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美、形式美和內容美--未來新詩詩美的構建方針 。

技巧美、形式美和內容美--未來新詩詩美的構建方針。原文地址:技巧美、形式美和內容美--未來新詩詩美的構建方針作者:王珂摘要:詩美是一種藝術美,是詩在人世間存在的首要條件,構建詩美是詩人創作的首要任務。不同時代的詩美有共同之處,如音樂美;也有差異,如古代漢詩重視描寫美輕視抒情美,重視音樂美輕視排列美,重視意象美輕視直覺美,重視書面語美輕視口語美。百年新詩又反其道而行之。未來新詩的詩美必須解決這些矛盾,減少古代漢詩與現代漢詩的對抗。但是仍然偏重排列美、直覺美和口語美。技巧(如何寫好)、形式(如何寫)和內容(寫什麼)是產生詩美的三要素。技巧美、形式美、內容美是詩美的基本元素。在詩美構建中,技巧大於形式,形式大於內容。關鍵詞:詩美、詩體、未來新詩的詩美、技巧美、形式美、內容美波德萊爾早在十九世紀就斷言美是詩的單純媒介。正如莫里茨所言:「真正的美在於一件東西只意味著它自己,只包含自己,它只是一個自我完成的整體。……如果一件藝術作品的存在僅僅是為了指它自身以外的什麼東西,那它就變成了一個附屬品;可是就美麗而言,美本身是主要的東西。」[i]詩也是因為詩美而存在。不同時代的詩美有共同之處,如音樂美,所以「無韻則非詩」通常是中外詩歌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也有差異,如古代漢詩重視描寫美輕視抒情美,重視音樂美輕視排列美,重視意象美輕視直覺美,重視書面語美輕視口語美。百年新詩又反其道而行之,導致新詩的藝術性及詩美不足,如魯迅所言的「激情太盛扼殺詩美」成為普遍現象。未來新詩的詩美必須解決這些矛盾,減少古代漢詩與現代漢詩的對抗。但是仍然偏重排列美、直覺美和口語美。詩歌語言的模糊性、開放性、多功能性決定了詩美的豐富性和難測定性。未來的詩美是可以意會很難言傳的,既現實又虛幻,既客觀又主觀的一種特殊的藝術美。主要原因是詩起源於客觀世界又經過了主觀世界的再創造,詩和現實的關係不是一一對應的,詩已經從現實中超脫出來,詩美是客觀的現實美通過有機體發生裂變的結果。培根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意識到詩和現實的距離:「詩,無非是虛構的歷史,它的體裁可用散文,也可以用韻文。」[ii]199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詩人帕斯也認為詩的本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認為詩是介於所見與所言,介於所言與保持沉默,介於保持沉默同夢幻和介於夢幻及忘卻的藝術。詩具有以心靈世界感應客觀世界為內容,以語言符號為物質載體的基本屬性,含有物質系統與精神系統兩重屬性,既起源於物質,又以物質手段為載體。詩以精神成果為信息內涵,既有來自物質世界的直覺信息,也有由心靈世界及情感世界提供的想像信息。如果在詩的創作活動中從創作的主體和客體兩方面考察詩美的產生,就會發現詩美正是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產生的。詩人創作詩的過程正是詩人對創作客體已有的初始詩美放射出的信息進行接收和反饋的富有創造性的信息加工過程,即詩人創作的任務是在已有世界的美的基礎上重新營建詩美。一首詩被詩人創作出、未進入欣賞活動前的詩美是創作主體對世界和語言具有的美的信息有所選擇並富有創造性地輸入、存貯、處理與輸出的美的信息,是詩人接受、加工和反饋原始信息的結果。即詩是詩人從抒情視點出發,以不同的直覺物為基礎,從不同的抒情視角,對生理感官(視覺、聽覺、觸覺……)觸及到的各種物體進行單向、多向甚至全方位觀照,通過本能化、自動化的直接聯想,破壞感知原型後,再進行非自動化的間接聯想,最後採用語言符號表達出來的抒情藝術。前類聯想具有理性、穩固、均衡、和諧、具象等特點;後一類聯想具有感性、出奇不意、新穎、獨特、抽象等特點。前者具有認識功能,在情感-心理學範圍內有理智地呈有序發展;後者具有評價功能,在哲學-邏輯學範圍內非理性地呈無序發展。後者體現的是現實感基礎,時代感決定文學作品在對待現實的態度上的藝術統一性。作品中的時代感始終包含有價值的因素,只有通過抽象分析才能把這一因素從整個藝術時代感中區分出來。因此不能忽視詩的主題及寫作內容,不能忽視詩美的倫理學評價及詩人的寫作倫理。在詩歌創作中,間接聯想多於直接聯想,詩不僅是直覺的產物,更是想像的產物,想像在創作中的力量大於直覺。在眾多中外詩的定義中,濱田正秀的定義相對準確:「所謂抒情詩,就是現在(包括過去和未來的現在化)的自己(個人獨特的主觀)的內在體驗(感情、感覺、情緒、願望、冥想)的直接的(或象徵的)語言表現。」[iii]現代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人的感情、感覺、情緒、願望和冥想等人的內在體驗是不穩定的,特別是影響詩歌創作的主要因素——情緒更是千變萬化。情緒是詩歌創作的主要動力,正如納什認為:「情緒是使有機體去克服或防止導致不滿足這一障礙的驅使力量。」[iv]情緒首先與生理需要有關,是內驅力狀態下受到阻礙時的體驗,同時也受到環境制約。與其說情緒是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不如說是有機體人具有的一種心理形式,具有獨特的主觀體驗形式、外部表現形式和獨特的生理基礎。情緒與有機體的需要相聯繫,在種族發生上具有明顯的生物學適應價值,又具有很強的社會性,是有機體在社會環境中特別是在人際交往中發展起來的。因此,人既具有與生物學需要相聯繫的情緒體驗(如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緒),又具有與社會文化相聯繫的高級情緒或社會情操(如道德感、審美感)。正如薩特所說:「情緒是人們去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能夠產生一種想像上的改變,永遠包含著對世界的質的改變,並非所有情緒是完全清晰可辨的。」[v]情緒的想像特質產生的虛擬性、模糊性與詩歌語言的象徵性、彈性一起決定了詩美的朦朧性,出現詩有別於小說、散文、戲劇文學等其他文學體裁的形式美和內容美。形式美主要是為聽覺感官服務的音樂美和突出視覺形象的排列美等語言符號的抽象美和具象美。音樂美可以分為由節奏、韻律等語言形式造成的表象的節奏美和由於語言的恰當組合,雖然不講究押韻卻與人的心理情感節奏不謀而合的內在的音樂美。古典詩歌多重視與人的聽覺相適應的外在的音樂美,現代詩歌更重視與人的心靈相對應的內在的音樂美。隨著人的視覺思維的大力開發及人類圖像時代的快速降臨,詩人會越來越重視詩的排列美。詩的排列美指詩的語言符號的表象形式能夠給人帶來的視覺上的美感。古典詩歌強調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的表面形象的視覺美,現代詩歌更注重用變化多樣的排列形象來呈現詩的不同功能。雖然古典詩歌也有將詩的內容融入形式中,藉助信息載體來擴大信息的典型事例,如中國古詩中的「盤中詩」,將渴望團聚的詩句寫在圓盤上;還有「璇璣圖詩」,寫成詩圖,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可以讀出不同的詩來。但是古典詩歌的視覺形式美常常是和內容美風馬牛不相及甚至相互對抗的,在形式美中語言的語義功能常常被剝離。現代詩歌更強調「有意味的形式」,也有人更強調符號所指客體的語義尺度以外的,由符號本身的結構所呈現的句法的尺度,創作與人的審美需要、秩序的需要、對稱性的需要、閉合性的需要、行動完美的需要、規律性的需要以及結構的需要等本能需要相吻合的,偏重於甚至只有純形式價值的詩。通過藝術的結構呈現出人類活動各自的基本結構,通過藝術方式感知到人類生命的方式。但是近代藝術的極致是統一普遍性與特殊性、現實和理想、法則與自由等矛盾。在洞見到自然的核心時,藝術家表達了其最內在的存在;在沉醉於心靈最深切的衝動時,藝術家把握了事物的本質和人的本質。即使是完全沉湎於個人情感的作品,在體現個體價值時也創造出它的社會價值。在一首詩中,個體價值、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是相互依存的。如果一首詩的信息通過物質載體擴散到讀者中,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聯繫就更加明顯。個體價值會逐漸向社會價值轉化,無數個體意識構成群體意識,詩人的個體情感能夠反映出群體情感,能夠引起群體的共鳴。因此現代詩創作觀已呈多元發展,詩歌流派眾多,形式美卻總是與內容相依存的。現代詩歌的內容美由於詩的功能的拓展也各具特色。在抒情詩中,情感美是詩的內容美的主要成分,表現主義詩歌更是以情感為詩的生命。情感作為一個感情性反映的範疇,著重於表明情緒過程的感受方面,即情緒過程的主觀體驗方面;情緒著重於表明情感的過程。詩人情緒的不穩定性也導致詩作的情感的不穩定。因此,在討論詩美含量時,情感含量只是一個變數,影響著一件詩作的美感含量。由於世界的自然美、人的情感美和語言的感官美通常是客觀存在的,詩人只是在這種美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詩人進行的是在人的智能條件下對自然信息解碼和用語言符號重新編碼的工作。所以完成詩美的多維空間的構成和擴張,營造出詩美是詩人創作的首要任務。未來的詩美建設可以通過詩體建設來達到目的。技巧(如何寫好)、形式(如何寫)和內容(寫什麼)是產生詩美的三要素。它們共同產生了新詩詩美:技巧美、形式美和內容美。在詩美的構建中,技巧大於形式,形式大於內容。詩美是詩的重要的本體屬性。「文學的種類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名稱,它是一種能夠在一件作品中參與顯示其特點的美學慣例。」[vi]「體裁才可能保證文學發展的統一性和連續性。」[vii]建構未來新詩的詩美,需要堅持本質主義的本體觀,應該重視這些約定俗成的詩歌觀念:詩是最高的語言藝術,詩是人類語言智能的典型範例,詩通常是韻文,新詩是現代漢語詩歌,新詩是具有現代精神、特別是自由精神的詩歌,新詩是打破了「無韻則非詩」做詩信條的自由詩……更要重視關係主義視域中的本體,尤其要重視新詩的形式本體――多種詩體、混合本體――多種文體、表現本體――多種技法。新詩是由多種詩體(定型詩體、準定型詩體和不定型詩體)共存、多種文體(散文、戲劇、小說、新聞)共建和多種技法(抒情、敘述、議論、戲劇化)共生的文體。還可以把這個詩的定義擴展為:「新詩包括內容(寫什麼)、形式(怎麼寫)和技法(如何寫好)。內容包括抒情(情緒、情感)、敘述(感覺、感受)和議論(願望、冥想)。形式包括語言(語體)(雅語:詩家語(陌生化語言)、書面語;俗語:口語、方言)和結構(詩體)(外在結構:句式、節式的音樂美、排列美;內在結構:語言的節奏)。技法包括想像(想像語言、情感和情節的能力)和意象(集體文化、個體自我和自然契合意象)。……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新詩觀:新詩是採用抒情、敘述、議論,表現情緒、情感、感覺、感受、願望和冥想,重視語體、詩體、想像和意象的漢語藝術。」[viii]從不同時代五個詩的定義中可以看出「詩美」的流變遵循了守「常」應「變」規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ix]「詩緣情而綺靡。」[x]「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於在平靜中回憶起來的情感。」[xi]「詩歌不是感情的放縱,而是感情的脫離;詩歌不是個性的表現,而是個性的脫離。」[xii]「詩不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卻是所有藝術中最有威力的藝術,除戲劇以外,它是唯一的既需要耳又需要眼的,融視覺與聽覺於一體的藝術。」[xiii]前四個定義都有相同的關鍵詞「情」,說明「抒情」是詩的一大功能。還可以感受到其他幾個關鍵詞:「語言」、「藝術」、「音樂性」和「視覺感」。可以歸納成一句話:「詩是抒發人類情感具有音樂美和視覺美的語言藝術。」新詩史上不同時代的五個定義也呈現不同時代的「詩美」。宗白華在1920年1月認為:「詩的定義可以說是:『用一種美的文字……音律的繪畫的文字……表寫人的情緒中的意境。』」[xiv]郭沫若在1920年1月認為:「詩=(直覺+想像)十(適當的文字)。」[xv]何其芳在1954年4月認為:「我們說的現代格律詩在格律上就只有這樣一點要求:按照現代的口語寫得每行的頓數有規律,每頓所佔時間大致相等,而且有規律地押韻。」[xvi]呂進在1982年認為:「詩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語言藝術,它通常是詩人感情的直寫。」[xvii]王珂在2000年認為:「詩是藝術地表現平民性情感的語言藝術。」[xviii]也可以找到相似的關鍵詞:「適當的文字」、「美的文字」、「語言藝術」、「自然的音節」、「音樂性」和「視覺感」,仍然可以歸納成一句話:「新詩是抒寫情緒的具有音樂美和視覺美的語言藝術。」在寫什麼上,新詩應該無限放開,特別要支持用情緒取代情感這一「題材巨變」。因為人的感情比情緒相對持久穩定,如愛情、鄉情、愛國主義情感。感情不僅具有個體性,還有群體性,如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和蘇珊·朗格的「廣義的情感」般的愛國情感或宗教情感。寫感情的詩更多是較長的詩。感覺和情緒相對短暫易變,適合用小詩來表達。如周作人所言:「如果我們『懷著愛惜這在忙碌的生活之中浮到心頭又復隨即消失的剎那的感覺之心』,想將它表現出來,那麼數行的小詩便是最好的工具了。」[xix]情緒是現代詩,特別是中國現代詩的重要內容,在快節奏的當代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百年前的新詩革命打破了「無韻則非詩」的做詩信條,今天新詩的功能、寫法、讀法及傳播方式也決定了不能極端重視音樂美,應該更重視詩的排列美,卻不能完全摒棄音樂性,甚至不能完全放棄格律,更不能極端反對「現代格律詩」。鄒絳將1919-1984年的現代格律詩體分為5大類型:一、每行頓數整齊,字數整齊或不整齊者;二、每行頓數基本整齊,字數整齊或不整齊者;三、一節之內每行頓數並不整齊,每節完全對稱和基本對稱;四、以一、三兩種形式變化者,以上四種類型詩都有有規律的押韻;五、每行頓數整齊或每節互相對稱,但不押韻或沒有一定的押韻格式者,有的每行頓數並不整齊而節與節互相對稱。[xx]五種類型各有優劣,一、二種因為太限制頓數,會在一定程度上束縛詩人思想,影響抒寫。古代漢語單音詞較多,字的平仄也較固定,易於頓的劃分;現代漢語的頓是雙音詞較多的口語,很難講究字的平仄,頓的劃分較難。因此不能以頓的整齊作為現代格律詩的主要形式特質。大眾化的現代格律詩體最好以第五種為主,第四種為重要補充詩體,在詩的頓、韻、節上只能進行適度的規範。伽達默爾認為,人是隸屬於語言的,隸屬性意味著我們被言說:「語言本身具有某種思辨的因素……作為意義的實現,作為講話、調解和達到理解的事件。這樣一種實現之所以是思辨的,就在於體現在語詞中的有限的可能性指向意義的無限性。」[xxi]如果用「現代漢詩」取代「新詩」稱謂就能說明問題,「現代漢詩」既指「用現代漢語寫的詩」,更指「體現現代精神的詩」。現代漢語的特性決定了詩體不能太固定,現代漢語無法與古代漢詩的定型詩體「匹配」,押韻難、求平仄更難。古代漢語的辭彙更無法滿足現代生活。所以新詩不能過分強調以格律為基本準則的音樂性。「人的自我意識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Self-consciousness followed as social life developed)。」[xxii]「作為一位藝術家,他是一個具有更高意義的人――一個集體人(collective man)。他承擔和呈現著人類的無意識的心理生活。為了履行好這艱巨的責任,有時他不得不犧牲個人的幸福歡樂甚至普通人生活中值得生活的任何事物。」[xxiii]「體現現代精神的詩」指新詩必須與現代情感、現代意識、現代思維、現代文化、現代政治、現代社會、現代生活保持一致。現代情感重視自然情感和社會情感的和諧,現代意識重視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的融合,現代思維重視語言思維與圖像思維的綜合,現代文化強調傳統與現代的調和,現代政治追求寬鬆而有節制的上層建築,現代社會推崇民主與集中的統一,現代生活需要通過激進主義與保守主義的對抗來獲得自由與法則的和解。這些正是今天我們建設新詩未來詩美的政治學基礎。[i][法]茲·托多羅夫:《文學的概念》,《美學文藝學方法論續集》,陸梅林、程代熙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頁。[ii][英]培根:《學問的進展》,《外國理論家作家論形象思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頁。[iii][日]濱田正秀:《文藝學概論》,陳秋峰、楊國華譯,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頁。[iv][美]斯托曼:《情緒心理學》,張燕雲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3頁。[v][美]斯托曼:《情緒心理學》,張燕雲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8頁。[vi]René Wellek,Austin Warren.Theory of Literature.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Inc.,1956.p.214.[vii][俄]巴赫金:《詩學與訪談》,白春仁、顧亞玲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頁。[viii]王珂:《今日新詩應該守常應變》,《西南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第27頁。[ix]《毛詩序》,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頁。[x]陸機:《文賦》,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上冊,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38頁。[xi][英] 華茲華斯:《抒情歌謠集1800年版序言》,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下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7頁。[xii][英]托·斯·艾略特:《傳統與個人才能》,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學論文集》,李賦寧譯,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頁。[xiii]Louis Untermeyer.Doorways to Poetry,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1938.p.4.[xiv]宗白華:《新詩略談》,林同華:《宗白華全集》,第一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頁。[xv]宗白華、郭沫若、田漢:《三葉集》,林同華:《宗白華全集》,第一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頁。[xvi]何其芳:《關於現代格律詩》,何其芳:《何其芳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3頁。[xvii]呂進:《新詩的創作與鑒賞》,重慶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頁。[xviii]王珂:《詩是藝術地表現平民性情感的語言藝術――論現代漢詩的現實出路》,《東南學術》2000年第5期,第104頁。[xix]仲密:《論小詩》,楊匡漢、劉福春:《中國現代詩論》,上編,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62頁。[xx]鄒絳:《中國現代格律詩選1919-1984》,重慶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頁。[xxi][美]帕特里夏·粵坦伯坦·約翰遜:《伽達默爾》,何衛平譯,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65頁。[xxii]Denys Thompson.The Uses of Poetry.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4.p.3.[xxiii]G.G.Jung.Psychology and Litreature, 20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Londen:Longman Group Linited,1972.186.
推薦閱讀:

新詩淺析與創作漫談
新詩的「病」與「醫」
未結果的愛,弄髒了每一詩
建立新詩形式和韻律體系

TAG:未來 | 技巧 | 新詩 | 內容 | 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