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紫檀小記

文:朱海燕(id:zhuj0102)

初冬時節,20多年前的戰友來京,作為東道主,我總想安排一個舒心、常人不常去的地方,讓戰友玩個新奇。

戰友也是走南闖北的人物,北京各處景點都曾去過,為他選玩的地方,令我傷透了腦筋、費盡了心思。

最後,我突然想起京東的紫檀館,那裡肯定會引起朋友的極大興趣。

前兩年,在電視中看到,北京近郊興建了一座佔地70畝,陳列1000多件以紫檀為主的傳統傢具博物館。

創辦此館者,乃是香港著名企業家陳麗華女士。

為什麼要建設紫檀館,主要是出身於京城皇族正黃旗世家的陳麗華,自幼對家中珍藏的晚清紫檀器具情有獨鍾。

在她眼中,這些歷經滄桑而又依然煥發暗紅色光澤的器具,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勞動人民高超技藝和智慧的結晶。

另外,陳麗華女士製作的比較有收藏價值的紫檀家具有1000多件,這些價值連城的精品需要有一個展示的專門展館,與世界進行古典雕刻藝術方面的交流,同時,也是一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華的場所。

從企業家的角度來看,建設一處獨一無二的紫檀藝術博物館也是充分體現陳麗華女士的香港富華國際集團的實力。

博物館開幕之日,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專程為此剪綵。

之後,紫檀博物館成為我國傳統藝術對外交流的窗口。

我出生在非常貧困的皖北,那裡自然生長不出紫檀木來。

兒時,聽鄉間藝人唱大鼓書,那些藝人無一不扯著嗓子喊:「晃動這三塊漂洋過海的紫檀雲陽大板,南腔北調,啞喉嚨破嗓,慢慢地向你們道來……。」

這樣,我才知道藝人們手中的板子是紫檀木的,但這紫檀和「雲陽」有什麼聯繫,為何被他們稱之為「紫檀雲陽」大板就不得而知了。

長大之後,常常翻書,常常在紀念館和一些名人的故居中見到紫檀傢具,方才了解到,紫檀屬熱帶植物,主要產於南洋群島及東南亞各國,我國雖有紫檀,但數量卻少得可憐。

通常說紫檀無大料,是因其生長緩慢,非數百年不能成材,且十檀九空,出材率僅佔20%。

加之其釋放的木氧,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故為世人所珍視。

紫檀木特性材質堅硬,色澤深沉,紋理纖細浮動,呈不規則的蟹爪紋,俗稱絞絲紋。

中國古代善用紫檀,最早記載見於《詩經·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之後,晉代崔豹在其《古今注》,稱紫檀為紫楠,「紫楠木,出扶南,色紫,亦謂之紫檀,」

此後,歷代對紫檀均有記載,如蘇恭的《唐本草》,蘇頌的《圖經本草》,葉廷的《香譜》,趙汝適的《諸蕃志》、《大明一統志》、王佑增訂的《格古要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方以智的《通雅》、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李調元的《南越筆記》等等,都有關於紫檀木的記載。

紫檀木器之所以被世人所珍視,我想,它是以下幾種因素所決定的,其一,木質珍貴,具有稀有性;其二,木器具有藝術性,它的選型和雕刻精細絕倫,自然受到精明的富豪人家所寵愛。

追根溯源,我國傳統傢具出現於晉時,明清兩代是傳統傢具的黃金時代。

凝結著祖先智慧和心血的傢具珍品享譽世界。

唐代鑒真東渡,曾隨船帶去部分宮廷傢具,至今仍完好地保留在日本奈良正倉院。

明代時,紫檀為皇家所重,開始在我國南方大規模採伐,由於紫檀木數量稀少,國內檀木很快被採光了。

後來,隨著海上交通的發展和鄭和七次下西洋,溝通了與南洋、南亞各國的貿易及文化交流,各國在與中國的定期及不定期的貿易往來中,時常有一定數量的紫檀木,明代黃省曾的《西洋朝貢典錄》和近代陳壽彭的《南洋與南洋群島志略》均有詳細記載,通過各國的朝貢和貿易往來,大批優質木材源源運往中國。

就是這樣,但對龐大的統治集團來說,遠遠滿足不了其需要,於是明朝政府又派官赴南洋採辦。

以後,私商販運也應運而生,到明朝末年,南洋各地的紫檀木也已基本採伐殆盡,截止到明末清初,全世界所產紫檀木的絕大多數,盡匯於中國,清代所用紫檀木,均系明代採辦的存料,清代也曾赴南洋採辦過檀木,但大多粗不盈框,曲節不直,主要因為明代採伐過火,清代尚未復生之故。

由於它的來源枯竭,所以紫檀成為世人所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歐美人士較中國更重視紫檀,因為他們從未見過紫檀大料,認為紫檀絕無大料,僅可做小巧器物。

據傳拿破崙墓前有五寸長的紫檀棺模型,參觀者無不驚慕,以為稀有。

及至清初西方傳教士大批來華,見到許多紫檀大器,都驚呆了,他們才知道紫檀精英盡在北京,於是多方收買,運送回國,現在歐美流傳的紫檀器物基本上是從中國運去的,由於運輸困難,他們並不收買整件器物,僅買櫃門、箱面和有花紋的構件,運回之後,安裝木框,用以陳飾。

美國前總統布希夫婦訪華參觀北京故宮時,使他們驚訝不已的不是精美的玉器瓷器和字畫,而是那些精雕細琢、色澤沉暗的紫檀傢具,他們流連許久,不忍離去。

猶記清代中期以後,由於紫檀的緊缺,皇家不時從私商手中高價收購紫檀,以後形成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無論哪一級官吏,只要見到紫檀,決不放過,悉數買下,上交皇宮或織造機構。

清中期以後,各地私商屯積的紫檀已全部被收買凈盡。

這些木料,為裝飾圓明園和宮內宮殿、以及為慈禧六十大壽和同治光緒皇帝大婚後,已所剩無幾。

至袁世凱復辟時遂將僅有的紫檀全數用光。

紫檀在木材中被歷代視為極品,明清時期紫檀的價格高於楠木20倍。

楠木已是名貴木材,紫檀卻高於它20倍價格,便可見其珍貴程度。

紫檀不易開裂,適於雕刻,可以表現極其細微之處,橫豎茬走刀不會崩裂,在這一點優於其他木材。

紫檀傢具,不少雕刻精美,超凡脫俗,煥彩生輝。

其雕刻技法眾多,表達能力大大超出人們意料之外。

約略言之,有陰刻、高低浮雕、透雕、圓雕及兩種乃至多種技法的結合。

題材則靈芝卷草、鸞鳳螭龍、飛禽走獸、山水樓台、人物故事、八寶吉祥,無所不備。

由於紫檀,受刀耐鑿,容人細剔精鏤,不爽毫髮。

再經打磨拂拭,熠熠生光,將人帶到了更高的境界。

紫檀因其稀有珍貴,其傢具一直在海外升值受寵,引來大批收藏商,他們不畏勞苦,不惜巨資,千里迢迢地奔赴中國內陸,大肆收購古傢具,致使不少文化藝術珍品流落異國他鄉,令人扼腕嘆息。

在美國距舊金山約200英里的文藝復興鎮,已經成為了環球第一家中國古典博物館,藏品異常豐富,都是近七八年從世界各地搜集來的。

最貴的中國傢具是一張18世紀的桌子,賣價為3545萬美元,是1994年在紐約索思比拍賣行拍賣的。

令人憂慮的是,真正的紫檀傢具和其他古傢具價值並未引起國人的重視,而且在不斷地,大量地流失。

有識之士已發出強烈呼籲:古傢具同樣是我國寶貴的文物和藝術珍品,應納入《文物保護法》的保護系列。

千萬不能讓我們的子孫將來只有到國外博物館才能欣賞、研究中國的傢具文化。

有幸的是,紫檀木自明末到現在經過350多年的繁衍生息,再度成材出世,恰遇香港企業家陳麗華女士以其卓越的遠見,抓住機遇,及時購買了這批紫檀木,並仿製和創造出格高神秀的傢具藝術品,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作出了重大貢獻。

為創建紫檀博物館,陳麗華8次親赴緬甸浩瀚綠莽叢中採辦紫檀。

對尋來的數十萬斤優質紫檀木料,陳麗華又以大實業家的氣派不惜重金培訓工人。

紫檀工藝「斷代」已久難尋傳人,更因紫檀木性非其他木料可比,難於直接在寸木寸金的紫檀木上練手,代價無疑是極其昂貴的。

今天,當我們走進紫檀博物館,望著那價值連城的紫檀木雕《清明上河圖》,15噸重的紫檀木雕《故宮角樓》、《金鑾寶殿》、《北京四合院》、《雕花架子床》,不禁感慨萬端,它的製造工藝早已達到或超過了故宮裡的特級珍品水平。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作品將成為無價之寶。

原政協主席李瑞環面對《清明上河圖》紫檀雕,曾發出這樣的感嘆:我們有兩件稀世珍寶,一是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一是紫檀雕刻的《清明上河圖》,兩件國寶都是價值連城的藝術極品。

兩套紫檀雕刻的金鑾寶座,和故宮太和殿中的原樣一般大小,紫檀御座方正莊嚴,拱立其後的紫檀屏風上,鑲嵌著九條飛龍,其形靈動張揚,其勢吞天吐地,萬千氣象,呼之欲出。

據博物館人員介紹,館內藏品十噸重以上的,要有幾十件,如按10%的出料率,一件用料就達100餘噸。

我們看到一組匾額,也是仿照故宮中原樣所制,其工藝複雜之處,在於要先在紫檀上鑿刻出陰字,然後將貝殼卧進去打磨得平整如鏡。

一鑿、二刻、七打磨,紫檀作品出打磨竟佔據去七分時間。

館內那些龍床、鳳榻,桌、幾、櫃、格等等,無一不是美輪美奐的絕品,用手撫摸其上,光潔細膩的表面如吃奶嬰兒皮膚般清爽柔潤,此硬物卻無生硬之感,不禁令人稱奇。

據館中人介紹,紫檀本身就能養人,釋放出的木氧,可促使血液循環。

紫檀博物館,無疑將成為百科全書式盡展紫檀藝術風采的聖殿,古都北京也因此又添奪人的神韻。

2003年5月寫於京西斗室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練功小記51
六壬隨筆小記(網路轉載)
宣德爐圖文小記 文~ 范良光 爐靜香冷,神凝...
蝶兒對聯小記【十九】
練功小記81

TAG:紫檀 | 小記 |