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素問懸解》

《素問懸解》 > 卷十 運氣 六節臟象論七十四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問義詳下文。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歲六六三百六十日,是為六六之節。其法原於黃鐘之管,黃鐘之管九寸,一寸九分,九九八十一分,三分損益,上下相生,律度衡量,莫不由之,是為九九制會。以九九之數,推六六之節,所以正周天之度,測四季之數也。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日月運行,不離宿度,故以天度制日月之行。陰陽化生,不離氣數,故以氣數紀化生之用。

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

天圓在外,動而不息,是為陽,地方居中,靜而不遷,是為陰。陽氣外光則為日,陰精內明則為月。日月旋運,循環不息,其行則有分紀,其周則有道理。

蓋地居天中,天象渾圓,圍包地外,半在地上,半在地下。周回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子午為經,卯酉為緯,朝則東升,暮則西降。日一小周,歲一大周,遍歷十二辰次,終而復始。

天象杳茫,無跡可尋,而斗綱所指,每月一辰,是即天氣之所在也。正月指寅,北極七星,其一曰魁,其五曰衡,其七曰杓,三星謂之斗綱。正月建寅,黃昏杓指寅,夜半衡指寅,平旦魁指寅。余月皆如此。二月指卯,三月指辰,四月指巳,五月指午,六月指未,七月指申,八月指酉,九月指戌,十月指亥,十一月指子,十二月指丑。天氣在卯則為春,在午則為夏,在酉則為秋,在子則為冬,四時八節,於此分焉。

日月隨天升降,亦是同行。但天行速,日一周天而過日一度,日行遲,日一周天而少天一度,則天日益進,日日益退。自冬至子半,積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二十五刻。日退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與天會於子位。月行尤遲,日一周而少天十三度有奇,少日十二度有奇,則日日益進,月日益退。自上月所會辰次,積二十九日有奇,月退一周天,而與日會於下月辰次。故仲冬斗建在子,日月會於星紀,斗宿丑宮。季冬斗建在丑,日月會於玄枵,女宿子宮。孟春斗建在寅,日月會於娵訾,室宿亥宮。仲春斗建在卯,日月會於降婁,奎宿戌宮。季春斗建在辰,日月會於大梁,胃宿酉宮。孟夏斗建在巳,日月會於實沉,畢宿申宮。仲夏斗建在午,日月會於鶉首,井宿未宮。季夏斗建在未,日月會於鶉火,柳宿午宮。孟秋斗建在申,日月會於鶉尾,翼宿巳宮。仲秋斗建在酉,日月會於壽星,角宿辰宮。季秋斗建在戌,日月會於大火,房宿卯宮。孟冬斗建在亥,日月會於析木,尾宿寅宮。仲冬斗建又臨子位,復交冬至,是一年周天之度也。冬至以後,天氣自北而東會,夏至以後,天氣自南而西行。日月自南而東會,是以星家以天為順行,日月為逆行,不知乃進退遲速之不同,非有逆順之殊也。

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共計一千零八分。房至畢,十四宿,為陽,昴至心,十四宿,為陰,陽主晝,陰主夜。一日十二時,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春秋二分,日晝行地上五十刻,計五百零四分,夜行地下五十刻,計五百零四分。自春分以後,晝漸長,夜漸短。至夏至午半,晝五十九刻,計五百九十四分有奇,夜四十一刻,計四百一十三分有奇。自秋分以後,晝漸短,夜漸長。至冬至子半,晝四十一刻,計四百一十三分有奇,夜五十九刻,計五百九十四分有奇。是行有分紀也。

天周一百八萬里,人一息天行八十里,晝夜百刻,一萬三千五百息,日行一千零八分,天周一百八萬里,日行不及天,歲退一周,月行不及日,月退一周。是周有道理也。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行不及天,日退一度,積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乃退一周而與天會。一歲三百六十日,天氣常盈五日二十五刻之度。月行又不及日,一日較天退十三度有奇,較日退十二度有奇,積二十九日五十三刻零。乃退一周而與日會。一歲三百六十日,月行又縮五日六十三刻之度,則一歲止得三百五十四日三十七刻。一歲十二月,一月三十日,分之不足,是六大六小。天氣所盈,一年十日零八十八刻,是以三年一閏。以三歲計之,合得三十二日六十四刻,一閏而不盡。以五歲計之,合得五十四日四十刻,再閏而未足。積十九年,合得二百六日又七十二刻,二十九日五十三刻為一月,共計七月,七閏時刻不差,是謂一章也。

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

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自上古甲子推至本年冬至子半,一歲節氣,皆自此始,立端於此,以次推之,是曆法之原也。

《周禮》:大司空之職,立土圭,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周公營洛,置五表,穎川陽城置中表,中表東西南北各千里置四表,即其法也。

蓋子午卯酉,為天地四方。南北二極,正當子午之線,是謂天樞。北極出天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有奇。赤道居其中,去兩極各九十一度有奇,冬至日行赤道之南二十四度,去北極一百一十五度有奇,其景最長,其時晝行地上一百四十六度余,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余,故夜長而晝短。夏至日行赤道之北二十四度,去北極六十七度余有奇,其景最短,其時晝行地上二百一十九度余,夜行地下一百四十六度余,故夜短而晝長。春秋二分,日行於赤道之中,度在兩極遠近之介,景居二至長短之交,故晝夜平。

土圭測景之法,表長八尺,圭長一尺五寸,立表於四方之中。冬至之日,表景長一丈三尺,夏至之日,表景長一尺五寸。夏至為一年之中,嵩山為四方之中,立表於此。以土圭量其日景,正長一尺五寸,與度相合,所以准四時之節序,正八方之氣候也。自此以南,則景短而多暑,南方去日近,故景短而偏熱。自此以北,則景長而多寒,北方去日遠,故景長而偏寒。自此以東,則景夕而多風,東方日在其西,故雖午中而景如日夕之東傾。自此以西,則景朝而多陰,西方日在其東,故雖午中而景如日朝之西斜。皆非中也。惟表正於中,則節序均而氣候得矣。一歲之內,天氣盈餘,推之於終,以置閏月,即上文氣余盈閏之法也。始、中、終皆得其法,則曆數明而天度畢矣。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

天有十日,謂天干也,天干紀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凡十日。干支相錯,凡六十日,天干六竟,正六十日,而六甲之數周。六甲六復,正六六三百六十日,而一歲之數終,是一歲之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在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自古人物之生,悉通於天,以其生之本,本於陰陽。陰陽者,天氣也,其在地則有九州,在人則有九竅,皆本此陰陽,則皆通乎天氣。陰陽以升降而化五行,以太少而化三氣,太陽陽明少陽為三陽,太陰少陰厥陰為三陰。是其生以五,其氣為三。以此三氣而成天,三氣而成地,三氣而成人,天地人雖殊,不過此三陰三陽而已。

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形臟四,神臟五,合為九臟以應之也。

三三為九,地以此分而為九野,即九州也。人以此分為九臟。故人有形臟四,腦髓骨脈膽,義詳五臟別論。神臟五,肝心脾肺腎,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精,是謂五神。合為九臟以應之,是天地人氣數相合之妙也。上文帝問氣數何以合之?此答其義。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矇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帝曰:請遂聞之。

上帝,天帝。先師,僦貸季。

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

一年節序,五日而侯變,故五日謂之候。三候而氣改,故三候謂之氣。六氣而時更,故六氣謂之時,四時而歲成,故四時謂之歲。五行相代,各從其主治之時以為氣令,寒暑溫涼所以殊也。春夏秋冬,五氣主治,義詳臟氣法時論中。

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

春為木,夏為火,長夏為土,秋為金,冬為水,五運迭相承襲,而皆治其主令之時,終其期歲之日,周而復始。四時既立,則二十四氣流佈於中,如環無端,而七十二候亦旋運於內,同此法度也。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年歲有陰陽,氣運有盛衰,此虛實所由起也。醫家推步一年氣候,欲知天人虛實之原耳,不知此則不足為工矣。

帝曰:有不襲乎?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五運相襲,天氣之常,蒼天之氣,不得無常。若其不襲,木已去而火未來,金既退而水不進,是謂非常,非常則為變矣。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變至則人物感之而為病,是其所勝之邪則病微,其所不勝之邪則病甚,若因而重感於邪,正氣再傷,不止甚也,則人死矣。故感非其時,是為所勝,則病微,如春受土邪,夏受金邪,秋受木邪,冬受火邪。感當其時,其所不勝,則病甚矣。

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四時舊誤作五行時,今依金匱真言論改正。之勝,各以其氣命其臟。

春木勝長夏土,土勝冬水,水勝夏火,火勝秋金,金勝春木,是謂得四時之勝者,各以五行之氣命其五臟。如春得風邪則傷在脾,夏得火邪則傷在肺,長夏得濕邪則傷在腎,秋得燥邪則傷在肝,冬得寒邪則傷在心。得一時之勝氣,其所被克之臟必當受病,知其何氣為邪,則知何臟受病矣。

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為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

一年氣候,始於立春,欲知何氣之勝,先於立春候之。未應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木反侮金,乘其所勝,木邪賊土,命曰木氣過盛而為淫也。已應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土邪無畏,所生受病,火敗莫炎,所不勝薄之,金邪肆虐,命曰他氣乘虛而相迫也。得一氣則餘氣可知矣。

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求其至者,必於此氣應至之時。謹候其時,則氣可與之相期,失其時而反其候,則五邪相感,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傳變諸病,工亦不能禁之也。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過,何也?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

應至而至,是為來氣平和。應至而不至,是為來氣不及。未應至而至,是為來氣有餘。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岐伯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帝曰:善。請言其應。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以上二段,舊誤在六微旨大論中,今移正也。

來氣愆時,人體必應之,應之則為順,不應則為逆,逆則變生而病作矣。天地人物,同氣相應,欲知其應,觀之萬物之發生,人身之氣脈則知之矣。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五運循環,氣化更改,何忽有此太過不及?緣五氣更立,各有所勝,勝者為盛,不勝者為虛,盛虛之變,此其常理。盛則太過,虛則不及,無足為怪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有也。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

太過不及之法,詳見氣交變、五常政論中,故曰在經有也。平氣無過,即至而至者,和也。

帝曰:臟象何如?岐伯曰: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罷,音疲。

肝藏魂而主筋,罷極則傷筋力,故肝為罷極之本,魂之居也。爪者筋之餘,故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肝為乙木,木旺於春,春時三陰方降,三陽方升,故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心藏神而主脈,其德生長,故心為生之本,神之處也。面者宗脈所聚,故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心為丁火,火旺於夏,夏時六陰全降,六陽全升,故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陰中之少陰,通於秋氣。

肺藏魄而統氣,故肺為氣之本,魄之處也。肺主皮而榮毛,故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肺為辛金,金旺於秋,秋時三陽方降,三陰方升,故為陰中之少陰,通於秋氣。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太陰,通於冬氣。

腎藏精而主藏,故腎者主蟄,為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主骨而榮發,故其華在發,其充在骨。腎為癸水,水旺於冬,冬時六陽全降,六陰全升,故為陰中之太陰,通於冬氣。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

脾藏營而主消磨水谷,故脾為倉廩之本,營之居也。胃者脾之腑,主盛受水谷,水谷消化,谷滓由大腸小腸而下,水滓由三焦膀胱而下,是皆名曰器,能消化水谷糟粕,運轉五味,入於上口而出於下竅者也。脾主肌肉,開竅於口,口唇者,肌肉之本,故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脾為己土,土無專位,故不主時,其寄宮在長夏而旺於四季之月,各十八日。此與胃腸三焦膀胱諸腑,同為至陰之類,通於土氣,一歲土旺之時則應之也。精神魂魄意,是為五神,上文所謂神藏五者,即此。此言營不言意者,《靈樞·本神》脾藏營,營舍意,營者意之所在也。上文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各以其氣命其臟,是人之五臟本應四時,故帝問五臟應四時之象,岐伯以五臟之通於四時者答之。膽主決斷,諸臟腑所取決,言十一臟者,連膽言也。

=========================================

天元紀大論七十五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天有五行,御南北東西中之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寒暑燥濕風之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寒為太陽,北方水也,在人為腎,其志恐。暑為少陰,南方火也,在人為心,其誌喜。燥為陽明,西方金也,在人為肺,其志悲。濕為太陰,中央土也,在人為脾,其志憂。風為厥陰,東方木也,在人為肝,其志怒。人之五氣,悉本天之三陰三陽也。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六節臟象論語。五運承襲,分治一年,其與天三陰三陽之候何以合之耶?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五運之與三陰三陽,乃天地之道也,萬物之主,變化之原,生殺之根,神明之府,不可不通也。

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物之始生謂之化,物之終極謂之變。陰陽在天,變化不測謂之神,神用在人,變化無方謂之聖。

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變化為用,在天則為玄,在人則為道,在地則為化。地有此化則生五味,人懷此道則生智慧,天具此玄則生神靈。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神之在天為風,在地為木,東方之氣化也。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南方之氣化也。在天為濕,在地為土,中央之氣化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西方之氣化也。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北方之氣化也。以天之五氣而化地之五行,行者形也,故在天只為氣,在地乃成形。天地交合,形氣相感,而萬物化生矣。

五運即五行,五行即五氣,五氣即三陰三陽也。以春應木而合於風,以夏應火而合於熱,以長夏應土而合於濕,以秋應金而合於燥,以冬應水而合於寒。五運之與三陰三陽,無有不合者也。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天地者,萬物覆載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升降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發現之徵兆也。金木者,萬物生成之終始也。在天之氣有多少,在地之形有盛衰,上下形氣兩相感召,而為損為益,於是彰矣。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

陰陽之氣,各有多少,如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少陽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以其多少不齊,故曰三陰三陽。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如木有太角、少角,火有太征、少征,土有太宮、少宮,金有太商、少商,水有太羽、少羽。以其太少不同,故形有盛衰。

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

五運相襲,以甲之有餘而往,則乙之不足隨之,以乙之不足而往,則丙之有餘從之。知迎其未來而察之,隨其已去而驗之,則氣可與期矣。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寒暑燥濕風火,天之六氣,為三陰三陽之本,故三陰三陽上奉之,謂厥陰奉其風氣,少陰奉其火氣,太陰奉其濕氣,少陽奉其暑氣,陽明奉其燥氣,太陽奉其寒氣也。木火土金水,地之五行,為生長化收藏之原,故生長化收藏下應之,謂春應木為生,夏應火為長,長夏應土為化,秋應金為收,冬應水為藏也。天之五氣,熱分暑火則為六,地之五行,火分君相亦為六,文異而理同也。

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歲半以前,天氣主之,陽生陰降,故能生能長,歲半以後,地氣主之,陽降陰升,故能殺能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故天為陽,而陽中有陰,有陰則降,地為陰,而陰中有陽,有陽則升。升則上天,降則下地,君火以此而明,相火以此而位。蓋君火在天而居離宮,離卦之偶爻,陽中之陰也。相火在地而居坎府,坎卦之奇爻,陰中之陽也。坎陽升天而化木火,則能生長,離陰降地而化金水,則能收藏。陰陽本自互根,君相原為同氣也。

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天干為陽,主動,五運應天,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以五運隨干轉,甲己之年為土運,甲己遷而交乙庚,乙庚之年交金運,乙庚遷而交丙辛,丙辛之年為水運,丙辛遷而交丁壬,丁壬之年為木運,丁壬遷而交戊癸,戊癸之年為火運,戊癸遷而交甲己也。地支為陰,主靜,六氣應地,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以六氣隨支旋,子午之年,上見少陰,少陰去而太陰會,丑未之年,上見太陰,太陰去而少陽會,寅申之年,上見少陽,少陽去而陽明會,卯酉之年,上見陽明,陽明去而太陽會,辰戌之年,上見太陽,太陽去而厥陰會,巳亥之年,上見厥陰,厥陰去而少陰會也。陽動而上,陰靜而下,動靜相召,上下相臨,天之陰陽與地之陰陽往來錯綜,而變由此生矣。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

天數五,地數六,天以地之六為節,故有六氣,地以天之五為制,故有五行。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從地節也,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從天制也。上下周流之紀,其數如此。天數五,故有十干,地數六,故有十二支。五運隨干轉,六氣隨支旋,故天氣六期一備,地紀五歲一周也。

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五六相合,其數三十,凡三十歲。七百二十氣,為一紀。三十重之,則為六十,凡六十歲,千四百四十氣,為一周。合一紀一周而觀之,其不及太過之數,皆見之矣。

帝曰:願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

五氣運行,各主一年,非獨主一時。主一時者,一年之小運,主一年者,五年之大運也。

帝曰:願聞其所謂也。鬼臾區曰: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乾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彰,臣斯十世,此之謂也。

《太始天元冊文》,上古之書。大虛之中,廖廓無際,而萬化之元,於此肇基。萬物資始發育,攸賴五運終天,循環不窮。布氣真靈,實眾妙之門。總統乾元,乃大地之主。九星懸朗於上,九星:蓬、芮、衡、輔、禽、心、任、柱、英。七曜周旋其間。七曜:日、月、五星。曰陰曰陽,天道也,曰柔曰剛,地道也。《易》: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陰陽分布,幽顯以此異象。水火殊宮,寒暑以此迭遷。生生化化不息,百品庶物咸彰。巨斯十世守之,即此五運終期之謂也。

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余願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之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

帝欲明運氣之理,傳之天下後世。

鬼臾區曰:至數之極,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謹奉天道,請言真要。迮,音謫。

迫迮以微,切近而幽微也。真要,至真之要也。

帝曰: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願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之要,願盡聞之。

帝欲運氣之理昭明無惑,令鬼臾區推次其義,盡聞至數之要。

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聲也。臣聞之,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

帝問五運主時,鬼臾區言五運終期之義,究竟未明,此方明言之。

帝曰:其於三陰三陽合之奈何?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已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

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乾。陽干遇子午則上見少陰,遇寅申則上見少陽,遇辰戌則上見太陽,陰乾遇丑未則上見太陰,遇卯酉則上見陽明,遇已亥則上見厥陰,此五運之合於三陰三陽者也。帝首問此義,鬼臾區究未明言,此方明言之。六氣以少陰為首,厥陰為終,標即首也。六十花甲,起於子午,終於巳亥,故少陰為標,厥陰為終。

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六氣為三陰三陽之本,是謂六元,元即本也。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匱,署曰天元紀。

==========================================

五運行大論七十六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請天師而問之曰: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明堂,王者布政之堂。天綱,北斗,正斗綱所建,以占天時也。八極即八方,觀八方分野,以察地理也。五常,五行之常,考五行常道,以測氣運也。論言,氣交變論之言。天地之動靜,以神明為之紀綱。陰陽之升降,以寒暑彰其徵兆。神明者,天地之妙用,如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是也。寒暑者,陰陽之氣候,所以生長收藏,全在乎此。

余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爾,首甲定運,余因論之。鬼臾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此述天元紀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一段。

子午之上,少陰主之,丑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

此述天元紀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一段。帝問五運之合於三陰三陽如何,而鬼臾區答以子午之歲,上見少陰等語,究競五運不合三陰三陽,故復問之。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天地陰陽,變化無窮,可以象取,不可以數推,非如人中之陰陽,可以數盡,何詎不合於五運耶!

帝曰:願聞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黅,音今。

牛女在癸分,戊在乾分,丹氣經此,故戊癸化火。心尾在甲分,己在巽分,黅氣經此,故甲己化土。危室在壬分,柳鬼在丁分,蒼氣經此,故丁壬化木。亢氐在乙分,昴畢在庚分,素氣經此,故乙庚化金。張翼在丙分,婁胃在辛分,玄氣經此,故丙辛化水。此緣上古乾坤初辟,五氣經此,故《太始天元冊文》據之以立十干化氣之論,此五運之所始也。天不足西北,西北戊分,正當奎壁之宿,是謂天門,地不滿東南,東南己分,正當角軫之宿,是謂地戶,天地有門戶,則氣候有終始。夫候之所始,即道之所生,於此而測運氣之原,不可不通也。

帝曰:善。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

論言,天元紀論之言。

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歲上下見陰陽所在,謂子午之歲,上見少陰,六氣隨地支迭遷,挨年上見。上謂司天,下謂在泉。下見之法詳下文。左右謂司天左右,面北而命其位,則左在西,右在東。六氣之序,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司天,則左少陰,右太陽,少陰司天,則太陰升於左,厥陰降於右,以次轉輪,遞為左右也。

帝曰:何謂下?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岐伯已答左右上見之義,帝復問左右下見之法。厥陰司天,則少陽在泉,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司天,則陽明在泉,太陽降於左,少陽升於右,亦以次輪轉,遞為左右也。面南而命其位,則左在東,右在西。

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

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上下相遇,寒暑相臨,生則相得而氣和,克則不相得而人病。氣雖相得,而以下臨上,不當其位,亦不免於病。所謂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六微旨論語。以下臨上者,臣位君也。火有君火、相火。

帝曰:動靜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復會也。

司天者右行,在泉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復會,所謂六期而環會也。天元紀論語。

帝曰:余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生之乎?岐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侯而已,猶不能遍明。

天元紀論: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是應地者靜也,岐伯言應下者左行,是言地者亦不靜,故帝問之。然鬼臾區謂應天者動,應地者靜,言干動而支靜,非謂在泉者不行也,此不過藉以生論耳。天地之動靜,五行之遷復,其理微妙,雖鬼臾區,其位止上侯而已,猶不能遍明。古者官人以德,德大者其官尊,上侯非極位,故不能盡知也。

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

天垂象,故七曜緯虛,虛者,所以列地下應天之精氣也。地成形,故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天上生成之形類也。形為根之枝葉,精為形之根本,一氣相連,動則俱動。仰觀其象,雖遠可知,言天之七曜,乃五行之精,地之五形,乃七曜之形,七曜固動於上,五行亦動於下,無有不動者也。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憑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下者左行,以地為下也。上動下靜,此為常理,地既為下,則理應靜矣,不知地為人之下耳,其實乃在太虛之中者也。蓋地為天之中氣,天包其外,地上地下皆天也。此非有所憑倚,乃天以大氣包舉其間,是以不至淪墜也。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化生也。

寒水在北,風木在東,自下而上,故曰風寒在下,是即下者左行也。熱火在南,燥金在西,自上而下,故曰燥熱在上,是即上者右行也。上熱下寒,兩氣逼蒸,則生濕氣,故土之化濕,其位在中。五行各一,惟火有君相之分,天上之熱,君火也,地下之溫,相火也。君火為相火之標,相火為君火之本,相火升則君火顯明於天上,君火降則相火封藏於地下。君相二火,遊行於上下之間,寒來暑往,四時更代,則六氣迭入,地道周備,故萬物化生。地體雖實,而六氣內化,則沖虛而通暢也。

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

地在天中,六氣迭入,其體不動,而氣則無時不動矣。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

天有六氣,人秉天氣而生,亦當有此六氣,何以合之?而六氣之於萬物,其初生化之理又如何?

岐伯曰: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此段與天元紀論同,言地之五行,即天之五神所化也。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氣為柔。其性為暄,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化為榮,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眚為隕,其蟲毛,其色為蒼,其味為酸,其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在天為風,玄生神也。在地為木,其味為酸,化生五味也。在臟為肝,人之合於風木也。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是其於萬物之生化也。悲者肺之志,燥者肺之氣,辛者肺之味,悲勝怒,燥勝風,辛勝酸,肺金克肝木也。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氣為息。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躁,其化為茂,其政為明,其令鬱蒸,其變炎爍,其眚燔焫,其蟲羽,其色為赤,其味為苦,其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人之合於熱火,熱火之生化如此。余同上文類推之。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氣為充。其性靜兼,其德為濡,其用為化,其化為盈,其政為謐,其令雲雨,其變動注,其眚淫潰,其蟲倮,其色為黃,其味為甘,其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脾,酸勝甘。

人之合於濕土,濕土之生化如此。余同上文類推之。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氣為成。其性為涼,其德為清,其用為固,其化為斂,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眚蒼落,其蟲介,其色為白,其味為辛,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人之合於燥金,燥金之生化如此。余同上文類推之。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氣為堅。其性為凜,其德為寒,其用為藏,其化為肅,其政為靜,其令閉塞,其變凝冽,其眚冰雹,其蟲鱗,其色為黑,其味為咸,其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人之合於寒水,寒水之生化如此。余同上文類推之。

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帝曰:病之生變何如?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

五氣更立,各有政令所先。非位則邪,如春行金令。當位則正,如春行木令也。相得謂生,不相得謂克也。

帝曰:主歲何如?岐伯曰:氣有餘則制已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

五氣各有所主之歲,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己所不勝,如木製土而侮金也,氣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如木被金克而土亦侮木也。五行之理,有勝有復,侮人者己反受邪,侮人而受邪者,以其肆無忌畏,為人所復也。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也。《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

天人同氣,脈本相應,但應常不應卒,勝復者,天地之變,故不形於脈。

帝曰:間氣何如?岐伯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不當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

間氣,謂司天在泉左右之間氣。隨其氣之左右所在,而期於人脈之左右,以天地人同氣相應也。從其氣者,脈與氣應,不從其氣者,則謂之違也。不當其位,謂位不相得,左右錯亂。迭移其位,謂左右更換。失守其位,謂本部衰弱,反見克賊。尺寸反,謂上下倒置。陰陽交,謂左右貿遷。子午之年,少陰司天,卯酉之年,少陰在泉。則有尺寸反脈。寅申巳亥辰戌丑未之年,少陰在上下之左右,則有陰陽交脈。義詳至真要論。先立其年之南政北政,知其氣之左右應見,然後可以言其死生之逆順也。

======================================

六微旨大論七十七

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所謂也,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

帝欲盡聞運氣之理,以垂久遠。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

因天運自然之序,而推其盛衰之時,以測常變也。

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

三陰三陽,六氣之標,南面觀之,其序如此。六氣迭運,天序代更,盛衰之時自見。將來者進,成功者退,以時光遷移,定其位次,南面正立而待之,天氣循環,瞭然在目也。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寒暑燥濕風火六氣,三陰三陽之本,故三陰三陽之上,六氣治之。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太陽與少陰為表裡,三陰三陽之上,六氣之下,各見其所相表裡之氣,是謂中氣。中氣之上,六氣為本,中氣之下,三陰三陽為標。本標不同,故人氣之應其象亦異也。

帝曰:六氣標本,所從不同奈何?岐伯曰:氣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也。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少陽之本火,太陰之本濕,本末同,故從本。少陰之本熱,其標陰,太陽之本寒,其標陽,本末異,故從本從標。陽明之中太陰,厥陰之中少陽,本末與中不同,故不從標本,從中。王冰舊注。

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

從本者氣化生於本,從標從本者標本皆司氣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標本皆不用事也。

帝曰:善。病生於本,余知之矣,生於標者,治之奈何?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標之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

病與本反,故得標病,治與本反,故得標方。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以上四段,舊誤在至真要論中,今移正也。

病生不同,從其所生而所取之者則病得,故取有逆從之殊。善取者,雖逆乎正,其實順也,不善取者,若順乎正,其實逆也。

帝曰:善。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

地理應六節,靜而守位,各有專官。君火位於東南,治在春分後六十日,相火位於正南,治在小滿後六十日,濕土位於西南,治在大暑後六十日,燥金位於西北,治在秋分後六十日,寒水位於正北,治在小雪後六十日,風木位於東北,治在大寒後六十日,一年六氣之在位如此。

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承者,承其太過而克之也。仲景承氣湯義取於此。陰精,水也。

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五行之理,亢則害生,以勝之者承而克之,其氣乃制。制者,有所節制而得其平也。制則六氣生化,循其盛衰之常,不至於過,害則六氣敗亂,生化之機大病,失其常矣。

帝曰:盛衰何如?岐伯曰: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邪則變甚,正則微。帝曰:何謂當位?岐伯曰: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帝曰:非位何如?岐伯曰:歲不與會也。

天氣為客,地氣為主,主氣之盛衰,值歲會之年,是為當位。當位則為正,不當位則為邪,邪則其變甚,正則其變微。歲會者,木運臨卯,丁卯歲。火運臨午,戊午歲。土運臨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己未。金運臨酉,乙酉歲。水運臨子,丙子歲。干支同氣,氣之平也。

帝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木運之歲,上見厥陰,水運之歲,上見太陽奈何?岐伯曰:天之與會也,故《天元冊》曰天符。天符歲會何如?岐伯曰:太乙天符之會也。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應天為天符三句,舊誤在天元紀論中,今正之。

運與司天合氣曰天符,天符而兼歲會曰太乙天符,此以應天而為天符,又以承歲而為歲直,是司天與中運年支三氣相合而為治也。

帝曰:其貴賤何如?岐伯曰:天符為執法,歲會為行令,太乙天符為貴人。帝曰:邪之中也奈何?岐伯曰: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貴人其病暴而死。

位愈貴,則禍人愈劇。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岐伯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逆則其病進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所謂二火也。

客氣加於主氣,遷易無定,君上臣下則順,巨上君下則逆。逆則病進而害速,順則病遠而害微。所謂君臣之順逆者,君相二火也。

帝曰:五運行同天化者命曰天符,余知之矣,願聞同地化者何謂也?岐伯曰:太過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太過而同地化者三,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此凡二十四歲也。

甲丙戊庚壬五陽年為太過,乙丁己辛癸五陰年為不及。

帝曰:願聞其所謂也?岐伯曰:甲辰甲戌太宮下加太陰,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陰,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陽明,如是者三,癸巳癸亥少征下加少陽,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陽,癸卯癸酉少征下加少陰,如是者三。

太過而同地化者三,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

戊子戊午太征上臨少陰,戊寅戊申太征上臨少陽,丙辰丙戌太羽上臨太陽,如是者三,丁巳丁亥少角上臨厥陰,乙卯乙酉少商上臨陽明,己丑己未少宮上臨太陰,如是者三。除此二十四歲,則不加不臨也。

太過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

帝曰:加者何謂?岐伯曰:太過而加同天符,不及而加同歲會也。帝曰:臨者

何謂?岐伯曰:太過不及,皆曰天符,而變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耳。

太過而加在泉為同天符,不及而加在泉為同歲會。太過不及而臨司天,皆曰天符,其變行有多少,則中之者病形有微甚,死生有早晏也。以上四段,舊誤在六元正紀中。今移正之。

帝曰:善。願聞其步何如?岐伯曰: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歲積盈百刻而成日也。

上文復行一步,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分。天行一日一度,六十度者,六十日也。一歲六步,三百六十日也。四年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一日,蓋一歲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故四年之內積盈百刻。

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岐伯曰:位有終始,氣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

天之六氣與地之五行,其相應有常有變。以地之六位有終始,天之六氣有初中,主客加臨,錯綜變化,其上下之動靜不同,則人之求之其法亦異也。

帝曰:求之奈何?岐伯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

甲為天干之首,故天氣始於甲。子為地支之首,故地支始於子。子甲相合,以紀年歲,六十年之歲氣於此立焉。於年歲之中,謹候其時節之代更,則天地之氣皆可與期。蓋氣隨時交,候其時至,而氣之太過不及俱見矣。

帝曰:願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岐伯曰:明乎哉問也!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二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四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五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六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所謂初六,天之數也。

甲子歲,六十年之始,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故推衍六十年。歲氣以甲子為始,一年六步,一步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是謂一氣。初之一氣,始於漏水下一刻,大寒寅初初刻。終於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二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春分子正初刻。終於七十五刻。亦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以後六氣俱同。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小滿亥初初刻。終於六十二刻半。四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大暑酉正初刻。終於五十刻。五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秋分申初初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六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小雪午正初刻。終於二十五刻。一歲六氣,始終早晏如此,所謂初年之六氣,天數然也。

乙丑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二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三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四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五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所謂六二,天之數也。

乙丑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大寒巳初初刻。終於一十二刻半。二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春分卯正初刻。終於水下百刻。三之氣,始於一刻。小滿寅初初刻。終於八十七刻半。四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大暑子初初刻。終於七十五刻。五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秋分亥初初刻。終於六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小雪酉正初刻。終於五十刻。一歲六氣,始終早晏又如此,所謂二年之六氣,天數然也。

丙寅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二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三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四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五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六之氣,始干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所謂六三,天之數也。

丙寅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五十一刻,大寒申初初刻。終於三十七刻半。二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春分午正初刻。終於二十五刻。三之氣,始於二十六刻,小滿巳初初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四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大暑子正初刻。終於水下百刻。五之氣,始於一刻,秋分寅初初刻。終於八十七刻半。六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小雪子正初刻。終於七十五刻。一歲六氣,始終早晏又如此,所謂三年之六氣,天數然也。

丁卯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二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三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四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五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所謂六四,天之數也。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於一刻。常如是無已,周而復始。

丁卯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七十六刻,大寒亥初初刻。終於六十二刻半。二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春分酉正初刻。終於五十刻。三之氣,始於五十一刻,小滿申初初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四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大暑午正初刻。終於二十五刻。五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秋分巳初初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小雪卯正初刻。終於水下百刻。一歲六氣,始終早晏又如此,所謂四年之六氣,天數然也。六二、六三、六四,猶言六氣二周、六氣三周、六氣四周。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於一刻,與甲子年同。常如是循環無已,四年一周,周而復始。

帝曰:願聞其歲候何如?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日行一周,天氣始於一刻,日行再周,天氣始於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氣始於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於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氣復始於一刻,所謂一紀也。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卯未亥歲氣會同,辰申子歲氣會同,巳酉丑歲氣會同,終而復始。

歲候,一歲之大候。日行一周,謂一年也。甲子年,日行一周,天氣始於一刻,終於二十五刻。乙丑年,日行再周,天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五十刻。丙寅年,日行三周,天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七十五刻。丁卯年,日行四周,天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百刻。戊辰年,日行五周,天氣復始於一刻。天數四年一周,所謂一紀也。四年之後,又復會同始初,是故寅午戍三年歲氣會同,卯未亥,三年歲氣會同,辰申子三年歲氣會同,巳酉丑三年歲氣會同。會同者,六氣始終,刻數皆同也。終而復始,子丑寅卯一終,辰巳午未一終,申酉戌亥一終。如環無端。陰陽家以此為三合,因其會同故也。

帝曰:何謂初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帝曰: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

上文氣有初中,此復問初中之義。一日一度,一步六十度有奇,計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初凡三十度有奇,謂前半步,計三十日零四十三刻四分刻之三。中氣謂後半步,亦與此同法。初者地氣,地主升,升則化陽,故謂升者為地,中者天氣,天主降,降則化陰,故謂降者為天,曰初中者,所以分天地之氣也。

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願聞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

地氣上升,天氣下降,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相為用也。天之六氣,為三陰三陽之本,六氣之降,天之用也,故言天者求之本。地之六步,為五行之位,六步之升,地之用也,故言地者求之位。天地以升降為用,則二氣之升降,上下相交,人在其間,故言人者求之氣交。以氣交則變生,人受何氣之交則生何病,是以求之於此。

帝曰:何謂氣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

氣交者,上下之位,二氣相交之中,人之居也。氣交之分,是謂天樞,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以為生化,正此謂也。至真要論:身半以上,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之分也,地氣主之。半,所謂天樞也。臍為天樞,居人上下之中,一身氣交之分,此藉以喻天地氣交之中也。

帝曰:善。寒濕相遘,燥熱相臨,風火相值,其有間乎?岐伯曰: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

寒濕燥熱風火六氣相交,正淫不同,以氣交不無勝復,有勝則必有復,勝復一作,則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人居氣交之中,受其邪氣,所以病也。

帝曰:願聞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所謂有用有變,升降者,天地之用也。地主升,升已而降,自上降者謂天,天主降,降已而升,自下升者謂地。天氣下降,則氣流於地,地氣上升,則氣騰於天。上下相召,升降相因,錯綜加臨,而變由此作,是有用有變之義。

帝曰:何謂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故氣有往複,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之來也。

物之初生從於化,物之終極由乎變,天元紀論: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變化之相薄迫,成敗之所由也,故氣有往複之殊,用有遲速之差。有此四者,錯綜相臨,變化不已,一遇勝復乖常,厲氣淫生,此風邪所從來也,是變則邪氣居之之義也。

帝曰:遲速往複,風所由生,而化而變,故因盛衰之變耳。成敗倚伏游乎中何也?歧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遲速往複,風所由生,是固然矣,而變化之相薄,不過因其盛衰之異耳,變,異也。物生而化,是其盛時也,物極而變,是其衰期也。變化不同,故盛衰亦異。此何關於成敗之數!生而成敗倚伏,遂游乎中,是何故也?蓋成敗倚伏生乎動,變化相薄,益以遲速往複,錯綜加臨,是動也,動而不已則變作,變作則成敗倚伏於其中矣。變微則不失為成,變甚則必至於敗,一有變作,則成敗之機倚伏於此,《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也。

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帝問:變作於動,亦有靜期乎?生化則動,不生不化則靜,唯至不生不化,乃是靜之期也。帝問:亦能不生化乎?此何能不生化也!天地人物,不外神氣,人物之神機化滅,天地之氣立,賴陰陽之升降,升降息則氣立孤危。五常政論: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亦同此義也。故人物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天地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天地無不升降之時,是無不生化之時,人物無不出入之時,亦無不生化之期矣。

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

天地不能無升降,人物不能無出入,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器即物也,天地人物,皆物也,即皆器也。既有升降出入,則必有生化,是器者,生化之宇也。除是器散,則升降出入分離,生化之機乃息矣。散者,蔽壞而破散也,散則升者不降,降者不升,出者不入,入者不出,故曰分。故非器散,則無不升降,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出入,是無不生化也,有此生化之日,則有此極變之時。變化相薄,則有此成敗倚伏之期,但其生化有大小,則此期有近遠耳。小大近遠四者之有,不能無也,而貴守其常,不逐其變,靜則常,動則變。反常則災害至而禍敗作矣,然則物生而化,以至物極而變,天地人物所不能免也。變化相薄,則成敗倚伏於此生焉,以其有形也,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即此義。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帝曰:善。

帝問:人不能無形也,亦有有形而不生不化者乎?有形而不生不化者,虛無清靜,與道合同,此惟真人乃能也。


推薦閱讀: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1)
【素問懸解6】在線收聽
素問·生氣通天論(2)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④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第二講廣播版

TAG:素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