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那些年(五)——落後就要挨打?
南京條約簽字
一、不平等的《南京條約》
在我們傳統的歷史教育中,圓明園幾乎是全部中國人最沉痛的歷史記憶,彷彿一根鐵刺扎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裏面。
但就和我們許多災難深重的記憶一樣,對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我們很多時候是從一個受害者的角度去解讀的。所以歷史展現給我們的都是作為西方列強,怎麼欺負中國、怎麼欺負中國人的故事。
可事實上當我們倒退二百年的時光,回到當時,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再去看待這段歷史得出的結論可能截然不同。
這個故事還要從《南京條約》說起。
道光皇帝一臉的營養不良
1842年的大清帝國道光皇帝感到十分的鬱悶,我堂堂的大清國居然被一個海外的蕞爾小邦給打了?
還簽了個《南京條約》,這面子可就真放不下了。
所以當時的兩廣總督耆英就忽悠道光皇帝,說這英國人那,不是來鬧事的,是上訪來的,說這個英國人不遠萬里來中國做生意,結果這十三行特別壞,英國人做生意賠了錢,連回去的路費都沒有,這廣東啊不給解決,這幫英國鬼子就跑中央來上訪來啦!所以大皇帝可憐英國夷人,你們不是缺錢嗎?賞你們2100萬銀元,你們不是沒有地方歇腳嗎?劃香港一塊地給你們暫住……
耆英給皇帝講的是這個版本。
耆英滿臉的忽悠你沒商量
中英之間就好像貓和狗一樣,有語言系統上的差異,所以對於《南京條約》中國人和英國人關注的重點有點不太一樣。
歷史書上都說《南京條約》是不平等條約,那他不平等在哪呢?
《南京條約》要點
(1)嗣後大清大皇帝、大英國君主永存平和,所屬華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國者必受該國保佑身家安全。這一條清政府覺得很不好,英國國王居然和大清國的的皇帝平起平坐了,清國自稱大清,英國居然也很死不要臉的自稱大英了,所以清政府這一條就覺得很不平等。就如同《動物莊園》里所說,莊園里所有動物都很平等,但有的動物就是要求更平等。
(2)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及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這一條在我們現在一般簡化為割讓香港,但這個說法很照顧清政府的情緒,用耆英忽悠道光皇帝的說法,當時香港就是個小漁村,清政府也不怎麼看的上,英國人要個地方休息,那香港就給你了嘛,也不是多大的事兒。
(3)英國人民可以攜家眷寄居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貿易通商;大英國君主派設領事住五處城邑專理商賈事宜。這個條款簡稱五口通商,不過後面英國發現五口通商還是不行,中國人做事都不厚道,把老子當球耍呢!進個城都千難萬難,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4)清國賠償損失及戰費:賠償總數是2100萬元,三年半內分期付清。對清國來說多乎哉?不多也。具體算一下,首先是十三行的欠款,300萬元。這是真事,也就是2100萬元中,廣東的十三家商號與英國人做生意,還欠人家300萬元沒給。佔了2100萬元賠款的一部分。第二筆是1200萬元的軍費,這個沒什麼好說的,從幣價來說,要的不算多。第三筆是600萬元銷毀鴉片的錢。價錢要的不多,當然要這筆錢是很過分。賣毒品被我繳了還要錢?不過我們得搞清楚了,這個時候全世界對毒品貿易並沒有共識,禁毒這件事還是到20世紀才形成共識的,所以這個時候要回貨款相對來說其實也不是多過分的事情。
《南京條約》林林總總有加起來有8條,現在我們看來《南京條約》是第一條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但在當時的英國人和清政府看來條約還挺合理。
英國佬還是表現出了很多誠意的,不過這些誠意在清政府看來,遠遠不如面子重要。
二、高興的太早的英國人
南京條約簽訂後,英國人高興啊。哈哈,中國這麼多人這麼大的市場以後就向我大英帝國敞開啦。英國紡織業中心曼徹斯特的資本家們更是「一想到和三萬萬或四萬萬人開放貿易,大家好象全都發了瘋似的。」發瘋的結果當然是碰頭。英國一個商行,向中國輸出大批刀叉;另一家商行,向中國輸出了大批的鋼琴,結果後來所得利潤,居然不夠抵償運費。
不過話說回來向當時的中國賣刀叉和鋼琴,真不知道他們哪來的自信?(PS: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好市場調研究竟有多重要。)
事實上的中國人消費水平與宏都拉斯的對比
十年後英國人終於發現,我靠,整個中國人消費的工業產品還不到荷蘭的一半!中國作為英國的一個重要顧客,重要性居然還比不上印度的殖民地,這可真是讓人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英國人一想不行,這樣下去怎麼開拓市場?也夠為難英國人的,遠隔重洋,完全不了解中國國情,死活想不通中國人咋沒有貿易需求呢?
想了半天得出兩個結論,《南京條約》不給力,通商口岸開的太少了!另一個是,南京條約讓步不夠徹底,英國人在中國做生意,遭遇了中國的歧視和反抗,清政府鼓勵他們猜忌排外,從而秘密地間接地抗拒外國製造品的推銷。其實他們得出這個結論也不算太過分,不過怎麼辦咧?
三、英國人要修約
所謂的修約,中英《南京條約》及中英《虎門條約》里都沒有任何相關條文,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里都明文規定,也就是12年後修約。援引中英《虎門條約》里所謂的片面最惠國待遇,英國認定自己也具有了美、法的修約權。中英《南京條約》是1842年簽訂的,那麼這就意味著,1854年,英國人就可以修約了。
於是1842年英國人提出了如下的修約精神,第一,爭取中國沿海及內地全部開放
第二,如果達不到第一條,那麼至少爭取揚子江的自由航行,並進入沿江兩岸直到南京為止
的各城以及浙江省沿海各大城。
第三,鴉片貿易合法化。
第四,外國進出口貨物,不得徵收內地稅或子口稅。
第五,有效取締中國沿海海盜行為。
第六,如果可能,制定中國勞工移民法。
第七,爭取英國公使正大光明地駐京。
第八,如果第七條達不到,那麼,至少保證英國政府代表與中國政要間公文來往的暢通無阻
和英國政府代表與所在地省份的中國巡撫之間的隨時會晤。
第九,未來所定一切條約,應以英文本為準。
從這就能看出來,英國人真是光棍漢想媳婦,想的太多了,不過英國人倒是認真的以為中國人會按照條約來,於是1854年8月,就派代表給時任兩廣總督的葉名琛送照會,要求修約,不過葉名琛確實是個硬骨頭,他預先聲明:他只按舊條約來,如果稍有更易,他就不當家了,得跟皇帝打報告。看了他的回復,包令很失望,和其他公使一商量,決定:這個葉名琛,咱就不見他了。咱直接跟北京的清政府打交道吧。於是一行人帶領五艘軍艦北上。9月期間,他們到達上海,並且表示要去天津。
結果到了同年的10月英國人到了大沽口,這個時候接班的是咸豐皇帝,外國公使來到大沽口外,這也不是個辦法啊。就談判唄!
咸豐皇帝一看英國人的要求,什嗎?公使駐京?不行!不行!咸豐從奏摺里挑出了最沒勁的三條,算是對三國所施新恩:民夷相爭嘛,可以答應你們秉公辦理;上海外商賠錢了?可以考慮免欠稅;廣東茶葉濫收內地稅?也可以考慮由兩廣總督查辦。
結果外國公使一看,那個氣啊!這特么玩個球?皇帝這一腳又把球踢回了廣東。而且就在三國公使憤怒的當口廣東的守門員葉名琛同志還給皇帝寫密折呢!如果這幫鳥人到了天津,無論要求何事,都請直隸總督飭令他們回粵,由我來教訓。這廣東總督對自己的球技很自信,還要求把英國人踢回中場呢!
守門員葉名琛
三國公使要是知道清政府是這麼玩兒他們的,還不知道得氣成什麼樣子。
做一個皮球真是無比辛酸!
所以,三國公使回廣東後,不再向葉總督提出見面的要求。他們各向政府彙報,對清政府不用兵不行了。美國公使甚至提出三國聯合用兵。對此,英國的回復是:咱們正跟俄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海軍不能挪用。美國則說不行不行這事國會不同意,於是1854年的那場修約以三國的集體失敗而告終。唉喲!這可把個大清政府高興壞了。
咸豐皇帝跳出來說,洋人就是圖個利,今天稍有所應他們就伏貼了。他也不怕風太大閃了舌頭。
四、亞羅號事件
之前的事情無非是清政府和洋的齟齬,不要以為洋人要搞事情只是說著玩玩,其實英國給你玩真的!
亞羅號事件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就是亞羅號事件,1856 年 10 月 8 日上午,當划艇「亞羅」號停泊在海珠炮台附近的碼頭上時,廣東水師千總梁國定率官兵四十人登船拿匪。船上有中國水手14名,梁國定拿下12人,押往他的巡船上。
按道理來講,中國官兵拿中國嫌疑犯,本是很簡單的事兒,純屬內政。但由於亞羅號身份曖昧,是在香港註冊的船,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這船屬於英國船於是當時的公使巴夏禮就向當時的廣東巡撫葉名琛發去了一份外交照會,中心意思就是亞羅號這件事情就是對英國的侮辱,必須馬上賠償。當然我們的葉石頭是絕對不會同意這樣的要求。
高潮來了,英國人認為清政府太扯蛋了,行!你不是扣押我們的船嗎?那好!我也扣押你們的船,於是也扣押了中國的大沙船,對此葉名琛對此的回復是,這船不是中國的官船,只是民間的私船!
如果你是巴夏禮你也會氣的不行,跟中國這樣的流氓官員打交道,真是氣死你沒商量,英方扣押民間船隻,中國官方不但無動於衷,甚至幸災樂禍呢。
相當於你綁架了他孩子,他卻暗示你:我是他後娘!你把他撕票才好呢!
21日,氣極之下的巴夏禮向葉名琛發出了最後通牒:限24小時內接受英方全部要求。葉名琛立即答覆說:以後會尊重條約與英國國旗;捉拿的水手可以放回十名;至於道歉嘛,中方沒錯,所以無歉可道。
巴夏禮期限一到,就把問題提交給了英國海軍。(要不怎麼說英國人霸氣呢,海外僑民也是要保護的,擱中國就覺得不沐王化的死了才好呢!)
1856年10月23日,英國海軍上將率領英國艦隊越過虎門,進犯廣州。
同月25日,英軍佔領海珠炮台和商館等處,兵臨廣州城下。
29日,英軍一百餘人打進廣州城,英方入城代價:死3人傷11人。
不過從頭到尾這不過是英國人的先遣部隊,英軍也沒那麼多兵,這充其量也就是小打小鬧。清政府方面其實也沒咋重視。
英國方面一直到次年3月才準備對華正式用兵,同年4月法國人也因為馬神甫事件開始準備對華用兵。
那麼美國人和俄國人在做什麼呢?
美國和俄國準備蹭英法的戰爭成果,用美國人的話就是美國特命全權公使奉派赴世界的彼端,手攜籃筐,站在樹下,期待樹上的同伴將果實搖落,甚至還奉命當樹上的兩個人和果木園主發生糾紛時,出面調解。
五、真的開打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是在1857年12月,有意思的事情是開始之前,12月27日葉名琛給咸豐皇帝上的奏摺還是本地一切良好,木有問題。把咸豐皇帝樂的鼻涕泡都出來了,傻皇帝不知道奏摺發出的第二天,28日英法聯軍5700人攻入廣州城。2018年1月5日葉名琛被俘。
這下熱鬧了,廣東官員聯名上奏,說廣州失陷葉督被夷人弄走了,皇帝大大您快點派個督督來吧!我們是抗不住了。
另外說這個葉名琛,被人弄走了,按清朝的體制是地方官守地有責,地方丟了官員得死在那,不過話說英國人對老葉還是不錯的,這葉名琛自認自己是海上蘇武,意思要去見英女王評理去,不過船直接開去英屬孟加拉去了,不過我覺得蘇武要是泉下有知會不會揍他丫的。總是這個剛愎自用的傢伙在被英國人弄走一年之後病死在當地。(不過照中國的國情,他要回來也沒他好果子吃)
英國人認為笑了,以為這下把廣州打下來了,清政府總該理我了吧?不介,清政府說打下廣州你們管著就好,壓根沒人搭理英國佬 。
這英國的全權代表額爾金伯爵就說得了唄,咱接著北上吧!於是就帶著部隊一路浩浩蕩蕩地往上海去也,到了上海以後,就通過江蘇巡撫給中國發照會,這個時候新任皇帝咸豐是什麼態度呢?按咸豐的意思,四國又在嚇唬人呢,俺可不是嚇大的,所以他的回復很具天朝風度,批評俄國大使不應該摻乎廣東的事,責令他離開上海;責令英法美公使離開上海回廣東去,叫新總督黃宗漢「秉公查辦」。按咸豐的口氣,跟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他爹一樣,還是把外國的這種軍事行動當作上訪了。大清的信訪辦設在廣州,這洋人怎麼老是越級上訪呢?
四國公使一看咸豐這態度,上海談判沒戲,成!我們上天津去,這回咱們可以坐下來好好談談修約的事情了吧?
同年4月24日四國公使到達天津,同時向清政府發出嚴正的外交照會,咸豐皇帝的態度是
1、老子不是嚇大的。
2、即使開戰津沽一帶也是炮台多的很,老子不怕你。
然後就派了個侍郎去和英法談判,英法認為代表級別太低而且沒有全權,於是再次發出外交照會,這次咸豐更加硬氣5月7日咸豐下了人諭令,要求英法6月11日之前交還廣州,不然就斷絕英法在原五口的交易。這打起貿易戰來了。
英法一看好嘛,真當我們上訪來啦?得別說了開打吧。
大沽口炮台
5月20日英法聯軍進攻大沽炮台,上午8時,英法發出最後通碟,限清軍在2小時內交出大沽炮台,清政府當然不可能向英夷退讓,10時一到,英法發動了攻擊。登陸的英法聯軍共計1078人。12時,南北兩岸的炮台全部失陷。是役,英軍死5人,傷17人;法軍死6人,傷61人。
六、我們還是談判吧
天津的慘敗,讓大皇帝大人很是生氣。但大沽一戰真是教了一次清政府怎麼做人。英法聯軍現在樂了,來吧,來人談判吧,再不來談判我就上北京找你去。
清政這個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真是嚇大的,認慫了,幾天之後他們老老實實的派出了大學士桂良和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前往天津議和。
有意思的事情是咸豐皇帝怕桂良、花沙納這兩個老臣鎮不住場子,就把和英國人打了好幾年交道的談判專家、坐了好幾年冷板凳的耆英提溜出來,幫助一起前往天津會談。
結果耆英到了會談現場一看,英國佬直接說我們不根你談,我們打下廣州的時候在省會看到你給皇帝的奏摺合著你把我們當猴耍呢!
耆英一看這臊眉耷眼的回來了,咸豐本來就不待見耆英,一看英國人也不待見他,得你死了算了唄,賜令自盡。
就這樣被西方認為品級最高也最和善的外交家耆英走到了自己的未路。
這邊耆英吃了掛落,另一邊咸豐皇帝終於開始各種簽訂條約了,俄國人興緻勃勃的和清政府簽訂條約呢,這一簽還簽了兩個,一個是著名的《瑗輝條約》這一下直接把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的60萬平方僅是領土劃給了俄國,還把烏蘇里江以東包括海參崴在內的全部領土中俄共管,當然可想而知這管上一段時間基本就歸了俄國了,北極熊對領土的渴望真讓人費解;第二個條約是中俄《天津條約》主要也是開放口岸,兩國平等云云,絕口不提公使駐京、長江航行的事兒,這可把皇帝樂壞了,再一看條約哪哪劃給俄國,哪哪中俄共管,傻皇帝哪看得懂這個,那時候也沒有現代教材,把數據都給你算清楚了,皇帝看的一陣雲里霧裡,說那行吧,那就這麼辦吧,於是大片的領土就這麼讓給俄國人了。(這充分說明有一個傻皇帝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這俄國還神的很順道還去了趟日本簽了個差不多的《江戶條約》俄國佬趁火打劫的本事練了好多年了。
一個月後6月18日中美簽訂《天津條約》,內容和俄國佬的要求差不多,無非是要求開更的的口岸嘛,咸豐皇帝一看要求的不過分,准了!
回過頭來說英法兩國,這兩個賊國要求太過分了!用咸豐皇帝的話說就是你可以侮辱我的智商但不能侮辱我的人!出來混要的就是個面子,現在讓公使駐京大清還混不混了,洋鬼子建的高樓拿著個望遠鏡亂看,看到後宮裡的娘娘怎麼辦,有誰敢讓皇帝綠了嗎?
不過可憐的傻皇帝真的不好做,一方面前線談判的大員桂良說,不答應不行啊,英法兩國說了不讓公使駐京就打到北京去。另一方面公使駐京大清國的面子往哪擱啊!而且身後的主戰派又嗷嗷叫。
於是咸豐皇帝想了半天下了個諭旨,說要從長計議不能只看著眼前,打是很容易滴,但打完怎麼辦是要考慮滴,如果英國人要公使駐京後患無窮,不如打,兩害相權取其輕,應戰則戰,此時尚未到戰之時耳。
嗯總之從這份上諭來看咸豐是兩害相等,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你們看著辦吧。
清政府內部吵吵的當口,英國的耐心也到頭了,6月25日,英方弄出了一個五十六條及專款一條,提交清方,說明:不但沒有商量的餘地,而且一個字都不得改。桂良沒有辦法,那就簽吧。1858年6月26日,中英《天津條約》簽訂。
中英天津條約簽定
終於英法心滿意足的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根據條約公使可以駐京了,哈哈,以後再也不用和地方的那群王八蛋官僚打交道了。
事實證明英國人真的是想的太多了。
你說皇帝也沒給他下命令桂良怎麼敢簽這個條約呢?因為桂良同志還留了一手,他簽約前給咸豐上了個奏摺,說:「此時此時英佛(法)兩國和約,萬萬不可作為真憑實據,不過假此數紙暫且退卻海口兵船。將來倘欲背盟棄好,只須將奴才等治以辦理不善之罪,即可作為廢紙。」
這意思是啥,桂良知道這條約一簽肯定要出事,我先把你咸豐皇帝嘴堵上,你倒時候肯定要反悔的,不如我先把你心思點破,倒時候你反悔的時候就不好意思把我當替死鬼了對不。你看這大臣和皇帝心眼斗的。
從皇帝到大臣從上到下沒有人把這個條約當真的。
七、風波又起
按說這條約也簽了,這事也該結束了吧!咱就按條約執行不就完了唄?
哪有那麼簡單,中國有個老說法叫要盟無質,意思是城下之盟我們是不認的。
英國佬哪知道這個?只當大清國大皇帝金口玉言簽下的條約還會做數咧!
哪知道清政府真是兢兢業業為悔約,其實咸豐皇帝從頭到尾就沒想著要按條約履行,英國佬前腳一走清政府就開始練兵了,組織了五萬大軍在大沽口等著英國佬呢,結果1859年6月實誠的英法也沒帶多少人來,只帶著一堆人歡天喜地的跑來中國換約了,結果在大沽讓清軍懟翻了。
我靠說好的換約,結果你清政府又不守信用,還把我派去的人怒翻了,惹到我你就算是惹上流氓了你丫的完蛋了。
終於因為清政府的言而無信,英法決定正式遠征中國,這次玩個大的,英方計出兵1.2萬,總司令格蘭特(J.H.Grant),全權公使額爾金。法方計出兵7000人,總司令孟托班(M.C.de Montauban),全權公使葛羅。
而這個時候的咸豐皇帝正亢奮著呢!啊哈哈終於把英法懟翻了一次,揚眉吐氣啊哈哈!
可憐的傻皇帝以為自己終於揚眉吐氣,從英方市場成了中方市場了。
1860年7月,英法聯軍第三次光臨大沽口,8月1日英軍1萬人,法軍7千人登陸北塘8月12日,聯軍出兵8千餘人,分為兩路攻撲新河、軍糧城,蒙古騎兵 2 千人分路迎戰。不久,蒙古騎兵即退守塘沽。此役,僧王馬隊傷亡近400人,聯軍傷亡不超過40人。
18日大沽炮台失守。
於是咸豐又讓英國佬逮著老老實實的坐下來準備談判的事項,得了唄,這次您說什麼是什麼唄,於是夷人所有要求一概答應可也!
按理來說這事到這也就結束了,別再想著出什麼幺蛾子算了,不介,英國佬巴夏禮來了準備到北京去換約呢,結果怡親王就著傻皇帝咸豐給出的餿主意就把巴夏禮連同在中國區購物的39個人一塊逮了。
這下,這些個英國人體會了一下什麼叫做中國式刑罰,這39個人被關在了圓明圓以及刑部大牢。據《泰晤士報》報道,倖存者是這樣回憶的:記者鮑爾比第四天死去,屍體在牢房裡放置三天,後被扔到野地里,讓野狗吃了;安德森中尉,手腳被勒得生出了蛆蟲,他看著手上的蛆蟲滿身蔓延,精神錯亂,大叫三天,死去;一位法國犯人,蛆蟲進了他的嘴巴、耳朵、鼻子,也瘋了……一個倖存者居然還在獄中數蛆來著,說,一天可繁殖1000隻蛆蟲……
這邊英國的公使在體驗中國特色刑罰,另一邊僧格林沁在體驗英法特色戰術。
只說結果吧,法軍陣亡3人,17人受傷,英軍2人死亡,29人負傷。清軍2000人死亡。
1860年9月22日咸豐皇帝北狩熱河避暑山莊,英法聯軍進入北京。
10月8日英法聯軍進入圓明園,這麼多寶貝在那搶忍不住啊,於是連著搶了兩天,把所有的好東西能帶走的都帶走。同時要求北京方面釋放人質,而直到13日清政府在逐步釋放其他俘虜,問題聯軍一看這些俘虜差點沒氣炸了。總共俘走俺 39 人,活著回來的僅 19 人。有些人的屍體乾脆被大卸八塊,還有些人腐爛得沒法瞧了,還有些人找不到屍體了。再聽聽活人的講述,更是毛骨悚然。你說這氣人不氣人。
在氣人之餘英法聯軍連夜召開緊急會議,不開不行了,清政府這麼野蠻不給點懲戒他還不上天去了。
英法都同意懲罰清方,但是兩人提出的懲罰方式有異。額爾金的意見是:第一,這些可憐的俘虜是在圓明園內受到虐待的,那麼我們就必須將這個園子夷為平地
第二,應由中國政府出錢,在天津設立紀念碑,用滿文、英文、法文刻上清政府低頭認罪的碑文,落成後由清方大臣護送死者屍體前往天津參加揭幕儀式。
法國公使葛羅對額爾金的意見表示反對:第一,圓明園沒有設防,嚴格說來非交戰區,燒了人家,乃無益之報復;第二,立碑一事不好辦,清政府驕傲慣了,受不得這等侮辱,刺激他們過分了,說不定會影響我們的談判。第三,實在想報復,咱就燒北京的皇宮吧,燒皇宮比燒一個園子,更能讓清朝統治者印象深刻。
額爾金不同意燒皇宮,說:進京前,答應人家留京大臣了,人家和平開放永定門,咱進去後不擾民不燒搶。現在燒人家皇宮,不是咱不講信用了嗎?再說了,北京居民沒惹咱,燒皇城,相當於燒北京,何苦跟人家的百姓過不去呢?至於天津不立碑,額爾金倒是同意了。最後他就堅持一條:燒圓明園!不燒咽不下胸中那一口惡氣。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開始火燒圓明園。只為報復清政府對其公使諸人的不公待遇。
有意思的是在燒圓明園之前,為了讓大清人民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額爾金放火前,專門在北京張貼中文小廣告,公布放火時間解釋放火原因:「任何人,無論貴賤,皆需為其愚蠢的欺詐行為受到懲戒,18日將火燒圓明園,以此作為皇帝食言之懲戒,作為違反休戰協定之報復。與此無關人員皆不受此行動影響,惟清政府為其負責。」 他這解釋在當時純粹是自作多情。
額爾金的意思,火燒圓明園,那是專跟咸豐帝一個人玩的,誰讓大皇帝不守信用呢?
是的,我相信那時候的中國百姓,心裡沒任何觸動。假設洪秀全能打進北京,可能也燒;不燒也是為了自己住,反正跟普通百姓沒有關係。誰愛燒誰燒。
就這樣,一代萬圓之園就此落下了帷幕。
圓明園的終末
八、收場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我們是很清楚了,簽訂《北京條約》,公使駐京。咸豐皇帝在熱河病死,大清王朝從此走入了由女人執政的歷史漩渦之中。
過去的歷史其實都是故事,講了這麼多故事只是想說明一個道理,過去我們總認為落後就要挨打,但了解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始末後你還認為是落後就要挨打嗎?
清政府這明明是不作死就不會死嘛。
過去我們描述與西方世界的交流都是從一個受害者的角度描述的,史書上記載的都是某年某月西方列強又強逼清政府簽訂了什麼賣國條約。
這種說法對於民族情感的培養很有好處,但對每個人理性的看待事實其實並無任何幫助。
近代中國接受西方文化的入侵,一方面確實是侵害了中國主權讓中國成為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這種入侵,中國才有機會逐步擺脫舊的皇權帝制思想的束縛,對比東邊的鄰居日本,他們就一直不認為西方的入侵是一種對國家主權的踐踏反而認為與西方文化的交流是民族解放的開始。
回到晚清那些年,我們看到的其實是不同的觀念的碰撞,由於理念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所帶來的結果的不同,第二次鴉片戰爭是一種必然又是一種偶然,我們可以知道在傳統中國的那種野蠻蒙昧,對人性命的不尊重,契約精神的缺失。在古典中國原本是有這些精神的,在春秋時期人們還看重義士,有著得黃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諾的諾言意識。但這種精神到了晚清那幾十年早已蕩然無存,由於物質的長期匱乏導致中國的國民就只由著嘴巴和胃支配了。
中國就彷彿一個時間靜止的社會,當西方艦隊的大炮轟鳴之時仍沉醉在自已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清政府對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其實都無動於衷,所謂雨過忘雷就是這麼回事了。
中國的苦難並非由外界強加,本質上還是由自己的無知帶來的,正因為自己無知所以還要交更多的學費。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這樣,當沉迷於過去不願改變,整個社會交互中自然會有人讓你改變,自然會有人有槍逼著你改變,而任何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固步自封,當面臨不得不去承受的改變的時候,那種痛苦才是最難承受的。
推薦閱讀:
※晚清四大名臣
※曾國藩從屌絲到聖賢(五):擇友之道
※當年東南互保三巨頭之一的劉坤一在晚清是怎樣的存在?
※伎女之名罕見於上諭,關係晚清朝堂的「楊翠喜」案
※清末新政與中國現代化「新權威主義」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