薩藏所攝,這個我們要了解。
下面看教。從漢代翻譯經卷以來,就對這個教典進行分門別類,所以判教就應運而生。在魏晉南北朝以及在隋唐之際,出現了判教的十八家之多,最後大家比較認同的是天台的四教和賢首的五教,那麼這裡我們就採用賢首判教五分的這種構架,賢首是屬於華嚴宗的第三代祖師,是由賢首大師來判的,它是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頓教和圓教,它是這麼判設一代時教,從它的性質內容上來分。那麼這個屬於一般的佛教常識了,應該說在座的諸位,包括學佛幾年的信眾,應該都比較了解,我們這裡就簡略地提一下,小乘教主要是談人我空,比較少地涉及到法空,它是講五蘊無我,但是進一步說五蘊這個法也是空的,這個它很少涉及,所以它常常是我空,執著法有。然後在對於心性的認識方面,它承認六識,前六識。對於這個深層次的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很少涉及,所以它依照六識,以貪、嗔、痴三毒煩惱,建立染的這種根本和清凈的根本,所以它沒有契入到第七和第八這個層面去討論心性問題,這就叫未盡法源,未盡法源就會相互觀點分歧很大,這就是部派之爭,多達二十派,這是在上座部,大家去看看,尤其是戒律方面的這種分歧,這是屬於小乘教。
大乘始教,在解深密經這些經典,就進一步地談到法空的問題,然而始教它比較,這個決定地說,這些定性的三乘行人,把它分得界限很清楚,尤其是不允許那些闡提種性的,這樣的定性聲聞的,比如聲聞是定性的,就沒有成佛的可能性,把這些人排除在成佛之外,這樣它沒有究竟到大乘佛法普度一切眾生,尤其在本源心性上建立眾生怎麼樣能成佛的問題,所以常常判它是未盡大乘至極之說,所以就叫「始」。這個始教更多的是象法相宗它對一些相狀分析得很周密,象百法啊、它的心法、心所有法、無為法,它分得很細。小乘的有七十五法,大乘的法相宗也分了百法,它承認有阿賴耶識,但是阿賴耶識是生滅的,真如是凝然不動的,所以在這個生滅的八識裡面建立生死和涅槃的這些義理,這是屬於大乘始教。
那麼大乘終教,再進一步地在人我空、法我空的基礎上契入到真空妙有的問題,中道,而且在這個中道的本體意義上建立定性的聲聞和闡提種性、無種性的都能夠成佛,一切眾生但凡有心,都能成佛。這樣才究竟大乘至極之說。所以就叫「終」,終教。終教它的教義更多地是從它的本質自性上去談,很少談到法相,即便剖析法相也回歸到自性,所以它談八識就是進一步地就有叫如來藏八識,一心二門,這個心真如門,這個空性是能夠緣起的,緣起的當下也是空性,如來藏八識來隨著染凈緣來建立這種輪轉和解脫的義理,這是大乘終教。
第四是頓教,頓教是對天台教義的進一步的發展,在天台的四教裡面它們有判別。這個頓教它就單刀直入了,它不去討論法相問題,就直指那種一念不生的自性,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一切法空就是佛。修證的過程也沒有什麼次第,頓然一超直入如來地,象達摩的直指之禪,屬於頓教的範圍。
那麼第五是圓教。這個圓教它能含攝前面的四教,是從事事無礙的這種境界來談一真法界的種種情況。所以常常我們講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帝網重重,它從這方面建立。比如性海圓融就是自性真如,海表明它深廣,圓融就是在理體上,它是一切圓融的,不二的,沒有對待的,一法不立的,所以這個性海圓融是指它的理法界,這個理法界它又能夠緣生萬相,所以緣起無礙,正因為有理性之空才有緣起之有,所以緣起無礙是表明它的事法界。那麼當它緣起妙有的時候當下就是空,空的當下,越空越有,越有越空,這就相即相入,空有不二,這就是事理無礙法界。那麼事理無礙法界進一步的就是象帝釋天的珠子,能夠影現種種珠子的影子,交光互影、相即相入,又能安立它的差別相,這是事事無礙法界。那麼這個圓教裡面就包含著四法界,這個我們在下面討論義理深廣的時候還會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那麼這樣看起來,我們這部無量壽經它屬於頓教所攝,為什麼屬於頓教呢?它也不經過次第,你只要信願持名,契入到彌陀願海,頓然橫超三界,往生凈土,到西方凈土馬上得阿鞞跋致,快速成佛,所以它也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需要五十五個菩提位次的這樣的修證,所以它是頓然的,快速一生成佛的法門,是頓教所攝。同時它也通終教,大乘終教表明一切眾生都能成佛,包括闡提。那麼這部無量壽經我們看到,阿彌陀佛發願是針對九法界眾生髮願的,尤其是對那些苦難的眾生,度盡阿鼻苦眾生啊。還有那些蜎飛蠕動的眾生都要把它們度到西方凈土成佛。所以這個九法界眾生,三惡道的眾生只要它信願持名,就能往生,往生一定能成佛。就是定性闡提,它也能夠做佛,所以它包含大乘終教。同時它也可以圓攝大乘的圓教,尤其它把圓教的核心理念,都把它表達地非常充分,這個我們在義理深廣裡面會談這個問題。然後在這個藏教等攝,這個等啊,就有十二分教,佛一代時教從它的題材類別分為十二類,象修多羅、伽陀、優陀那,那麼在十二分教裡面,這部無量壽經,在這裡含攝兩分,分就是分齊頭數,各各不同的意思。那麼這部無量壽經屬於修多羅,契經,契理,契機。優陀那是無問自說,凈土法門屬於無問自說的經典,因為這個凈土法門所涉及的問題、它的指向、方法都不是凡夫眾生所想得出來的。所以都是佛鑒別眾生的根機成熟,無問自說。就象阿彌陀經,首先就向舍利弗說出二有。那個無量壽經呢,它有一個放光現瑞,誘導阿難來問,也屬於無問自說的範疇,這就象這個前面的大教緣起講,為諸眾生做不請之友,眾生需要它也沒有能力去請,所以要主動地去宣說,這叫無問自說。
下面我們討論第三科,義理深廣。義理深廣我們就是進一步對前面的教攝加以深一層的討論。為什麼無量壽經是屬於頓教、是屬於圓教,我們來先看攝頓。這個念佛法門有個特點,它不是首先談功夫的,它是以佛的果覺跟眾生修行的因心之間的互動來產生一種交感,一種現量的接納。所以這個感應一說是凈土法門的一個特點,它感應上了,一個凡夫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它信願持名感應上了就能夠往生凈土,往生凈土就能快速地證他的菩提果位,這裡面不經過它的次第和迂迴,也不要是由小乘再向大乘迴轉,所以一到西方凈土呢,它就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它是沒有斷煩惱,見思惑還在,但是它能夠有佛一樣的壽命、佛一樣的相好光明,佛一樣的六種神通。得到了這個,涅槃分的功德不是他自己修來的,是阿彌陀佛在果地上恩賜給我們的,所以它屬於頓教。就好象一個年輕人他忽然成了個大富翁,是他接納了他的父親的一筆遺產,不是他創業得到的。那麼現在就有人也要質疑了,開始講頓教是一念不生、諸法皆空,即名佛。那從修行的方法來看,你怎麼能稱它叫頓呢?你現在要念這句名號,念這句名號這是有念啊,有念怎麼叫頓呢?在法相上把我們這個世間和出世間法分為五種。一種是名,就是一些名字、概念,這叫名,一個是相、相狀、妄想、正智如如分為五種。那你說這個,你稱這個名,名號就叫做名,觀察西方極樂世界叫相。它沒有離開能所,它有念,有念就沒有辦法談頓,頓的話是這個無法、都沒有,八識也空,還有三自性、二無我,一切皆空才叫頓,所以對這個從修行下手的功夫,怎麼去理解這個頓。蓮池大師他有一個回答,他說這個由於念佛能一心不亂,這就叫無念,而且通過持名,但得一心,何法不寂。所有的法都寂凈。那麼一般我們討論世間的這種解釋這四句,有是一句,無是一句,亦有亦無是一句,非有非無是一句,那麼這四句在世間法的表達當中,念佛法門都能夠超越它,就是這四句沒辦法去詮釋念佛,當然這分析得細微一點了。比如念佛的時候,不是以有心去念,為什麼不以有心去念呢?因為能念的心當體自空啊,所念的佛了不可得,能所都是沒有的,所以不以有心念。那不以有心念,又不以無心念,就在這當下,能念的心也靈靈不昧,所念的佛也歷歷分明,這就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那怎麼理解這句話?亦有亦無,比如當我們念佛的時候,有處全空,空處全有,這空有可以互奪兩忘。雙遮,遮開兩邊,所以不是雙亦,不是亦有亦空。那麼第四句也不以非有非無心念,為什麼呢?正由於我們是有念,才顯示它的無念。一切法的建立一定要有對待,有念顯無念,因為無念才顯有念,這樣就從空有的合成,互成雙映,互映的角度來建立。所以它就是雙照兩邊。所以又不是非有非無去念,所以你分析它是離開四句了,離開四句就斷絕百非了。這就是念而無念,念而無念就叫一心,雙遮雙照,非遮非照,就是唯是一心,就從這方面,也是頓的。好,我們今天主要來看攝圓,怎麼理解這個圓教,在諸家的判教裡面,都是對華嚴經和妙法蓮華經看成是一個是全圓,一個是純圓。這是大家公認的,那麼無量壽經如果我們跟全圓的華嚴經比較就會發現無量壽經也全體具足著華嚴的境界,華嚴在事法界當中,前面的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這是大乘的經典都能夠含攝的,唯有事事無礙法界屬於華嚴獨具,所以華嚴成為別教一乘,這個別教就是區別其他大乘經典的獨特之處,這個別教不是屬於天台的藏通別圓的別,是他區別於一切大乘經典的獨特之處,所謂別教一乘。華嚴稱為眾經之王,稱性而說,我們歷代的祖師大德各宗各派無不推崇華嚴。你看玄奘大師,儘管翻譯過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份量比華嚴經還大得多,然而他在經架上擺設的時候,一定要把華嚴經擺在第一層。這個《高僧傳》還反映有一些義學比丘,把自己的本宗擺在第一層,那個華嚴經都會跳到第一層去。這個華嚴經,我們看《華嚴持驗錄》,這很不可思議的。當時宋代有一個從天竺國來的一位三藏法師,他到了五台山,看到大家在誦經,他就問你們在誦什麼經,那回答是誦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天竺的三藏法師非常驚嘆,他說這部經還到了東土啊?他都很奇怪到了東土,他說這部經在天竺國的功德是什麼啊,那是非常重視的一部經典。就是,如果誦這部經的手啊,這個誦完經的手,以後就洗手,洗手的那個水啊,灑在地上,如果下面有昆蟲螞蟻,得到了這滴水的滋潤都能夠升到天上去,是這麼一個功德。當時,于闐國有個沙彌,誦華嚴經誦得非常熟練,忉利天就是帝釋跟阿修羅大軍正在打仗的時候,打不贏,當時帝釋有一個大臣就說請援軍,要請幫助力量,請誰呢?下界啊,就是從上面往下,有個沙彌誦華嚴誦得好,把他請過來,我們打仗的時候他在後面誦華嚴經,我們就能取勝,果然這個帝釋天恭恭敬敬把他請到天上去,打仗的時候沙彌坐在後面,華麗的車裡面就在誦華嚴經,這一誦,就大大加持了忉利天大軍的力量,那這個阿修羅大軍就全部崩潰,所以這部經典是很不可思議的。古德有時候誦華嚴經,有時誦一品,如來出現品,誦如來出現品的時候,還真的就看到水池裡面佛像出來,所以我們平時要多誦誦華嚴經,我們東林寺結夏安居的時候,每年都誦華嚴經,今年我們還要堅持誦,希望我們班的學員也都參加誦這部華嚴經。這個境界義理很不可思議,我們能夠得到這部經卷,要感謝龍樹菩薩,本身這部經就不是在地球上的,是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請出來的。所以也是我們東土在盛唐之際,在晉唐之際,也是我們國人的善根所感,這部經典來到了中國,被翻譯成我們中文。那麼我們看這部經典來跟無量壽經比較。古德常常有個評語,說這個無量壽經的義理境界,跟華嚴經是驚人地相似。無量壽經是中本的華嚴經,華嚴經是大本的無量壽經,都作這種評價,那麼我們來看看這種評價、判斷是不是有道理。在這裡我們就以事事無礙的這個法界來會通比較一下,無量壽經和華嚴經之間有十種相同的地方。
首先來看第一,無情說法同。無情就是器世間的無情啊,講經說法相同。那麼華藏世界,它的一毛一塵,它的樹、水、有形和無形之物,都能演出妙法的言音。這是華藏世界常常表露出來的。那麼無量壽經也同樣具足這樣的境界,無情說法,這個八功德水波揚的聲音,那個水能說法,那麼這個水呢,能說種種的法,小乘法、大乘法,從初發心的法到通慧之法到灌頂之法它都能說,而且這個說的法正是跟眾生的根機非常對應,也是契合他水平的當下的說法。那麼風吹鈴鐸的聲音、風吹樹葉的聲音、百鳥偕鳴的聲音,這些都在講經說法、都能令聽者發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那麼這個無情說法,這種事相,它是包含了一種深邃的義理在裡面的,華嚴經常常有一句話,叫「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的眾生和無情的器界,共同圓滿一切種智。在我們一般的觀念當中,生命體和無生命的這些植物、器具好象是有一個不可跨越的鴻溝,本質上是不同的。然而在佛的五眼圓明的狀態當中,有情的眾生有佛性,無情之物有法性,佛性法性還是一種分別,在最本源的真如自性上,它就是一個性:真如。那麼這個器世間怎麼來的?器世間是由諸佛的心流現出來的,一切唯心造,當它能造的心本身就是佛心的話。它流現出來的正報和依報當然也就是佛了。也就是佛,它就能夠共同圓成一切種智,所以在華藏世界,在極樂世界,它的無情之物不是象我們所見聞覺知那種冥頑之物,跟我們不能互動的,它是靈靈不昧,它是有佛的功能在裡面的,那麼這個義理在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發願裡面,它就有一句話,叫做一切皆成佛,我要建構一個凈土,這個凈土一切皆成佛,我們要注意這個一切,不僅包括阿彌陀佛和菩薩和聲聞和往生的天人,它是包括一切器世間的,它的樹木、花卉、宮殿樓閣這都包含在一切裡面,所謂的正報和依報,正報和依報都是佛,一切皆成佛。所以八功德水,水為什麼能隨心所欲,你想念頭一動,這個水溫暖一點這個水就暖一點,這個水涼一點,這個水就涼了,這個水流的急一點,這個水就按你的意思急一點,這個水從上面灌浴下來,這個水就從上面灌浴下來,你動一個念頭,想聽什麼法,這個水就跟你說什麼法,你不想聽,不想聽就寂爾無聲,你說這個水就不是一般的氫二氧。這個世間水,你動念頭想它想它,它也沒辦法,它沒有辦法回應,回應我們,因為它現在還不是佛,所以這個境界也是不可思議的境界,無情說法同,是建立在毗盧遮那如來發的大願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和阿彌陀佛發的大願一切皆成佛的這樣的共同點上,所以顯發無情說法相同。
好,我們再看第二:一含無量同。這就是一和多的關係,一,在一法當中,含攝著無量的法,那麼華藏世界有,極樂世界同樣有,那麼華嚴經這方面表達就太多了。在一微塵裡面,這是一法,包含著三千大千世界的經卷,無量的經卷在一微塵裡面,剖微塵出大千經卷,這常常說的,那麼這個善財童子他入到普賢菩薩的一個毛孔裡面,這個毛孔裡面就能夠顯現十方三世一切境界、一切的佛剎、一切的眾生、一切的佛出世、一切的菩薩眷屬,這一個毛孔,這一法出現這麼廣大的境界,那麼善財童子參五十三善知識,參一個優婆夷,叫具足優婆夷,具足優婆夷她有一個什麼境界呢,她有一個寶瓶,寶瓶這裡面呢不大,當時雲集了十萬個眾生到她這裡聽法,要吃齋飯,她就用這個瓶子滿足一切人,十萬人都能吃飽,這一法。那麼這個在西方極樂世界他也是這個樣子,比如在寶樹裡面就能見到十方佛剎的所有的境界,就好象明鏡看到自己的面相,具足優婆夷具有一法出一切資生用具的這個功德,阿彌陀佛也有這個能力,還沒有成佛之前,阿彌陀佛做菩薩,積功累德的時候,他就能夠從手掌心裏面出一切資生用具,衣服、飲食、花香、幢蓋、醫藥、樓閣,都從那個手掌心裏面出來,多少眾生來都能給他,所以很多眾生看到這位菩薩有這樣的福德啊,都對他生起了很大的信心,由此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那麼出現這個情況,實際上它也具有一個道理在裡面,為什麼一法具足一切法,就是在那種本體層面,所有的法界的法呀,功能都能夠互相含攝,他契證了法界心性理體,他的一法就包含著無量的福德,所以就在這個手掌心裏面,在一個瓶子裡面可以出現無量的福德、相狀出來,這是一含無量同。
第三是不動周遍同,就是不動道場,在一個菩提樹下或者在道場不動,然而他的應化身可以周遍無量無邊的世界,毗盧遮那在華藏世界這個寂滅道場不動,然而他的報身盧舍那應化身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在這個世間叫釋迦牟尼,在另外個世間又叫其他的名稱,無量微塵數佛剎,他都能夠遍過去示現八相成道,所以華嚴經常常有偈子表明,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悉周遍,他的真如理體和他表現的相狀是沒有差別的,那麼這個體相能夠升華他的妙用,在無量的世界都能夠分身前去,體相用。那麼這個境界在西方凈土也存在了,阿彌陀佛的法身也常在西方,然而他的應化身遍十方剎土,不僅是阿彌陀佛啦,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有這種德能,這就是天親菩薩在講菩薩的四種莊嚴的時候,不動應化德,在西方凈土他的報身不動,然後隨著他有緣世界的眾生能夠分身前去,所以在他方世界包括我們的娑婆世界,有許多都是從西方極樂世界應化過來的菩薩們,據我們看到的有關記載而言,象善導大師、永明大師、印光大師,都是西方凈土菩薩應化過來的。在《西方確指》裡面,覺明妙行菩薩,他也是在西晉的時候,他就以貧子貧賤的這一世,非常厭離這個濁世啊,就拼了七天的命啊,拚命念佛,得念佛三昧,七十五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然而他慈悲心很切,再回到這個世界,示現過種種身份,象國王、宰相、比丘、比丘尼,包括乞丐、妓女,這些身份都示現過,來度化有緣的眾生,在明末的時候,又有一批跟他有緣的眾生,就是原來曾經作過他的徒弟的,弟子的,八個人,轉來轉去還沒有解決問題,到明末的時候還來修點道教,修點道教就喜歡扶乩啊,現在民間也很盛行這個請什麼仙來臨壇做開示,那就忽然有一天,就有一個人也就臨壇了,開始也沒表明自己的身份,就先解決他們想要解決的問題,跟他們講怎麼治病啊,怎麼樣修丹啊,讓他們產生信心之後,然後就引導他們念佛,引導上來之後,再告訴自己的身份,自己是從西方凈土過來的,叫覺明妙行菩薩,當時他說了一個偈子,菩薩偈,這八個人呢當時就請教了一位佛門的高僧,就是寂光律師,寂光律師因為佛門的高僧對這個都不感興趣,一聽他們這個,啊,都不相信,不相信這八個人就把這個覺明妙行那個在臨壇時講的一個偈子,因為他記錄下來就交給這個寂光法師,寂光法師一看當下就向西方頂禮,相信了。這個偈子是這樣寫的:「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無量照群迷,當知本體原無二,不動莊嚴變化機」。這個偈子,就是一輪月亮的光,就含攝著三千大千世界,那麼這個月光就代表著他的化身,分身無量,分身無量是為什麼,照群迷啊,度眾生啊,但儘管分身無量,他的月光很多,但月體只有一輪,所以當知本體原無二,真如理體是不二的,所以不動,在西方凈土不動他的報身莊嚴,是順著眾生的根機來變化的,所以這個偈子,就把這個佛菩薩法報化三身的內在關係揭示得非常如法,所以令這個寂光和尚一看不得不相信向西方頂禮,這是真的,不是假冒的,印光大師也是確證這個覺明妙行菩薩絕對不是假的,《西方確指》大家好好看一下,他的開示非常精闢,這叫不動周遍同。
第四,見聞獲益同。見聞是屬於我們的接觸外界的感官了,見聞覺知能得到殊勝的法益,這一點相同。華嚴經有個比喻就是藥王樹,講這個藥王樹長在高山裡面,當它的根部長起來的時候,它使這個大地所有的樹根都能長起來,當它的樹莖樹榦長的時候,也可以帶動所有的樹榦長起來,枝葉華果亦復如是,那麼這個為什麼叫藥王樹,它能夠冶病,如果見到這棵樹,他六根都能清凈,所有的身體上的病,心理上的病,都能夠治療好,那麼這個藥王樹啊,進一步的比喻就是菩提樹,菩提樹就是佛的無量功德所成就的,是他法身的這樣一個表達,他是以對眾生的大悲心作為它的根,是以他的禪定作為他的樹枝,是以他的這個六度萬行作為他的枝葉,是以他的一切種智作為他的果實,所以眾生看到菩提樹,它能夠消歸自性,這是講樹有託事顯法的價值,托這個事相顯現法性。包括眾生見到佛的相好光明,它也是這個樣子,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不僅僅是好看、漂亮、莊嚴而已,它是表現法性的,它是由多少福德智慧來莊嚴的,透過每一個莊嚴我們就能知道他在因地當中是怎麼過來的,所以這個見聞佛義啊,在無量壽經裡面,講那個道場寶樹,它也是令見聞者能六根清澈啊,而且接觸佛放的光,聞到樹發出的香味,嘗到樹的果實,意念樹的功德都能得到三種忍,音響忍、柔順忍乃至無生法忍,所以這個菩提樹它能讓我們得到利益,不僅僅是觀賞價值審美價值而已,那麼我們在西方凈土見到觀世音,我們就會類同見到自性的慈悲,見到大勢至就見到自性的智慧,能夠讓我們得到利益,所以這個託事相顯法性這一點兩部經典相同。
第五是八難頓超同。八難是佛教的一個常識,是指八種讓我們不能見佛修聖道的障難,首先是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牲,由於三惡道劇苦,沒有辦法讓我們聞法修行,這是障礙。在人道有三種:盲、聾、喑啞,瞎子、聾子和啞巴,是障礙我們修行的違緣、障礙,這是第四。第五是世智聰辨,就是非常聰明,反應很快,就是邏輯思維很發達,世間的東西他很利害,然而分別心很重,把他那個自性純樸的這個東西失去了,所以這是一個障礙。在世間法可能很推崇這種人,在修行當中它可是個障礙,你看一般的知識分子一修行一念佛為什麼昏沉很重,普遍是昏沉重,它有一個特點,分別識太發達了,他就容易昏沉。所以在莊子裡面就講,不能隨便用機械,有機械就有機心,有機心則純白不備,你有這個機心,那個純凈潔白的心你就失去了,失去了你的天機就很淺了,跟道就違得很遠,這是個障礙。再就是佛前佛後,沒有生在佛世或者佛出生之前出生,或者佛涅槃之後出生,佛前佛後。北俱盧洲,太享受了,沒有出離心。無想天,就是長壽天,他沉在無想的狀態當中,不想聞法。這些都是八種障難,但是可以頓然超越,這個兩經是相通的。談到八難頓超同,這裡可以來融匯比較一下:在華嚴經裡面,毗盧遮那如來在兜率內院,就是釋迦牟尼佛了,作為護明菩薩,他要降誕到這個閻浮提示現八相成道的時候,首先要放光,他的放光部位,針對不同道的眾生來放,那麼他的腳板放出的光就是照到地獄裡邊去,當時有一個地獄的眾生接受到這束光,就蒙這束光,因為光裡邊有音聲,有說法,如果宿世他曾經有過這個善根,這束光就能令他開發宿世的善根,那麼這個地獄眾生就隨著這束光就升到了兜率天,到了兜率天的時候,實際上這時候這個護明菩薩已經到地面上來了,到閻浮提來了,所以他沒有見到,但佛是非常慈悲,他就有一面天鼓,這個天鼓呢,就是在為這個剛剛從地獄升到兜率天的天人講經,這個天人聽到這個法音,馬上證到了十地,證到十地就很感恩,這時他就能觀察到佛到哪兒去啦,觀察他到了閻浮提,馬上他從兜率天下來,在法會上散花供養種種讚歎,你看這個華嚴經講,佛的光明,竟然有這種超勝的妙用,八難頓超到十地,這都是圓頓的,如果不是我們看華嚴經,怎麼都不敢去相信它啦,總是想的吭吭哧哧修行吧修行吧,就很少去想佛的功德力有多麼神奇、多麼慈悲,這方面我們常常是比較隔膜的,那麼在無量壽經裡邊對這一點也是常常強調的。蜎飛蠕動的動物,都能往生,往生就能得阿鞞跋致。得阿鞞跋致可以快速地成佛,度盡阿鼻苦眾生,阿彌陀佛的那個炎王光也可以直接地照射到阿鼻地獄的最底層,阿鼻地獄的苦難眾生蒙這束光的照射,光中也有法界眾生可以隨著這束光冉冉地上升,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就看到,這個凈土法門是阿彌陀佛救度苦難眾生,用五劫的思維,無量劫的積功累德成就的,威力是很巨大的,阿鼻地獄的眾生都能救度,而且阿彌陀佛因地就是對阿鼻苦難的眾生髮出的一個非常震撼人心的一個誓願,要度盡阿鼻苦眾生,所以他的大願一定要達到這個程度,他才能是究竟圓滿的,所以一個至誠念佛的眾生,無論他是在什麼樣的生命狀態當中,他都能夠仰靠彌陀名號光明願力,頓超八難。那麼頓超八難,它的圓頓也是有它的道理的,因為這束光,它不在煩惱層面去談,直接穿透到它的自性裡邊去了,因為這個自性跟佛是平等的,是不二的,是具足一切功德的,所以在這一點當中把它透顯出來,它就頓超了,不需要一個一個台階來上,但是要達到這一點,是需要這種慈悲願力、威力是要到無以倫比的程度才能出現這種殊勝的情況。那麼這一點在觀經的下品中生章、下品下生章是詮釋得更明顯了,那個五逆十惡的眾生,臨命終時是地獄猛火現在前面,當時他看到地獄猛火時候,實際上來說這個人當下就是個地獄眾生,然而這時候他被這個地獄苦所逼迫非常恐懼的時候,得到善知識,一個善知識以大悲心跟他來講念佛法門,阿彌陀佛的十力威德,這個時候他已經別無選擇了,你再為這個眾生去介紹其它的法門,那基本上是來不及的,也是沒有辦法可下手的,所以直接就跟他介紹阿彌陀佛的威力,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解決你當下地獄的苦難。善知識這時候他不能是拖泥帶水講其他的,就直接的要和盤托出對地獄眾生的救度,唯有靠阿彌陀佛,那麼這個地獄眾生,他還能夠相信,還能夠全身心靠到,他能念十聲乃至一聲,這時候馬上地獄的境界轉化,地獄猛火變成清涼風,風吹來朵朵蓮花,蓮花上有化佛接引這個地獄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不是頓超了嗎?那麼凈土聖賢錄有很多介紹古往今來,那些八哥、鸚鵡、老鼠、雞、狗往生的,大有例子啊,魚,包括一些魚往生。所以為了實現八難頓超,佛菩薩也隨形六道示現他種種的身份。我們看到最近發生的事情,好象是我們江西新余市,它有一個養殖珍珠的一個地方,他就賣那個珍珠,就是蚌殼,結果他就去賣的時候就留了一隻很大的就帶回家,就準備炒著吃,結果一掰開那個殼,因為這是硬殼軟體生物嘛,他就把這個肉撥出來,將近有兩斤,裡邊還非常雪白,他來炒著吃,然後他一打開殼啊,蚌殼的背面有一尊觀世音菩薩像,那是看得很清楚,非常莊嚴包括她的線條都很流暢,那麼這也許就是菩薩示現啊,這個蚌殼就在它那個生命群體當中,以它這種隨形示現,來給它講經說法。印祖文鈔也講那個薄荷,一頭豬,這頭豬也是很愛乾淨,它不吃其它的,就吃荷葉,所以大家就叫它薄荷,那個屠夫不殺它,就留著它,為什麼留著它,它有作用,什麼作用呢?一般的被宰的豬都很恐懼,都掙扎,那些屠宰夫都覺得非常累,非常艱苦搏鬥,但是這個被宰的豬如果轉到薄荷的旁邊,轉上幾圈之後都乖乖的被宰,不吭一聲,所以這個屠夫覺得這個薄荷還挺有作用,就一直留著它。那麼為什麼知道這是一個菩薩示現呢,當時五台山有一位比丘,他在一個寺院住了一段時間,就準備再離開這個寺院,這時候有個老和尚告訴他,他說你要走的話你給我帶封信,帶給誰?就是薄荷收,這比丘就接受他這封信就上路了,上路以後才發現,是啊,這個薄荷我沒問清楚薄荷的地址在什麼地方,你讓我投給誰啊,他又不好回去就往前走,他就想著這個事,那個信並沒有封口他就好奇,把那個打開看一下,就是幾行字,叫薄荷度生已竟趕快回來,不然呆得太久會迷失。他也不知道怎麼回事,莫名其妙,這時候,就走到一個村鎮的時候,一群小孩正在那裡跑來跑去叫薄荷薄荷,這一聽,這個薄荷,他趕緊問小孩,薄荷是誰啊?那小孩就把他領過去,就把他領到牆邊指著那頭豬說這就是薄荷,這個比丘一看心裡就吃驚了一下,但是想一想,畢竟比丘還是有善根的,有點慧根,這時他就說:「薄荷,有封信給你。」就把那個紙條拋過去。這個薄荷就兩條腿站起來就接到這個紙條,就象人一樣站在那裡,就把這個紙條展開看,看完了就把它揉碎了捲成團吞進肚子里去了,吞進肚子就站在那裡,走了。你說這薄荷是一般的人嗎?一般的豬嗎?哪裡有眾生苦難的地方哪裡就有佛菩薩的拯救,因為佛菩薩的悲心不舍任一眾生,尤其對苦難的眾生更加了一分悲愍的救度,所以他要把這個八難頓超的特點體現出來。兩部經都具足。
第六,重重無盡同。重重無盡同,就是象十玄門的因陀羅網,這個無有窮盡,一即一切,所以華嚴經表示,諸佛如來有微塵數的頭,每一一頭有多少多少舌頭,百千億個舌頭,一一舌頭又能夠有多少多少音聲,百千億的音聲,每一音聲又有百千億個文字句義,每一個文字句義又能充滿法界,它就重重無盡。比如說十地菩薩有一朵大蓮花,大蓮花它裡邊的蓮花葉子,各方面它也是重重無盡的,這個在無量壽經也講,這個西方極樂世界有無量的寶蓮花,每一個寶蓮花有無量的葉子,每個葉子能夠放出三十六億百千那由他的光,每一束光又能放出三十六百千億尊佛,每一尊佛又能放出百千的光明,一一光明又能為十方眾生講經說法,他是重重無盡的。包括他在救度眾生也用重重無盡的方法、這個原理來實施,這個西方三聖每天都在討論、觀察他方世界眾生,哪個世界眾生根機成熟,趕緊救度,用什麼方式救度?什麼身份去?然後應化過去以後,就把他方世界的眾生就接引到了西方凈土,這些來到西方凈土的眾生馬上成佛,成佛以後他又分身到他方世界,分身他方世界又令眾生往生到西方凈土,這些往生到西方凈土的眾生又很快成佛,成佛以後他又到他方世界去度眾生,這就叫輾轉教授,輾轉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這也是重重無盡,這個因陀羅網它是一個甚深的法界的一個秘密,我們現在的一些前衛科學也在逐步地探討這個問題,象那個分型數學,它就從那種重重無盡的原理來建立一個概率的觀念,包括我們天文學它也是重重無盡的,我們這個太陽系,太陽系是屬於銀河系的一員,銀河系又是河外星系的一員,河外星系又是銀河星雲的一員,它那個天體也是重重無盡的,沒有邊際,這是重重無盡。
然後我們看第七,雙垂兩相同。雙垂兩相這是指報身和化身,在華嚴經裡面的法身是毗盧遮那,報身是盧舍那,應化身是百千萬億的釋迦牟尼,這個雙垂兩相就是華藏世界的盧舍那,他顯現他的應化身,這就是兩相。那麼這一點在無量壽經也是體現出來,阿彌陀佛在西方凈土他是報身相,你看他的菩提樹都有四百萬里,那個樹根都有五千里那樣的範圍,枝葉分布有二十萬里。那麼你想佛坐在那裡身形也就是非常高大的,如果還是幾米高的話那就不成比例了,就好象喜馬拉雅山跟一個螞蟻一樣的,那就不成比例了。那麼西方凈土阿彌陀佛報身,同時他又顯現種種的應化身以及臨終接引像,臨終接引像是隨我們眾生心來應化的,絕對不能太高大,如果他一高大,我們只看到他一個毛孔,那也看不清,看不清他的全貌。這是雙垂兩相同。
第八,教主法身同。對這個問題就有點神秘色彩了,就是華藏世界的教主和極樂世界的教主他的法身是相同的,華嚴經是以盧舍那佛為教主,極樂世界是以阿彌陀佛為教主,這兩土的教主是什麼關係?那麼我們來介紹一下,華嚴宗的祖師和凈土宗的祖師驚人相似的一個看法,清涼國師曾經說過,阿彌陀佛即本師盧舍那,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也都是持這個觀點。那麼我們來看清涼國師注華嚴疏鈔的,這是唐代七帝之國師,他活了101歲,牙齒有四十顆,有很多殊勝的相,我們來看華嚴疏鈔,它是博大精深,他是個大通家,他圓寂之後,先是把他供奉起來,並沒有荼毗,當時西域國有一個三藏法師來到中國去拜見皇帝,說了一樁事情,說我從蔥嶺過來的時候,天上飛了兩個人,飛行過來,這個三藏法師也很有點本事,就用咒語把他停下來了,你不要飛來飛去,你到哪兒去?那兩個使者說,我是印度文殊堂的使者,來東土,請一顆華嚴菩薩的牙齒回去供養,那說誰是華嚴菩薩?就是清涼國師,他問清之後就放行了,就讓他走。三藏法師就把這樁事情說出來,皇帝一聽就很驚訝,他就把那個供奉的地方打開,一看,果然少了一顆牙齒,這清涼國師是40顆牙齒的人,現在只剩下39顆,因為都已經打開了嘛 ,那就決定荼毗,荼毗之後,全身都是舍利子,舍利光明,這個清涼國師是這麼一個身份的人,那麼他說出阿彌陀佛就是本師盧舍那,那麼釋迦牟尼佛是盧舍那佛的應化身,如果盧舍那和阿彌陀佛是等同是同一個教主的話,那麼換句話來說,釋迦牟尼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應化身,那麼盧舍那和阿彌陀佛共同的法身就是毗盧遮那,是傳達這兩土教主的法身是相同的。這個在有些修華嚴教觀的這些修行人當中也有些個案來印證,宋代有個道因法師,他是修華嚴的,華嚴的圓頓教觀吶,他臨終的時候就跟大家說,「華嚴世界洞徹湛明,甚適我懷,今將行矣」,就是他看到華嚴世界是這樣的明亮、洞徹,我看得很舒暢,我現在要走了,然而他留下一個偈子,留下偈子卻是讚歎阿彌陀佛的偈子,這個偈子比較長,我們來挑幾句來看看他修華嚴教觀他看到什麼了,他這樣表述的:「無邊剎海海含空,海空全是蓮花宮,蓮宮周遍遍空海,空海獨露彌陀容」。你看,他看到華藏世界是無邊的微塵數的剎海,微塵數的剎,就象大海一樣的多,這個海,是含融在空裡面的。在虛空裡面象大海般那個無有邊界的虛空裡面,他看到的都是蓮花宮,那麼這個蓮花宮周邊也都是遍在空性之海,虛空之海,特別第四句很有意思,空海獨露彌陀容,在這空海當中,露出的就是阿彌陀佛的容貌,儘管這個境界他最後幾句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理上的證,並不廢棄事相上的老實修,所以他告訴我們「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業無瑕玷,我今以此念彌陀,不見彌陀終不厭」。要修凈業三福,要先修六念,六念也是觀經講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這叫六念,身口意業要持戒,這樣來念阿彌陀佛,不見彌陀終不厭,一定要有志向見阿彌陀佛,所以我們看到這位道因法師,他修華嚴的教觀,卻看到的是阿彌陀佛,就佐證了阿彌陀佛就是本師盧舍那佛的這樣的一個情況。
好,請看下面,第九,主伴具德同。當以一法為主的時候 ,所有的法為伴,那麼,主伴都具足各自的功德,這個主伴就象北斗星為主,眾星拱之。所以華嚴經講,佛跟菩薩的主伴關係。佛眉間放光和其它光明的關係。法,以一法界修多羅經卷為主,那麼所有微塵數的經卷為眷屬,這樣的主伴。西方極樂世界,西方三聖首先就體現主伴的關係,以彌陀為主,觀音勢至為伴。然而講這部無量壽經的時候,以阿彌陀佛為主,十方諸佛為伴來伸出廣長舌相來讚歎阿彌陀佛,當把阿彌陀佛度化眾生放在第一線的時候,十方諸佛就退到第二線,來輔助。乃至於釋迦牟尼佛到這世間來示現八相成道,他方世界的佛就示現菩薩的弟子的身份來助佛弘化。他一定要主伴具德的,就象一個國家不能出現兩個國王,一個剎土不能出現兩尊佛同時示現一樣。
好,下面就是第十,頓齊佛境同,就是頓然跟佛的境界相同。這一點也是這兩部經典非常不共的特點,華嚴經作為全圓之教,它這一點李通玄居士在注華嚴合論的時候,他非常重視這個圓頓的,就是初發心時即成正覺。你這一念的發心就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了,就在這一念發心當中,也不要經過十住十信十迴向多少階梯了,李通玄居士在這個頓齊佛境方面他是著墨最多的,所以華嚴經特彆強調初發心菩薩這一念,一念發心的功德,深廣無有邊界,諸佛如來要分別宣說,那是多少劫都沒辦法說盡,這就表明這一念發心的心體,它是契入到法界甚深的緣起,就象海印三昧這樣的力量所致,所以華嚴經作為圓頓之教,即凡夫心成就諸佛不動的智慧,他這一點是圓頓的。那麼這個義理在無量壽經裡面也是有很好的表現的,這個凈土法門它很強調一念,你這個信願持名一念契入到彌陀大悲願海,你就得到了阿彌陀佛果地上全體的功德,他的資生用具、神通相好等同一佛,也是頓齊佛境的。你設想一隻老鼠往生到西方凈土,蓮花一出來就是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哪有這麼便宜的事,一個女人去也是這個狀態啊,頓齊佛境啊,所以無量壽經後面也談到,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唯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裡它沒有談修行,就是你聽到彌陀的名號,歡喜踴躍,這種歡喜踴躍心不是很容易出來的,那是法性的實相的心,那隻要一念,他這個人就能得到大利,具足無上功德,就是佛的功德他能接納,頓齊佛境,所以觀經也講的圓發三心即得往生,他這個也不是虛幻的,絕對是真實的。所以這些都是事事無礙的大不可思議境界所致,一方面是我們眾生這一念心體的不可思議,一方面是兩土世尊所證的法性,威神功德這樣的加持的不可思議,這樣我們就能夠從這個簡單的討論,我們沒有辦法展開了,就通過這簡單討論也可以了解無量壽經具足著華嚴的十玄門,有很多事理境界性相相通、融合之點,類同於華嚴經,也就可以說他真正是圓頓之教,我們建立這個理念,對自古以來對無量壽經對念佛法門看不起的人,它有一個很大的矯枉過正的作用,很多人認為念佛法門畢竟是愚夫愚婦所修的法門,你把它上升到跟華嚴等量齊觀,這就是穿鑿附會,他會這麼批評,實際上它是完整具足,尤其蓮池大師他在彌陀疏鈔把這個阿彌陀經上升到圓教的範圍,這是大有功於凈土法門的這種流傳,當然,蓮池大師在那個時代一旦出來之後,受到那個時代很多人的指責批評了,覺得他不對,抬高了凈土法門,所以蓮池大師你看《竹窗隨筆》曾經談到幾個問題,對這些反對意見,喟然長嘆,佛說難信之法可不然乎。好,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正果法師:三事共勉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四十集) 凈空法師講解
※沙彌律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七集)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七九一卷——第八00卷
※智諭法師法語 : 願我臨終無障礙 阿彌陀佛遠相迎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