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生死一念間-今日頭條

名為光家嘴的荒丘崗上,有一處奇蹟:「學大寨」時修搞旱站,使用石材是見墓碑就挖,最後居然留下了一處,墓的主人叫光時亨。光時亨更是一個創造奇蹟的人:天崩地坼的明季,他以其卑微之身,改變了歷史的行程。

光時亨(1599-1645),字羽聖,號含萬,桐城人。崇禎七年(1634年),光時亨舉進士而授四川榮昌知縣。作為地方官,光時亨因果斷放棄修橋,及時加固城牆,成功阻止流賊的進攻,由此受到崇禎帝的親自接見。面對崇禎帝的提問,光時亨又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崇禎帝激動得站了起來——「上(崇禎帝)為起立,注視者三」。

光時亨差不多是個熱血青年,《桐舊集》記曰 「性剛直」, 《桐城耆舊傳》稱其「少有俊識,敢決事,性不能容惡」。 崇禎年間的桐城,屢遭張獻忠部屠戮,天災也是不斷,三年的錢糧稅賦都沒收上來。地方壓力巨大,結果挨打的百姓很多,收到的錢糧很少。光時亨上書朝廷,減免了桐城的稅賦。

「人臣既委質,食祿當不苟。受事令一方,此身豈我有。即遇管葛儔,尚須爭勝負。矧今逢小敵,安能遽卻走。仰誓頭上天,俯視腰間綬。我心如恇怯,有劍甘在首。讀書懷古人,夙昔恥人後。睢陽與常山,不成亦匪咎。瀝血矢神明,彈劍聽龍吼。」

《桐舊集》中收錄的光時亨第一首詩,便是《南樓誓眾》。詩人光時亨,完全是一個擔當國難的壯士形象。

壯士的驚人之舉,更在「阻南遷」。 所謂「南遷」,就是崇禎朝在京師難保的形勢下,主動作出戰略放棄,遷都南京,重走宋王朝之路。但正是「阻南遷」,決定了明朝的生死,光時亨自己也墜入萬劫不復之淵。

內憂外患驟然升級的崇禎朝,「南遷」之議數度進入數度為崇禎帝提起。早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一月,清軍入再度塞,朱由檢即想到了遷都。首都長期處於滿清的兵鋒之下,遷都南京很有必要。但這場南遷之議,由於天啟懿安皇后張氏的反對而作罷。

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西安稱帝,遣兵入晉,志在滅明,京師形勢更加危急,明廷再起南遷之議。崇禎皇帝的本意,是自己遷往南京,留內閣等一班官員留守京師。

廷議時,李明睿提出了「南遷之策」。他援引宋室「南遷」,國祚延續一百五十年的先例,認為唯有「南遷」方有中興希望。「南遷」的策略,是讓崇禎帝「南征」。 光時亨拍案而起,認為「南遷」之舉勢必動搖江山社稷,聲言需殺李明睿,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殺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皇帝「親征」的第一方案擱淺後,又有了太子監國變相「南遷」的第二方案。李明睿等奏請太子監國南京,這樣萬一京師遭遇不測,可迅速在南京形成第二朝廷。光時亨曰:「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

李明睿引說宋朝,光時亨應對唐朝。唐肅宗即李亨,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玄宗西逃時,遭遇馬嵬驛兵變,李亨即位於靈武。李亨在位七年,後在宮廷政變中驚憂而死,是一個更複雜的悲劇。

崇禎內心很不願唐玄宗、唐肅宗的歷史一幕重演,光時亨此語,刺他的心病。他最終被迫無路可走,死守京師。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禎帝弔死煤山,明王朝遭遇「斬首行動」。

「南遷」與「阻南遷」,李明睿與光時亨之間針鋒相對。當時,李明睿只是個左中允,光時亨只是個兵科給事中,皆為小官。但李明睿是最契合崇禎帝內心的人,光時亨則是首輔陳演的代言人。君主一旦「南遷」,宰輔勢必「留守」,困頓的王朝,陷入了巨大的利益鬥爭。魏斐德分析道:「這對後來滿清佔領北京時的形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滿清比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政府,擁有了他們最缺乏的東西,由此接手了明朝幾乎全部漢族官吏,依靠他們接管天下,並最後征服南方。崇禎帝的決定還導致諸多皇室宗親繼承權利的曖昧不定,以致派系傾軋,削弱了南明政權。」

光時亨不反對——朱由檢南遷——明朝不亡,無論這個邏輯是否成立,朱由檢肯定不會上吊,「三國」或「南北朝」的形成也是可能的。

京師陷落後,光時亨逃到了南京,馬士英立即將其拘捕,原因是其「力阻南遷,致先帝身殞社稷。」

光時亨最終死於「阻南罪」。這個罪名「大明律」沒有,也是歷史唯一!

推薦閱讀:

通州威武!副中心建設已上升到區域乃至國家戰略層面!
怎樣判斷自己適合移民哪個國家?
國家旅遊局稱將嚴查遊客香港購物猝死事件
緬甸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TAG:國家 | 生死 | 今日頭條 | 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