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講解二五(凈空法師主講)

《太上感應篇》講解二五(凈空法師主講)
雙擊自動滾屏 發布者:管理員 www.510817.com www.25768.com

太上感應篇﹝第一八三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83

諸位同學,大家好!明天就是二十九號了,各個地區參加我們千禧年和平祈禱的貴賓們,將要陸續的到達,從明天我們就要以全部的精神去接待賓客,大概有三百多人,所以明天起到二號,我們這個地方的講經要停五天,停五次,三號我們就恢復,這請大家原諒。我想我們「凈宗學會」跟「居士林」的同修,這幾天都非常的忙碌;還有從中國來的宗教局、佛協,還有一些地方上的官員,跟佛教裡面一些大德,他們要參觀新加坡的九大宗教,所以我們也安排了時間,陪同他們去參觀。昨天李木源居士告訴我,昨天九大宗教又開了一天會,非常熱烈,對於這個活動大家非常歡喜,決議明年還要繼續辦,明年辦估計大概會有一萬人,今年我們會超過六千人,明年會有一萬人,這個活動帶起來了。九大宗教他們決議是讓所有宗教徒都能夠參與,明年的經費籌款,是由每一個宗教大家來負擔,我聽說他們舉辦一些活動來籌募基金,很好!這個活動是帶起來了,大家有這麼好的興趣,感到非常有意義,而且對於世界的安定和平確實有影響,這是好事情。我們向來遵守古人的教誨,是「但開風氣不為師」,我們不帶頭,我們開風氣,風氣開了之後,讓別人去做,我們在旁邊協助,全心全力幫助把這個事情做好。

今天有一位同學他有六個問題,我們先答覆他的。在打坐念佛之前,先默誦《阿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接著默誦阿彌陀佛聖號,感到較為得力。但大多數情況在默念《阿彌陀經》時,一部經還沒有默誦完畢,就自動改念六字洪名,清清楚楚,不快不徐,沉沉靜靜,此時的佛號自己起來的,這種念佛是否書上說的「無念而念」?

不是的,不是「無念而念」,這個不要誤會,這是你念佛的功夫剛剛得力,是一個好現象。「無念而念」那個功夫很高,你還差很大一截。「無念而念」,像我們念書一樣是博士班的課程,我們現在是幼兒園班,達不到這個境界;真正到「無念而念」,你不會提問題了,你的心完全清凈,而且確確實實一個妄想都沒有了。所以你現在還有妄想,還有疑惑,還要來問,你功夫不到。但是是好境界,這種境界幾乎念佛的人都有,都曾經經歷過,都有這個境界,希望這個境界能保持就好。但是不要著相,不要刻意;著相刻意就會惹麻煩,所謂魔障就會現前,不理會就好。念佛之前念一部經,目的是定心,所以要一心稱念,《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一向專念」,一心一個方向,這樣才能夠得到效果。所以通常大眾在一起,念佛的時候,先念一卷經、念三遍往生咒,是把心定下來,這功夫比較容易得力。如果心很清凈,沒有雜念,這個經跟咒都不需要念了,所以它的作用在此地。

第二個問題,有念佛念得較清凈時,忽然自動流出一段《阿彌陀經》經文,或大經經文,或大悲咒某一段落,此時順其自然,還是聽其將流出的經文或咒念完之後再念佛號?還是在發現念佛號中流出經文的時候,立即截止住至新提起佛號?

你這個意思我懂得。在這種情況之下,應該專心注意在佛號上,經文起伏這是一種雜念,不理會它就好。它起來隨它起來,起經文也好,起其它的念頭也好,都不要去管它,專門注重在佛號,時間久了,功夫得力了,這個情形就沒有了。這還是在念佛當中,你的功夫伏不住習氣,都是習氣煩惱,所以才有這個現象。

第三、打坐念佛覺得是入境了,此時頭頂上方有強烈的日光照頂,事實上當日日光就是如此,光太強了所以睜開眼睛,剛剛閉上眼睛,又是強烈的日光照頂。請問師父,這個光是魔光,還是佛光?

你不要去理會它就沒事。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佛光是柔和的、清涼的,照在身上非常舒適;魔的光就像太陽一樣會很熱、會很難過,這個要懂得。佛光就像清涼月一樣,像月光一樣,也非常強,但是它是清涼的,它不是炎熱的,不刺眼。魔的光刺眼,魔光像太陽光一樣刺眼。但是都不要理會,佛光也好,魔光也好,統統不理,就什麼事都沒有,不要受它的影響。

第四個問題,《中陰身自救法》上寫著,人死後第四天有阿彌陀佛放紅光接引亡者,可有的書上寫阿彌陀佛放白光接引,不知道阿彌陀佛到底放哪一種光接引我們?當然念佛功力純熟,斷氣時立即就被佛接引走了,沒有中陰身;可萬一功夫不夠,這個問題須弄清楚才好,請師父開示。

平常要用功,決定要用功。功夫不得力,第一個原因就是你沒能放下,真正能放下萬緣,哪有不得力的道理!所以首先我們要看破這個世間,這個世間一切是虛幻不實,一絲毫都不值得留戀。首先要看破,然後你真正能夠放下,功夫自然就得力了,這是最穩當的方法。不要等中陰,中陰是很不可靠的,非常不可靠。密宗雖然有這種說法,顯教裡頭不取,所以我們學佛真正要依祖師大德的教誨。在近代印光大師就是第一個大善知識,常常你看他《文鈔》當中,他所說的,他給人解答這些問題,很值得我們做參考,一定要專心稱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好。

第五個問題,初學佛念《金剛經》很清凈,一次睡前念《金剛經》,念後立即睡下,夢中佛在經上大放光明照我,立即明白了光的內容和意義,讓我誦《金剛經》前先念真言;醒後去請教師父,才知道果然如是,應先念「凈三業真言」才可念經文,這是說明我與《金剛經》有緣。

沒錯,是有緣份,但是不要著相,《金剛經》是破一切妄想執著的。從你分別執著裡面,你跟《金剛經》的教義不相合、不相應。如果與《金剛經》相應,這個事情「夢幻泡影」,你何必還寫在紙上來問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事情現前也好,過去也好,心裡頭不落痕迹,這是《金剛經》的教義。

第六個問題,念大經就有人接二連三的來訪,有時一天有好幾班人,甚至於一天上四支長香,都沒有能夠念完一部經。開始一天念四、五部大經,後來都不敢念了,一念就有人來,這種情況繼續了六年多仍存在,這個情況怎麼辦?

要有恆心。我們這個地方有一位從休斯敦來的劉蓮心(?)居士,劉居士在休斯敦經營一家餐館,平常工作非常繁忙,他念《無量壽經》,三個月念了五百遍,經就能完全背誦下來,一個字都不錯,所以問題是自己有堅定的信心。經文剛剛念的時候生疏,一般人可能一遍念下來要兩個小時,三個月之後一個半小時,半年之後決定一個小時可以念一遍,如果念得很熟的話,大概四十分鐘、三十分鐘;像他們完全能夠背誦三十分鐘,所以不會受到任何干擾。你讀大經還會受干擾,這證明心不清凈。

這一位同學問的是,讀誦《無量壽經》不打妄想半小時的境界,這個境界不能持久,是否有方法保持?平日四十五分鐘左右,不出聲或小聲,時間短,心裡靜了,三十五分到四十分鐘。師父有方法嗎?

這個我剛才講過了,就是要熟,熟了之後自然能夠實現。所以念經要知道,它是「戒定慧」三學同時完成,是一個顯教裡面非常殊勝的用功方法,這個方法釋迦牟尼佛自己提倡教導大眾的。讀誦,讀是看著經本叫讀,不看經本叫誦,誦是背誦。你看看許許多多經論,佛都勸勉我們,從「凈業三福」末後就有「讀誦大乘」,古來這些祖師大德教導我們,更是以這個方法為主,修定修慧。讀誦如法,這就是持戒。諸位要曉得,戒律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我們在讀經的時候,不但是身口不造業,念頭也不造業,你心心念念想著經文,「諸惡莫作」當然在裡面,這是小乘的境界就統統都具足了。經典裡面的道理、方法、境界,種種教誨,是世出世間最殊勝的善法,我們讀誦的時候就是「眾善奉行」,所以諸位要懂得這個。

我們學戒,短時間學非常圓滿的戒律,最好的方法是讀經。讀經要一心,一心就是專心,專心就是修定,心裏面不摻雜一個妄想。所以讀經的時候,忽然冒出佛號,這是摻雜妄想,證明你沒有定功;念佛的時候,忽然跑出經文,也是沒有定功。也就是說你的功夫伏不住你的習氣,這個習氣是好的習氣;好的習氣也不行,也破壞了你的功夫。但是我們畢竟是凡夫,功夫不到家,印光大師在《文鈔》里常講,修行三、五年,那是很認真、很努力的修行人,在一支香裡面,中國大陸是長香,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或是念佛也好,或是誦經也好,還有五、六個妄想,這個功夫算是不錯了。如果一支香裡面,一個妄想都沒有,你的功夫成熟了。所以妄想起來,不怕!要知道我們是凡夫,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古德常常教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什麼是覺?妄想起來不要理會,不理它,根本不把它當作一回事,以後慢慢妄想逐漸就少了。如果有妄想起來,你常常想到,我還有妄想,又想到妄想裡面的一些什麼事情,那就麻煩大了。你妄想不但不會斷,妄想常常會增加,不會減少,所以根本就不理會。所以讀誦是修定,禪宗初學的時候,是盤腿面壁修定,顯教里是用讀經的方法來修定,而這個方法的確有它殊勝之處。

讀經同時也修慧,我們將這部經,從頭到尾,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一個字沒有念錯,一句沒有念顛倒,這是修慧,了了分明,所以讀誦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當然你的時間愈長愈好,如果經很熟了,像很多《無量壽經》能夠背誦了,他念一遍只有三十分鐘,時間長一點,他修兩個小時,他念四遍,背四遍;如果是時間再加長一點,他念六遍,就三個小時。有時間就要修行,這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能夠背誦的時候,就非常方便,你找到空閑,找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你去經行,去散步,散步就是背誦經典,這個時候沒有人打閑岔,自己一定要找修學的環境,真正用功努力。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十點鐘講《華嚴經》。

太上感應篇﹝第一八四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84

諸位同學,大家好!在新年的開始,新加坡九大宗教,聯合辦了一次千禧年的和平祈禱溫馨晚會,來祝福每一位同學們,「新年吉祥如意,福慧增長」。我們今天在這個大世紀,第一天跟同學們見面,難得在這一次盛會當中,有幾位同修提了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也是大家常常遇到的,可是真正的含義也是很模糊,大家要求我跟諸位做一個簡單的解釋。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佛教徒一見面就合掌稱「阿彌陀佛」,這什麼意思?

這個問問得很好,阿彌陀佛是祝福的意思,這一句話是古印度的梵語,古印度話,它的意思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光壽無量」,是一句祝福的話,祝福你長壽,祝福你光明智慧,是個祝福的話。祝福裡面含義就很深了,深在什麼地方?深在警覺提醒你。我們人在這個世間,一生我們要求的光明│無量光,心地光明磊落,大公無私,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個意思重要。每聽到這句話,我們就要警覺自己,為什麼?自己可以說在無量劫來,也有許多人不相信有前世,不相信有來生。好,那咱們就算這一生,從你出生那一天起,長到你這麼大,你的念頭都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我們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能為社會著想,為人民著想,為眾生著想,為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全心全力做出貢獻服務,這個心地就是正大光明,「阿彌陀佛」這一句話裡頭含著這個深刻的意思,圓滿的意思,我們自己才能夠得真正的幸福美滿;當然這裡面包括健康長壽。

從「阿彌陀佛」這一句話字面上意思來看,「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佛」就是光壽的意思。無量包括一切的無量在其中,你所想到的樣樣無量,所以這是很圓滿、很完備的祝福的一句話,這是我們一見面開口第一句話「阿彌陀佛」。這一句話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相應,為什麼?一切眾生所希求的,所以與一切眾生心相應,這裡面決定沒有迷信。世間所有的好話,這一句都總結了,全部歸納了,所以是世間所有一切好話,都在這一句當中,這一句就圓滿了。所以我們懂得這個意思,稱念「阿彌陀佛」,意思就更圓滿了。

第二個問題:他問「六度」是什麼意思?

自古以來,法師大德們對「六度」的說明,可以說是太多太多了,那些說明我們現在人看了、聽了,很難體會。所以佛教給我們這六種,生活的原則,生活的規範,我們始終沒有辦法落實。許多同學大德也會講,講得頭頭是道,引經據典,但是就是做不到,所以說也是空說了;不但空說了,而且造成許許多多的誤會。所以佛的經論是永恆不變的,解釋是隨著時代,隨著不同地區,而有不同的解釋。這個給初學佛法的人聽到就覺得非常奇怪,難道你們這個經典沒有一定的解釋嗎?沒有。這是佛法跟世間書本不一樣,世間書本一展開只有一個解釋,不能做第二個解釋,佛法沒有一定的解釋。不但佛法沒有一定的解釋,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佛一生沒有說法,佛無有法可說,誰要說佛說法了,這人謗佛。所以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果有一定的解釋,那就死了;它是活的。

就像一棵樹一樣,樹是活的。你看年年發新枝,年年發新葉,今年這個樹上的葉子決不是去年的,去年的落光了;今年開的花決定不是去年的。經典就像一棵樹,樹根,本干;我們的講解就像樹葉,就像樹梢,年年新,但是雖是新,決定不能離開根本,從根本裡頭生的。因此諸位看看佛經的批註,中國人最普遍讀誦的《金剛經》,《金剛經》有幾百種批註,如果《金剛經》是一個意思,那一個批註就夠了,沒有第二個批註的必要,每一個批註所講的都不一樣,但是都不離《金剛般若》根本的義趣,這也是佛法難解的地方。

所以善說必須要懂得,我們常講的現代化與本土化,你這部經在什麼時候講的?在二千年講的。在什麼地方講的?在我們現在居住的地球這個地方講的。我們繼承古人講解的義理,我們從這個地方領悟,從這個地方體會。但是不能用過去的講法,用過去的講法,那好了,唐朝人批註我們要把現在的人帶回唐朝,要退回一千多年去做唐朝時候的人,我們現代人受不了。如果在美國講法,不但要叫美國人退回一千年,還要叫美國人作中國人,那成什麼話!他怎麼能接受?所以我們一定要推陳出新,二十一世紀現代人的解釋,他就懂了。

什麼叫布施?用現代的話來說,布施就是盡心儘力為一切大眾服務,這個大家好懂。用我們的財力,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勞力,為人民、為社會、為眾生服務,這就是布施波羅蜜。這個說法既簡單又明了,大家一聽就懂,能接受!什麼是持戒波羅蜜?持戒的意義就是守法,戒是法律。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誨,遵守國家的憲法、法律規章,遵守每個地區、每個族群,他們的風俗習慣,他們的道德風俗,這叫持戒。我們才能夠與每個地區、每個族群,都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叫持戒波羅蜜。什麼叫忍辱波羅蜜?忍辱是講耐心,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耐心。不善的,我們要有耐心慢慢的把它革新;善法,我們有耐心慢慢的來推廣,不能操之過急。中國諺語所謂「欲速則不達」,一定要有耐心去等待時節因緣的成就;操之過急是錯誤的。不好的,你要想趕快把它改掉,不容易!不但改不了,恐怕還產生許多不良的副作用。好的,要積極推展,也會產生許多障礙,一定要有很大的耐心,愈是大的事情,愈要有大的耐心。所以《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它的成就是要靠耐心、靠忍力。

時節因緣沒有成熟,這個時候我們怎麼做?修養自己,深厚的培植自己的德行、學問、能力,一切因緣成熟我們才能發揮,所以你這就能夠抓住機會了。機會沒成熟,趕快成就自己,充實自己;機會成熟了,一定幫助社會,幫助大眾,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一切為眾生,一切為佛法。佛法是覺悟一切眾生的教學,這個叫佛法;法是方法,佛是覺悟,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的方法叫做佛法。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苦難,苦難從哪裡來的?苦難從迷惑來的。幸福快樂從哪裡來的?從覺悟來的。所以苦樂是果報,覺迷是它的因素,我們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那就一定要懂得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破迷開悟需要教學,所以佛教是教育,佛教是智慧覺悟的教學。現在社會上很多人把佛教看成迷信,這是錯誤的觀念,是他沒有接觸到佛教,他不了解佛教,他誤會佛教。這個也不能怪他,怪我們佛門弟子沒有把佛教向他們解釋清楚,過在我,不在他。現在我們利用高科技,利用電視,利用衛星傳播,把佛教介紹給大眾。

什麼是精進波羅蜜?精進就是今天講的進步,儒家講「日新又新」,佛家講精進,進是進步。不但進步,精純的進步,也就是說不是雜亂的進步,是有秩序、有條理,今天講的科學,科學就是有層次、有條理、有統系的學術,這樣求進步,日新又新。所以佛法不是保守的,不是落後的,佛法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永遠領導時代走向正確光明智慧的方向,這是精進波羅蜜。什麼是禪定波羅蜜?禪定,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什麼是禪?外不著相叫做禪,內不動心叫做定,《壇經》上說的。實際上六祖是從《金剛經》上體會得的。《金剛經》佛說了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祖的解釋我們就好懂。什麼叫「不取於相」?用今天的話來說,決定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就是「不取於相」,這叫禪。禪是不受誘惑,外面「財色名食睡」,你一接觸就動心了,你沒有禪,沒有禪的功夫;「禪」的功夫是接觸決不會起心動念。「定」是自己內心不生好惡,在一般人看到好的他起貪心,看到不合自己意思他討厭,那就叫起心動念,那就沒有定。佛教給我們要有定,定是什麼?見到好的沒有一種貪愛的心,決定沒有貪戀的心;不好的,也沒有厭惡的心,永遠保持心地的清凈平等,這叫禪定,決定不受任何誘惑。

世間人為什麼會受誘惑?世間人有自私,只要有自私,你的禪定功夫就沒有了,你怎麼修你也修不成功;要想修成禪定,必須捨棄自私自利。《金剛般若》上教給我們修學基本的原則,是要遠離四相,四相頭一個是我相,要無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的禪定會很容易修成功。你只要有這四種相,你執著這四種相,分別這四種相,你的禪定不會成就。禪定波羅蜜,換句話說就是自己心裏面有主宰,不會受外境誘惑,也不會受煩惱干擾。換句話說,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個念頭永遠不起,不會起這個念頭,這是定;世出世間一切法,你都不會受誘惑,這是禪。佛來了,不會受佛的誘惑;魔來了,也不會受魔的誘惑。般若波羅蜜是智慧,是對於內在、外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毫不迷惑,這叫做般若波羅蜜。

佛教導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守住這六個原則,這六個原則能落實,你就叫菩薩,你就不是凡夫了。所有一切菩薩都是奉行這六條,這六條在他們來說,不論他是什麼身份,他是從事哪個行業,他是做什麼樣的工作,他都落實了,他都做到了。我過去在美國曾經舉例,以家庭主婦做例子,「如何奉行六波羅蜜」,家庭主婦是菩薩。十月,我在吉隆坡講演,李經友居士是經營一個酒店,我教他酒店老闆怎樣落實六波羅蜜。你的酒店是道場,你老闆是佛,你的員工是菩薩,沒有改變你的生活方式,沒有改變你的工作,只要你懂得,你搖身一變就是佛菩薩了。你不懂得,你是世間人;你懂得的時候,那是大道場,你在裡面修行六波羅蜜。我有一個講演,他們現在做成VCD了。所以這些教導,無論你是什麼身份,無論你是什麼行業,都會幫助你做到盡善盡美,所以佛法是高度智慧的教學,是圓滿德能的教學。好,今天時間到了,後面的問題,明天我再解答。

太上感應篇﹝第一八五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85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四個問題答覆了兩個,問得很好,都是現代人必須要知道的。昨天我跟大家講了生病,治病是信心。今天我來的時候,有個同學在一個雜誌上看到,這個題目很好,「生病請醫生診治,無可置疑,你知道嗎?信念也能治病」,跟我講的意思相同。我講的意思比他深刻,病確實是信念治好的,醫生醫藥是一個媒介而已,在佛法裡面講屬於增上緣,親因緣跟所緣緣決定是信心。這個道理學佛的人最清楚,我們看到別人也有這個說法,足見這是有道理的,我相信寫這篇文章的人,如果他能夠懂得佛法,他會寫得更好。

今天我們看第三個問題:為何要替過世的人超度?

這樁事情,在佛門裡面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也可以說在我們這個時代,這是佛教裡面的主要的工作對象。從前佛教是教活人的,現在的佛教是度死人的,所以社會一般人認為佛教是迷信,認為佛教是低級宗教,極力排斥。而佛教確確實實不是為過世人超度的,諸位詳細看看大小乘經論,你就明白了。佛家這種超度的事情,我初學佛的時候也有這個疑惑,當年道安老法師在世,他辦「大專佛學講座」,我在講座裡面教學,所以跟他老人家很接近,我向他請教過這個問題,超度的起源。因為我們在經典上看,世尊當時在世沒有這個事情,佛教傳到中國早期也沒有看到這種記載,為什麼會有這個事情發生?為什麼演變到今天這個狀況?

他老人家答覆得很好,他說超度的事情,起源應該是唐明皇的時代,我們知道這段歷史,那個時代因為他寵愛楊貴妃,引起朝野的不滿,這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這個動亂幾乎危及了整個國家民族,得力於郭子儀,這是當時一位大將,把這個動亂平定了。在這次動亂當中,死傷的軍民很多,所以動亂平定之後,朝廷在每一個主要的戰場,建立一個寺廟,這個寺廟叫「開元寺」,唐明皇那個時代他的年號叫「開元」,所以用「開元」這個名稱做寺廟名稱,請高僧大德誦經拜懺,來追悼這些死難的軍民。換句話說,這是國家舉辦的一個追悼會,超度法會。國家這麼一做,老百姓也就學會了,所以民間有老人過世,也請法師來做超度的佛事,從這樣演變下來的。在那個時候不多,這種情形很少,寺院庵堂主要的工作還是講經教學,如同學校一樣,所以這個超度的事情,也就是追悼的事情,是不常見的,一年有那麼個兩、三次。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在台北建了個道場,「佛教視聽圖書館」,我們每年有三次超度法會。第一次是清明;我們超度都是祭祖,這祭祖超度法會就是追悼會的意思;第二次在中元;第三次在冬至,我們一年只有三次法會。這三次法會我們用什麼方式來舉行?用打佛七,用佛七這一種念佛的功德迴向給亡人,我們是這個作法。佛七完了,最後一天舉行一個「三時繫念」,我們這種方式,現在也有很多地方都用這種方法,這個很好。我們在書本裡面看到,印光大師當年在世,靈岩山寺的念佛堂,沒有佛事,信徒們要求超度祖先家親眷屬,都是在念佛堂供個牌位,沒有單獨給他做,都是以念佛堂大眾念佛這個功德來迴向,這個作法非常之好,值得學習,值得推廣。所以諸位要曉得,替過世人超度,是追悼的意思,悼念的意思。

另外一個問題:超度的時候,為什麼念經?

這個意義比世間追悼要更深了,世間追悼只是紀念紀念懷念一下,過時就忘掉了,所以那僅僅是一種紀念,回憶紀念,頂多在大會裡面報告,這個人過去在世的時候,他對社會的貢獻,他做多少好事,給他宣揚一下而已。可是佛法裡面悼念的意義就更深了,念經文,念佛菩薩名號,這種追悼,我們可以說是它有實質上的意義。我們用什麼來紀念亡人?用什麼來追悼?一定要斷惡修善,以我們自己真實的行善功德來紀念他,這個就有意義了。所以念經文,是在經文裡面提醒我們,依照佛菩薩教誨,佛菩薩教我們斷惡修善,佛菩薩教我們轉迷為悟,佛菩薩教我們轉凡為聖,我們以這樣真實的心行,來追悼這個亡人,這個意義就更深刻了。所以古人有一句話,「世間好語佛說盡」,這話是真的,一點都沒錯。「世間好事佛做盡」,我們以學佛來追悼已故的亡人,這個有實質上的意義,在佛法的術語是「真實功德」,真實功德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實質上的意義。亡人知道我們這樣去做,他歡喜,他得安慰,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如果我們做得如理如法,亡人所得的利益不可思議,這個道理深了,不是普通人能夠理解的。經典上講的,大家以為是神話;神話故事也好,可是你自己要達到這個境界,你就了解實際的狀況,事實真相你才能理解。

我們今天對事實真相了解得太少太少了,誤會太多太多了,必須要提升自己的境界,你才能有徹底真實的認知。像《地藏經》上講的婆羅門女,婆羅門女你看看她超度她的母親,沒有請法師來做佛事,沒有請人來念經。她用什麼方法來超度她的母親?用自己真正回頭,斷惡修善,改過自新,這是我們今天講「真實懺悔」,以這個功德來悼念她的母親。她母親因為兒女為了她才徹底斷惡修善,才真正破迷開悟,她從地獄能夠生天堂,這裡頭的道理很深,但是並不是我們不能懂,細心去思惟,去觀察,你就明了。婆羅門女如果不是她母親造惡,墮落在惡道,她決定不肯認真修行。所以婆羅門女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她那個功夫是阿羅漢的境界,真的轉凡成聖了。誰幫助她達到這個境界?她的母親。因為她母親墮落,她為了要救母親,不能不認真懺悔,認真的修行改過,所以她的母親這個緣促成她修行證果,她以修行證果這個功德,這樁好事,榮耀她的母親,這一般宗教講榮耀,在佛法講迴向,迴向給她母親,母親才能夠從地獄超生,生忉利天,不是沒有道理!現在人只知道照這個樣子去做,而實質的內容不曉得,所以效果就不會很大。說不清楚,會引起別人的誤會;如果講清楚,別人歡喜,別人也會效法,也會模仿。

第四個問題:問的是為何要造這麼多尊的佛像,這些錢拿去救濟貧苦受難的人,豈不是更好嗎?

你們說這個問題問的有沒有道理?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也不能說完全有道理。為什麼?他只看到一面,沒有看到另外一面;他看得很近,沒有看得很遠。救濟一些貧苦,救濟災難,諸位要曉得,這是一時的;造這麼許許多多的佛像,這是救人永久的,佛家這些造像決定不是迷信。這一次中國國家宗教局的楊局長,參加我們這次的溫馨晚會,我們接觸的時間比較多,曾經談到佛像教學的意義,我曾經向他報告,佛家是把教學跟藝術結合成一體,達到最高的藝術化的教學,用現在的話來說,學校跟博物館合在一起,結合在一起。所以不但是造像,所有一切設施都是教學的工具,佛像也是教學的工具,連佛家建築都是教學的工具,生活也是教學的工具。

參加晚宴,你們諸位同學看到我穿的服裝跟平常不一樣,我特別找一件咖啡色的海青,為什麼?表法。這是什麼顏色?這是多元文化的象徵,就是說各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的這種顏色,「紅黃藍白黑」我們中國叫五色,代表五個族群,五個宗教,染成一色;染成一個顏色,統一了,合一了。這個顏色是個合一的顏色,各種顏色都在裡面,我這個身體,所有宗教都在我裡面,所有的族群都在我裡面,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就是我自己一個,代表這個意思。《華嚴》裡面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這一個顏色,就是大家各種不同的顏色;大家各種不同的顏色,也就我這一個顏色。我那天在講演的時候,我也提出來了,但是預先沒有寫在我的講稿里,臨時我想起這一段非常之重要,我們今天要團結宗教,融合族群,這個顏色就代表了,所以佛家是教學。因此,袈裟、海清不可以穿黃色的,不可以穿紅色的,紅色是什麼?你又分出去了,你又搞一個了,你不能包容別人了;我們這個顏色是包容一切,就是大經上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顏色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顏色。我們吃飯用缽,飯托缽托七家,每一家給的都在一起。我們是混合各種不同的族群,不同宗教,不同的飲食,合而為一,都是取這個意思。在生活上都表法,念念不忘融合族群、團結宗教,念念不忘,「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所以佛家的道場,正規的道場,它有一定的形式。在中國道場你一進去,你一定先從山門,山門是「天王殿」,你第一個看到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造像是布袋和尚,他教你什麼?那個肚皮很大叫包容,量周沙界,什麼都能包容,笑面迎人,常生歡喜心,什麼都能夠容忍,他教你這個。楊局長一聽,他就有悟處了,「是這樣的」!是啊!旁邊這四大天王表護法,護誰?護自己。東方持國天王表負責盡職,你在這個社會上,你是什麼身份,你從事哪個行業,你要負責盡職把它做好。做好了幹什麼?貢獻給社會,貢獻給眾生,不是為自己,我為眾生工作,我為眾生造福,一定要負責盡職。手上拿著琵琶,他不是喜歡唱歌,琵琶是表法的,表示「中道」,儒家講的「中庸」,做事情不能夠不到,也不能夠超過,要恰到好處,代表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做到恰到好處,守規矩,守本份。譬如現在這個世界上,每個國家訂的禮節最敬禮是三鞠躬,你見到總統,見到尊敬的人,你行三鞠躬禮,表達你最恭敬。你二鞠躬,顯得自己傲慢;我四鞠躬,顯得你巴結、諂媚,對不對?都是失禮,都不好。所以就跟要調的那個弦一樣,要調得恰到好處,它表這個意思。

南方天王叫增長,增長是求進步,日新又新,決不是止於現在這個狀況,天天求進步,求智慧。智慧要有進步,品德要有進步,事業要有進步,我們的生活也要有進步,佛教哪有落後的!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所以每一尊造像,都代表一個教育的意義,非常深刻教育的意義,你懂得之後,你就知道改過。見到彌勒菩薩,他能夠包容,想想自己不能包容,就生慚愧心,向他學習,所以造像這種功德比救濟貧苦的意義,不知道要深遠到多少。佛家無量無邊的佛菩薩名號,無量無邊的形像,代表自性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德能,無量無邊的相好。所以它是教育,如果你說這個太多了,那好了,大學裡頭只要一本教科書就行了,開那麼多學系幹什麼?用那麼多教科書幹什麼?用那麼多老師幹什麼?佛教是個大學,什麼樣的科系都有,就用名號佛菩薩來代表。所以諸位要懂得這個意義,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它是智慧,是藝術,它決定不是迷信。

所以佛教教育推行的地方,這個地方決定不會有貧苦的人,這不就是徹底救濟了嗎?為什麼?每一個人都有善心,都有善念,都有善行;每一個人都能夠奉獻自己,為社會、為人群、為眾生造福,這個世界是幸福的世界。所以拿錢去救濟貧苦是暫時的,用錢來造像,來弘揚佛陀教育,這是永久的,徹底的救濟,最圓滿的救濟。所以佛在經上講,你以大千世界七寶拿去救苦救難,抵不過為一切眾生講演四句偈的功德;四句偈可以教人開悟,教人明了,救濟不能解決問題。靠救濟生活,諸位想想多可憐,佛不是用救濟的方法來幫助人的,佛是教你開智慧,教你有技術,有能力,教你自己生產;不但你可以供養自己,你還可以供養社會。所以佛法殊勝功德利益,無量無邊,非常可惜現在很少人去講解,很少人把它發揚光大,讓社會大眾產生這麼多的誤會,這是我們佛門四眾弟子的罪過,我們沒有盡到責任。好,今天時間到了,這四個問題都解答了。

太上感應篇﹝第一八六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86

諸位同學,大家好!悟道師送來一個條子在此地,南京理工大學同修請問:最近有人傳「本願念佛」,不依凈土三經所說,只要信了就能往生,不用發願,也不用念佛,未深入凈宗之同學聽了疑問重重,恭請師父慈悲開示。

這確實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說是曲解了,會誤導許許多多同修,把這一生念佛往生的機會錯過了。傳這些話的人,要負因果責任,佛經裡面講的必墮阿鼻地獄。「本願念佛」沒錯,他把意思完全錯解了。佛在入滅之前,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的狀況,非常清楚,非常明了,楞嚴會上「清凈明誨」這一段經文裡面,大家都讀到,佛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經上所講的就是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法弱魔強,眾生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我們凈宗同學一定要向佛學習,佛對於這些人有耐心等待。所以我感覺得我們同學當中,有很多那個熱心超過佛太多太多了,恨不得把這些眾生統統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可是回過頭來認真反省反省,自己能不能往生?自己不能得度,要想度別人,這佛經上常講「無有是處」。大家常常聽說,聽的都耳熟了,「佛不度無緣之人」,我們要懂得,他跟佛沒有緣,沒有緣就是不信,不相信三經所說,不能依教奉行,要聽別人說這些話,這就是與佛沒有緣,他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

本願,本願是什麼願?四十八願。我們凈宗成立之後,就是依本願念佛。我們早課,凈宗的課誦,早課是念四十八願,晚課是懺除業障,業障要不懺除,決定不能往生。這個法門雖然說帶業往生,古來祖師大德說得太多了,「只帶宿業,不帶現行」,你現在正在造的業,這個業不能帶,帶要帶過去的。過去錯了,沒有關係,今天改正過來,所謂是「不論過去,只論現行」,這是帶業往生的原理原則。現在還要造業,那就不能往生,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

本願,有人說本願就是第十八願,可是一般人沒有深解義趣,第十八願裡面圓圓滿滿含攝其它四十七願,其它四十七願少一個,第十八願就不圓滿了。傳「本願念佛」的這位大德,懂不懂這個道理?四十八願任何一願,都圓滿含攝其它的四十七願,願願如此。我們《華嚴經》雖然還沒有講完,大家聽了也不算少,《華嚴經》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懂得嗎?「本願念佛」是「一即一切」,所以它功德殊勝。絕對不是說只依第十八願,其它四十七願不要了,第十八願也落空了。第十八願是什麼?第十八願是其它四十七願的總綱。這是魔說法,不是佛說法。

世尊滅度之前教我們依「四依法」,四依法第一個「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凈宗第一經是《無量壽經》。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建第一個念佛道場,「東林念佛堂」,志同道合的同修一百二十三個人,那個時候凈宗經典只有一部,其它的都還沒翻出來,《無量壽經》。廬山遠公的道場那麼多人,就依《無量壽經》,這一百二十三個人穩穩噹噹都往生了,這個道場無比的殊勝莊嚴。我們要走古人的路子,繼承古人,今人清末民初印光老法師,這許多同修都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化身再來的。老法師我們沒有見到,老法師的《文鈔》流傳在世間,要好好去讀誦,依教奉行。我們今天走的路子是繼承印光大師,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一生奉行老師的教誨,我親近他老人家十年,他不敢以師擔當,他給我介紹一個老師,老師是誰?是他的老師│印光大師。由此可知,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人,謙虛!教我要認真、發心讀誦《文鈔》,依教奉行,這樣就是印光大師的弟子。

我在各個地方勸導同修們依《無量壽經》,直捷穩當作彌陀弟子。會集《無量壽經》的夏蓮居老居士,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必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如果不是佛再來,這一部經決定不能會集到這樣的完美。我們知道在宋朝王龍舒做第一次的會集,魏默深在清朝做第二次的會集,都不圓滿,那是我們佛門的大德。末法時期,確實有會集的必要,感動佛菩薩示現;你們不相信,我相信,相信的得利益。依照這個本子教訓修行,往生希有瑞相的人,這十幾年來我們看得很多很多,聽說的就更多了。你不相信,要聽別人的話,那有什麼法子!現在這個時代民主、自由、開放,誰都不能干涉誰,就看我們與佛、與阿彌陀佛緣份的深淺了。

我們讀夏老居士的會集本,不必去問夏老居士這個人怎麼樣,用不著!看他會集的本子如法不如法。我們的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不是迷信,不是盲目。所以我將《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我印在一起印成一冊,我題了一個書名│《凈土五經讀本》,先後大概也印了兩、三萬冊,諸位同修看到過。你自己去看,自己去比較,讓你從這個地方建立堅定的信心;然後你再仔細去觀察念佛人往生的,依照「本願念佛」往生的有幾個人,有什麼樣的瑞相。《無量壽經》上講得多清楚,「三輩往生」基本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哪有不發願能往生,沒有這個道理!不發願念佛,古人說過了,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沒有發願,「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你不願意往生。

求願往生,萬緣放下,這個心就是菩提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跟我們說,如果我們往生要想增高品位,你一定要「心如佛心,願如佛願,行同佛行」,你的品位才會高。心不像阿彌陀佛,願也不像阿彌陀佛,行為也不像阿彌陀佛,你縱然往生,品位很低,何況你根本就不能往生!我們要牢牢記住。在《觀無量壽佛經》中,韋提希夫人求生凈土,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應當怎樣修學才能往生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在沒有給她講解修學方法之前,先給她說明「凈業三福」,明白的告訴我們,這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換句話說,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所有一切修行成佛的人,都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怎麼樣用功修行,都不會成就,就像蓋房子一樣,這是根基、地基。這個基礎,頭兩句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中國人講的「孝親尊師」,這是基礎。西方極樂世界個個人都是大孝子,都是老師最好的學生,《無量壽經》上有,「如來第一弟子」。哪有這種說法?這完全錯誤。稍稍頭腦清楚一點的人,都能夠辨別,如果連這個都不能辨別,我們的佛是白學了,這麼多年你聽經也白聽了。

「凈業三福」就是佛行,諸佛如來的行為;落實在生活裡面,「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這是佛的行持,我們做到沒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常常勸勉同修,要跟這五個科目去對一對。如果相應,你的行是正行;不相應,你的行是邪行,邪行不能往生。所以凈宗同學,這五個科目我們都寫在修行守則上,我們定了一個小冊子,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必須要遵守的原則,決定不能夠違背。如果違背了,念佛發願還是不能往生,為什麼?你那個願是假的、是空的,不切合實際的。我們發願迴向,你拿什麼迴向?空口說白話的迴向,不算數,你要有實際東西拿出來迴向。實際是什麼?實際是修行證果,斷惡修善,轉迷為悟,這是我自己修行的真實功德,我用這個迴向。你今天不發願,也不念佛,你怎麼能往生?凈宗同學聽了疑問重重,這些人無知、愚昧、可憐憫者。

正如同往年美國陳健民居士,在世界上宣布說帶業不能往生,搞得全世界念佛人人心惶惶,那是魔,不是佛。我到美國,連周宣德那樣的老居士信心都動搖了,我到洛杉磯,他在飛機場接我,一見面就問我,「法師,現在有人講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才能往生,這怎麼辦」?我當時就給他說「不去算了」,他聽到我這個話的時候非常茫然。我看到他那個樣子,呆在那裡一句話說不出來,我就告訴他,「如果不帶業,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孤家寡人一個,你去幹什麼」?他還是聽不懂。我再告訴他,「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是不是叫帶業」?他才省悟過來,觀音、勢至都帶業,不帶業的就阿彌陀佛一個人。經上沒有說帶業往生,我說經上有沒有講「四土、三輩、九品」?他說「有」。如果不帶業,大家是平等的,哪有什麼三輩九品?這是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佛雖然沒有說「帶業往生」這一句話,給你講「三輩四土九品」,帶業的意思圓滿了。你帶得多,你的品位低;你帶得少,你的品位高,哪有不帶業的道理!學佛人要開智慧,怎麼可以聽人家三言兩語,信心動搖,迷惑顛倒,你說這個人可憐不可憐?念佛念了一輩子,七老八十,聽人家的謠言,還會信心動搖,真可憐!

所以佛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凈宗的經典,今天是五經一論。「依義不依語」,要明白它的意思,「本願念佛」有沒有錯?沒有錯。什麼是本願?五經一論是本願,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不可以在當中抽一句,那個不行。當中任何拈一句,你要懂得一即是多,一句就是五經一論的全部,這個行。你有這種功夫,可以;沒有這個功夫,乖乖的、老老實實循序按部就班學習,你才會有成就。凡是不如法的,曲解「本願念佛」意義的,都是魔,怕你這一生成就,趕快拉回來,把你送到阿鼻地獄,他歡喜!好,今天時間到了,這個問題我就給大家說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八七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87

諸位同學,大家好!清末民初,印光大師出現在世間,我們細心觀察,他老人家確確實實是來挽救這個世間劫難的。他在一生弘法傳道之中,特別為我們提出了《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前面兩種,這些年來我們繼續祖師的教導,認真努力在宣揚,知道的人多,對於《安士全書》知道的人比較少一些,這是前清周安士居士編輯的。這部書裡面總共有四種,第一種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它的內容性質跟《感應篇》相同,都是說善惡果報的事實與道理。第二篇是「萬善先資」,專門勸導一切眾生戒殺放生;第三篇是「慾海回狂」,是勸導一切眾生斷除淫慾;最後一篇是「指歸凈土」,這是《安士全書》的內容。在它這部書裡面,「陰騭文」的批註佔全書的一半,分量很大;「陰騭文」的本文只有七百多個字,比《感應篇》少,《感應篇》有一千三百多字。這是祖師在這個時代,此時此處,今天我們講的「處」,這個處是地球,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在這個時代,這是善惡的標準。

首先我們要把信心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的際遇,吉凶禍福,富貴榮通,不是偶然的;《了凡四訓》裡面告訴我們,命里註定的。誰給你註定的?自己給自己註定的,不是別人,你前世造作的因,這一生來酬償果報而已,這是佛在經論上常常跟我們說的,「人生酬業」!《了凡四訓》就是講這些因果的大道理。人有前生,有後世,絕對不是說人死了就了了,什麼都沒有了,那就好辦了,我們也用不著修學了。實際上的狀況,死了就不得了,這個問題才嚴重。死了以後,你來生怎麼辦?來生後世的狀況,即使用今天科學來探尋,也有許許多多的證據。

我過去在美國,看到美國人搜集的轉世的這一些報導,搜集得非常非常之多,出版物也很多,都是經過查證的,確確實實證明的,證明佛家跟印度宗教所講的輪迴是真的。他們的證據大概百分之六、七十是用催眠的方法,現在差不多將近有一萬多個案例,從他催眠狀態之中說出他的前生,他的再前生,可以能夠推斷到前面三世、四世、五世,然後去查證。這樣查證出來,有人確實是從人道裡頭來投生的,有人是從畜生道來投生的,有些人大概我們這個世間找不到,判斷可能是外層空間其它星球人來投生的,都有!我看到一部分的翻譯,我搜集了不少這些資料,在美國沒帶回來,現在我這些書都運回來了,我也不曉得放在哪裡了。這一次我有機會到美國,我讓他們再給我搜集近代的這些資料,相當豐富。所以我們要肯定,人確確實實有過去。

也許我們每一個同修你們自己都有經驗,你們到外面去旅遊,其它國家地區去觀光,去旅行,忽然看到這個地方,剎那之間有一個感覺,這個地方好熟,但是確實你從來沒有來過。從來沒有來過,你為什麼很熟?你前生曾經在這裡住過,在這裡活動過。十幾年前,我初到美國達拉斯,達拉斯的蔡文雄居士告訴我一個事情,他相信、肯定他有前生。他說他初來美國的時候,住在舊金山,有一天跟幾個朋友出去玩,迷路了,這個車開到小鎮,他忽然覺得這個小鎮很熟,這個小鎮的道路怎麼個走法,有哪些建築物,他沒有進這個小鎮的時候,他腦子裡就有這個印象,一進去果然沒錯,他都能指得出來,但是確實這個小鎮從來沒有來過。他把這個事情問我,我說可能你前生是這個小鎮上的人,你在這個地方住過。有前生,有今生,就決定有來生。

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兩句話是真實話,真實的警策,我們如果能體會得到,我們這一生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做人,你就能把握一個正確的方向。人生在世非常苦短,我七十四歲了,該死了,「人生七十古來稀」,我不為活著想,我為將來怎麼死著想;死了以後怎麼辦去著想。如果想眼前的,眼前太短暫,眼光太淺了。所以只要有機緣,決定抓住,為社會服務,為眾生服務,多做好事。什麼叫好事?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是好事,念念想到利益自己是惡事。如果自己爭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惡事!佛教我們放下,放下自私自利;佛教我們提起,提起為眾生服務,為眾生造福。《金剛經》上所謂的「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離自私自利,為社會、為眾生造福,這是真實的功德,真實的利益,我們應當認真努力去做。人能夠發真誠心,修一天功德的福報,經上常講幾十劫都享不盡。佛的話我們相信,他不是假話,不是說這些話來勸勉我們,來誘惑我們的,不是的;佛的話句句都是真話。同樣一個道理,你要是以極惡的心造一天的惡業,阿鼻地獄也是多少劫不能出離的。吉凶禍福,往往就在一念之間,很短暫的行為,果報無論是善惡,都不可思議。

所以印祖提倡這三種書的用意,我們要了解,要明白,這是他老人家的苦口婆心,教導我們不造惡業,不墮三途,首先將人天福報抓住,從這個基礎上提升才是佛法的修學。所以「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是佛對於世間人的教誨,世間人沒有遠大的眼光,沒有遠大的志向,還不想出離三界,在三界六道當中享福,一定要懂得「斷惡修善」,要懂得什麼是惡,什麼是善。從哪裡修起?從起心動念上修起,念頭一生,就曉得這個念頭是善念,這個念頭是惡念。如果這個念頭善,要叫它繼續增長;如果這個念頭惡,趕快終止,修行在這裡下功夫,念頭變成行為那就來不及了。

佛法的修學比這個更高一層次,「轉迷為悟」。佛告訴我們三界六道都是迷,沒覺悟!悟了之後,超越六道,超越三界,這是最為可貴的。我們在三界六道裡面待的時間太長了,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不能出離。從佛法裡面來說,我們大家過去生中,都曾經在佛法裡頭用過功,認真修學過,為什麼不能出離?沒有開悟,依舊迷戀六道裡面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不知道這個禍害,不肯徹底放下,我們才沒法子出離。真的通達明了了,覺悟了,萬緣放下;不但世間法沒有貪愛了,出世間法也不貪愛,你才能超越。超越什麼?超越自私自利,超越貪瞋痴慢,超越是非人我,這就超越三界六道了。

佛法裡頭常講的「轉凡成聖」,佛說這個事情不難,人人都可以做得到。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你不肯回頭,你不肯放下,難在這個地方。果然肯回頭,果然肯放下,不必一生,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善財童子,在法華會上看龍女,都是很短時間成就的,這是經上看到的。經未必是真的,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有這些人物,這總不假了,家喻戶曉的唐朝惠能法師,禪宗六祖,人家二十四歲開悟。怎麼開悟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五祖忍和尚把衣缽傳給他,他那一年二十四歲,真正明白了,徹底明白了,他就歡歡喜喜放下,從此之後再不會受污染。放下之後,他的心就是我們講的「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真心,這不是學來的,自自然然就流露,就現前了。我們今天這五種心不能現前,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不是沒有,圓滿具足,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曉得這些事實真相,別人很短的時間,我們是一生成就,一生已經太長了。他能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認真反省,要去思考,要去觀察,見賢思齊。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我今天做不到,就是我還沒有完全放下,放下就做到了。這樁事情別人幫不上忙,諸佛菩薩再慈悲,也不能幫你放下煩惱,是要你自己覺悟,自己放下。所以佛法講度眾生,實際上是眾生自己度自己,不是別人度你,別人只給你做個增上緣,實際上功夫要自己做,與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干。世出世間法,總而言之,都是自作自受,你做什麼樣的因,你就得什麼樣的果報,業因果報絲毫都不會差錯。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八八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88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八十一節,這個文還是「陰藏之惡」:

【見他色美。起心私之。】

這個現象,惡業不但是非常嚴重,在今天社會上已經到泛濫的程度了,所以社會不安定,動亂頻繁,天災人禍,追究起根源,這未嘗不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中國古人常講「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中國古代的教育,我們在《禮記》「儀禮」裡面看到,「男女五歲不同席」,五歲男女就不可以坐在一起了。為什麼?防微杜漸。今天我們在報紙上看到,十三歲的女孩,十三歲到十五歲的女孩懷孕墮胎的,比比皆是,這還得了嗎?要想這個社會不動亂,幾乎是不可能的。民主自由開放的後果是社會大亂,人心不安。現代人都說專制不好,古時候這些帝王是不是專制?細細去讀歷史,去探討,古時候這些典章、文物、制度,我們會發現現代人把專制這個帽子加在他們頭上,非常不公平。他們不是專制,他們真正有慈心,有愛心,保護社會,為人民幸福著想,雖然有一些措施,大家感到不方便,這個不方便是小事,你得到一生的安定、和平、繁榮、興旺,這是大幸。換句話說,犧牲小的自由,得來是大的自由;忍耐一點小的限制,得來是永恆的幸福。

我們看看現在,你所得到的,實在講在這個社會上,放縱貪圖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你得的是小利益,你自己身心不安,生活在恐懼之中,也讓整個社會不安定,人人都生活在苦難當中,諸位細細想想,你這一點的民主自由開放,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我們仔細思惟,得不償失,你所得到的十分之一,你所失掉的十分之九。所以我們細心去省察,還是古人的方式有道理,古人叫你犧牲忍受十之一二,你所得的幸福榮幸十之七八。世間要想做到十全十美,決定不可能,從比例上來計算,這是人力可以能夠控制的。所以今天人不讀聖賢書,不知道聖賢的大道,將佛菩薩世出世間最極究竟圓滿智慧的教誨,看作迷信,看作落後,看作不合時宜;古聖先王的制度典章,稱之為專制,稱之為獨裁。我們現在人所立的這些法律,所制定的這一些規章,以為這是先進的,符合民主的,符合科學精神的,可是實施的效果,跟古代的社會兩下一對照,相差的距離太大太大了。原因到底出在什麼地方?古人所說的,不讀聖賢書之過。

批註裡面,在這一段引用佛經裡面一段話,說得很好,「佛言,人於世間,不犯他人婦女,心不念邪僻,從是得五善」。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教導我們的,總離不開善因善果,惡因惡報。能夠遵守佛的教誨,五戒裡面「不邪淫」的戒,十善裡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佛講他有五種善果。第一種、你可以能保住你的財富,不至於失掉。第二種、你守本份,守規矩,你不怕縣官。從前縣官是管司法的,像現在的刑警,你不會怕他們,你不犯法。第三種、你不畏人,你的心行正大光明,沒有做過見不得人的事。這是世間之善,我們講的花報。果報?他沒有學佛,他沒有求生凈土,果報在人天。四、佛說得生天上;生天,天上玉女作婦。五者,從天上來,下生世間,多端正婦。佛講五種果報,三種是現世人間的福報,兩種將來死後生天,享天福。

佛又說「人於世間淫佚,犯他人婦女,從是得五惡」,這是你破戒作惡,你也得五種惡報,也分今世後世。第一種、家室不和,數亡錢財。你的財產會流失,你一家不和,這個果報就很可怕,諺語裡面常講「家和萬事興」,家不和,這一家必定敗亡。我們仔細觀察現在的社會,犯這種過失的,鬧婚變、離婚,現在在這個社會上離婚率多高,離婚是家庭就散掉了。如果有妻子兒女,這是對兒女不負責任,給兒女最嚴重的傷害,最嚴重的打擊,這個罪過後報就不得了,今天社會上沒有人講這個道理。佛說第二個惡報:在現在表面上是看不見了,在從前你這是犯法的,一定要受法律的處分,要坐牢、監禁,還要懲罰,現在這個跟古時候的法律不相同了。雖然現在果報沒有像從前那麼樣的嚴重懲罰,可是陽間不懲罰你,陰間懲罰比陽間還要嚴重。

第三、自欺欺人,在大庭廣眾之下,身心不安。可是今天這個現象似乎也很淡薄了,為什麼?臉皮愈來愈厚了。從前人說老實話,還有一點良心,做了壞事情還心不安。現在沒有了,良心沒有了,所以他也不懂什麼安與不安,貪瞋痴達到了極處,可是將來的果報一定比古時候造作這種惡業,要重得很多很多倍。第四種、來世的果報,佛說了死入太山地獄中,受炮烙的刑罰,千萬億歲才能夠離開地獄。第五、從地獄出來之後,墮落在畜生道。畜生道裡面,我們曉得有許多畜生道,淫佚不避母子,亦無節度,墮落在這一類裡頭,佛說果報之凄慘,果報之苦,說之不盡。

凡夫肉眼見不到因緣果報的真相,其實這些因果報應都在現前。《感應篇》這一句裡面,批註的文字特別多,我們翻開來有很多頁,舉出歷史上這種果報的事相,目的無非是警惕我們,凡夫沒有看到實際上果報的事例,他很難接受。這個書上所引用的幾十個例子,古人的例子,現代一些人看到古人所寫的這種情形不相信,認為這是古人勸人為善的,未必真有這個事實。可是聰明人,你看看古人所寫的這些,然後再冷靜觀察現實社會,兩下一對照就明了了,就知道古人所說的是可以相信的,我們應當信守,自求多福。

佛法講修行,這個是修行第一樁大事,修正我們貪念的習氣,修正我們淫佚的行為,你能夠得,我們講很現實的,你能夠得健康長壽之道。每一個人都喜歡自己健康長壽,健康長壽第一個因素是心地清凈,如何得清凈?寡慾就清凈了,慾望少,慾望很低。色慾是其中重要的一個,「財色名食睡」都要淡,愈淡愈好,愈少愈好,你身心健康。飲食,素食好!素食當中,為什麼世尊教誡初學遠離「五葷」?諸位要知道,那個「葷」,葷是素菜。你們看「葷」是草字頭,葷不是肉食,肉食叫「腥」。葷辛,葷是素菜裡面的五種,學佛的同修都知道,這五種是韭菜、大蒜、蔥、小蒜,現在佛經裡面講興渠,過去中國沒有,現在有了就是洋蔥。為什麼佛要戒除這五種?《楞嚴經》上講得很好,把原因說出來了,這五種蔬菜,熟吃會引起性衝動,生吃會引起肝火,發脾氣,是這麼個原因,這些東西對我們生理上有刺激,佛都禁止。但是諸位在中藥裡面,藥用可以,不是藥用最好都要禁止,這就是防微杜漸。佛把這些不善的增上緣都把它杜絕,這叫大慈大悲,沒有一樁不是為眾生著想的,希望眾生都能得真實利益,都能夠生活幸福美滿,這是聖賢的教誨。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這一段。

太上感應篇﹝第一八九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89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八十二節:【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

這一節說了兩樁事情。『負』是欠的意思,像這個借錢不還。凡是借別人的器用,器皿用具,沒有償還的意願,都是屬於這一類,這一類都是屬於偷盜的業行。佛家講偷盜範圍非常的廣泛,而古德跟我們說明,盜戒叫「不與取」,這個意思非常的完備。凡是有主之物,無論你用什麼手段得到,主人沒有答應給你,你得到的都叫做偷盜,都屬於這條戒律範圍之內。我們向人借東西,借錢也好,借物品也好,這主人同意借給我們的,不是給與我們的,借給我們,將來一定要奉還的,如果沒有還的心,這個心就是盜心,也是犯偷盜之罪。如果說是借人的財物不想還,還希望他早死,這個罪過就更大了,佛在經上說,生這種心的人,已經是畜生了,來生的果報必墮惡道。所以世間人眼光很淺,只看到眼前的小利,不知道後患無窮。畜生,墮落到畜生道容易,要想在畜生道再回來作人,可就難了。原因在哪裡?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畜生道的業因雖然很複雜、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愚痴。諸位想想,欠人財物不想還,這個心就是很愚痴;再要咒人死,愚痴到極處。所以墮落到畜生道,畜生的愚痴要是跟人比,超過很多倍。

愈是低級的動物愚痴愈嚴重。我們在佛經上看到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祇樹給孤獨園,孤獨園修房子,給孤獨園修房子,佛跟幾個弟子們在一起,看到地上一窩螞蟻,佛看了之後就笑笑,弟子們在旁邊看到佛笑這一窩螞蟻,就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佛為什麼要笑它們?佛就告訴大家,這一窩螞蟻七尊佛出世都過去了,它還沒有離螞蟻身。我們就不說多吧,一尊佛是三個阿僧祇劫,七尊佛是二十一個阿僧祇劫,它還沒有離螞蟻身,不是說它壽命長,螞蟻死了來生還作螞蟻。這個道理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什麼原因?過分的執著,它執著那個身就是自己,所以永遠換不了第二個身體;執著那個窩是它老家,永遠不離開它這個處所,死了以後投胎,還投在螞蟻裡頭,這真是愚痴到了極處。

所以佛在大小乘一切經論裡面告訴我們,我們要能體會,要知道佛的苦口婆心,三惡道易入而難出,這是事實真相,很容易墮三惡道。三惡道的業因是「貪瞋痴」,所以佛教我們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目的在哪裡?不墮惡道。所以人一定要守住人的本份,人的根本,人的根本是什麼?在佛家是五戒,在儒家是五常,五常是「仁、義、禮、智、信」,這是人道的基本條件,如果我們把基本條件失掉了,來生決定不能得人身。諸位要曉得,我們這一生能得人身,是過去生中修的有這個條件,這一生當中遇到了緣,父母跟我們有緣,父母屬於增上緣,真正到人道投生,是過去生中的業因,五戒十善的業因,所以到人道來,不錯!

但是我們這一次到人道來,就相當不幸,什麼原因?社會環境不好,沒人教我們。古時候確確實實,諸位你讀《禮記菁華錄》就曉得,《禮記》這部書要以現代的學術界來看,它是屬於雜誌,古老的時候那一本雜誌,裡面記的東西很瑣碎、很多,是一份非常有價值的雜誌,在這個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從前人生活狀況、文物制度。你看看古人多麼重視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縱然從前人念書的機會比較少,有很多父母不認識字,但是他受到社會上一代教育的熏陶,他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懂得給兒女做一個好榜樣,基本的聖賢教誨「五倫」、「五常」,他懂。

五倫是講人與人的關係,你一定要認識清楚。五常是基本做人的道理。第一個是「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沒有念過書的也懂得,他也能把這幾句話記住。對待任何人,他會設身處地的想,我這樣對待別人,人家願不願意接受?人家不能接受的,我們就不可以做;別人這樣對待我,我不能接受,我就不可以用這種心態對人。「義」是為社會、為別人服務,不求報償的,我們今天講盡義務。我們這個道場有許多義工,來為道場服務,為大家服務,不求報酬的。「禮」是有分寸,有節制,自卑而尊人。「智」就是今天講的理智,而不是感情,感情裡面過失就太多了,凡事他有理性。最後這是講「信用」,「人無信而不立」。這是中國古聖先賢教人做人的道理,這五個字總要守住。所以在從前古老的那個時代,無論念過書沒念過書,識字不識字,都懂得這個道理,而且都能夠遵守,所以社會安定。

現在科學技術發達,物質文明有了大幅度的進步,可是人與人的關係不知道了,道德更是疏忽了,甚至於遺忘了。尤其現在社會所提倡的競爭,競爭這一爭,「仁義禮智信」都沒有了,所以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動亂的時代,後人寫歷史,寫這個時代是亂世,人不懂得人與人的關係,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今天我們念這一段,可以說這是社會上常常見的,許許多多人都是這麼一個心態,我們要曉得,這樣的心態後果不堪設想。用偷盜的心,這個人哪裡能發財?哪裡能過幸福的生活?不可能的事情。

第二樁:『干求不遂。便生咒恨。』這也是我們今天很常見的。有事要求人幫忙,別人不能夠滿足你的需求,你就生怨恨了。批註裡頭給我們提示得很好,我把這段念一念,「干求指一切大小之事,凡有干懇求托於人者皆是」,所以這個範圍很廣泛。「不遂」是不如意,你求人幫助,人家沒有滿你的願望,於是你就咒他,詛咒他,你就恨他,這是自己造罪業。後面這一段,「君子達理安命,豈肯向人干求」,這是個明理的人。明理的人,真的一生自己縱然窮困潦倒到極處,自己曉得這是自作自受,也不會去求人,能夠安心隨緣,知命樂天。縱然有不得已的時候要求人,人家肯幫助,很感激;人家不肯幫助,是他的本份,決定不可以有怨恨之心。如果稍稍有怨恨之心,古人說這是小人,不是君子。什麼叫君子?明理的人叫君子。小人是什麼?迷惑顛倒、不懂道理,怎麼可以責怪於人。

學佛的人更不可以有這種念頭,如果有這樣的念頭,他不是一個學佛的人,他對於佛法,對於佛陀的教誨,根本就沒有能夠理解。這不要說做了,佛所講的這些教誨,他不懂!我們在經典裡面看看佛菩薩,他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惡人,諸位都念過《金剛經》,《金剛經》裡頭有個例子,歌利王割截身體。《金剛經》裡面說得很簡單,這一段公案詳細記載在《大涅盤經》裡面,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前世,沒有成佛之前,在修學過程當中,修忍辱波羅蜜,大家稱他作忍辱仙人。歌利王,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我們常講無道之君,暴君,橫暴而不講理的。忍辱仙人沒什麼過失,將他凌遲處死,仙人對他有沒有咒恨?沒有,不但沒有咒恨,而且非常感激。感激什麼?感激他這種心態,自己能忍受得了,這是忍辱波羅蜜圓滿之相。我們明白了,如果沒有歌利王,這種橫蠻無理,加給他這種最嚴厲的侮辱,怎麼知道他忍辱的功夫?這等於考試一樣,他能忍,絲毫怨恨的念頭都沒有,而且還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要度他。所以世尊成佛第一個度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就是當時的歌利王,釋迦牟尼佛就是忍辱仙人,他說的話兌現了,成佛第一個度他。

所以古德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人生在世決定不要跟別人結怨,跟別人結怨,錯了!別人縱然對你不滿意,侮辱你,毀謗你,陷害你,我們學佛的人,知道這是過去生中造的業報,過去造的不善業,今生受的果報,歡喜接受,罪報就報掉了,沒有一絲毫怨恨之心,結就解掉了,就化解了,這是好事,不是壞事。如果有一念心不平,這個結還在,沒有解開,沒有解開將來還要報,所謂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多可怕!我們學佛最低限度的受用要能夠獲得,這是最低限度的受用,我明白了,所有一切冤親債主加給我種種不如意,我都歡喜承受,恭敬讚歎,我們帳結了,也成就自己忍辱行。六度「忍辱度」到哪裡修?就在這個境界裡面修,所以那些人是我忍辱波羅蜜的老師,是我修忍辱度的善知識,我們恭敬感激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有絲毫怨恨之心?這是我們得佛法真實受用,我們要明了,要理解,使我們自己一生都能生活在感恩之中,我們的道業就不難成就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九0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90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八十三節:

【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

這一節批註裡面說得非常好,它的意思就是說,『失便』用現在的話就是過失,或者是在他不得志的時候,遭遇到困境的時候。世間一般人往往在這個時候說他種種過失,過失或許有之,多數無中生有,而是猜測、推想,並沒有事實根據,所以是我假理想,這冤枉人。注子裡面有幾句話,說的真是實話,「天下之事境,本來敗易而成難。」所以是好事多磨,成就非常不容易。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社會,甚至於自己細心想一想一生的遭遇,事能成,好事,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事,決定不是利益自己的事,這樣的好事能不能成就?也未必然。我們知道為什麼,這要眾生的福報。我們自己發心為眾生服務,為眾生做一點好事,眾生有沒有福報?沒有福報,我們的發心,我們的行為,很容易被人破壞。

現前如是,過去亦如是。我們在歷史上看,歷史上中國最明顯的例子,南宋時候的岳飛盡忠報國,確實是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還要遭秦檜、高宗把他殺掉了。可是在歷史上,後人永遠紀念他,當時他不得志,這是最明顯的好事多磨。由此可知,我們想發心,替社會、替眾生做一點好事,要是想沒有障礙,不可能的事情。障礙從哪裡來的?若不是自己本身的業障,眾生沒有這麼大的福報,他該遭難,該受罪,諸佛菩薩來示現也救不了他。類似這個事情,古今中外是太多太多了。志士仁人,可以說是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地區皆有,往往他們多半都是不得志。不得志這些人隱居在山林,中國歷史《二十五史》裡面,每一部都有「隱逸志」,這一部分裡面都記載隱居有道德、有才能的這些人,他們不是不願意出來替社會國家做事,是沒有機會。才出頭,就被別人壓抑,障緣太多,不得已退居山林;甚至於有些出家了,有些修道了。在中國佛門裡面,道觀裡面,社會一般人常說,這裡頭卧虎藏龍。真的,那不是假的。但是這些人真的有學問有道德,他們不得志,他也能安分守己,他懂得修心養性,將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斷向上提升,他不會為非作歹。為什麼?他不為自己,他為眾生。有緣,兼善天下;沒有緣,那就獨善其身,這是我們一般的觀察。

就我們這一生五十年來,我們的遭遇,我們的經驗,又何嘗不如是!跟我時間久一點的同修都知道,我們要沒有遇到韓館長,我們這一生什麼都不能談了,也只有去隱居,自己修個人的,對於社會,對於佛教,就不可能有貢獻,障緣太多太多了,所以遇到一個得力的護法。韓館長往生之後,我們的障礙又來了,如果沒有繼續遇到李木源居士的護持,我們也是什麼都不能做。所以我常講,我們在佛法對社會所做的一切工作,是不是我們自己的功勞?沒有。功勞是誰的?護法的,這是我常常講,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功德不曉得多少倍。弘法的法門龍象,我相信這種人很多,但是這種人沒有有力的人護持,他的德行能力一籌莫展,不能發揮。我深深的相信,比我能力強的、比我智慧高的,多!可惜沒有遇到得力護持的人。所以我每在一個地方,都勸導四眾同修要懂得護法,佛法能不能常住在世間,能不能利益廣大的眾生,完全在護法。弘法的人再有能力,再有德行,再有學問,再有智慧,沒有一個得力的護法,他是一個非常平凡的人,默默無聞,沒有人知道他。

一般世人自私自利,沒有放下,凡是見到與自己利益有損害的時候,他一定起來反抗,一定起來障礙,這是人之常情,古今中外在所不免。所以我常常勸導同修們,你們發心弘法,你們一定要尊重護法,要結法緣。如果自以為是,貢高我慢,目中無人,你的法緣斷掉了,沒有人護持你,你再有能力,你也沒有辦法發揮。所以我常常做比喻,像一個學校,護法是校長,是一個學校行政領導人員,弘法的人是教員,護法的人要有慧眼,能夠認識一個好的教師,聘請他來幫助你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的功德是校長,不是教員的。我們今天在新加坡做的,所有一切成就是李木源居士的,是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凈宗學會的,不屬於我們,這個認知一定要有。佛家四眾同修都有這個共識,都有這個認知,能夠互助合作,互相尊重,正法就能夠久住世間,就能夠消除種種的天災人禍。

這個事情難,難在我們無始劫來的煩惱,不容易放下。雖然學佛,出了家,受了大戒;或者是講經說法當教員,或者是作住持、監院,管理這個道場,如果還有私心,弘法利生的事業就會受到障礙,嚴重的障礙,這是我們要反省的,把他障礙住了。障礙之人,一時短暫的歡悅,可是將來的果報苦不堪言,《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那一部經我們過去講過三遍,我說是末法時期我們的救命經,我們所犯的種種過失,自己不知道,世尊大慈大悲一一為我們說明。這部經真正是有心人,至少每半個月要念一遍,經文不長,把它當作戒律去念,常常反省我們有沒有犯這個過失,有沒有這個惡念,有沒有做這種惡行。如果有,現在趕快改過來還來得及。改過一定要落實,過去我障礙別人,這是過失,怎麼改過來?現在覺悟了,我要幫助一切人弘法利生。過去見他才能可稱,總是極力貶抑他們,現在翻過來,讚揚、讚歎;不但讚歎,而且還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全心全力的擁護,這叫做真懺悔,這是真的回頭了。

『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這是今天我們社會上所謂的殘障人士。他們已經很不幸了,我們遇到這些人,他的行動不方便,應當幫助,應當扶持;不但不幫助,不扶持,還在旁邊譏笑,這個罪就重了。你譏笑他們,將來你必定得這個果報,你能夠保全你這一生身體不會受到傷害嗎?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你造什麼樣的業因,必定有果報。業因從哪裡造?起心動念就已經造了。一念善,則有善報;一念惡,一定有惡報。善惡的意念表現在行為上,果報就更明顯,更快速。不學佛的人,或者是沒有深入經藏的人,我們可以說麻木不仁,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懺悔,不知道改過自新,到果報來的時候,後悔無及。所以我們要記住,自古以來,一切好事易敗難成,逆多順少。我們要是有這些過失,有這些惡念,已經是不近人情了;不近人情,說個不好聽的話,他就不是人了。不是人,來生到哪裡去?三惡道去了。

提到惡道,每個人都不願意聽,甚至於還有些人說這是迷信,無稽之談。我說這些人是麻木不仁,為什麼?業因果報這些事情,不僅是古書上記載得多,現前就有,就在面前。居士林這個小道場,業因果報幾乎每個月都有,每個星期都有,只要你冷靜細心觀察,這不是書上記載的,不是傳說的,在你面前你親眼所見,你要不相信,那不叫麻木不仁嗎?特別是鬼神這些事,真有,不是假有,太上給我們講「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在鑒察,我們不能不明白,不能不了解。怎樣自求多福,都在我們這一生,真覺悟,真回頭,放棄自己的成見,隨順佛陀的教誨,這種人才是真正有智慧、有福德,前途一片光明。如果一味隨順自己的成見,前途是一片黑暗。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十三集)凈空法師講解
(1024)凈空法師答問:祝福或者是詛咒,是否真正會影響他人的幸福與不幸?
凈空法師說故事(一)-5 - 頓慧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凈空老和尚開示:要學瑩珂法師畏地獄苦,一心一意嚮往極樂世界
世間人看相算命靈不靈(凈空老法師開示)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