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她們為什麼愛看宮斗劇

她們為什麼愛看宮斗劇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到騰訊朋友 分享到騰訊微博 作者 /曾於里來源 /《中國改革》插畫 /Exit Man

2011年的電視熒屏上,除了火爆的穿越劇、諜戰劇,宮斗劇也頗為紅火。《宮鎖心玉》《傾世皇妃》《美人心計》《後宮》在各大衛視輪番播出,並收穫了相當不錯的收視率。2011年年底"限娛令"發布後,宮斗之風才有所收斂。但是,2012年上半年,《宮鎖珠簾》《凰圖騰》《武則天秘史》等劇集再次引發觀眾追捧,而《後宮甄嬛傳》獲得的巨大反響,則讓這類題材成為最受關注的焦點。收視數據、網路點播數據以及網路貼吧、粉絲性別調查結果均顯示,宮斗劇的收視人群主要是女性觀眾,涵蓋了各個年齡段與行業。為什麼女性觀眾如此熱衷於宮斗劇?《後宮甄嬛傳》走紅除了"五大靠譜"(劇情靠譜、表演靠譜、道具靠譜、服裝靠譜、音樂靠譜)之外,是否還有什麼別樣的因素?宮斗劇這種影視題材本身的優劣見仁見智,如果將其視為一個文化樣本,卻能反映出獨特的社會心理機制。多變的女性形象宮廷鬥爭,上演於深宮內院。在那裡,眾多佳麗的生活,僅圍繞著一個人——皇帝。通俗地講,宮斗劇講的是女人們為了獲得皇帝寵愛而互相爭鬥傾軋的故事。它的題材本身就具有深長的意味,關鍵即在於"斗"。很難想像,在一個女權意識充分張揚的社會,宮斗劇這種題材會有市場。可以說,宮斗劇是中國封建社會"夫為妻綱"的殘餘物,女性不具主體性,只能依附於男性,由男性決定她們的權利範圍和生活空間。這樣說,自然不是用現在的標準去苛責劇中的甄嬛等人,只是說,21世紀的女性觀眾對於這種"夫為妻綱"定位的宮斗劇如此沉迷,津津樂道,乃至有種種角色代入的體驗觀感,實在匪夷所思。如原著作者流瀲紫所言,每個女孩心中都有一個後宮夢。顯然,她們的潛意識中深受男權思想影響,對於這種依附性角色定位習焉不察。百度"甄嬛傳貼吧"曾發起幾個諸如"你最喜歡的女主角"之類的投票,甄嬛、沈眉庄輪流坐莊榜單首。令人訝異的是,第三名均是華妃華世蘭。記得該劇的前40集,正是華妃得勢之時,她飛揚跋扈、心腸歹毒,是貼吧粉絲集體攻擊辱罵的對象。但是,從華妃失寵開始,特別是當觀眾明白皇帝對華妃一直都是虛情假意時,她們開始紛紛同情華妃。最後,當她悲痛地自盡時,貼吧里哀嚎一片。之所以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理由只有一個:畢竟她是真心愛皇帝的,皇帝卻從來沒有愛過她。這時,觀眾們儼然已經忘記,僅僅因為皇帝多看了她身邊的小奴婢一眼,她就將其殺害了;觀眾也忘了,她怎樣折磨沈眉庄,並將其推入荷花池企圖置她於死地;她又是如何殘忍地殺害了年紀尚小、天真可愛的淳常在;也忘了為了牽制貴人,她又是如何折磨她尚在襁褓中的女兒。華妃的所有令人髮指的惡毒行為,在她被她深愛的男人辜負的那一刻起,便都得到了豁免。換言之,在觀眾眼裡,再沒有什麼樣的罪過比一個男人負了一個愛他的女人更深的了。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女性意識得到張揚,實際上卻恰恰相反,對背叛刻骨的痛恨源於對男性絕對的依附——在男女關係中,主動權掌握在男性手裡,女性只能乞憐男性的回報,對於男性的背叛行為,她們至多只能給男性以道德譴責。觀眾對華妃態度的180度大轉變,某種程度上折射出女性——即便是21世紀的女性,在男女關係中長期處於弱勢地位,以及她們對於平等愛情的強烈渴望。她們從華妃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別人的故事中,流下屬於自己的眼淚。正是這種強烈的惺惺相惜感,導致她們對華妃品性的價值判斷失去了基本標尺。在她們眼中,華妃不再是那個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毒婦",而只是一個敢愛敢恨、卻被她深愛的男人無情拋棄的可憐女人。駁雜的女性意識可以說,宮斗劇首要是折射出女性難以擺脫傳統社會對她們的角色定位,她們久而久之對此也"甘之如飴"了。當然,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形式,它所包含的文化訴求絕非單一的,而是駁雜不純,甚至相互矛盾的。比如,宮斗劇中也不乏女性意識的張揚,這種張揚甚至走到極端,成了自戀。沈眉庄虜獲大批女性觀眾的心,並非沒有緣由。起初,她和所有後宮女子一樣,乞求得到皇上的寵幸,也將皇上當做是惟一的依靠,因此內斂沉著、百般謙讓。饒是如此,她還是不幸落入華妃設計的圈套,皇帝一怒之下將她降為答應,即後宮較低的品級,並被禁足,幾乎性命不保。這次沉痛的打擊之後,沈眉庄便看開了一切。她認清了皇帝的薄情,即使再恩愛纏綿,對於帝王來講,從來不會長久。經由甄嬛幫助,她得以洗清冤屈,復歸原位,但是已經對皇帝不抱期待。她自立於紅塵之外,心灰意冷地看著一切。後來,她對溫太醫心生情愫,不懼欺君之罪,勇於追求自己的愛情。可以說,沈眉庄性格的轉變過程,可以視作一部女性意識的進化史。沈眉庄能獲得絕大多數女性觀眾的認可,某種意義上,也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體現。當然,這種張揚之中,也不乏自戀——一種女性對自我的完美想像。評論家李美皆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女性自戀主要表現在,致力於營造女性難以抗拒的自我魅力以及性感之美,自我讚美,對女性"無限被愛"情形的過分渲染等。在影視劇中,我們不難發現這種自戀模式,首先,身邊一定有那麼幾位痴情的"高富帥"無怨無悔地忠實守候(特別是韓國出產的某些偶像劇,比如《最佳愛情》之類的);其次,女性經過幾番歷練成長,一路晉級,蛻變為完美的成功女性(比如2011年大熱的《回家的誘惑》)。很明顯,甄嬛也是這種意識的產物。有溫太醫的一往情深、真心照料還不算,還有一個風流倜儻、在關鍵時刻及時出現的白馬王子果郡王。果郡王對甄嬛的情感,被編導濃墨重彩地刻畫,完美得令人難以相信。甚至,有了兩位側福晉後,果郡王仍一心牽掛甄嬛,最後不惜為了甄嬛犧牲自己的生命,簡直是一個女性魅力的神話。甄嬛的晉級雖然一路坎坷,但是,她有忠實的女僕、有痴心的帥哥,外加絕世的聰明才智,最後終於在皇上病重時激死他。這一幕網上的討論可謂激烈,粉絲群一片喜慶,真是大快人心。最後,甄嬛雖然已身心俱疲,但是好歹也成就了一番事業。果郡王的一生痴情,甄嬛的一路晉級,確實是讓女性觀眾揚眉吐氣的設計。但究其實際,一切不過是女性一場自戀的白日夢而已。在一個"剩女"時代,甄嬛這類完美女性,給了那些"愁嫁"的都市女性心理上的補償性滿足。鬥爭哲學的存在基礎一方四角天空里,那麼多女子,就一個男人,不得不鬥——嫁禍他人、害人投毒、閨蜜反目等招數輪番上演,難怪觀眾普遍反映宮斗劇好看。各種陰謀暗算在《後宮甄嬛傳》中運用得爐火純青,以至於有不少人將該劇稱為清宮版的《杜拉拉升職記》。一位網友寫道:"甄嬛剛剛入宮,就好比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通過父母的關係進入到一家很大的企業!……為了保全職位,在不斷的工作中步步小心仔細,拉攏同事,建立自己的戰線,開始反擊,終於扳倒了最大的競爭對手,成為了老闆眼前的紅人。"此外,這部電視劇還演繹出了"職場CEO成長史"等多種版本。網友們還從《後宮甄嬛傳》總結出一套套辦公室準則,理出一個個職場人物關係表,條條框框頗為清楚,方便觀眾按圖索驥。這一點,真是頗受廣大白領女性的喜愛。宮斗劇當中鬥爭哲學的普遍和盛行,反映出物質生存觀在女性觀眾中的盛行(當然,這絕不止於女性觀眾)。此類生存觀秉持的信條是,現世是危險的,人心是險惡的,誰也靠不住,只有物質和權力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其直接結果,乃是人際關係的徹底物化和劣質化。人們普遍誇大人性中的惡,將人降低到赤裸裸的物質層面,有意無意地忽略人性中善與美的一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物化為有利用價值或無利用價值,有威脅性或無威脅性等幾個類別,為了虛名微利,整日生活在鬥爭的漩渦中,勾心鬥角,心力交瘁。這種物質生存觀,在亂世和價值迷惘的過渡期最易盛行。其源頭很難探清,但是,若說起類似生存哲學的祖師奶奶,張愛玲肯定是不得不提的一位。張愛玲及張愛玲風格的書影作品,從上世紀90年代死灰復燃,直到現在仍然熱度不減。對張愛玲作品有所了解的讀者,不難發現她筆下展現的人生圖景多是灰撲撲的。對她小說中的人物而言,生存是第一需要,並幾乎是絕對和惟一的需要。它遮蔽了生活中精神向度的追求,生存的根基直接建立於物質之上。在張愛玲的小說中,基本看不到真情者,也無反抗者。她們都甘願臣服在物質生活之流中,畢竟還有更大的毀滅要來,還是安安穩穩地做飲食男女最重要。管他虛情還是假意,只要是個可依靠的男人就一了百了了。宮斗劇與張愛玲,其生存哲學向度是相似的。每一個進入後宮的女性,遲早都會知道,沒有永恆的姐妹,沒有永恆的情愛,只有永恆的利益,皇上的寵愛才是一切。整部《後宮甄嬛傳》從頭到尾就是幾個妃嬪、答應之間無休無止的算計和鬥爭——安陵容一開始與甄嬛情同姐妹,只為爭寵,就屢次三番陷害甄嬛。即便一開始單純善良如甄嬛,在殘忍的後宮爭鬥中,也不得不變得凌厲兇狠起來。這種"人斗人方為人上人"的鬥爭哲學,被認可和廣泛傳播,顯出了物質生存觀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巨大影響力。同時,我們還需要警惕,雖然改頭換面,身邊還有許多早就應當被摒棄,卻從未消失的糟粕。略微思索之後不難發現,宮斗劇深受觀眾喜愛並非沒有緣由。一方面,它展現的多重、駁雜的女性意識,符合當下女性自我認知當中的矛盾性。另一方面,它的物質生存觀和鬥爭哲學又迎合大多數人(當然包括職場人士)的生存狀態。以《後宮甄嬛傳》為闡釋樣本,並非簡單否定《後宮甄嬛傳》。作為一種通俗類型劇,《後宮甄嬛傳》確實無愧於其"甄之後再無宮斗"的稱號,我們自不必用精英文化的標準苛求它。只是,《後宮甄嬛傳》的走紅背後隱藏的普羅大眾的心理訴求,卻值得我們駐足反思。它深刻地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女性意識進步步履維艱,"主流價值觀"軟弱無力。
推薦閱讀:

美貌如斯,卻活成一出宮斗劇
真正好看的宮斗劇,就是這7部!
一出被故意隱藏的宮斗劇 |《刺客聶隱娘》
TVB宮斗劇:萬凰之王

TAG:宮斗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