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人方能了解人生:體諒是心靈之橋-今日頭條

「誰能諒解人,誰就能拯救人。」俄羅斯作家尤·邦達列夫這句振聾發聵的話,讓我們思考體諒的神奇力量。在本書看來,一個人在擁有誠信品格之後,繼而做到了體諒,那麼,他不僅獲得了社交通行證,而且在為人處世上成為一位有智慧的社會人。那麼,體諒是什麼?在成人之道上,為何稱體諒為第一智慧,成為僅次於誠信之後的第二要素、第二步驟?怎樣才能讓我們多一些理解與寬容,少一些埋怨與指責?

體諒是指在面對對方表現不佳、沒有做好事情或者帶來不良後果等問題時,儘力站在對方立場,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諒解。簡言之,即設身處地為人著想。這是一種積極的正面的思維方式,區別於「姑息」、「縱容」、「遷就」以及「溺愛」。姑息,是指苟且求安,無原則地寬恕別人;縱容,是指對錯誤行為不加制止而任其發展;遷就,是指降低要求,曲意將就;溺愛,指對自己的孩子過分寵愛。正因為此,有人把體諒比作生命里的暖流、寒冬里的陽光、沙漠里的綠洲。可見,體諒是一個褒義詞,有其特定的涵義。為了直觀而又感性地領會體諒,我們再來看看一則經典的體諒故事。

春秋時期,齊人管仲(史稱「管子」)與鮑叔牙交情甚好。作為管仲的朋友,鮑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終如一地禮讓、尊重與信任。年輕時,管仲家裡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後,便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管仲沒錢做生意,鮑叔牙便掏了幾乎所有本錢。可是,賺錢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僕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的錢卻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僕人說:「不可這麼說!管仲家裡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係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後來,經鮑叔牙力薦,管仲做了齊國上卿(即丞相),躍居鮑叔牙之上,最後成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有「春秋第一相」之譽,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可以說,沒有鮑叔牙,就沒有「管仲」。今天,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係。

在這個故事中,正是鮑叔牙能夠站在管仲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處處理解與寬容管仲,才能建立深厚的友誼。但是,這裡的理解與寬容是有原則、有底線、有可以諒解的客觀因素的,不是姑息,不是縱容,也不是遷就。這很大程度上源於鮑叔牙換位思考、善於觀察與高遠境界。


推薦閱讀:

UC頭條:灰指甲怎麼治療偏方
如何正確使用獨腳架 - 頭條網(toutiao.com)
小米的秘密-頭條網
【頭條詞人】何其三丁酉詞選
前列腺結石會帶來哪些危害-今日頭條

TAG:人生 | 心靈 | 了解 | 今日頭條 | 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