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 杜牧《清明》
【譯文】 行旅之人向牧童問詢什麼地方有賣酒的人家,牧童只是用手遙指前頭的杏花村。
【出典】 晚唐 杜牧 《清明》
註:
1、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2、注釋:
一般認為《清明》為杜牧詩作。不過也有認為:編者胡可先引用南宋洪邁《萬首唐人絕句》序云:「金華所刊杜牧之《續別集》,皆許渾詩也」,而且《全唐詩》和《樊川集》中都未收有《清明》,認為此詩作者並非杜牧,,真不知這杏花間紛紛春雨該落到誰頭上。這也算文壇一大公案,我對來龍去脈全無研究,不好論其真偽。且暫錄於此,供方家拍磚。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
紛紛:形容多。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洒洒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3、譯文1:
清明時候偏趕上細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悶。問一聲牧童哪裡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小村。
譯文2: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譯文3:
清明時節,細雨紛飛,路上的旅人因不能回家掃墓傷感不已。他向人問詢哪兒有客棧可以喝點酒,避避雨,牧童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譯文4:
清明季節小雨紛紛下,他鄉遊子思鄉愁銷魂。請問一下哪裡有酒館,牧童指著遠處的杏花村。
4、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是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舉進士,因為秉性剛直,被人排擠,在江西、宣歙、淮南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於簿書宴遊間」,生活很不得意。三十六歲內遷為京官,後受宰相李德裕排擠,出為黃州、池州等地刺史。李德裕失勢,內調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杜牧看到唐帝國的種種內憂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為。他讀書注意「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善於論兵,作《願十六衛》、《罪言》、《戰論》、《守論》,又注《孫子》。任地方官時也給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杜牧作詩是比較重視思想內容的。他認為文章應「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衛」(《答庄充書》)。他很推崇李杜,說「李杜泛浩浩」,「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他的《李賀歌詩集序》一方面肯定李賀歌詩是「騷之苗裔」,同時也指出他缺乏《離騷》那種「言及君臣理亂」,「有以激發人意」的思理。他說自己的創作是 「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獻詩啟》)。這些話,可以看出他在詩歌理論上的主張和創作上的積極追求。但在創作實踐上,他那些以華麗詞藻寫頹放享樂生活的詩,顯然和「不務奇麗,不涉習俗」的主張是自相矛盾的。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身趁名家。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杜牧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杜牧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採的一面。這種重辭採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
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陽與張好好不期而遇,此時的張好好已經淪落為他鄉之客,以當壚賣酒為生。杜牧感慨萬分,寫了一首五言長篇《張好好詩》。由於情緒飽滿,不僅文筆清秀,而且書法更為飄逸,為杜牧贏得了書法家的美名。《宣和書譜》評論道:「(杜)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相表裡。」清人葉奕苞《金石錄補》也給於了極高的評價:「牧之書瀟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風韻,宗伯(董其昌)云:顏、柳以後,若溫飛卿、杜牧之,亦名家也。」今人所能見到的唐朝真跡少之又少,這幅《張好好詩卷》自然珍貴異常,紙本上有宋徽宗、賈似道、年羹堯、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鑒定印章。當年溥儀皇帝「北狩」之時,倉皇之中還不忘攜帶此卷,後為民國四大公子之一張伯駒個人所有,又捐贈政府,藏於故宮博物院。
5、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江南的清明,一向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濕雨,冷暖空氣經常在此地交匯,從而形成陰雨綿綿的天氣。
在煙雨瀰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總有頂著紛紛細雨,寂寥縈懷,來來往往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一二個孤影,跚跚獨行,前去為故亡的親人掃墓。遠山隱在雲霧裡,近樹籠在孤煙前,小橋流水,青山遠望,雨洗青草,風吹柳擺。好一個傷感寂寥的行旅,好一幅凄迷彷徨的圖畫。
詩人只用了「欲斷魂」,寥寥三個字,便將掃墓人對親人的思念、對亡者哀悼的心境躍然紙上了。
「斷魂」,本是形容人們悲痛欲絕的心境,意同痛斷肝腸。逝者已去,當時那種哭天搶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對親人的懷念卻是永遠難於割斷,一個「欲」字,又使掃墓人此時此刻懷念逝者的那種斷魂般的傷感呼之欲出。
祭奠先人,碑前灑上一杯酒,寄託哀思。環顧四周,唯見一片煙雨茫茫,不見人家與炊煙,何處沽得一壺酒?忽見一牧童騎在青牛背上,吹著一支短笛,悠然而來。上前打聽,牧童遙指著遠方的杏花村。全詩至為此,凝固成一幅靜止的圖面,給人留下無限遐思……
杜牧這首七言絕句詩已成了清明掃墓的千古絕唱,短短二十八個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襯托著人們對遠逝親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處,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意境深遠,寂寞空曠。自古詠清明的詩作不算少,而至今未能見到有出其右者。
同時詩中也唱出一個聞名千古的杏花村,而詩中所說的「杏花村」究竟在何處?今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人說是山西汾陽的杏花村,那裡也出酒,而且出的是名酒。據記載,山西汾陽縣城北15公里,有古井一口,俗稱神井。古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據古碑文記載,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釀酒,馥郁芬芳,為汾酒和竹葉青酒的水源。杏花村釀酒始於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歷代文人墨客,題詩刻碑,盛讚佳釀.神化傳說中的「醉仙居」酒店,最為人樂道。有謂仙翁老道,衣著襤褸,三次飲酒,不付分文,巧吐芳香,清水成酒,變古井為神井。
江南也有一杏花村。相傳杜牧任池州(今安徽貴池)刺史時,頗好當地名酒。年年清明,就飲城西杏花村黃姓酒肆。從此記載來看,江南杏花村的可能較大。詩中還有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為什麼清明時節,這一帶的天氣總是雨紛紛呢?
其一因為江南一帶冬去春來的時候,冷空氣勢力逐漸減弱,海洋上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北上。清明前後,冷暖空氣經常在江南地區交匯,從而形成陰雨綿綿的天氣。
其二是江南的春天,低氣壓非常多。低氣壓里的雲走得很快,風很大,雨很急。每當低氣壓經過一次,就會出現陰沉、多雨的天氣。
其三,清明前後,江南一帶大氣層里的水汽比較多,這種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結成毛毛雨。由於這些原因,因此清明時節下雨的天氣特別多。
無論從詩人的經歷還是從全詩的意境來看,詩中的「杏花村」當在江南了。
6、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是的,早春的江南,還是這般的江南,煙雨,還是這般得飄渺紛飛,只是,路上的行人卻不見了千年的詩人,也沒有這般詩畫的閑情,醉酒言詩的心境,魂斷處,是迷醉的浮華,虛空的身心。迷茫中,也想學詩人問一句:醉人的酒家何處有?只是,純真的牧童又何處尋?十里煙色的杏花村又何處覓?
悠然自醉,心遠塵埃的田園意境在詩中穿越了千年,風乾在杜牧的七律中,懸掛成池州人的夢……回眸處,黃公的酒香已黯然,牧童的笛音已遠逝,杏花的枝頭已消瘦……只有遙指處,還有詩的留白,夢的臆想……
如何讓詩的留白超然, 如何讓夢的臆想生香? 池州,這個千載詩人地的古城,最終,把詩織成了夢,把夢吟成了詩____讓唐風古韻滋潤著江南這種小橋、流水、人家的山水風情,用市井的風味、農耕的風俗追溯出東方獨立而絕世的生態風貌。
還是在小城的城西許里處,就以唐詩的格律,宮商角徵羽的音韻,用天然的山水做弦,彈出清明時令的煙柳飄逸;彈出唐朝小村的世外人家;彈出杏花滿樹的紅暈浪漫;彈出鄉村酒肆的古樸本色;彈出田園牧童的純真無羈……
《清明》這首詩經過千年的浸潤,早就溶化,化進了池州人的夢裡。抽一縷絲吧,用夢的針腳在山水之間刺繡:
杏花醉雨,就用這花紅的顏色映出雨的沉醉,這飛花碎玉般的晶瑩,會潔凈出行人最初的情感,曾經滄海的觸碰,誰敢說當初是尋常?十里煙村,就用這炊煙的閑逸纏繞出柳暗花明的欣喜,這四五人家、六七亭台、八九枝花的隨意,清淡著行人在城市中兜轉的負累,千百度後的疲憊,誰願意放棄闌珊處的自然?西湘煙雨,就用煙雨的朦朧隔斷世俗的紛擾,這煙霧交融出天上人間般的海市蜃樓,輕盈著行人在紅塵中的負擔,困頓過生命的沉重和渺茫,誰不想用超越的世外來護養?
杏花田園的夢,在詩中滋養了千年,含苞欲放的期待,早已是詩意盎然。摘一瓣夢吧,用詩的韻筆在山水之間添香:
茶田麥浪的夢逍遙自在,雲捲雲舒獨自知。晴看翠浪野雲邊,陰賞兩三點雨山前;日臨風微皺綠田,夜 數七八顆星天外;閑聞稻花香味,聽蛙聲一遍,感知紅塵之中的安寧;靜品清茶禪意,聽清泉流石,感受紅塵之外的明凈…… 白蒲荷風的夢淡定從容,花開花落兩不驚。蘆葦灘邊的玉雪無暇為行人的心扉潔凈出素雅的清香;芙蓉塘邊的接天無窮讓行人的視野開闊出別樣的異香;梅堤上的凌寒獨自在行人的情懷中升華出盈袖的暗香……梅洲曉雪的夢寧靜致遠,清雅清韻三人行。獨坐幽篁里,不必請明月來相照,就在這竹林中學王維來彈一曲吧,用四時的弦韻,歲月的清音,彈出性情的豁達高遠;時人不覺凌雲木,站在青翠的松林邊,遙望杜荀鶴的背影,仰視他凌雲的詩篇,拋開紅塵之中的碌碌鬱悶,也能生出豪情壯志,曠世才情;採菊東籬下,不必去南山,就在這菊花叢中,聽陶公的真意,遠離車馬的喧囂,種一顆菊花吧,讓心在紅塵之外越來越遠,越來越靜 ……
江南的山水畫呀,讓身體回歸了自然;唐風的韻律詩呀,讓心靈安放柔軟;池州的田園夢呀,讓性情清明簡單。
江南,還是這個江南,煙雨,還是這樣的煙雨,行人,還是一樣的你我,但,杏花村,卻是不一樣的鄉野村落 ……來吧,到池州的夢中來,來一次千年回眸。回眸處,是不一樣的山水,不一樣的詩韻,不一樣的夢境,還有,不一樣的你我 ……
7、這世上有很多人,你會恨自己沒有早生一些年代和他們相遇,恨不能和他們一起對酒當歌。
杜牧是其中的一個。
唐代詩人當中,我喜歡三李:李白,李商隱,李賀。二杜:杜牧、杜甫。還有白居易和三兩位邊塞詩人也在其中。
而在宋代詞人當中,我喜歡姜夔和辛棄疾多一些。
這些人雖然生活的年代有別,但我想他們很多時候,在心靈上是相通的,他們也是相互懷念的。
比如說姜夔,最有名和廣為人知的詞,莫過於《揚州慢》: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
杜郎,也就是杜牧。姜夔寫這首詞,一定是想起了當年杜牧的那首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而一聽到「情深深雨蒙蒙,多少樓台煙雨中」這首歌,我總覺得是抄了杜牧的那首《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城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杜牧有首三歲孩童都能背誦的非常非常流行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和所有歷史上有名的文人墨客一樣,是有故事的。也有和他們相通的個性:比如喝點酒,也找找女人來打發時間和刺激靈感。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可以說大部分作品的產生,女人享有一大半以上的功勞。如果沒有妓女,可能就沒有柳永那樣的詞人,甚至幾乎沒有宋詞的繁榮局面。
杜牧年輕的時候,也是花酒流連,喜歡豪華盛大的場面,並在公共場合適時的來段脫口秀。他當然是有那個才氣的,筆記上說杜牧「少有逸才,下筆成詠」。
「忽發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回」,就是杜牧坐在一堆紅粉佳人中當場吟出的。
文人多是情種。杜牧和很多文人一樣:多情、深情而又痴情。今天我們男人如果有很多女人的話,大多只是和女人ML,而對於過去有很多紅顏知己的文人來說,他們雖然也有和妓女發生肉體關係的時候,但更多的時候,是因為情字。
杜牧在閱盡春色後,一天遇到了一位十來歲的蘿莉,驚為天人,感嘆過去的女子都是虛設。於是招來那對母女,約定十年之後迎娶這位他一見上心的女子。可惜杜牧因為雜事糾纏,直到十四年之後再去尋訪那對女子,才知她已為人妻為人母三年了。當時杜牧是湖州刺史,不僅沒有勉強那女子,還送了她一筆大禮算是補份嫁妝。對於那女子,杜牧可謂情至意盡了。事後杜牧寫了一首很感傷的詩: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用情極深。
如果那女子能稍微效法一下尾生多好,能成全一段佳話。所以說愛上一個不愛自己的人,只會給自己徒添痛苦。
實際上在唐宋兩代的文人當中,真正能文能武的並不太多。李白雖然也有輔國的志向,但說到政治才能,終究是有點眼高手低。因為李白是個徹頭徹尾的浪漫派,而政治絕對是拒絕浪漫的。辛棄疾算一個,他有勇力,有功夫,刀法好,能在亂軍之中取上將首級。杜牧也算一個,他給後人留下過扎紮實實的帶政治色彩的文章,還有兵法思想。
謝雨欣唱過一首《天仙子》:仗劍江湖攜酒行,多少恩怨醉夢中。杜牧到了晚年,有遲暮之感,寫了一首很滄桑的詩: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他想到了什麼呢?他一定是想到了往昔的風流已被雨打風吹去,年輕時的豪情意氣都一去不回了,而他在青樓酒館當中遭遇的那些輕吟淺唱的女子,有誰還會記得他嗎?
從前的人是有情的,妓女也有情。當依紅偎翠的柳永死後,竟然窮得難以下葬,是他生前交往的妓女們出資為他找到了一處能容身的墓穴,柳永也算「死得其所」了。而聽說古龍在臨死的時候問身邊的好友:為什麼我的那些女朋友,一個都不來看看我呢?
其實多情又如何?無情又怎樣?一切都將如風遠去。如杜牧的一首詩所說: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今日鬢絲禪塌卧,茶煙輕颺落花風。
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在圓明園中有一處景點叫「杏花春館」。
杏花、春雨、清明,絕對是一種清新而略帶幾分朦朧的意境;杏旗之下,憑几小酌,杯盞丁冬,也算人生須臾享受。那麼,我們就由山亭迤邐而入,到杏花鋪成紅雲的「杏花村」去享受一番吧。
這裡黃泥矮牆,紅杏清籬,春深花發,燦爛若霞。北為山巒,點綴山石,頂有城關,可憑關四望,圓明園秀色盡收眼底。山下平原,鄉村錯列:春雨軒、杏花村、重檐方亭「澗壑余清」、鏡水齋、抑齋和翠微堂,呈現一派生動的野田村落景象。
杏花村,杏花怒放,酒旆在望,由初期到增勝,日見豐富,是清帝尋歡作樂之所。村東原為菜圃,石井池塘,分畦列畝,遍植瓜果蔬菜,井亭轆轆汲水灌田,宛若鄉間。後來,鑿池堆山,架設洞穴,水池曲折有致,營造出另番景緻。
杏花村落,色彩繽紛,酒香花香瀰漫,踏青眾人如蟻。這裡自然沒有失魂落魄的旅人,人們皆是一副其樂陶陶的模樣。「沾衣欲濕杏花雨」,乾枯了一冬的大地得到了滋潤,而忙忙碌碌的現代人的心田在這個美麗的山村也會得到了滋潤。
古書上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時節,人們掃墓,踏青,古已有之。宋人孟元老在其《東京夢華錄》所述:「清明節,都城人出郊,士庶闐塞,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圃之間,羅列杯盞,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中國最著名的傳世名畫,北宋風俗長卷《清明上河圖》,更是藝術地在現了清明節期間市民們出遊舉行掃墓、踏青、貿易等活動,畫中人物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正是從宋以後,將清明節掃墓(祭祀先人)與踏青(迎接新生),本來兩個不同的文化主題慢慢地融為一體,並不斷地被賦予肯定的文化意義。人們把祭祀先人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直接聯繫起來,讓清明節去充分體現中國人感恩自然、感念先人、不忘根本的道德意識。
2008年4月4日清明節,被首次納入國家的法定假日。
9、春雨總是纏綿出無私的愛,讓那久等的深情次第開放,偷偷淺放著執著的相思,綠葉悄悄滋潤著情的生長,用自己的方式陪襯著花開短暫的美麗,不舍不棄,在風雨中駐守著愛情的誠信,把無言的結局留在離愁的秋里回憶。紅與綠在擁抱中反差出視覺的羞澀與留戀,花開花落也將是紅與綠的訣別,那綠會一直守候到秋天凋落,把相思的韻味埋葬於夕陽的美麗。
清明節前的春雨好像纏綿出一種憂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本來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的景緻,但在清明,春雨卻徒增了幾分傷感之情,纏綿的恐怕是一種感慨親人離去的傷痛。人的情感有時和春雨一樣,如絲如綿的傷感會牽絆一生,幾家離愁幾家新歡,這細雨恰似心酸的味道,帶著五色陳雜的攪拌降臨世間,也許是錯把精彩的世界潤醒開放出紅與綠的妖嬈,也許是錯把愛恨離愁沖走沖淡,把傷心的夢託付東水流走流遠,或者,春雨只想纏綿出自己的憂傷,不把任何事物牽絆,只是在等待某個人的出現,等待生命中的又一次重逢和相聚。
春寒料峭,雨濕衣衫,冒著細雨趕路,也是一種感情的宣洩,渴望久違的春雨洗去滿身的疲憊和滄桑,渴望潔凈的春雨洗去混沌的無知和沮喪;讓雨的纏綿帶我找到一個開滿鮮花的村莊,在一個酒家喝酒吃飯,欣賞窗外雨興花濃的別樣美麗,把往事墨染於枝頭,綻放出怒撒悲歡的春意盎然。春雨會把我凄迷的悲傷描繪上藝術的色彩,在水墨江南熏染出詩意的氣息,在小橋流水處逢到美好的初見。
流年的春雨,總會燦爛出一季花開,燃燒出一季綠色。聆聽窗外,靜靜欣賞這滴答清脆的動聽樂章,雨在以獨特的溫柔悄悄融化寒冷的隱藏,伸展出生命的希望,延伸出成長的旋律,旖旎出醉人的風景,把色彩的重複搭配綻放不同的風采。春含蓄素雅的韻味飄灑在風雨中,那朦朧的草色纏綿出溫柔的夢幻,風撩撥起如煙的水面,把漣漪的清夢吵醒,這如詩如畫的夢,醉了我孤獨的寂寞,也醉了我經年的傷感和離愁。
春雨如煙,細密如織,落下點點的相思愁,為了思念那個苦澀而遙遠的夢,要用多少離別的思緒才能潤染開一幅水墨畫的黑白紋理。把深沉的眷戀沉澱出一曲悲歌,在雨的纏綿中調撥出穩重的基調,把牽絆的執念彈奏出滴答的節拍,為曾經的過往焚一炷香,在冷與熱的煎熬中交鋒,把惆悵和離別沉淪在那個想你的夢中。
10、「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的細雨洗卻亡魂,也飄著酒香。也不知是何時於何地走出了這麼一個酒仙,白衣款款,醉眼蒙蒙。他的一個哈欠就會香飄萬里,半個春秋大夢便可以羽化成仙。
這壺酒早就在中國的血脈里斟過,是你扶的爵,是我把的盞。且不說酒池肉林,花天海地,只說那濃香奠神洌酒祭天,只說那華夏的先民犧牲歃血,揭戈舉旗,於是北京城的大戲台上會有一段悲歡離合,二黃西皮。
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沒有酒就不會有這個剛烈忠貞的民族。易水秋風,蘆花飛唱,一杯米酒喝過了成英雄,不喝是匹夫。於是踏上夕陽鋪就的西行路,走過去從來不想回顧。歷史在你的熏醉里淚眼模糊。從孟津到官渡,戎馬的將軍,佝僂的匹夫,生前身後的功名尚沒有成就,對酒獨歌,才有一聲長嘆:「人生幾何?」不如趁著東風未起,在這起伏的江濤中熟睡。
這樽酒在會稽的山水間飄拂,被文人的筆墨蘸過,塗塗抹抹,一筆一畫,寫成了蘭亭歡樂的夜晚。觥籌拳令,偶句聯詩,飲者的興緻拌在酒里喝了,疏狂一笑,全在這山山水水筆墨之間。李白醉了,秀口一吐,不見牙穢污濁,嘔在地上的竟是詩歌百篇。稼軒醉了,醉在中軍寶帳的青龍劍下;杜甫醉了,醉在百年多病的高樓台邊;范仲淹醉了,醉在岳陽樓家鄉萬里的月光中;蘇東坡也醉了,醉在瓊樓玉宇的赤壁江瀾。柳如是品出了女兒紅,蘇小小喝出了青樓怨。海棠輕曳,只為那綠肥紅瘦的三杯兩盞。貂裘換酒,皆因那夜夜在牆上鳴唱的龍泉。八千里的家國舊夢,即使是庭院深深,也藏不住胸中的松竹,袖間的梅蘭,亦真亦幻,不再只是黃粱一飯。偶爾也有幾人,從快活林、桃花塢踏歌歸來,借著隨風漂浮的酒意,把菊英種成南山的柵欄。
吳儂蘇語,飲下白蛇的一串淚;齊魯豪風,喝得梁山都下了跪。桃花紅了,鱸魚已肥,春江水暖,酒色微微。回望中國的版圖裡,全都是意趣,不再是淚水。起腳踢翻名叫唐古拉的山脈,一壇美酒向東流淌不回,於是我用天府之國的大海碗篩了三次,真的就把名叫中國的太陽喝醉。
1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伴著一種渾天蒼茫的情感,譜著一首徐徐入耳的歌聲,勾引著我深遠無盡的遐思,杏花如雨般紛紛飄落……
這是一個煙雨籠罩的城市,是一個滿眼紅綠,呼氣即香的城市。你不經意地揮手可能弄殘一朵飄舞的飛花,你無意的落步可能踏上即將透綠的新草。所有的一切都是盎然初生的,唯獨,在那萬綠叢中,一片逐著萬古河流而來的,輕吐歲月芬芳的杏花,在悄悄地綻放,那一絲鮮妍顯得格外得紅……
無法想像這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行走至今,那一敗一生中透漏著生命的真諦。從蕭瑟的荒野地生出;從無人問津的田陌生出;從發著木香的桌椅上生出;從灶台上生出;從罹婦的搗衣砧上生出;從人們的衣服上生出;從頭頂生出……
像雨一樣,會隨著風飄走;又像風一樣,會追著雨奔跑。落在少女的床頭上,裝飾了少女心頭的夢;落在深巷的青石板上,裝飾著歷史的夢;落在沉靜的書上,裝飾了莘莘學子的夢;落在了墳頭上,裝飾著亡魂的夢……
「人間四月芳菲盡」,它卻偏偏要於這時艷溢香融。那搖晃滿城的香,劃破了包裹春日的厚膜。春色盈野,枝枝翠英,春色未及,煙林早開。人們得撐著傘走路,人們得墊著腳走路,人們得捧著心走路。「綠楊煙外曉寒輕」,當杏花與柳葉相遇,便紅綠相融,便婉轉纏綿……
「依稀映村塢」,不嫌鄉野簡陋,洽合自身心愿,這兒一棵,那兒一朵,有得摸得著,有的看不見。埂地上有,瞭望一片人家;凹地里有,獨享一時春天。農民愛它,就像愛著自己一樣,輕輕掬起,似是一抔繁華。荊扉掩不住,「一段好春藏不住」;馬頭牆更攔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悠悠的情懷,籠罩著城裡的每一人,每一樹,每一花……
「爛漫開山城」,在鬧市街頭,在柳巷深處。開過招搖的棧旗,開過霓虹的燈塔;開過嘚嘚的駿馬,開過疾馳的繁華;開在「獨照影時臨水畔」,開在「晚凝深翠拂平沙」。化為春風,掃走落葉;化為春雨,滋潤心田。市民喜歡它,身處繁華盡處,心游世外桃源。所有的煩惱都將耗盡,所有的疲憊都將隨這煙雨飄散……
清明往往伴著細雨而來,是伴著雨,還是伴著杏花?「一汀煙雨杏花寒」,寒了這蒼茫的天,寒了這蒼茫的地,卻暖了這深沉的心。正是雨時杏花好,偏遇清明花更紅。不要過多的修飾,這漫天煙雨正是最好的表達。取來一些鋪放在墳頭,再斟上一杯黃公酒,豈不是滿足我們慎終追遠的最好方法?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人們如此喜愛杏花,不僅僅是因為杏花的裁剪冰綃,更因為它築成了我們心頭的家……
「好折待賓客」,好花豈堪折?它就是這樣艷麗著,過去引來了杜牧,引來了李白,但還不夠,現在還要引來一群群市井村夫,文人墨客。在坳野里它靜靜綻放,人來時卻也不拘謹羞澀。它笑迎賓客,卻從來不論你的身份,只要你能懂得花心,便可在此駐足長留。所有那些路過的,或是專門來這兒的人都深深地愛上了這兒,愛上了這花,愛上了這樹……
杏花煙雨,籠罩了幾個百年?濕潤了多少人的眼?
12、「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次讀到這首詩,心中就覺得有一種感情放不下。
你是否還記得外婆來過你家,柱著拐杖,蹣跚而來,帶給你想不到的禮物-一塊蛋糕。外婆太老了,老得連臉上的皺紋都合不攏了,外婆喜歡坐在搖椅上,不停地搖著搖著…就像時光在搖椅的搖動中不在流戀。一縷陽光照在她的皺紋上,金光閃閃,連那皺紋都像吸飽了陽光十分高興。舒展開來了,這也許就是外婆最滿足的時光了吧。也是我最愉快的時光了…我已經記不清她的臉了,但那皺紋還在陽光的照耀下。蒿艾滿山崗,開盡的油菜花,還有一點金黃,像西下的夕陽。我始終割捨不下這感情,你又有什麼割捨不下的感情呢?
看到一則小說裡面寫的:「每個死去的人都會化做一顆星星。」外婆又會是那一顆呢?你的又會是那一顆呢?我想也許就是那顆永遠在黑夜看著我的那顆吧!看著每分鐘都會有一顆星星掛在天空,你的感覺是什麼呢?我不會永遠記得外婆的面孔,但是總有一種感情不能割捨。我們的先人不曾離開我們,他們在田野里,在犁頭上,在屋瓦上,在露珠上,在陽光里…願外婆在地母的懷抱中安眠,得到永生…我能為她做的只有這些了。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天堂。
願那些不論是誰我都祝福你們,化作星星的人啊,有了你們人們才不會在無路可走的時候可以仰望星空。總有一種感情割捨不下不是嗎?
13、一個牧童,一根短笛,一隻水牛,一棵老槐樹,承載了多少文人雅士對田園生活的歌頌與憧憬。
歲月的腳步匆匆而逝,多少畫家青睞於牧童吹笛的水墨畫?多少音樂家傾情於牧童吹笛的悠揚音符?多少詩人痴迷於牧童吹笛的詩情畫意?
賀綠汀以一曲《牧童短笛》,奏響了一串淡淡的水墨畫的音符。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閑地吹著笛子,在田野里漫遊,吹亮了牧童歸來的怡然心境,吹濃郁了江南的水鄉,吹綠了牧笛悠揚的季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把幾多柔情注入了斷魂人的心音,以遙指的愛心撫慰歸鄉人的悲傷。這樣的牧童笛聲,誰人不耳熟能詳?
「牛得自由騎,春見細雨飛。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不諳世事的牧童,以清越的笛聲,吹綠了春的山門,以童真的質樸,擁抱了山花爛漫。
「歸來飯飽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漫漫的笛聲伴著故鄉裊裊娜娜的炊煙,連接著古巷幽幽深深的思念。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在這幅詩情畫意里,感受心靈的顫動,奏響童年的質樸,喚醒田園牧歌的歲月。
誰立在逝去的童年歲月中聽悠悠笛聲?夕陽的餘輝把遠山近野塗得朦朦朧朧,悠揚的笛聲劃破寧謐,誰在痴痴地期盼復活人類的童真?
曾經,那棵老槐樹,立在村口,迎來送往,可現在到哪裡找尋它的蹤影?時光啊,請告訴我,誰的根比它的根扎得更結實?誰比它更多地遭遇了塵世的冷熱與生死?
牧童,笛聲、草地、月華,難到我們只能在這樣一副恬淡的水墨畫中找尋心靈的安寧?只能在一首首牧童笛聲的詩行里找尋生活的恬靜?
笛聲悠悠,田園如夢!難道我們只能透過詩,透過畫,透過音樂來完美心靈世界的追求?來完美世外桃源生活狀態的嚮往?何時才能收穫這麼一個真實的黃昏:牧童吹笛?
14、風雲聚而雨霏霏,雨霏霏則氣迷濛。有了這飄飛的雨,或是形成了雨紗、雨幕、雨簾,便使得天地萬物:山川草木、亭台樓閣、小橋曲徑……,變得暗淡,幻成朦朧。
這雨中的風景,似乎總是暗合人的心境。這種瀰漫的氤氳,這種朦朧的景象,使得一切都變得不那麼明白、真切,並且總是給人一種暗示、感悟,譬如某種缺憾,些許暢旺,莫名的憂傷,無端的感動……試想,一個人置身其中,看細雨紛飛,聽檐雨聲聲,究竟會生出些哪種體驗,恐怕還真有點不好說。
那就讓我們到詩詞中去體味吧。
杜牧的《清明》是我接觸最早的一首寫雨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時讀不明白,詩人為什麼看到紛紛春雨,便寫到行人「欲斷魂」,老師也講不清楚,時至今日,我還是不能準確地表述它的含義。只能大約理解這或許就是種狀態,是憂傷,抑或是哀愁,詩人問酒家,肯定不是來消愁,似乎是要借酒來品味這雨中愁緒的美吧。
後來自然接觸到了現代詩人戴望舒的《雨巷》,一下子就被這令人心醉的美給攫住了。「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使我不但喜歡上了在雨中漫步,更嚮往逢著一個結著愁怨、丁香一樣的姑娘了。說句實在的,如果不懂的雨巷之美,便真的是不識「詩」滋味了。
於是,我明白了,置身雨中原來還真是一種美的享受,看雨如同看風景一半。於是更多有關雨的詩句進入了我的視野:「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登台北望煙雨深,回身泣向寥天月」、「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看雨,自是一種別緻的行為,那麼聽雨呢?夜雨打窗,點點滴滴,也不僅僅落在地面,恐怕有時也敲打在心窗上吧。假如敲打在詩人的心窗上,必然會醞釀出美妙的佳作來。
中國詩人微妙地感應著這來自天籟的聲音,於是聽雨詩隨之產生,極大地豐富了唐宋詩詞的題材。
有的聽出了喜悅,「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的聽出了閑適,好像不聽雨就睡不好覺,「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有的聽出了鄉愁,「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而最為普遍地聽雨感受,應當是哀愁,而借雨話愁最知名的詩人,我想大概是易安居士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首《聲聲慢》能千古流傳,恐怕離不開這雨。詩人將晚年的凄慘、內心的哀愁、黃昏的秋雨揉在一起,秋雨漫漫,苦愁無邊。
而看透滾滾紅塵的詩人,更是借聽雨參悟人生,將生命過程、生活體驗與自然景象完美表現。我們不妨在此全文摘錄宋代詞人蔣捷的《虞美人》來共同體會「詩雨人生」吧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而今,窗外雨飄,瀰漫雲天,茅檐瓦屋,點點滴滴,不知又要觸到哪個敏感的心靈了。
15、每到清明,就會想起唐朝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千年前的一場清明雨淋透了詩人的心,也淋濕了千百年來讀詩人的心。而今年的清明卻與以往不同,陽光明媚,春風和煦。與詩中紛紛的春雨、斷魂的行人,澆愁的美酒、杏花村的牧童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幅畫卷。今天的雨下在了心中,那該是一幅怎樣凝重與凄美的畫?
一直以為,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親人的離去。這種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深深的體會。這份情,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變淡,只會越來越深的篆刻在內心深處,藏在一個輕易不會觸及的地方。我們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祭奠著遠去的親人。那些遠在天堂的親人啊,可曾被淚水淋濕了心?可曾收到了親人的牽掛和思念?
我遠在天堂的父親啊,您可曾看到女兒這麼多年是怎麼和母親一路相依相伴的走過來。在您離開的六千多個日子裡,我一直都牢記著您的教誨,您的叮嚀囑託猶在耳邊,您留下的遺言我銘刻在心。
想起往事,於淚水漣漣中放飛哀思。不能忘,您的大手牽著我的小手,給了我一份如山的父愛,讓我渡過了美好的童年時代和青春時光。不能忘,您的睿智與機敏,時常回想起下四國軍棋時的情形,那份快樂永遠定格在了二十年前。不能忘,您離去的日子,母親是怎樣熬過那段漫長的日日夜夜。
我知道,我的幸福不僅僅是有一位值得我敬重和懷念的父親,還有一位每天在我身邊為我默默付出,無私奉獻的母親。在這樣的日子裡,母親的心比我要痛上許多倍。父愛如山,母愛如河,我在母親溫暖的港灣中成長著,而我能做的就是照顧好母親,珍愛生命,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帶著一顆窄窄的心,我來了。帶著一顆釋懷的心,我走了。這世間還有什麼愛恨情愁放不下呢,終有一天,我也會來這裡,和我的親人團聚,到那時,我依然希望自己無怨無悔。(文 / 淡月清風)
16、江南,養育滋潤著我,一個美得有說不完話題的地方。在我的心底,始終有一種情懷在縈繞,揮散不去,我稱這錦繡畫境為「散文江南」不為過吧。
你翻開金庸老先生的書,很多地方都是他深深的江南情節在瀰漫,「江南三月,草長鶯飛」在他的文字間屢屢閃現,文如心聲,我能感受那深深的眷念是如潮濕一般積蓄在他心底的。就在日月的另一端,該也會幾度夢裡回江南的,不能親近,莫不能借文字堆砌那一縷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徜徉在文學的長河裡,沐日月之寵幸,且讓這些微的秋風替我翻開那油墨清香猶存的書卷,搜尋一番那如泣如訴的散文江南。
江南如歌、江南如酒、江南如詩、江南如夢,江南是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長卷。「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有哪一句不是江南的飄逸呀。在那「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霏霏細雨里,可見杜牧的輕愁縈結在眉梢;在那「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烏啼里,有張繼的長夜無眠;「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里跳躍著白六一的滿心喜悅;「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里,東坡該把盞艷羨那西子的裊娜芳華……
散文江南里,你可以在春日裡尋一徑綠地放飛輕靈的紙鳶。或可以在楊柳依依里長亭賦詩,寄託給心上人兒縷縷思念。當那滿目青翠的荷葉葳蕤時,有一葉烏蓬輕舟在湖面蕩漾,微溫的紹興黃酒在手,帶著菡萏氣息的清風拂面時,直須長醉不願醒是誰都樂意的。紅男綠女,於長堤上輕折桃花,吳儂軟語會和那金絲小棗、陸稿薦排骨一起甜得讓你發膩。在那漿聲燈影的夜色里,穿行十里秦淮,你可見那「煙籠寒水月籠紗」的綺麗?此時或許有那一溫潤女子,蔥指在琵琶上輕攏慢捻,歲月就在此時跨越了千年,幽幽如夢,甘醇如那陳年的酒。郁達夫描繪到「爛熟的春光,帶來了沉酣的光和熱,流露在錢塘江的綠波影里,江上兩岸的雜樹枝頭,樹下的泥沙地面,都罩著一層嫩綠絨衣,有一種清新香味蒸吐出來」。此時的你可以從這文字里嗅到了江南的獨特氣息么?
夏日的江南,是那散文的第一道轉折。西湖六月,風光依舊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你不須去問那楊萬里可曾虛言,隨便找一江南放牧的孩子,他都會告訴你他的歡愉。你可曾在那蟬聲躁動里登臨潤州三山?那乾隆「江天一覽」的遒勁里,會教你極目江天看沙鷗翔集,波瀾不興。或許那「野曠天低樹,日暮客愁新」的夜色里,於江渚柳岸,多愁善感的你自可放縱一懷清愁,借那江水悠悠溯游而上,把相思送至她不眠的紅樓。「潮打故國周遭在,夜深還過女牆來」,該是描繪江南那夏日夜色的無邊落寞與惆悵的。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秋天的江南,在淙淙溪流里浣紗的女子,那輕靈、那嫵媚,怎不叫王孫駐足低頭!滕王閣上看「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你有多少積聚的胸臆都可在此刻揮灑,任思緒在水天一色里飛揚。秋天的江南是沉靜的,若用音律來描述,那尺八洞簫是最為貼切的。《紅樓夢》里黛玉葬花,應該是在肅穆的秋天裡,金陵的肅穆,石頭城的蕭瑟里。看過張秀亞的《秋日小札》,是寫給愛人的,「菁菁,你浣衣古潭,水面生涼,我看見你的影子在水面顫抖了。而當你歸去,獨木橋上,月明如霜,正是一個銀色的夜,殘荷上水珠滑落了,一切靜寂,過路的只有微風同你,更不聞青蛙跳水的音響。」,你看,江南的秋天裡,竟然看不見肅殺的愛情,還是甜蜜悠然。
江南的雪天都是靈巧的,不同於「大雪滿弓刀」、「燕山雪華大如席」的北國。是有那「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溫馨,依偎著紅泥小火爐,喝著新醅的酒,絮叨著閑話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是幅江南冬日的水墨丹青,只黑白二色就勾勒得淋漓,在養眼的愉悅里是感受不到寒冷的,你就入了那畫境里。很喜歡郁達夫的描繪「到得灰雲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鳥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里去坐著暴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么?」
情也悠悠,夢也悠悠,我的散文江南啊,對你的愛戀我是說不夠的。
17、無論如何,清明真的是一個好時節。
草木萌茂,冬季的枯黃早已蕩然無存,空氣是清新的,天穹是明凈的,心情是舒展的,尚不能沒馬蹄的更淺的草是綠的,剛吐芽的葉是鵝黃或碧翠的,當然也有些花紅柳綠的韻味了,甚至於爭春的桃花都有些吵鬧的意思了,鳥兒是才睡醒的,「春晴處處講新聲,細草欣欣賀嫩晴」。因為一切都是新的、嫩的、剛開始的,所以就有了倍加珍惜的情懷:「春色雖微已堪惜,輕寒休近柳梢旁」。因為一切的生動和希望都表現為正在進行時,而且它以無比的震撼力使你沉睡於冬季復甦在初春的心訇然作響,禁不住要去擁抱它或被它擁抱――那就是清明郊外的踏青。這種躍躍欲試這種奔走相告的情懷晴朗在心的天空,我們笑逐言開,我們攜手走來,亦不忘故去的親人祖先,要告慰他們又一個清明的時節新一輪的萌動在經歷了一番季節的輪迴之後又回到了大地人間――於是就有了輕鬆的形式如踏青一般的掃墓。
清明充滿生動和希望還在於農家的忙活就要開始了,「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遲延」。清明的輕鬆表現在它並不象「忙種」提醒人們耕種是那樣的「露骨」、缺乏「涵養」和「幽默」。
清明之謂不獨自然。亦指人的神志思慮清晰明朗,《荀子·解蔽》雲:「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淮南子·齊俗訓》曰:「原人之性,污穢而不得清明者物或堁之也」《禮·孔子閑居》認為:「清明在躬,氣志如神」(是說聖人清靜光明之德在於躬身)。晴朗的樂聲也謂清明,《禮·樂記》說:「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
政治清明,治平逢盛世謂之清明,這又是指政治有法度條理,其義之淵源當推《詩經·大雅·大明》:「肆伐大商,會朝清明」(意即尚父協助武王縱兵進攻大商朝,正在早上結束了戰鬥,天下於是清明)《後漢書·班固傳》中引班固自言云:「固幸得生於清明之世」,亦是一例。
最讓清明無奈的是唐朝的小杜,他的一首《清明》讓多少文人於望文生義中發出悲哀的感慨。詩的中心意思應該說還是表達清明踏青掃墓的歡娛:「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只是那是一個陰雨的天氣,是一個泥濘的旅途,多少使人心中的願望落空,就有些談談的哀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兩句千古的絕唱給清明染上一抹哀愁,於是就有人吟詩抒懷:「一場紛紛的雨∕一下就是千年∕陰霾在∕騷人墨客的心頭∕一個關於斷魂的歧義∕定格在∕通往杏花村的路∕多少人∕迷失了牧童遙指的方向∕嗅不出杏花酒樓的酒香∕原一個朗朗乾坤∕本一個清明世界∕為何下一場祭祀的雨∕何故泥濘一端踏青的路∕莫不是詩人心中的苦雨∕模糊了淚眼不清∕莫不是詩人腳下的路迷茫∕前途的景不明?」的確杜牧是一個較有進步思想但一生並不得意的詩人,他未能施展抱負,很多作品中流露著理想與現實矛盾的苦悶,並且晚年縱情聲色,過著放蕩的生活。《清明》是有著這種情感的影子的。
自然界的清明可以讓你盡情享受纖纖無細塵的空明的世界,思維的清明可以使人敏捷睿智,至於政治和社會的清明--那是全人類為之努力的目標。所以說,無論如何清明是一個好的時節,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境界,誰不願生活在山清水秀,空澄透徹,時空雋永,一塵不染,政通人和的朗朗乾坤里!
18、「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杏花村的酒香飄過千年,至今依舊醉人。那是詩情畫意的描述。牧童的短笛輕吹,婉轉的曲子穿越千年農耕歲月的時光隧道,那是大唐才子杜牧風流倜儻的揮灑。
不過,在我的心目中,晨曦初露的清晨,抑或夕陽西下的黃昏,放牛確實是一件非常令人開心的美好回憶。牛是一種怕生的動物,遇見生人,便會警惕地提防。甚至一旦當它覺得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脅之時,便會如黔之驢一般,憤怒地用自己的牛角來警示對方。但卻一般並不主動地進攻。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其實也是狡猾不過陰險的人類的。人類居然發明了燒紅的烙鐵,狠心地穿過牛的上嘴唇,活生生地烙出鏤空的雕塑一般的牛鼻子來,然後套上粗大的韁繩,一旦韁繩在手,就彷彿捏住了蛇之七寸一般,又儼然抓住了人之把柄一樣,那牛無論多麼剛烈,便也只好任人擺布了,哪怕是小小頑童,也可輕易駕御高大威猛的大水牛的。那時候,只要我們在前面牽著牛的韁繩,那牛便會老老實實地站在我們身後的草坪上吃草,而且,時常像溫馴的寵物狗一般抬起頭來,哞哞地沖著我們討好地叫喚。有時候,我們也常常騎到高大的牛背上去騎牛馬兒,揮舞著青綠的桑樹枝椏打著牛的身軀和屁股,那大水牛也會溫馴地聽憑我們的擺布。
19、兩千五百年前,晉文公在綿山的一場大火,燒出了介子推的忠孝大義,也燒出了中華民族的清明祭祀與踏青的節日來。
剛進入四月天,麥苗拔節,草兒返青,春雨就滴滴嗒嗒,瀝瀝個不停。細雨籠罩著天幕,濕了山路,濕了衣衫,迷了人眼,亂了心炫。茫茫的天含著憂鬱的神情,把充滿哀思的淚灑落下來,滋潤大地乾涸的情懷,也濕潤了紅塵中凡夫俗子的一雙雙思念的雙眸。
躬身在石碑前,屈膝在土墳前,擺上幾碟素食,燃上一束清香,燒上一沓冥幣,借幾句堂皇的詞語,表達生者對逝者的悼念。而此時只有心中所思所想才是真實的傾訴。天堂里可有人間的節氣?天堂里可有貧賤富貴么?斯人離去,化作一縷青煙,悲歡離合,已成天上人間。暖暖的春意和淡淡的惆悵在心中緩緩升起。
濁者自濁:黃泉路上無老少。醒著自醒:快快樂樂最重要。
人生苦短路長,不經意間,吾人也已在奔黃泉的路上了。此時想起古代大詩人杜牧的名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不過在這清明時節,人們念叨最多的可能是前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而此村非山西的杏花村,乃應指人生的享樂之地。何不趁此萬物復甦、春暖花開的時光,走出宅院,走出城廓,走出束縛思維的工場,跳出壓抑個性的環境,洞開眼界,放飛思想,讓心靈與大自然一起暢翔。「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就是人生,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現實人生。
我們都是人生過客,喜怒哀樂皆是人生自彈自唱的樂章。
歲月把今天變成昨天,把昨天變成歷史,不論是非成敗,不論輝煌平淡,不管是一路春風得意,還是一路坎坷泥濘,都一樣要走下去。名、利途中,有多少人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孰知,世上錢財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啊!但當人們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極易形成當局者迷,亦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般。
站在半山腰的台階上,望著遍布的一座座墳塋,心底不再渾濁:朋友去了,留下的是遺憾;親人去了,留下的是懷念;愛人去了,留下的是纏綿……我們每個人只不過是這滄海之一粟,起著承先啟後的作用而已。但凡活著,就應兢兢業業,任憑死後,無須老老實實。想那戰爭中捐軀的漢子,想那災害中消散的亡靈,想那在現代享受中因車禍、醉酒而去的人們,我們依然還能站在這裡,誰能不認為這是命運的使然呢?他們去了,天堂的快樂可以盡情去享用,我們猶在,人間的甘苦還得繼續品嘗。默默無聞一輩子,轟轟烈烈終一生,現在的人無疑是在為後人做著榜樣。這就是傳統,這就是習慣,這就是民族的傳承根基。從茹毛飲血到山珍海味,從樹葉裹體到綾羅綢緞,這幾千年間,經歷了幾多苦難,經歷了幾多奮鬥,才摸索著走到了今天?
歷史如同列車,不斷有人上車、下車,生活亦是如此,不斷有人進入,又不斷的有人離開。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大概淵源於此吧!人就是在這些人的上上下下、來來去去中逐漸長大,逐漸成熟。默默地回望世間的一切,感謝上蒼為我們搭建的一個個表演的舞台,為生靈提供了一方方生存的空間。忙也罷,累也罷,哭也罷,笑也罷。總之,生命是一種美麗,活著就是幸福。不管是過去的,還是將來的,不管是走過的,還是正走的,每一個人都要走過屬於自己的一段光陰,走好屬於自己的一道路程.
古人的一首詩,傳誦了千餘年,從而使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格外生媚。它讓我想起一位朋友的詩句來:風兒走了,鈴聲還在;太陽走了,餘霞還在;小草枯了,夢想還在;歲月逝了,親情還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年年的清明依舊,年年的心情依舊,年年的思念依舊。人縱或有翻天覆地之力,到頭來只須一個土饅頭。光陰仍不住地向前,讓人們感慨到世事的無常與人生的蹉跎。只要真正努力過,生命便不存在遺憾。只要認真地去做好每一件值得去做的事,亦不枉為人來世上走一遭。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只要心中有愛,人生永遠是美麗的春天。
推薦閱讀:
※《清明上河圖》的季節之謎
※心若清明,也無風雨也無晴
※清明祭親(竹林聽雨)
※這個清明節,為了忘卻的紀念!
TAG: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