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憤怒的背後是什麼?

『如何在孩子面前舒緩我們的情緒,首先要清楚憤怒的背後是什麼』

什麼是負面情緒呢?

負面的情緒,有憤怒、焦慮、悲傷、抑鬱等等。

一般來說,不會把快樂、興奮那種特別滿足,或者特別喜歡的情緒當成負面情緒。

01 深陷情緒,忽視隔離

當你跟一個焦慮的人相處,你也會變得特別焦慮。如果媽媽或者爸爸是焦慮的,這種焦慮會傳遞給孩子,然後產生衝突。

有些媽媽要出門了,孩子還在慢慢收拾他的東西,這時媽媽開始焦慮,覺得孩子接下來有可能影響到約會,上課遲到等等,這促使了媽媽幫孩子收拾,甚至於對孩子有一些責怪。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很好地應對,同時希望孩子能夠照顧我們的情緒,那麼這個時候媽媽會說:

你為什麼不體諒一下我呢?

為什麼你不關注我的感受呢?

為什麼不能聽話點?

孩子似乎又變成了傷害我們的人。

我們深陷到悲傷的情境中,會忽略到周遭的一切。

一位悲傷或者抑鬱的媽媽跟周遭一切都是隔離的,這種隔離導致孩子各方面的訴求都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回應,甚至讓孩子認為自己的一些訴求,有可能是有罪的。

因此,當孩子看到媽媽悲傷或者抑鬱,就會變得膽小內向,可能完完全全被忽視。

有一些媽媽會對孩子說:因為我生了你,媽媽覺得生活有一些東西發生了改變,很難過,但看著你我又沒辦法,我必須要為你活著,必須每天辛苦地去工作。這就變成了一個苦難的媽媽,一個悲傷的媽媽。

當你這樣表達出來的時候,孩子是小心翼翼、戰戰兢兢的。你會發現,有些孩子會主動幫媽媽做很多很多事情,實際上更多的是他感覺到被忽視了,又希望能為媽媽做一些什麼,讓媽媽開心起來。

但是一個悲傷的媽媽並不會因為孩子做什麼而開心起來,孩子會特別無助無力,甚至帶著一種原始的深深愧疚感。

02 憤怒,背後是惱和羞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惱羞成怒」,用它來形容跟孩子們之間的關係是最確切不過的。

當我們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憤怒,往往背後是惱和羞,憤怒是一種讓我們感覺到特別有力量地情緒發泄。

豆子三歲左右時,他看到電腦上有一個U盤,覺得非常好玩,因為U盤插在電腦上運營時會一亮一亮的,我們都知道三歲的孩子特別喜歡玩水,所以他把U盤拔下來往抽水馬桶里一扔,可他扔完以後,並沒有馬上衝掉,而是跑到我面前,把我拉到廁所里,看著他把U盤衝掉。

那一刻,我是崩潰的,怒火到直想揍他。在憤怒充斥頭腦時,真的會有這種情形。

U盤裡的資料要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整理,孩子把U盤衝掉,損傷我的利益,而我之所以如此憤怒,是因為我對現狀無法改變,更多的是失控的挫敗感,同時這種體驗是我們不願意有的。

因為失控的恐慌感、挫敗感會淹沒到我們,不想被淹沒,我們必須要奮起反抗,這時候憤怒就產生。

所以惱羞成怒的概念就是一方面憎恨自己、自責、自我攻擊或者後悔。

那羞是什麼?體驗羞恥是覺得做了某些事,可能讓人所不齒,那一刻,我們可能會被所有人邊緣化。

羞愧感,需要我們做出很多的補償,在沒有能力補償時,它會一直呆在那裡,這種感受太難以面對,以至於有人因羞愧而自殺。

03 無法掌控現實,憤怒焦慮

也許孩子只是做出一個行為,而真正激發憤怒的是你無法掌控的現實。

當我們對孩子有特別高的期望時:考試一百分。但孩子有可能只考了80分或者60分,那一刻期望落空了。

當我們對未來一些事有深深的焦慮感,就會特別希望身邊有讓我們舒緩的東西。

因此當我們發出一個指令,孩子並沒有按照指令去行為,或者他往你想要的反方向走。我們會有一種控制失敗的挫折感,這很糟糕。

比如我們想跟孩子親近一些,但孩子可能有喜歡的東西更吸引著他。孩子離開了你,我們沒有被重視,而這些感受在我們還是孩子時,都會產生深深的恐懼。

同時,當我們認為自己的孩子是非常好,自己是一個好媽媽或者好爸爸這種自戀的感受時,有可能我們會面臨一個自戀損傷的問題。

04 情緒的背後,怎麼辦?

如何在孩子面前舒緩我們的情緒,首先要清楚憤怒的背後是什麼:

第一,憤怒或者每一個情緒的背後,一定有某種訴求。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到我們說話,所以歇斯底里地大聲說話,這是希望被回應被關注的一種需求。憤怒的背後一定藏著一些我們無法面對的情緒,同時還有訴求。

第二,「因為你做得不夠好,所以我怎麼樣」,這是一種負面的體驗。你認為對方促使你這樣,把對方假想成了一個敵人。如果我們把責任全部放在對方身上,把對方看作是一個要來滿足你的人,那我們對他打罵似乎都是理所當然的。這並不合理。

第三,我們是孩子的監護人,是他的父母,這使我們錯認為某些行為是被允許,然後我們就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時也不會真正地與憤怒的感受待一會兒,這是我們所說的:憤怒在孩子面前。

如何更好處理自己的情緒,不把負面情緒帶到跟孩子的互動中?

首先,學會表達情緒。

在很多的夫妻關係或情侶關係會出現這種情況:我不說你也應該知道。

但是,作為孩子是沒有讀心術,他只是從和媽媽爸爸長期相處中得到一些小小的了解,這種了解是不全面的,沒辦法很完整地看待爸爸媽媽。

媽媽的情緒是屬於媽媽的,我的情緒屬於我的,他沒辦法分清楚,所以是混沌。

所以有時候我們需要表達情緒,比如說:「媽媽現在很難過,因為你對媽媽大吼大叫,如果你能平靜下來,媽媽感覺會好很多。」

其次,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孩子的所有一切都有可能從我們身上認同過去。

我們更有理由重新處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讓孩子成為你情緒的照料者,所以也可以承認我們的不完美。

我們的憤怒,恰恰是我們責怪自己的不完美,在惱羞成怒里還有自戀損傷的部分,所以我們要接受自己不完美,同時要相信孩子是愛你的,而不是來給你添麻煩,也不是討債鬼。

你的痛苦,你生活中很多的不如意,不是因為你孩子引起的,而是你自己無法去面對而已。

因此,如何控制在孩子面前的一些負面情緒,就是能夠理解自己,了解自己,同時理清關係,理清跟孩子之間的關係,把彼此的角色定義好,不混淆,也不逆轉。


推薦閱讀:

淡定看美國:從憤怒政治到分裂政治
葉劉淑儀撰文:香港人,到底在憤怒什麼?(視頻)
讓我憤怒的,不單單是美聯航
郭沫若再次提議挖掘秦皇陵,惹得領導憤怒,定下了這一重要的規矩
為什麼表達憤怒會更憤怒?

TAG:憤怒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