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字「於」和「於」的用法

現代漢語通常將漢字「於」作為「於」的簡化字,人們一般也是這樣認識,把「於」字就看成是「於」的繁體字。事實上,在古代漢語中這兩個字就都存在,它們的意思和用法不完全相同,漢字「於」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能寫成「於」的,只有用作介詞時兩個字才可以互換。茲抄錄《漢語大字典》中兩字的用法如下:

於(第4-5頁)

《說文》:「於,於也。象氣之舒於。從丂,從一。一者其平之也。」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文不從丂、一,其字形何以作於,無義可說。卜辭用於與經傳於字同義,皆以示所在。」

一、yú《廣韻》羽俱切,平虞雲。魚部。

(一)往;去。《詩·豳風·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毛傳:「於,往也。」三國魏曹植《責躬》:「煢煢僕夫,於彼冀方。」

(二)取。《詩·豳風·七月》:「晝爾於茅,宵爾索陶。」鄭玄箋:「晝日往取茅歸。」《孟子·萬章下》:「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諄。」焦循正義:「於,猶取也。」

(三)如;好象。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一:「於,猶如也。」《易·繫辭下》:「《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

(四)鍾唇,即鐘口兩角之間。《周禮·考工記·鳧氏》:「銑間謂之於。」鄭玄注引鄭司農云:「於,鍾唇之上袪也。」孫詒讓正義:「程瑤田云:兩銑下垂角處相距之間,即鍾品大徑,其體於然不平,故謂之於。」

(五)蕕草。《後漢書·馬融傳》:「格、韮、菹、於。」李賢註:「於、軒於也。一名蕕。生於水中涘。」

(六)象聲詞。《莊子·齊物論》:「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成玄英疏:「於、喁,皆是風吹樹動前後相隨之聲。」

(七)介詞。《爾雅·釋詁上》:「於,於也。」

1、相當於「在」。(1)表時間。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一九四九年;來信於昨日收到。《書·太甲下》:「慎終於始。」《史記·儒林列傳》:「於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2)表地點。如:熊貓產於中國;畢業於北京大學。《詩·召南·采蘩》:「於沼於沚。」鄭玄箋:「於,於。」《儀禮·士昏禮》:「胥乘其車,先俟於門外。」鄭玄註:「胥車在大門外,乘之。」《史記·楚世家》:「及餓死於申亥之家,為天下笑。」(3)表方面,原因。如:勇於負責;樂於助人。(4)表範圍。如:於無意之中流露出懷念之情;於讀書之外,也留心工業動態。《書·胤征》:「沈亂於酒。」

2、相當於「對」、「對於」。(1)表動作對象。如忠於祖國;形勢於我們有利。《書·盤庚上》:「盤庚敩於民。」《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宋陸遊《病中作》:「澀眼尚於書有味,孤愁殊覺酒無功。」(2)表相互關係。《史記·張儀列傳》:「且今時趙之於秦,猶郡縣也。」

3、表示方向、目標,相當於「至」、「到」。如:致力於學術研究;投身於革命。《書·盤庚上》:「盤庚遷於殷。」《詩·小雅·鶴鳴》:「聲聞於野。」《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於天門。」

4、相當於「以」、「用」、「拿」。《書·盤庚上》:「子告汝於難,若射之有志。」《史記·樂毅列傳》:「薊丘之植,植於墳篁。」

5、表示比較,相當於「比」。如:高於一切;重於泰山。《書·胤征》:

「猛於烈火。」《荀子·勸學》:「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6、相當於「在……中」。《史記·吳世家》:「吳王與晉定公爭長。吳王曰:『於周室,我為長。』晉定公曰:『於姬姓,我為伯。』」又《孟子荀卿列傳》:「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分居其一分耳。」

7、相當於「為」、「替」。《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汝其於予治!」《史記·齊太公世家》:「齊使管仲平戎於周。」

8、相當於「依據」、「按照」。《史記·淮陰侯列傳》:「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

9、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如:限於篇幅,暫不刊登;主隊敗於客隊。《國語·晉語二》:「內困於父母,外困於諸侯。」《漢書·賈誼傳》:「然而兵破於陳涉,地奪於劉氏。」

(八)連詞。和。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一:「於,與也,連及之詞。」《書·多方》:「不克敬於和,則無我怨。」

(九)助詞。

1、用以確指行為的對象,相當於「是」。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一:「於,猶是也。《詩·出車》曰:『獫狁於襄』、『獫狁於夷』,言獫狁是襄,獫狁是夷也。」

2、用於句首、句中以湊足音節。

《詩·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十)語氣詞。表示疑問,相當於「乎」。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於,假借為乎。」《呂氏春秋·審應》:「然則先生聖乎?」高誘註:「於,乎也。」

(十一)通「為」。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一:「於,猶為也。」《詩·鄘風·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王引之述聞:「於當讀曰為,謂作為此宮室也。古聲於與為通。」《儀禮·士冠禮》:「宜之於假,永受保之。」鄭玄註:「於,猶為也。」《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因於解悲愁之辭。」李善注引鄭玄《儀禮注》曰:「於,為也。」

(十二)姓。《廣韻·虞韻》:「於,姓。周武王子邘叔子孫,以國為氏,其後去邑,單為於。漢有丞相東海於定國。」

(十三)「於」的簡化字。

二、yū《集韻》邕俱切,平虞影。

通「迂」。廣;大。《集韻·虞韻》:「於,大也。」《禮記·文王世子》:「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為之。況於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為之。」鄭玄註:「於,讀為迂。迂,猶廣也,大也。」

三、xū《洪武正韻》休居切。

[於嗟]嘆詞。《詩·周南·麟之趾》:「於嗟麟兮!」毛傳:「於嗟,嘆辭。」朱熹註:「於,音吁。」

於(第2175-2176頁)

一、wū 《廣韻》哀都切,平模影。魚部。

(一)同「烏」,鳥名。《穆天子傳》卷三:「比徂西土,爰居其野。虎豹為群,於鵲與處。」郭璞註:「於,讀曰烏。」《山海經·西山經》注引作「烏」。

(二)嘆詞。表示讚美。《書·堯典》:「僉曰:『於!鯀哉!』」《詩·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雍顯相。」鄭玄箋:「於,嘆辭也。」《史記·夏本紀》:「皋陶曰:『於!慎其身修。』」張守節正義:「於,音烏,嘆美之辭。」

二、yú《廣韻》央居切,平魚影。魚部。

(一)相依,交往。三國魏曹植《當來日大難》:「廣情敵,心相於。」金元好問《學東坡移居八首》之二:「誰謂我屋小,十口得安居。南榮坐諸郎,誦課所依於。」清王夫之《計通鑒論·漢昭帝》:「人與人相於,信義而已矣。」

(二)作、為。《荀子·正論》:「是特奸人之誤於亂說,以欺愚者而潮陷之。」梁啟雄曰:「盧曰:『潮,當作淖。』」《大戴禮記·曾子本孝》:「如此而成於孝子也。」

(三)在,存在。《廣雅·釋詁二》:「於,居也。」王念孫疏證:「於亦在也。」《廣韻·魚韻》:「於,居也。」《論語·里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漢書·司馬相如傳上》:「麗靡爛溫於前,靡曼美色於後。」宋趙湘《本文》:「日月星辰之於天,百穀草木之於地,參然紛然。」

(四)介詞。也作「於」。

1、表示地點、處所,相當 於「在」。

《書·君奭》:「其集大命於其躬。」《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二:「禹會諸侯於塗山,見於《傳》。」又相當於「在……中」。《孟子·滕文公下》:「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分居其一分耳。」

2、表示對象,相當於「給」、「與」。

《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國蜀諸葛亮《與張裔書》:「況吾但委意於元儉,而君不能忍邪?」

3、表示趨向,相當於「向」。

《戰國策·東周策》:「秦假道於周以伐韓。」《南史·謝弘微傳附謝舉》:「梁武嘗訪於(謝)覽。」《明史·太祖紀二》:「頒即位詔於天下。」

4、表示方式、對象,相當於「以」、「用」。

《韓非子·解老》:「慈,於戰則勝,以守則固。」《史記·樂毅列傳》:「薊丘之植,植於墳篁。」司馬貞索隱:「言燕之薊丘所植,皆植齊王墳上之竹也。」宋蘇軾《趙州賜大使茶葯詔》:「宜頒錫於珍芳。」

5、表示目的,相當於「為」、「為了」。

《史記·齊太公世家》:「齊使管仲平戎於周。」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一折:「我不合於家為國,無明夜,將煙塵掃蕩。」

6、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左傳·成公二年》:「郤克傷於矢。」《史記·商君列傳》:「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六:「班孟堅為書,束於成格,而不得變化。」

7、引進動作的對象,相當於「對」、「對於」。

《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晉皇甫謐《高士傳·王斗》:「寡人有罪於國家矣。」《清史稿·楊鼎勛傳》:「諸將嫉之,譖於(鮑)超。」

8、引進動作趨向的對象,相當於「到」、「至」。《史記·河渠書》:「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於齊,則通淄、濟之間。」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宋陳亮《廷對》:「二十年來,道德性命之學一興,而文章政事,幾於盡廢。」

9、表示起始,相當於「自」、「從」。《老子》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世說新語·雅量》:「褚公於章安令遷太尉記室參軍。」

10、介紹動作產生的依據,相當於「根據」、「按照」。《史記·淮陰侯列傳》:「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漢書·吳王劉濞傳》:「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隙,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

11、引出原因,相當於「在於」。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夫軍成於用勢中,敗於謀漏,飢於遠輸,渴於躬井,勞於煩擾,佚於安靜。」《晉書·王羲之傳》:「吾素自無廊廟志,直王丞相時呆欲內吾,誓不許之,手跡猶存,由來尚矣,不於足下參政而方進退。」

12、引進比較的對象,相當於「比」。《禮記·檀弓下》:「苛政猛於虎也。」唐李白《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清龔自珍《明良論一》:「天子之下,莫崇於諸侯。」

13、引進比較異同的對象,相當於「跟」。《論語·子路》:「吾黨之直者異於是。」《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君正》:「號令合於民心,則民聽令。」

(五)連詞。

1、表示並列,相當於「與」。《戰國策·齊策一》:「今趙之與秦也,猶齊之於魯也。」《漢書·杜周傳附杜欽》:「況將軍之於主上,主上之與將軍哉。」宋陳亮《送王仲德序》:「王仲德於亮為鄰人。」

2、表示承接,相當於「於是」。《莊子·齊物論》:「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

(六)助詞。表示語氣。《廣韻·魚韻》:「於,語辭也。」《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春秋·定公五年》:「於越入吳。」杜預註:「於,發聲也。」唐盧肇《漢堤詩》:「於惟余甿,飢傷喘呼。」

(七)古邑名。故址在今河南省峽縣東。《史記·商君列傳》:「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司馬貞索隱:「於、商,二縣名,在弘農。」張守節正義:「於,商,在鄧州內鄉縣東七里,古於邑也。」

(八)姓。《廣韻·魚韻》:「於,姓。」《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涉安侯於軍。」《明史·太祖紀二》:「都督於顯副之。」

推薦閱讀:

中國的漢字究竟有多少個?
父親為何稱為ba?
漢字解密:「姒」│大禹治水十三年功成,被賜姓姒
漢字其實不難學
從「心」認識漢字之

TAG: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