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馮小剛:十年,從一地雞毛到十面集結

馮小剛:十年,從一地雞毛到十面集結

(

  馮小剛可以說是電影圈裡的鳳凰男,沒有讀過正規的科班;也沒有假模假式地留過學、拜過大師,他是真正白手起家的電影人,要從那個什麼都要根正苗紅的電影時代擠出來,馮小剛算是異數,他就是那山溝溝里飛出的金鳳凰。越是有威望就越想證明自己,不要討厭這個鳳凰男,至少他很直率地攀折自己的高枝。  馮小剛的盤算,也從《唐山大地震》說起。這是一部導演、投資方和院線高度完美配合的一部電影。馮小剛在跳脫,這是一種對固定模式的鞭撻,他要證明自己沒有什麼不能拍,就像當初的《夜宴》和《集結號》。拍完農村片的,想去拍史詩片;拍完倫理片的,想去拍武俠片;拍完文藝片的,想去拍魔幻片;拍完喜劇片的,想去拍戰爭片。這種全才野心,在馮小剛身上,尤其是近幾年顯露無遺,大概和中國式的教育有關,好學生的標準就是門門功課都優秀,你哪怕有一門再突出也證明了自己不過是個有才的瘸子。

  文 毛予倩 圖、資料   

  起步時觀眾歡呼評論失語  馮小剛從來就不是低調的人,他的起步只是相對於他的整部電影過程而言,相對低調。關於馮小剛有一個普遍的共識,那就是他是最懂中國觀眾的本土導演,十多年來他在中國觀眾心中所積累的口碑和號召力讓他的電影即使不藉助明星和規模效應也能成為票房重磅。馮小剛在對觀眾心理的拿捏比起他藝術上的追求更加工於心計,這雖然不是什麼大智慧,但這點小聰明也足以讓他獨步中國影壇了,那些技術流的香港導演所欠缺的就是這個小聰明。學者崔衛平評論馮小剛:「比較起其他許多導演來,馮小剛更多觸及了現實生活的題材,《手機》、《天下無賊》都涉及了在複雜的現代生活中人們所遇到的困惑和掙扎。他是最具現代生活意識的導演,只是處理問題的途徑太值得商榷。」她引用了自己朋友的一些意見來評價《手機》,「我的朋友沈睿(旅居美國的詩人、學者)對於《手機》作過十分尖銳的批評。她認為影片肯定了不該肯定的人物嚴守一,影片反映的是厭女症(misogyny)社會男人的性幻想。』她說得尖銳了一些,但這些話是可以聽一聽的。」  從最初的賀歲三部曲——《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開始,一直到2004年的《天下無賊》,可以算是馮小剛導演生涯的第一個階段,作為萬事開頭難的照應,這個階段整整持續了7年。這7年里,除了2002年,馮小剛馬不停蹄地拍了多部賀歲片,從《甲方乙方》到《天下無賊》,這是馮小剛真正意義上作為賀歲片導演的7年,也是年輕時期最「顛沛流離」的7年。  最開始的「賀歲三部曲」,馮小剛還是個跟在王朔屁股後邊的新人。雖然是導演,但他更多的是作為一個轉述者而非表達者在拍最初的三部電影,因為他沒有王朔在京城文化圈裡的地位,更沒有科班出身的資質,這一度也讓馮小剛自卑過:「我從小家裡生活條件不好,父母離婚之後跟著母親過,沒有什麼親戚,沒有獲得什麼更多的支援。包括我後來考上文工團也全靠自己,沒有什麼便捷的路子,很多年住的都是兩戶人家擠在一個單元裡面。一個人的身份決定了他的思想方法,所以我給自己定位是個市民導演。」  在拍完了「賀歲三部曲」之後,馮小剛已然成了當時電影圈裡炙手可熱的新人,而他與王朔的合作關係因為那一部紛紛擾擾的《一聲嘆息》畫上了省略號。1996年,他們一起做了一部電影——《狼狽不堪的生活》,當時被禁映,理由是「劇本描寫婚外戀、第三者插足、通姦等不正當男女關係,為社會所不齒」。4年以後,修改版的《狼狽不堪的生活》——《一聲嘆息》終於問世,電影局表示「通過「同意大批拷貝加工。同意海內外發行。」過程是坎坷的,但結局還算是美好的。但是現實就是這樣地「紅果果」,因為這部影片,馮小剛和王朔分道揚鑣。」《一聲嘆息》同樣改編自王朔的小說,今時今日的馮小剛處理已經大不相同,他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思考進去,著重表達的是對小人物生活的關照,這種關照少了一些王朔的深刻和冰冷,多了些自己的情趣與溫情。最早發現這點不同的是攝影師張黎,他對生活周刊記者分析道:「王朔的心是冷的,馮小剛的心是熱的,他本質上是個樂觀主義。兩個人表面上看起來都調侃諷刺,王朔的調侃是發自肺腑,而馮小剛是出於自我保護。」有意思的是,當王朔應馮小剛之邀看完《一聲嘆息》後,王朔並不買賬,他對葉京說「《一聲嘆息》集合了所有中國電影的缺點」。  但是,也是在《一聲嘆息》時期,馮小剛遇到了——王中軍和王中磊兩兄弟,並且有了今天馮小剛作為華誼最強大的資源的契機,當然,在此後,馮小剛也曾有過離開華誼的舉措,但也只是很短暫的時間,再次之後,馮小剛與華誼的關係變得越發深切,馮小剛甚至說過:「給我再多錢,我也不會輕易離開華誼的。」  而在這7年里,眾人顯然發現了馮小剛的特殊,在這7年里,馮小剛輕而易舉地得到了觀眾的肯定,他作為華誼電影的第一生產力,「馮小剛製造」變得越來越有價值,只要聽到馮小剛的賀歲喜劇,票房幾乎是不用擔心的。然而,與此同時,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大約也是促使馮小剛急於轉型的真正原因——評論的失語。儘管馮小剛在普通觀眾里有較好的人緣,但在電影評論界卻沒有收穫太多的聲音,評論界每到馮小剛出場就集體失聲的情況頗為奇特,反而不管張藝謀、陳凱歌等人拍什麼樣的電影,各種文章就像空氣一樣無處不見。對馮小剛的這種沉默有時候比電影審查還可怕,畢竟審查還是有個結果的。過度評論完全沒有必要,過度不評論就是心態的問題了。

  拍電影就是為了成就感  2004年,《天下無賊》之後,馮小剛消失了,時隔兩年,在一個不是賀歲檔的時節里,馮小剛又蹦了出來,這一次是《夜宴》。為什麼沒有選擇賀歲檔?箇中原因,圈內人人皆知。那一年的賀歲檔,《滿城盡帶黃金甲》早早預定了檔期。馮小剛從來不嘴硬,他說過票房的現實利益永遠是最重要的幾件事之一:「看一部電影的成敗,要看票房,怎麼能忽略票房呢,如果你的電影只有極少數的人願意看,那還有什麼意思,我拍電影就是為了那點成就感。」於是,他審時度勢地選擇了退讓。但在拍攝大片的鉚勁上,馮小剛絕不退讓,記得那一次「夜宴」馮小剛,他曾經說過:「《夜宴》是我拍到目前,最滿意的作品。」那個時候,《集結號》已經上映,時而,馮小剛與觀眾也不總是站在同一視角上的。  對於大片,馮小剛有自己的體會,「我拍《夜宴》比較省心,沒有拍以前那些現實題材費心。拍現實題材的片子,或多或少都跟意識形態有關係。比如《一地雞毛》里,大學生小林被分到機關,被機關的日常生活打磨得一點稜角都沒有了。這其實是生活的寫照,如果花兩億元拍,拿到海外也沒人會要。他們完全不明白孩子入托為什麼要給幼兒園的園長送禮,為什麼新來的小林要負責打開水。拍古裝片,每個行當都有帶頭人,演員也是最優秀的,他們有好多好的想法供你選擇。你不用什麼都想,所有的精力花在劇本上,在這裡面有些取捨和調整就行了。」  馮小剛的水漲船高是隨著華誼越做越大的,王中軍和馮小剛的合作默契也越來越強。他說:「《集結號》之後一定跟著一個喜劇,這個都不用商量,肯定是這樣的。喜劇之後再要什麼樣的?我們拿5個本子出來,大家一起商量一起挑。我和小剛早就有一個不成文的協議,不論發生什麼事,我們都坐下來平心靜氣地談。」王中軍說的是《非誠勿擾》及之後的《唐山大地震》及之後的《非誠勿擾2》。他承認,影片立項和預算控制是以製片人為主的。「以《唐山大地震》為例,本來拍到一半馮小剛不想拍了,覺得很絕望,怎麼可能拍得過5·12汶川地震的電視直播呀?這時候我不能逼他,我得找人幫他完善劇本,等到都弄好了,再來叫他看,這時候他狀態也好了,就能繼續走下去。這片子我就給了1億多的預算,你說震5分鐘和10分鐘有本質區別嗎?沒有。」  他倆當然有過爭執,最著名的就是《非誠勿擾》里出現的銀行卡特寫就讓馮小剛拍了桌子,摔了一個茶杯。不過,招商銀行曾經為華誼拍攝《集結號》提供了5000萬元的貸款,所以這事最後馮小剛也妥協了。在馮氏電影中,單片植入廣告以10個為限。王中軍說:「他具備這個魅力啊!別人你想植入也沒有這麼多客戶啊。這個跟導演創作肯定是有矛盾的,但是這個矛盾是可以解決的。」馮小剛自己也說:「沒有植入廣告,片子不掙錢,製片人就不會投資拍《可可西里》、《卡拉是條狗》這樣的片子,市場就不會有良性循環。」  十幾年來,王馮組合的唯一一次市場險情出現在《集結號》。當時,影片拍攝過程十分辛苦,馮小剛撂話說:「誰再拍戰爭片誰就不是人。」初剪片出來以後,馮小剛和王中軍都跟媒體說過「認賠30%」這樣的話,這是馮小剛多年來唯一一次「認」。  後來,《集結號》作為一部沒有明星的非喜劇影片,票房達到2.7億元人民幣。「那之後,馮小剛徹底自信了,他再也不焦慮了。早年間,我看他哭過,消沉過,但是現在,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坐穩中國商業片之王的位置。」院線高層高軍說,「他的片子要再在市場上失敗,幾率很低,基本上他通過贊助和植入廣告就能收回成本。今後,馮小剛的變數在於,他作為一個導演追求藝術突破的風險,比如《溫故1942》、《歌聲離我遠去》,再一個就是他的身體不好。」

  中國電影植入廣告第一人  說到做植入性廣告,馮小剛無疑是最成功的先行者,從1997年起,馮小剛在不斷書寫著賀歲片票房神話的同時,也在刷新電影隱性廣告的紀錄。對於馮小剛而言,對於其一次比一次明目張胆的廣告攻勢,觀眾的罵聲也一天比一天多。  《甲方乙方》是馮小剛第一部賀歲片,1997年,商業賀歲片的概念尚沒有植入普羅大眾心裡,加插隱性廣告時也顯得小心謹慎、似有若無,真正做成「隱」性廣告。《甲方乙方》里馮小剛對英達提到的某牌子飲料並不是美國原裝的,與葛優說的「供給我們駱駝煙的安德略普」就是馮式電影里首次提到品牌的名字。《不見不散》一開場,葛優在片場里拍戲的導演紅白背心上印著大大的Marlboro字樣在鏡頭前晃了幾秒,這幾乎就是全片最明顯的廣告了。後來,葛優提到的汽車品牌及屢次給自己車子的大特寫,徐帆會情敵前化妝時,也有一閃而過的整套化妝品。但這些不明顯的廣告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可以算是小兒科,在當時也尚未引起關注和激烈討論。  經過前兩部戲試探後,馮小剛用起軟廣告來明顯得心應手多了,《沒完沒了》里鑒於中國銀行為該劇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贊助,因而在該片中,中國銀行的產品也一再與影片的情節、人物多次結合,在劇中多次現身。除了銀行,還有信用卡、啤酒、地板等。《沒完沒了》製作完成之前,貼片廣告收入已穩賺1500萬元。自《沒完沒了》後,資金注入方及產品通過廣告植入等純商業的方式大肆投身影視界。而後越來越多的影視人和企業開始深入地關注植入式廣告這一商業盈利模式。  《沒完沒了》效應明顯表現在接著的《一聲嘆息》里,不知道廣告商是否對馮小剛提出了進一步要求,這下,賣廣告不能光靠晃LOGO、說品牌名字了,還得吆喝。徐帆扮演的妻子在電話里多次提到「歐陸經典」,特別在影片結束前,徐帆在電話里再次說到,「過安慧橋,過了安慧橋左轉,就是『歐陸經典』,牌子很大,一眼就看見了!」傅彪吩咐劉蓓:「電話線也給我掐了,打電話用吉通卡。」這些都可以是經典之作。  而馮小剛把隱形廣告運用得出神入化的代表作當數至今仍被觀眾記得的《大腕》,極富個人預言色彩地通過模擬一個將死的大腕的葬禮,無厘頭地講述了一個有關植入式廣告的揶揄式鬧劇。葬禮的每一個細節都安排上了廣告,靈車上已經不可能再擠出一個廣告空位,泰勒「遺體」的每個部位更是被充分地利用,從頭到腳被各色商品充斥:眼上是「碩士倫」加太陽鏡,腳蹬「彪驢」運動鞋加皮鞋,連嘴裡都掛上了某某茶葉的商標……前來悼念的人也沒被放過,傅彪一邊痛哭著一邊為鈣片作廣告;穿著悼服組成方隊的學生鞠躬之後是用白色雨傘打出的「666」、「mtv」……當影片中相繼出現「搜狗」、「彪驢」、「補鈣」、「但求最貴,不求最好」等經典之語時,觀眾更會心一笑。通過《大腕》對廣告本身的揶揄式解構,本身就是一例很成功的另類植入式廣告。而劇中的非常語錄通過公眾口頭傳播,亦能達到行之有效地進行產品傳播這一效應。這次廣告與影片的親密接觸可謂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境界。  經過《大腕》一役,隨著馮小剛及馮式電影名氣越來越大,裡面插播的隱形廣告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明顯。但是《大腕》里有著特殊的故事背景,隱性廣告顯得非常精妙且不犯眾憎。離開了這種土壤,馮小剛再使起廣告來,因為達不到《大腕》的境界,效果也顯得平淡甚至弄巧成拙。  《手機》贊助商某牌子的手機最大的功德就是告訴大家,把手機電池直接取下就能設置為「用戶不在服務區」的狀態。此外,它還儼然已成為無聊、肉麻、庸俗、欺騙的婚外戀遊戲的犧牲品,男女不道德關係的橋樑,而手機運營商扮演的則好似是這種不道德關係的服務提供商。最後,手機還成了嚴守一唯恐避之不及的「瘟神」,被扔進火中,不知道該品牌的手機廠商看後作何感想。遭遇同樣命運的還有車子,雖然某名車花了大價錢在馮小剛的片子里露了臉,馮導對它卻有點不厚道:《手機》里的該名車車主,不過是個偷雞摸狗、道貌岸然的偽君子;而《天下無賊》中那輛車的原主人亦是個好色、愚蠢、醜陋的商人。劉德華扮演的小偷還義正詞嚴教訓保安:「你以為開好車的都是好人!」相信坐在台下的和劇中人物開一樣車的車主免不了都要小尷尬一把。  2008年,《非誠勿擾》,馮小剛繼續著他的廣告攻勢,酒、汽車、郵輪、信用卡、手機、網站、筆記本電腦、景區等品牌,皆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在電影的畫面或對白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葛優與舒淇初見面吃的那頓飯,劍南春就一直擺在兩人中間,從葛優這邊看去,看到瓶子上大大的「劍南春」三個字,鏡頭轉換到從舒淇這邊看葛優,居然也能看到這三個字,難怪網友戲謔道:「酒瓶還會反轉再反轉,非常智能化啊。」劇中的招商銀行廣告也鬧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笑話,葛優去海南相親,大大的「招商銀行」廣告牌就矗立在高速公路旁,但目前為止,海南還沒有招行的營業點。面對越來越多的「廣告多」質疑,馮小剛也滿腹委屈,自言儘管廣告收入為該片拉回部分投資,但為「抵制」廣告入侵,他曾憤怒地在片場將杯子摔得粉碎,但這個話聽起來好像有點「得了便宜還賣乖」。  到了《唐山大地震》,馮小剛依然戒不掉「廣告植入」的癮,那是習慣成自然,很難改變了。  

推薦閱讀:

49歲張敏復出,二十年後再相逢,一代佳人音未改
上大學,並不是對十年苦讀的「獎賞」!
聽君一席話 勝讀十年書
啥生肖的女人,無論窮還是富,幾十年後都還是美女!
「《甲申》」六十年祭

TAG:十年 | 馮小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