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旅順博物館藏玉器鑒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4日11:24 中國新聞網 [ 微博 ]中國新聞網
大連旅順博物館
寶貝故事
坐落地點:旅順口區列寧街42號
收藏主題:中外歷代文物、藝術品
本期主題:古代樂器、玉器
館藏玉器
三叉形玉器:良渚文化時期的文物,因器物上端有三個並列的支叉而得名,也稱山形器。背面有三個豎孔的方突,或在兩側叉上各鑽橫穿,用於穿插組裝的某種裝飾。器表琢有精細的神人獸面圖案,可能是其一部族的神靈徽像,象徵巫人騎神獸連接人間與神界,為天人合一的宗教觀的反映。
玉圭:玉圭是一種上端為三角形或直平,身為長方形的玉器。古代玉圭用以祭方位神,還用以區別等級和作為符節等職能。戰國時玉圭和玉璋最為盛行,其後由宋直至明清,歷代均有製作。
玉璋:玉璋是一種扁平長方形器物,一端斜刃,狀似半邊圭。玉璋始見於紅山文化,盛行於商周。璋與圭一樣曾為禮朝區分等級的器物,春秋以後趨於少見。
玉璜:玉璜是一種弧形的玉器。漢制稱「半壁玉璜」,但常見出土的玉璜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彎弧兩端有小孔,往往出於墓主頸下,可能用於佩戴,故有「佩璜」之稱。
玉琥:玉琥是刻有虎紋或形似虎紋的玉器,殷商至漢代常見。
說到玉器,我們在旅順博物館中能看到玉豬龍、玉牙璋、玉鹿等文物,「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的產玉國,不僅產地分布很廣,而且蘊藏量豐富,玉石材料的品種也很繁多。中國四大玉石產地為:新疆和闐、陝西藍田、河南南陽、遼寧岫岩。 」旅順博物館館長郭富純告訴記者,「別看只是一件小小的玉器,卻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 」 □記者方海征 攝影記者朴峰
玉器從古至今都很珍貴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玉器都是非常珍貴的一種器件,為什麼從古代起,人們就把玉器看得十分珍貴呢?郭富純給出了解答。「首先,玉具有與眾不同的色彩和光澤,晶瑩剔透。《說文》中記載,所謂玉,就是『石之美者』。玉的顏色有草綠、蔥綠、墨綠、灰白、乳白,色調深沉柔和,形成一種特有的溫潤光滑的色彩。中國人喜歡一種半透明的白色以至黃白色的『羊脂玉』——和田玉,還有白色中雜有綠色條帶的玉——『雪裡苔蘚玉』。其次,古代人迷信,認為玉有防妖避邪的作用,用玉做杯、碗、碟等祭祀用具和玉鐲、玉簪、指環、煙嘴等裝飾品,以防妖避邪。另外,玉的韌性強,能禁受住鐵鎚擊打,這一特性連金剛石也無法與之相比。利用玉的優點和色彩可以將其雕成形態各異的動物、花草、樓閣、寶塔等精緻的裝飾品和工藝品。 」
據郭富純介紹,我國從紅山文化時期就有了玉器,「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一種原始文化形態,距今約5500年至6000年。它分布在東起遼河流域、西至燕山南北的廣大地區,由一個大的部落所創造,因1935年首次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區紅山附近發現這種原始文化遺址而得名,紅山文化以紅地黑彩陶器和壓之字紋陶器共存,大型打制、磨製的石農具和用於切割刮削的細石器工具共存為主要特徵。紅山文化玉器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玉器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紅山古玉最大的特色是追求『神似』。 」
藏品故事
玉豬龍 紅山文化時歸權勢首領所有
在博物館中能看到玉豬龍,「這個玉豬龍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屬於紅山文化時期的文物。此件玉豬龍首尾相向,豬首龍身,呈『C』字形,特點是追求神似和對稱,以熟練的線條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術,將動物形象再現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極具古樸遒勁之神韻,它的出現反映出古人的習俗信仰,說明龍已是先民崇拜的圖騰,而這種豬龍合一的形制,據說是中國最早的龍形。 」當然,如此精緻的玉器,並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擁有的,「玉豬龍在紅山文化時期是有權勢的首領生前佩戴、死後殮葬的玉器。器物頸部兩面對穿的圓孔,可以用來系掛,起到裝飾、護身的作用。 」
除了紅山文化,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000年,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上海三省市境內。「它是長江下游古代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和東方早期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良渚玉器的特點是體積較大,器形對稱均衡,風格深沉嚴謹,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是線刻技藝達到了後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 」郭富純介紹說。
博物館中還藏有玉璧、玉琮等玉件,「玉璧是一種中心有孔的扁圓形玉器。古人在祭祀時,認為這種器物能同祖先神靈相通。除用作祭祀外,還用作裝飾、祥瑞、殮葬等。玉璧出現於新石器時代,以良渚文化為代表,春秋戰國時期其製作已相當精美,至漢代其雕工愈加精細,漢墓中常出土有玉器陪葬品。而玉琮則是外方內圓的柱狀管形玉器,琮的方圓表示地和天,是出於天圓地方的上古宇宙觀,做成方琮來祭祀地神,是禮地之器。另外,也被用於祥瑞、殮葬等。玉琮也是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其中有的還刻有獸面紋飾,代表了玉琮的輝煌時期。漢朝以後,玉琮均為內圓外方的短柱形,不加紋飾,用途已變為裝飾和喪葬用具。宋至明清,仿古玉琮大量出現,玉琮已逐漸變成一種裝飾或陳設玉器。 」
如意原來只是供人搔癢實用器物
對於博物館所藏玉器的故事及寓意,郭富純如數家珍,「你看這個玉牙璋,是用墨玉製成的,通體經過磨光處理,尤顯出玉的溫潤光滑。牙璋是玉璋的一種,它的玉質較脆,璋體較薄,應為禮儀之器。據了解,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些遺址中,曾有以璋殮葬的習俗,而牙璋因緣以為牙,牙齒兵象,故此來發兵,它的作用只有『以起軍旅,以治兵守』的單一功能,作為用兵的禮玉。這件玉鹿是漢代的作品,鹿在漢人看來是祥瑞的象徵,因『鹿』與俸祿的『祿』同音,故古有鹿來祿至之說。這件玉器叫扁方,是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均作扁平一字形。清中後期,滿族婦女喜歡梳兩把頭,大扁方為橫貫於兩把髮髻中的特殊大髻,就是將兩把頭髮卷於大扁方樑上,可起到令其立起的作用。一般一端為由粗至細的半圓形,另一端多為花軸形,可垂系絲穗或珠子。這樣的玉器一般是新婚時男方送女方的物品之一,流行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 」
如今我們看到的如意,郭富純說原來它就是一種供人搔癢的實用器物,「梵語稱阿那端。柄較長,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癢可如人意,因而得名。一般長3尺左右,古人持其用以指劃,和尚宣講佛經時,也持如意,記經文於上,以備遺忘。南北朝時期,崇尚清談,如意開始流行起來。後來,如意逐漸演化成一種供玩賞及象徵的物件。明清時期,如意的製作及使用更為興盛,不僅可以自己玩賞,也可以作為禮物贈送給他人,以祝願稱心如意。而在清宮中,如意是一種常見的玩賞品,收藏量極大,其來源,或是宮廷中定做的,或是地方進貢的,或是大臣們貢入的禮品。 」
玉器歷史
慈禧的翡翠製品世界聞名
郭富純還談到了清末慈禧太后對玉石的一生喜愛,幾乎可以用「貪婪」兩個字來形容。「據說,有一名進貢者奉獻了一枚大金剛石頭飾,她沒有接受,反而喜愛送給她的小而精美的『帝目』綠玉製品。她有一隻寶貴的戒指,形狀像一隻小黃瓜,是用高品質的玉雕刻而成。她手腕上戴著玉手鐲,幾根手指上還戴有上等的碧玉指環和3寸長的玉制指甲套,吃飯喝水用精雕細刻的玉盤、玉筷和玉茶碗,她死後的殉葬品中有大量的玉制珍品。 」
世界上最著名的翡翠製品,當數慈禧太后陪葬物中的翡翠西瓜和翡翠白菜,「翡翠西瓜有兩枚,呈綠皮紅瓤、白籽黑絲,舉世罕見,在當時估價為500萬兩白銀。還有翡翠白菜兩棵,綠葉白心,綠葉旁還有兩隻黃色的馬蜂,在菜心上還落著一隻滿綠的蟈蟈,雕刻得栩栩如生,當時估價為100萬兩白銀。1989年,北京玉器廠製做的翡翠巨型玉雕『岱嶽奇觀』,是近代玉雕的稀世之作。所用翡翠原料重363.8公斤,作品連底座一共高102厘米,寬88厘米,厚60厘米,前後有30餘人參加製作,歷時近7年,其原料與自然景物結合,設計造型構思絕妙,堪稱國寶。 」
推薦閱讀:
※昭君博物院
※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之紅色郵政(原)
※古代兵器摘自《軍事博物館》]
※美玉賞析 上海震旦博物館 春秋戰國玉器精選
※首都博物館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