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必須遏止「富者愈富 窮者愈窮」現象
趙德馨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公平正義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一項系統工程。分配公平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核心問題。1949年到1984年的35年間,居民收入差距變化趨勢是從大變小。1984年到2007年的23年間則相反,是從小變大。對中國1984年以後的基尼係數,國內外有多種研究成果。由於計算方法不同,所得數據各異。無論用哪種方法計算,有三點是一致的:(1)在多數居民收入增長的同時,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2)全面改革開始後,擴大的速度很快,從1985年到2000年平均每年升高0.096,為世界經濟史上罕見。 (3)如果說在1979年以後的10年內,擴大的傾向帶有歷史的合理性,到了1989年以後,差距達到或超過0.4這條警戒線;近年以來,居民收入差距之大在世界亦屬罕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在2007年11月說,當前,城鄉居民實際收入之比為6:1。世界上多數國家這種比率為1.5:1,超過2.5:1的極為罕見。用勞動賺錢越來越困難在觀察貧富差距變化趨勢時,有兩種現象值得關注。第一,在懸殊的貧富格局下,用資本賺錢越來越容易,賺得越來越多;用勞動賺錢越來越困難,賺得越來越少;經濟生活的變動總是給富者帶來發財的機會,給貧者帶來損失。這就出現了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馬太效應。房價的飆升,使房地產商暴富,使富者囤積房產賺錢,使那些存錢買房的人受到嚴重打擊,原來可以買90平方米房子的錢,現在只能買四五十平方米了。由於物價上漲,帶來居民消費指數(CPI)提高。雖然2007年央行6次加息,但一直是利率低於CPI。2007年居民儲蓄存款的負利率(存款利率減去利息稅和通脹率)在2%以上,貨幣貶值,人人有份,「被視為隱形稅收,是對普通人財富的剝奪」。在房價、股價飆升的情況下,富者及部分中等收入將存入銀行的錢取出來投入房產和股市,在短時間內財富翻一番到幾番。貧者即使有幾個錢存入銀行,並知道買股票、房產比存錢好,但一來錢少,夠不上投資;二來那是救命錢,要急用的(留著看病的,孩子上學的……),不能動。這兩年的物價、股市等等的變動,無一不導致在生產要素分配中,資本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勞動占的比例越來越小,從而加劇貧富分化。多年來,勞動所得在GDP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目前,我國勞動所得佔GDP的比重,大致只相當於發達國家的1∕3或更低(美國的工資總額佔GDP的比重,近年來一直穩定在50%左右)。在這種情況下,雖然GDP高速增長和人均GDP較以前高,但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占的比例很低,而且在下降,經濟增長的成果向富人過度傾斜。勞動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卻相對較少,用資本賺錢的富人所得卻越來越多。2007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有名的共400人,他們2007年的財富總和為2800億美元,比2006年增加了1640億美元,增加70.73%。身家超過10億美元的,2006 年中國有15人。2007年增加到66人,居世界第二位;有百萬美元金融資產以上的富人,中國有31萬戶,居世界第五。這標誌著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百萬、億萬富豪最多國家之一。中國人均GDP位居世界第122位,而大富豪之多卻居世界第二或第五,占人口0.5%的富有家庭佔有中國60%以上的個人財富。這種畸形狀態是中國貧富差距之大超世界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第二,貧富差距已有穩定性,形成階層和代際轉移。在改革初期,以「萬元戶」為富戶標準的年代,由於貧富差別還不大,達到富者的標準比較容易,一些貧者可以成為富者;富者只有萬把塊錢,經營稍有差錯,或政策變動,即可從萬元戶群體中退出來(如被認定是投機倒把分子等等。溫州柳鎮「八大王」被逮捕入獄2年,是例證)。貧者富者可以對流。現在,由於富者已成巨富,富者的標準提高了,且富者容易更富。貧者在就業、教育、分配製度等方面遇到不公平(機會不均等,權利不平等)待遇,貧者上升為富者的通道減少、變窄,難以上升到富人行列。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貧者正從暫時貧困走向長期貧困和跨代貧窮。由於貧者富者的子女在出生時所處的環境不一樣,成長過程中起點不一樣,機遇不一樣,繼承的財產不一樣。富者的子女與窮人的子女不一樣,可以受到好的教育,就業不成問題,如此等等。父輩的貧富差別與社會地位會傳遞給後代,出現代際轉移。這樣,貧者恆貧,富者恆富,貧富差距便會趨向穩定和制度化,成為一種社會結構。貧富分化影響改革與和諧分配不公引起的貧富差距擴大,影響深遠。其中重要的是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貧富差距擴大關係到是否走向和諧社會目標。中國社會當前階段的一種矛盾的奇特的現象是,在經濟超高速發展(GDP 連續30年平均在9%以上,最近連續5年在10%以上)的同時,幸福指數和群眾對生活水平的感受並沒有如同GDP那樣上升,相反,普遍感到生活艱難。因教育費貴,怕孩子上不起學。上了學,就是大學畢業了,又面臨就業難。在城市裡就了業,房價貴,買不起或租不起住宅,成不了家。許多人怕生孩子。因醫療費用貴,有病看不起,「小病拖,大病捱,到死還不能往醫院裡抬。」從生到死,步步感到艱難。2005年,若按聯合國最低標準,中國貧困人口的總數將不少於2 億,僅次於印度,位列世界第二。發生這些情況的根源在於,GDP增長帶來的新財富中,很大部分被富人拿走了,或者說,窮人創造的財富有一部分被富人拿走了。由此帶來貧富階層的分野。部分富者驕奢淫逸,不事生產工作。部分貧者找不到工作,生活困難。貧困不僅是一種物質狀態,也是一種心理狀態。貧富懸殊使部分居民心理失衡,不和諧因素和社會穩定隱憂與GDP一起迅速增長。貧富懸殊危及社會和諧。貧富差距懸殊就不會有社會和諧。通過貪污、行賄、制假、偷盜、搶劫、詐騙、綁架、販毒等手段謀財案件加多。保安、防盜門(網)、圍牆、富人住宅區城堡化等等之多,為歷史所未見,在世界上也少有。這種狀況無論是在倫理上,還是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上,都不好。貧困階層有強烈的被剝奪感。表面看來,他們是沉默的,但心底的不滿卻可能在醞釀,誰也不知道臨界點在哪裡。第二,貧富差距擴大關係到改革的性質與社會前進的方向。改革的目的是改善社會主義,加強社會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鄧小平說得很明白:「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搞社會主義就要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貧富懸殊會導致兩極分化,危及社會主義。所以鄧小平說:「在改革中,我們始終堅持兩條根本原則,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一是共同富裕。」他再三強調:「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 當鄧小平決定以市場經濟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時,他心中清楚市場經濟會自發地導致兩極分化。所以他一再強調要防止出現兩極分化,認為若出現了兩極分化,便是出現資本主義,改革就失敗了。那就是另一種性質的改革了。「貧富分化」不同於「兩極分化」在此,有必要談及「貧富分化」與「兩極分化」這兩個概念的聯繫與區別,以及對當前貧富分化與兩極分化程度的判斷問題。在許多談及中國當前貧富狀況的論著中,「貧富分化」和「兩極分化」混用。實際上這是兩個內涵不同而又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簡單地說,前者是財富佔有量的差別,是個量的概念,衡量貧富分化程度可用基尼係數等指數。後者是財富佔有者在生產關係中地位的差別,是個質的概念。若大家都在變富,只是先富後富之別,那是貧富分化而不是兩極分化。衡量兩極分化的標誌是剝削者階級和被剝削者階級的產生。在中國當前階段,集中表現在鄧小平說的是否「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並因此產生了新的資產階級。事物的量變會引起質變。貧富分化中含有兩極分化的要素與萌芽。貧富分化的趨勢如不加以遏制,任其發展,必導致兩極分化。鄧小平指出:「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判斷中國是否已進入由貧富分化向兩極分化轉變,關鍵在於是否已出現「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情況。上文已說明富者愈富的情況是顯著的。問題在於有沒有窮者愈窮的情況?回答是肯定的。諸如下列幾種情況便是。 一、有些人的絕對收入、名義收入減少了。如買斷工齡下崗並因此失業的人員;部分新退休人員;生意場上虧本或賺得比過去少了的小工商業者。二、有些人名義收入沒增沒減,因物價上漲等原因使支出增加,導致實際收入減少。三、有些人名義收入增長了,但支出增長得更多,或者說支出增長速度超過收入增長速度,導致可支配的財富減少,負擔能力下降。以醫療費而言,1990年~2004年,我國綜合醫院門診病人人均醫療費用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長,大大超出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一人生病窮一家。幾代人的積蓄買不到一個棲身之所。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對當前階段是否已出現兩極分化,學者們意見分歧。有人認為中國現在的貧富差距處於正常範圍之內,當然談不上兩極分化。有人認為已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據前者估計,不成為問題,可以讓當前的貧富差距擴大趨勢繼續發展下去;據後者估計,改革已出了大問題,或者說瀕臨失敗了。我以為這兩種估計都與事實不符。事實是:中國當前居民收入與財富佔有狀況差距懸殊,貧富分化嚴重,有些富者剝削著窮者,對這種發展趨勢如不立即予以扭轉,必將轉化為兩極分化。之所以介紹上述這些情況,目的在於說明,十七大關於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的決策來得非常及時。它是一場及時雨,將潤澤億萬人的心田。針對收入分配製度存在的問題,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解決辦法:「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即使收入分配差距從擴大到縮小,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轉折,意義重大。創造解決世界難題的中國道路十七大報告中提的「逐步扭轉」,很有分寸,實事求是。因為要實現這種扭轉,有許多困難。一是體制,經濟體制中市場上的競爭與壟斷,政治體制中中央與地方各有利益,部分官員已是富者和部分富者已加入中共(上了胡潤榜單的800名富豪中,有1/3是中共黨員),如此等等。二是實現公平正義是要成本的(如保障體系的建立等等)。三是路徑依賴,經濟會沿著已形成的路徑慣性運行。這類困難還可以列出很多。從經濟史角度看,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正義是一個很難很難的問題。第一,它是一個千年難題。因為在歷史上,人類自進入私有制社會後,幾千年來就有貧富關係和解決貧富關係的各種主張,或患寡,或患不均,爭論不斷,實踐不斷,留下了豐富的思想資料,但始終沒有解決。第二,它又是一個當代的世界性難題。因為世界各國都存在這個問題,都在為破題而進行理論探索,或主公平,或主效率,提出並實踐著各種模式(北歐式、德國式、美國式、日本式,等等),因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問題在於,所有這些模式和所有這些國家沒有一個解決了貧富關係問題;所有這些模式都允許兩極分化,都允許資本家階級的存在,都是資本主義社會模式,不合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要求。中國現階段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按照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另闢蹊徑,創造性地予以解決問題。在當前階段,這個難題的核心是如何處理市場經濟與兩極分化的關係。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競爭必然帶來貧富分化和兩極分化。市場經濟與兩極分化也是一對孿生姐妹。這是因為,在沒有政府干預,完全由市場調節,任憑市場經濟中的價值規律、資本積累規律起作用的情形下,收入分配的差距會不斷擴大,必然產生兩極分化。對此,鄧小平有清醒的認識。他指出:「共同富裕,我們從改革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問題。」「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後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 「中心問題」、「大問題」,指出了問題的重要性。要解決上述難題,沒有現成的方案可用,出路在於解放思想,以中外的歷史經驗為借鑒,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廣泛聽取各階層的意見,特別是貧困的弱勢群體的呼聲,不斷地總結新鮮的經驗教訓,在實踐中趟出一條新路徑。
推薦閱讀:
※薩特現象學本體論的理論構建及其現代性質(3)
※心理解讀「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現象
※對八字中天干合地支,自合現象的理解
※為什麼婚戒要帶在無名指上(一個奇妙的生理現象!)
※德爾默·莫蘭:我確信中國未來會成為現象學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