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履生在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第8分會「禁忌與教化」上的總結

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開幕現場,來自全球近千位各國學者共襄盛會。

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CIHA,Comité International d』Histoire de l』Art)在北京轟轟烈烈召開了四天,這個被稱之為藝術界的「奧林匹克」盛會,450名學者及近萬名志願者、聽眾遊走在北京大學、中央美術學院與故宮博物院之間。對於世界藝術史大會這項四年一屆、高度制度化的學術會議而言,本屆首當其衝的亮點在於:在空間疆域上第一次躍出了歐洲、北美和澳洲——從西方世界——來到了中國。

為什麼是藝術史,為什麼是現在?近年來,各類盛會「首次」移步中國屢見不鮮,國際政治、經貿合作方面的會議已不勝枚舉,如剛結束的G20杭州峰會。文化方面以國家為參與主體,並與國家形象緊密相連的奧運會與世博會也早在幾年前便登陸中國。在知識生產領域,工程與自然科學領域的頂級國際學術會議已日漸平常,但國際級的人文與社會科學會議相較仍稍顯缺位。自去年第22屆國際歷史學大會(濟南,2015)開闢先河之後,本屆藝術史大會似乎是文化領域進一步推進交流的明證。

國際藝術史學會主席Ulrich Grossman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邵大箴教授致辭並宣布大會開幕

本屆世界藝術史大會主題為「Terms」(概念:不同文化和不同歷史中的藝術和藝術史)。在主題設計上,突出強調了從中國古老文明中孕育起來的中國藝術魅力及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由此以歷史的眼光回溯中西文明同等的重要性,形成對人類文明和文化藝術遺產新的認識與闡釋。大會設立21個分會場展開專題討論,以期啟發人們在全球文化語境中重新思考世界文化藝術的版圖,重新評價和審視東西方文化各自的價值與貢獻,特別是亞、非、拉地區的藝術與文化的發展特色,勾勒與重塑世界藝術歷史的新面貌。

維基百科上顯示,藝術史這個領域既有別於探討單個藝術品價值的藝術評論(art criticism),也有別於探討藝術本質問題的(如什麼是「美」)藝術哲學(philosophy of art)。這麼看來,這屆CIHA的總主題「概念」(TERMS)不在學科的經典範疇內,「越俎代庖」到了美學(哲學)領域,而「詞語與概念」(Concept and Terms)這一認識論層面的主題更是被列為第一分會場探討的對象。

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第八分會場的兩位主席陳履生先生(左)與瑞士日內瓦大學GAMBONI, Dario教授,主持「禁忌與教化」主題的發言和討論。

世界藝術史大會第八分會——「禁忌與教化」著重研究「藝術與權力」的關係,討論藝術被各種政治與宗教權威所使用和利用的情況及其後果。作為強勢的權力將藝術作為禁忌和宣傳的手段,這裡的權力可以是影響(如宗教),又可能是強制(如政權宣傳),以及人類本身對藝術的某種習俗的運用(如傳統禁忌)。宣傳(傳播)和教育(教化、傳教)有時又被看作藝術的兩個不同功能。出於宗教和政治的原因,利用藝術進行教化和傳教。一方面使得藝術發生積極的變化,另一方面則由於這些宗教與政治的教化與傳教而對已有的藝術和異己的藝術進行消極破壞。藝術權力現在進入「藝術運動與社會轉型」階段。無論是西方國家面對的後冷戰時期的社會分化,還是威權社會所面臨的社會轉型,藝術作為一種啟蒙與精神召喚的功能具備了與傳統的「工具武器論」不同的特徵和實質,成為藝術與社會發展關係的新論題。

該分會由瑞士日內瓦大學藝術史系達里奧·甘博尼(DarioGAMBONI)教授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陳履生教授共同主持。兩位學者都是該領域研究的專家,甘博尼教授對法國大革命以來宗教、政權對藝術的影響有大量深入研究;陳履生教授既是博物館方面的專家,也就中國延安以來的革命美術及新中國時期的美術與政治的關係做過系統研究。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青年學者鄭艷擔任本分會場的青年主席。

「禁忌與教化」主題收到全球近30位學者的投稿,經過2015年CIHA預備會議討論,從中甄選出13位學者的12篇論文,並由中外方主席特邀3位中外學者,組成15人的發言陣容,於2016年9月16日下午至9月17日進行3場專題發言。

外方主席達里奧教授將在第1專場發言開始之前對「禁忌與教化」這一主題做重點闡述,並以導論的形式對與會發言嘉賓的學術背景及其研究論題做總體介紹。

第1專場發言嘉賓的研究主要涉及西方早期宗教、政權對藝術的影響。美國人類學家Adrienne KAEPPLER長期側重於社會結構與藝術之間的關係研究,作為本次分會的特邀嘉賓,她將從人類學的視角討論「禁忌」與「法力」的影響;

來自沙哈拉大沙漠的西非內陸國家布吉納法索的布雷瑪(Boureima T. Diamitani)的題目是《眼不見心:西非布吉納法索的秘密和聖物》,討論的是神秘的宗教面具Komo不對公眾和女性展示的原因。

日本學者荒木文果(ARAKI Fumika)以《被壓制的記憶:錫耶納聖伯那迪諾在15世紀晚期羅馬的合法性》為題,指出文藝復興時期羅馬教堂壁畫對IHS字母組合的迴避與刻意隱藏聖徒的「異端」記憶有關;加拿大學者阿努拉哈(AnuradhaGOBIN)關注荷蘭共和國時期解剖學院對死囚屍體的使用,探討禁忌對象如何轉化為公眾資源的問題;巴西學者卡米拉·達茲(Camilla DAZZI)和亞瑟·瓦力(Arthur VALLE)就非洲裔巴西人的宗教和藝術展開討論,特別關注他們的圖像製作、圖像破壞等問題。

自藝術產生以來,「身體」反覆作為重要主題出現在各時代的藝術創作中,同時藝術中對「身體」使用尺度的把握又是敏感而微妙的,很容易觸及宗教或習俗中的「禁忌」。第2專場集中了5位從「身體」角度出發,探討「藝術與禁忌」關係的學者,他們的研究涉及色情在藝術中的表達,如瑞典學者Magnus ULLEN《身體禁忌的感官興奮:再探藝術與色情》;中國當代藝術中對「身體」主題的利用,如中國青年學者高士淯的《身體風景——中國當代藝術中的身體》;以及三位以身體作為創作主題或媒介的藝術家個案,包括美國學者Nancy DEFFEBACH的《德伯拉的藝術:禁忌、抵抗、政府審查和穩定措施》,來自匈牙利的HedvigTURAI)的《共產主義、同化和禁忌: János Major的「 Móric Scharf的記憶」》和日本獨立學者TaisukeEDAMURA的《被覆蓋的生殖器:鷹野隆大和我>的面紗》。

第3分場嘉賓的發言著重於現當代社會語境下藝術與政治、法律、民主等因素的關係。台灣學者Vivian Li的《再感動:台灣的藝術與從政》通過分析蔣介石雕像從政治語境到藝術環境的轉移,探討政治與藝術之間的複雜關係;911事件以後「審美恐怖主義」被很多藝術家看作是前衛藝術的「創造性毀滅」策略,德國學者SebastianBADEN在其《豪森綜合征和911以後的前衛禁忌》中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詳細闡述,並指出了豪森綜合征的現代主義根源;中國學者王璜生的《知識公共性與教育民主化》從美術館展覽和公共教育的角度思考美術館與知識生產的關係;擁有法律和藝術史雙重學科背景的澳大利亞學者Kate MACNEILL的《抄襲等於偷盜:知識產權、文化實踐和視覺藝術的交匯點》從大量藝術家實例出發,討論了知識產權法與藝術實踐的關係;中國學者曹慶暉以藝術家個案,「剝皮變形記:周思聰對文革藝術教條與禁忌的拆解」,從而探究現代中國政治、文化語境,特別是規訓的要求對藝術家觀看視角乃至藝術創作手法的影響。中方主席陳履生教授將在第3分場嘉賓發言結束後對「禁忌與教化」這一主題和15位學者的發言做總結評述。

陳履生先生作總結(視頻節選),高士淯博士翻譯,這個翻譯是高難度的~

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第八分會場。

在開幕式做了題為「『氣』之能量:藝術、世界與頭腦」的演講的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教授約翰·奧尼恩斯先生也來到了第八分會提問。

陳履生先生與中央美術學院王璜生館長。

陳履生先生接受書畫頻道記者採訪。

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第八分會場「禁忌與教化」的演講者合影。

用文化的步履 陳說平生的堅守


推薦閱讀:

潛入海底,你就是這個奇幻世界的主角!
她就靠一張白紙,弄得如此漂亮,火遍了全世界!
世界史上最強的4大黑幫!中國有一個,沒人敢惹,還為國家奉獻!
一條感動世界的狗[組圖]
言論罪:漢代中國為何就已領先世界?

TAG:藝術 | 世界 | 禁忌 | 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